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范文1

关键词:课程目标制定;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的教学,它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哲学是它的基础学科。对于教育学中关于课程目标制定的理论,由于它们具有普适性,所以也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目标的制定。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对外汉语教学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对外汉语教学由于目的、目标的特殊性,因此在课程目标的指定上肯定有着不同于其他教学学科课程目标的制定。

对外汉语的教学的核心目标不是我们基础教育目标中的“人的全面发展”,而是学习者汉语能力的获得,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考虑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目标时既要注意到教育学课程目标制定的一般原则,又要充分考虑到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要求。对外汉语教学因其特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导致课程形态和课程内容与普通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普通教育的课程主要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一般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为主体,知识的传授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对外汉语教学是以语言能力的为教学目标的,课程形态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任务,往往是按照语言技能的构成来设置课程,例如综合课、口语课、听力课、阅读课、写作课、翻译课等等,同时也按照语言能力发展阶段来设置课程,比如基础汉语、中级汉语、高级汉语等。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第二语言的教学,在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具有独特的课程特点。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是由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的本质决定的,一般的学科课程有很强的知识教育的目的,以知识的掌握为目标,而对外汉语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不是纯粹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它还具有较弱的意识形态性,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二语教学,学习者一般都已经在自己的母语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学习汉语对他们而言最主要的是掌握一门外语,他们更关注的是语言本身的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获得。至于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感情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问题,是伴随着语言教学而产生的,往往是处于辅助地位的。由于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所以对课程目标的筛选和制定是有必要的,而选择的目标必须是对学生最为重要和可以实现的,并确定下来作为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评价的依据。并非所有的目标都适合课程目标,只有那些复杂的、无法再社会生活中自然获得的或者学得更好的目标才适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成为课程目标。根据泰勒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来源的理论,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来自学科专家的建议,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学习需求、已有知识和技能、背景知识的调查与分析,对社会的需求也要有清晰的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学科专家的建议与主张具有学科意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编制中以学科的基本理论去指导目标和内容的选择、组织、确定、评价。

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方面。对外汉语教学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双重属性,同时在教学中也伴随着情感态度的变化。语言教学是借助于语言知识来获得语言能力,语言知识中不仅包括语言理论的知识,也包括各类文化知识,尤其是交际文化的知识,是形成第二语言必不可少的部分。语言技能一般地认为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对各种技能又有不同的侧重,而且不同技能之间本质不同,确定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不同的,同时学习者的差异性也导致技能目标制定的差异性。KathleenGraves认为二语教学中情感目标:“是学习者对于他们自己、对学习、对目标语言和文化的态度。情感目标包括形成积极和自信的学习态度,学会冒险,从错误中学习,以及形成对于目标语言和文化积极态度。”在确定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目标的时候,情感态度肯定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但也需要谨慎地界定,即那些情感态度是学习引起的结果,哪些是学生固有的,都应该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习者获得汉语能力,运用汉语进行各种形式的交际活动。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型应用学科,有其特有的学科知识体系,融合了相关的基础学科理论,因此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中也应该要考虑这些基础学科的相关理论和它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高孝传.课程目标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

[2]张华.论课程目标的确定[J].外国教育资料,2000,1.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范文2

要:本文以明确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的内涵为基础,重点阐述了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的理论研究、常用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网站、教学资源建设、课件制作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课件;网站;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3-0016-03

一、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的内涵

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中文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教学,到90年代末的网络对外汉语教学、E-Learning与对外汉语教学,再到当今常用的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现代教育技术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是在汉语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理想的汉语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汉语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1]

二、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的理论研究

主要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学习理论的指导、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汉语课程整合、教学知识库、教学评价等方面。如张丹等提出了基于互联网C/S的三维环境对外汉语教学模式;[2]仇鑫奕提出了一个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和自然习得相结合、班级授课和个别教学优势互补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3]“长城汉语”混合教学模式是在混合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等多种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网络课件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法,采用即时跟踪学习进度和测试学习效果的管理模式,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4]刘晓海等分析了建构主义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教学设计中的体现;[5]崔永华梳理了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各环节要素;[6]徐娟提出并实现了远程对外汉语教学评价系统;[7]何济玲分析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改革;[8]蔡建永分析了ASSURE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操作流程,并结合“哥伦比亚在北京”(CIB)暑期汉语项目进行实例剖析;[9]徐娟全面解析了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硬件、软件、人件与潜件。[10]

三、常用的对外汉语教学工具

主要包括中文输入法、拼音自动标注工具、语音工具、手写输入工具、电子工具书等。中文输入法已广为使用,常见的有微软拼音输入法、搜狗拼音输入法、紫光拼音输入法、谷歌拼音输入法;拼音自动标注工具是指无需输入汉语拼音,根据汉字本身直接将拼音标注出来,当然对于多音字不能保证100%的正确,还需要人工校对。中文版Microsoft Word的拼音指南就可以实现这一功能,另外在网上可以下载使用的“汉语拼音标注工具”以及“实用汉字转拼音”对拼音输出可以有更多的选项,也可以方便地导入到Word文件中;语音工具主要指语音输入、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微软拼音输入法中只要安装了微软SDK语音引擎包Speed SDK、SDK语音引擎语言包SDK Language Pack,在语言栏中就会出现麦克风的图标,也就可以实现将语音自动转成文本。安徽科大讯飞公司致力于开发语音合成及语音识别产品,在http:///上下载播音王软件,可以朗读任意的中、英文文字内容,效果可与真人发音相媲美。http:///通过语音识别可以准确评测普通话水平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批准,上海、安徽等多个省市已正式采用该技术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手写输入工具包括用鼠标手写输入与外接手写板、手写笔两大类。微软拼音输入法已实现鼠标手写输入,汉王科技公司(http:///)在手写识别方面也颇具特色;电子工具书主要指电子版的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年鉴等,如金山词霸已成为了必备的装机软件之一,另外还有一个需要联网的中华在线词典(http:///)也广受用户好评。

四、对外汉语教学课件概览

对外汉语教学课件的种类繁多,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有以“文本+图像+Flas”的媒体表现形式为主的,也有以视频为主的。这里仅举两个有代表性的课件,一个是“长城汉语”,另一个是“行知中国”。“长城汉语”(http://)是一套大型的、成体系的、用故事串编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产品包括互联网、局域网、单机版以及纸版本教材,全程用Flas演绎,集人物、情境、话题于一体,并且整合了语音识别技术及手写汉字识别技术,使其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目前国内已有15所高校、两所中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国外已有海外230多所孔子学院(课堂)申请长城汉语账号或单机版,其课件基本结构及学习流程如图1所示;“行知中国”是一套30集汉语学习情景剧互动课件,以一名来自加拿大的留学生借住在一个中国家庭为背景,利用视频技术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情景,以及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见闻和感受,课件功能主要包括字幕选择、定点复读、跟读模仿、角色扮演、重点讲解等,如图2所示。

五、对外汉语教学网站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网站可谓层出不穷,政府的、高校的、公司的、个人的,集教与学、考试、教务管理于一体,大致可分为综合类、速成类、辅助课堂教学类、文化类、资源类网站。刘丽对因特网上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网站进行了概括和介绍,[11]而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资源的交互性不强或缺少有效的社会互成为影响留学生远程学习动机激发与维持的重要原因。[12]

六、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建设

主要包括语料库、素材库、题库等。由于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同样存在着低水平的重复,对可共享的、规范化的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库的需求日趋强烈,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语言大学郑艳群教授研制的对外汉语教学多媒体素材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推出的、在海外发行的《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库》、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教授主持研发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等。目前迫切需要的是制定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统一开发者的行为,达到教学资源基本属性结构的一致性,以实现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内的资源广泛共享与互操作,为教师或学习者查找、评估、获取和使用教育资源能获得最大效率提供支持。

七、对外汉语教学课件制作技术

包括多媒体素材获取与处理、课件整合两大部分。多媒体素材获取与处理又包括文本制作(手工录入或扫描、识别)、声音制作(常用CoolEdit软件)、图像处理(常用Photoshop软件)、动画制作(常用Flash软件)、视频编辑(常用Windows Movie Maker软件);课件整合又分PowerPoint与Dreamweaver网页两种版本,相对而言,PowerPoint版本更适合课堂上辅助教师的教学,Dreamweaver网页版本更适合学生随时随地地自学或复习。

八、现状总结

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当前的主要问题包括重技术、轻理论;重硬件、轻软件;重课件、轻资源;重制作、轻应用。理论方面需要挖掘对外汉语学科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创新特色,在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研究与建设,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的特点来构建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课程良好的整合模式,不断完善与发展本学科数字化理论体系;软件建设应以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库(多媒体素材库、声像资源库、课件资源库、电子图书馆等)的开发与维护,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高之路,加强整合,鼓励共享;应用方面需要从政策与制度上加以引导与扶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汉语教师数字化技能培训,逐步将数字化教学的应用和研究成果纳入到汉语教师评价体系中。

九、未来发展方向

1.从“通用型”向“国别化”、“个性化”转变

随着海外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国别化”已经是势在必行。要做到“国别化”,数字化的理念就要符合所在国汉语学习者的思维和习惯,数字化的产品就要符合所在国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特点,数字化的技术就要符合所在国第二语言学习的学习手段。而理想的数字化资源更应该满足每一个汉语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保障高效率地提高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

2.从“展示型”向“交互型”转变

数字化学习资源不仅仅是内容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实现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因此要更加重视教学活动与学习情境的设计,使导航系统更加清晰,评价与反馈更加科学与及时。另外利用博客、播客、微博等平台,会更有效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交流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协调发展。

3.从“平面型”向“立体化”转变

对外汉语立体化教材是指由不同用途的传统纸介质教学用书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组成的对外汉语教学支持系统。就内容而言,包括了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试题库等,从表现形式上分为纸介质教科书、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等。电子和网络出版物又可分为电子教案、电子图书、CAI课件、试题库、网络课程和资料库六类。立体化资源突破了现有传统对外汉语教材仅停留在纸质教材为主、音像制品为辅的“平面型”模式,使得媒体呈现立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学应用多元化,从而最终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刘晓海.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学习者评价系统[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2]张丹,钟绍春,程晓春,严小卫.基于互联网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3]仇鑫奕.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6(2).

[4]吕宇红,许建红,姚远.“长城汉语”混合教学模式及应用[C].数字化汉语教学进展与深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

[5]刘晓海,徐娟.建构主义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教学设计中的体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2).

[6]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12.

[7]徐娟.远程对外汉语教学评价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6.

[8]何济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改革[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6).

[9]蔡建永.“哥伦比亚在北京”(CIB)暑期汉语项目的ASSURE模式分析[J].海外华文教育,2011(3).

[10]徐娟.论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硬件、软件、人件与潜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范文3

关键词:本体语境 对外汉语教学 应用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112-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加深。我国的语境本体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很多研究者把目光放在了对外汉语教学与语境本体有机结合起来,将相关对外汉语教学加入语境理论进行研究。文章对当前阶段语境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进行分析,对于语境本体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开展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1 语境的定义及分类

有关于语境,冯广艺先生在他的作品《汉语语境学概论》当中对于中外学者论述的“语境”的八种代表性观点进行了归纳:“大、小语境”说,“广义狭义”论、“语境创造”说、“主观客观”说、“全面统括”说、“题旨情境”论、“文化、情境”论、“模拟语境”说[1]。其中两种观点给出了语境构建理论的相关依据,在之后的多年研究下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认知语境”观念与“动态语境”观念。这些理论大致上就是当前的全部语境的定义种类,体现出语境本身的构成要素丰富的属性[2]。所以,语境就可以被定义为对于语言的理解与表达造成影响的多种因素的合称。以构成要素的角度对于语境进行定义,其实是在语境内部进行分类的一种形式,此外,很多研究者还以其他视角对于语境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内部划分。按照语境的稳定程度可以把语境分成动态语境与静态语境,按照大众对于语境感知的视角可以把语境分成隐性语境与显性语境,按照语境呈现的性质方面可以把语境分成虚拟语境与真实语境,按照语言和语境两者的关系可以把语境分成言伴语境、言外语境、言内语境或是分成语言语境与非语言语境两种。多种语境内部构成的要素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探索对于我们对语境本体产生深入了解具有很大的助益,以此为前提的语境理论和其他领域进行交叉利用也变得更具有科学性。

2 语境应用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当中的必要性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曾经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把世界的文化分为两种,分别是“低文化语境”与“高语境文化”,而且通过这个理论对于不同文化作用下人们产生的交际行为的不同[3]。东方文化一直以来都是高语境文化,在交际的过程当中对于语境的依赖性很强,交际行为的特征是比较含蓄有礼,婉转却十分真诚;但是西方文化,代表国家为法国、德国与美国,却是一种低文化语境,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对于语境并没有很高的依赖程度,其交际1行为比较直率而且坦诚,对于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更加强调一些,并且在交际的过程当中对于语言比较看重,语言的字面含义其实就是本人最大化的含义。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境的设计对于西方国家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针对美国学生的课堂教学,无论是生词操练还是句型操练都应该是以某一语境或者话题为主轴的操练,否则你的课堂会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理解起来会略显困难。

在汉语当中字面含义很多时候并不是代表着其全部的含义,甚至与真正含义相去甚远,只有对于汉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够对于这儿里面的内在含义领悟。汉语言当中背后的“真正意义”通常会使得学生在进行汉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的准确表达与交际受到影响。语境对于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当中表现出的含义产生的影响很大,例如:“你真厉害”“你真行”“真有你的”在不同的语境当中经常会产生不同的词汇意义与感彩。对于语言意义的产生,包括语义、句法与语用等相关语言要素这些语言性语境会产生影响,而那些非语言语境,包括社会文化语境、场景语境、认知背景语境等相关的语言要素也是会对言语意义产生影响[5]。因此语言与语境这种相互成就、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使用语境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一定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3 语境本体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

事实上,语境本体与语境理论的应用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应该分成语言外知识教学与语言知识教学两种。

3.1 语境本体在语言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上对于语言环境进行适当利用对于学生进行汉语言学习具有很大助益,对于课程的教学来说,语境对其内容具有完善作用,能够帮助学习者对课堂的语言环境进行充分利用。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通常把语境分成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三部分,而且在听力、阅读、口语、写作等四项技能课当中强调对于不同语境要素的制约和解释功能。在对于汉语言知识的教学当中,一般都进行汉语言知识的使用与掌握教学,还有就是对于语言的上下文的理解。例如,在进行使令动词讲解时,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说“老师让我把窗户打开”,而且要与“昨天我在车上为一位老奶奶让了一个座”进行区别。前一句当中的“让”就是一个使令动词,但是在后面的句子当中“让”就不是了,这样学生能够将语境框架总结出来:主语+使令动词+兼语+谓语[6]。还有在进行趋向动词的讲解过程当中,要表述清楚如何在恰当的场合选择正确的“上来、下来、上去、下去、进去、进来”这些词,可以说是比较棘手的,要是能够引入比较具体的语言环境,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运动方向判断,朝着自己的时候就是“来”,背对自己的方向就是“去”。所以,进行情境设置是在进行汉语词汇教学当中比较高效的措施,特别是对于多义词的很多具体含义进行解释的过程当中,语境能够有效地消除歧义,把语言展现在具体环境当中,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其词义与用法,这样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效率会更高,这样才能够进行准确运用。还有,例如在对汉语当中的成语和歇后语的教学当中,“亡羊补牢”、“叶公好龙”等一些带有我国传统古代文化知识的词语,留学生很难理解到位,这时就需要通过情境创设,设置情境当中主人公的对话,使学生在主人公的语境当中体会这些成语的具体意义,了解成语的典故或者理解词语的深层意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汉语言。

3.2 语境本体在语言外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语言外知识的相关教学,就是在背景知识与情景知识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学习汉语言当中合适、得体的表达能力与交际规则。因为一些地点、时间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客观性语境与相关参与的交际者组成的主观语境或是说人际关系语境都会影响语境的应用,语境的构建主要是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当中的交际活动的地点、时间、交际正式程度、交际话题、参与者相互关系等相关的一些比较具体的情景语境的建立当中。例如,在进行年龄的询问的过程当中,要进行语境导向的构建促使学习者能够掌握对不同年级的人存在的具有差异性的询问方式[7]。如果是问小孩子就问“你几岁了?”,如果是问成年人就要问“您多大?”但是在对老人询问年龄的时候就要问“您多大岁数了?”还有“您高寿了?”等等。

对于语境的应用还存在于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过程当中,在进行语境的构建过程当中语言的学习者对于物质世界的相关认识,对于特定文化的会话原则还有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的文化知识还有汉语交际规律都虎有更深的理解。文章当中对于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的理解并不是简单的对于文化常识的理解,而是汉语言当中含有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因素的学习,包括语法、汉语词汇、语用系统。汉语词汇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大部分词汇在本身的意义之上还存在其他的象征意义与引申义,例如,中国文化当中“白杨树”、“小草”、“竹”、“松”、“梅”等这些植物是象征或者比喻一些人或者人的品质的。在这之外,在比喻小孩子的时候,经常会想到早晨升起的太阳,在比喻人到暮年时,也会通过晚霞、夕阳等这类词语进行表现,在中秋佳节或是元宵节的时候,一些传统食物起名为月饼与汤圆,都象征着家庭团圆美满[8]。在对于这些比较特殊的词汇的文化内涵的过程当中,一般需要进行语境的构建,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实际的体会到语言的韵味,学生能够得到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堂外的汉语言学习过程当中,语境的启发对于学生的汉语言学习十分关键,例如,在日常生活当中,当学生彼此见面时,要及时互相问候“你吃了吗?”等等,在谈话当中积极使用成语、俚语等,积极习惯汉文化与传统节日,在中秋、元宵、春节等节日里通过切实的语境,感受汉语言文化的精髓所在,通过一些俚语的运用,例如“整”、“办”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或者多义词的运用,灵活掌握汉语言在实际语境当中的应用。

4 以学生为主体的语境教学

教师应该十分清楚通过自己设计的语境,练习什么语言内容,训练什么交际功能,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而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所设计的语境要考虑到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要引入真实的交际环境和真实的交际对象,以入门班综合课为例,课文内容是关于爬山的,主要语法是复合趋向补语。教师在操练完语法和课文内容后,就可以用ppt呈现出一张本班学生爬长城的照片,学生根据真实语言环境所表达出来的内容生动有趣。这时学生所要表达的是他们真实的经历,而不是老师要他们说的内容。当学生关注的不再是语言形式的正确性时,便可以自然地使用语言和交际技巧,紧张和焦虑感也会随之降低,从而能够提高表达的流利性。要呈现出以学生为主的交际性课堂,教师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动向、在微信圈里了解学生的生活……

5 结语

所有的本体的研究其目的都在于具体的实际应用,是为了能够促使语言在生活当中得到更好地应用。语境本体的相关研究交叉对外汉语言教学是一种比较好的交叉学科的尝试,使理论更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语境本体的研究的不断深入的过程当中,双方的综合研究会实现更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丽.谈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的文化渗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11):99-100.

[2] 古力加玛丽,热孜万古丽.关于汉语语境教学的一点思考[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6(4):49-50.

[3] 陈艾莎.情景语言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意义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4):123-127.

[4] 李一帅.题画诗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2.

[5] 路丽梅.汉英常用动作动词动宾搭配的比较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09.

[6] 阴瑛.基于汉语“手”的转喻认知模式研究[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1(22):35-36.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范文4

华人文学泛指使用汉语语言文学为母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总称。具体包括中国大陆文学,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文学,新加坡文学,北美华人文学。加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有助于沟通大陆与台港澳及海外华人的关系。随着全球文化交流活动的日趋活跃,华侨华人地位的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世界华文文学共同体,它以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为精神纽带,是全球华人共同创造的文化成就。通过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陆续介绍和广泛传播,华文文学研究已发展为一个海内外高度关注的研究领域,正在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现在大陆已有30多个华文文学的研究机构,出版四种专门刊物,许多大学还开设了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课程,华文文学研究正以蓬勃的姿态发展壮大。喜中之忧谁也不能否认,华文文学的洪流巨波到了二十世纪的下半叶自然地发生了分流的现象,由本土伸向港台,继而延向海外,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关于海外华文作家的写作阵容,常常被学术界分为四大块,台湾、香港、澳门海峡为第一大块,东南亚诸国的华文文学为第二大板块,澳洲华文文学为第三大块,北美华文文学为第四大块。今日的华文文学研究,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发展、共存的历史趋势中,更多地认识到海外华文文学存在的独特的性质和价值。对“世界华文文学”的重新命名,便包含着摆脱以往研究中部分存在的过分浓厚的意识形态影响的一种努力。因为“语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是对客观存在事实的概括,而非意识形态的想像,更与文化民族主义无涉。在这个基础上,为华文文学研究的一体化、整合化和客观化,提供了可能。当然对于那种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我们仍须保持警惕。警惕和反对华文文学中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并不等于否定华文文学的民族性向度,更不能把海外华文文学文化身份的追认,等同于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这一分辨十分重要。因为海外华文文学具有的中华文化因素,构成了一种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美学特色,是形成居住国文学文化多元构成与发展的元素之一。过度强调传统是不恰当的,那种文化原教旨主义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把海外华文文学具有的文化属性和汉语美学传统视作文化民族主义而加以否定同样不妥当。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要拒绝狭隘的、排外的、自大的文化民族主义或族群主义,但却不能彻底否定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开放的族群意识。海外华人移民社会或华人族群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族群意识既是这种存在事实的反映,它的生成又具有维系“想像的社群”的功能。华文文学以其特有的想像与叙述形式参与了族群意识或族群认同的建构,显然具有形塑少数或弱势族群自我的意义。以往的华文文学研究很少讨论这一问题,而拘囿在纯粹文学或审美领域的批评,不可能真正从社会学和历史的真实层面理解华人的文化、现实和历史处境,在清除了一厢情愿地把海外华文文学看作中华文学的海外支流的理念之后,许多研究者还把研究的重心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在寻绎、证实与注解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薪传关系上,这只是前期研究的遗韵,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一个维度。另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重要的维度,是要把海外华文文学放诸居住国的历史脉络,探讨“在客居国家意识与认同形成中,华人族群意识与认同又面临如何的回应与调整”(萧新煌语)。对此问题的回避、忽视,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幼稚、虚弱的表现。因此若说“语种的华文文学”概念存在着某些缺陷,主要是指它的平面化,未能深刻地进入这种纵向的结构关系的分析,仅仅停留在世界华文文学的横向整合的研究层面。那种仅仅停留于对语言、意象、意境乃至各种技巧鉴赏分析的所谓“花边化”的操作,不能真正抵达海外华文文学的内面世界,也难以真切认识海外华文文学的价值。在这方面,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远远落后于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为基础的华人学研究。华文文学研究有必要向华人学学习。华人学相对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将有助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一臂之力,改变这一领域研究缺乏理性的弊端。近来,热衷于谈论华文文学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华文学界,很少有人注意到研究华侨华人的著名学者王赓武的有关华人认同问题的精辟论述,其成果本是华文文学研究可以信赖的理论支援,因为从中可以在海外华人生存与发展的整体联系中,更准确地寻找到海外华文文学的位置与意义,以及研究的理论资源和方法。

二、对外汉语教师指导来华留学生进行华文文学评论的写作研究

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对以汉语教学、研究和翻译为终身职业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多半是成年人。把汉语作为外语在外国人中进行教学,有下列特点:①教学时间一般只有1~2年,最多4年,这就要求选择最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②汉语是有声调的分析型语言,书写形式是方块字,汉语语法又有一些独特之处,所以,母语是没有声调、以拼音为书写形式的屈折语言的学生对汉语感到特别陌生,这就要求更加讲究教学方法。③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语言习得过程均有不同,必须在没有现实语言交际活动的条件下,创造学习汉语的环境,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和模拟的交际活动。针对上述特点,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始终要遵循实践性原则、与学生母语进行对比的原则和启发学生自觉性的原则,并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具体地解决外国学生的疑难。文化多元化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我们有必要对很多传统的学科研究进行重新的定位。其中文学翻译因为其在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所担负的特殊使命,需要我们考察翻译在文化多元化语境下的变异以及作为翻译主题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选择。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范文5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瓶颈;对策;综述;展望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83-2

一、汉语国际推广战略性问题研究述评

(一)汉语国际推广的政策策略研究综述

学者许琳提出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要实现的六大转变和重点问题:师资,孔子学院和教材建设,以及教材编写及汉语考试等问题。该文在宏观上对汉语国际推广政策策略的把握,为后来汉语国际推广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几年的汉语国际推广研究尤其是瓶颈和对策研究,基本都是围绕以上重点和核心问题展开的。之后几年,各大主流媒体都加大了有关汉语国际化和汉语国际推广政策的大力宣传,但国家对“汉语热”和汉语国际推广宣传的高调和不遗余力,也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

金立鑫指出,“汉语国际推广是一项极具战略意义的工作”,但对国家在各个方面的高调宣传提出了一定质疑,建议在宣传策略上要低调;并指出汉语国际推广的效率依赖于汉语自身学科的研究,包括教学法理论和汉语本体的研究。全球的“汉语热”唤起了很多中国人的自豪感,但也唤起了一部分学者对这一现象的清醒认识。郑定欧认为,“汉语热”仅仅是一种“趋向性的表述”,而全球语言市场的现实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汉语热”能否持续下去,汉语国际推广能否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取决于“说汉语、写中文的人能否在国际商业市场上拥有不可替代的话语权。”

就目前的形势看来,虽然汉语国际推广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汉语在国际语言市场的地位并不容乐观。有观点认为,如今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激增,跟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大量的海外移民有关。如今这批移民的子弟都到了学习语言的年龄,不管是出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因为汉语作为外语对于华裔子弟更容易混得学分,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激增是有深层的社会原因的,必须对“汉语热”保持清醒的头脑。英语能够在中国推广到现在这个水平,中国孩子的英语教育已经提前到了胎教,很多两三岁的幼儿已经每天学习英语。中国“英语热”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考察中国“英语热”的动因,也可以看出汉语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汉语国际推广的经济属性研究综述

20世纪7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是一种资源,邱质朴最早指出汉语是一种资源,并将汉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联系。而后很长时间,汉语的资源属性并未得到应有重视,直到汉语国际推广政策的全面实施,语言尤其是汉语的资源属性和经济价值才得到了经济学界和汉语学界的一定关注。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语言经济学为汉语的政策性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有学者还提出在目前以孔子学院为汉语推广基地的模式中,可以考虑进行对其他国家语言的搜集整理工作。近两年国内对汉语国际推广经济视角的研究已经逐步展开,为汉语国际推广打开了新的思路,未来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宁继鸣、谢志平、王海兰分析了汉语国际推广对降低国际贸易中机会主义倾向的作用,从交易成本视角提出了汉语国际推广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

总之,汉语的资源属性和经济价值,为研究汉语国际推广提供了新视角。应该提倡跨学科的理论交叉和探讨,积极借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正确认识汉语的资源属性和汉语国际推广的经济价值,从而合理地开发利用汉语资源,规范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培训和语言测试,使汉语国际推广得以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汉语国际推广的文化问题研究述评

任何一种语言的推广,其意义都不仅局限于语言,更是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在汉语国际推广之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时期,文化课程的开设、文化因素的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一直是研究热点;而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更使研究者关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性,以及传播内容、方式、途径和跨文化传播的困难等问题。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语国际推广中文化问题的全局性研究

朱瑞平强调汉语国际推广更是文化问题,同时提出必须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去传播,以及如何传播。陈永莉将汉语国际推广的文化问题定位到战略的高度。张幼冬提出了目前文化传播的新形势以及要改进的传播方法和途径。

(二)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文化困境研究

戴昭铭不仅提出了全球汉语时代的文化问题,更关注了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不同的汉语现行规范的分歧。全球汉语时代的汉语推广要求我们必须抛弃成见,坚持“中国立场,华夏本位,全球视野”。这一问题和理念的提出,值得更多的研究者深入探讨。亓华突破了汉语教学中业已形成的、存在偏差的文化观念,具体探讨了汉语国际推广中需要进行的文化观念的三个转型。

(三)汉语国际推广和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

“地域性”概念比较宽泛,是汉语国际推广中潜在的重要命题。李春雨、陈婕将具体的北京地域文化和汉语国际推广紧密联系,探讨了北京文化在汉语推广中的特殊地位和使命。沈荭、袁继峰不仅对“地域性”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而且突破了“地域性”的地理和经济交流等属性,重点强调了教学形式和教材建设等问题上“地域性”的新思路和可能性。有关地域文化和汉语国际推广的问题,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四)有关中国文化传播的实证性研究

虽然汉语国际推广是一个文化问题,但在实际的汉语推广中,中国文化在不同国家的传播效果是不同的。有研究者做过相应调查,发现物质文化,比如中国菜、茶叶、长城等为代表的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最有效;而精神文化,比如儒家文化在欧美就没有在日韩和东南亚更容易被接受;并且分析了造成这种传播差异的原因[18]。价值观属于精神文化的层面,因此汉语国际推广中文化的传播不能一厢情愿,还需要谨慎慢行,同时不同文化的互动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50多年前,美国跨文化传播的奠基人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就提到,文化隐藏的现象远远超过文化揭示的现象,真正的难题不是理解他国的文化,而是理解自己的文化。反观中国文化自身的研究,还有很多未竟的领域。

三、汉语国际推广的“三教”问题研究述评

“三教”问题具体指教师、教材(教学资源)和教法问题,这三个问题之前就已经得到重视;但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对汉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汉语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法的改革又提出了新挑战。林东华从制约语言传播的因素,提出了汉语国际推广的评价标准,虽未提到“三教”之名,但却认为汉语国际推广不能只关注语言本身的研究,还要从语言传承的整体因素以及语言在不同民族的教学策略上进行探索,基本涉及到了师资、教材(教学资源)、教学策略等多方面问题。崔喜亮首先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三教”问题提出的背景和现状,然后从多元背景尤其是汉语国际传播背景探讨了汉语教学,最后是“三教”问题中的矛盾和对策。崔先生认为教师是“三教”问题的核心,而多角度、多层次的汉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三教”问题的基础。

在目前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下,“三教”中哪个方面是重点和核心,研究者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三教”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已经成为共识。许琳指出“师资、教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汉语国际推广的瓶颈。”之后出现了较多关注师资培训的研究。张和声指出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对师资培训提出了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要求。李凌艳结合美国中小学汉语教师的现状,分析了海外汉语教师师资短缺的原因,并对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海外汉语教师的师资培训模式提出了合理建议。王学松指出了要加强课堂教学和师资培训。

海外汉语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引起了较多研究者的关注。吕俞辉认为海外的汉语教材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叶子从教材出版的角度提出了教材建设要创新机制体制,走产业化的思路。李晓琪提出了教材编写要研究的16个问题,涉及了教材编写的理论研究、原则探讨、国别差异和评估、外在形式等五个方面。赵金铭提出了汉语教材要根据海外教学环境的不同,逐步实现教材的区域化、类型化、多样化、多元化、本土化、个性化。

近几年不少学位论文开始关注海外汉语教材的分析与比较;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下的汉语教材编写和出版工作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效。师资和教材作为外显的瓶颈得到了充分的关注,而隐性的软瓶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软瓶颈”是汉语的复杂性还是解释汉语规律的模糊性?是教学体系的不完整还是学科定位的不健全?郑定欧认为汉语国际推广必须以汉语教学为重点。李晓琪、章欣讨论了汉语推广的新形势下汉语语法教学的地位、特点和方法等。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师资和教材的研究较多,但对师资培训的评估研究较少,个性化、本土化的教材还有待补充;而且教学语法体系、教学方法和语言标准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今后对“三教”问题的研究也要进一步深化、细化。

【参考文献】

[1]金立鑫.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政策和学科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4).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范文6

关键词:现代汉语 词汇 现状

汉语词汇研究经过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建期,七八十年代的恢复与发展期,90年代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进入21世纪以后,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较之以前又有了更大的发展,据周荐(2006)《汉语词汇研究百年史》中的统计,“从2000年到2004年年底各类现代汉语词汇学论文共计457篇,超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论文(440多篇)”。下面,我们对21世纪以来汉语词汇研究的情況做一个概括。

一、内容上,研究向细致化方向发展,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较以前更为深刻

周荐(2004)《从字、词、组合的分野谈词的单位的确定》没有从传统的词的定义——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自由运用的音义结合体入手来讨论词与非词的界限,而是从字的独用功能和字与字的组合功能以及合成性单位内字串类的构件的组合功能入手进行讨论并探寻合成词的最佳构成模式。林巧莉、韩景泉(2011)《从“分布形态理论”看汉语的词类》则是以分布形态理论为指导,认为词是语素通过“合并”等形式手段在句法运算中生成的,词类并非词库的规定,而是句法结构的生成物,并在此基础上,将汉语和英语的事实纳入同一种分析机制中,两种语言的差异也被归因于词根的不同属性以及PF层局部的形态音系操作。还有王用源(2004)《废“离合词”兴“组合词”》从“离合词”这一术语的起源说起,对“离合词”和“扩展法”提出了质疑,通过重新分析现代汉语词的结构体系,大胆提倡废除“离合词”这一术语,而以“组合词”代替,并论证了它的合理性及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方法上,不再仅限于七八十年代所注重的表面的描写,而是表面描写与深层解释相结合,将词的结构分析与社会文化与民族心理相结合,进行立体考查

这主要体现在对新兴词语及新兴表达方式的研究上。这类文章很多,值得一提的是李润生的《试论新词新义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从新词语“猛料”说起》,文章站在理论认识的高度上,以“猛料”一词为例,具体分析了新词新义研究时的一些方法,将社会文化、民族心理与汉语词汇系统本身三个方面联系了起来,来研究社会新词语。

三、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从其他学科寻找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加强词汇学的研究

(一)在理论上的主要表现

1.潜显理论在词汇学中的应用

“潜”与“显”是现代语言学和符号学的重要范畴,可以认为指的是语言现象的两种存在方式。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王希杰。在《汉语规范化问题和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1995)中王希杰用简练精到的语言概括了潜显语言的内涵:“我们可以把语言的世界分为显性的世界和潜在的世界两个。所谓显性语言就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在使用的并且得到社会公认的那个部分,是我们大家都习惯了的东西。所谓潜在的语言世界指的是,按照语言的结构规则和组合规则所构造和组合起来的一切可能的语言形式的总和。但是它们还没有被这个语言社团所利用和开发。”于根元把语言潜显理论运用于新词新语的整理与研究中,在《说“友”》(1996)中明确提出了“占位说”和“磨合说”。除此之外,运用潜显理论进行汉语词汇研究的文章还有姜庆姬(2006)《汉语和韩语词汇的潜性与显性——以兄弟姐妹类称谓语、指示代词、数词为主》;杨帆(2010)《浅论“雷×”类词语的潜词显词化》;刘春蕾(2011)《从潜显理论看“她经济”及相关词语的潜显》等。

2.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在词汇研究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较多应用于汉语的语法研究中,现在有学者将之引入词汇研究,并提出了“认知词汇学”的概念。于林龙、李丽虹(2008)《认知词汇学理论构建及其实践意义》中说道:“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认知词汇学的明显优势就是与认知科学相结合,这种对词汇的处理方法有助于学习者对词汇的认知和习得。认知词汇学的理论构建在方法上与传统词汇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将词汇学的研究重点从单纯研究词的形态和语义的静态描写转移到揭示‘词’‘世界’和‘心灵’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借鉴认知科学、语言学、语言习得等相关理论对词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它体现了词汇学与语言学习相结合,以词汇学促进语言教与学的新理念。”此类文章还有王彤伟(2009)《汉语同义词的认知学思考》;吴志杰、王育平(2006)《框架语义理论探索》等。

3.零度与偏移理论在词汇研究中的应用

“零度”和“偏离”本是西方修辞学的一对概念,国内学者王希杰将其引进并立足于汉语进行了改进与阐发。①所谓“零度”是正常的、规范的话语状态;“偏离”则是对这种状态的违反。以零度与偏移理论研究汉语词汇的文章有史秀菊(2004)《汉语称谓语中“偏离”现象的文化心理例谈》;陈曌(2010)《论汉语色彩词的零度和偏离》等。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陈曌的《论汉语色彩词的零度和偏离》不仅用零度偏移理论分析色彩词的语用效果,还运用王希杰先生的“四个世界”的理论②,对色彩词的中级偏离划分了两个层次,即由物理世界产生的层次及由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产生的层次。

4.回环理论

回环理论指句法里生成好的结构可以返回词库再进入合成构词。何元建在(2004)《回环理论与汉语构词法》中就是通过这一理论,论证了述宾式合成复合词的构造,合理地解释了汉语述宾式合成复合词构造的“短语入词”的现象。文章认为“双音节OV型是典型的词结构,双音节VO型中的VO是动词短语返回词库作构词用,单音节VO型中的VO则是通过模式联体记忆从短语变成的词根。另外认为述补式(V-V)也是通过模式联体记忆从短语变成的词根。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和量补式虽然形式上是复合词,但因兼备相关模式也是进体记忆的词根。”

5.语义缠绕理论的应用

语义缠绕理论认为语义是有层次的,词义和句义相互区别,但又相互渗透、缠绕。周国光(2002)《语义的缠绕和词汇体系的必然性》通过此理论论证了词汇的体系性,他认为“词义和句义的互相渗透和缠绕决定了任何一个词语的意义必须用其他词语的意义表达出来,都必须根据词汇体系中与之相关的词语的意义来确定,因而词语在意义上必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词语在语义上形成体系也是必然的”。

(二)在研究方法上的表现

1.用计量法研究汉语词汇学并不是从21世纪才开始的,但无疑21世纪对其重视的程度最高,使用的规模也最大

2000年在厦门大学召开的第三届现代汉语词汇学研讨会对专门倡导“计量研究”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运用计量研究法来分析认识汉语词汇问题的文章很多,如:邵敬敏、刘杰(2008)《从“手机”看不同华语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选择》;樊小玲、胡范铸、林界军、马小玲(2004)《“小姐”称呼语的语用特征、地理分布及其走向》等。计量研究法有着举例法所没有的优势,它能更直观地揭示规律。但是大多文章在使用时往往忽略了取样的标准、样本的大小、数值的科学计算、数值所揭示的问题的实质的适用范围等一系列问题,变成了简单的数字罗列,从而影响了最终结论的可靠性。

2.社会调查的方法在汉语词汇研究中的应用

如樊小玲、胡范铸、林界军和马小玲(2004)《“小姐”称呼语的语用特征、地理分布及其走向》使用社会调查的方式绘制出“‘小姐’称呼语‘首先指称’地图”,以此客观直接地展现出“小姐”这一称呼语在全国范围内的语用状况及其分布,并预测这一称呼语的发展走向。此外,还有王立(2003)《基于公众语感测量的汉语构词研究》;魏万德、肖先明(2002)《词义在变迁中的文化因素》等。

四、应用性词汇的研究成为热点

21世纪是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对外交流空前频繁的时期。不管是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还是大力发扬中华文化,词汇的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实用的角度研究汉语词汇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

(一)词汇研究与机器翻译和信息处理的结合

此类文章有沈阳、顾阳(2001)《汉语合成复合词的词库和句法界面特征》;司显柱和彭媛(2011)《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转类词语库的研制》等。

(二)词汇理论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结合

如李思旭(2008)《词语的理据性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陈曌(2010)《论汉语色彩词的零度和偏离》等。

五、词汇比较研究成为热点

词汇的比较研究并非21世纪所特有,随着各民族交流的进一步深化,这类研究会越来越多,范围将越来越广,程度也将越来越深。此类文章有吴礼权(2011)《还原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差异的真实面貌——略论海峡两岸词汇差异的对比研究问题》;胡娟(2011)《从同形异义、异形同义看香港社区词与普通话词语的差异及其成因》;邹维(2011)《日汉同形词之比较研究》等。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相比之前稍有进步,不少研究体现出了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的特点。但若是将这些有创新点的文章数与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总数相比,将会发现有创新的文章不多,大部分文章还是沿袭旧说。相信今后的汉语词汇研究会慢慢改变这一局面,会提出更多新观点,解决更多新问题。

注 释:

①有学者认为王希杰提出的“零度偏移理论”并不是来源于比利时

的烈日学派,王希杰提出的“零度偏移理论”与研究普通修辞学的比利时烈日学派的有本质的区别。具体请参见王德福(2008)《语言学研究重要方法论——零度与偏离理论》。

②四个世界即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它们是

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一个整体。王希杰提出的潜显理论、零度偏移理论和四个世界理论,被称为“三一语言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曌.论汉语色彩词的零度和偏离[J].语文学刊,2010,(4).

[2]樊小玲,胡范铸,林界军,马小玲.“小姐”称呼语的语用特

征、地理分布及其走向[J].语言文字应用,2004,(4).

[3]何元建.回环理论与汉语构词法[J].当代语言学,2004,(3).

[4]胡娟.从同形异义、异形同义看香港社区词与普通话词语的差异

及其成因[J].中州大学学报,2011,(1).

[5]姜庆姬.汉语和韩语词汇的潜性与显性——以兄弟姐妹类称谓

语、指示代词、数词为主[J].毕节学院学报,2006,(2).

[6]李润生.试论新词新义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从新词语“猛

料”说起[A].第四届语言文字应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

[7]李思旭.词语的理据性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日本)理论语言

学研究,2008,(6).

[8]林巧莉,韩景泉.从“分布形态理论”看汉语的词类[J].外国

语,2011,(2).

[9]刘春蕾.从潜显理论看“她经济”及相关词语的潜显[J].现代语

文(语言研究版),2011,(3).

[10]邵敬敏,刘杰.从“手机”看不同华语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

选择[J].语文研究,2008,(4).

[11]沈阳,顾阳.汉语合成复合词的词库和句法界面特征[A].自然

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

[12]史秀菊.汉语称谓语中“偏离”现象的文化心理例谈[J].太原

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3]司显柱,彭媛.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转类词语库的研制[J].北

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4]王德福.语言学研究重要方法论——零度与偏离理论[J].浙江

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15]王立.基于公众语感测量的汉语构词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03,(3).

[16]王彤伟.汉语同义词的认知学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

(1).

[17]王希杰.汉语规范化问题和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J].语言文字

应用,1995,(2).

[18]王用源.废“离合词”兴“组合词”[D].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

外国语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4.

[19]魏万德,肖先明.词义在变迁中的文化因素[J].理工高教研

究,2002,(3).

[20]吴礼权.还原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差异的真实面貌——略论

海峡两岸词汇差异的对比研究问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1).

[21]吴志杰,王育平.框架语义理论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06,

(8).

[22]杨帆.浅论“雷X”类词语的潜词显词化[J].现代语文(语言

研究版),2010,(4).

[23]于根元.说“友”[J].语文建设,1996,(3).

[24]于林龙,李丽虹.认知词汇学理论构建及其实践意义[J].黑龙

江社会科学,2008,(5).

[25]周国光.语义的缠绕和词汇体系的必然性[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3).

[26]周荐.从字、词、组合的分野谈词的单位的确定[J].南开语言

学刊,2004,(2).

[27]周荐.汉语词汇研究百年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