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教育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教育案例范文1
首先,从小抓好国学教育,是维系中华文化永续的根本之道。我们常说自己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何保障“自立于”而不是“消融于”世界民族之林呢?最重要的就是维持独特的民族性,或者我们常说的“中国特色”。唯有一个有特色的民族,其有个性的文化才能为人类文化继续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才具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价值,也才能真正受到世界诸民族的尊重。要达成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目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一条必由之路。我们若期望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真正深刻地浸染下一代的人格,全面且深刻地影响其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那就必须从小打牢其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弘贤婴幼园从小教孩子们诵读中华经典,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他们的教育探索已经初步获得成功,受到家长、孩子和社会有关方面的肯定和欢迎。这启发我们:自幼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确是一条可行之路。
其二,诵读中华童蒙经典,不仅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在耳濡目染之间对孩子们的德行养成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从我们在弘贤婴幼园中的实地观察,以及家长们对孩子成长的记录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确在培养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明显起到了有效的积极作用。童蒙经典中的道德典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们,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认同和养成了中华传统道德。这样的教育,改变了当前德育工作的颓势,不仅可以为孩子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可据以安身立命的道德根基,而且也可以为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奠定牢固的精神基础。
其三,言行并举、行而后知、寓教于生活之中,是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能够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弘贤婴幼园针对幼儿的发展特点,设计了一套有效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模式。他们虽然要求孩子们诵读中华童蒙经典,但并不要求孩子识字,也不要求孩子能解释经典中的内容,而是采取生活化、场景化、戏剧化、案例化的形式,紧密结合孩子们自己的生活,通过老师和孩子们的表演,以及孩子们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具体言行,在行动中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在践行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他们不仅教孩子中华传统文化,还对家长开展了有效的中华传统文化培训,并得到了家长们主动积极的支持,使孩子们在幼儿园和家庭的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时刻浸染着中华传统文化。这样的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地改良孩子们个人的德行,而且也可以逐渐地改良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件十分重要而复杂的工作,有些方面稍不留神也极易出现问题。从弘贤婴幼园的教育实践来看,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我们特别予以关注:
一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应仅限于儒家文化,而应包括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所有最有价值的部分。唯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才能永久维持我中华文化的生命活力。
二是传承过程中要注意甄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特别要注意区别儒家和儒教,尤其要注意剔除儒教中那些压制人的个性的思想,防止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要让我们的孩子们知道,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有些需要继续尊重和遵循,有些则仅需尊重而不必遵循。
三是要处理好不忘过去和面向未来的关系,要时刻记住我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继往旨在开来。提高下一代的民族传统文化修养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真正目的,是要促进和提升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教育,是我中华文化永续的根基;创新,才是我中华文化永葆活力的根本。
传统文化教育案例范文2
论文摘 要: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高职院校由于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影响所导致的一些突出问题,系统论述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方法和手段。
随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热播,社会上随之兴起了一股“国学热”,人们好像一下子变得对于国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社会上关于国学的一些通俗读物也备受推崇。人们在品尝着这些文化栏目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社会上的国学热暴露了我们学校教育的什么缺失呢?冷静下来想想这其实反映了学校这个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力量发挥的不足。
2006年国家出台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建设先进文化和培养文化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由于过于推崇智育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导致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格修养、道德意识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在高职院校中这个倾向更为明显。由于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思想和人际交往方面都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不仅对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不利同时给职业院校目前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和障碍。
1 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缺乏主要体现
1.1 人生理想、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根据调查,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一部分是由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另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很复杂,有的是家长的要求和坚持,有的是随波逐流,还有一部分是误打误撞。那么在这样的动机之下,他们来到高职院校后自然不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有很大一部分就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职业生涯和规划不清。没有学习目标自然就导致了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
1.2 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拜金主义和自私自利思想严重
由于缺乏传统文化以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引导,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形成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和正确的评判人生、社会、现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和误导,有着拜金主义的思想,认为有钱就是成功,人生的目标就是为了多赚钱。同时在市场竞争的大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同学有着自私自利,唯我至上的思想,缺乏大局观念和为他人着想的意识。
1.3 社会公德意识不够,竞争的方法和手段不当
现在很多的大学生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而长大的一代人,他们深谙竞争的目的和作用,但是有时为了达到目的,自觉不自觉地效仿社会上的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同时由于过于注重自我,社会公德意识不够,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身素质不高,表现出很坏的社会影响如: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等。
1.4 心理脆弱,不能很好的面对挫折和困难
传统文化中的百折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没有很好的被广大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和领悟,很多同学在面对生活、学习和情感上的一些困难和挫折时心理脆弱,不能很好的调节和面对,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极大的困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2 高职院校应该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大力开展传统文化的相关教育
高等院校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开展传统文化的相关教育,并且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主要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2.1 培养学生以儒家思想为主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物质和文化的缩影,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支撑我们整个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支柱。其中心忧天下、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为苍生而奋斗的入世精神是儒家文化千百年来得以传承和发扬的重要内涵力量。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革,当今的市场经济重自我而轻集体,重结果轻过程都造成了当代大学生的急躁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主导下,他们为自我而奋斗成了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天下、为苍生、济世富民的儒家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中已经变得很不流行甚至十分陌生,我们职业院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针对这个缺失来着重加强学生的一种长远的奋斗意识和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教育他们要以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奋斗精神对待学习和生活。
2.2 塑造高职学生健康的人格意识,培养具有传统文化品格的优秀个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对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精辟阐述,其中“修身”是根本和基础,一个人只有首先让自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炼成为一个相对完满的个体,才能在此基础上报效国家、造福人民。所以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培养和塑造具有传统文化品格的优秀个体,这是传统文化在当今能否得到继承和发扬的基础和前提。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在学习外来文化和知识技能的同时,丢掉了很多我们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和礼仪,如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人际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冲突、冷漠、麻木、道德意识淡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礼仪和道德教育的缺乏造成的后果,这些现象不仅给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同时,对于社会的发展也会造成很多潜在的隐患。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多姿多彩、生动形象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能用传统的道德规范来自觉地要求自己,同时从潜意识中感化每个人,让学生都能成为具有传统文化修养和道德自律意识的个体。
2.3 通过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物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困难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走出校园后面临的是不仅仅是机遇,同时也有随之而来的竞争,伴随着竞争而来的是压力和困难。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他是否具有面对困境的勇气和精神。当代的很多九零后的大学生,自身生长环境相对优越,加之他们还没有真正步入社会,残酷的竞争和生存的压力对于他们来说还相对遥远,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很多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调试能力还有待加强。他们象温室里的花朵一样还不能经受风雨的磨练和打击。
勇于面对、敢于担当、百折不挠、九死未悔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要用我们优秀文化中的典型的案例来向我们学生展示我们的民族传统,同时潜移默化的让学生认识到挫折和困难是人生应有之意,同时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困难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的精彩和有意义。
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可以和“两课”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来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同时也可以采用其它的丰富多彩的形式,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主要进行了如下的尝试和努力:
(1)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形成自觉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当今的意义和表现形式是什么?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我们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首先从意识层面上加以了解和认识的,也是我们开展其他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前提。我们可以在课余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一些专题性的知识讲座,对于这些理论问题进行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审美趣味的讲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无形之中让学生养成学习、践行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观念。
(2)举办校园传统文化的活动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知识竞赛、趣味游戏、演讲比赛、校园辩论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展示等等,这些都是通过竞技活动的开展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很好的方式,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所学专业和兴趣来设计适合学生口味的活动形式。比如我院是一所司法类的警察院校,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人交流能力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设计“当今社会学习传统文化的利与弊”、“学习传统文化是否落伍”等这样的辩论赛,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比赛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也通过这样的比赛形式训练学生的口才和参与意识,把素质的养成和对专业的训练结合起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3)举办以展示传统文化形式和内涵为主题的文艺晚会,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
晚会由于集合了多种表现形式,通常情况下都是大学生关注度很高的一项集体活动,同时举办一场晚会也是提升学生的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这些职业核心能力的一个很好的综合项目。在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举办一场以展示传统文化的内涵及演变的文艺晚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和排练节目,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节目的演练、活动的展示也是他们践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的学习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与人合作、交流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总之,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每个高校的从教者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摸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和方法,这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和项目,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伟平.“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J].学术界,2007(6):107-113.
[2] 赵晓慧.高职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3):93-94.
[3] 刘晓春.对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调研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0):63-64.
传统文化教育案例范文3
吉林工贸学校始终坚持以培养“德艺双馨、知行合一”的现代职业人为目标,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原则,探索“工贸好声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通过“四四工程”(四校、四周、四月、四节)德育活动载体,将“四同音”内容融入德育实践中。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我校“诵-浸-践-寓”的“文房四宝”育人模式。
现在,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了学校德育内涵,构建了“经典教育常态化”“素质教育外显化”“教材应用校本化”的德育体系,同时也促进了职校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使他们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广泛就业,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职业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实施背景
职业学校的学生多为初中应试教育的失意者,“一多三差”(“一多三差”即单亲家庭多,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差、思想素质差)现象在中职校园里随处可见,他们对社会新鲜的事物、现代时尚的东西接受较快,而对传统德文化却不屑一顾,这一现状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职校学生的心田,对其实施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培育民族认同感、自豪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学生精神品格的培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为此,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坚持传统文化“三进”原则,向学生传播普及传统文化,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常态化内容。
三、主要目标
(一)预期目标
1.通过提炼中华经典文化中能够促进新时期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内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家庭与社会和谐发展,达到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自主提高,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职业人才的目标。
2.弘扬和培养新时期职校学生的民族精神,促进职业教育中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营造新时期职校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广泛就业的环境和氛围,造就一代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职业人。
(二)创新点
1.致力“中华传统文化与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坚持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原则,探索“工贸好声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将“四同音”内容融入德育实践中,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德育实践体系。
2.研究“经典常态化”“素质外显化”“教材校本化”三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实践中促进三元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整体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育人机制――“诵-浸-践-寓”的“文房四宝”式育人模式。
四、工作过程
第一宝:诵――诵经典,厚底蕴
“诵”,相当于文房四宝中之“笔”,这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先书写、读诵经典,再内化,简单易行。
树立全员学习的理念。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局限于班主任,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课、班团会,而应是“处处皆教育之地,人人皆教育之人”。我校要求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该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榜样和模范。从2007年开始,我校加大了对全体教工的传统文化培训力度,通过外出学习考察、举办读书报告会,经典诗文赏析,组织专题讲座,参加和谐德育课题研究等活动,提高了教职工的思想认识,形成了弘扬传承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育人理念。
将《弟子规》引入课堂。我校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为学习内容,以传统文化在拓展型课程中的培育为有效载体,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整合为切入点,通过开设《礼仪与修养》《中国茶艺》《中国武术操》《中国礼仪手语操》等拓展性课程,让学生在欣赏、实践中了解中华文化发展史。2010年,我校将国学经典《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课程,引进课堂;2012年,我校根据实际编写了《学做弟子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校本教材,通过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端正了学生的思想态度,纠正了行为习惯,厚实了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
第二宝:浸――浸环境,营氛围
“浸”,好比文房四宝中之“墨”,在校园环境建设上突出传统文化特色,注重学校和企业文化的融合,营造清新亮丽、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
让墙壁会说话,用文图浸润心田。利用橱窗、走廊、墙壁、实训室等空间,张贴名人名言、名人故事、企业文化等,让无声的墙壁变得生动起来;校园黑板报登载经典诗文,成为学生阅读、赏析、评比、积累的平台;各班级教室环境布置或是诗画、诗文的内容,或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学习成果,或是古诗书法展、手抄报的学习园地,经典文化的内容,从而彰显班级文化特色;开放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师生交流平台(如师生论坛、师生博客等);保持校园环境卫生,健全卫生检查评比机制,为师生营造整洁、温馨的文化环境;创办《团之光》等校园刊物,展示学生学习中华经典文化的心得与体会。
第三宝:践――践礼仪,养习惯
“践”,相当于文房四宝之“纸”,学生犹如一张白纸,我们的教育就是在纸上作画,培养一名懂礼仪的、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相当于完成了一幅优秀书画作品。
我校根据《弟子规》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照,制定出《吉林工贸学校学生行为规范训练手册》,对照行为手册纠正行为习惯:“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习行为手册,明确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通过严格的“三建”(班主任队伍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六管(宿舍管理;早操、间操、眼操、读报等环节的管理;课间、自习管理;风纪管理;日常卫生、生活消费管理、违纪学生管理),双落实(责任落实;效果落实),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第四宝:寓――寓活动,强素质
“寓”,如同文房四宝之“砚”,意为之平台,以传统文化活动为教育载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校通过“四四工程”(四校、四节、四月、四周。四校:党校、团校、公民学校、家长学校;四节:文化艺术节、技能节、感恩节、成人节;四月:行为规范月、爱国主义教育月、法制安全教育月、就业指导月;四周:孝心周、体育周、健康宣传周、志愿服务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让学生在锻炼中感受到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
1.立足校情社情,把感恩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从2007年,我校将每年的11月份定为“感恩”活动月,将11月22日定为“感恩节”。通过召开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从“受爱”到“施爱”,从知恩到报恩,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知恩图报、心存博爱的人。
2.加强社团组织建设,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我校的社团组织如“百人大鼓队”“百人乐队”“百人武术队”“百人舞蹈队”“百人礼仪队”“百人健美操队”、田径运动队、毽绳运动队,经过多年的打磨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在我校一年一度的校技能节上,由百人组成的传统文化《弟子规》诵读、百人中华健身武术操、百人中华礼仪手语操、百人药香歌背诵、百人威风锣鼓、百人发动机拆装等表演,充分展示了工贸学生的精神风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就业观和择业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文化艺术教育已成为我校德育工作中的亮点,唐宋诗词、《弟子规》诵读比赛,成语故事讲演、红歌演唱比赛、文明礼仪风采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得到体验,在发展中得到创新,提升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艺术品位、审美情趣和创新实践能力。
四、实施保障
1.切实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事关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战略任务来抓,成立领导小组、保障资金投入。
2.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编著出版了校本教材《学做弟子规》。
3.建立奖励表彰机制,定期评比学校励志学生,认真组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
4.突出全员德育理念,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做到每个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为人师表。
五、主要成效与成果
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全校师生和家长受到很大启发,改变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片面认识,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开阔了视野,净化了心灵,使班级更和谐,学校更和谐,家庭更和谐。
1.实现教育常态化。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将中华经典教育作为课程开设,开辟经典教育阵地,有效保证了经典教育长期化。
《工贸好声音》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在吉林市电视台《直播江城》节目中播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校被评为吉林市传统文化进校园先进示范学校,经验材料荣获全国德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2.达到素质外显化。活动中渗透传统礼仪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与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素质修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和社区群众的好评,在全国、省市各级专业技能竞赛中有近200余名学生获奖;有160余名学生在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3.应用教材校本化。编写了《学做弟子规》校本教材,供教师和学生学习;参与了全国和谐德育科研课题成果即《立德树人》主题班会教材的编写,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作为全国中职学校学生统一班会教材。
自2007年至今,学校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实验学校、全国“温暖工程”先进集体、吉林省“三创建”先进学校、省示范性宿舍、省绿色校园、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吉林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市教育系统金牌学校、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年’重点工作评估先进单位、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市“最美校园,最佳管理”学校;被吉林市教育局评为先进党总支、市“五四”标兵团委、市优秀家长学校、市“传统文化进校园”先进实验学校等。
六、体会与思考
传统文化教育案例范文4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总体竞技体育水平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优秀运动员道德不断爆出,以及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等诸多问题的存在,唯有从根本上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确保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逻辑推理法
三、研究结果
1后运动员时期之思考
笔者在这里提出后运动员时期,特指在运动员退役以后,她在社会中的角色以及所发挥的作用。对于目前我国运动员的培养,大部分还是处于举国体制的范畴内,因而,无论是国家还是运动员个体,都需要对后运动员时期进行思考,并在整个运动员阶段予以逐步落实。如此,当运动员离开赛场的那一刻,个体知道自己的方向,社会也自然会有一个让运动员展现自我并为社会服务的舞台。这就是我们在培养运动员时,需要考虑运动员结束运动生涯,走入下一步,走入社会之根本。走入社会实际上就是运动员自身素养和能力真正地和社会群体结合起来,变成一个相对于个体的生活工作环境。社会最大的特点是是无常、变动,经常变动是无常的,运动员必须具有与契合社会发展的结合度,否则迟早被无常的浪头卷走而销声匿迹。在运动生涯之时,运动员每天的训练,保证了他们都能够得到健康,但是是否身心健康,这一点,我们都注意到了,相当一部分不能达到。所以,在运动员成长的过程中应提供养心之养分。
2.新时期运动员文化教育
运动员文化教育首先是保证运动动员的文化学习,其根本在于奠定运动员良好的道德修养基础,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近几年来,我国运动员道德失范现象屡有发生,运动员融入社会能力差的案例不断出现,这不仅损坏了运动员的良好形象,也必将影响到我国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以及运动员个体的后续发展,因而凭借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提升运动员道德素养,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中华传统文化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宝贵财富
新时期,无论是体育界、教育界还是文艺界,都出现了道德评价失范和非道德主义泛滥的现象,在这一道德困境中,进行道德建设,必须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主体加强道德文化的教育。褒善贬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导思想。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的精神支柱。
4.中华传统文化在运动员文化教育中的现代作用
目前阶段,运动员训练和接受文化教育的矛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因而我们必须认真审视运动员文化教育内容,寻找能从根本上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教育。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仁者爱人”的处世理念;“以义为上”的气节操守,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现代作用,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要工具和教育材料,有利于提升运动员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提升运动员退役后,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也必将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5.我国运动员培养社会责任之体现
从古到今,人的生存,都是不断去研究探索社会的发展,进而去创造,最后形成了我们的文化,形成了当下的社会。所以,运动员的培养唯有从遵循这一社会文化发展之规律,我们才能找到符合社会个体需要的路径。让我们简单思考一下,当我们这个社会一味地强化物质财富的创造,并将其中领先者,视为楷模,这个社会将变得越来越物质,而忽略了精神。显然,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除了物质的丰富满足以外,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满足,精神上面的一种丰富,这已经变成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特点了。而且我们精神越丰富越满足,我们对未来探索的也将越深刻。所以现在运动员因自己的运动成绩获得荣誉,和随之而来的物质丰富,已非常普遍,然而我们已经看到不同的运动员在这之后,所走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这不但影响到社会,更影响到其自身的生活。所以,要使我们的运动员在后运动时期,使其产生远远超于物质价值社会效应,我们必须为运动提供一个掌握社会变化、学习新知识的技能,使他们面对丰富的物质,在享用的同时,也去分享,在社会需求中寻找自己可以胜任的部分,承担起责任。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个体也好,社会也罢,无需去上纲上线地喊口号,运动员本质上只要记住,一切的素养提升本质是时为自己服务的,是为自己成就的,到一定程度,这个社会责任自然会呈现出来。一个运动员从事某项运动,大部分是因兴趣而入。但是,开始运动生涯之后,他们首先得为生存而奋斗,但是到一定程度这就不够,他必须得把社会责任装在心里,为社会去奉献、付出,去帮助大家,因此,他将会在为获得运动佳绩之后,再次获得新的努力奋斗的动力,去提升自己。从这个更大的层面上去努力去付出获得快乐,在这个社会更进一步的价值实现。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传统文化教育案例范文5
传统文化案例解读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武亦姝同学在“飞花令”以“月”为题的比拼环节中,脱口而出《诗经・七月》中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引起网友一片赞叹。有网友评论:年仅16岁,眉目清秀的武亦姝,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幻想,比起网红,这些散发着诗香的“学霸”,才是学生应该有的样子。也因此,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套传统文化读本也受到人们关注。
据悉,这套传统文化读本已在复旦附中使用了10多年,主编之一、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坦言:推广这套读本虽然并不容易,由此建立的独特古诗文教育体系已开始融入学校日常教学,学生喜欢上了传统文化。在很多学生眼里,黄荣华老师似乎并不讨人喜欢,因为,他所在的教研组要求学生背诵古诗文的量远远超过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他给高一学生布置的寒假作业中,就有“学习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高一第二学期)‘第三编’、学习《文心雕龙》”等。开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考试,内容全来自这部校本教材。
因为不是高考内容,每年都有学生找黄荣华要说法,比如:“高考语文一共才6分默写,背古诗词的时间却占了很多,有这么多时间可以多做好几道理科题,早把那几分赚回来了!”“背完大纲要求篇目,就已经很多了,哪有精力学习课外古诗文!”“我又不考中文系,没有必要学这么多吧!”令人欣慰的是,今年春节《中国诗词大》热播期间,一名2014届毕业生给黄荣华发来微信说“恨多年前未听黄老师的劝告,多背点古诗文”。一位毕业多年的复旦附中学生被问及“高中时期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她脱口而出:“读了3年《论语》《古文观止》《诗经》《楚辞》和《声律启蒙》!”黄荣华说:“‘应景’地教一教、背一背,不是真正的古诗文教育,没有课程设置、不融入日常教学,是不可能落实的。”目前,在复旦附中围绕古诗文教育的系列课程分为3类,即以6册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为主的必修课、以《中国人》为校本教材的选修课、以课题研究为目的的荣誉课程。他们的目标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30%的优秀学生学习此教材70%的内容,30%的合格学生学习50%的内容,30%的普通学生学习30%的内容,10%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学习。此外,在学生每次的假期作业中,还有拓展性古诗文自学内容,若完成得好,将获得学校的评比奖励。
在上海,不只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如此重视古诗词的学习。浦东新区建平实验小学课程与教学部主任朱煜说:“上海当前语文教材中,小学生要背诵116首古诗。我曾与其他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比较过,这个数量是比较多的。”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则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按照教材要求,上海学生在初中4年、高中3年各需背诵1万字古诗文。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周飞说:“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上海构建了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的‘六进’长效机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武亦姝的语文老师王希明认为:开展传统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这并不意味着要排斥西方文化。他说:“必须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碰撞的背景下,才能形成并巩固本民族文化认同。吸纳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优秀文化成果,建立认识自我的坐标系,本民族的文化才能真正复兴。”
传统文化应结合本地特色
传统文化浩瀚精深,涵盖万象。近些年来戏曲进校园、武术进校园、书法进校园、皮影戏进校园……各地根据风土人情、自然条件,设立了自己的校本课程。河北省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开设了皮影课,课堂上学生们正在兴奋地制作皮影戏《三打白骨精》。手中舞动着5根竹棍,嘴里念着地道的对白,脚下制动着锣鼓,韵味十足。
皮影戏是河北乐亭的一大特色文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这些‘遗产’后继有人,一代代传承下去,就得从娃娃抓起。”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校长赵丽侠说:“学校最开始设立这项校本课程的时候,只是有二十几个学生参加的兴趣小组,老师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而现在,几乎每个学生都会玩皮影戏,皮影文化已是学校的一大亮点。学校不仅编写了校本教程、设置了皮影文化开放课,还邀请刘佳文、吴文志等皮影名家来学校培训,为培养文化传承人打下基础。”传统文化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舞龙舞狮的传统,既是一种年俗,也是日常强身健体的方式;潮汕的功夫茶既是文化遗产,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正是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才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加强乡土观念和地方文化教育,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让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保持生命力。
在山东潍坊,学生们的校本课堂就是扎制风筝。很多学校请当地的老手工艺人教学生扎制风筝;在有着号称“南路秦腔”的汉调桄桄的陕西汉中,非遗传承人到学校进行专业指导;还有广西瑶族的排瑶刺绣、甘肃武威的微型沙雕、辽宁黑山的满族剪纸……这些与地方风土民俗结合的传统文化,正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生根发芽。
脱离“功利化”陷阱
尽管各地中小学都在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可是,为何很多人却感受不到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传统文化教育陷入了功利化陷阱。在他看来,一些家长即便为孩子前途着想选择了传统文化项目,大多也是以能掌握多少“加分点”作为依据。在这种短视行为的指导下,学生们很难会把修习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修养。在当下,如果不与考试、升学挂钩,任何学习、培养都很难落到实处。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学生李赛一学习京剧已经有两年了。除了在学校里跟着京剧老师练习唱念做打,周末还由爸妈陪着在校外培训机构学习铜锤花脸。“同在W校京剧社团的小伙伴却在家长的干预下放弃了,而她的妈妈一直愿意她学习这样的冷门。她就是感觉太苦了。刚开始时练肢体基本功,贴墙倒立、抻筋压腿,一样都没落下,但看到孩子因劈叉不到位,疼得哇哇叫,真不忍心待在一旁观看。”这位母亲说:“我们希望孩子练合唱或是钢琴,愿意接收这方面特长生的中学比较多,而京剧的接收面就窄得多了。”不过,李赛一最终还是执拗地选择了钟爱的京剧。
因为与父母意见不一致,很多学生左右为难。石景山古城小学二年级的张鹏,他喜欢的传统文化项目是中华武术,“我妈妈其实很反对我练武术,她希望我学器乐。”小男孩话不多,挺瘦弱的模样,可当武术老师喊出“侧卧”口令时,他毫不犹豫地倒下,任由身边的脏水溅满手臂。五年级的郭家诚是张鹏的队友,她学习武术有些“传奇”,只因为有一年在少林寺游玩时,多看了几眼那些练武的僧侣,就再也没能忘掉那些起起落落的漂亮招式。她的妈妈原本希望自己的女儿学舞蹈,“女孩子学舞蹈多好啊,练武术总觉得怪怪的。”当然,也有不少孩子被父母成功劝阻。一个学期里,总有人从武术队里退出。
很多学校担心学习竞技项目不安全,京城小学里开设武术课的并不多。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有一支10人规模的武术队,这是武术教练商凤西凭一己之力打造出来的。他说:“运动本身是让人更安全的,只要练习时顾及别人就好。中国传统武术不是只有攻防,更讲究‘精气神’,以养生为主。”武术队里的小队员,每天下午4点放学后都要留下来,接受一个半小时的“小灶”训练。
商凤西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有关部门想从学校找一些可以参与仪仗队的学生,结果一圈下来,愣是没有合适的。大多数孩子站没站相,坐没坐相,一些孩子的脊椎早早就扭曲了。最后,只得到部队里挑人。从那时起,武术课上他就特别在意孩子们的站姿和神态。就像他屡屡提及的,传授武术技艺的最高境界不是教会几套拳,也不是练就以一敌百的本领,而是亮出一股子不服输的精气神儿,一种看一眼就留下堂堂正正印象的气场。可惜呀!现在武术丢掉的好东西太多了。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去学习跆拳道等外来的运动,就是因为它看起来规范、时髦。其实,类似的规矩、服装、礼仪,我们传统武术都是有的。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广泛开展,让我们在下一代的身上看到了文化传承的热情与希望。但另一方面,一些急功近利的“幼儿读经热”“唐宋诗词热”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有的学校举办成人礼、毕业礼,上千学生在操场上三跪九叩;有的地方办诵读活动,小孩子们穿着汉服、摇头晃脑;还有所谓“女德班”“国学班”,吹得天花乱坠……
传统文化教育案例范文6
【关键词】新闻纪录片 立场 观点和方法 思想性
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学习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班、学校出现了很多。作为新闻纪录片的记者,我们应该如何针对这一现象,用的观点,去观察、分析这种现象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它应该与新闻观是统一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
2015年末,走进了“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该校成为我们纪录片创作实践的基地。几个月来,创作小组数次走进学校课堂,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孩子从小扎下生命德根,懂得做人的道理和规矩;成人接受再教育,在反省改过中净化升华,重塑精神生命。坏人变好、好人更好。扭曲、病痛、烦恼的心身转为和谐健康幸福的案例俯拾即是,令人震撼。
通过深入采访我们认识到: “这里的传统道德教育解决了许多当今社会难以解决的人心失德问题,能给记者提供弘扬讴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健康素材。我们记者要率先重新认识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要勇于承担起弘扬中华文明、拯救社会人心的历史使命。”
意识是所受教育的总和。教育受文化背景的制约。人之所以有区别,是因为所处的种族国家、地域文化及历史时代不同,每个人都是一定文化和时空投射下的产物。民族品质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该民族文化的背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某些约定俗成、或是领导者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通常是形成社会意识即文化基调的要素,文化的力量无比巨大,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亦可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一个民族发展的轨迹,无不折射出其主流文化的印记。由于印刷术的发明,我们可以完整清晰地阅读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圣贤经典。“河图”、“洛书”虽然至今尚未完全破译,但是我们的先祖尊道贵德,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文明与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无量功德,泽被后人!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灵魂,早已成为独有的智慧符号。象形表意是汉字外在最精美的部分,具有任何拼音文字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汉字表意不表音的独特性,可以成为各类语音共享的工具。举例说明,尽管我国各地方言之间发音差异非常大,但是书写的文字却可以统一精准表达,不会发生歧义。“书同文”这一特点始终有效地维持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学者称,从欧洲考古的岩画遗迹来看,欧洲的先民同样也曾经使用过象形文字。现在风靡世界的拼音文字,只是在三千年前才由腓尼基人所创造的文字形式。很可能就是因为拼音文字的推广运用和取代,才导致了欧洲象形文字的彻底消失,产生了整个欧洲文化的历史断层,使欧洲人再也无法追溯到三千年以前,去解读和认识自己的历史文化。如此说来,我们中国人是最幸运的,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的中华民族,通过对母语的书写阅读,可完成对宇宙真理的认识、领悟和表达。因此,尽管古人已逝,但凝结古圣贤思想结晶的典籍如同智者老师在陪伴和教导我们成长。在人类历史相当漫长的时光中,中华民族雄踞世界民族之林,遥遥领先!感谢中华民族先祖,早已洞悉和解读了宇宙真理,形成圣贤之道,以汉字记载的经史子集典籍流传于世,使子孙后代在文化传承中沐浴着道德智慧的光芒,行走在吉祥幸福之路上。然而无比可惜的是,近一百多年来,我们中断了这种圣贤的智慧教育,更遑论继承和发扬!道德滑坡,人性异化,优势尽失,违背自然规律行事者比比皆是,势必付出高昂代价,多少迷失道德的家庭和个人,遭遇厄运,也给整个社会带来危害,道德危机冲击文化长城之根基,民族之树何以常青?
我们新闻纪录片记者要有时代的担当,要有鲜明的态度,要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反映这一客观事物;必需密切结合当前形势、任务,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和学校的崛起、发展适逢其时。以中华民族古圣先贤思想为准则,融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促进大众牢固树立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育人们长养道德意识,做有道德的中国人。具体说就是遵循道德处理好五伦关系,即家庭中的父子、兄弟、夫妻,社会上的君臣(领导和下属)、朋友关系。
人具有社会属性,在群体中生活是常态,而五伦关系囊括了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能否让人生拥有幸福,主要看这几种关系处理得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规律可循的,了解和遵循这个规律是关键所在。对此,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早已经给出了精准答案,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可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大量的典范可资借鉴。在道德的基础上做人行事,才能实现完美和谐的人际关系,时展到今天,形式可以与时俱进,但其实质不能改变,那就是要像雷锋同志那样,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就是道德的作为和力量。所谓道,是指规律、道理,不变的法则,它是客观存在的,不需要被创造,只需要被发现;所谓德,就是遵循道的自觉性,也称之为精神文明和修养,在这种理念下培养的人,自然符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惟其如此,才能重现父慈子孝、夫义妇贤、兄友弟恭、君明臣忠、朋友有信的太平盛世,彰显出高尚美好的精神境界和情怀,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这也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向往的大同理想世界。
道德教育是对真理和宇宙规律全然洞悉的智慧教育,这一点也被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所认同。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杰出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就断言:“要解决21世纪的人类意识问题,必须依靠两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孔孟学说。”
在几个月的记录拍摄中,我们很感慨:七年磨一剑,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的全体师生,以济世救人的悲悯,以披荆斩棘的气节,奋勇当先,砥砺前行!我们坚信,德不孤,必有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