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问题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问题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问题案例

家庭教育问题案例范文1

1.父亲———放任型

从案例中,笔者以“爸爸在旁边从始至终没发过任何言论”来概括了父亲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可能已经影响了父子之间的感情,使得孩子过于亲近母亲,而忽视父亲的存在。由于家庭成员较多,父亲基本无从插入。又因觉得自己难得休息一天,所以常常推脱给母亲或奶奶。父亲的放任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之大是需要研究者和家长共同重视。

2.祖辈———溺爱型

隔代家庭的祖辈家长对孩子溺爱严重。表现为:凡是孩子要的,想法设法办到,甚至上天摘星星也行;一切包办代替;一切事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是和父辈的不同。案例中,虽试图阻止过,但孩子想要也就给了。祖辈并没有意识到这样溺爱孩子有什么不对,奶奶说过:“算了,就给他”、“对他好没什么不对啊”。

3.曾外婆———支持型

支持型具有健谈、赞赏、善解人意,容易和孩子打成一片等特点。曾外婆的人缘极佳,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人来找曾外婆聊天。从她的人缘和周围邻居的评价中,笔者确定她是一个爱干净、勤俭节约、健谈的老人家。

二、四代同堂幼儿家庭教育的问题

(一)家庭成员人数多,容易在教育方法上产生分歧,缺乏一致性

由于大部分时间是母亲单独抚养,父亲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又是漠不关心的状态,其他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有限,似乎无法提出科学的意见。这样,家庭成员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会产生不一致性是必然会发生。现如今,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整个家庭中没有受到重视。父亲常说:“到妈妈那里去,走吧。”这种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现象导致孩子对父亲产生惧怕疏远或对立,亦使父亲的教育权在无形中失落。而爷爷奶奶的溺爱则促使孩子的性格会偏向任性。

(二)家长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认知偏离

“认知偏离”主要是家长对孩子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因此,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认知偏离。普通家长都认为幼儿期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贪玩、任性、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这三个主要方面。相当多的家长把爱玩当成了贪玩,没能把孩子的天性放在首位,充分释放和利用孩子玩的天性来进行引导与培养。其实“游戏”是幼儿主要的活动方式,孩子通过游戏来获得最直接的认知经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三)成人不当的行为示范

我国家庭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家长教育意识浅薄。小孩好模仿,成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父亲母亲和东东在床上休息,母亲玩笑地说:“宝宝,去打爸爸。”东东嘴里边说着“打”边用力地敲打父亲,东东以此为乐。案例中,成人在生活中对“打”字反复强调,使得孩子学会“打”的发音。这样的一个字或动作是不是一个3岁幼儿该最先学会的字呢?

三、四代同堂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重视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家长教育,定期进行育儿培训

家长是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其素质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家长素质是家庭教育中最强有力的教育因素,也是实施家庭教育中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为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必须在社区范围内推行家长教育培训活动,以全面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乡镇政府应该积极举办免费育儿讲座,鼓励每个家长参加。可利用幼儿园师资优势,给祖辈家长提供免费咨询和讲座。为此,其思想可传递于父母,帮助父母共同担负婴幼儿的教育问题,制定育儿方法以及内容。

(二)重视行为示范的榜样作用并有意识地营造语言环境

家庭教育问题案例范文2

关键词:忻城县;农村留守儿童;农村教育

一、引言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的大量流出,广西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口更多的是“386199部队”,其中表现明显也最为让人担忧的就是大量的留守儿童问题。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智还不够健康成熟,其所处的境况和环境却令人担忧。笔者在广西忻城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比较了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因此选取忻城县作为此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典型案例。文章以广西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调查、实地调研,梳理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忻城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进行探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以忻城县为例

为深入了解忻城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笔者与“千千网”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一起合作,展开了忻城县农村地区的实地调研。本次调研以走访为主,电话访谈及QQ交流为辅。在调查走访阶段,一共选取了150份问卷作为样本,其中分为调查问卷一和调查问卷二:问卷一是与儿童的交流,一共调查了90份;问卷二是与儿童监护人的交流,一共调查了60份。实际有效问卷142份,回收率达到94.6%,问卷回收率比较高,质量也比较高。此次的留守儿童调查结果如下:

1.家庭状况

(1)留守儿童与(外)祖父母生活占35%,与亲戚朋友生活占2.5%,与爸爸或妈妈一方居住占55%,与其他人居住占7.5%。

(2)监护人对其留守儿童生活关心多占23.3%,学习关心多占26.7%,生活和学习都关心占43.3%,不关心占6.7%。

(3)监护人与其留守儿童经常交流的,自己主动占32%,孩子主动占8%,互动占22%;一般交流占24%,很少交流占12%,不交流占2%。

(4)留守儿童调皮或犯了错误,监护人一般会体罚占17.5%,训斥占22.55%,置之不理占12.5%,耐心教育占27.5%,其他态度占19.95%。

(5)留守儿童心中理想的家庭:父母都在家占67.5%,单亲在家占17.5%,和其他长辈住占15%。

从上述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不完全调查中发现:忻城县留守儿童与隔代长辈或父母一方居住占大多数,但是留在农村的监护人往往对这些孩子关心不够,缺乏与留守儿童的交流,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远远不够重视。

2.学习状况

(1)留守儿童在节假日一般会学习、看书占30%,运动10%,上网、玩游戏占10%,看电视、闲着无聊占27.5%,在村子里跟朋友玩耍22.5%。

(2)学习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求助老师的占25%,求助同学占32.5%,求助监护人占15%,自己解决占27.5%。

(3)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认为是自己平时不够努力的占60%,认为是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的占22.5%,认为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占17.5%

(4)留守儿童的老师家访和私下谈心情况:常家访、常谈心占12.5%;不常家访,偶尔谈心占22.5%;常家访,偶尔谈心占12.5%;不常家访,偶尔谈心占10%;不家访、不谈心占42.5%。

(5)认为父母外出会影响学习占37.5%,不会占35%,认为学习无所谓占27.5%。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自主性较低,课余放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很少,在学习上很少会向老师和留守监护人求助,出现学习问题容易自责,且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自身学习影响较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原因

1.经济发展落后

忻城县所辖农村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地形地势复杂,且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农民除了耕种几亩旱地再无其他副业收入,为了生存,剩余的青壮年劳力不得不走出大山,去城市谋求生路,这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埋下隐患。

2.家庭教育断层

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之间的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极度缺乏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

3.学校教育无力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老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关心少。且忻城县如今留守儿童从小学三年级起就要独立生活,老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照顾学生的生活,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实在无力同时兼管。

4.社会教育缺失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除了电话、微信和QQ等网络平台在农村也开始逐渐普及,留守儿童与成人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也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甚至酿成多起少年刑事案件,农村犯罪率逐渐低龄化,造成了社会安全的隐患。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政府方面

政府首先要着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推动乡镇企业的设立和发展,试点并推广农村特色种植养殖模式,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小工业”的发展。其次,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力度,改善教学、生活环境。最后还要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继续推动定向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让更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学校。

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学生最重要的人生导师,要重视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家长首先要树立起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尽量为留守儿童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其次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联系,留守儿童的家长们应该经常与孩子保持沟通联系,不仅是对学习,生活方面也要有详尽的了解,及时掌握孩子的各方面动态。最后,家长们也要注重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为子女做好榜样。

3.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主要承担者,要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立足于学校。首先学校要贯彻“以人为本”“教育公平”的教学精神,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学生群体加强教育与培养,发掘他们的智慧和潜能。其次,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生活及辅导教师。教师的高度责任心和对儿童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最后,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有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公益讲座,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引导,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辨别能力,提升法律观念与道德修养。

4.社会方面

家庭教育问题案例范文3

家庭教育是家长们把对孩子教育的自觉意识转化为孩子的各种良好品行、习惯的过程,是自孩子出生起就应该实施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教会孩子独立,分享,尊重。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家庭教育理念的推广,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然而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功能与定位存在误解,认为家庭教育主要是配合学校教育进行,这显然是片面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是互相依赖、相互促进的平等互利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主张探索的家庭教育课程化,指的是学校主要利用已经建立的网上家长学校平台,帮助家长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以课程化的方式接受系列的、规范化的指导与培训,以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参与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长为主体的家庭教育网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家庭教育课程化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之举,有利于全面提升家长的整体素质,从而推进家庭教育有效进行。目前,我们所做的是根据多年办学经验,针对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通识类的家庭教育指导,并创造条件逐步完善课程标准,课程教材,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内容。

二、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2016年8月8日的《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揭示了家长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0到3岁、4到6岁、7到18岁)所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其中低龄儿童智力过早开发、孩子素质能力缺失及不同城市衍生的“个性化”等问题已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的痛点。报告指出,中国青少年(7-18)家庭教育焦点问题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生活懒散不爱整理衣物(70%),有拖延倾向喜欢把事情留在最后(58%),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56%)。报告显示,不同地区的家长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大致相同,重合度达80%,只是在不同问题的关注程度上呈现出一定地域性差异。其中排在家长关注的前三位的分别是:一线城市是生活懒散(66.91%)拖延(55.22%)自控力差玩手机(51.79%);二线城市是生活懒散(69.81%)拖延(57.27%)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和计划(56.06%);三、四线城市是生活懒散(72.54%)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和计划(63.02%)拖延(60.57%)。可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孩子生活懒散,学习缺乏恒心,存在畏难情绪。它折射出应试教育的弊端,家长过早重视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三、初中生家庭教育的重点

根据埃里克森(Erikson,E.H,1902-1994)提出的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人格)发展理论学说(psychosocialtheory),初中生一方面勤奋学习,期待在学业上取得成就;但又担心自己会遭遇失败,因此勤奋感和自卑感构成了本阶段的基本冲突。这时,如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学业发生兴趣。初中生的依赖重心已从家庭转到学校、少年组织等社会机构方面。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都可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针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本阶段的家庭教育重点应是:①鼓励孩子与同伴互动,寻求他们的接纳;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②帮助孩子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勤奋感,体验成功,积累经验,以形成勤奋进取的个性,克服自卑,勇敢面对现实困难;③积极回应孩子的努力,用认同和赞美的方式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概念;④引导孩子建立普遍型学习动机,增加学习活动(知识性、技能性、课外活动)的内驱力;⑤培养孩子求知读书的动机、兴趣、习惯、态度以及意志与价值观等心理因素,形成一致性的人格特征。⑥指导孩子在学习中学会读书、用功读书、热爱读书。⑦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采用协商、民主的亲子互动模式,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孩子把家长的信任感内化为学习的潜力和动力,提高学习自我管理能力。⑧家庭充满正能量,父母情绪正向,经常读书看报,对孩子形成正面影响。四、初中生家庭教育课程化的初步实践苏州市作为人口净流入的二线城市,城乡居民原有的家庭基础、背景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素养基础的家长群体,原有的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指导方式需要创新和转型,其中包括探索家庭教育课程化的有效实施。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践。1.构建系统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涵盖以下教育专题:①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与成长规律;②初中生家庭教育的责任理念与主要内容;③初中生的心理矫治与健康指导;④亲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⑤初中生的同伴交往与学习指导;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融合;⑦家庭教育的资源开发与案例积累。具体做法:①用好苏州市教育局编写的《苏州市家庭教育家长读本(中学篇)》,并根据学校与学情不断调整拓展、修改完善家庭教育专题,使之形成适合本校初中学生家长的培训教材,逐渐构建家庭教育校本课程体系;②信息技术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整合,学校的网络资源供家长共享,如苏州市“智慧教育教师”APP,“苏州父母”APP,校园网平台,有关班级QQ群、微信群等,供家长自主学习的辅导资料,并开发更多的包括教育案例在内的学习资源;③研发可供不同层次家长和不同时间学习的菜单式培训方案,为本校学生与家长提供个性化、阶梯式的家庭教育指导;④探索并实施家庭教育课程的评价机制。2.培育双师型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团队。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培育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团队是关键。近几年,苏州市已举办了七届“中小学家庭指导师”培训班,为家庭教育课程化培育师资力量。学校在分析学情和家庭教育情况的基础上,选拔有丰富教育经验的班主任和优秀家庭教育父母参加,聘请国内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及家庭指导专职教师进行培训。逐步形成了由智慧教师和爱心父母组成的双师型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团队,平时就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家长的现身说案例来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目前,团队中的很多优秀者已加入苏州市家长学校的“智慧教育教师”APP和“苏州父母”APP。3.完善多途径家庭教育培训体系。(1)定期开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和沙龙。学校每学期根据家庭教育课程教材和主题,制定家庭教育讲座和沙龙计划。实现班级、年级、校级三层衔接,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四位一体。做到内容分层,即班级联系学生实际举办有效性讲座,年级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开展针对性讲座,校级涉及社会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实践性讲座。形式新颖,即专家点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活动观摩与亲身实践相结合。(2)开发丰富的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借助“苏州市安全教育平台”,建立开放、灵活、快捷的安全教育课堂。结合“苏州市家长学校平台”,中的系列活动,组织授课讲座,开展亲子阅读、校园开放等活动,进行家长沙龙研讨、家长互教互学、家访指导、个别咨询等。借助校外少年宫、活动中心、实践学校等教育场所,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借助相关网络平台,为家长提供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4.组织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活动。目前,学校的大小活动都有家长、社区、街道志愿者的身影。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成员在学校设立的志愿岗、绿色食堂管理小组、综合实践活动听证会等已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学校每学期开设7个安全教育专题,组织至少3项安全教育活动,如“开学第一课”“防溺水专题”“校车安全”等,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学校安保部门定期检查完成情况,写出评价反馈意见。学校实践家庭教育开放课程,欢迎家长走进学校组织活动,如每学期家长会的策划与组织都由班级家委会成员策划与承担;发动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学生运动会,由家长担任后勤服务;组织家长参与毕业典礼、成长仪式等的策划与后勤管理、摄像摄影的美篇推送等。

总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并轨运行与合作互动,形成了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三维”有效教育综合网络。初中生的家庭教育课程化实践是新时代背景下这一综合网络中的新生事物,旨在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的有效教育能力。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壮大过程也是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作者:徐海浮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问题案例范文4

关键词:思想教育;现状分析

注:作者:张振丽 论文题名〔学校思想教育现状分析〕2009年12月获全国中小学教育论文一等奖。

当今教育界中最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思想教育。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并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这一番话不仅给学校教育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而且进一步强调了学校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纵观近几年来的学校思想教育的现状,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思想教育有所削弱。实践证明当前学校思想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一、 学校教育思想单一化

从学校思想教育的内容来看,学生在校所接受的教育主要以书面为主,不仅内容单一,其形式也单一,大多是口头上的教育,缺乏实质性、针对性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单一,教育途径单一。

二、学校教育教书与育人脱节

目前,大多数学校存在的共性问题是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化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所追求的智育第一,只注重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一桩桩案例证实了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是学校思想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教书与育人相脱节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 学校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脱离

由于学校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不紧密,而导致学生把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带进学校,如个别学生品行不端,有小偷小摸现象,脏话秽语,打架斗殴等。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再次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然而从目前学校思想教育状况来看却不尽人意。现在的学生发展趋势是早恋现象、犯罪现象日益突出。在调查中发现他们的世界观是“家”字,人生观是“我”字,价值观是“钱”字。

四、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隔离

单纯的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同志指出:加强思想教育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但前些阶段学校思想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不紧密,因而出现了“十多十少”的现象:好吃懒做的多了,吃苦耐劳的少了;拜金主义多了,马列主义少了;依赖父母多了,自食其力少了;书本知识多了,社会实践少了;喜欢表扬多了,接受批评少了犯罪率高了,法制教育少了;自由散漫多了,自觉遵守纪律少了;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教育少了;关心自己多了,助人为乐少了;课业负担重了,参加活动少了。从以上问题中不难看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都存在相互联系不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没有做到多管齐下,缺乏综合管理,没有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五、学校德育组织机构效能发挥不够

家庭教育问题案例范文5

家庭、幼儿园的合作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0-3岁儿童由于发展水平、发育特点的不同以及施教主体的不同,在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和合作内容是有所不同的。

一、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没有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幼儿园直接面向的教育对象主要是3—6岁的儿童,0-3岁婴幼儿的教育是幼儿园的外延教育,与幼儿园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出现了所谓的“教育真空地带”;另一方面,幼儿园对0—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的研究不够,在满足家长需求,与家长合作上有一定的局限。

随着人们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0-3岁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不仅社会上各种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0-3岁儿童的教育,并逐渐将0-3岁儿童的教育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北京市教委2003年下发了《关于加强社区儿童早期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对幼儿园提出0-3岁早期教育的任务,进行了幼儿园早教基地的评选活动,促使幼儿园将0-3岁儿童纳入教育范畴。这使0-3岁儿童家庭和幼儿园建立起了直接的联系。近年来,幼儿园也主动将0-3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问题以及0-3岁家园合作纳入教育研究范畴,使双方合作更加可能,更有意义。

能得以实现的用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在0-3岁儿童家园合作教育中存在一个主动与主导的关系。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说:“学校应当领导家庭”。这是因为幼儿园是专业的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幼儿园处于主导地位能有效地引领家园合作向科学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种主导作用,不是幼儿园居高临下指挥家长,而是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条件下引领家庭共同提高育儿技能的伙伴关系。尤其在现阶段,尽管很多幼儿园把教育辐射到0-3岁儿童,但多数还只是以亲子班的形式出现的,系统、规范化的将0-3岁儿童的教育纳入幼儿园教育体系,还需要一个过程。家庭仍是0-3岁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和受教育的场所,家长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施教者,幼儿园的主导作用需要依赖家长的主动寻求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二、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内容及方法

(一)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内容

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内容可以分为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以儿童为核心的活动教育和以幼儿园为核心的教育研究。

1、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内容。

是指为了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进行指导的过程。包括让家长了解幼教工作的方针、政策,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让家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科学的育儿方法;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教育的能力等。

2、以儿童为核心的活动教育。

是指为了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而对0-3岁儿童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幼儿园组织的亲子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集体活动(如:参观幼儿园、“做个健康的小宝宝”等专题互动活动、散居儿童亲子运动会等)、入户指导等。

3、以幼儿园为核心的教育研究。

是指以提升幼儿园0-3岁儿童教育质量为目的进行的教育研究,包括对0-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认识、提升教育活动质量,以及0-3岁家园合作教育等内容。

(二)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的方法

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在合作上有多种方法,其中宣传法、多媒体沟通法、问卷调查法、家庭互助小组、家访、录像分析法、送教上门法、教育现场交流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参观观摩法等更适合0-3岁儿童以家庭教育为主的特点。

1、宣传法

指幼儿园以宣传册、宣传板、宣传活动等多种方式向0-3岁儿童家长宣传相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息。

2、多媒体沟通法

指借助电话、网络等多媒体方式加强家园的合作。如:教育热线、0-3岁早教网络互动平台等。需要指出的是,沟通平台的组织者不一定是幼儿园,也可以由有能力的家长来搭建平台,邀请幼儿园的老师参与互动。

3、问卷调查法

指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需要的信息。问卷调查法不单单是由幼儿园向家长实施,家庭也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向幼儿园了解一些情况。比如:家长互助小组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幼儿园了解入园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4、家庭互助小组

指小范围内的家庭之间结成教育小组,幼儿园派一名教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与小组负责人联系,根据小组内的需要,采取直接组织或间接指导等形式参与互助小组的活动。家庭互助小组的优势在于相对于整个社区来说,小组的形式更好组织,且更有针对性;相对于一对一的家庭合作来说,小组的形式有利于教育经验分享和教育资源的利用。

5、家访

是一种以访问、谈话为主要方式的个别交流形式,主要目的是让教师了解幼儿在家庭里的行为表现以及所处的家庭环境,加强沟通,交流经验,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6、录像分析法

是通过录像的方式回放幼儿在家活动及家长教育情况,并进行分析研究。录像分析可以弥补教师不能亲临教育现场的不足,可以多角度、多次观察,并且不受时间的限制、有利于整合全面分析。通常是家长提供录像,老师和家长共同分析的过程,既有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对幼儿和家庭教育环境、教育行为的了解。

7、送教上门

是针对小区内0-3岁婴幼儿居住相对分散的状况,对婴幼儿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使其接受早期教育。

8、教育现场交流指导:

“现场”,可以是幼儿园,也可以是家庭;“教育”既可以是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也可以是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相互教育。家长和老师对幼儿的教育,以及老师对家长的指导不难理解,需要解释的是家长对老师的指导。由于家长比老师与孩子接触的机会更多,更了解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因此,家长可能帮助老师对孩子的行为作解读。

9、教育教学活动:

指直接以儿童发展为核心的活动形式。0-3岁儿童的教育活动一般是以有家长陪伴的亲子活动的形式进行的。由于0-3岁儿童的教育没有明确规定纳入幼儿园教育的体系中,因此,这种亲子活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半日制亲子班、周末亲子班、主题亲子游戏活动等形式。这种亲子活动同时也有着潜移默化影响家长的作用。

10、参观观摩

指幼儿园组织一些活动,向家长、社区居民开放,邀请他们前来观摩,或与一起合作外出参观等。如教学活动开放日,幼儿亲子运动会等。

除了以上10种家园合作方式外,还有一些(例如:家长座谈会、讲座等)方法也适用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教育。

三、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共育活动的设计与评价

活动案例一:让满满成为受欢迎的孩子

活动背景:小满最近总是把小朋友扑到,妈妈告诉小满不要去扑小朋友,可是小满好像听不懂,看见小朋友还是会奔过去,以致小朋友的家长一看见他就赶紧把孩子带走。妈妈觉得很难为情,有时看到其他小朋友家长在一起聊天,很想加入进去,又怕小满惹人厌,只好带小满在远处玩,不好意思过去。妈妈感到很孤单,同时感到小满也很孤单。

活动目的:解决家长困惑,帮助家长学会了解、分析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活动方法:录像分析法

活动过程:

老师建议妈妈把小满扑倒小朋友的过程录下来,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录像中,老师发现与同龄的孩子(一岁两个月)相比,小满个子比较高,也比较胖,走路较早,但走得还不是很稳。小满每次看见小朋友都很高兴地奔过去,很友好,没有攻击的意思。老师与家长根据满满的年龄特点进一步分析:满满会走之后活动的空间大了,交往的自主性增强,尤其对小朋友有天然的好感,所以看到小朋友就想和他们一起玩。但是由于动作发展不够协调,走路不稳,难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再加上自身又高又胖,所以容易把小朋友扑倒。

解决建议:建议家长要看到孩子发展和交往的需要,不要因为会碰倒小朋友而限制小满的交往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家长的心理感受,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尽管妈妈不限制小满,其他家长也会躲着小满,小满的交往需求同样不能得到满足,还容易形成自己不受欢迎的印象。建议家长支持鼓励小满去抱小朋友,同时家长要站在小朋友的身后用身体支撑小朋友,以免被小满扑倒,并用语言对小朋友说“

小满喜欢你,想抱抱你好吗?”一方面可以教小满学会用语言表达,另一方面是向小朋友和家长表达友好的信息。在保证小朋友不摔倒的前提下,满足小满的交往需求,使小满成为受人欢迎的友好的小朋友。

这个案例采用了录像分析法,在自然的状态下有利于获得直观、真实的资料,有利于客观地分析。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扑人”行为背后的交往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根据小满“又高又胖,动作发展不协调”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教育策略。不仅帮助家长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还向家长详细地介绍孩子的年龄特点,帮助家长学习如何透过现象分析问题。

活动案例二:争抢玩具怎么办

活动背景:在幼儿园老师与社区散居儿童家长见面会上,贝贝(1岁7个月)的妈妈向老师反映,贝贝在小区里玩时总是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妈妈“怎么说都不听,怎样管都不见效”。先后用“好孩子不能抢别人玩具”的大道理开导过贝贝、教过贝贝用“借我玩玩行吗”的语言与小朋友协商、示范过“我们换着玩行吗”的交往策略,效果都不好。虽然贝贝知道不能抢玩具的道理,尝试过用协商和交换的方法,但当遭到拒绝后还是会去争抢。

活动目的:帮助贝贝妈妈了解贝贝的年龄特点和适宜的教育方法,解决贝贝妈妈的育儿困惑。

活动方法:现场指导法

活动过程:

1、观察贝贝游戏情况和妈妈的教育策略。

贝贝看到丁丁(比贝贝小一些)在玩小汽车,跑过去伸手就拿,丁丁哭了。贝贝妈妈赶紧跑过去,抢下小汽车还给丁丁,对贝贝说“不许抢小朋友的东西”。贝贝还想要,妈妈拽着贝贝走了,贝贝也哭了。妈妈从包里拿出一个别的玩具给贝贝,贝贝不哭了。可过了一会看见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就又走过去,从小朋友的手里拿。两个小朋友都不撒手,一起叫喊着。妈妈过去对贝贝说“你不是有玩具吗,撒手”。贝贝仍然不松手。妈妈又说:要不和小朋友商量一下,拿你的玩具换着玩吧。贝贝把自己的玩具扔在地上说着“换着玩”。可是那个小朋友仍然紧握着玩具不放。妈妈没办法只好又一次,强拽着贝贝离开。

2、分析问题

首先,贝贝以及与贝贝同龄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的萌发,这是幼儿成长的必经阶段,不应该责怪,而应该理解和积极的疏导;

其次,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处于独立游戏阶段,还不会同伴间的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所以不可能一起玩、轮流玩。

第三,这一年龄的幼儿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思维,想做什么会直接用动作表现出来。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有限,很多时候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且获得玩具的欲望远比大道理更能左右孩子,当两者交锋时,后者必然甘拜下风,抢玩具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但是放任孩子这样争抢,一来会养成不好的习惯,而且会破坏友好的交往环境,让幼儿有不好的交往情绪体验。

3、解决问题

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入手,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建议贝贝妈妈带贝贝出去玩时,多带一些玩具,到了广场上都拿出来摆在地上玩。用玩具吸引小朋友,转移对自己玩具的注意力。

4、教育效果:丰富的玩具吸引了不少小朋友禁不住想要玩一玩,要玩新玩具,就得解放双手放下原来的玩具。这样,贝贝在其他小朋友专心玩自己玩具的时候,就很自然地玩到了别人的玩具。整个过程没有争抢、没有交易,愉快而自然。贝贝不仅玩到了自己喜欢的玩具,而且得到了一个和谐、友谊的交往环境。

5、与贝贝妈妈分析、总结。

当感觉孩子不配合的时候,要冷静下来,不要和孩子“较劲”,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向书本、向老师寻求帮助,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教育策略以找到更适宜的教育方法。

案例中老师现场观察指导有助于获取第一手资料,能更真实、更客观地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以及家长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针对贝贝妈妈的教育措施不适宜问题,重点与贝贝妈妈分析贝贝的年龄特点,帮助贝贝妈妈关注该年龄特点下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问题案例范文6

一、农村教育问题研究角度的划分

(一)国家:教育公平面临问题过大,教育经费投资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阐明了我们党的改革价值观、改革宗旨观,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刘自成在《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2014)中指出,在我国面临的众多公平问题中,教育公平具有极为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教育公平更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教育公平是一个理想目标,更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工程。推进教育公平,首先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该准确把握公共服务提供者、公平环境营造者、办学行为监管者的角色,履行好三大职责即经费投入、制度供给、评价评估,切实促进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

于浩在《不让幸福跌倒在起跑线上》(2014)中指出,“我国教育经费保障缺口待补足。一些农村的孩子‘幸福’还未起步,就已跌倒在起跑线上”。社会教育经费捉襟见肘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尤其是全国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导致资金缺口很大。在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时,一些地方政府以借贷方式筹集资金,在完成“普九”化债任务后又出现新的负债。

关于教育资源问题,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在第13条中明确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这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05年初,教育部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全年我国撤减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共计减少4万多所中小学校。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失当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及其消极影响已日益凸现。孙魏在《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公正性探究》(2014)中指出,实现教育公正,使每个学生“得其应得”,获得适合其能力、取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首要条件。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受教育者应在义务教育中受到公正、平等的待遇,即通过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校的不同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实现每个受教育者发展权利、机会、资源的平等。

(二)学校:学科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师建设存在问题,稳定性差

范先佐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2013)中指出,从现实和政策评估的角度看,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其现状堪忧。其一是优秀教师大量流失和减少;其二是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严重老化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学段越低,学校越偏远,老化的程度越严重;其三是英、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英音体美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一些农村中小学由于教师资源匮乏,远不能满足学校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华中师范大学成轶在《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分析与建议》(2008)中认为,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够合理;二是农村教师编制标准不够科学;三是农村教师培训机制不尽完善;四是农村地区教师地位还不高,尊师重教氛围还不浓。

(三)家庭:家长收入来源不稳定,上学成本加大等问题

龚继红,钟涨宝在《农村家庭收入对农村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2005)中,通过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得出,农村家庭智力投资虽然是一种经济活动并与经济密切相关,但在教育投资过程中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对直接投入产生明显影响,只有当家庭经济状况达到相当水平的家庭才会增加教育投资。

斯琴,郭帅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家庭教育成本的影响》(2013)中指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导致大量原来就近设置的农村中小学被撤并,不少学生不得不到本村以外的学校就读。此过程中,除了学校周边村落的学生依然能够享受就近上学的便利外,大多数学生都必须到相对较远的地方走读上学或寄宿上学,因而就有了“上学远、上学难”等问题。也造成了农村中小学寄宿人数的大大增加。上学距离的增加和上学方式的改变导致许多农村学生家庭的个人直接教育成本相应增加。

二、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的研究特征及展望

(一)各位研究者大都是从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入手,通过同城镇教育对比来发现农村教育的不足。以城镇教育为基础提出对农村教育的改进办法

比如从经费投入,教育公共资源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来说明问题。主要强调教育公平,资源优化配置等问题。由此而来的问题是,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不够全面,只是通过城乡对比来发现和解决问题,而忽视了从农村本身找问题,农村教育应因地制宜的找出解决办法。

(二)研究方法以抽样调查研究为主

抽取个别偏远农村为重点研究案例。地方区域研究较多,全国整体范围研究较少。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教育问题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深入了解我国广大农村的教育现状才能真正了解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