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课设计亮点与特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课设计亮点与特色范文1
关键词:微课教学;高中历史;百家争鸣
新生事物总会具有两面性,微课也是一样,许多教师对微课的看法不一。的确,微课需要的时间较短、容量也比较大,为求知者快速的取得知识提供了有效途径。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微课的课题,哪些内容不可以;微课教学导入要注意哪些方面等等。因此,微课程教学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并且结合实际做具体的改进,以达到更好的为学生服务的目的。下面以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为例加以说明。
一、注意选题
既然上的是微课程,那么势必与正常课堂那样含有大量内容有所不同,它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这样,微课的制作,必须首先精选课题的内容。根据教学重难点的设置和文本内容的特色确定教学内容,这样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作者认为选题是微课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一个优秀的微课选题可以让微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一个糟糕的微课选题也可以让本应出彩的微课变得索然寡味。
一节微课一般讲授一个知识点,对于这个知识点的选择,关乎知识结构的设计,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用来制作微课,是一个较好的选择。《“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的重点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难点为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考点为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从本课重点看,百家争鸣的意义、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可以作为选题的切入点;从本课难点看,儒家思想的影响可以作为微课的选题切入点;从考点来看,百家争鸣的过程、百家争鸣的意义可以作为微课选题的切入点。
二、微课教学过程要精练
(一)微课导入要新颖、迅速
微课要求时间较短,一般5-8分钟,因此,必须要迅速切入课题。但同时还要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保持亢奋状态,这样一来要求就更高了。为了让微课更加的新颖,可以设置一个问题导入课题;可以回忆以前的内容导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的实践引入课题;也可以直截了当进入课题。但不管用什么方法,什么途径,都要在力求新颖的同时,紧贴主题,迅速切题,这是进入课题的一个必须遵循的原则,因为我们要把较多的时间分配给教学内容的讲授。
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为例,将本课百家争鸣的过程作为微课课题。可以利用孔子讲学的视频进行导入。一方面,视频作为有效的多媒体资源,可以吸引多数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大体了解儒家代表人物的活动与观点,便于儒家思想观点的概括与总结。
(二)讲授线索要明亮醒目
微课的讲授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内容,剪掉那些可有可无的细枝末叶。比如,有时为了讲授重难点内容,经常需要罗列一系列论据,在罗列论据时,就要求简单而精确。再加上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如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中百家争鸣过程为研究课题,需要着重讲解的就是儒家学派观点同其他学派观点的不同,要突出主干,就必须懂得取舍。要突出儒家学派的地位,就要将儒家学派的观点细化,比如仁、礼乐、为政以德等儒家学派观点要列材料解读说明。儒家学派观点这条主线明确,与其它学派的观点对比也就比较容易,但也要懂得取舍。比如儒家学派主张“仁”,也就是人要有爱心与智慧,而墨家学派的“兼爱”表示爱所有人。为阐述二者区别,可以引用《墨子》材料,比如“顺天之意者兼,逆天之意者别。”加以解释,这样就可以有效理解二者的不同。
三、要有自己的亮c
微课设计亮点与特色范文2
全面建设二星级数字校园
教育部推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及措施。沈阳市也曾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和教学深度融合,其中重点就是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据了解,数字校园即是宽带网络覆盖全部学校,接入带宽达到千兆以上,骨干网到二级站带宽达到万兆以上,所有学校建成有线、无线全覆盖的校园网络,所有教室和有需要的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数字资源全覆盖。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去年和今年沈阳市均完成300多所数字校园建设。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全市公办中小学和各区县职教中心完成一星级数字校园建设,部分学校达到二星级;市属10所中职学校(含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部分达到数字校园二星级标准。
到2016年,全市50%以上的公办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和全部市属学校完成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部分学校达到三星级;自有校舍的民办学校完成20所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
2017年,全市中小学(含自有校舍的民办学校)、公办幼儿园、区县职教中心,全面完成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不少于100所学校建成三星级数字校园,启动普惠性幼儿园(自有园舍)数字校园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今年,沈阳市正式推出“公益学堂”项目,通过教育网络本年度完成8大类2000节网络课程。至2016年,将丰富“公益学堂”课程,打造“沈阳公益学堂”品牌;推出网上家长学校。2017年,还将开发离线学习课程资源,实现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资源全覆盖;推出沈阳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社会提供教育公共服务。
此外,还将重点建设教育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系统,统筹规划电子学生证融合平台、终端建设,建好教育信息化评估系统、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等。今年已完成教育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系统市级层面的基本架构;建立电子学生证市级融合平台;区域建成功能齐全的教育门户网站;建立电子学生证区域中心,发放电子学生证,构建基础应用等。
至2016年,将实现覆盖全市各区县的教育远程跟踪管理;完成教育信息化评估系统二期建设;完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实现市、区两级应用。2017年,普及一生一号一证,完善成长轨迹、综合素质评价等拓展应用;形成较完善的区域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建立市、区、校三级联动的评价机制等。
建名师空间
利用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加快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今年,推行网络培训、校本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完成全市20%的教师培训任务;全部教师和城区初中以上学生开通网上个人学习空间;启动“一师一优课”活动,完成2万名教师网上晒课;创建30个“名师空间”;评选30个优秀专题教育社区;建立10个智慧课堂试点。
至2016年,将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完成全市60%的教师培训任务;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累计完成3万名教师网上晒课;总结网络教研的创新模式和优秀成果;累计创建50个“名师空间”;评选60个优秀专题教育社区;扩大智慧课堂的试点数量;全部初中以上学生开通网上学习空间。
2017年,将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师生利用个人学习空间开展各种教与学活动;“一师一优课”活动累计完成全部教师的网上晒课;累计建成100个名师空间;优秀专题教育社区数量累计达到100个;累计建成50个智慧课堂。
打造特色数字校园品牌工程
PAD课堂实现“一对一”教学、数字化展示板实时全区教育信息、远程网络资源实现微课程特色建设……沈阳大东区数字校园应用巡展呈现了“数字化”、“互联网+”这些时下热词在教育中的应用成果。灵活多变的各式数字化应用技术,令课堂、校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大东区依托数字校园建设,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以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宗旨,以“班班通”全面升级和有效应用为重点,以区域特色资源和微课程建设应用为突破口,以大东区教育网为传播平台,以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为支撑,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各个领域。深入研究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翻转课堂和“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创新、远程网络培训及资源建设等领域的问题。
大东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对基础硬件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提升和建设,区内所有41所学校实施了高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并将原有1252个教室“班班通”,全部由原来的“三机一幕”模式升级改造成大屏幕液晶触摸一体机模式。录播教室、IPAD教室、数字化实验室以及数字电视台走入学校,实现了有线与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在数字高清视频监控、信息系统、无线AP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区域平台的统一管控,呈现了区域数字校园建设的亮点。
例如数字高清监控系统,在区域统一平台上可以监控到学校每个点位的情况,实现了区域统一控制;信息系统,可以将区内信息实时到学校的LED、触控终端上,实现信息的点对点;无线网络方面,实现网络全覆盖,数字广播方面,学校教师在操场通过手机即可实现对广播播放内容及节目设定的控制。到目前为止,全区完成了2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二星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和四所高中三星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总计投入资金6900余万元。今年底,预计投入2200万元,完成8所二星数字校园建设及14所二星升级三星的数字校园建设。
微课设计亮点与特色范文3
关键词:一师一优课;视频案例;设计;制作;教研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5-0082-03
微课视频案例概述
1.微课视频案例内容及结构
微课视频案例就是截取“一师一优课”资源中典型、精彩,最容易引起思考、最具有研究和讨论价值的教学片段,再整合背景介绍、教学设计、学情反馈、研究主题、相关资源、教师评价、专家点评等多项内容制作成的视频案例。综合起来可归纳为三个大的板块。
(1)呈现问题。这一板块主要向观摩者展示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情反馈、研究主题等内容,供观摩者反复观看、研磨。使观摩者对问题及其表征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2)呈现相关资源。包括背景介绍、与问题相关的理论基础、同类问题的教学现状等内容。供观摩者在研究思考问题时随时查阅,为观摩者提供帮助,了解解决问题的意义,提供理论指导和参照模式。
(3)呈现“第二声音”。这里的第二声音指的是同伴评价、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内容。这是观摩者非常重视的一块内容,观摩者通过观看第一、第二板块的内容,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时,再把自身的想法同专家、同伴的观点进行对照,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
2.微课视频案例制作特点
微课视频案例的制作就是整合上述三大板块的内容,它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情境性。无论问题的表现形式、问题的指向、问题的切入点、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解决方法的列举和筛选、问题研究的价值所在等多么复杂和深刻,它都以一种读者容易接受、甚至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出来,形象而深刻。
(2)包含典型的疑难问题或者疑难情境。它的呈现可以避免观摩者探讨问题时杂而散乱,也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启示或借鉴。
(3)是一个超媒体的组合体。它包含着大量的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网页等多媒体材料。它的制作过程是一个教师、科研人员、信息技术人员通力合作的过程。
(4)制作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研究的过程。研究人员同教师一起观摩教学过程、剪辑典型片段、检测教学效果、访问专家学者、设计研讨问题、引导同行评价。教师和专家一起思考、研究、行动,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
微课视频案例的设计与制作
1.分析剪辑优课资源
选择精彩的典型教学片段是制作优质微课视频案例的前提,因此分析就显得很重要。
(1)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重点和难点预测教学过程中的焦点位置,因为焦点往往是教师要剪辑的片段所在,也是视频案例研讨的主要内容,焦点的确定有利于制作微课视频案例。
(2)明确教学手段及其运用。运用何种教学手段去解决教学问题最容易激发教师的兴趣。所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新颖的教学手段也是剪辑教学片段的依据。
(3)关注教学意外及处置。教学过程中的意外及妥善处理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机智,也是教学过程的亮点所在。成功的处理方式能够对教师起到较好的借鉴和举一反三的作用。所以,关注意外生成也是剪辑教学片段的着力点。
(4)确定教学过程的节点。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而教学阶段之间都有一个大致节点起到总结、过渡、引领等作用。找到这个节点,就可以有效地分割教学片段了。
微课视频案例就是要剪辑这样一个个小小的片段,然后确定研讨的主题,分析教学细节,点评其中的策略和方法,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反复探究、畅所欲言,提高专业化水平。
2.确定拍摄方案
为方便获取内容,制作时教师最好选取本地教师的优课,这样有利于现场拍摄。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把拍摄方案写成电视剧脚本的形式。下面介绍各部分内容的拍摄方案。
(1)背景介绍方案。背景介绍包括自我介绍和学校介绍、教学理论依据、教学设想、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及教学方式等内容,而每个部分又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如在介绍教学设计时,还可以介绍设计的理由、设计的亮点、准备运用哪些手段等。
(2)课后反思方案。课后反思的重点是介绍教学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及教学得失,与背景介绍相呼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过程回顾、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是否一致、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当然,课后反思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如回顾课堂教学过程,这堂课出现了哪些意料之外的情节,教师是如何处理的,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有哪些值得探讨的经验教训等。
(3)课后访谈方案。课后访谈对象包括学生、同行和专家。对学生的访谈可以是谈谈总体收获、学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对合作学习的看法等。对同行和专家的访谈必须是在他们现场观摩或者观看视频之后进行,访谈的内容更多的是着眼于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的评判、改进措施的探讨等。
(4)教学效果检测方案。检测教学效果的对象是学生和教师。对学生可以用测试的方法检查学习的效果,用访谈的方法了解学习感受,用作业分析的方法了解存在的问题。对教师可以用问卷的方法了解总体感受,用讨论的方法对明显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深入的探讨。
拍摄方案的设计使拍摄过程思路清晰,有助于拍摄活动的顺利进行,避免了重复和遗漏。
3.视频拍摄及制作
微课视频拍摄及制作是教师、教研人员、拍摄人员共同沟通协商的过程,拍摄和制作很重要。
(1)视频拍摄行动。现场拍摄是搜集微课视频案例素材的主要手段,对应拍摄方案,需要现场拍摄的视频涉及很多方面:背景介绍和课后反思一般采用特写镜头。课后访谈则采用过程记录的方式拍摄事情的经过。效果检测则更多地采用数据统计的方式呈现。为了避免画面的呆板单调,可以事先摄取一些校园景色和学生活动画面,用于切换。视频拍摄对摄像师的要求也比较高,教师讲解时拍摄人物,数据展示时拍摄图表,物品呈现时拍摄实物,问题讨论时要经常切换不同的场景。所以摄像师熟悉教学及探讨内容非常重要。
(2)案例制作行动。案例制作主要由视频采集、压缩、剪辑和特效等工序组成。一般由学校电脑技术人员完成。但提供的内容也非常重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根据需要选取最适合的教学片段。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可以根据焦点问题剪辑成多个不同的教学片段。为了考虑教学片段的完整性,剪辑的各个片段之间可能有交叉的地方。同时,对与教学无关但影响美观的镜头进行裁剪。②确定不同教学片段的教研主题。在实践中,教师有时选取一个教学片段,有时选取多个教学片段来完成一个视频案例,这要依据片段的内容和长度来确定。③注意教学片段与其他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实践中,教师有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由此造成的内容和评价的不一致必须注意克服。④要注意视频案例的可操作性。视频案例中的教学过程、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等不同的内容要单独呈现,以便观摩者有选择地观看。同时要设计一个让观摩者顺利下载和发表意见、上传资料的窗口,以便观摩和讨论同步进行。
微课视频案例教研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微课视频案例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全面、立体和鲜活的课堂教学情境,同伴评价、专家点评等内容。观摩者可以通过分析案例、讨论案例、探究案例和多角度解读案例的活动,吸收同伴的经验,领悟专家的点评和引领,从而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进而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视频案例的专题教研活动
在制作微课视频案例时,教师可以预设一个研究专题,而一系列的专题又可以形成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主题,引导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带着问题去观看、研究和讨论,形成研究共同体。
教师可以根据研究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为探讨某一方面的教学艺术而制定计划,在案例中展现授课者对该项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针对性、创新性等方面的内容。这种在视频中刻意展示的教学技巧,意在引起观摩者的思考、共鸣、探讨和合作。
这样的专题教研活动,全体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开展讨论,与主题无关的问题即使案例中表现得很突出,很有研讨的价值,也只能作为下次研讨的主题备用,从而避免了漫无目的讨论。专题教研过程是对新的教学理论的实证过程,也是对某种教学策略的探索过程,可以让教师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变革,对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2.基于视频案例的反思型教研活动
反思型教研活动主要针对常态微课视频案例而展开,制作视频案例时教师可以选取“晒课”内容中常态甚至容易引起争议的教学片段。这种案例展现的是教师原生态的教学过程,展示的是教师常态的教学技能。教学过程中暴露的也是大多数教师平常授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反思型教研活动不需要明确的主题,教师在该课堂教学中表现的优点和缺点都可以成为研究和探讨的主题。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和他人教学行为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观摩者可以通过对这种常态的、有瑕疵的课的分析找出别人的不足,从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观摩者还可以通过查找问题提高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提高了教研的积极性。同样,授课者本人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常态课观摩和分析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3.基于视频案例的引领性教研活动
许多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能达到专家的水平。这就需要专家展示其学习和工作的状态,让学习者有个学习、模仿的样本。基于视频案例的引领性教研活动就是通过剪辑专家教学片段,作为案例的主体进行教学示范。这种案例展现的是专家们长期积累总结的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激励、协调、讲授、互动等方面的特长。
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是高度情境化和个性化的。所以,微课视频案例要为专家的引领工作创设良好的情境,专家的展示和解说要体现教育理论与具体生动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并且在制作视频案例时要把专家的教学经验、策略等内隐知识生动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从而提高专家引领的实效性。
微课设计亮点与特色范文4
小班化教育中,必须在教育教学思想认识、人才观和管理上做深层次思考和研究。如何在小班化教育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把班级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程还给学生,把学校还给学生,实现大班额下的“小班”教育。
关键词:
小班化;以人为本;个性发展
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个性化需求而产生的班级授课形式,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教学改革策略,贯穿着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体现的是教育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关注,以及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目前,我们的班级人数上无法达到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二十人甚至十几人的小班额标准,但我们必须在教育教学思想认识、人才观和管理上做深层次思考和研究。思考和研究如何在小班化教育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把班级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程还给学生,把学校还给学生,实现大班额下的“小班”教育。
一、人本化,是小班化教育的核心理念
人本观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珍惜并善待每一个孩子”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全纳”思想的体现;“兼爱如海智行天下”的校训精神,引领着师生向现代化学校的目标迈进;“打造科学与人文的优质教育品牌学校”为师生勾画了现代化学校的发展愿景。学校在“全纳教育”的引领下,课堂教学突出“学为基点”的“全纳课堂”教学研究,尊重学生的学情,以学定教。倡导“弹性管理”,在校园开放研究课、主题教学引领课、团队教学展示活动“三级教研”中,体现管理的科学性、人文性、实效性。
二、时代化,是小班化教育的指导思想
时代在发展,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必须顺应时展。我们以微格教学研究课例为载体,以研究型主题为推进的主要方式,在教师中开展“听-磨-展-评”研修活动;运用“挖亮点,善鼓励,快反馈,促团队”的工作策略,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相结合,分层打造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形式,以“电子白板”“电子书包”“微课”等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深化小班化课堂改革,形成“自主学习,愉悦课堂”的高效课堂。借助翻转课堂,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情况,探索切实可行的“探究教学”“分组教学”“参与教学”“分层教学”“合作教学”等一系列适合不同层面学生发展的新策略。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并创造了一些符合小班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分组教学法、个别指导法、体验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使小班化研究有效落实。
三、校本化,是小班化教育的新内涵
小班化教育为学校创造了更多的课程自,为有特色的课程设计提供了空间。我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元特色学校课程。课程既有学校自主开发的教材《科技教育》,也有在1~6年级开设的基础课程、辅助课程、特色课程等近三十门选修课。这些选修课程来自学生需求,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学校还根据课程内容、课时要求尝试探索长短课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这种“利用现有课时,挖掘潜在课时”的做法进行课程的落实实施。选修课程实行小班化,采用学生走读、积累学分制,课程的评价采用过程性的成长记录袋。可以一元多次、自主评价,弥补了传统教育评价的不足,让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
四、文化建设,是小班化教育的优质资源
学校坚持“创建优美校园环境、创设优雅文化氛围、提升校园生活内涵、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全员参与、整体规划、凸显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学校致力于打造人文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特色校园的过程中,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激发了师生的创造力,扩大了办学的影响力,提升了办学的美誉度。学校文化建设体现了为每一个孩子服务的理念,必将成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五、信息化,是小班化教育的技术特征。、
微课设计亮点与特色范文5
关键词:高职;语文;微课
1 困境: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该怎么办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在此背景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推进速度很快,但大学语文等公共课程则相对停滞。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呼吁高校加强和改进母语教学,虽然高职院校业已认识到职业教育缺失不了人文教育,但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表明:多数学生在理智上承认语文价值的同时又认为现有课程教学并没有多大效果,不仅不能达到个人成长、提升职业能力的期望值,而且传统单一的理论授课模式无法与其兴趣和学习习惯相吻合。
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普遍认为高职语文服务于整个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需求千差万别,使得公共课在纵向深入、横向拓展的程度上都很难把握;且高职语文大都大班授课、互动有限,教师往往应付教学任务而忽视教学质量;加之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态度对教师教学热情的打击,这些都对教师追求高效课堂产生了消极影响。
简言之,近年来的高职语文教学的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是被学校所耽搁、被学生所误解、被教师自己所荒废。解决高职语文教学困境,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一是应对于学生,须主动教改,把课上好、上出质量、上出特色自然能赢得口碑;二是应对于学校,须主动融入,贴近专业、贴近学生,和职能部门、学生社团合作,主动融入才不会被边缘化。其中通过教改复活语文课堂,是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微课:启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改的钥匙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国内外教育者当下都在探讨的热门话题。在众多资源形式中,微课以其“短、小、精、趣”的特征,迎合了时代要求和学生心理,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中得以快速发展。就国内来讲,微课业已被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一种手段迅速推广,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迅速升温。目前,国内微课主要以教学视频为呈现方式,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完整地呈现出教师针对某个典型知识点的教学。其依据即在于心理学、传播学的研究结论:10分钟左右的时长符合当今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面对当今学生 “数字时代原住民”的特质,高等教育教学形式需要适应数字一代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基于上述背景,项目组在面向高职学生的调研中发现:在全面互联网的时代,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同样呈现出信息知识碎片化、审美标准多元化的特征;但是各院系各专业对于大学语文的要求则呈现出听说读写应用化、人文教育专业化的要求。因此,在这两端诉求之中,教师倘若满足于自我欣赏、脱离学生兴趣、无视专业诉求开展语文教学,其效果无疑是刻舟求剑。反言之,把握住学生端和专业端的两点诉求,开发并用好微课资源,微课完全可以成为启动高职大学语文教改之门的钥匙。
3 实践:卫生类高职语文微课建设的案例评析
笔者所在的苏州卫生职业技术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卫生类院校,素来重视语文课程在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的背景之下,该校语文课程启动微课建设。其做法包含了两个主要阶段:一是微课资源的开发,根据课程标准,针对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制作微课资源,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查询、复习;二是微课资源的应用,腾出有限的课堂时间,以微课资源为基础,开展广泛的阅读、思考和交流,促发学生思维,带领学生思考与表达。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第一阶段侧重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借助微课资源,积累起基本的语文知识;第二阶段则是侧重于引导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掌握的微课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文本阅读,帮助学生逐渐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逐渐提高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逐渐实现医学人文素养的升华。
1.微课资源的开发。从教学规律分析,绝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切片化以制作微课。鉴于语文内容的丰富性,微课开发过程中,在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需要呼应专业诉求的课程标准,另一方面要定位于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选择“点”而不是“专题”。因为微课时长不过15分钟左右,主题太大、内容庞杂难以讲清楚。对此,比较好的形式应该是围绕某一主题的“微课系列”。比如,该校大学语文课程微课开发中,围绕课程标准中的“传统思想文化专题”,选择“孔颜乐处”、“人生出处”等核心概念制成一个“儒家的人生观”微课系列,该系列包括3-4个微课,各不一样但又有一定关联,可以形成集合;而若干这样的集合又统属于某个专题,从而形成“微课――微课系列――专题”的知识层级。其中微课所表达的无疑是有助于深刻理解专题的重点、难点和亮点,只不过它以镜头语言更生动地展现出来。
2.有效课堂建设。由于高职语文课时的极度有限性,传统大学语文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虽然也根据所讲专题给学生开出书目布置学生课后阅读、并借助读书报告对学生学习情况实施考核,但事实上学生很少深入阅读,甚至根本不读,而是借助网络截取或拼凑完成作业。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环节的丧失,是造成语文教学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而要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势必要加强阅读环节。然而阅读的增加必然消耗课堂宝贵的时间,面对这一矛盾,微课的价值得到了显现。借助于微课资源,教师可以将知识的讲授前移至课前,从而让渡出足够的时间开展课堂内的集体阅读,并通过对话与反省来开展深度阅读,以纠正碎片式阅读产生的思维惰性、增加学生阅读过程中自我体验,从而真正实现语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比如,该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思想文化专题”,由于学生通过微课已经基本了解了儒家“孔颜乐处”、“人生出处”以及道家“逍遥”、“淡泊”等基本概念,课上教师便能够集中精力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汪曾祺的小说《钓鱼的医生》、东山魁夷的散文《听泉》等经典文本,而学生有了必要的知识积累,所以在阅读研讨中面对“你如何理解莫道渔人只为鱼?”“作者夜半听泉领悟了怎样的人生”等问题时往往能够比较聚焦、比较深入,课堂教学效率效果也都明显提高。
4 结论
如上所述,高职语文以有效课堂为中心的教改,核心在于节约课堂的有限时间充分地展开人文阅读、交流和思考。结合了信息技术的微课开发和应用,呼应了时代的教育改革浪潮,呼应了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诉求,而且在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中,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必须深入的理解课程标准、分析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方案;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文化的养成,学生必须追加课前的自学时间、释放课堂的参与热情、延展课后的思考反省;并最终突破传统课堂,形成了师生基于微课资源的阅读、对话、反思的“有效课堂”。
微课设计亮点与特色范文6
1 概述
微课的定义是什么,国内外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微课程的概念由David Penrose提出,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1];国内对微课的定义也不尽相同,黎加厚、胡铁生、焦建利等[2-4]对微课概念进行了不同概述;苏小兵等[5]对微课、微“课”和微课程的概念进行分析与探讨;胡铁生[6]老师从微课的教学活动过程、资源应用生态和环境和资源组成的生长发展性视角出发,提出7个微课资源构成要素;林秀瑜[7]从微课学习模式角度探讨微课对优化学习过程、应用技能、学习质量等方面的应用效果。
根据以上文献分析可知,基于不同的研究背景和实践基础,不同研究者对微课的定义、授课方式、应用环节和领域等提出了不同的观念。本文从微课的定义及特征出发,分析微课在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问卷调查方法,分析高职学生微课使用现状,探讨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 微课在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手段被广泛认可,微课概念自2011年被胡铁生首次提出来以后,在中小学中迅速开展相关实践和运用。相对于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以少而精的内容满足了高职学生个性化与碎片化的学习需要,高职院校陆续开展微课实践,试图借助微课建设数字教育资源。但高职微课资源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微课教学实践不长,在高职教学中可借鉴的经验较少,仍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重建设,轻应用。近几年全国举办多次微课大赛,与微课相关的研究课题和论文数量显著增多。部分院校为参赛开展微课实践,实践过程注重资源建设,教师制作微课主要是为了获奖,学校倡导教师制作微课旨在提升学校的形象。这导致在微课建设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微课外在展示效果,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参赛后的微课作品并未真正应用到学生的学习中,从而大大降低了微课的效用。
第二、重量轻质,资源浪费。各高校纷纷开展微课教学实践,但大部分微课教学视频制作粗糙,微课教学视频主要来自于对传统的完整录像课例的切片加工改造或在教室、实验室等真实课堂教学情景中拍摄获得,由于这种教学视频本身缺乏微课的教学设计理念和策略,视频表现形式短小但不精悍,视频中包括的信息量太多、教学内容的呈现和教学活动过程不够清晰,这大大降低了微课的质量,同时造成资源浪费。
第三、环节不全,缺乏连贯。微课建设的目的大多为了参赛,微课内容通常为课程的某一章节,缺乏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微课环节不全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学习。
第四、以教为主,偏离本位。微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资源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目前,微课在国内实践的过程中,不少微课和以往的课件或习题等资源一样,以教师的教为主;视频拍摄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师生的有效互动细节。
第五、资源特色不明,缺乏系统性。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资源没有进行整合,缺乏资源主题和特色,不利于师生的教与学,难以形成资源规模化效益。
第六、评价体系不完善。微课教学模式打破了固有的传统教育模式,微课在职教教学实践较短,对应的评价体系相对较少。如何评价微课教学效果成为时下微课教学重要问题之一。
3 高职学生微课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关于微课的问卷调查,大部分学者侧重于以教师为样本,本文以学生为样本,开展学生微课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
3.1 调查方法
本研究选取高职院校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的发放方式为网络问卷,学生登录网站直接匿名答卷提交。问卷于2015年6月11号,于2015年6月30号回收,有效样本总数3168份,问卷有效率。
3.2 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Excel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分别分类汇总。
3.3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微课的认知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微课的了解程度并不乐观。如图1.1所示,12%的学生认为经常接触微课,43%的学生认为很少接触微课,22%学生只是听过微课,21%的学生从未听过微课。由此可见,微课在高职院校中并未广泛开展。微课的时长应该多长时间学生才比较容易接受呢?调查表明:如图1.2所示,近半数学生认为10~15分钟的微课是比较合适的,10~15分钟的时长有利于学生保持较高的注意力,这与教育心理学中学生一节课能集中精力上课时长相同。微课最吸引学生的地方有哪些呢?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3所示,32%的学生认为课程时间短,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学习;28%的学生选择简短视频,方便观看;23%的学生选择有针对性解决疑难点或重点知识;7%的学生选择可以弥补课堂效率不高问题;8%的学生选择没用过微课。可见,微课的“短”和“精”是吸引学生学习的亮点。针对是否赞同微课应用于各科课堂教学问题,如图1.4所示,57%的学生选择赞同,36%的学生选择无所谓;93%的学生认为微课学习能提高效率;90%的学生认为课后进行微课复习是有用的,其中57%的学生表示虽然学习微课有效,但是不太会用;同时,6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微课,29%的学生对微课开展保持中立态度。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持乐观态度。
2)学生学习微课的主要途径
学生每周上网大概多长时间呢?根据调查显示,如图2.1所示,39%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长为0~5小时,24%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长为5~10小时,18%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长为10~15小时,18%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长为15小时以上。由此可见,学生每周上网时间相对比较充足。学生上网期间通常选择哪些网络课堂进行学习呢?调查结果显示,如图2.2所示,20%的学生选择微课网,5%的学生选择慕课网,6%的学生选择淘课网,同时也有约30%的学生从未使用过微课相关网站进行微课学习。相对课堂教学,学生是否更倾向于网络课堂学习呢?如图2.3所示,调查显示只有31%的学生选择赞同。因此,学校应加大微课相关网站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使用微课网学习微课。在问及是否喜欢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习场所都自主选择时,如图2.4所示,大部分学生愿意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和学习场所,微课的“短”、“快”、“精”的特点吻合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化需求。
3)学生对微课的实际需求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学生越来越擅长借助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在被问及更喜欢信息技术应用于以下哪些环节时,调查结果表明,如图3.1所示,学生对应用于各个环节的偏好差不多。从微课呈现形式看来,如图3.2所示,45%的学生选择真人讲解,28%的学生选择flash动画,17%的学生选择课堂实录,8%的学生选择电子黑板。学生喜欢哪种微课教学模式,并希望从中了解哪些知识呢?根据调查表明,如图3.3和3.4所示,不同学生对不同微课教学模式喜好程度大体相同,希望从微课中了解的知识体系也大体相同。
4 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我们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对微课的认知、了解途径和真实需求均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对以上调查结果进行总结阐述,并提出建议。
1)学生对微课的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微课认知属于初级阶段,这与微课在高职院校中未广泛应用密切相关,胡铁生在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高校微课建设倾向于教师专业发展,而忽视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同时微课建设还存在“建多用少”问题。这些因素制约着学生接触微课的频数以及学生对微课的认知。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微课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将“建多用少”转变为“以建促用”,从而让微课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助手。
2)学生学习微课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学习微课的时间为碎片时间
调查表明,五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使用微课网进行微课学习,其他微课学习网站使用相对较少。学生学习微课时间以自主选择场地时间为主,由于微课“短、小、快、精”的特点,学生通常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微课视频。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微课的途径相对较少,原因在于目前高职院校的微课资源较少,未形成系统性微课资源。微课作为新型学习理念,高职院校应加快微课教学资源库建设,积极提供更丰富的微课资源,为学生提供切合自身学习的系统性微课学习平台。
3)学生希望微课侧重核心知识讲解,对微课教学模式无明显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