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忧郁的辅导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忧郁的辅导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忧郁的辅导方法

心理忧郁的辅导方法范文1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治疗音乐心理辅导身心健康

进入新世纪,规模空前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展开了,其中也确立了《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价值,并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第一,从知识和技能方面看,要求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第二,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看,要求培养中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愿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音乐教育的这两大目标从宏观上确立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和课程建设的方向,从微观上明确了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学的指导思想,这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然而,学校教育中音乐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两点。我们还可以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借助于音乐治疗的特殊技巧,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融入于学校教育当中,进一步结合心理学和音乐的相关知识,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从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中选取风格各异、以陶冶人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缓解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和烦恼。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就学习方面而言,中学生在这一时期所承担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从初中起始的题海遨游,中考阶段的一二三模考,高考前期的练兵备战,到某一个时间段里有可能出现的摸底考试、快慢分班等诸多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的阶段和过程。其次,还有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接踵而来的班级、年级排名所带来的压力。成绩优异的学生总是费尽力气地使自己的成绩保持在班级排名的前列,学习一般或较差一些的学生又会担心考试后自己的班级排名没有进步。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焦虑和忧郁的情绪,少数学生又会对考试产生莫名的恐惧感,而毕业班学生的类似情况则更为突出。一些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觉得自己身心疲惫的学生人数竟占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而每晚能保证充足睡眠的学生少之又少,部分学生会有程度不同的失眠困扰。

综上所述,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焦虑、忧郁、身心疲惫和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失眠。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方式,一般是通过与学生聊天谈心让他们放松心情,或让学生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等来缓解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但是,我们也不妨体验一下音乐——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减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查阅“音乐治疗”资料和相关理疗案例可以发现,一些我们熟悉或偶有聆听的音乐作品正在越来越多地显现着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和价值——音乐治疗。

1.焦虑和忧郁的缓解

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曾经说过:“乐者,亦为药也。”焦虑和忧郁常常使学生缺乏自信,对学习和生活都会有悲观消极的态度。对此,在音乐治疗中,可选用欢快活泼、起伏明显、节奏明快清晰、风格明朗秀丽的乐曲。如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莫扎特的《浪漫曲》等。实践证明,这些乐曲对于缓解焦虑忧郁的情绪有着非常好的音乐疗效。

2.身心疲劳的缓解

节奏缓慢而韵律安详的音乐能够减低人体内具有刺激和兴奋作用的激素,聆听这样的音乐,可以使人感到轻松舒畅,从而使精神疲劳得到消除。这样的音乐可以选择的很多,如《夏日圣地》《蓝色多瑙河》《献给爱丽斯》等。教师适时做出语言引导,使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逐步得到放松,闭上双眼平静地聆听音乐,以获得身心的全然释放。

3.失眠的缓解

这个问题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毕业班的学生白天学习压力已经很大,如果晚上因精神紧张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学习质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失眠发生在晚上,音乐理疗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故可改由教师选择乐曲,指导学生在晚修或自习后聆听。温柔、流淌的音乐陪伴自己放松入睡,不失为治疗失眠的一项有效方法。可以缓解失眠的乐曲有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等。

学校开展以音乐理疗方式为媒介,以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的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新领域。此举,对于缓解学生压力,抚慰学生情绪,完善学生性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音乐心理辅导又可以使学校音乐教学课堂内容得以丰富、延伸,使音乐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扩大。因此,深入学习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积极探讨和开展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开展音乐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包括: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如果要很好地发挥音乐心理辅导的功能作用,教师还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和其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通过以下途径共同构建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教程。

1.教师应首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并系统地做出归纳和总结。与此同时,学习有关音乐治疗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掌握一定的案例分析和理疗实践知识;进而结合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建立与中学生心理特点和现实状况紧密关联而又有实质性意义的音乐心理辅导结构体系。

2.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针对音乐心理辅导工作需求,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聘请有关学者、专家到学校传授知识、指导实践;适时组织音乐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进行有关方面的考察学习,以达到音乐教学与音乐心理辅导相结合、互辅佐、融会贯通、教学相长的最优化音乐教育效果,构建学生迫切需要的音乐心理辅导之家,为中学生身心健康护航。

3.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音乐心理辅导为主题的宣传、宣讲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学时期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让学生了解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了解音乐可以给予他们的帮助。学生了解了音乐的积极作用就会主动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心理辅导,使音乐心理辅导更具有实际意义。

在学校音乐心理辅导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应遵循理论到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原则,积极探索音乐心理辅导知识,着力提升音乐心理辅导技能和辅导实践水平,完善音乐心理辅导实践性教学条件的建设,防止将音乐心理辅导流于形式,成为有其名、无其实的口号性的一阵风。

其次,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指导学生创建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团队,定期开展以音乐为主题的班会或交流会等,引导学生就音乐与音乐的心理辅导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求得认同。以使更多的学生喜欢起音乐来,让他们真正理解并乐于体验音乐,体验音乐心理辅导,逐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学校音乐心理辅导的基础和氛围。

总之,“音乐治疗”这一方法在心理咨询中已经广泛运用,但运用于中学生的音乐心理辅导还比较少见。而把它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就更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来讲,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中学音乐教育之中是可行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高天.音乐治疗导论[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心理忧郁的辅导方法范文2

【摘要】 目的:探讨四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亲历地震的220例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访谈式干预,并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忧郁自评量表SDS测试比较。结果:经过干预的群体在地震发生后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改善,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得分均有所下降,SAS(焦虑无助情绪)、SDS(悲观哀伤情绪)等指标明显好转。结论:四川地震灾后进行心理干预是有效的。

【关键词】 危机事件;应激障碍;心理干预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几千万人经历巨大的急性精神应激,如此特大、强烈的自然灾害对精神系统的冲击巨大,引起全国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但我国对于灾难危机和心理创伤的心理学研究相对较为滞后,对于灾难和危机的心理干预虽然已开展,但既不系统也欠规范。笔者对这次汶川大地震受害群体进行了危机干预,对在灾难发生后如何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进行了一些探索。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以在眉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亲历地震灾难的幸存者为研究对象,共220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123例,年龄7~89岁,平均68.7岁。

1.2 临床资料 通过问卷、访谈发现此220例患者存在轻重程度不等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适应障碍,表现为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不可抑制地回想受创伤的经历、反复出现创伤性内容的噩梦、错觉、幻觉或幻想形式的创伤性事件重演的内心体验、难于入睡或易惊醒,注意力集中困难,遇到与创伤事件有些相似的场合(如余震)时,产生明显的生理效应,如心跳加快、出汗及面色苍白等;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抑郁心境主要表现为情绪不高,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自责,有无望及无助感,可伴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及体重减轻。焦虑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担心、害怕及敏感。有的患者则表现为抑郁和焦虑的混合状态。

1.3 方法

1.3.1 干预评估方法 2008年6月5日对所有住院患者在干预前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忧郁自评量表(SDS)测试,然后进行访谈式干预。2008年6月30日,对所有参与干预的患者用上述量表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估,并对干预前后的测试结果做t检验。

1.3.2 干预过程 危机干预的地点选择在病房里,保持病房安静,秩序良好。干预过程包括导入期、事实期、感受期、症状期、辅导期、再入期6个阶段[1]。导入期:首先介绍干预者自己并明确访谈目的,然后让每个患者从自己的角度描述此事件,讲述事情发生时自己身在何处,在做什么及当时的所见所闻。进而鼓励预患者谈论事发后到目前的感受,以助于他们宣泄压抑的情绪,接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之后进入辅导期:介绍心理学常识,使患者认清自己的反应是正常的,并鼓励患者之间互相关心、帮助[2]。最后,提出下一步的计划,总结访谈,给予安抚,做出保证并提供建议。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SCL-90配对比较 对比参加访谈的患者访谈式干预前后进行的测试结果,SCL-90各项目都出现明显变化,包括总分和阳性项目数。所有症状都趋向好转,包括人际关系也有所改善。见表1。

2.2 SAS及SDS干预前后配对比较 参加访谈的患者干预前后SAS及SDS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SAS及SDS分数明显降低,说明参与访谈式干预患者的焦虑无助情绪及悲观哀伤情绪缓解方面有明显效果。见表2。

3 讨论

危机本身含有危险和机会两层含义,积极地干预能把危险转化为成长的机会。有研究指出,当人们面对一些突发事件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火灾、疫病的流行、战争、恐怖活动等,其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会受到极大的挑战。这些危机情境不仅严表1 干预前后SCL-90配对比较(n=220)分配对t检验结果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往往会给人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形成心理危机,处于危机状态的当事人容易出现焦虑、忧郁、恐慌、无助等消极情绪,这些负性情绪的持续存在容易进一步引发各种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研究表明,如果危机发生后不能得到适当的干预,约有12 %的当事人出现自杀行为[3]。灾难心理危机干预是对有心理危机的人群的一种短期帮助行为,其目的是通过调动那些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要发生危险的当事人的个体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4]。心理危机干预在国外被广泛应用,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帮助当事人实现人生向好的方面转折[5]。

本心理干预模式借鉴了团体心理辅导模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发展学习,以发挥良好的社会效应,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6-7]。有研究显示,灾难亲历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创伤性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本研究干预模式正是针对此心理状况而设计。有资料表明,心理干预对灾难亲历者心理健康状况有良好的改善作用[9]。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比危机事件发生前后受影响群体出现多方面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在躯体化、焦虑、忧郁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本研究中反复想念死者、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极其相符。经过干预,预群体的心理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亲历者巨大的被压抑的悲伤和焦虑忧郁情绪在访谈中得以宣泄,同时亲历者之间相互的支持、启发和鼓励使其对事件本身和生命有了更全面、更积极的认识。体现在对比研究中,干预后的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附加项的得分较前有明显降低,各个症状都趋向好转;SAS和SDS的各指标得分也明显降低,提示此次干预在缓解灾难亲历者的焦虑无助及悲观哀伤情绪方面有明显效果,心理状况明显得到改善,这与以往的研究有一定的一致性。

本次干预的成功施行得益于以下因素:(1)发生灾难后患者被及时转移到安全地点;(2)患者在灾难中发生的躯体伤害得到了及时医治;(3)患者的生活问题由政府解决,生活有志愿者照料;(4)危机干预的时机为事发一个月以内为好,及时对灾难亲历者的情绪进行疏导和控制,通过干预后灾难亲历者在睡眠、饮食和精神状态上的变化,说明心理干预在短期内尽最大可能降低了地震亲历者的伤害;(5)危机干预的地点相对较为安静和安全,现场秩序好,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情景下能给当事人尽可能营造安全稳定的氛围,有利于取得比较好的干预效果和较为稳定准确的测试结果;(6)该群体自身的凝聚力较强,事件发生后,积极采取了互帮互助措施,同时建议当事人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以获得更多心理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其心理状态的改善。

心理干预若要取得效果,在干预过程中应注意:(1)耐心倾听,充分表达对当事人的理解与关怀;(2)对当事人的最大愿望给予直接保证;(3)激发当事人对亲友的牵挂和责任;(4)帮助当事人主动去寻找更多的社会支持;(5)重点讨论当事人所面临的挫折事件;(6)训练当事人有效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许又新,吕秋云.现代心理治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173-177.

[2]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4-35.

[3] 崔书涛.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2.

[4] 季建林,徐俊冕.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J].临床医学杂志,1994,4(2):116-118.

[5] 潘正德.心理咨询[M].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338.

心理忧郁的辅导方法范文3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量表,信度,效度,常模。

分类号R395.6

1引言

随着广大群众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和对身心健全发展的热切追求,以及适应学校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落实,心理咨询与辅导在我国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从现实看来,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中常见的心理异常,大量的还是指比较轻微的心理问题,而且人们通常认为所谓的“心理障碍”也是指较轻微的心理异常[1]。因此,界定心理异常中“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临床表现,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意义。鉴于国内外尚无学者对此作出科学的规范,傅安球提出了心理异常中“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临床表现,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持。而尽快将一般心理问题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工具,编制一套一般心理问题量表,就成为心理健康工作者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一般心理问题的特征及表现

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一段时间内或长期没有能力按照社会所认可的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造成不适应的心理状态[2]。心理异常可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几大类。一般心理问题也称作心理失调或心理失衡,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属于轻微的心理异常[2]。一般心理问题与其他类型的心理异常(即较严重的心理异常)相比,通常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情景性,即一般心理问题通常都是由特定的情景诱发、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关,并且在特定的情景中发生。二是暂时性,指一般心理问题不会经常或持续出现,而是偶发的、暂时的。三是无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这个特征是一般心理问题区别于其他较严重和非常严重心理异常的重要标准。

傅安球[3]在长期的咨询和临床实践中,对一般心理问题的临床表现进行了总结归纳,共27种:分神、注意转移困难、记忆减退、选择性思维迟滞、忧郁、期待性焦虑、冷漠、暴躁、自卑、多疑、空虚、无端烦恼、急躁、消沉、偏执、狭隘、孤僻、攻击性、敌对、孤独、冲动、狂热、狂妄、怯场、怯懦、压抑、心理疲劳。一般心理问题的上述27种临床表现详尽全面地概括了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职业群体中所可能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鉴于本量表主要以上海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因此我们首先对上海市1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从而挑选出上海市大学生比较常见的10种一般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心理疲劳、自卑、暴躁、消沉、分神、忧郁、空虚、无端烦恼、怯懦、敌对。

心理疲劳是指因为精神原因而非生理躯体原因导致的无精打采,懒散无力,使反应速度、灵活性和准确度降低的心理机能消极状态;自卑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暴躁是指在一定场合受到不利于己的刺激就暴跳如雷的人格表现缺陷;消沉是指心灰意冷、沮丧颓唐的消极情绪;分神是指心理活动能够有选择地指向一定事物,却难以稳定地集中于该事物的注意失调;忧郁(有别于心理障碍中的抑郁)是指忧愁郁闷的消极心境;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无端烦恼是指无缘无故烦躁苦恼的消极情绪;怯懦是指胆怯、懦弱、怕事、拘谨的人格表现缺陷;敌对是指与他人心理不相容而敌视、对抗他人的消极心态[4]。

3量表的初步编制

3.1确定分量表内容

如上所述,本量表主要以上海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因此拟用问卷调查法从27种一般心理问题中筛选出上海市大学生常见的几种。

我们从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挑选150名被试,其中男性58名,女性92名,将27种一般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逐一列出,随机排列成27项条目,要求他们从中选择出目前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从收回的150份有效问卷中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了10种:心理疲劳、无端烦恼、分神、空虚、自卑、忧郁、消沉、暴躁、怯懦、敌对。此次初测发现,焦虑并未成为被试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有别于国内外其它研究,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2编制方法及步骤

本研究根据编制自陈量表的经验准则记分法[5],以一般心理问题的特征和表现为基础进行量表编制。确定以上10个分量表内容后,按照一般心理问题相关理论,从情景性这个主要特点出发,结合大学生学习、人际关系、社会工作等主要生活内容的现实情况,每个分量表编制适量的题目,力求每一条目都做到:语言简练、概念明确、任务容易操作、内容众所周知[6]。编制完毕后经反复筛选,最后得到111个项目。

项目题干的陈述方式包括正面陈述和反面陈述两种,正面陈述如“我觉得生活真没劲,无聊透顶”、“在重要考试中我总是看错题或看漏题”等与一般心理问题的表现相符合的表述;反面陈述如“我每天都过得非常踏实”、“我是一个精力充沛,干事效率很高的人”等与一般心理问题表现相反的题目。

量表的选项有“完全不符”、“不太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五个。正面陈述的得分从1分开始,1、2、3、4、5依次给分,反面陈述的得分恰好相反,从5分开始,5、4、3、2、1依次给分。分数越高表示一般心理问题越明显,而分数越低则表示心理问题越轻微。

项目按照交叉原则进行排列。不同范畴、不同分量表的项目混合交叉排列,以避免被试答题受思维定势影响[6]。

3.3非正式量表的结构及内容

非正式量表共有111个项目,其中包含10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的项目数量分别是:心理疲劳分量表10项,自卑分量表10项,暴躁分量表10项,消沉分量表11项,分神分量表9项,忧郁分量表11项,空虚分量表12项,无端烦恼分量表13项,怯懦分量表13项,敌对分量表12项。其中正面陈述的项目共有65项,反面陈述的项目为46项。

4正式量表的确定

4.1研究方法与步骤

4.1.1被试

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抽取二年级学生134人(男55名、女79名)。

4.1.2测试

团体测验,主试由心理学研究生担任,统一指导语:“各位同学,你们好。欢迎你们参加大学生心理状况研究的调查!此次调查不需要填写个人详细信息,你完全不必担心泄露自己的隐私。希望你们能够认真、真实地填写问卷,协助本次研究。此次调查的时间约为30分钟,请同学们在填写问卷前仔细阅读问卷说明。”

4.1.3数据统计分析

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4.2项目分析

4.2.1各项目与分量表间的相关

将分量表中各个项目的得分相加得到分量表分数,每一道题目的得分与其所属分量表的得分求相关,以相关系数大于0.5为标准筛选出正式测试项目[7],相关系数大于0.5的项目保留,小于0.5的则删掉。111个非正式项目经此次筛选后删去18个,其中自卑、消沉、空虚分量表各1个,忧郁分量表2个,分神、无端烦恼、敌对分量表各3个,怯懦分量表4个。

4.2.2各项目的通俗性

计算每一个项目上得分的通俗性[8],公式为:

这里,Xi是被试在某项目上的得分,N是被试数,H、L分别代表每项目分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本量表为五级评分,所以最大分值为5,最小分值是1。凡是通俗性大于95%或小于5%的项目删除。

经计算,心理疲劳分量表中有1个项目的通俗性接近95%,为94.38%,为保证项目质量我们将此项目删除,筛选后剩余92个项目。

4.3正式量表的结构及内容

经初测筛选题目后,我们正式确定了92个项目,其中分神分量表6个;心理疲劳、自卑、忧郁、怯懦、敌对分量表各9个;暴躁、消沉、无端烦恼分量表各10个;空虚分量表11个。筛选后的项目重新按照交叉原则进行排列,不同分量表的项目和不同陈述方式的项目混合排列。

量表得分计算方法:每个分量表正面陈述项目得分与反面陈述项目得分的相反数相加便得到分量表分数,所有分量表的得分相加得到总量表分。

最后正式确定的量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开头语,第二部分是问卷说明,第三部分是测试项目。

5量表信、效度分析

5.1信度分析

为了检验上海市大学生常见一般心理问题量表的可靠性程度,我们计算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克伦巴赫α系数),具体结果见表1。

一般认为如果α>0.6,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就是比较满意的[9]。从表1可以看出,全体被试在各分量表以及总量表上得分的一致性系数全部大于0.6,这说明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是很好的。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一般心理问题具有情景性和暂时性特点,因此我们没有计算重测信度。

5.2效度分析

5.2.1实证效度

一般用新编量表与效标量表的相关系数来验证新量表的实证效度,也叫效标效度、准则关联效度[10]。此次测试选择常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效标量表。本研究对166名一至四年级的大学生进行SCL-90量表的测试,测试完毕后用SPSS10.0软件计算新编量表分数与效标量表分数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本量表与SCL-90的相关为0.727(p<0.001),另外,新编量表与效标量表相对应的内容量表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新编量表中忧郁分量表与SCL-90中抑郁分量表得分的相关为0.589(p<0.001),新编量表中自卑分量表与SCL-90中人际敏感分量表得分的相关为0.463(p<0.001),新编量表中敌对分量表与SCL-90中敌视分量表得分的相关为0.479(p<0.001)。由此可见,本量表与效标量表存在显著相关,说明新编量表具有一定的实证效度。

5.2.2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某量表所能代表的主题的多少,各分量表分与总量表分间的相关可以作为考查某量表的效度指标[11]。该量表各分量表分与总量表分的相关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个分量表分与总量表分的相关在0.564~0.848之间,其中有7个分量表分与总量表分的相关在0.7以上,这表明该量表的内容效度比较好。

5.2.3结构效度

将量表中各分量表的得分求相关,其相关矩阵见表3。

心理测量学认为,各分量表分与总量表分的相关超过各分量表间的相关说明量表结构效度良好[11]。从表3中可以看出,10个分量表分间的相关系数大多数在0.2~0.5之间,平均相关系数为0.484,而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5~0.9之间,可见该量表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6结论

上海市大学生常见一般心理问题量表的信度、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规定的基本要求,可用于大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测量。

在编制了上海市大学生常见一般心理问题量表后,我们拟建立上海、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地区性常模,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建立全国性常模,以编制一套适用于评估全国大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状况的量表。

参考文献

1 傅安球. 学校心理咨询若干倾向性问题的思考. 心理科学, 2000, 23(3):275~278

2 傅安球. 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4~51

3 傅安球. 心理异常中“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临床表现. 心理科学, 1999, 22(6):492~495

4 傅安球. 家庭心理医师. 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0. 12~22

5 戴忠恒. 心理教育与测量.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116~126

6 石绍华, 张梅玲. 问卷编制的几个问题. 心理学动态, 2000, 8(4):69~76

7 邵志芳, 陈国鹏, 单阳. 学习困难儿童诊断量表常模制定. 心理科学, 2000, 23(2):169~171

8 刘金花, 庞美云, 杨慧芳. 儿童自我控制学生自陈表的编制. 心理科学, 1998, 21(2):108~114

9 顾海根, 李伯黍. 上海地区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的编制及常模制定. 心理科学, 1997, 20(3):197~201

心理忧郁的辅导方法范文4

一、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辅导的前提

造成现今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家庭方面看,独生子女的现象使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在学习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们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而后者又使他们面临压力,这样的管教模式会使青少年无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同时,家庭环境(如经济等)的压力又使家庭往往成为宣泄的场所,导致家庭气氛的不和谐,又加剧了其子女的心理不平衡。从学校方面看,在呼唤素质教育同时,毋庸置疑,相当多的学校还是抱着考分不放。学生的“能力”都量化到分数上,分数竞争激烈,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内在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状态下。

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优柔寡断,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遇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①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与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我解脱,甚至耿耿于怀;②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③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优柔寡断。

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①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或称为青春烦恼;②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二、对症下药,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有效途径。

1.走近学生身边,走进学生心理。

教师应常与学生交流,能敏感地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除了面谈外,笔者认为,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面谈更是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特别是对于一部分特殊情况的学生而言。但无论是面谈还是笔谈,都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②共鸣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③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2.进行行之有效的人格辅导

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教师对学生的人格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比如班级中常发现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甚至厌学的;因成绩竞争激烈,互相嫉妒,打小报告的;因外在形象不好或成绩差而自卑,不合群的;因老师的批评明里顶撞,暗里忌恨的。学生的个体中有好表现的,有内向不善言谈的;有人缘好号召力强的,有总被他人欺负成为出气筒的;有讲义气的团体,也有良性竞争互相上进的伙伴。以上这些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其实可以归因于情绪和社交问题,教师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宣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教师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矛盾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所帮助。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个性。

3.进行必不可少的学习辅导

学生的学习主要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愿不愿学,会不会学。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1)“愿不愿学”其实是学习态度的问题

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但教师的优势在于其它自修课上。通过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训练,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的补充。在科学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指导下,教师对于纠正学生偏科现象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根据兴趣原则,配合科任教师完成刺激兴奋点的巩固练习;根据成功原则,对不同程度学生提出不同训练目标等。

(2)“会不会学”是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

心理忧郁的辅导方法范文5

【关键词】 肝癌患者 临床护理 心理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护理可以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患者创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积极的心理活动会促进疾病的康复,而消极的心理活动会加剧病情的恶化,护理工作者应把患者的躯体疾病和心理情绪过程联系起来考虑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护理效果,下面将肝癌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在本科住院的150例肝癌患者,男110例,女40例,年龄33-65岁,其中首次住院患者26例,第2次住院患者56例,3次或3次以上住院患者68例。

2 肝癌患者的心理特点

2.1 怀疑心理 病人一旦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坐立不安,多方求证,心情紧张,猜疑不定。因此,应言行谨慎,要探明病人询问的目的,科学而委婉地回答病人所提的问题,不可直言,减轻病人的受打击程度,以避免患者受刺激太大。

2.2 恐惧焦虑 肝癌患者恐慌焦虑的影响因素是多维度的。患者第一次听到自己得了癌症,精神和心理受到强烈刺激,住院后治疗费用和治疗效果是最主要的应激源,其次为家庭因素及疾病相关知识缺乏的影响。

2.3 忧郁悲观 由于疾病和肿瘤治疗严重的毒副反应,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当疗效不显著或没达到预期效果,患者产生无能为力感,随病情发展,忧郁悲观情绪日益加重。

2.4 认可心理 病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接受自己患有此病的事实,心情渐平稳,愿意接受治疗,并寄希望于治疗。应及时应用“暗示”疗法,宣传治疗的意义,排除对治疗的不利因素。

2.5 孤独忧伤 患者由于住院,离开了家庭和工作单位,很容易产生孤独失落感和感到忧伤。

2.6 失望或乐观心理 因为各人的体质和各人的适应程度不一样,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因人而异,做好指导工作。

3 肝癌患者心理护理的对策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给予心理辅导 我们应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应该尽量为患者节约费用,用贵重药物和仪器前须让患者签知情同意书,每天送一日清单给患者,让其了解住院费用。平时护理工作中应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肝癌患者的影响。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肝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另外护士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理论水平,及时准确完成各项治疗和护理任务,还需加强自身修养。

3.2 处理疼痛,减轻患者痛苦 护士应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熟悉常见止痛药的剂量、作用和副作用,配合医生选择有效的药物、合理的给药途径、个体化的正确剂量和规律的间隔给药时间,并经常对疼痛进行重新评估,以改变用药剂量和间隔时间,以取得最好的疗效及最少的副作用。并采用注意力转移法、音乐疗法等措施,减轻患者疼痛症状。

3.3 减轻患者孤独寂寞和忧伤 患者刚进病房时,护士应热情接待,主动向其介绍住院环境,进行入院宣教,结识病友,使他们尽快熟悉环境。住院后协调同房患者间的关系,使病友间团结,相互帮助,解除患者的孤独感,调节患者的心境。动员家属和亲友在病情允许时经常来探望,多给予关心和照顾。提供舒适、安静、整洁、温暖的病室,病房内配置彩电、收音机等,悦目的画面,悠扬的音乐,可吸引患者的注意力,减轻忧伤和内心的寂寞,愉悦其情绪。

3.4 巩固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 我们也应给予家属更多关怀和心理安慰,减轻其焦虑心理。家人的反应、支持和理解能给患者在癌症的持久战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安排乐观的患者用亲身经历去鼓励、影响患者。通过人际互动,引发特殊的集体反应机制,可使患者反馈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利于不良情绪、不良思维方式及不良行为的改善。

3.5 做好基础护理和对症护理工作 帮卧床患者勤翻身、多拍背,做力所能及的活动。予饮食护理,既要满足患者的热量、病情需要,又要迎合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爱好。按医嘱予止呕、镇痛等对症治疗,同时向患者做好解释,消除恐惧心理。

3.6 环境方面 努力为其创造一个安静、整洁的住院环境,经常多关心照顾患者。

4 总结

针对性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护理是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护理,配合治疗能改善患者的复杂心理,使肝癌患者达到心理和生理功能的部分补偿,以减轻或消除症状,减少癌症对生活质量的损伤,是保证治疗康复计划顺利执行、达到预期效果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 考 文 献

心理忧郁的辅导方法范文6

(一)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家庭结构的影响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1.家庭结构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 Elman)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1条标准中第一条就是具有适度的安全感。完整的家庭结构,家庭的和谐美满、子女间的相互关爱都会给予孩子安全感,而那些生活在父母离异、家庭解体的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失去了家庭的温暖。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使他们没有安全感,进而形成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这类学生在生活中性格呆板、忧郁、孤僻、伤感、自卑,甚至出现严重的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

2.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贫困生在经济上比较窘迫,而家庭经济水平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人际关系因素

中学时期,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和纯洁,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大学则不同,都说大学是半个社会,因此期间必然免不了带有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处事不顺,往往会造成学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心态,心理压力日趋增加。

(三)情感因素

感情上的需要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二是归属的需要。多数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个体生理发展已经接近完成,而心理尚未成熟,往往会产生“要求他人尊重与尊重他人”,“渴望被爱和害怕受到伤害”。“融入集体和保持自我”等矛盾。

(四)就业因素

当今,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无奈,这种现状在大学生心里形成一股挥之不去的阴霾。f临近毕业的学生因为处处碰壁而心灰意冷,除了要承受来自求职的压力,还要承受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得以迅速发展和普及是21世纪之后的事。尤其是教育部200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于指导各高校开展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未能落到实处,主要表现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法不当。

四、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思考

目前,许多高校往往把辅导员定位在“政治辅导员”和“生活辅导员”,部分辅导员也是这样定位自己并据此开展日常工作。但是,要想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仅凭单一的思想教育和简单的管理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校应该把辅导员定位为“心理辅导员”,并根据这个角色定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建工作团队,提高工作效率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的教育者,是日常事务的管理者,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是学生就业的引导者,其工作内容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使得部分辅导员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以,创建一支有能力、负责任的学生工作团队来协助自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极为重要。而且,辅导员只有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抽出身来。观瞻全局,才有可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思考对策。辅导员可以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帮助下,创建二级(院系)心理辅导站。并在每个教学班选拔一名心理安全委员。二级心理辅导站干部和心理委员皆由学生来担任,更容易及时发现问题施以援手。体现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方法。

(二)拓宽宣传渠道,普及心理知识

除了定期开设心理讲座,辅导员还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心理知识。通过学校的宣传橱窗、宣传板;利用院报、系刊转载心理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校网站、论坛,院系网站、班级博客、QQ群,只要是学生喜闻乐见方式,都可以作为宣传和普及心理知识的渠道。

(三)关注重点学生,及时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