对外汉语教学探索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汉语教学探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汉语教学探索

对外汉语教学探索范文1

关键词:量词 对外汉语教学

对于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而言,量词是学习的难点。量词在现代汉语中又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包含了很多难区分易混淆的近义量词,如何让学习者更好更快地理解这些量词,如何有效提升量词的教学效果,这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义量词“双、对、副”使用十分相似但又有不同,如何选择适当的量词,就必须要了解这些量词认知发展脉络、搭配习惯等。

1.量词“双、副、对”的语义溯源

双,在《说文解字》中属于“l部”,写为“p”,是个会意字,“p,隹二枚也。”双在最初的本义中就与禽鸟有关,是名词,《方言》中有“飞鸟曰双。”后引申为集合量词,义为“两个,一对”。[1]

其禽加于一双,则执一双以将命,委其余。(《礼记》)

黄金四十镒,白玉之珩六双,不敢当公子,请纳之左右。(《国语》)

言其临至时,常有双凫从东南飞来。(《风俗通义》)

两山俱起,象双阙。(《史记》)

对,本义为“应答”,是动词,《说文解字》中认为“从Q从口从寸。对,对或从士。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为言,多非诚对,故去其口以从士也。”后引申为名词“对偶、对偶的词句、对联”等,后来又引申为集合量词,义为“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等配合的人和物”,作为集合量词,大致在隋唐时期开始使用。

皇帝亦见,喜不自升(胜),遂赐衾虎锦彩罗纨,金银器物,美人一对。(《敦煌变文》) 应如天竺难陀寺,一对狻猊相枕眠。(《全唐诗》)

一对高人谈,稍忘俗吏卑。(《东坡文集》)

刘元普便自聚起匠役人工,在庄厅上抬取一对灵枢,到坟茔上来。(《初刻拍案惊奇》)

副,是形声字,从刀,w声,本义是“用刀剖开”,《诗・大雅》:“不坼不副(pì)。”将物体一分为二,相互间有相配、相称的关系,故引申为相称、相配,后引申作量词“双,套”的意义,表示相配成一组。但是,作为集合量词的“副”,是比较后起的意义,大约元明时期才出现,而且不仅仅指“双、二”,更多的是配套的一组。

白绒毡袜上,拴着一副鸦青段子满剌娇护膝。(《朴事通》)

咱这官人要打一副刀子,好生细详,这五件儿刀子,你用心下功夫打。(《朴事通》)

购定制造克鲁伯h弹机器一副,每日能成六七生的至十二生的h弹一百颗。(《清史稿》)[2]

2.量词“双”、“对”、“副”的认知特色

“双”的量词意义是从“两只鸟”中的“两”的意义分化出来,主要强调某些肢体、器官或者事物同时成对出现。“一双筷子”表明两根筷子不可或缺,“一双鞋”表示失去一只鞋就不能穿,“一双手”也只有同时出现使用时才具有双手的意义。

“对”的量词意义是在“应答”意义虚化后显现出来的,一定程度上有对立、匹配的意思。如:一对鸳鸯、一对夫妻、一对手镯等,如果用“一对袜子”是强调这两只袜子的花色、大小等是相匹配的。

“副”的量词意义是从“用刀剖开”的意义借用而来,修饰的的具体性名词是有整体性的,保留有“剖开”的意义,强调整体中一个部分,比如“一副眼镜”强调的是镜片,“一副对联”强调的是对联的上联、下联,“一副耳机”强调的是耳塞。[3]

3.量词“双”、“副”、“对”的搭配习惯

“双、对、副”都是量词,均有表示由两个元素构成的一个集合的意义,但是“双” 多指左右对称的某些肢体、器官或者成双使用的东西;“对”多指按性别、正反、左右等配合成双的人、动物或事物,“对”可以修饰性别相对的人或动物,“双”只有与“对”并举使用的时候才能用于人;“副”主要用于成对、成套的事物。如:

一双筷子(手、脚、肩膀、胳膊、腿、鞋子、袜子、手套)

一对夫妻(鸳鸯、枕头、矛盾、花瓶、手镯)

一副手套(眼镜、扑克、象棋、对联、耳环、手镯)

同样是成双成对的人体器官,可以说“一双手、一双眼睛”,但不说“一对手、一对眼睛”,同样是成对、成套的事物,可以说“一双袜子、一副眼镜、一双手套、一副手套、一对手镯、一副手镯” 但不说“一对袜子、一双眼镜、一对手套、一双手镯”,这是语言的搭配习惯,反映了语言约定俗成的特性,这些语言搭配的习惯很容易在学习中出错。[4]

随着语言的发展,人们有时候也说“一对眼睛”、“一对袜子”、“一对手套”,多强调配对的意思。

4.量词“双”、“对”、“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

要使留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掌握量词“双”、“对”、“副”,就需要准确、得体地选用,同时要进入一定的语境中。一般而言,在没有任何语境的条件下,除了约定俗成的表达,只要符合汉语语法规范,就是准确的运用,一旦进入动态语境条件,不同的词选用的量词就变成唯一了。

根据表达的实际选用量词。如“评选青年编辑、记者双十佳”,这里的“双”不能用“对、副”替换,这里的“双”表示同时出现,不是匹配配对,也不是强调某一部分,只能选择量词“双”。“十佳”实际上是“十佳青年编辑、十佳青年记者”的缩略,在缩略词前职能用“双”,相似的还有“双文明”、“双学位”、“双百”、“”等等。[5]

根据交际的侧重点选用量词。如要在一堆杂乱的袜子中挑出两只袜子,用“一对袜子”就是强调选择袜子的款式、颜色的配对,大小合适,用“一双袜子”则表明只要是成双的袜子就行。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4.

[2]肖航.古代汉语语料库[DB/OL].http:///ACindex.aspx.2017-03-01.

[3]李计伟.量词“副”的义项分立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73.

[4]王景萍.汉语量词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兼谈对外汉语量词教学[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1:8-9.

对外汉语教学探索范文2

本文把对外汉语教学法教学技巧教学实践类课程统称为“教学类”课程,此类课程是对外汉语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入门级课程,对于此类型课程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课程设置是: 对外汉语教学通论、对外汉语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技能训练、汉语国际教育四种课程,使用的教材分别是:刘?(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徐子亮、吴仁甫(2006)《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黄晓颖(2008)《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艺术》、周小兵(2009)《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些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合,这时如何处理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理清这些课程之间的潜在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全面的掌握对外汉语教学,本文将从课程现状、潜在关系分析及存在的问题、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三方面对课程的潜在关系进行初步探索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法。

1课程现状

四门课程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1.1教学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通论(以下简称通论课)课程是理论应用并重,多门学科交叉的课程,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习得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法(以下简称教学法课)课程着重探讨对外汉语教学法,以语言教学法流派为基础,介绍了分技能教学的课堂教学实施;对外汉语教学技能训练(以下简称技能训练课)课程侧重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微技能探讨,从诸多方面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艺术进行了系统详尽的阐述并附有教案和课堂教学实例评析;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是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式要求,符合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迫切需求,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教学通论、语言要素和文化教学、语言技能课教学,并附有优秀教案示例。

1.2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上,通论课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方法,同时也采用案例分析等一些方法;教学法采用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技能训练采用讲授和实践教学、案例分析、视频观摩评价等教学方法;汉语国际教育课程则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指导法等一些方法。教学手段上均除使用最基础的黑板粉笔外还使用PPT、教学视频、汉语国际教育实验室课堂实践录制等手段。

1.3课程特色

通论课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在保证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教育教学思维能力;教学法课程则主要是基于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并把这些教学法应用到分技能课堂教学中;技能训练课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训练学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技能为其特色,本课程中实践及观摩内容所占比重大,汉语国际教育课比较全面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向学生展示了一个饱满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方面面。

2潜在关系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从基本情况来看以教学法与教学技能训练为主,配以教学通论理论课,汉语国际教育全面分析课,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除讲授外还运用其它教学方式,开设时间遵循了理论―实践―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遵循人类认识规律,考核方式也从理论考试到一般灵活多变的考查课。

但是,教学通论课作为本专业的入门核心专业理论课将为后面的课程打下基础,因此课时稍显不足,在除讲授方式外,汉语国际教育课程作为注重实践实例分析课也应该有除讲授外的其它授课方式,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实践的课程并未以实践方式考核与教学目标有偏差。

(2)教学内容上看四门课程的交叉部分非常多,比如二语习得理论、教学法、语言要素教学、分技能教学等内容四门课中均涉及到了。这四门课程内在关系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但同时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认为其中大部分内容只是在重复,因此对于学习过的内容只做简单的复习,或者只是串讲一下,有些教师甚至省去不讲,这样不但课堂利用率低而且易使学生在后来学习的汉语国际教育课上形成不重视的态度,因此协调这几门课程之间的教学极为重要。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四门课程也趋于一致,在除讲授理论外,四门课程的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是类似的,甚至可以运用相同的案例,这些内部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很难理清头绪的,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应该在每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所侧重,教学手段也应更丰富化。

(4)这四门课程特色构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体,均占有重要角色,通论是入门课,内容比较全面,注重理论;教学法课是通论里面讲述过的一部分但着重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结合,把教学方法应用到实践之中;教学技能训(下转第76页)(上接第74页)练课,是对通论和教学法的进一步实践深化,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汉语国际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内容全面,在学生学习理论,进行实践训练后再回到理论上来,再思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多用案例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价,再加上学生本阶段自己的教学实践,最终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美结合。

3课程教学改革协调方法

(1)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由于这几门课程表面上内容的交叉相同,使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形成轻视的心理状态,对学习过的内容只是机械地重复而得不到深入和升华,所以必须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这些课程关系的理解认识。

(2)整合教学内容,应呈现一种互补的状态,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既注重科学系统,同时又应注意侧重点,不能为了让另一门课有内容可讲而忽视本门课的部分内容,教学过程应从不同的侧面、详略分明、重点清晰的讲解,教学顺序也可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能够使每门课程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大的整体中有一个恰当的位置,宏观定位后再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也应该特别注意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3)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继续尝试其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动性,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形成报告,将原来的讲授式转变为参与式教学、操作式教学,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教学实践。同时针对不同的课程应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结果的最优化。如通论课以讲授为主,教学法以讲授和实践结合为主,技能训练以实践为主,汉语国际教育以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等。

(4)重视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与实践指导,重视教学实践,它能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教学方法和技能,这里的实践不仅指课堂教学过程模拟的实践,还应包括教学过程的观摩,及真实的对外国学生的实践教学。课堂的模拟实践是基础,是对理论知识的初步应用;教学观摩使学生通过感受真实的汉语教学发现自己的欠缺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真实的实践教学则是考验综合素质的验金石,所以这三种形式的实践缺一不可。另外还应注意不同课程与实践的联系,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练习,是主要练习教学法还是练习语言要素的教学原则应该有所区分,当然最终的教学应该是综合能力的表现,但在开始练习时有步骤分部分的练习对每部分的扎实掌握大有益处。

对外汉语教学探索范文3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学法 研究

一、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法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概念

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教学法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要认真研究此课题,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线工作者更需要掌握,因为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1]

(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任务

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常用术语,(1)盛炎认为,它的教学任务是是建立一个系统的语文教学理论,它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一种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是一个容纳各种观察、现象和活动的概念框架。(2)任元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从宏观上看,它是一种完整的系统的教学理论,也是对于学习过程的一系列指导原则的各种各样的关系的总结, ①从微观层面上说,它和实现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也是相辅相成。2,你可以看到任务性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和方法。[2]对于这些不同层次的对外汉语教学原则,刘先生壬句子总结为十点:1、培养能够使用中文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3、结构、功能、文化的教学相结合。4、强化中国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接触中国。5,认真练习,集中在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6、关注句子和单词,发音,语法,词汇和汉字教学。

二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模式的研究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现状分析

教学法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如何选择适当的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运用于课堂,事实上也测试教学模式的作用。到底什么是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呢?目前,对于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怎样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有一定的研究,这为探索更多的教学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许多学者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专著,甚至一些重量级的评论文章。[3]截止到目前,我国已配出大量汉语志愿者出国教授汉语,他们也为如何选择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之类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为对外汉语教学之后的发展道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障碍,当然,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比如,第一,如何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切实地结合在一起。对外汉语教学具有相当丰富的理论基础,但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却有很大的困难。这类教学方法是唯一可应用的理论。第二,如今汉语学习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几乎来自所有国家。一些教学法可能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运用于一对一的学习者,却很难在不同的使用情境中得以灵活运用。学习者的国籍、职业、年龄、性别、性格等差异也是教学法中必须考虑的教学特殊性。一些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这个国家的学生,但若使用于另一个国家的学生,却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着实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②第三,对外汉语的课程包括与英语相关的课程,当然相应的教学材料的选择往往也不完全符合学生学习阶段的实际水平。

(二)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法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不管哪一种教学法,目标都应该是力图使汉语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在进行汉语教学时,我们应注意以下三点:

1.重视汉字教学

学习者最初学习汉语时,最大的困难就是完全陌生的汉字。汉字书写系统是一种意义,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作为语言系统中的一种,在世界上占有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是许多外国人认为,汉字的书写方法简直就是神话寓言。汉字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障碍”。正因为汉字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给外国学生的学习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4]尤其是在写作和发音方面。因此,我们应注意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尽快使外国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方法。赴韩的志愿者反应,在其一年的汉语教学,许多学生会读但是不会写,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但写作是学习一门语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如何选择汉字教学法,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作为对外汉语老师的我们也应该提高意识,切实将汉字教学应用与教学实践。

2.强调语言实践的开展

学习的最终目的当然是实践。以前,我们只是一味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在中国,最能直接反映在学生学习应用效果的就是英语。从小学至大学,经过多年的学习,中国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书面表达能力,但通常口语能力缺乏,很难与外国人直接对话。对于中国学生实践能力缺乏这一点,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其偏颇性,并积极进行改正,四、六级考试甚至托福,雅思考试也已经不再是根据单词进行。③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从哑巴式教学逐步向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的实践能力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实现更多的语言实践。换句话说,、也就是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让学生用普通话交谈,克服心理恐惧,紧张和害羞,创建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的学习氛围。

注释:

[1]戴炜栋.任庆梅.语法教学的新视角: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期刊论文]一外语界2006(1)

[2]丰玉芳.唐晓岩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期刊论文]一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3]栗叶.对外汉语教学法探索《今日南国》,2009年1月

参考文献:

[1]张灵芝.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引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任远.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c].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成立卜周年纪念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96

对外汉语教学探索范文4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陆俭明、邓守信、王还、刘月华、赵淑华、佟秉正、舆水优等。

至于研究“教”和“学”,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有共性的。这也就是在创始阶段,我们不断引进、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的原因。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但在研究汉语教学法时,正如张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记汉语本身的特点,二不能忽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经验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视国外某些教学法它们一方面显示其优越性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的这种缺陷。”(张清常,1990)这是十分中肯的话。

下面我们对教学法研究略事回顾:1985年第一届国际汉语讨论会上,汉语教学法研究与国际上交际法原则盛行一时相同步,并开始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1987年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教学法研究不断创新,预计有可能形成“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新路子,并向综合教学与分课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1990年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人们对教学法又有了新的思考,以历史的态度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从而发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完整的唯一可行的,而且可以普遍适用的。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语言教学目的和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普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各有千秋》([美]杨觉勇)一文代表了这种思想。到了1993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吕必松总结到:“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了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共同目标,这也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吕必松,1993)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全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毫不足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今后,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摒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在研究中比较注重教和学的调查研究,注意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创造条件搞各种教学试验等科学的方法。

4.研究领域正在拓宽。语言教学的研究,是受语言理论研究制约的。80—90年代,国外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已经不似70—80年代那样风靡一时,代之而起的是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潮流所及,社会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是关注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继而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领域。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并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胡裕树等,1989)不同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之一。近年来,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讨论,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之一。研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对比,主要是以汉语为背景的中国文化和以英语为背景的欧美文化、以日语为背景的日本文化的比较;另一个是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直接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胡明扬,1995)探讨了究竟哪些文化因素最有可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文章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上成文化课。这篇文章廓清了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一些不够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识。总的看来,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讨论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比较多,讨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学习影响的文章还比较少。领域虽已打通,深入下去还值得探讨。

5.研究成果十分可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绩尤为突出,这是汉语研究专家与对外汉语教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汉语研究点,它受到汉语专家热情的关注,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提供帮助;而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与难点,从那些中国人习焉不察的问题中,小处人手,大处着眼,发掘带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学科的特色,为汉语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篇章、汉外语对比以及与汉语教学有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中,语法研究又占更大的比重,在前四届讨论会的论文选中,有关汉语本体研究的论文共160篇,占全部论文总数363篇的44%,而其中仅语法研究的就有90篇,又占总数160篇的56%。这些论文涉及下列三类内容:一是从宏观上研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路子,探讨浯法教学的改革。二是针对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深入分析语言事实,发掘语言规律。三是在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与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研究的势头,与80—9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的语法研究不无关系。近年来,中国的语法研究异常活跃,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硕果累累,新人辈出,成为语言学科各个部门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龚千炎,1996)影响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法研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研究特色:一是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涉及到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功能语法等。二是体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特别是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形式与意义密切配合,交互验证的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三是结合汉语与外语的比较,深入发掘汉语的特点,渗透着理论的思考。

在教学研究方面,对汉语诸要素教学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有不少新的教学设想,得出不少有教学参考价值的结论。通观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不断有新的进展。首先,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其次,进一步明确丁以总体设汁为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对各个语言教学环节和各种浯言技能训练的研究,更有理论的深度,对教学也更具指导作用。对于各种语言技能从设课到训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最后,建立并在不断地完善有效的汉语水平考试系统等等。

自1987年中国对外汉语教材规划会以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几年来编出了上百种不同类型、不同课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色的汉语教材,可谓洋洋大观。在这些教材中,大都能较好地体现汉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并带有不同的教学法理论倾向,应该说各具特色和优势。(杨庆华,1995)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上反映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今天,更新教材的呼声日高,我们期待着新一代教材的尽快问世。

学会成立以来,研究的重点开始由“教”转向“学”。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对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分析,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描写,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行为过程的调查与实验,以及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察研究,等等。学习规律研究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模式和假设,对促进汉语教学研究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研究成果应该重视,值得提及。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全面体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路子,世界各国的同行们都处于探索过程中,力求逐渐加深认识,不断地改进处理方法,争取良好的教学质量。(吕必松,1993)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明显的不足

1.关于学术方向。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由于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纪要》,1995)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分歧,不但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对象,而且也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堂教学也不无影响。面对这种局面,学术方向出现摇摆。

这次座谈会经过坦诚的切磋,在学术方向上可说达成共识,从而明确了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丁“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唯一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会议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纪要》,1995)这样就摆正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今后,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把握住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仍是不容忽视的。

2.关于研究视角。从总体上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略嫌偏窄,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年来毫无改善,极需加强。近年来,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其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几乎无人间津。

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行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3.关于学术课题。在学术课题的选择上,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课题还没有被攻克。比如,我们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具有国家水准的汉语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我们虽有《当代北京口语语料》,也还只是初级产品,还有待于系统地、全面地开发研究,我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开发研究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找到真正的现代汉语口语标准。我们虽然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那还只是一个“暂拟”型的或“提要”型的理论框架,似嫌陈旧,我们还应研制一个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应用型的教学大纲。有些基础研究工作,个人难以完成,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课题组,共同研制。比如把近年来分散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从中发现薄弱环节,以便补苴罅漏,填补空白。有些几经繁难,辛勤劳动研制成功的基础项目,对外汉浯教学界的同仁要充分利用,如《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现代汉语句型系统》、《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等,要物尽其用,不可束之高阁。(张旺熹,1996)

4.关于论说方式。科学研究的成果应以严谨的形式来体现。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论文还只是教学总结,或断想式的经验之谈,甚至写成了工作报告,严格讲来这都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论文。有的论文选题不错,然而或论证角度欠妥,立意不明;或逻辑层次紊乱,让人难明事理;或浅尝辄止,失之于肤浅。有的论文所用语言不是科学论说语言,过于散文化或口语化。有的文章不列“参考文献”,也没有注释,引文也不注明出处,看不出自己的新见解,甚至对所研究的某一问题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不甚了了,不能充分掌握某一问题所有的资料。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过程中要加以克服的。走向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者,并且取得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三、乐观的前景

1.语汇及其教学研究将迈入新起点。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法教学,把词汇及其教学的研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于是,词汇的教学与研究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至今依然如此。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成年人、外国人这一根本特点,混同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的汉语教学。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龄前就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汇及其用法,他们在达意上没有困难,以后的任务是扩大词汇量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问题。外国成年人学汉语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学,要掌握每个词的用法,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最终才能掌握一种语言。如果只学一些干巴巴的语法规则,充其量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标准句,稍一活用,常常是一开口——动笔就错误难免。特别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外国人会觉得语法条条不管用,而一个个词的用法才真正解决问题。以至于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在学生看来,汉语语法规律不像其他语言那样严密、系统,而且有不少语法规律不好归纳,甚至等于学一个个词的用法。”(舆水优,1991)其实,早在三十年代,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说过:“学习中国语言有三大困难,其实只是一个,即中国语词的问题。”(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这是因为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实体,语法也只有依托语汇才得以存在。语法也可以说是无数具体语汇的具体用法的概括与抽象。因此,胡明扬说:“语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也正因为如此,加强语汇研究和语汇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胡明扬,1996)现在,我们看到,语汇及其教学的研究已经迈入新起点。《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正式出版是其标志。这是一部为外国人编的汉语学习的原文词典,它收词3700多个,有准确的释文,丰富的例证,简明的用法,更宝贵的是备有错用的提示。这是语汇及其教学研究的新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需要。

最近,语言学领域新出现一个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Programme)的新论点,这一论点将各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归结为其虚词成分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袁博平,1995)与此相关,又有“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之说,认为:“语法理论,无论是转换取向或功能取向,若不跟词汇分类相结合则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突破。”(郑定欧,1995)理论语言学的这些新发展,必将对语汇和语汇教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新的契机。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注入新的思想。

2.学习规律的研究将出现新推进。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教”和“学”的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两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重视不够。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国内汉语学习规律研究起步较晚,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是1992年以后的事情。我国较早的学习规律研究是对比分析,即从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点,继而是中介语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这套语言体系,可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而学生的语言偏误正可以观察中介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运作情况。七十年代,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中,偏误分析曾风靡一时,风尚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把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近年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也曾影响学习理论的研究,如区分“习得”与“学习”,采用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等。八十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这不仅仅是一种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种语言习得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有人认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趋势是,以语言原则参数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袁博平,199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研究必将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展开新的研究未来。

3.电脑化教学研究将跨向新高度。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视、听材料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仅仅是利用电视机、收录机的效能开展教学。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也仅限于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设备为语言教学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如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等,开辟教学的新路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诸如笔输入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开辟教学的新途径,研制新一代教材,促进科学研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仅以多媒体为例,编写多媒体教材应立即着手去做,多媒体是既能处理文本信息,又能处理图像、图形和声音的多功能技术,并具有人机交互的能力。以这种技术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种文字、声音、图像立体发展的教材,必将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一场革命。又因多媒体信息量大,具有跨时空特点,可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因之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相信,必将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番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熙1989《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王力1985《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的讲话》,《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胡裕树1989《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胡明扬199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亚川1990《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必松1993《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郑定欧1995《“凝固”析——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r)引介》,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论文

李忆民1995《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龚千炎1996《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习》第2期。

杨庆华1995《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初步构想》,《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盛炎等1993《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评述》,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舆水优1991《通过常用语法错误来看处所词的用法》,《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张清常1990《对外汉语教学法·序》,现代出版社。

赵金铭1985《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7《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9《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993《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与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对外汉语教学探索范文5

若对云南的地域文化下定义,可定义为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不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种类在全国也是最多的,并且还包含了不少跨境民族。各民族及地区文化的吸收、融合与传承,使云南地域文化具有了多元性的特点,它主要表现在云南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上,如铜鼓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傣族贝叶文化、南诏-大理文化、火塘文化及木鼓文化等。[3]

二、地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体现出来。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关于是否有必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的问题,学界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地域文化的教学主要以课内语言知识文化教学的形态呈现,并辅之以课外传统文化、交际文化的教学。

三、云南地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综观云南对外汉语教学的情况:主要以地区高校学历留学生、短期汉语交流生的汉语教学为主,另有少数培训机构外国学生的汉语教学。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将云南地域文化的多元性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相融合。

(一)地域文化与理论创新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至今不过五十年,相关学科理论发展也日趋成熟。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下,本着国际汉语教育和云南地域文化国际传播事业,云南对外汉语教学界应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职能作用,紧紧围绕语言与地域文化传播展开系统的研究;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地域文化与语言习得的关系,地域文化与语言习得相融合的方法,等等;最后及时思考与总结,更新教育理念,为本地区的汉语国际推广及国际汉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4]

(二)地域文化与汉语教材

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汉语教材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不同国别的汉语教材、不同汉语水平阶段的汉语教材、不同年龄阶段的汉语教材、不同学习内容的汉语教材、不同技能训练的汉语教材等等。另有国内不少培训结构编写适合学习者需要的汉语教材,且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那么就云南而言,需要集中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力量,编写开发具有云南地域文化的汉语教材,同时少数有汉语培训机构的城市(如昆明)可结合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这样便可避免在云南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或外国学生提出类似“老师,王府井是什么?”、“哪里可以买得到北京烤鸭”等问题,我们可以把具有云南地域特色的知识编入教材,比如说把“王府井”“、北京烤鸭”等换之以“滇池”、“土林”、“汽锅鸡”、“过桥米线”、“饵块”等,这样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课上了解到云南地域文化知识,还可以将课上语言知识与日常交际相结合,提高交际效果。

(三)地域文化与师资培养

随着汉语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已有上百所院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为国内外的汉语教学输送对外汉语教师。经了解,云南地区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论是在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中,与云南地域文化特色相关的"文化因素"类课程较为缺乏,以笔者所在的楚雄师范学院为例,在所有与“文化因素”相关的课程中,与云南地域文化相关的课程,必修课程中未曾涉及,仅在公共任选课程组中有所体现且不多,如“民族民间舞”、“制茶工艺与茶文化”。云南的少数民族众多,考虑到其地域文化的多元性特点,我们可以在依循“汉语国家教育”本科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下,在该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中,酌情加入与云南历史文化、特色饮食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歌舞文化、旅游文化等相关的课程,让未来的准对外汉语教师们,以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来掌握云南的地域文化知识,那么今后不论是在海外汉语教学还是国内汉语教学实践中,准教师们在课上语言知识教学或课后交际活动中,不仅能将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将云南的地域文化更广泛、更有效地传播开来。

(四)地域文化与教学内容

有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导入文化因素的问题,学界讨论得比较多,也有学者针对地域文化的导入问题做了研究,如芮嵘、荆亚玲(2012)。在对外汉语中导入云南地域文化,主要涉及到的是与汉语语言要素相关的文化内容,也不乏一些文化课或兴趣课上的与民族传统文化、交际文化相关的内容。例如,云南大多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在教学中可以适量加入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知识的介绍,如上提到的东巴文、彝语等。再者,云南方言丰富且与汉语普通话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如楚雄方言中“咯”字在句子有提问的作用(“你咯吃饭了?”表示“你吃饭了么?”),又如“马普”(马街普通话)的发音、声调与汉语普通话的区别,等等。在云南地区,由于方言在日常交际中的影响,外国学生学习了汉语普通话,在课下还不一定能与当地人们顺利地交流,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入方言知识的教学,这不仅能让汉语课堂变得更丰富实用有趣,还能让学生与当地民众进行更有效交际,融入当地的民族文化氛围中。

(五)地域文化与教学形式

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形式,多以室内课堂为主,然而要实现云南地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融合,汉语课堂不应局限在课上、室内、校内等传统的教学形式。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改变常规的语言课堂教学方式,结合云南地域文化特色展开汉语教学,可以将室内课堂转到室外,如在地域文化活动中展开汉语文化知识教学;还可以将校内课堂转到校外,如进行当地的“博物馆文化教学”[4]、景区景点文化教学等。此外,在现有的课型设置上,可将汉语教学适当调整为以民间才艺、民间习俗等课程形式,进行语言知识与地域文化的教学。

四、结束语

对外汉语教学探索范文6

关键词:媒介语 零起点 适度原则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对外经济文化教育交流的日益发展,高校近年来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数目也逐渐增多。据统计,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绝大多数是要利用汉语从事经济、贸易、旅游等行业的工作。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尚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如何有效提高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历来是对外汉语教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媒介语的定义

所谓媒介语是指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为了方便师生交流而采用的媒介语言,有时候是学生的母语,有时候不是,但它是师生双方都能够理解的一种辅助语言。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界普遍使用的媒介语主要是英语。在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学界关于是否应该使用媒介语,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应该营造完全的汉语语言环境,不应该使用其他语言,要用汉语教授汉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借助双方都能理解的语言进行教学,可以减少语言学习的障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具有片面性。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尤其是针对那些初次接触汉语的零起点阶段的留学生而言,适当使用媒介语作为汉语教学的辅助语言工具,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一味地使用媒介语进行教学,媒介语的过分使用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负迁移,不利于学生语感的生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用媒介语进行教学。

二、零起点媒介语使用的原因分析

零起点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主要是那些初次接触汉语,毫无汉语基础的外国留学生。零起点的留学生由于听、说、读、写、译的能力都等于或接近于零,这就给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对外汉语教师不能或很难利用汉语这一最直接而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而必须借助其他媒介语,使学生懂得教师所教授的内容。

在有些情况下,借助汉语来解释汉语会增加留学生理解的难度,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听了之后似懂非懂,反而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此时,借助师生双方都能理解的辅助语言,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使学生一目了然。例如,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解释“挂号”一词时,如果照着词典上的解释“为了确定次序并便于查考而编号登记”念给学生听,学生会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需借助一个英文词组“register at a hospital”,学生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初级阶段或中高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我们就较少需要或者不需要借助媒介语进行教学,以汉语释汉语,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如果一个班内教学对象比较复杂,来自不同的国家,且学生的母语不一致,例如班内的学生一部分来自欧美,一部分来自日韩,一部分来自俄国等,他们都从来没有学过汉语,在此情况下,如果教师只是用一种语言作为媒介语,可能会被学生视为有种族歧视的嫌疑,往往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开展。假如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不属于以上两种情况,那么,零起点阶段适当使用媒介语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入门,减少学生对汉语的恐惧感,然后再实施完全的汉语教学,经过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三、零起点如何有效使用媒介语进行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媒介语进行教学是有其积极作用的。那么,如何坚持适度原则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稍借外语,筑起引桥。在零起点教学开始之初,由于学生都不懂汉语,教师可以稍借外语,引入教学,这样可以解决“师生沟通难”的障碍,为师生顺利交流筑起一座桥梁。所谓“稍借外语”是指外语的使用数量要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具体地说,就是教会一些最基本的课堂用语即可。例如,“请把课文翻到第××页”,“我们现在学习第×课”,“请跟我读”,“大家一起读”等。因为零起点阶段的教学特点是“教汉语”,而不是“讲汉语”,所以大量使用外语既没有必要,也不可取。

第二,根据教学对象的需要适度使用媒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像英语教学一样,把媒介语看作是一个万能的工具,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大量使用媒介语。甚至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用媒介语进行翻译,这样会使学生过度依赖媒介语,到最后成为“哑巴汉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切忌滥用媒介语,要根据教学对象的需要适度使用。例如,在零起点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懂汉语,教师可以首先用媒介语介绍自己,用媒介语进行一些基本的日常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汉语学习的障碍,另一方面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三,我们要掌握好使用外语的时机。切忌时时使用媒介语,也不可每句都使用辅助语言进行翻译,这样不仅会造成学生过度依赖媒介语,而且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那么,什么时候使用媒介语比较合适呢?例如,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时,为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片、手势语、体态、多媒体手段等启发学生;在学生通过教师启发已经基本理解,正确答案呼之欲出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媒介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四,我们要随时调整使用媒介语的方法,不可一概而论。对外汉语教师要根据不同国别、不同性格、不同程度的学生随时调整使用媒介语的方法。比如,针对日韩等东南亚的外国留学生,这些零起点阶段的学生既没有汉语底子,也没有英语基础或者英语基础相当薄弱,因此,他们对于英语作为媒介语的需求并不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英语等媒介语,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反感,疏远师生之间的距离,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针对欧美留学生,他们的母语是英语或者英语基础比较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使用媒介语,一方面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简化教学过程,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由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面对零起点阶段的留学生,恰当使用媒介语进行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适度使用媒介语,这就对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目标语言,但媒介语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媒介语是一座桥梁,我们既不能抹杀也不能夸大其作用。对外汉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焦娇.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媒介语使用中的“适度使用”原则[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

[2]梁宁辉.不用媒介语从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探索[J].汉语学习, 1998,(3).

[3]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

[4]王汉卫.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媒介语问题试说[J].世界汉语教学,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