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音乐课堂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音乐课堂案例范文1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221
一、问题的提出
(一)初中音乐歌唱教学现状
课堂现状:众所周知,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是提高学生音乐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我们观摩过不少初中音乐公开课后,不难发现:公开课基本上是欣赏教学课多,歌唱教学公开课少。事实上,现实的音乐课堂教学情况也同样如此。初中音乐教师都深有体会:欣赏课相对好上些,歌唱教学难上,特别是遇到难的学唱歌曲。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没有把歌唱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大多是走过场和形式。
学生现状:初中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和变声期,受嗓音变化,往往大声演唱歌曲,有的学生还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音不准和节奏不能正确把握等情况,导致他们不敢当众唱歌。即使在教师要求下演唱也大多是有口无心地学唱歌曲,甚至对歌唱教学表现出厌烦心理而应付了事。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初中音乐歌唱教学的启示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现在世界上流传最为广泛的艺术教育体系,它主张音乐学习回归人本,强调音乐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以及即兴创作。因此,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应用到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实践中,探究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创新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提高初中学生歌唱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音乐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1.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符合当前初中音乐课堂发展的方向
歌唱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主张人本性,即学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体,音乐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展开,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提倡即兴创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人本性原则,与现代教育理论、人格和谐发展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一致。我们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既符合初中音乐课堂的发展方向,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2.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契合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
初中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十三和十四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数处于变声期,不适合高强度的歌唱技能训练。因此,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音乐教师对中学生在歌唱技能上不能下太多的功夫,而应该通过歌唱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基本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以“原本性”音乐为核心,其“原本性”理念决定了奥尔夫众多音乐教育体系观念的形成。下面笔者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繁荣核心部分归纳为四项,稍作介绍,以便使大家可以更快、更清晰地领略其精髓。
(一)人本性
在奥尔夫看来,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他认为音乐是人类进行情感表达和情绪交流的手段、工具,每个人都存在用音乐进行情感表达和情绪交流的本能,音乐教育应以自然的本性为出发点:从人的本性出发,从人之初的教育做起,从音乐的本源出发。
(二)综合性
从“原本性”音乐出发,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是一种类似于“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就是把歌唱、文学和戏剧等综合在一起的艺术。这种融合了歌唱、文学和舞蹈等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就应该是人的原本性,符合学习对象的认知规律和音乐知识认知特点。在艺术活动中,应该重点培养学习对象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三)参与性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当中,奥尔夫强调学生是音乐课堂的认知主体,应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整个音乐课堂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融入了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音乐课堂学习中,整堂音乐课学生都乐在其中,学习兴趣盎然,享受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
(四)即兴性创造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它的即兴性创造。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当中,学生都不是静坐着的,他们的思维以及肢体都在积极运转。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问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跟其他人有不同的办法……比如你可以采用拍手的动作来表现音乐节奏,也可以采用跺脚和拍肩膀的方式,甚至是采取拍小肚子的方式。即兴创造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本能,是散发心灵的本能反应,其根本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全身心地表现自己,表现歌曲,表现音乐!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施
(一)基于三阶段性实施教学
1.七年级阶段贯彻“原本性”,把握自然和谐的身体律动
七年级新生中绝大部分虽然没有歌唱基础,且处于变声期,但是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对此,教师可借鉴奥尔夫“原本性”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在七年级的歌唱学习过程当中,光有热情还不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去了解自己的声音有何特点。对于处于变声期的学生来说,了解自己的嗓音特点比歌唱学习更重要。对此,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声音特点的基础上,用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来歌唱,帮助学生找到歌唱与内心情感表达相结合的方式,挖掘学生参与歌唱及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可行性,以使他们歌唱时声情并茂,体验到歌唱的快乐。
2.八年级阶段突出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初二学生通过一年的技能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歌唱基础知识,具备了较好的歌唱表现力。结合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初中音乐教学实践,我们在初二阶段要注重学生歌唱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而这正好与奥尔夫音乐教学在方法上注重创新性不谋而合。
(1)鼓励即兴性创作
即兴性创作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最核心部分。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能给学生制定出歌唱要求的条条框框来,这样不利于学生在整个音乐课堂歌唱学习中的即兴性创作。即兴创作需要宽松、自然、快乐的音乐学习环境,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自由想象的空间和即兴性创造的音乐艺术氛围,并鼓励学生大胆地用音乐的变化去表现自己。节奏是即兴性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海啊故乡》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节奏即兴创作的魅力。
课例:《大海啊故乡》
①找出歌曲典型节奏
节奏练习(附点节奏)
3/4:XX Xq X XX X―
②练声体验
初步感受三拍子音乐的强弱,自由哼唱或用“n”试唱,强调轻声演唱,注意呼吸,同时关注演唱姿势。
3/4:5 6 5. 3 5 6 5 ―
③节奏编创
3/4:X ―X X― X X―X X― ―
④旋律体验
3/4:5 ―6 5― 3 5―6 5― ―
分析:以上是一个同样具有三拍子圆舞曲性质的即兴节奏创作教学案例,在这个案例教学活动中融入了学生参与音乐课堂身体律动、歌唱学习以及进行节奏即兴创编的学习体验,充分展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注重体态律动及学生参与歌唱教学以及节奏即兴创编的理念。在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课堂节奏创编、体态律动合作即可。
(2)尝试音乐剧歌唱排练
音乐剧是一种典型的具有较强实践性及可操作性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同奥尔夫音乐教育一样,它融合了歌唱、舞蹈、表演、文学、美术等诸多的艺术性形式。音乐剧,亦称“百老汇音乐剧”,是一种歌、舞、演并重的现代舞台综合性艺术,一般以叙事为主,结合优美、通俗的人声歌唱和多样化的舞蹈形态来进行表演。通过学习八年级音乐课本上册第二单元《多彩音乐剧》,学生对音乐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喜欢上了这种表演形式。在这种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表演形式当中,初中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歌唱、舞蹈、表演、配乐等),找到自己擅长的表现形式,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活动策划、音乐剧编导、角色扮演等),充分享受和体验这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所带给他们的复杂的、高级的艺术美的感受。在音乐剧排练中,学生需要创编歌曲、演奏音乐或者配乐、朗诵台词、创编舞蹈、扮演人物角色、制作舞台道具等,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表现力能得以提升,进而达到提升综合艺术素养的最终目的。
3.九年级阶段注重个体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
九年级阶段,歌唱教学的中心是指导学生正确演唱歌曲。歌唱考试都是以演唱的形式呈现的,所以我们要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综合表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赏析经典歌唱作品的方式进行歌唱教学,让学生了解歌唱的内容形式、歌曲结构、主题思想情感等,扩大学生眼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可以结合九年级学生要进行音乐A级考试的要求,不断进行课堂实践模拟练习,丰富他们的歌唱表现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基于多元化改革评价
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服务于学生的歌唱学习活动。通过歌唱教学活动中的教育教学评价,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歌唱学习,帮助学生找到歌唱学习的正确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沟通、交流,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对歌唱教学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一)有选择性地吸收,拒绝“表面热闹”
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引入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是笔者几年之前刚刚接触、了解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时就有的一种强烈想法,今天得以付诸实际行动,也是本人一次大胆的创新实践。当然,在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可能会存在一些盲目应用及表面化吸收的客观或主观问题。其实,大家也知道,每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体系的尝试与引用、借鉴都或多或少地会存在不足之处,这需要我们在之后的音乐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和总结。奥尔夫音乐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教学内容及教育教学方法等,其更多的只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要想做一个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就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岗位,积极进取,努力前行。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知识载体丰富多样,获取知识的渠道众多,只要我们有好的学习态度,用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去研究和分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有选择性地吸收,有扬弃性地接纳,有批判性地借鉴,并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找到更加适合、有效的歌唱教学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就能更有效地完成音乐教育教学任务,完善音乐教学。
(二)系统与灵活并重,实现“寓教于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实践中不可以一味地照搬照抄地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它不可能解决我们歌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我们要以初中音乐课本六个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为本,结合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有选择性、有创造性地借鉴和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有效地开展歌唱教学活动。这样,既突出了歌唱艺术的情绪情感,又突出了其音乐性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歌唱教学实践真正得以实现了“寓教于乐”。
五、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施收获和反思
近年来,笔者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进行实践研究,获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实施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不仅大大激发了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他们的歌唱表现手段。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引进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后,学生逐步把握了该体系原本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并将这种理念带入了其他学科领域。学生学会了用语言、音乐、身体律动来表现歌唱,提高了综合素养。
英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指出:“最好的教育,是通过简单的装备来获得最优化的信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的应用证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适用于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初中音乐教师应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和方法,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应用到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及综合素质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清华的实验[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4).
[2]李冰妮.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思想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18).
[1]陈维.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兼谈学习借鉴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思考和建议(上)[J].乐器,2011(10)
初中音乐课堂案例范文2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学习兴趣;优秀作品
从教几年的经历,让我感觉到初中音乐课在初中阶段存在不受学校重视、学生上课随意等问题,没有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这种教育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终身发展。
想要改变初中音乐教育的现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我认为音乐教师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站在学生的立场,利用各种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课学习兴趣,把音乐课的育人作用落到实处。学习兴趣作为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探索音乐世界的强大内驱力,学生只要对音乐课真正感兴趣才能够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就能在音乐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如何激发乡镇初中音乐课学生学习兴趣,做几点思考。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李吉林老师是中国情境教学的先驱,由她最先将情境教学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产生了很大的教育反响。之后,情境教学被一线老师效仿应用到各个学段和各种学科中,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了深远的作用。原因就在于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到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并且能够轻松地让学生取得情感上的共鸣。我听过这样一节初中思想品德公开课,主题是关于“受教育权”的,这位老师导入再按部就班地进入各个环节,整节课以“某大学生兼职打工,资助贫困失学儿童”这一新闻案例展开,知识点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图片视频资料都穿插其中。就在本堂课最后一个环节,老师神秘地问大家:“你们想见到这位大学生,并采访一下他吗?”学生的兴趣都被调动了起来,都问:“在哪里?在哪里?”这时候,藏在几十位听课教师中的大学生站了起来,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站起来鼓掌,仿佛是他们心中的英雄,争抢着拿话筒采访这位大哥哥,课堂氛围达到了极致。如此费心的课堂准备、精当的情境创设,不得不让人钦佩。
二、组织互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喜欢玩是所有学生的一种天性,各种游戏形式是学生从幼儿园时代就无比热衷的,这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享受快乐活动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聪明的教师都会在课堂上巧妙地利用游戏的形式,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或重点。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和组织游戏,如,歌曲接龙、猜歌名等,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音乐的全新平台。如,在教授京剧这一教学内容时,我提前布置了作业,分好了小组,让学生回去搜集各种音像资料,提前了解京剧的发展历程、行当角色、艺术形式、服装道具等。在课堂中各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大胆发言,最后我拿出了提前制作好的京剧脸谱造型,让学生带上面具去表演京剧不同的唱腔、人物特点等。学生个个举手,积极想要参与课堂,表演环节中他们演得惟妙惟肖,连我都被他们的表演天赋折服了。这节课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明白了学生的兴趣在音乐课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当然,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巧妙设计并组织好。
三、选取优秀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音乐课堂案例范文3
【关键词】初中音乐 多媒体技术 活用对策 精彩课堂
“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由此可见,将新一代教育技术引进课堂教学对于推动改革进程,深化改革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对于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从目前来看,教师多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幻灯片为主,少了灵活运用,因而教育效果不突出。为此,探讨活用多媒体技术具有重大价值。
一、活用多媒体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激趣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讲解式的导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利用更为新颖、刺激的辅助教学手段,全面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片、视频等为一体,给予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进多媒体技术时,教师要注意“活用”。例如:在学习七年级音乐《无锡景》这一课时,教师活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无锡景》属于一首典型的江南小调,歌曲曲折婉转、清丽流畅、优美动听。但是,初中生对于传统文化浓郁的歌曲并不是十分“来电”,而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为此,这给教师带来了些许困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活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流行版的《茉莉花》,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紧接着,教师与学生互动:《茉莉花》原本是属于哪个地方的民歌呢?学生想了一会,有学生回答出“江苏民歌”。教师继续与学生互动:你知道江苏的哪些城市呢?(引出无锡)。师:大家一起跟随多媒体幻灯片,欣赏无锡美景(为后续引出歌曲做好铺垫)。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真正活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带领学生渐入学习佳境。
二、活用多媒体欣赏,增强学习效果
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增强学习效果。很多音乐曲目具有丰富的情境,而这些情境内容大多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图片等方式还原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看到的画面与内容,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个性的发挥。例如:在学习八年级音乐《春江花月夜》这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管弦曲力图从音乐的角度刻画美丽动人的夜月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静心聆听《春江花月夜》,闭上眼睛,想象着歌曲中创设的情景内容。其次,在聆听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浮现的画面。有学生说“仿佛看到了月亮从东山升起”;有学生说“静谧的夜晚,小舟在江面荡漾着”……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幻灯片一一呈现歌曲中的画面,有江楼钟鼓,有月上东山,有花影层叠。这个环节结束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分主题赏析,强化学习效果。
三、活用多媒体互动,构建精彩课堂
有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创新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形式。多元的互动对于激活音乐课堂,增强学习效果大有裨益。教师可以结合音乐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活用多媒体技术展开互动,从而构建精彩的音乐课堂。例如:在学习七年级音乐《蓝色的探戈》这一课时,教师活用多媒体优化互动方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探戈是发源于阿根廷的一种民间舞蹈。随着时间的推移,探戈现在已经慢慢发展成为一种受欢迎度高的社交舞蹈。在欣赏完《蓝色的探戈》后,教师征集学生的想法。有学生表示想要学习“探戈”的基本舞步。于是,教师请学生走到讲台前,利用教室中的电脑搜索“探戈基础舞步学习”,找出相关的视频,点击播放,学生现场学习探戈。这样的互动将音乐课堂推向。教师请具有舞蹈天赋的学生上前展示探戈舞步,作为“老师”,教学生跟随视频学习探戈。音乐课堂由于有了舞蹈的融入而愈发精彩。最后,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练习探戈,然后再展示,比一比哪一组的探戈跳得最好。这样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即兴舞蹈学习让音乐课堂更丰富多彩,也促进了精彩音乐课堂的构建。
四、活用多媒体延伸,拓宽学生视野
有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展示更多的音乐知识与内容。但是,在展示时,也并不是一味地切换幻灯片,展示过多的音乐内容,因为学生的知识吸收是有限的。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延伸学习内容时,教师要注重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拓展,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例如:在学习七年级音乐《彝族舞曲》这一课时,教师活用多媒体技术,延伸教学,增加学习内容,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
总之,多媒体引进课堂虽然能发挥多方面的“功效”,但是切不可忽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同时,教师还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随堂应变能力,提高多媒体的应用能力,以真正达到“活用”的阶段,巧构精彩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 王飞萍. 如何使多媒体技术有效融入初中音乐教学[J]. 学周刊,2012(06).
初中音乐课堂案例范文4
关键词: 初中学生 音乐灵感 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
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这种语言能够让学生在全方位的联想中提升创作能力,完善人格,丰富感情。而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寻找音乐灵感,提升他们的创作能力是新课标下对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音乐老师需要认真完成的音乐教学任务。那么究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从而教育学生寻找音乐的灵感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
钱学森曾指出:“如果我们掌握了灵感学,那么创造力将普遍地极大地提高,而且人人都成为了‘天才’。”在音乐教育中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在教育中掌握了灵感学,那么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和音乐的综合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因为音乐教育本来就是一种灵感培养的教育,是一种能力的教育,也是一种思维与情感的教育。但是一直以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并没有将灵感的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重点,而仅仅是把时间花费在对音乐歌曲的学习和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这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音乐灵感的寻找极为不利,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老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新颖的教学方式中寻找音乐的灵感,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造诣[1]。
在具体的操作中,老师应该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思想,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音乐灵感的培养,寻求各种方式让学生感知音乐灵感,寻找音乐灵感。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科学地运用教材,扩大课堂的音乐容量,让每一堂课中都有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唱歌的训练和自我创造。比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春天的脚步》这个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有关春天的音乐作品,教学生学唱,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于春天的脚步的讨论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音乐作品,与学生交流,从而感知音乐中的灵感。
二、巧设音乐论题,激发音乐灵感。
巴普洛夫说:“争论是思想的最优媒触。”的确如此,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才能够迸发出来,那些创造力和灵感才能够喷涌而出。所以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想要引导学生寻找音乐灵感,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巧设音乐的论题,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和深入的思考中激发音乐灵感,从而感知灵感,寻找到灵感,并且掌控灵感。在具体的操作中老师需要结合所要学习的音乐课题,设置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紧密联系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音乐论题,来组织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灵感应运而生。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六单元《绿色的呼唤》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课题的设置来进行音乐课程的学习。在这节课程中老师可以专门设置这样的一个有关环保的讨论课题:绿色从哪里来?给予学生一到两分钟的时间讨论,让他们集体创作这个课题。在这关键的一两分钟时间内,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让灵感在短时间内迸发。可能在讨论的时候学生就会想到绿色是从森林里来的,也有的学生会想到绿色是从原野里来的,当然也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绿色是从我们的手中创造出来的,等等。在讨论完毕之后,老师将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与组合,让学生感受他们的音乐灵感,然后在音乐的欣赏中体味那些灵感,提高自己的音乐造诣。
三、贴近生活自然,寻求灵感足迹。
自然跟生活一直以来都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中也是如此。想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加深学生对音乐更深的感知,则离不开对生活对自然的贴近。因为只有在大自然的色彩斑斓与伟大力量中学生才能够感知生命的强悍,也才能够感受到能量的巨大;而在生活的纷繁复杂与多姿多彩中学生才能够感受生活的多样,才能够明白人生的涵义。而这些往往都是创造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学生如果能够探寻这些源泉,必然会寻到灵感的足迹,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也能够提升其音乐的创造力。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老师需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贴近自然,贴近生活,从而感知音乐。
例如,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老师可以开发第二课堂,设置活动课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灵感的寻找。在不同的季节,带领学生去看大自然,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大自然的美好,用心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邻近学校的田野,让学生观看美丽的鲜花,互相嬉闹的蜂蝶,感受田野中的微风,从而通过倾听有关田野的音乐曲目来感知音乐。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切,观察身边的人,感受父母的爱,然后通过对爱的音乐的倾听,来感受音乐里面的灵动的旋律和令人陶醉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通过自己的感知与实践来寻求灵感。
总之,灵感是想象力的产物,也是实践的产物,更是自然和生活的产物。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育学生寻找音乐的灵感,就不得不让灵感的追寻成为音乐教学的一个目标。在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讨论设置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并通过实践的感知与体会来让学生寻求灵感,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音乐综合技能水平,让学生真正地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人才。
初中音乐课堂案例范文5
一、速度、力度———聆听、模仿及奥尔夫教学法的律动教学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乐曲)教学目标:“运用图谱律动,细听海顿《‘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中主题A、变奏A1、A2及A4四个乐段,初步建立交响音乐思维。”[1]游老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的时候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对音乐表现要素的要求:能够在感知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2]。这是将音乐表现要素放在首位思考,所以在教学目标中得以体现,而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环节的“灯塔”指导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方向。教学过程片段:分析第一乐段时,教师提出“重复演奏时音响力度的变化是怎样的[2]”问题。随即播放音乐,学生默唱“bang”加手势律动感受体验。引导学生感受b段音乐力度和音色重复变化为旋律增加的色彩与活力。安静聆听b段旋律,若学生没听清再放一次音乐,引导学生聆听,感受除了力度发生变化外还有什么新的变化。音乐是一种聆听尤为重要的艺术,游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音乐聆听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美妙。而声势律动伴随要素的变化可以辅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表现要素微小的变化对音乐表现力带来的影响。
(二)方法归纳提升
1.聆听法、比较法。聆听是欣赏音乐的基础。速度和力度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速度影响着音乐作品性格以及音乐表现形象。快的速度往往表现欢快、热闹、高兴、紧张、恐惧等情绪;慢的速度常常表现雄伟的形象以及优美、流畅、舒适、悲伤等情绪。强的力度会将作品的情绪感觉正向扩大一倍,比如一首欢快的乐曲,力度强就会增大热闹的感觉;悲伤的乐曲,力度强就会将悲伤的情绪予以加强,反之效果减弱。采用对比手段进行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速度、力度对音乐表现力带来的影响,效果明显。2.奥尔夫教学法———律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律动是吸收了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发展而来的。指一种伴有音乐伴奏的身体运动的教学法,有音乐伴奏、受音乐启发。”[3]音乐和动作相互配合,使身体富有乐感,能更有效地结合听觉感受音乐。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聆听音乐时,带动学生边律动边听音乐,感受速度与力度,逐渐让身体自然、直接地对音乐做出反应,增强对音乐美的体验。
二、节奏、节拍———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及指挥图示法
“节奏特指音的长短关系,节拍特指音的强弱关系,它们是音乐中密不可分的两个表现要素。”[4]
(一)案例分析
案例:《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5]教学目标:初步学习并了解塔吉克民族音乐典型的节奏和节拍特点,能够感受乐曲中丰富的情感变化(通过欣赏、聆听的方式)。这段表述指向节奏、节拍,音乐表现要素表述比较具体,音乐欣赏中聆听最主要,每个教学环节从音乐的聆听开始,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并了解塔吉克民族音乐特殊的节拍和典型的节奏。【难点】感受和体验塔吉克民族音乐特殊的节拍和典型的节奏。教学过程:复听音乐片段后,描述其中典型的节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聆听发展学生的听觉,加入教师的设问引导,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通过音乐表现要素的引导,逐步完成感受塔吉克民族音乐风格的教学目标。左右手配合声势动作的方法,给出数字、数节拍(7/8拍)。通过1、2、3、1、2、1、2数字的不同组合形式引出塔吉克民族音乐中的经典节奏型,根据数字的变化读出节奏,随音乐手拍感受节奏。观察乐谱,聆听音乐,感受7/8拍的强弱规律(仔细聆听感受强弱规律)。通过视觉感受引导学生说出7/8拍的特殊节拍,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就违背了音乐的听觉基础,没有让学生感受到7/8拍,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缺乏音乐兴,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美。用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来感受节拍,符合音乐学科的审美规律。听完之后拍一拍,感受和体验共同进行,增强了对音乐的感知力。聆听舞蹈段落两段主题音乐时感受节拍和演奏音区的变化。(按照指挥图示挥拍、聆听)有针对性的聆听、加入指挥图示挥拍感受变化了的2/2节拍,通过简单的音乐实践活动参与到体验音乐要素中来。
(二)方法归纳提升
1.柯达伊节奏唱名法节奏唱名法,是给音符重新命名,用tatiri等简单的唱名来表示音的长短关系。避免传统教学中da的通用名读节奏,不易区分音的长短。将四分音符读为“ta”,八分音符读为“ti”,四个十六分音符读为“tir-itiri”等。这样多次练习后,面对丰富的节奏型,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快速认识节奏。2.指挥图示法指挥图示感受节拍、节奏,是用音乐的专属语言辅助体验音乐。节拍有其内在的基本规律,在随音乐挥指挥图示的过程中,有节拍的基本韵律在;同时加上聆听,可以把复杂的音乐理出头绪,让节奏和节拍共同出现在学生的音乐思维中,建立二元旋律概念。3.奥尔夫教学法———声势活动“声势是奥尔夫教学法中最独特的学习方式之一,用拍手、捻指、拍腿、跺脚等方式让身体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将身体变为一种乐器。”[6]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节奏,掌握基本节拍,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教师可以在音乐拓展环节让学生根据音乐作品,编创适合的声势动作进行展示。由于声势活动简单易操作,只要学生的活动符合节奏、节拍的特点,我们都应鼓励。
三、旋律、和声———聆听及分析综合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1]教学过程:连续提问:“①大家有没发现音乐中是否有重复演奏的乐段?②怎样重复的?③这两个乐段在重复时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④什么原因使你感觉出不一样?”(采用律动方式:对照图形谱,用手随着音乐按照图形比画)教师用逐层推进的设问引导学生从音乐表现要素的角度向音乐的深层次挖掘,让学生自己感受音色发生的变化。先从感性的角度谈感受,再从理性的角度找到原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音色这种表现要素的作用,让人印象深刻。在欣赏变奏A1的时候,教师除了让学生跟随音乐画图形谱外,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聆听另一旋律,并提问:如果让你为这条旋律画一组线条在原有的图形谱中,你选择画在它的上面还是它的下面?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而且可以建立学生多声部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方法归纳提升
1.聆听、模唱法。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聆听法是欣赏音乐最主要的感受手段,不可替代。在聆听音乐前,老师创设一定的音乐氛围,抛出具有指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表现要素,感受、体验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聆听、模唱多次出现的主题旋律等。2.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顾名思义有分析、有综合,但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是“综合—分析—再综合”的过程。学生在初次聆听音乐后,都会对音乐有一个简单的认识,那是一个整体的笼统的概念。通过教师的提问、追问、引导,加上细细的聆听、思考、讨论以及分解研究,最终再次综合而获得音乐感受。此方法在运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能通过引导、追问让学生关注音乐本体,分析、结论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不可由教师替代。
四、调式———比较及色彩联想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教学过程:钢琴演奏主题和变奏A2的对比聆听(降E音);加入低音旋律演奏。对比聆听有无降E音的感受,对比聆听加入低音旋律和声的音乐整体情绪效果。只改变音乐中的一个音,作品的情绪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会极大吸引学生的兴趣,认识调式调性这一音乐表现要素;仅仅改变一个音并加入低音旋律伴奏,就让音乐的整体情绪完全逆转,让学生觉得特别神奇!
(二)方法归纳提升
1.比较法。“比较法是老师为学生提供具有类比性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相同点及不同点,进而认识音乐事物,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7]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有很多中国民族音乐都是具有标志性的音而构成其音乐风格的,比如苗族降三音、塔吉克族升五音,我们将变化音还原演示,再变化演示,让学生通过听觉对比感受哪一种是更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让学生在判断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2.色彩联想法。调式大概分为大调式、小调式、各种中世纪调式及各种民族调式等。不同的调式音阶组成的音乐会给听众不同的感受。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生聆听音乐时,在大屏幕中出示两幅不同颜色的图片,让学生根据音乐选择出与音乐感觉相符的色彩画面。根据学生多年来的音乐感觉,他们是可以判断出哪种颜色比较合适的。此时,教师再追问为什么这样选择,引导学生找到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
五、音色———聆听及创造性活动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洲乐声———化装舞会》[8]教学目标:能听辨出《化装舞会》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特点。能用体态动作感受与表现主题二,初步了解手风琴音色与探戈风格相吻合,是演奏探戈主旋律的重要乐器。教学目标明确到具体的音乐表现要素上,目标的导向性及操作性就更强,它指导着课堂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不同主题根据不同音乐表现要素来进行课堂音乐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让课堂的教学行为更有效。教学过程:初听音乐,通过音色变化判断作品结构。教师在聆听前,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通过音乐表现要素———音色作为依据来判断《化装舞会》的结构。两次聆听第二主题B,体验旋律特点,分析节奏和音色的特点。教师用手风琴演奏第二乐段,让学生感受手风琴的音色特点,体会音色和情绪表达的关系。聆听是欣赏音乐的基础。通过主题B的两次聆听对比主题A的音乐,从旋律、节奏、音色三方面音乐表现要素进行分析,挖掘音乐表现要素与音乐情感表现的内在联系,感受音乐艺术美的魅力。教学过程片段:聆听、感受第一部分主题二速度、力度及情绪特点;感受、体验大管、双簧管音色的特点。这一部分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声势动作为主。声势动作是奥尔夫体系独特的活动之一,对于初中音乐课堂来讲非常适用,拍击不同的部位可以表示不同的音高,拍手、跺脚、拍拳等动作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便于学生感受乐器音色、速度、力度、节拍等音乐表现要素。声势又被称为演奏身体乐器的活动,非常易于被学生掌握并进行创编、设计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感受音乐的能力。
(二)方法归纳拓展
1.创造性活动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探索音响的课程。比如寻找生活中的音乐,根据音乐片段自制乐器等。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界或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非音乐性的声音。例如,敲击锅碗瓢盆的声音、狂风暴雨的声音、闹市车流的声音等。2.聆听法。用于常规性的歌曲及器乐曲中,主要在于聆听主唱的音色、聆听主奏乐器是什么,或者根据乐器的音色来判断音乐的结构。在对各种乐器、人声建立音乐概念后,提高音乐表现、创造能力。本文分析涉及的五个案例来源于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中五堂初中音乐欣赏课。对于课堂中音乐表现要素的运用方法,我们一定要对应着音乐作品反复聆听,基于对作品非常熟悉了解的基础上,找出这一作品标志性的表现要素来进行活动设计,如果泛泛体验,学生也不能真正体验到它的表现作用。任一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比如在分析《瑶族舞曲》作品结构时,就是以主奏乐器的音色为划分依据,曲式和音色不可分割。运用哪种方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力,需要老师开拓思维,不断探索。本文中多次强调聆听的重要性,所有的活动都基于聆听的基础,教师恰当的语言引导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做到,还需要老师在备课阶段多下功夫、研究作品。教学方法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的,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责任重大,让学生从音乐的角度了解音乐、爱音乐也爱音乐课,需要在课堂内外不断摸索、与时俱进,切实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游海涛.美妙的交响伴奏[M].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案例集(中学),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3]尹爱青.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
[4]雍敦全.音乐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4.
[5]刘向真.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M].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案例集(中学)2014:117.
[6]尹爱青.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4.
初中音乐课堂案例范文6
【关键词】 民族音乐教学;弘扬民族音乐;现实意义;有效途径
1 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为了切实掌握目前中小学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时面临的实际现状,以便言之有据,也为了学习和实践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对永嘉县的一些学校和音乐教师分发了关于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相关事项的答题问卷,共计350张。其中,学生300张,音乐教师50张,并随机进行多次个别谈话和多人座谈。
调查发现,在中小学生中,接触最多的音乐形式为现代流行音乐的占83. 3 %,为西方古典音乐的占10. 3%,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占6. 3%。在接触民族民间音乐最多的学生中,小学生占85 %,初中生占15%!这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小学的式微状态,中小学生将民族民间音乐列为首位喜爱形式的占11. 7%,列为末位喜爱形式的占64. 3%。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近10年来民族音乐教育的不同状况带来的不同结果。在中小学中,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非常熟悉的占10.3 %,比较熟悉的占31. 7 %,不太熟悉的占58 %。这组数据又一次鲜明反映出,对民族音乐教学重视与否,将会造成学生基本素质严重差异。在中小学生中,优先考虑学习民族乐器的占12.7 %,优先考虑学习西洋乐器的占87. 3%。上列数据明显反映了民族乐器在中小学生中的吸引力不够强大。但可喜的是,小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兴趣,在近几年强调民族音乐教学后,己后来居上。
2 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现实意义
2.1 有意识抵御全球化的风险,主动规避陷阱。这个抉择体现了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能在主观上辨识和回避全球化进程产生的消极影响和风险,不会盲目对全球化抱有太多的幻想,认识到现有的音乐教育全球化也与经济体制全球化一样,本身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和巨大的风险,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就是要根据自身的适应力、应变力和生存力来选择加入到全球化领域的方式方法,以尽量减少风险和成本。
2.2 在与教育全球化的互动中提升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水准。民族音乐属于民族文化的重要分支,而民族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的根基。 我国在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抉择,是在事实与价值的双重维度中寻求全球化与多元性或本土化的辩证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全球化进程中坚持本民族传统,推行文化多元化或本土化不仅仅代表着一种理性、一种价值观,更代表着一种信念。而这种信念也正在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和组织所接受。就连西方的一些观察家也坚信,世界绝不会在经济上,更不会在文化上变为同质,一个由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文化同一的世界,是单一的男人和女人的世界,人类将会因此而丧失自己创造性的潜力和适应性的弹力。
2.3 在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和民族音乐传承。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是华夏传人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
3 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3.1 明确民族音乐教学理念。音乐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是指导音乐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础,对于规范音乐教学方式和音乐学习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学师生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将“弘扬民族音乐”列入音乐教学基本理念的做法应抱有深切的认同和全力的支持。通过学习、理解、宣传等不同途径,确实看到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将产生的深远影响,将其牢固地树立于教学理念中,落实在教学活动上。任何忽视、无视这一理念的做法都是违规的、不可取的。
3.2 造就民族音乐合格师资。在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参与活动的师生。对于音乐教育来说,音乐教师则首当其冲地处于更为关键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调整教育观念,更新知识与技能,提高素质及修养,使自己的教学身份得到新的确认,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得到升华,才能够造就的。
3.3 开发民族音乐课程资源。我国的民间音乐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各地民歌曲调、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戏曲、说唱音乐的曲牌等,都可用来增加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教师可选用一些当地较流行、学生们也熟悉的民族音乐,像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小调、劳动号子,蒙古族的长调与短调,维吾尔族的情歌,藏族的山歌和酒歌,朝鲜族的抒情谣等,用于课堂教学。
3.4 优化民族音乐教材内容。如何将我国的优秀传统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材,是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值得关注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应执行音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音乐教材编写原则:“教材应将思想与艺术性有机结合,体现音乐教育的规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教材内容编写上,民族传统音乐“应占有一定比例”。这些规定对我们如何精选教材,优化教材内容,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3.5 拓展民族音乐课外教育。课外音乐教育包括校内课外音乐教育、校外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弘扬永昆戏的过程中,我们实施了一些课堂外的教育方式,配合课堂教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有力地配合了音乐课堂教学,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使他们发现:民族音乐的表演也这样丰富精彩!我们这样使乡土音乐艺术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切实体现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鞠献利.教师素质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 王啸.全球化与中国教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 叶澜等.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报告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冯季清.高中音乐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口.海南:海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