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设计亮点与特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课设计亮点与特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课设计亮点与特色

微课设计亮点与特色范文1

关键词 中学生物学 微课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所谓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微课这种教学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物教师使用。微课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还适合于移动信息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化的学习需求。但是由于对微课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不够透彻,有许多的微课仅仅徒有其表或流于形式,或限于自身制作水平,导致微课较为粗糙。

1 深入认识微课

1.1 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文件中,认为“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也就是说: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1.2 微课的特征

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教学意义和知识内涵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节课都有用,所以说微课“课微不小”。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效果明显,意义非凡,所以说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聚沙成塔、积少成多,通过不断的微学习、微知识,从而达到大智慧、大道理,所以微课“效微不薄”。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实际效果并不慢,稳步推进,所以说微课“步微不慢”。

2 精心设计微课

2.1 切入课题要新颖、迅速

由于微课的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尽量做到切入课题的方法、途径新颖,切入迅速且与题目紧密关联,以便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内容讲授。在微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可考虑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切题。

复等位基因是一个比较抽象、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可以设置一个题目引入课题:AB血型和O血型的人婚配,他们的后代是何种血型?此问题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应用型较强,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内环境稳态知识点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教师可考虑由日常生活的常识、现象入手,层层深入。当遇到他人生病发烧和高温中暑时,该如何处置,这两者有何联系和区别。

教师还可以从以前学过的基本知识引入课题,如染色体的结构变异,这一知识点和之前学习的基因突变知识点联系较为紧密。两者同属突变,但又有各自独特的一些特征,教师可以通过复习基因突变,再将两者进行深入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各自的理解。

2.2 讲授线索要鲜明

在微课的设计中,尽可能只有一条主线,在这一条主线上突出重点内容。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教师如需罗列论据,则力求论据的准确、充分,并且简而精。在设计微课时要注意积极引导、巧妙启发,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完成某知识点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如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师可围绕植物向光性原因的探究,依次展示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人所做的实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可以获得哪些结论,结论只能到达哪一步。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无穷魅力,体会科学家的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

2.3 结尾要快捷

在微课的设计中,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内容要点的归纳。免疫调节这部分内容较多,各种概念之间错综复杂,学生在学完后有一种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感觉。在结尾阶段,教师通过视频给学生讲解这节内容的概念图,会使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好的微课小结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2.4 符合生物学科特点,力求创新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自然学科,教师只有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才能设计出精彩的微课。比如生物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局限于条件和时间,很多实验尤其是教材上的探究实验,很多时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传统生物教学的一大缺陷。微课时代的到来,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生物教研组依靠学科组内各位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取分工的方法,分成若干小组设计、完成制作微课。这样的微课,取材于实际,由师生共同设计完成,一起学习分析,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微课的设计中,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亮点这个亮点,可以是精妙的课堂结构,激情四溢的演讲,细致入微的剖析,深入浅出的讲解,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等等。微课教学有了独特的亮点,才能提升微课的水准。

3 巧妙制作微课

3.1 就地取材,突出学科知识点本质

简易的微课制作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几张白纸、几支不同颜色的彩笔。制作时,教师将手机安装在支架上,调整好位置和角度,注意光线。按照事先的设计,教师边讲解变在纸上进行书写演算。拍摄好的视屏,可借助于QQ影音软件进行编辑操作。此方法就地取材,受设备、场地等的限制较小。所用的非专业影视软件,容易上手,适于微课初学者使用。此方法的优点是化繁为简,突出知识本质,对于遗传规律计算等内容的学习非常有效。

3.2 利用专业软件,高水平制作微课

目前主流的微课制作软件,Camtasia Studio比较有代表性,。Camtasia Studio 是由 TechSmith 开发的一款功能强大的屏幕动作录制工具,能在任何颜色模式下轻松地记录屏幕动作,包括影像、音效、鼠标移动轨迹、解说声音等。

使用时,首先启动Camtasia Studio,选择“录制PowerPoint”。打开PPT,单击“录制”按纽,PPT便进入了放映状态。然后单击“单击开始录制”按纽,程序就开始对PPT进行录制了。教师边点击PPT,边解说PPT。待PPT放映结束停止录制。然后,单击“生成您的录制”按钮,选择其中的“自定义生成设置”,选择“创建MP3文件”,继续点击“下一步”,一直至“完成”,视频就初步制作出来了。最后为增强感观效果,再次启动Camtasia Studio,导入刚刚拍摄的视频,对视频进行剪辑操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为视频配上背景乐,一个精美的微视频便诞生了。

其他如录频软件CyberLink YouCam、Screencast-O-Matic、白板工具SmoothDraw等软件,制作微课的效果也较为出色。

对新生事物的微课,教师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精彩的设计以及优良的制作,必定可以充分发挥其优点,使它更好的服务于中学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 詹春青,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发展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11).

微课设计亮点与特色范文2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活化学习形式,确保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实效

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题,重点通过干部培训学、主题党课学、拓展形式学等“三学”形式,切实提高学习实效。一是干部培训学。本人坚持带头学、带头做、带头下基层宣讲,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今年以来共开展相关培训1103人次。二是主题党课学。充分利用桑榆宣讲团和社区党校等载体,组织各基层党组织开展主题党课。今年以来各基层党组织开展专题学习129次,参加学习党员7622人次。三是拓展形式学。组织各基层党支部广泛开展远程在线课堂、互动式学习、主题征文、书记讲党课、有奖竞答、观看电影、参观红色阵地、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

(二)细化党建管理,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

一是常规工作抓细。本人认真落实抓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初步形成了“1+2+3”党建工作制度,即每月召集1次党群条线工作会议,总结本月的工作情况,讨论下月的重点工作;每月召开2次以上的党委会议,专题讨论党建重点工作;每年至少召开3次党建工作大会,通过年初布置工作、年中七一大会、年底党代会等形式,推进党建工作落到实处。二是专项工作抓实。深入开展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双联系”活动,完成了x名工作导师与村居完成首次对接,x个机关、事业和国企党组织与村居结对,x名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形成结对初步项目意向单x个。扎实推进“叶脉工程”,全镇x个村划分微网格x个,形成了x人的管理团队、x人的工作团队和x人的志愿者团队。三是特色工作抓新。扎实推进组织创新、载体创新、服务创新和项目创新,扩大离退休党员的组织覆盖,积极推进“一支部一特色”,积极探索四季“正能量”活动,打造了如金日社区的“生态服务管家”、城西社区的“老花镜学习小组”和“洗刷刷服务社”等具有特色的离退休党建品牌。

(三)深化党建引领,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一是聚焦党的政治建设,加强基层党建。健全完善镇、村居层面区域化党建平台和经常性联系沟通机制,结合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等重点工作,今年召开各类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x次,x家驻区单位、x名在职党员到村居报到,形成x个社区共治项目。通过聚焦城市基层党建,在2018-2020年文明城区创建中,作为主战场在4次市级测评中取得了较好成绩。二是聚焦党员“五亮”,推进重点工作。完成了x户农村党员家庭和x户社区党员家庭“五亮”工作,为每位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职责、亮家训和亮星级”。在全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努力下,乡村振兴“一号工程”有力推进,“治河护水”工程有序开展,城桥水系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一期、二期工程基本完成。三是聚焦“4D立体式”党建服务体系,强化党建服务。全面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按照“划小工作单元、做精基层党建”的原则,将44个村居划分为5个网格责任片区,对42个党建服务站和65个党建服务点实现“指导+服务”全覆盖。形成“1+107+N”的工作格局,完成14个村党群服务中心挂牌工作,深入推进村居规范化建设,通过实时指导、即时沟通,实现镇党建服务中心与基层站点“同频共振”。

(四)优化干部队伍,加大干部培养力度

一是圆满完成村居“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在全面排摸选情、加强跟踪指导、把握各个环节的基础上,全镇44个村居党组织和43个村居委换届选举工作均圆满完成,选举出村居“两委”班子成员x名,全镇村居干部队伍力量不断壮大。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推进村居书记主任“一肩挑”工作,全镇44个村居已实现“一肩挑”43个。在基层党组织书记中积极开展以“晨间微论坛、指间微课堂、会间微测试”为主题的“三微行动”,通过见缝插针式的学习,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的业务素质。三是加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年初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基础上,分批分期开设了青年干部培训班、正职班和副职班,将所有干部均纳入培训体系,每个班至少脱产培训3天,确定每名干部的都能够定期充电增能。

(五)强化党建督查,切实做好问题整改

本人对照上年度查摆问题,认真剖析问题存在原因,形成工作方案,推动问题整改落实。一是建立“月指导、季督查、年测评”的工作制度。即每月定期下发党建工作提示,每季度由镇党群办和社区党建服务中心联合开展季度督导,对基层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进行面对面、点对点的督促指导。年终对基层党建督查工作进行汇总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基层干部年终奖金和党组织晋位升级挂钩。二是补齐党组织工作短板。着力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推动全镇各类基层党组织平衡发展。通过建立党建工作微信群、两新党建群,定期在群内下发工作提示等方式,强化对基层党组织的全面指导。三是加强党建工作创新力度。扎实推进党建焦点项目,通过广泛调研,围绕党群党建工作的重难点问题,共形成了党员“五亮”、城桥镇“温度驿站”2个焦点项目和1个党建特色项目,为打造具有城桥特色的党建品牌奠定基础。

二、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

(一)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力度有待提升

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时能够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合力。但有时在抓具体的行政工作时,对基层党员的宣传发动不足,存在部分党员对情况不是十分了解的情况,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党员中的致富带头人发动不够,大多数村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产业,在结合花博会促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党员自治团队作用发挥不足,农村致富仍然比较困难。

(二)抓党建促治理体系现代化能力有待加强

随着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会议的落实,城桥镇区域化党建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但是,在各村居党组织中,仍然存在统筹协调能力不够的问题。党组织协调区域化党建单位、物业公司等部门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在今年创建文明城区工作开展过程中,党组织发力比较突出,但是物业公司工作开展相对较为被动。在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的工作时,存在在职党员认识不够、配合度不高的情况。

(三)党组织生活制度落实有待深化

一是双重组织生活执行力度不够。党委中心组能够按照要求开展学习,但存在计划执行性不强的情况,交流讨论内容有生搬硬套的痕迹问题,个别领导干部对以普通党员身份过双重组织生活重视度不高,有时因工作冲突等原因未能及时参加组织生活。二是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履行不足。各基层党组织能够按照要求开展好各项党建工作。但有些支部平时工作不注意台账的整理,在应对党建督查工作时,存在临时查补台账和应付检查的现象。三是有些支部对党员教育重视不够。今年以来,每季度开展的党建工作督导有效的提升了支部“三会一课”开展的有效性。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支部“三会一课”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比如主题党日未按期开展,支委会履职情况不明显。

(四)选人用人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一方面后备力量亟待加强。近年来通过开展干部招录和村居“两委”换届等工作,干部队伍进一步充实,年轻干部明显增多。与此同时,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后备力量没有及时的更新,有针对性的培养存在欠缺。村居后备在换届以后也没有及时补充,选拔培养力度需要加大。另一方面干部选人用人工作规范性需要进一步加强。能够按照要求开展好干部在工作细节中在考察材料撰写环节,部分干部的考察材料比较简单。选拔任用干部办件材料不够完整、规范。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党建引领中心工作的意识不够。在抓党建工作时,大多数能够结合中心工作开展。但是在抓全镇乡村振兴等一些重点工作时,以党建工作引领全局工作的意识还不够。特别是在布置具体工作时,有时候因为时间紧、任务重等原因,没有能够结合党建工作同步开展。比如,在开展河道整治过程中,发动党员共同参与整治的力度不够。二是工作中寻求突破的创新意识不够。对于一些常规的工作,特别是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工作,寻求突破的主动性不强。比如,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认为全镇各村居党组织已经开展了较为丰富的活动,在各项重点工作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一些区域化单位、在职党员参与度不高方面,没有主动去想办法解决问题。三是从严治党的意识不够。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平时对班子领导要求不够严格。特别是参加双重组织生活方面,往往停留在提要求的层面,没有将其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导致个别副职领导双重组织生活参与度不高。对于基层党组织履行主体责任方面,能够以年终述职、定期督查等形式,督促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但是对于一些事业单位、两新党组织书记履职不实的情况跟踪了解不够。四是选人用人工作的前瞻性工作开展不够。对于干部队伍的现状分析不足,机关、事业的中层后备干部的日常管理没有形成常态,一些常态化轮岗、专业化培训、技能比赛和评奖评优工作开展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在村居后备干部招录方面,没有在村居两委班子换届以后及时开展相关工作,对于干部梯队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下步思路和具体打算

(一)提升组织力,全面加强党建引领工作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加强党建对全镇各项工作的引领,积极培育党领导下的自治组织,发挥好党员骨干和党员致富带头人的作用。通过党员“三会一课”,积极引导党员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中心工作。二是坚持强化党建工作指导。继续强化党建工作的跟踪指导,下发工作提示的同时,要求各支部将相关开展情况反馈,确保主题党日等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形成换届提醒督促机制。由镇党委对换届情况进行排摸,在力求同类型党组织换届统一步调的基础上,把握好相关事件节点,确保党组织换届按期进行。三是坚持强化党建责任落实。围绕党员发展、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党员违纪违法信息通报处理、失联党员联系处置等基础性工作,严格基层党建责任落实。继续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发展,重点推进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新兴领域建立党组织和发展党员,建立健全基层党建特色项目培育机制。

(二)提升向心力,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针对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和村居后备力量选拔培养力度需要加大,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等问题,一是加大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的培养力度。按照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1:0.5的比例,及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后备库,强化干部的梯队建设。通过由班子领导担任带教老师、重点岗位轮岗锻炼、开展专题培训、建立培训跟踪记录表、每季度开展一次主题沙龙等方式,不断提高后备干部的能力素质。近期,镇党委腾出了机关3个副职实职岗位、2个虚职岗位,为机关年轻干部成长搭建平台。二是补充一支基层党务后备干部力量。通过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中遴选,在社会上招录等方式,储备一批优秀的青年党员,作为基层党组织副书记或者书记助理,通过一定的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补充到村居党组织。同时,计划通过广泛推荐、组织笔试、面试等方式,按照1:1的比例,健全一个村居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干部库。并落实相关的培训考核、培养带教工作。三是加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完善“1+X”干部培训模式,继续开设青年干部培训班、正职班、副职班以及村居书记市郊挂职班,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干部队伍履职尽责能力。突出抓好年轻干部培养工作,强化基层导向、实践导向,注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居一线、关键部门和艰苦岗位历经风雨、墩苗壮骨、磨炼成长。

(三)提升执行力,全面落实组织生活制度

一是建立提醒督促机制。针对个别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过双重组织生活重视度不高,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建立“2+3”督促机制,即连续2次不参机加关支部活动的班子成员,由机关支部定期提醒,连续3次不参加机关支部活动的班子成员,在班子会议上通报,提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过双重组织生活的重视度。二是不断丰富中心组学习形式。积极举办大研讨活动,以“如何勇当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不懈奋斗者”等主题开展专题学习讨论,努力营造“学先进、见行动”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教育参观活动,运用手机短信、微信工作群、QQ工作群等方式开展学习互动。三是加强党建工作考核力度。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党支部党员教育、“三会一课”等工作开展督促指导,尤其注重对事业单位党组织的督导。每季度对支部三会一课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分,评分结果形成纸质材料,最为年终考核的依据之一。

微课设计亮点与特色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微课;信息技术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成为职业学校基础课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很多企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熟练程度及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实践技能,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摒弃原有的、相对落后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笔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里尝试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在计算机上完成,在课堂上用微课配合一起学习,会使学生觉得新颖、更容易接受,如果微课教学能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相信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1“互联网+”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提出了新的概念,即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利用新的互联网平台,将传统行业在内的所有行业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比如“互联网+集市”有了淘宝,“互联网+百货卖场”有了京东,“互联网+银行”有了支付宝。“互联网+”的关键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互联网+”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我国很多地区的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熟练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偏远的山区或少数民族,他们几乎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采用了分级教学或分层教学,但这种教学模式的现实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对职业学校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发现学生计算机应用熟练程度不同,多数学生只是认识,并没有真正接触过计算机,只有少数学生接触过计算机,但计算机的相关操作非常不正规,这就增加了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负担。在授课过程中,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加强基础学习,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想学习一些难度较高的操作,教师没办法兼顾,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如果通过微课教学,就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只需要把当天的授课内容和学习资源放到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程度去选择想要学习的内容,使学习更具针对性,各取所需,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以致用。

2“互联网+微课”的意义

第一,“互联网+微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并拥有主动权的角色地位,教师扮演了幕后的角色,为互联网+创造了新环境,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第二,“互联网+微课”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可循环反复利用的资源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课上学,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去学,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相关知识,这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三,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而言,微课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校信息资料库的建设具有了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可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微课教学的好处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多且知识繁杂,知识点非常分散,不容易理解,这些特点适合采用项目性的教学模式。微课就具有项目性的特点,它所讲的内容像点一样碎,但与计算机相关操作正好相对应,这些琐碎的知识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微课,教师把琐碎的知识点提前记录下来,制成微课传到网上资源库,学生就可以自主学习遗漏的知识或没有学会的知识点。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讲解过程中,可减少教师的重复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很特殊,教师需要把每个知识点重复讲很多遍,因此教学效率明显降低,有的同学基础较好,听一遍就会,有的同学基础较弱,需要反复听。如果使用微课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把知识点录成视频发到网络资源库,供学生们观看,学生们对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学习,达到理解并熟练运用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运用水平。“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过微课的形式可在智能手机上随时观看学习。我国通信设备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网络也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微课,手机不再只是学生的游戏设备,也变成了他们的学习工具,学习变得更加便利,可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4微课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微课教学可以实现课前自主预习,即学生通过微课教学,在课前先预习一遍相关课程内容,这样听课会更轻松,对知识点的记忆更清晰,理解更透彻。在导入环节中,可以把1min的微课视频播放给学生,既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对本节课有初步的了解,更好地融入课堂,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在讲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将知识点通过微课展现出来。如在Word的综合项目练习———电子板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前把图片、艺术字、分栏、首字下沉、带圈文字、表格制作等学习内容制成微课视频,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微课整合内容,制作出漂亮的电子板报,使学生做出漂亮的电子文档,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课上总结的教学环节中,用微课对课上的重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也可以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展示出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还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在课后巩固复习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互联网+微课”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的设计

第一,对选题、知识点、重点等核心内容进行制作和设计,课程内容要做得完整。第二,对知识点要进行系统化的整理,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录制。第三,教学必须要突出重点,目标必须明确。第四,微课制作的视觉效果要好,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6结语

微课不仅能应用于很多教学环节还能够形成公共资源给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师生学习与使用。“互联网+微课”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微课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对传统教学方式起到补充和支持作用。如果能将“互联网+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同时教师也应清楚认清到,这种形式并不能替代传统教学,而应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孙芳芳.探析微课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制作[J].新教育时代杂志,2015,(06):118-119.

[2]彭继顺.“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09):112-113.

[3]陈浩.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25):79-80.

[4]王义.浅谈微课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影响[J].科学咨询,2015,(04):59-60.

[5]颜文燕,陆汝华.微课在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95-96.

[6]朱智嵘.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54-55.

微课设计亮点与特色范文4

【关键词】 物联网 C语言程序设计 案例教学 任务驱动 微课

物联网是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相互沟通和联系,而两者沟通的桥梁则是计算机语言,物联网涉及的程序控制都需要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实现,因此需要在使用端设计相应的软件来供人们操作使用[1]。而C语言又是应用最广泛的程序设计语言,可以说是其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C语言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C语言是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开在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是对学生计算机基础语言的普及。

C语言在物联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传感技术同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一起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传感技术的核心即传感器,它是负责实现物联网中物与物、物与人信息交互的必要组成部分。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则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和控制等要求,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形象的来说,传感器就像人的五官一样,可以用来感知环境的变化,获取信息。目前,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科技和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中,例如我们常看见的自动门、烟雾报警器、数码相机、电子秤、水位报警器等等,都是采用了传感器来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相应的控制。而传感器的应用,则少不了C语言的作用。基于嵌入式C语言的编程实现的解析器,应用于传感器的识别上。物联网基于云计算平台和智能网络,可以依据传感器网络用获取的数据通过C语言编辑的程序进行决策,通过改变对象的行为对数据进行控制和反馈。例如根据光线的强弱调整路灯的亮度、根据车辆的流量自动调整红绿灯间隔等。

通过分析C语言在当今前言技术物联网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了解C语言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知道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用处和前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C语言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C 语言程序设计是工科类专业入门级计算机语言课,其前期知识铺垫只有计算机基础,但是却涉及很多概念,语法结构也较复杂枯燥,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传统的C 语言教学,教学方法单一,一般以语法知识为主线组织教学,侧重于C 语言语法知识的传授,缺少对算法设计的练习,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遇到问题后不知道如何建立起程序模型,更不会转化为C 语言程序代码了[2]。本文结合所任教的技工院校学生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技工院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很多学生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部分家长也认为只要学生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既可,对学生能学到多少技能知识不报太大希望。这种形式下,课堂上能听懂和编写程序的同学不多,很多同学都是机械式地记笔记,死记硬背地记程序代码,根本不去思考算法设计和程序代码的编写,无论是讲授理论还是学生自己上机实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心态都是被动式学习。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当下,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急需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突出德育教育特性的教学模式

3.1结合生活实例,引入生活哲理,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和生活化,让学生能通过知识迁移学习和理解C语言中的语法知识,并且师生间可以互动的一种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结合社会和生活中的实例,经过统筹规划,重新组织安排,设计出学生能够理解的案列,再组织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讨论和分析案列,对结果进行推理,然后想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和手段[3]。在讨论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给学生看一些生活案例中涉及到的生活哲理,这些哲理故事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还会加深他们对教学案例的印象。起到很好的知识迁移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的职业素养得到提高,让学生养成较好的逻辑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编程规范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德育素养。在讲课过程中,经常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事例,以精选出的程序实例为中心,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具体实例讲述上,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方案,从主观上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从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4]。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学习,从而避免了枯燥、繁杂的理论说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大有帮助。

3.2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插入适当的生活教育片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学与做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它转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一个个的任务为教学载体呈现给学生来实践,更具有协作性、互动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把任务当作传授知识的主线[6]。

比如在讲解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时,就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来进行。首先通过引入生活中都熟悉的交通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人们要根据信号灯给出的信号进行判断,根据判断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动作。告诉学生C语言中的选择结构就是根据条件去执行相应的语句,语句的执行顺序会根据选择条件来变化。在C语言程序中也可以完成这样的判断操作,使用的就是if语句。if语句的功能就像判断路口信号灯一样,根据不同的条件判断是否进行操作。通过交通信号灯引入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同时在这个环节引入电动车闯红灯交通事故频发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触目惊心的画面使学生加强交通安全意识,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把日常生活教育也渗透进去。

接下来,在讲解if语句的三种结构和功能时,就可以通过三个任务的交通信号灯案例来开展:首先定义一个变量s表示交通信号灯的符号。s ==1;表示绿灯亮;s ==1;表示红灯亮;其他情况表示黄灯亮。

①任务一:仅对绿灯做出操作,不考虑其他情况编写程序,可通过单分支结构if语句来实现。

②任务二:完善信号灯既有绿灯又有红灯的操作。可用两个if语句来实现红灯停绿灯行的程序功能;只需要在原来程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程序语句既可,if(s==0) printf(“红灯亮,请等待。\n”);

③任务三:完善信号灯有红绿黄三种情况下的功能。可用多分支结构if…else if语句来实现红灯停绿灯行和黄灯等待的程序功能。在这个任务中,如果有的同学照猫画虎地,继续在原有程序基础上添加else printf(“黄灯亮,请准备通行。\n”);程序编译没有错误,也能运行出来,但是在输入不同的值时,会发现程序存在问题。输入1时,会有两个输出结果。这时候通过修改程序语句,就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else if语句的用法了。

通过逐渐完善三个交通信号灯的任务,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掌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思想,把单调的语法规则融入到生活实例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最后,再用数学中的分段函数作为任务,让学生自己去编写选择结构程序实现分段函数,通过任务驱动,强化了知识运用能力。

3.3采用微课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C语言不只是语法和规则比较繁杂,而且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还没弄懂所学的知识点,就要上机操作,于是上机时大部分同学都是在观望,为了应付老师检查,他们就等个别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编写好程序代码后,利用群共享或者用手机传送程序代码照片,照本宣科地抄一遍,根本不去思考如何完成。

将一些经典案例制作成微课,并给学生共享后,课堂上没有听明白的学生可以打开微课自行研究学习。小而精是碎片视频的特色,每个视频的时长约在10-15分钟以内。视频虽小,却是一个个独立的完整的知识点。小课程的教学过程十分完整,有引入,有生动的教学过程,有小结。重在逐个击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掌握知识点的目的。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优秀学生和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感到厌倦和盲目,目标明确,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让知识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完成掌握。学生在榜样的带领下,自然比老师灌输的效果要强得多[7]。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将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努力营造一种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学习的氛围。教师事先将要讲授的核心内容录制成微视频,结合多媒体课件和课程任务,让学生课前学习。在课堂中结合知识的实际应用,大家一起研讨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分享小组学习成果和相关经验,解答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讲课,口头表达和语言沟通能力也会得到提高[8]。这种教学模式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进入社会后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就很难在业务上有所提高。

总结:本文首先分析了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突出了该门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所任教的技工院校当前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突出德育教学为特色的三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微课教学法。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法,把C语言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加深理解和运用。案例中穿插一些哲理故事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布置任务,能让学生逐渐地体会和掌握所学内容,同样在这中间可以选取相关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展示给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微课教学法除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外,还可以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

参 考 文 献

[1]孟洁,王玲风,卢小华.物联网课程体系中的C 语言教学模式建设分析[J]. 通讯世界,2016(5):264-265.

[2]张墩利.网络技术特色的机电专业C语言教学改革与实践[J]. 科技视界, 2015(25):46.

[3]甄华. C 语言案例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探讨[J].技术论2015(8)坛,55-59.

[4]徐东,祁薇,刘海见.《C 语言循环结构》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2014(6):154-156.

[5]张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软件导刊,2014(12):196-197.

[6]李丽亚,刘海静 《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电子制作,2015(4):112-113.

微课设计亮点与特色范文5

关键词:微课;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学

1前言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提出了要设置跨文化交际课程,其目的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以用隐形教学在英语课程内容中适当导入一定的中外文化知识。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有不少,陈欣(2012)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为顺利完成交际所必需的,基于跨文化意识的语言能力、应用能力和交际实践能力。其中有研究者认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中缺乏真正符合中国外语教育特点的本土化的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以及跨文化的实践途径的研究(孔徳亮,2012)。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践,刘正光(2016)认为:“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更适合作为一种教学的理念,贯穿外语教学的始终,融入于具体的语言教学活动当中”。

2研究背景

2013年12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说道:“让13亿人的每一份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文秋芳,2016)随着国家推行“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中国将进一步加速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2015)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加快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软实力”。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听到中国的声音,这一发展趋势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他国的风土人情,更要能够弘扬中国的文化。这一讯号给外语教学一个新的启示: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渗透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而恰逢此时,依托信息化教育背景而迅速兴起的微课让这一难题能够迎刃而解。胡铁生(2015)将微课定义为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发展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吴萍(2016)认为在共享理念之下的微课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应用在教学模式改革之中。笔者微课的特点和优势就是短小精悍,主题明确,灵活多变,很适合中国文化元素的切入;同时微课具备声频和图像,可以更形象更直观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相关知识。因此,可以利用基于中国文化主题的微课开展课堂互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主题内容进行讨论,使学生内化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目前,也有学者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元素的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如张承承,白杨(2015)提出了基于微课的中国文化导入模式;尚华珍(2015)提出了文化微课与翻转课堂的设想。

3基于中国文化的微课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本文探讨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微课在日常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微课的必要性、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微课的设计要素和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微课的前提条件。

3.1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微课的必要性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Richardset,al.2005)从文化层面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界定为“标志某个民族或者群体的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集合,即某个民族或者群体最重视的文学、艺术、音乐作品等的总和”。简而言之,跨文化交际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做进行的交际活动:它是一项双向活动,不仅要对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化及价值观念有所了解,而且要能够准确地将我国的本土文化传递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对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表明,外语教学侧重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教学,而对中国文化的渗透不足。目前的外语教材很少有涉及中国文化的体裁和视听说资料,例如专业英语的教材《综合英语》、《跨文化交际》、《英美概况》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内容,涉及的中国文化内容甚少。

笔者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可以对圣诞节、情人及等西方节日的风俗娓娓道来,却无法准确用英语流利地介绍中国的春节,不知道如何表达“剪纸”、“对联”、“压岁钱”、“守岁”、“拜年”等,更别提如何能正确地传达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仁、义、智、礼、信、忠。丛丛(2000)将这一现象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也就是学生无法利用目标语正确地传达中国文化的内涵。外语教育者逐步意识到,“中国文化失语”的缺陷严重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不能有效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无法让世界对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文秋芳(2016)认为这一缺失至今仍未得到彻底的解决。如何有效地将中国文化的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其跨外化交际中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逐步引起了外语教育者的重视。因此外语教师需要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将中国文化的素材融入日常的外语教学当中。笔者认为基于文化的微课可以有效地将中国文化灵活自然地导入日常的外语教学当中,贯穿外语教学的始终,而且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微课亦可上传至网络平台,利用互联网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

3.2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微课的设计要素

3.2.1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微课设计

需要结合已有教材,选定和教材的契合点,巧妙地将中国文化导入到语言教学当中由于现在高校采用的外语教材大多缺失汉语文化信息(孔徳亮,2012),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需要整合资源,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资源,收集与文化相关的视频,选定主题,并进行巧妙的环节设计,设计出结合文化导入的微课,并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1》中Unit5Whatisyourfa⁃voritefood?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的饮食文化,然而,如何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美食介绍给外国人却难倒了不少学生。外语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英语介绍中国的美食文化。笔者的微课制作团队以中餐菜名的翻译为选题,在优酷视屏资源里搜寻到一段中国学生在餐馆里点菜,因菜名翻译不当而引起的笑话,结合了翻译的方法-实名命名法,即中国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烹饪方式/形状+主材料+配料,制作出了微课《怎样翻译中餐菜名才能让老外不抓狂》。学生在学习该微课之后,就可以触类旁通,对中国的传统菜品,只要了解其烹饪的方式、主要的食材以及配有的辅料,就可以正确地翻译中餐菜名,从而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3.2.2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微课设计

要本土化,突显地域性民族文化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高校教育的本土化就是要宣扬地域性的特色民族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以基于壮文化微课设计为例,中国-东盟博览会促进了广西和东亚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广泛交流。也就是说广西高校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适合东盟经济圈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也肩负传播壮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设计本土化的微课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3》中Unit3CulturemakesmewhatIam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到个体都是有文化烙印的,而当让学生讨论介绍壮族文化时,学生却哑口无言。笔者的微课团队基于这一难题,萌生了要制作《了解电影<刘三姐>的壮文化元素》。这个微课以《刘三姐》电影导入,提炼电影中的三个经典壮文化元素:山歌,绣球,三月三。之后可鼓励学生去收集壮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例如宾阳的炮龙节等等,让学生用英语做展示,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区域特色文化,以便他们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传播中国的本土文化。

3.2.3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微课设计

需要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在文化微课设计中,可以选取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主题,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使得学生既可以了解西方的文化又可以深刻地明白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如此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当中能够更准确地传达中国文化,而又不至于触犯西方文化的禁忌。例如:微课主题可为《中西文化中“龙”的内涵》,《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差异》等等,类似的文化差异的微课,互联网上资源不少,都可以应用在外语教学中。

3.2.4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微课设计

要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文化基于文化的微课只是一个导向,并不是单纯的文化知识的灌输,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亲历文化活动,掌握文化精髓,并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扬我中华文化。以文化为主题微课的中国文化的导入只是激活和启发学生的认知,要想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中国的文化,就是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文化实际应用情境,让学生亲历感受文化。中国文化特色的影视欣赏可以快速有效的拓宽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同时对于特色文化的词汇对等英文翻译要熟知于心。另一途径是开展文化主题周活动,可以结合应景的传统节日进行,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亲历传统节日的风俗,并在活动过程中设计多个全英文的互动环节,让学生用英文准确表达当地的文化特色。

3.3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微课设计的前提条件

外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中国文化微课设计的前提条件。英语教师是学生英语学习的指导者,英语教师文化素质的高低和跨文化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跨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柏涛(2016)也强调了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中国文化的学习。因此,外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中国文化的学习,夯实中国文化素养,能够深刻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整合设计出承载中国文化元素的微课,并运用到日常的外语教学当中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具备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结论

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外语教学要涉及中国文化的教育。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微课可以将中国文化融入具体的外语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在具体的外语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将中国文化内化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成为一个中国文化的载体,可以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而基于中国文化元素的微课设计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教材整合能力,并且微课设计需要本土化彰显民族特色,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微课导入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且能够亲历文化和感受文化。而外语教师本身也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自身的中国文化学习。

参考文献:

[2]柏涛.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看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海外英语,2016(6):40-41.

[3]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2(5):73-78.

[4]丛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7).

[5]大学外语教学指导高校教育部高等学校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2015.

[6]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79-86.

[7]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5(6):36-42.

[8]孔徳亮,栾述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外语界,2012(2):17-26.

[9].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2015.

[10]刘正光.大学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与隐喻教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16(3):121-124.

[11]尚华珍.微课对大学英语中文化学习的启示[J].知识经济,2015(19):177-177.

[12]文秋芳.在英语同于语言背景下重新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2):1-6.

[13]吴萍.“微时代”背景下我国微课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路径[J].教育评论,2016(1):43-45.

微课设计亮点与特色范文6

1究思微型课中小实验的科学特点

物理微型课是近年来物理创新教学的一种模式,微型课是一节完整课的教学过程的浓缩,但没有学生的参与,常态课的基本环节,如导入、讲授、总结、板书、练习、作业等要素,在组织者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都应该具备.微型课具有“具体而微”的特点,执教者须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须精选教学环节和精炼教学语言,方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运用仪器、设备,排除次要、偶然因素的干扰,突出主要因素,使现象可反复再现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不仅是物理研究的基础,而且还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能为学生创造一种基本物理环境,它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为没有学生的参与,主要由教师解说自己的教学过程因而微型课中的小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如画龙点睛之笔,起[JP3]着亮彩的作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探究物理小实验的科学特点.

1.1因陋就简,取材方便

小实验需要的器材简单,基本取材于日常生活用品或废旧物品就可满足.如在讲解“与自行车有关的物理知识”时就可以找一辆自行车,让学生真正观摩自行车的各个部件并探究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自行车充气(图1):一定体积的气体,质量越大,压强越大.尾灯(角反射器,如图2所示)通过实物观察,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体验生活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理解物理课标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深刻含义.

1.2方法简单,以小博大

简单实用是小实验的特色.它会打破学生对实验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从而引发学生热爱物理实验的巨大热情.

北师大版课本上的精彩小实验.

例1在讲“光的折射”时有两个小实验(图3),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筷子看上去弯折了;透过压在书页上的玻璃砖看书,书上字的位置有些偏移.

通过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小实验,巧妙地引入“光的折射”这一物理现象.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探究.

例2在讲“乐音”一节“音调”的知识点时,学生对“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没有直观印象,且理解起来很困难.教材就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小实验“拨动钢尺”轻松而又深刻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图4).

例3在讲“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知识点时,想让学生明白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也可以在液体中传播.但是声音的传播看不见,摸不着,难于理解.教材设计了两个小实验:“两位同学土电话”和“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伴随音乐表演”.现象明显,说理性强,直观明了.

1.3趣味性强,效果明显

实验是有趣的,小实验更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如在讲“流体压强”知识点时,学生对流体压强的感知几乎为零.那么就可以做一个“吹纸片”的小实验,感知流速大压强小的道理,引发学生思考.看起来好像魔术一样的小实验,它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物理世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2究思创新小实验独特的科学作用

学生是实验主体,实验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而小实验的独特作用则体现在以下三点.

2.1能极大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学习物理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而蕴含着物理科学道理的小实验就是学生观察生活的切入点和重要载体.小实验来源于生活,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实验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更使学生着迷.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自己要创作小实验的冲动和热情.

学生自制物理学具,自我进行实验就成了一种自觉学习物理的必然结果.

2.2能极大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每一个大物理学家最初都是靠敏锐的发现能力找到平静生活现象中所深藏的物理奥秘.

2.3能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小实验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学生要学会根据实验的目的去设计实验的流程.北师大版物理教材中就有许多课外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例如学习了“密度”后,课后设计了一个实践作业:找一块包装用的硬泡沫塑料,测量它的密度,并与水的密度做比较.还有学习了“乐音”后设计一个实践活动:自己找一套水杯琴,调节杯中的水量使它们形成七声音节,然后用筷子敲击杯口来演奏乐曲.

小实验要求学生要独立设计实验,并测结果或者操作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3究思小实验的创新特色

小实验贵在创新,只有妙趣横生,现象明显的小实验才能打动学生的心,才能引人入胜.

那么小实验的创新特色主要体现在原有改进、简单易行、直观明了、出乎意料等特色.

(1)演示“光的传播”

光在透明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很难观察,在白天演示光学实验,学生无法看清光路.

可以找一个大的干燥的透明饮料瓶,用点燃的香烟向其中加注烟雾后加盖.用激光笔照射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或者在水槽中注入清水,滴入几滴牛奶,搅拌均匀,用红色激光笔照射,演示液体中的光路.

评估这两种方法都使原来不易被发现的“光路”变得清晰直观,器材简单,便于携带和反复试验.

(2)演示“光的折射”

如图5所示,用眼睛可以观察到石块,但用长竹签穿过细管却碰不到,用激光笔通过细管照射,石块可以被照亮.演示了光的折射.调整细管角度,把石块改为容器壁上的记号,再次做实验,演示“池水变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