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1
关键词:小学生身心健康;一年级入学新生;美术游戏
一、选择美术游戏进行心理辅导的原因: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1]
“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国家教育部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2]
二、选择美术游戏进行心理辅导意义
1、小学生的内在需求
据相关资料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具体可以概括为:入学适应问题、学习疲劳问题、厌学与逃学问题、问题行为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步伐,因此对于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2、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日趋开放和多样化的社会,社会给予人们更多发展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只要善于选择,勇于开拓、进取,每个人都可以有成功的机会。心理辅导就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3、心理素质要求的需要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显现,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特质。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既是小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素质要求的需要。
4、心理辅导与德育的重要联系
心理辅导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部分,但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品德素质在个体素质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对个体各个方面素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品德素质的发展基础。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为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的个人主观条件。[3]
三、小学生美术游戏心理辅导案例
(一)案例主要资料
1、案例身份:一年级,新入学的小学生。
2、案例起因: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很多学生之间并不认识,个别没上过幼儿园的孩子甚至不能顺利地通过交流、游戏和其他小同学交朋友,在人际交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心理倾向:怯懦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逆反心理、倔强心理、嫉妒心理、势利心理。
教师对学生的爱好、特长也不清楚,学生和教师之间都需要彼此了解和认识。而一个新班级的形成,急需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共同荣誉感。
现在小学生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都是格外珍惜,在家个个被奉为小皇帝、小太阳,深受家人的关爱。这种没有原则的“爱”慢慢使他们许多不良的个性和生活习惯得到滋长,甚至蔓延到校园。在校具体有以下几种不良表现:
①贪图享乐安逸,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情感脆弱,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不热爱劳动,有点苦,就逃避寻求庇护。
②事事心存依赖,不能独立做事,不能自理自立,凡事都需要在别人的指导下去做。由于对孩子过分保护,家人在家的大包大揽,使孩子失去独立做事的锻炼机会,造成学生在学校里不能自理,做事拿不定主意,不会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③不会交往。由于长时间与长辈在一起,甚少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与体验,使他们在校与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缺乏相互关心爱护,不会理解和同情别人。当需要与人合作时,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无法发挥团队精神。
④意志薄弱,独断专行。娇气使他们不能吃苦,意志薄弱,怕艰苦的环境,经不起风浪;任性又使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意见,一意孤行,独断专行。
⑤缺乏责任感。不敢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承担责任,喜欢推脱责任,让别人做自己的替罪羊,不能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总是千方百计为自己的过错寻找开脱的借口,指责他人,推卸给他人,不能正视自己的错。
3、个案调查:小女生“蒙蒙”被妈妈打扮的十分可爱,十几个小辫子被一个压着一个地梳成两个小“羊角”,比动画片里的美羊羊好看多了,可这个小“美羊羊”每天对上学感到恐惧,有时候宁可被爸爸打也坚持一定要回家。
(二)分析与诊断
1、个人因素:“蒙蒙”从小娇生惯养,倍受父母宠爱,习惯了大人都要听她的话。而且,“蒙蒙”一直在老家上幼儿园,父母为了让她接受较好教育特意安排他离开曾经熟悉的环境,在新的班级里没有一个认识的小朋友,让“蒙蒙”非常不适应。
2、家庭因素:在家里父母习惯溺爱“蒙蒙”,但当“蒙蒙”来到学校不愿上学时,母亲就会纵容,而父亲会打骂。父母对孩子教育简单、粗暴,与学校教育不协调。
3、学校因素:在第一次学生被家长接走时教师与家长及时交流,纵容了这种行为。因为已经有了先例,对“蒙蒙”的行为规范和教育很难见效,难以改变其脾性。
(三)游戏策略:
1、活动理念: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心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们对集体的归属感;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以提高同学们活动的参与性。结合低年龄段小学生特点,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我是班级一员,我以班级为荣。
2、活动目标: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进行撕一撕、贴一贴、画一画等一系列的游戏活动。通过使用自己喜欢的媒材工具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在艺术游戏过程中,同学、师生通过介绍我自己、找朋友等形式认识交流、增进情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力、动手操作力、语言表达能力。
3、活动准备:教师用具:明信片、树干。
学生用具:彩纸、胶棒、彩笔。
4、活动过程:
制作准备:欣赏名片,了解名片制作方法;教师示范树叶名片的制作方法。学生制作属于自己的树叶小名片。名片上写有自己的姓名、性别、爱好。教师提示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甚至可以绘图。
游戏准备:制定游戏规则。
找朋友游戏:播放音乐《找朋友》,学生按座位次序传递自己的名片。音乐停后找到名片主人,进行“敬个礼”“握握手”成为好朋友的仪式。通过名片了解好朋友的姓名、性别、爱好。
小树叶抱妈妈游戏: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每一位小同学都是班级――这个“大树妈妈”的好孩子――“小树叶”,不管那一片树叶掉了、丢了,大树妈妈都会心疼、流泪。请小同学们把自己的树叶名片紧紧地贴在班级的大树干上。
(四)辅导效果
组织多彩活动,创设交往氛围。在游戏的过程中,“蒙蒙”认识了新朋友,找到了和自己一样喜欢看《喜羊羊》的好伙伴。纠正人际交往中的怯懦心理、自卑心理倾向,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与人交往。
端正交往态度,学会正确交往。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鼓励,发现其闪光点,经常当众表扬等方式,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自信心。
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团结、向上、友爱、创新的班集体,让全班学生人人心理健康。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从总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存在的问题,继而通过解决个例存在的严重心理问题,最后再解决小学生普遍具有的典型问题。在辅导过程中,我了解到,要让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既离不开学校的帮助,又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与进步。所以小学生心理辅导一定需要教师、家长的呵护与关爱,再结合学生自身的努力与变化,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了健康的心理,他们才能在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生;学习成瘾;心理原因;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7-0015-03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迫于来自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而选择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和周围人交往,一心扑在学习上而不能自拔。这样的中小学生往往是教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好学生”。这些“好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并非出于内在的兴趣,而是依赖良好的学业成绩来满足各种心理需求,如教师的关注、家长的奖励、同学的钦佩等。他们是“学习成瘾”的孩子,往往缺乏学业以外的明显特长和爱好,也缺少好朋友。这样的“好学生”进入大学后,当发现学习不再是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单一标准时,就会出现成长的垮塌。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学习成瘾的人数在逐年增多。学习成瘾问题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心理顽疾,对我国教育的良性发展和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如何预防和消除学习成瘾,化解学习成瘾带来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政府和社会所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生学习成瘾行为概述
学习成瘾是指个体在从事某种技能或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将其全部精力倾注其中,仅仅把学习作为精神上的动力,以追求其自我价值的体现,忽略其他方面的一种成瘾行为。由于对学习时间的失控,以及感觉乐趣的不断增强,学生会对学习欲罢不能,如同酗酒一样,难以自控,造成生物钟紊乱,昼夜颠倒,视力减退,食欲下降,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过度学习还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学习成瘾使中小学生性格变得孤僻,对社会形成隔离感,产生悲观、沮丧等心理。这类学生对正常的学习和娱乐活动毫无兴趣,消极地逃避现实,把对现实的感觉和喜怒哀乐封存于内心,造成情感淡薄、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兴趣缺乏、人际关系疏远、认知模糊且迟钝等诸多问题。
二、中小学生学习成瘾的心理原因分析
学习成瘾给中小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的教育和管理方式以及社会管理的缺失是造成学习成瘾的普遍原因,除此之外,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原因之一。可以说,中小学生学习成瘾问题之所以在我国日益严重,最根本和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渴望被认可,教师、家长以及整个社会不断的学习激励,使他们成为单一的“学习机器”。在此,笔者首先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解释学习成瘾的形成机理,再从外部激发因素和行为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两个方面具体探讨中小学生学习成瘾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一)从心理学理论角度分析
“学习成瘾”的形成机理如同酒瘾一样,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巩固、习惯化的过程[1]。中小学生在进入校园后,经过一段沉默的适应期后,有些学生发现如果将时间都放在学习上,一方面能够获得教师及其他人的称赞,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和同学交往产生的不适应,回避紧张的情绪体验。在这两方面思想的强化下,一些中小学生逐渐对学习产生了依赖,这样,由操作条件反射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学习成瘾”。而后在长时间获得别人的称赞和回避紧张情绪等正性结果的强化下,学习成瘾就得到了巩固,成为中小学生依赖的一种行为。
中小学生在校园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适应,如内向的学生因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和对未来的茫然而逃避社会生活;一些中小学生因在现实中实现自我价值受挫转而寻求学习成绩方面的自我价值实现等。因此,中小学生会由于自身需要无法被外部世界满足,且教师和家长不断对他们进行“围追堵截”,强迫他们进入学习状态,他们自我迷失,无事可做,只好转向书本,在书本中寻找自己的精神需要,并且通过优异的成绩在教师等周围人身上获得满足感和被需要的感觉,他们逐渐离不开学习这种行为,进而产生了对学习的依赖,对别的事情毫不关心,失去兴趣,由此形成了学习成瘾。中小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很多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关爱。个体如果在常态社会中缺少对尊重和爱的需要的满足,个体的发展就会产生畸形[2]。于是,这部分群体便将现实生活中对尊重和爱的寻求转向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而得到的尊重与关注。
(二)内部心理机制
1.疯狂学习带来的高度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被他人与社会认同,需要一种归属感。只有在得到了社会的接纳和承认之后,个体才能够形成稳定的自尊感和自我同一性,才有可能获得自信和安全感。中小学生之所以会学习成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优异的学习成绩能带给中小学生高度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现实中,我们经常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而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却可以对自己进行优化,他人也不拒绝。所以,对方所接纳的,实际上就是个体自我展现的最优异的方面。这样,在学习中,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就以别人对自己的赞许表现出来。由此,在一种自我主宰的氛围中,学习便给了中小学生在其他方面所不能获得的认同感。另外,中小学生在教师、同学中能受到礼遇,感受到教师、同学对其的接纳,就会把学习中的各种主观判断和自我价值判断的规则变为自己行动的参照系。而他们越是形成了与教师、同学赞许相符的价值观,就越能从学习中找到归属感。
2.疯狂学习让中小学生保持持续的激情状态
情绪理论认为,情绪会影响认知过程,长久的激情状态则会抑制个体的正常思维。根据脑科学研究,当人类的思维方式与思维内容经常集中于某一个范围内时,就会对其他的脑功能产生抑制。反过来,抑制的倒摄作用又会使兴奋的区域更加兴奋。持续的兴奋状态,会让个体加深对所关注事件的印象,理智下降,容易深陷其中。学生刚开始投入学习时,可能是为了缓解现实生活中的孤寂,逃避现实生活的某些无奈。而一旦适应了这种状态,他们就发现自己很快就能融入其中,逐渐地进入一种激情状态。这样他们就会越发容易接受这个学习过程,接受这样的状态。相应地,就会形成新的关于个人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即他们的认知图式发生了改变。虽然这种新的认知图式与对客观现实社会的认知图式有很大的差别,但由于中小学生还无法分辨或不愿分辨这种差别,主观上倾向于选择独处学习,所以,他们常常会渴望学习,而在放下书本后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感觉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自己,且不采纳甚至回避现实生活中周围人的建议。
3.逃避心理、宣泄心理与补偿心理的共同作用
一方面,中小学生面对的压力和需要承担的责任是多方面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同时,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承担的学习任务也越来越重。面对沉重的心理压力和需要承担的繁重学习任务,缺乏竞争力的个体就会产生宣泄心理与逃避心理。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通过心理补偿机制来体验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需要满足感。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偏差的时候,人总是希望能寻求到合理的补偿,而优异的学习成绩恰恰满足了这一需要。学习给了他们从现实的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只要自己成绩优秀,就可以得到教师及同学的认可,让自己忘却现实的烦恼和痛苦。正是由于逃避心理、宣泄心理和补偿心理的共同作用,使得学习成瘾的中小学生们越陷越深,直到无法自拔。
三、学习成瘾的解决对策及心理干预措施
“学习成瘾”本身是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需要诊断、治疗。当中小学生陷于学习成瘾中时,他们往往缺乏对事情的正确判断,对自己的行为也缺乏自制力。在这种状况下,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是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三个重要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防治中小学生学习成瘾是家庭、学校、社会和中小学生自身互相联动的系统工程,需要组成立体交叉式的防护网络。一方面,要立足于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各个渠道加强防范。比如,家庭可采取增加相互之间感情交流时间和内容等措施;学校应进行理想与成才教育;社会防范的重点是从源头上把关,发展出全面健康的娱乐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强化中小学生的自我和社会责任感,提升自制力,进行定期的心理疏导,必要时需要加强心理干预。
(一)行为主体的自身调节
作为行为主体的中小学生应该自觉学习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完整的人际关系体系。一是自我反省。孔子曾说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二是要学会科学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一个人要学会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既不能自我膨胀,也不能自我贬低。要善于发展自己的长处,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短处。三是要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同学、朋友、家人、教师都是自己的倾诉对象,主动找他们帮助自己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校园的心理咨询室让问题得到缓解,通过心理咨询热线或心理健康杂志学会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四是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沟通、协调、合作能力及责任心、服务意识等,让自己拥有健康快乐的心情。五是要树立目标,用目标机制来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二)通过心理辅导改善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瘾”心理
学校要通过心理辅导,让中小学生切身感受到个人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逐渐从心理上摆脱对个人世界的依赖。事物的改变往往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我们要从认知上改变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瘾”心理。首先,让中小学生明确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身心健康是他们发展的关键。要指出“学习成瘾”对他们造成的危害,如交际淡薄、性格孤僻、社会适应不良、疏远亲情与友谊、不利于心理发展等。对“学习成瘾”的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需协商共讨,找出他们个人世界里所逃避的需求,包括交友、自我实现、情绪宣泄、寻找快乐、缓解压力等。要寻找现实中的资源去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关注,建立安全感、树立自信心。另外,要加强中小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面对困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解决,而不是仅仅通过学习来补偿。
(三)必要的心理干预
对学习成瘾的中小学生必要时要进行心理治疗,如采用行为治疗、厌恶疗法等。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系统脱敏
既然“学习成瘾”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固化所致,而操作条件反射的关键是强化,所以消除“学习成瘾”的办法便是使这种条件反射逐步消退,“学习成瘾”便会容易根除。
在资料查找中,笔者发现了一个通过系统脱敏疗法成功消除学习成瘾的案例。其治疗过程是这样的: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家长与行为主体双方协商,制订总体计划,在两个月内逐步减少学习时间,并逐渐增加娱乐时间,尤其是和家人、朋友的娱乐时间,最终达到适当的学习时间。学生原来每天沉溺书本14小时以上,在治疗的第一周减为每天13小时,第二周每天12小时,第三周每天11小时,第四周每天10小时,由家长监督完成。能按计划执行则给予奖励(用代币制),即每天发放适当的代币,到每周末兑换为现金;做不到时则惩罚,一旦出现违规情况则记录一次,累积到每周结束时扣取相应的生活费。这样,在两个月后,这名学生已经可以适当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了。
2.代替疗法和厌恶疗法
中小学生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所以,要使其不整天陷于书本,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来替代,如游泳、打球等。在左手腕戴上粗的橡皮筋,当有忍不住学习的冲动时,立即用右手拉弹橡皮筋,橡皮筋回弹便会产生疼痛感,这样就能转移并压制这种冲动。拉弹的同时,还要提醒自己,只有适当的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总之,帮助中小学生尽早建立和适应正确的学习行为,减少学习成瘾带来的心理伤害,是保证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保证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的需要。所以,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联合起来,有效地帮助中小学生避免过度学习,预防学习成瘾行为的产生。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M].林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09-310.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3
一、案例教学及其独特魅力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关乎案例教学成败的就是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对教学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教学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教学问题的方法。
有学者列举出案例教学的五个益处: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它关注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传授、讲座)让学生获得知识;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的知识,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讨论技巧,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帮助学习者理解教学中所呈现的两难问题,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
以上种种益处,彰显出了案例教学的独特魅力。也正因为它的独特魅力,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路径,成为新课程教学中很有成效的方式。
二、生活辅导及其对案例教学的呼唤
生活是侧重于对学生休闲辅导、消费辅导和生活适用辅导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重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于儿童将来获得幸福而充实的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对他们以后的个性发展、自身内涵的丰富提升、学习工作效率的高效具有有利的迁移效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自我意识指导、人际交往指导、生活与社会适应指导。生活辅导可以纳入到生活与社会适应指导的范畴。
对学生进行生活方面的辅导,诚然是必要的。但是,生活二字的含义太广,教师在辅导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取得长效的成果,这就需要选择一种适当的途径,而案例教学的很多特点、功能恰恰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三、新课程下案例教学在学生生活辅导中的运用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教师的描述必须如实地反映实事。这种描述是一种如实地叙事,而非文学性的演绎,不需要过度的夸张,只要将需要的事例如实在适当的时候描述出来即可。
(二)时效性原则。案例教学中的教学案例有一定的时效性,这些案例在使用时必须是时下的。就拿应激性训练来说,对学生进行灾难危机预防干预,使用“512”四川地震这个案例要比唐山大地震显得更有说服力。当然,有些案例还需要就近选材,案例就发生在身边,这样就更有说服力,更加显得真实可靠。
(三)适用性原则。在对学生进行生活辅导的时候,所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这也是一种常识。进行安全常识心理辅导时,不可能选择帮助他人的事例,这是浅显的理解。较为深层的理解就是,在选择的时候,要明晰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具体方面,如在开展防盗方面心理辅导的时候不能选择与地震、火灾等方面的案例。
(四)可操作性、实践性原则。所选择的案例并非凭空捏造,而是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空前拔高学生不熟悉的案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而那些较为熟悉的、准确的案例易被学生理解接纳。
四、以一节“学会生活”主题活动课为例,分析案例教学的使用
以《想法不同,心情不同》为例。这次心理辅导课设置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合理化”的心理调控价值,帮助学生及时从消沉、苦闷中解脱出来。笔者采取一个传统的案例为导引,把问题衍生出来。
有一位老奶奶,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开了一家鞋店,另一个儿子开了一家卖伞的商店。当晴天的时候,她担心卖伞儿子的生意不好,当阴天下雨的时候,她担心卖鞋儿子的生意不好。弄得这个老奶奶整天心情都不高兴。
随后设置一个问题,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怎么帮助她呢?”
学生针对这个故事进行讨论,不同的观点呈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去粗取精。然后进入第二个环节,根据学生中存在的现象提取出下列案例:
(1)本次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小明没有当选,应该怎么办?
(2)不久前小红与同学发生了一些摩擦,心里不痛快,我们该怎样帮助她?
(3)刚买的一本画册不小心丢失了,觉得很遗憾,应该怎么办?
以前文述及的案例为思维蓝本,以学生的集思广益后的观点为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三个真实案例。
在进行本次辅导之前,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由于部分学生存在钻牛角尖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交往,因此很有必要对这类问题进行辅导。而笔者所提取的三个案例也是经过和其他教师细致分析思考后而确定的“应用案例”。这些案例不需要学生从中得出什么观点,而是学生对前面所讨论观点的进一步升华应用,进而使学生得到合理的体验。学生们能够通过采用“合理化”的方式,缓解个人遇到的不愉快情绪;能够做到与好朋友一起,共同寻找克服消极情绪的有效方式。这是本次心理辅导的最根本的目标,而在课后,笔者回访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五、对号入座:学会生活辅导中需要规避的现象
对学生进行学会生活方面的辅导时发现,如果使用的一些案例正好是学生周围的或者生活中的事儿,学生很容易会联想到案例的原型是谁。当说到这个案例的时候其他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看向这个案例的“原型”。即使案例的主人公的姓名已经做了处理,一旦在使用这个案例时,案例的原型往往会低下头,显得不好意思。可以看得出,学生对号入座了。而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会生活辅导的时候,需要规避学生对号入座行为的产生。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提前的声明或者提示,不要让学生对所使用案例对号入座。另外,教师也可以对某些案例进行合理的演绎,使案例一定程度上“面目全非”,但却能如实反映事情的本质。当然,也可以等上一段时间,当学生对这类事件已经淡忘或者对它的记忆已经模糊时,然后再使用,这样也会取得很不错的效果。
案例教学确实有着很大的魅力,但却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一些方法,比方说心理剧、心理游戏等等。案例教学引入学生学会生活辅导这一专题是一个理性的思维和考量,有的时候效果很理想,但却不是时时刻刻都是理想的,所以不能随意夸大案例教学的作用和使用范围。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必须经过良好的训练。案例教学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水平上的,由于学生知识经历的局限性,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铺垫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陈美玲,孟繁胜.案例教学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应用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1)(下半月).
[2]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5.
[3]李日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03,(6).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4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态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及时发现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予以正确引导。随着我国中小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需求的提高,其心理层面的需求也呈多样化发展。为适应这种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有所创新,而体验式教学模式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导向。
1.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目前仍有不完善之处: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呈分离状态;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运用;未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无法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交互体验。因此我们仍需寻找更适合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2.体验式教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体验式教学就是其中一种较为推崇的模式。因为它所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以及引导学生的心理体验。而且这种模式是一种动态的教与学过程,能够通过师生之间的交互式交流加深学生的心理体验,不断促进学生提高自我心理认知能力。其现实性情境也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以及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思考出创造性解决途径。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正被逐渐地应用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并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2.1体验式教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特色
随着体验式教学的课程设计的丰富化以及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发展,它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应用中比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更鲜明的特色:第一,它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真实性情境,有效引导学生深化情感认知。第二,它能够让学生自发地将知识融入特定情境中消化吸收从而化为内在知识。第三,它能够让学生通过角色定位思考,增强其解决现实困惑的心理素质和实践思维。
2.2体验式教学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原则
由于体验式教学采用的是多元化教学手段,因此体验式教学在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学生主体原则。体验式教学应从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让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2)针对性原则。教师需设置明确的课堂计划以及课程目标,如提高学生自我认知。(3)自由性原则。教师需给学生创造自由的课堂情境,给学生营造心理安全感。(4)平等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处于平等地位,不能限制和干涉学生的思维表达。总而言之,教师应让学生处于学习和活动的主体地位,所有课堂活动的安排都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互相尊重彼此的言行,真正促使学生敞开心扉。
2.3体验式教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形式
体验式教学始终围绕着既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又注重学生个体的多元化需求,同时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的核心教学理念。在近年来,体验式教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形式主要有:(1)情境模仿。教师给学生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发挥自主性与主体性,通过模仿情境换位思考,让学生切身感受,深化心理体验。(2)案例分析。教师选取特定案例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探讨并从中获得一定感悟。(3)游戏参与。教师设置各种互动式心理游戏,寓学于乐,让学生在参与中进行心理体验和自我思考。(4)话题讨论。通过热点话题激发学生讨论兴趣,让学生通过观点和思维的碰撞,强化心理体验和感悟。(5)角色扮演。通过特定的角色扮演让学生换位思考并切身体会,加深学生的心理体验。3.结语体验式教学是课程教学的新形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师生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这对于当前呈学科化、课程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富有创新意义,其多元化兼灵活化特色也能够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因此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龙娟 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小青,蒋常香.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新生心理辅导》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0):62-64.
[2]凌子平,马利军.论体验式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高教探索,2016,(02):69-71+117.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5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总结1
XX年,我在教育局及活动中心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发挥中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阵地之资源优势,在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途径、方式、内容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为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更好地开展明年的工作,特写此总结与计划。
一、 工作总结
1、XX年暑期,举办了两期“生命如花绽放”心智成长主题夏令营即中小学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供辅导学员35人。夏令营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等为形式,融入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独特性,学习珍惜和热爱生命并创造生命独有价值。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尤其是互动中的体验和同伴分享给了孩子们前所未有的心灵触动。学员们通过活动加深了自我认知,树立了生命信念,提高了自信,增强了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应。
2、10月10日,参加了城区妇联主办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开展了现场咨询、版面宣传和心理健康知识传单免费发放等活动,帮助市民更科学地认识心理咨询的同时,也扩大中心的知名度。
3、10月28日,应基教科要求,为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作了题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兼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培训。明确了心理辅导室建设的有关要求,介绍了x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的一般理念和操作技巧,为学校科学规范建设心理辅导室并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提供了及时而有益的帮助。
4、11月15日至30日,随基教科对全区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情况进
行了一次排查,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区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情况,并对检查工作做了及时总结和交流。
5、完成了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成x龙的个人资料收集工作。
6、从11月9日开始,为满足学校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家长教育水
平之需要,主动义务送讲座下校。先后为城区职高、英雄街小学、惠丰小学、淮海小学、站前路小学、华丰路小学等六所学校送去七场教师及家长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受到了听课教师和家长的欢迎。
7、自觉开展理论学习,坚持提升业务能力。暑期先后赴x参加了第三届海峡两岸生命教育研讨会和首届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并将学到的理念与技术及时应用到学生团体辅导和教师及家长的各类培训中。
8、继续完善了咨询部档案并做对外宣传报道。
二、 工作反思
1、有时候想问题理想化,脱离实际,原因在于一方面急切想为城区中小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点什么,但又不了解各校实际状况。为此,以后还需要更主动深入学校,这样才能确切了解他们的需要,也才能发现典型,总结经验,为做好辅导积累第一手资料。
2、在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内容、途径等方面还需要结合城区实际做进一步的探索,做出特色同时追求实效。
3、在扩大心理与教育咨询部的知名度方面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被更多人知晓,才能为更多人服务。
三、 工作计划
(一)完成咨询部本职工作,扩大咨询部社会影响。
1、立足活动中心,发挥公益资源优势,做好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推广
亲职教育公益讲堂,坚持为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服务。
2、继续搞好学生心智成长主题冬夏令营活动,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有益的辅导。
3、做好课题研究。申请省级十二五科研课题,并发展有积极性和有能力的学校和老师加入,尝试走出一条边学边研,以研促教的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4、完善资料归档留存,为明年文明城市验收检查打基础。
5、完成咨询部室软硬件建设。
6、做好咨询部对外报道工作。
7、加强业务学习和交流,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完善沙龙运作机制,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模式。
1、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建设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成x龙。组织心理健康教师成x龙持续开展培训和学习,让我们的心理老师有一个团队支持系统和持续学习的动力。争取在五年之内,帮助我区心理老师有理念、会技术、能研究,在所在学校生动、活泼、有效、多渠道、多形式、独立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以心理教师为主体,通过集体教研、公开课展示等形式,尝试以绘本为载体的《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的班级教学实验,探索形成我区学校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编制适合我区学校应用的《生活素质教育》教师用书与学生用书。
3、主动对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日常指导和帮助。选择有兴趣、有潜力的重点学校重点辅导。
4、坚持义务送讲座下校,满足学校对教师、班主任及家长的培训需求。
5、时机成熟时,组织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展示的活动,如优秀咨询手记征集、心理活动课设计评选、绘本故事朗读大赛、“我画我心”绘本故事创作评比、心理健康节主题宣传等,推进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动、积极、有效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总结2
活动背景随着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凶杀事件的增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为配合我校第十二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我班举行了“感悟生命,寻找真我”的主题班会,希望通过此次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其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为校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让大家在感悟生命的过程中更好的珍惜生命,为美好的明天不懈奋斗!活动时间:20xx年x月x日活动地点:xxx 活动主题:“感悟生命,寻找真我” 活动流程:此次活动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感悟生命——生命可以如此美好” 此阶段为大家展示了我们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从结婚生子到安享晚年这一漫长人生历程的所有美好瞬间,同时让同学们自由发言,诉说自己生命历程中最希望被定格的瞬间,带领同学们重温生命中的美好时光。意在让大家感受我们人生中那无穷尽的美好,启迪大家感悟生命的.真谛,热爱生命,憧憬人生,去体味生命中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第二阶段:
“感悟生命——生命因坚强而美丽” 此阶段为大家播放了“渐冻人王甲”一只手书写坚强的生命、武汉大学三名女学生为救助重病室友省吃俭用,靠卖废品赚钱的感人新闻、以及为纪念汶川地震四周年制作的感悟生命之100个坚强瞬间的视频,在视频的播放过程中,很多同学潸然泪下,那一刻,他们流下的泪,是对坚强生命的敬畏,是对民族大爱的震撼、也是对生命中那些无法预知的未来的辛酸无奈...
第三阶段:
“生命很坚强,却也很脆弱” 此阶段向大家展示了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频发的大学生自杀、凶杀案例,一幕幕残忍的画面绷紧了在场每位同学的心。我们在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处在踏入社会前的过渡阶段。生活上,从依赖到相对独立;学业上,从填鸭式学习到自主性学习,经历着巨大的身心调整和变化。
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大学生群体成为抑郁症的易发人群,抑郁症也成了当下大学生心理的隐形杀手。 在播放过此视频后,我们展示了一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数据,通过多种方式让同学们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紧接着让同学们做了一项包含40个小题的心理测试,并随机抽查测试结果,结果发现部分同学有一定的心理障碍。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缓解心理压力,我们让部分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减压方法,并向大家展示了大学生心理调节法以及面对心理问题的各种应对措施,鼓励同学们积极面对心理问题,加强交流,培养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正确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找寻真正的自我。
第四阶段:
“珍爱生命——拒绝不良嗜好” 我们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嗜好如抽烟、酗酒、聚众斗殴等是影响其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向大家播放了拒绝不良嗜好的教育片。通过播放视频以及随后的分组讨论,小组回答等环节,让同学们了解到不良嗜好的危害,让其明确身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帮助其更好的认清自我,拒绝不良嗜好。
第五阶段:展示班级微电影《拥有》为配合我校第十二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我班以“感悟生命,寻找真我”为主题拍摄了微电影《拥有》,此片讲述了一名普通的师大女生捕捉生命美好,找寻真我的故事。通过此电影让同学们对生命的美好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启迪同学们以一种健康的态度和方式去面对生活,充实自我。
活动目的
1、提高同学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引导其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培养心理素质,锻造做人的品格。
2、帮助同学们纠正不良嗜好,改变不良习惯,认清自身优缺,更好的了解自我,发展自我。
3、引导同学们学会珍惜,学会感恩,珍爱生命,为美好的明天不懈奋斗。活动成效此次活动主要以播放视频的形式进行,在每一阶段的视频展示中都给大家带来了心灵上的洗礼,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生命的美好,提高心理健康知识,积极面对心理问题;帮助同学们改正不良嗜好,培养做人操守;引导同学们认清自我现状,明确自身责任。与此同时鼓励同学们写活动感言,微博互动,以现代大学生应有的方式传递温馨,传递感言,为此次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总结3
时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已近三年,回顾这三年历程,我校也和全镇各兄弟学校一样,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能积极配合中心学校的工作,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也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不小的成绩。
一、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这项课题的认识。
自从中心学校确定在全镇开展这项课题研究之日起,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了全校教师会,贯彻了上级的会议精神,组织大家围绕关于在本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帮助大家提高认识,动员大家积极参与这项课题研究。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及时的,它不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而且还是社会家长、教师的共同需要。
二、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机构。
主席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我们认为要把这项工作更好的开展起来,必须要有一个经得起考验的领导机构,因此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知识水平较高的王典红老师任副组长及咨询老师,各班主任老师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成立之后,我们及时向全校学生进行了公布。
三、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
为了使受辅导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准备了一间室内配套设施比较齐全,标准较高的一间教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室。此室建好之后,我们在此进行数次探讨和研究活动,进行十几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答复,几十次心理健康教育个别辅导。每次辅导都能做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有的放矢。在这里学生学到了怎样做人,学到了怎样求知,还学到了怎样健体和审美。
四、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箱。
咨询信箱做得美观大方,规格较高,安装在辅导室门边,让学生把心里话可以及时地向老师倾吐,把对学校管理、教学方面的建议向老师提出,把心里迷惑不解的问题向老师咨询,两年来,共收到学生的咨询信件达200多封以上,我们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利用课间操时间及辅导课及时把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给予答复。
五、充分发挥了校内墙报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宣教作用。
为了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及时教育,学校做到各班有班刊,学校有校刊。能把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放在重要的位置。并能根据当时学生的实际和各班的班情的变化进行更新和改版,对好人好事及时进行表扬。对不良行为点出现象,使学生学习有了榜样,前进有了方向。
六,抓典型引路,以点带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在开展学英模见行动及“远学洪战辉,近学申金凤”活动中,并结合我校的典型人物曾婷进行学习,曾婷是我校上届六年级一位女生,历年担任班长,是本镇“十佳”学生之一。她个子矮小,身体并不强健,家庭条件极差,但她能战胜一切困难,刻苦学习,成绩年年优秀,在家是一位小管家,在班上是一位好干部,在老师的心目中是一位好助手,学校抓住这位典型,号召全校学生向她学习,使有困难的学生能勇于去战胜困难,不愿学习的也想认真去学习知识。让典型的力量得到应有的发挥。
七、抓受挫折学生的心理转化。
学生受挫,人之常情,学生受挫以后一般情绪低落,心态不好。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受挫的学生呢。为此,我们做了专题研究探讨,我们的想法是,首先要仔细观察受挫学生的反常现象,并认真分析受挫原因。然后因人制宜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其倾吐内心的痛苦,解开心理上的疙瘩。
八、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主力军的作用。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困境 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36-01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重视,为此,国内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专家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研究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堪忧。
1 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1.1心理健康标准混乱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各地学校已经广泛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由于广大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标准的理解不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标准不统一,很多教师还把学校规章制度要求以及中小学生行为守则中的内容与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淆。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标准。
1.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医学化
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生视为病人的医学化模式,强调的是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有的学校把心理测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只要测验不达标的同学就被视为异类,必须接受学校的治疗,而在此过程中,会诱发学生的自卑感,可能受到其他同学的疏远和嘲笑。有的学校专门开设心理辅导课,但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案例都是偶然的极个别的,而不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这种不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不能给学生心理带来疏导和启发作用。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具有针对性的,不能一概而论,也不是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就可以解决的,必须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路
2.1确立统一的心理健康标准
2.1.1区分好状态与特质
学生在处理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因某些事出现情绪波动。例如,某次考试失利,导致某段时间郁郁寡欢。这是一种状态性的问题,是随着时间可以消除的情绪波动。而有些教师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便将此状况视为该生心理出现了问题,这就将原本是状态性的问题上升到了特质性的问题。何谓特质性问题?先天存在或后天形成的固定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才称得上特质性问题,例如某生性格暴躁经常打架或是某生有自闭症等等。要想有统一的心理健康标准,教师首先要明确状态性问题和特质性问题的区别,并做到正确处理和对待。
2.1.2明确连续与二分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不能将一个人单纯定义为心理健康或是不健康。因为一个人的性格中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不好的一面,不能因为某些心理缺陷而忽视了其人格中健康良好的一面。而且,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要引导学生向好的一面发展。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问题只是程度轻重不同,避免将学生截然分成“健康”与“不健康”两类。
2.1.3正确看待正常与异常
学生在青春期极易出现逆反情绪,导致某些叛逆行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是由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决定的,是这个年龄段普遍会出现的问题,具有阶段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而异常问题是指那些不具有普遍性的,或者程度非常严重的问题,如学校恐惧症及某些行为等。
2.1.4注意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
我国现行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依据大多数人的行为表现而制定的,寻找共性是其出发点。但是,人各有不同,不能因为某些共性的问题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既要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标准,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
2.2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2.1讲求心理教育全面渗透
所谓课程化,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当作一门课程来设置,由专门的心理老师任教。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缺陷,心理课的开设对于学生心理固然有好处,但是如果其他课程教师缺乏必要的心理知识,也势必会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讲求全面渗透。
2.2.2结合学生实际,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目前学校开设的心理课程存在很大缺陷,它向学生传授的还是关于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学科和理论知识,而不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学生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学校不应只是死板的灌输理论知识,更要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2.2.3从整体原则入手引导
学生的心理出现异常,与其成长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在对待问题学生的时候,不能单方面从学生的心理缺陷入手治疗,更要考虑其成长环境等大的因素,力求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例如,对待患有学校恐惧症的学生,不能单纯告诉他学校不可怕,更要探求其患病原因。很可能,他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导致自卑,或者学校有同学经常欺负他。只有从根源入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成长铺平道路。
3 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显而易见,国家、社会和学校,甚至家庭都要联合起来,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美好健康向上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统一心理健康标准和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路所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李万兵,龚丽萍.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初探[J].教育探索,20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