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阅读读书笔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课外阅读读书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课外阅读读书笔记

语文课外阅读读书笔记范文1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中学生视野的开阔,知识的获得,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课外阅读,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妙世界。它召唤学生张开思考的风帆,在书海中遨游;它启迪学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寻求信仰的力量、精神的支柱;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因而课外阅读举足轻重。

二、阅读目标: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读书,爱生读书,和书成为好朋友,从书中获得智慧和人生哲理。

2.定期给学生布置阅读读经典美文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积累优美的字、词、句,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3.通过多读、反复读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4.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养成写笔记和随想的习惯,日积月累,从而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三、阅读内容

1.初一整个年级所推荐的名著,主要包括《朝花夕拾》和《西游记》。

2.选读书目:《白洋淀纪事》《猎人笔记》等

3.根据教学及学生实际情况阅读全国优秀作文选、作文集好篇目,能力有余的同学可在课余时间阅读老师推荐图书角书目的《小王子》《窗边的小豆豆》《城南旧事》等名著。

四、阅读指导

1.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适当地选择: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范读等读书的方式。

2.保证学生有时间读书,利用好每周的阅读课以及课后的时间,确保学生每天阅读时间平均不少于半小时。

语文课外阅读读书笔记范文2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使之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儿童喜欢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特别是童话、寓言及关于英雄人物的注音读物。他们不仅喜欢读,而且喜欢讲给别人听。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不仅要是此类读物的热心读者,而且要积极推荐,引导学生去阅读。中高年级则应将学生的兴趣引至名人传记和科普类读物上,结合语文课的学习,相机推荐适合他们“口味”的书目,鼓励他们课后自由阅读。

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冰心、鲁迅、季羡林、、叶圣陶等名人,教学生以他们为榜样,热爱读书,争取成为名人,从而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乐于进取。

二、提示课外阅读方法,使之会读

课外阅读既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又是课内阅读的补充,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

1.教给阅读方法。

学生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还需加强指导。每节阅读指导课上精读一两篇读物,教会学生从整体入手分三步读书:初读,归纳主要内容;速读,质疑解疑;细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释词。告诉学生在自由阅读时,不仅可以连读、略读,而且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跳读,如二年级能把200多页的书在放学以后几小时就看完,有的孩子就是挑最有趣的情节跳读的。

2.明确阅读要求。

让学生明确不同体裁的读物有不同的要求:童话、寓言重在明理;历史故事重在明晰故事梗概;诗歌重在通过诵读体会其意;科普读物应明白书中的科学道理。还要求学生对各类文章中精彩的重点段,要理解、会背诵、会仿写。这样既能为写作打下基础,又能提高理解能力。

3.养成良好的习惯。

必须注意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做好读书笔记,要求学生随时把文章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摘录下来;好的诗文、语句、段落力求熟记成诵;对于一些让自己感触很深的,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写成读后感,使读书笔记成为存储知识的宝库。

三、指导选择课外读物,使之想读

国家虽然对出版物有明确规定,但形形的书刊仍在社会角落泛滥,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这就要求教师时常向学生推荐富有启发、教育意义又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书籍,让学生与好书为伴,“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标中的语句)。

1.针对学生个性,选择有益的课外读物。

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要针对学生的个性,有选择性地确定阅读书籍。选择教育部推荐的小学生读物,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加强同课本的联系。如学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滴水穿石的启示》、《诺贝尔》等一组文章后,学生感受到了主人公那种不屈不饶、持之以恒、不向命运低头的高尚品质,于是我推荐学生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并写出读后感,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选择同课堂学习联系紧密的文章阅读,学习的效率事半功倍。

2.与时俱进,感受现代儿童文学的魅力。

浩瀚的历史长河,留下许多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名篇,我们要引导孩子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但也别忘记与时俱进,引导孩子读一读现代儿童文学作品,让孩子关注现代生活。于是我利用学校图书室内的一些图书资源,推荐孩子读一读现代感很强的,如黄蓓佳、杨红樱、曹文轩等的作品,如《我要做好孩子》、《草房子》、《今天我是升旗手》、《班长上台》……这些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主人翁丰富的内心世界很容易吸引孩子。学生和小说中主人公共处一个时代,经历同样的事情,在情感上极易产生共鸣。

在读好《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名著及其它名著的同时,也要读一读现代儿童小说,感受时代的气息。

3.背诵古诗词,感受诗词魅力。

语文课外阅读读书笔记范文3

关键词:课外阅读;方法;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一改课堂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架空分析、烦琐讲解和机械训练的枯燥模式。这种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阅读的“活性”,使学生丧失了阅读的激情和欲望,磨灭了学生阅读的个性特质。而课外阅读能帮助学生探求生活的本源、点燃智慧的火花,能为学生的思维驰骋和个性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课外阅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是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课内阅读打基础,课外阅读求发展。课外阅读是具有社会实感的“实践”性活动,能为学生拓宽阅读渠道、丰富阅读材料、增强阅读力度。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如同进入模拟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喜怒哀乐的人生。在“行”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生成更迅速、更稳定、更有活力。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高效、优化呢?笔者在实践中采用了以下方法,效果不错:

一、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唤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笔者在实践中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精心推荐读物,唤起兴趣。与阅读者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相匹配的读物是阅读的基础,只有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读物,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唤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因此,笔者经常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介绍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读物,帮助挑选浅显有趣的青少年读物,让学生兴致盎然地阅读。

(2)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兴趣。读书重在激情。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乐于读书。如:设立班级图书角、建立“存一本书,看百本书”制度、开辟学生课外阅读作品园地、评选读书积极分子等。

(3)开展读书活动,强化兴趣。要使学生能将课外阅读长期坚持下去,必须不断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强化学生的兴趣。如:开展故事交流、佳作欣赏交流,读书心得交流或读书知识竞赛、展出并评比好的读书笔记等。

二、名著导读

据笔者了解,目前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有一大部分是卡通动漫、武打言情小说等。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的阅读趣味低下,作为教师应当反思一下:我们有没有为学生创造接近名著的机会。教师可采用多种导读方式,让学生走近名著,品尝名著的营养大餐,如系列讲座,向学生推荐、介绍若干名著,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作品概要和作品影响等;开展名著故事会,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进行名著疑难解答会,让学生畅所欲言,一吐读名著的所疑、所惑。教师也可用启发性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但要注意的是,有讲座和解答、引导中,要力争客观,不挟偏见,避免造成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

三、方法指津

张之洞曾指出:“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课外阅读也是有法可循的,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提高课外阅读效果的关键所在。而现在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没养成读书看报、收看新闻等习惯;②读书读得随意,走马观花,抓不住关键;③不加选择,读的内容杂乱,无目的;④阅读时不思考,囫囵吞枣;⑤读得少,阅读面窄;⑥阅读时不做笔记,随读随丢。

因此,教师应对症下药,指导学生“不动笔墨不动书”,以及怎样选择图书,怎样去查工具书,怎样制作读书卡片,怎样摘录好词好句,怎样写读后感,怎样做读书简评等;介绍一些实用的阅读方法,如精读方法、略读方法、跳读方法、品读方法、速读方法等。教师应指导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若选择的是知识性的读物,只想做一般知识性的了解,那就采取泛读和略读;若选择的是美文佳作,想感悟其中的真情,品味精美的描述,那就采取精读、品读,甚至熟读成诵;读文学作品如纯粹是为了消遣,那就浏览一下故事情节;如果是为了鉴赏,那就要学会欣赏其中的人物刻画、细节描写、情节安排;读报纸杂志,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翻翻目录,看看标题,先有个整体印象,然后再找重点,找最愿意读的文章,找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文章,有重点、有选择地读等。特别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把阅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有意识地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去。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使学生由“苦读”“死读”进入“乐读”“活读”“会读”的境界。

四、美读吟诵

叶圣陶曾指出,对课文要进行美读。“美读即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前人读书也强调眼到、心到、口到,认为若一霎时之“眼到”与偶然间之“心到”相结合,而“口”长期不到,阅读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因此,对课外阅读中的一些华章丽篇,我们应该让学生反复地读、专情地读,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读得有滋有味,如饮醇酒,如啜芳茗,通过吟诵美读领略语言文字的奇妙之处,品出文章的“个中三味”。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如家长会、团队活动、语文活动课、社会实践等组织学生进行个人美读、吟诵或集体美读课外读物中的精彩片段,或领读,或仿读,或齐读,或轮读,或分角色读。教师可经常性地组织美文名著片段朗诵会,并鼓励学生背诵,教师相机进行朗诵技巧指导,如情感的酝酿、表情的展示、音色的调整、节奏的安排。这样,让“观文者”通过热情洋溢的吟诵,深入“缀文者”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作品的思想精髓和语言的深层感染。

五、摘抄积累

笔者认为,让学生“读读抄抄写写背背”,进行大量必要的“言语操练”,从而建构个体言语经验、言语图式,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之一。以鲁迅先生为例,他在30多岁以前喜爱抄古书,既是为了学习知识,也是为了广泛地进行“语言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通过亲手抄写,就会深刻地烙印在大脑中,并且有效地储存起来,待到使用时,词语便汩汩不断地流向笔端,写出锦绣般的好文章来。由此可见,摘抄积累是课外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笔者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的精彩段落、名句箴言抄录在本子上,并要求能及时运用,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同时要求摘录时字体工整、美观大方,定期进行展览、交流、评比。一本本学生自己命名的摘录集,如“采蜜集”“揽胜集”“芳草集”等,既美观实用,又富有个性。学生在摘录积累中如蜜蜂一样,酿出香甜的蜜来。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更是初中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语文课外阅读读书笔记范文4

关键词:目标;原则;措施;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45-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课外阅读就是最经常的、直接的语文实践,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新课程改革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还明确规定课外阅读量:小学阶段应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我们要达到以上的要求和目标,必须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重阅读、重积累”的语文学习规律,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为此,我结合平时工作经验,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制定了本班的阅读指导方案。

一、活动目标

1.感受阅读的快乐:阅读可以使人抛开许多烦恼,当人完全深浸在书中时,宛如进入一个文学宫殿,驰骋古今跨越地域。在书中辨是非、明善恶,由、书中获得智慧与快乐体验。转贴

2.培养终生阅读的习惯: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基础和最大的本钱。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阅读将伴随我们不断成长。好的文学作品需要我们用一生去阅读。活动开展,就是要在师生、家长在感受阅读快乐形成阅读需求的基础上,培养阅读习惯,为终生阅读奠定基础。转贴于 51论 文网

3.建立学习型班级:读书课程的深入进行也会对学校文化环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人人谈读书、人人爱读书、人人去读书的氛围下,学习型班级、文化型学校的建设也在同时进行。转贴于 51论 文网 省略

二、选材原则

教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科学合理的帮学生及家长选择和推荐相应的课外书籍。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内容健康有益;2 .学生喜爱;3.贴近学生生活;4.符合儿童心理特征。除此以外,还要组织学生交流购书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图书的渠道,提倡优秀图书资源共享。

三、具体措施

(一)保证课外阅读时间

1.课外阅读课指导读:每周一次的课外阅读课,教者应科学合理的安排:要有自由阅读时间,要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或组织好课外阅读交流会。

2.晨间早读课指导读:每周用一节语文早读课开展读书活动,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要形式有集体阅读、阅读指导、阅读交流等。倡导学生在晨间相互自由地交流读书体会,畅谈读书感受。

3.午间休息指导读:每周四、五中午十分钟时间,向学生开放相关的读书阵地,语文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让读书成为孩子们午间的休闲方式。

4.每晚睡前放松读;为了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建议每个孩子都在家中的床头放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每晚睡觉之前打开书本阅读,让书香伴着孩子入眠。

(二)加强班级图书角建设与管理

1.班级图书角:图书角保证一定数量的书籍,总数不少于100本。图书质量要有保证,陈列书籍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益于成长,书籍类别要丰富。要选出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角的管理,要有健全的制度,严格管理,对学生加强爱书教育。提倡班级与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

2.家庭藏书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压岁钱和节约零用钱,为自己添置一本好书的活动,也建议家长在节日、生日中以书为孩子的礼物,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阅读活动。

(三)强化阅读指导交流

1.每月开展好书推荐活动,或学生之间利用阅读课进行推荐,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定期进行读书方法交流,向学生介绍科学的读书方法,保证阅读的实效性。

3.上好每周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同年级老师要加强集体备课,课后加强交流与反思。

4.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使家长与子女互动,学校与家长互动,子女间互动,家长间互动。转贴于 51论 文网 www

(四)充分展示阅读成果

1.每学期组织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

2.每年举行一次“读书节”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演讲比赛、名著阅读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因为阅读是一种信息输入,说写是一种信息输出,没有输入,哪来输出?

语文课外阅读读书笔记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良好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006-01

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学习语文,到了初中仍觉得语文课难学,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原因固然很多,但其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不会学语文,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那么,如何学好语文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和学会生存。实际上学习习惯就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所谓“习之以常,惯之以成”。

就初中语文而言,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习惯

字要写规范―清楚、匀称、整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悉心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点、横、竖、撇、捺要写清楚分明;要注意字的结构,把字写得各部分均衡匀称,大小比例适当;要掌握字的笔顺;写字时要态度认真,一丝不苟,要做到字迹整齐美观,不乱涂改,保证字面清洁。要求学生每天练字30分钟,临帖练习硬笔或软笔书法,定期举行展览评比,纠正不良书写习惯。

二、培养正确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习语文的好帮手,要求学生配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词典》,向学生系统介绍音序、部首、笔画等检字方法;让他们在预习或阅读中经常使用,自行扫除字词的注音、释义等文字障碍,做到准确、快捷;举行“查字典”比赛,看谁查字典、词典最准确,最熟练。通过反复的训练,使之成为一种学习语文的基本技能。

三、培养作读书笔记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求学生在听课或阅读时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把中心句、关键词、过渡、照应和结构层次、主要内容及学习重、难点用不同符号标记出来,并随时把自己的感悟和质疑写在旁边。这样边阅读边思考,效果更佳。让学生根据老师对教材的处理随堂记好听课笔记,课后还要按不同情况和要求,做好读书摘要或写读后感,坚持写读书笔记,做资料卡片。

四、培养大声朗读的习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求学生每天朗诵。文章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时间可以是在晨读课上,也可以在课外。但必须做到读音准确、清晰、响亮,不添漏字,不颠倒,不重复,不拖尾音,抑扬顿挫,速度适中。在此基础上感知语文语言和内容,再作理解性朗读和表情朗读。通过一定的语气、语调、语速和感情把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同时也对学生进行默读指导,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快速大量地感知、理解和欣赏读物,然后进行积累和展示。课前经典诵读、美文欣赏、名作推荐、新闻播报等,锻炼他们的勇气,培养他们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和坚持练笔的习惯

首先让学生确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语文”的观念,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现代人全面素质的提高,既需要高精尖的专业知识,又需要广博丰富的基础知识,即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这就需要博览群书,汲取各种知识和信息。语文学科更是“开卷有益”,“多多益善”。其次,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用足、用好课本及配套读本的前提下,利用每周的“语文阅读课组织学生进阅览室,选择那些紧密课本、适合学生年龄和性格认知结构的健康读物。体裁可选择诗歌、散文、小说方面的,可以是中外名篇或选段,优秀作文等。课余也让学生自己安排时间,每天看新闻联播,读读报刊,听听广播,并指导他们理解、赏析作品的知识与方法。当然,老师要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书要有足够的宽容,在学生阅读时,一直都存在着成人爱好与学生喜好的差距。其实我们对学生的阅读心理还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该对孩子的阅读选择足够尊重。

有读有练、多读多练是作文成功之道。叶老说过:“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所以要提高写作水平,还必须坚持多练笔,并需长期不懈,养成习惯。因此,要常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的方法,要求他们每天写日记,写所见、所闻、所感,选择其中印象深刻的,或叙事,或状物,或抒情;可以独立成篇,也可写个片段,但要言之有物,真情实感。经常做读书笔记,或摘录抄写,编提纲,写提要,积累知识,丰富语汇;或品味语言,欣赏艺术技法;或剖析人物,评说事理。临文下笔,有感而发,写读后感,写心得体会。

六、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

语文课外阅读读书笔记范文6

关键词: 名著阅读 初中阅读 阅读策略

一、名著阅读的意义

当代散文大家刘白羽先生说:“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俄国作家赫尔岑在《给儿子的信》中说:“莎士比亚和歌德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①由此可见,文学名著可以带给读者广阔的视野、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情趣。

李镇西老师一直坚持给学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他认为长期坚持为学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多方面的意义——有助于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时代和社会;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让他们自觉抵御不良读物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②孙绍振教授回忆自己中学时代学语文的经历,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读中学时,是语文科代表,上课从来不听,可是语文成绩永远是第一。因为课外的时间很多,可以乱看乱写……如痴如醉地阅读和写作完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③这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仅靠课堂上几篇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完全不可能的。

二、名著阅读现状

名著阅读如此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状况并不乐观,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初中三年,能把课标推荐的文学名著全部看完的学生微乎其微。究其原因如下:

1.多种传播媒体的强烈冲击让学生忽视了阅读的功效。在收音机、电视机、网络等视听媒体得以广泛普及前,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信息的重要途径是阅读书籍和报纸杂志。学生课余的重要文化生活内容就是读书看报。今天,因特网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学生花费在读书看报上的课余时间更是大大减少,这一现状给名著阅读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日本臼井嘉一教授强调:“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千万不要忽略了读书能力的培养。阅读书籍和阅读因特网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充分认识读书的效用和意义。因为‘不读书籍,便没有教养’。”④⑤

2.沉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失去了阅读的自由。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今,繁重的学业负担、巨大的升学压力,让学生困于题海,难以挤出阅读时间。读小说成为“读闲书”,是要被家长没收的。再者,阅读名著只是为了应试,故而学生只读简缩本、导读之类的名著资料,以练代读是常有的事,这远离了我们希望学生阅读名著的初衷。

3.课标的笼统建议让学生迷失了阅读的方向。首先,《语文课程标准》只是笼统、简单地罗列出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篇目,并未针对各学龄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分阶段地具体安排。这样推荐作品就没有了明确的阶梯性和阶段性要求。其次,中国现当代长篇文学名著推荐不多,仅明确推荐了两部,而初中生的长篇文学名著阅读当以中国文学为首选对象。再次,“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⑥的笼统提法,势必令教师不好把握,难以操作。没有具体的篇目,只是白说。

4.艰苦的条件让学生痛失了阅读的机会。许多学校和学生,特别是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根本没有购买名著的能力。贫困、闭塞不仅使他们买书难,还使他们借书难。缺少了书籍,学生的名著阅读从何谈起?另外,教师对名著阅读无指导或指导不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名著阅读的评价

中高考名著类试题的引入,对于改善名著阅读教学现状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可是只要稍微认真分析近几年中考中的名著类试题,不难发现中考试题内容滞后的现状。

1.内容浅易。大部分名著类试题只在文学常识考查的老路上兜圈子。如此低水平的考查势必会带来浅尝辄止的不良阅读导向。课标中“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⑦的阅读要求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可遇而不可求。

2.范围狭小。从2005年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至今,名著类试题考查走过了一个由宽泛分散到狭窄聚焦的发展过程。前期的中考名著类试题,范围宽泛分散,内容浅显,形式单一。近几年的中考名著类试题,考查范围相对集中在课标推荐的作品上,数量一般在6部左右,题材多以小说为主,形式相对灵活,但是考查范围太小,体裁过于集中,会给学生这样一种暗示——挑几本重要的看看,应付考试。这样,“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课标精神就无从落实。

3.形式单一。大多数名著类试题的形式还停留在填空、简答的单一形式上。这种考查形式比较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及表达欲望,比较难以让他们充分表达阅读的真实感受。其实,诸如比较阅读、多项选择、辨析改错及拟写对联、颁奖词、辩论词、开场白、荐书理由、阅读心语等都是不错的考查形式。再者,名著类试题还可以与探究性学习、语言综合运用、诗歌赏析、阅读理解等题型结合起来考查。形式多了,考查的面就广了,答题能力的要求就高了,押题的机会也就少了,学生就会静下心来阅读原著。

4.机械重复。只要细心分析近几年各地的中考名著类试题,就可以发现大多数中考名著类试题总是在那几个类似的题目上换来换去,换汤不换药,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这样机械重复的考查,很容易猜中、押中试题。有空查查网友们收集、汇编的名著复习材料,定会惊奇地发现2013年全国百分之七八十的名著类试题早已被他们猜中了。如果莘莘学子平时不读原著,只想靠考前背些材料,做些练习应付考试,那么,课外名著阅读的前景可想而知。

总之,中考试卷应增加名著阅读考查的力度和难度,建议增加考查的分量,可将名著片段阅读赏析归入阅读考查的范围。用增加考查分量的方式提高名著类试题在整份试卷中的地位,从而让广大师生深刻地认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再者,命题应注意向阅读的纵深处发掘,更多地从挖掘作品内涵,考查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方面入手,以此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充分表达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而不应只停留在对名著常识和故事梗概的识记和了解层面上。这样的命题才能达到强调阅读方法指导、强调阅读能力培养、强调个性情感体验和强调思想情操熏陶的目的。

四、对策

1.达成家校间的默契与共识。每次迎来初一新学生,我们都会给家长写一封信,告诉他们阅读名著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其间还穿插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莎士比亚等中外名人关于名著阅读的议论,并附上《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一些中外名著的目录及今后三年的名著阅读计划。

2.创建属于自己的“大图书馆”。健全图书馆制度,全面开放图书馆和阅览室,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借到适合自己的图书。每个班级建立一个书橱,由学生每人自带五本书,在这里互相交换阅读。每半学期,班与班之间更换交流。这样,学校就成了一个大图书馆,每个学生都成了图书馆的主人。

3.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每天课前抽出五分钟时间,安排一个学生上台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他学生评议。此举一举两得,既可以校正学生名著阅读中的理解错误,借学生的口扩大其他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胆量。

4.设立课外阅读课。每周一次,课型有方法指导、名著推荐、阅读欣赏、读写互动、阅读汇报等。课后充分发挥阅读课的辐射作用,让每个学生切实做到包中有杂志,床头有名著,培养他们“见缝插针读杂志,加班加点看长篇”的良好阅读习惯。

5.打造快乐阅读季。每次的寒暑作业应以阅读为核心,精心制订阅读计划,从杂志类型到长篇篇目,从圈点批注到阅读心得,从阅读笔记到读书征文,从篇幅规模到质量要求,细细罗列,让学生可以简单直观地对照落实,从而把每一个假期打造成属于学生的快乐阅读季。

6.营造读书交流的快乐氛围。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相互分享阅读的心得和喜悦,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主题活动,为学生构建了交流心得、分享快乐、展示才华的平台。如名著推荐会、故事大王赛、朗诵会、名著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展等。

7.养成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培养学生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我们特地编印了名著阅读读书笔记本。读书笔记本由“日积月累”、“我的评点”、“我思我得”、“每周一记”、“我的地盘”等部分组成。另外,我们还举行一学期一度的优秀读书笔记展。

8.发挥多元评价的激励功效。名著阅读评价,我们坚持注重评价多样化、过程评价、评价激励三原则。让学生做整个评价过程的主人,倾向于对阅读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绝不以阅读成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我们还开展了“最佳问题奖”、“最具探索奖”、“最有创意奖”、“最佳合作奖”等一系列评选活动,用阅读评价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

课外名著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补充和提高,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为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出谋划策、拓宽渠道、保驾护航,以便学生在书海中更自由地徜徉、更尽情地获取知识。

注释:

①赫尔岑论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35.

②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2006.5:342-344.

③孙绍振.中国基础教育的危机.语文世界,2001,5.

④钟启泉.我国的中小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素养——与日本教育学者臼井嘉一教授的对话.课程·教材·教法,2002.4.

⑤赖瑞云,林富明,邱吉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