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汉语的教学法

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范文1

关键词:结构-功能;交际性;循序渐进;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理论与方法过去和现在都有许多种,中国近些年来形成了结构-功能法为主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听说读写全面发展,阶段侧重,重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既能说出合乎语法的话,又能说出得体的话。所谓得体,就是所说的话适合语境的需要。语境内容包括具体的上下文,说话者的社会地位、性别、心理因素,谈话的时间、地点,说话者特有的民族文化等。①”

在这个效率较高的教学法中,笔者认为贯穿了以下几个原则:

一、交际性原则。或者可以称为实用性原则。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训练的时候以交际作为目的,也以交际作为手段。也要经过一段由模仿、模拟交际转化为真实的交际,让留学生能够活用课本上的知识,而不是停留在课本和课堂上。

比如“买东西”这个话题,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杨寄洲主编的《汉语教程》第一册(上)第八课中,课本上学了“苹果一斤多少钱”、“橘子怎么卖”,“太贵了”,“我要两斤”,“一共多少钱”等句子,这些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语言如果只是停留在课本上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模拟为商人和顾客来进行对话,下课的作业自然应该布置去市场上买东西的对话。在那里他还可以知道葡萄、香蕉、芒果、桃子很多水果和蔬菜的名字,买东西过程还加强了对语言的记忆,同时还可以学习中国人如何讨价还价,或许还可以练习打招呼、问路等会话。下一次课,复述买东西的过程,把听到的但不会写的生词说出来,教师把生词写出来,在兴趣的驱使下又学会了生词。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学是要遵循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教材的编写首先应该考虑词汇与语法点的控制。教师在讲解之初,不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要慢慢地讲,要以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程度作为标准,而不能以教了多少个汉字、讲了多少页课本、学了多少篇课文作为标准。

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表现在教材安排上,学生在初级阶段中先注重“说”和“听”,其次是“读”和“写”。等学生对汉语的听和说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感性认识再去慢慢强化读和写,在滚动式的学习中,听说读写相互促进。

循序渐进的原则还表现在“说”上。

首先是拼音问题。

在声母的教学上,为了能够看清送气音p、t、k和其他非送气音的区别,可以放上一张纸条在嘴的前面,也可以点燃一根蜡烛,增加趣味性,等学生已经掌握发音方法之后,这些道具自然就不需要了。

一些错误的发音在一开始需要及时纠正。比如日韩留学生在学习拼音之初常见的错误是“f”音发为“p”音,如“咖啡”一词容易发音成为“kapei”,舌尖后音“r”音和舌尖中音“l”音的混淆,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的混淆。对于这样的情况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可以把一些带有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字词故意放在一个句子中,如:“春天来到了村子里”;“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我的知己是我自己”等句子。

此外韩国留学生在开始表达的时候重音和轻声也处理的不当,比如说:“知道了”,其中“知”为阴平,而“道”和“了”则是发的轻声,而韩国学生的发音则是“道”发了去声,并且重读这样一来,他们的发音就如同中国人在生气的时候发的“知道了”。

俄罗斯留学生刚刚开始学汉语与中国留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俄语一样困难。除了日韩留学生出现的问题外,在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上有许多不同,常见的错误是声调不准确,发音中容易有鼻音,舌根音g、k、h混淆。

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最难掌握的是声调:

笔者让俄国留学生和韩国留学生读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结果如下:

白日依山尽,其中“山”字读成了上声,“尽”则读成了阴平;

黄河入海流。其中“河”字读成了去声,“海”也读成了去声;

欲穷千里目,其中“欲”字读成了阴平;

更上一层楼。其中“更”和“上”都读成了阴平,“层”发为阴平,“楼”读成了去声。

这样看来,一声变三声,二声变一声,二声变四声,三声变四声,四声变一声,加上在其他课文和对话时的变调,如四声变三声,三声变一声,变幻莫测各种变调的排列组合几乎全部都有,很难推究其变调的规律。

如果声调掌握不好,容易引起误解和笑话:

一个外国留学生问一个中国的老人:

“你愁不愁?”

“不愁!”老人边回答边感到很奇怪。

“你丑不丑?”“”老人很生气,我长得丑不丑和你有啥关系,没有回答。

“你臭不臭?”“”老人很生气地瞪了他一眼,想我刚刚洗完了澡,怎么这么没有礼貌?

学生看见老人生气了就解释,“大爷,我问你抽不抽烟?”这时候老人才明白了这位留学生想表达什么意思。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是说明了声调准确的重要性。

声调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都很难,尤其对于俄国学生而言掌握二声,阳平的发音是很重要的第一步。所以同样也要有针对性的练习,说一些语调顺序明显的成语,如“阴阳上去”。“风调雨顺、经年累月、山明水秀”,着重注意第二个字的二声发音练习。

然后是实践表达问题。

无论哪个国家的学生,学习语言最怕的是不想说,不敢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初学者要注意鼓励他们发言,哪怕是发音不准确也要鼓励,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好的老师。李阳的疯狂英语要求的第一步就是自信心很足,敢说,不怕出错,因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犯错误的过程。课堂上的时间除去老师讲解的时间,每个学生练习的时间平均下来练习的时间并不多。所以要想练好听力和口语还得靠课外的功夫去练习。

对于初学者应该要求学生在课下交流的时候多用汉语交流,最起码也应该把上课时候所学的掌握熟练。如果是同一个国家的几个留学生一起来留学,学习汉语时候最大的问题是这些留学生更倾向于用原来的母语交流,练习汉语的时间会大幅减少。

对于稍微有些基础的留学生,应该布置会话的题目,去和学校外面的中国人进行对话,在实践中去加强记忆,强化实践性教学与应用性教学。

对于汉语基础已经很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去读一些中国的经典白话文,去看一些中国的电影、电视,学唱中国的歌曲,听中国的广播,这样让他们在更复杂的语言层面去学习、去理解汉语。可以布置一个讨论的题目,让每个同学准备3分钟的演讲。让他们能用汉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循序渐进的原则还表现的汉字的学习上。汉字相对于音素字母系统和音节字母系统而言,是很难的,尤其是对于欧美俄国家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我们中国人很多时候还有写错字、读错字的笑话。俗语说“山东秀才读半边”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外国人也觉得汉字很难,因为丹麦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曾说:天书是用世界上最难写的汉字写成的。这很能反映欧美人学习汉字之前的心态。汉字难主要是因为形体复杂,字数多,常用的汉字就有3000个左右,哪里像英语只有26个字母来来回回组合就行了。但是还是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学习汉字。

1.独体字讲解。独体字在从古至今的汉字演变过程中,形体变化小,意义变化小,许多都是固定的名词。比如山、水、日、月、牛、羊、鱼、车等等,这在古代象形文字中就是一张张的图画,在讲解这些字的时候可以增加学习汉字的兴趣。

比如“家”字的讲解,上边的宝盖儿偏旁代表的是房子,下面则“豕”则是代表一头猪。为什么是猪,不是人,也不是其他动物呢?

因为中国经常说六畜兴旺,所谓“六畜”指的是在古代和中国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六种动物,即为马牛羊猪狗鸡。这六种动物中“猪”在繁殖后代的时候产崽儿最多。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人口多就意味着生产能力大,所以人们认为“多子多福”,其实也算是生殖崇拜的一种。同样的情况还可以发现在世界上很多地方,不仅仅是中国,也会崇拜鱼,喜欢鱼,鱼类好吃倒是在其次,更大的原因在于大家对鱼类无与伦比的繁殖能力感到崇拜。

2.合体字都是由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在讲解一些会意字和形声字的时候就可以分开讲解。在讲解生字的时候,教师如果能掌握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双重写法,对于留学生学习汉字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讲汉字的结构像是在讲解图画的构成,这样每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或者多个故事去辅助,既能增加学生对汉字的了解,也能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能增加学习汉语的兴趣,一举三得。

在这个过程中偏旁儿和部首的讲解也应该贯彻。坚持讲解一个字的偏旁部首有一个好处,以后再阅读其它文章的时候,即使他们不认识这个汉字,也能大体猜出这个字和什么事物或者动作相关。在这样长期的积累之下,哪怕两天学习一个偏旁部首,两个月的时间也能知道一些最常用的偏旁,增加阅读的能力。这和中国人学习外语时用的词根记忆法有相似之处。

3.教授基本的笔画和笔顺以及汉字的基本架构。古人讲“永”字八法。基本的笔画点、横、横折、横钩、竖、竖折、竖钩、撇、捺、挑、斜钩等基本的笔画学会,然后学会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进门后关门,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此外要写得好看一些,不歪歪扭扭,还要掌握“米”字格的分布以及横平竖直的要求等。

4.汉语中好多词有一个中心词,学会了一个“车”字以后就可以延伸认知更多的和“车”相关的生词,汽车、公共汽车、马车、牛车、火车等。

即为:(1)首先要学习“车”的发音。

(2)其次是拼写,拼写的时候要一笔一划分解开来,告诉学生每一笔画的顺序及方位走向。

(3)讲解象形文字“”,上下两个横是代表两个轮子,中间的“曰”是代表车体,中间一竖代表车轴。

(4)结合组词。汽车、马车、公共汽车、火车等。在对这些词语有了明确的了解后,则可以有组词发展到造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语句,接下来就是口语的进一步练习了。

此外循序渐进的原则还表现在阅读、语法等诸多方面,不再一一论述。

三、文化渗透原则。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思维则受到一个人心理因素的支配。中国人有其独特的不同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在思维上也必然有所反映。如果留学生只是学习文化的表面,那就如只是看到冰山的一角,无法得到汉语的精髓所在。反过来如果掌握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那么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定事半功倍,纲举目张。

比如中国人说到自己个人的时候总是喜欢谦虚。说学习成绩很好却说马马虎虎、还行吧,别人夸一位女士漂亮却回答哪里哪里,自己做菜做饭明明很用心、很好吃,却对客人说:做得不好,凑合着吃吧。这些话语如果不了解中国人特有的谦虚品质,很难理解,更容易为外国人理解为虚伪。此外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与欧美文明有许多不同,如中国传统上重视全局与整体,重视权威等等。从笔者的经验来看,一个留学生如果了解了中国人的历史文化风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后,学习汉语会有加速的效果。

此外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以提高结构-功能教学法的效率。

一、因材施教

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面对不同国家的学生、汉语水平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动机和目的也不尽相同,应该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单单学习上听、说、读、写四方面而言,欧美学生说的能力最好,生母、韵母以及音调都能准确到位,与此同时他们写汉字的能力较差,有些留学生上课时候笔记全部写拼音,不写汉字。日本、韩国、越南的留学生阅读和书写的能力较强,这源于中华文明对于周边国家的影响,汉字已经跨越了空间的界限进入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中。与此同时,他们的发音与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别,他们一开口就知道是日、韩国家的“洋腔洋调”。就一般情况而言,欧美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听、说方面有优势,日本、韩国留学生则在阅读和书写方面有其优势,而俄国留学生要学好汉语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此外个别学生的天赋和学习时间长短亦有不同,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不可能全部相同,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的辅导。

二、师生互动

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很多留学生已经是成年人,虽然从他们使用汉语的熟练程度而言甚至不如我们的一个小学生,但是他们的心智并不是一个小学生,教师教学的时候不能采取过于简单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国内传统的教学中,老师的权威性不容置疑,这一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应该做一个改变。亦师亦友的关系容易形成良好的互动,尊重每一个人,关心每一个留学生,上课时让学生感到不烦躁,不压抑,如春风化雨一样,学生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之下,自然会产生学习的愿望。

三、趣味横生

幽默感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容易形成良好的循环。有的教师讲课偏于冷静、有的教师讲课偏于热情,尽管风格不同,在上课时,如果适当地增加一些有趣的课堂小游戏和开一些适当的玩笑会让课堂效果提升不少。

比如认识人脸上五官的名称之后,可以让同学互相指认,讲到约会的时候,可以让同学扮演约会的朋友,讲到方向的时候,介绍自己的国家等等。

四、持之以恒:

学习语言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终南捷径,也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能是年年讲、月月学、天天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的意志力,也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毕继万,中国文化介绍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2]盛炎,《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 2006.

[3]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华东师大出版社,1984.

[4]施光亨,《对外汉字教学要从形体入手》,《世界汉语教学》预刊2.

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范文2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不言而喻的。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短时间内获得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能力。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对象一般都是已经掌握了一种语言的人,在此基础上学习汉语,在途径、规律、特点和效率等方面肯定和婴幼儿时期汉语的获得不同。婴幼儿时期的语言获得是在没有任何其他语言和思维习惯干扰下且有充分的语言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对于语法规则的获得是从小潜移默化的,因而没有必要在求学阶段专门进行语法教学,当然以语法为研究对象的专业人士除外。但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就需要借助语法来掌握汉语语言和思维习惯。笔者作为一个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深知语法学习的困难。笔者认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在讲授过程中有缺陷,即过于偏重语法规则的讲授即过分注重解释为什么而忽略了实际应用的训练。这与教学目的和学生的期望都不一样。语法教学多为静态的被动接受型教学方式,而不是与现实语境、现实交际为目的的动态教学。例如在一堂教学实践课上,汉语教师讲授副词“才”与“就”的用法及区别,不少老师的处理方法是介绍完它们的用法与区别后,教师给出很多的例句:

我十点才起床。                      我七点就起床了。

她两个小时才写完作业。              我半个小时就写完作业了。

他三个月才学会游泳。                他一个月就学会游泳了。

通过这些例句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强化练习。但是笔者以为这种练习的效果只是短暂的,因为学生还是没有充分理解在什么样的语境下用它们,而是单单套用这种句式,而如果遇到“才……就”的情况就会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老师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学生认为“才与就”对立的,不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子中。这种缺少实际语境的语法教学会出现的另一种情况是,语法成绩很好的同学在实际语言运用当中却经常出错:

A:“你什么时候回来?”B:“我9月回来中国。”

A:“你为什么不去泰国玩?”B:“我的visa不可以出去中国。”

A:“你们去哪?”B:“我们出去饭馆吃饭。”

这种简单趋向补语偏误情况在留学生当中并不少见。由此可见,语法教学只求让留学生把握语法规则的基本框架并不能解决其实际运用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法教学原则的指导下使用更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语法教学。

二、语法教学的原则

一般说来,汉语语法教学有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实用性等原则。后来,人们把“管用”、“精炼”、“好懂”提炼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原则,之后经过多年实践,又提出了“淡化语法教学”这一观点,但这些都是对以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且不做汉语语法研究的人的要求,因为语法规则已经潜移默化的内化在实际交流中,两个有着相同语言和思维习惯的人一般不存在理解困难的情况。但是对于留学生而言不能完全做到“淡化语法教学”,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语法教学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培养汉语的语言思维和表达习惯。如此说来,有效的语法教学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对外汉语教师在确定语法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原则:

(1)实用原则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当中应当对语法事实和语法理论成果进行梳理,用实用原则对语法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比如对于零基础的留学生,我们可以用主谓宾这种简单句型安排一些简单日常对话,让留学生感到这些语法点是有用的。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致,减少语法学习的抵触情绪。

(2)简化精当原则

将繁复、抽象的语法规则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表达,如在讲解简单趋向补语时,可以用图画形式。另外在课堂上不需要过多的专业术语,比如讲解连动句时,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是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动词,虽然这样表述不严谨,但是这样可以让问题变得简单。

(3)易学原则

对语法教学内容进行选取,用精当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提炼。易学都是相对的,对于所学语言和母语相近的人来说,学会第二种语言需要的时间相对少。如母语为英语的人在学习法语时,用800个学时即可。因此在易学原则上可以先选取与留学生母语相近的知识点进行讲授,之后再逐渐增加难度。另一种对易学原则的理解是每节课讲得内容不宜过多,比如讲解能愿动词“能、会、可以”时,我们不可一次性把这三个词的用法与区别告诉学生,这样只会让学生更加迷惑。我们应该有所选取,有所侧重。

这三种原则不是说分开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前文所说根据实用原则选取教学内容,使讲授的语法点更具有实用性;按照简化精当原则把讲授的语法点做成一目了然的图表形式或者创造出实用的对话情景讲授语法点;遵守易学原则将每节课讲授的知识点分为几个等级,由易到难。

三、语法教学的方式

笔者认为根据这三种原则可以比较有效的选择语法教学内容,但是用何种方式进行讲授则需要根据学生类型或所讲语法点的特点决定。

(1)任务型语法教学

近年,语法教学从传统转向为任务型语法教学。总所周知,学习语言的主要是为了交际,那么语法讲授主要是为了让留学生运用正确的汉语语法规则。因此在语法课上,可以根据讲授的语法知识设计一些交际任务,不必过分突出强调语法,只是有意识的将语法内容融入到任务的设计中,让学生去完成。比如讲“是……的”句式的强调用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用法之后,用“是……的”做个简短的对话:

A:“你是从哪里来的?”B:“我是从美国来的。”

A:“你是怎么来的?”B:“我是坐飞机来的。”

或者老师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用“是……的”句型对划线部分进行强调,如:他教语文。

我昨天到的。

这样做既可以顺便锻炼了留学生的口语能力,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这个句型的特点及用法。

(2)情景教学法

笔者认为任务型语法教学与情景教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所以可采取情景教学法,运用情景教学法可以设计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交际场景,让学生运用课上讲授的语法点进行练习,比如,在讲量词“个”“两”“斤”等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买东西的情景,让学生用这些量词进行交际对话。

A:“这个苹果多少钱一个?B:“我们的苹果不是一个一个卖的,是一斤一斤的卖。”情景教学法增强了语法教学的趣味性,将枯燥的语法知识点变成鲜活的交际工具,使语法点更便于掌握。

(3)启发式教学法

除了让学生多加参与交际性的语法教学,还可根据启发式教学法,将留学生在汉语运用中的偏误整理出来,在课上通过正误对比、分析、归纳、集体讨论让留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感悟语法规则,而不是单纯的接受语法规则。如在讲授“着”时,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

教室的门关着。

教室的灯开着。

教室的空调开着。

他穿着黑色的衣服。

我们坐着。

……

鼓励学生利用这些句子归纳出句型特点:动词+着,并感受这个句型的语法功能是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

如今除了任务型语法教学、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法、也有游戏型语法教学,笔者认为类似的语法教学方式都有相同和可取之处,即都很注重学生在语法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充分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当然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笔者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在初级语法教学中用任务型或情景式教学法经常会出现超纲词汇,这样一来,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运用学生已掌握的词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配套的情景,使留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新学的语法点。当然这需要经过更多的实践才能将语法教学的方式变得更为有效。

另外,笔者认为,可以参考学习英语的经验进行语法教学。在初学英语时,我们大多不会专门去学语法,只有在掌握了一部分词汇和简单的表达后才会开始涉及语法知识,所以以此类推,笔者认为初级阶段的学生不适合进行专门的语法教学,而应该“以实用为主”为原则尽量多地学习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对话。在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表达的基础上进行少量的语法输入;并且对初级学生来说,不适合大面积的语法输入,而适合点对点的语法教学,以学生问为主。这样既不会造成学生学习的负担,也可以通过学生自主的思考提高其学习语法的积极性。

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范文3

关键词:借词;英源借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31

一、借词概述

词语借用是文化融合和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任何一种语言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从其他语言中吸收有用的词汇材料,以满足本族语言中的语义空白。汉语从外族语言中借用词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221BC—AD220),但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系统分析直到20世纪初期才初见成果。

1.1借词的定义和认证

在对词语的来源及理据的分析研究中,学者们选用了不同的术语定义词语借用,影响较大的有“外来词”、“外来语”、“借词”、“借字”等。关于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讨论也存在争议,下面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定义,借以了解业界对词语借用的认识程度。

外来词指音义都来自外语的词,其中包括音义的完全借用,也就是词的意义和声音形式都是来自外语的词的。比较常见的外来词是根据本民族语言的语音结构规律把外语中被借用的词在语音形式上加以一定程度的改造。如阿司匹林aspirin。(高名凯,王安石,1963)

外来词也叫借词,即一种语言从外族语言中翻译或借用的词语。狭义的汉语外来词应该只指上面说的这些音译外语词,不包括完全意译的外语词。(胡明扬,2000)

“外来语”一词是本世纪初年代从日语借入的(1902),一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初,主要限于指完全或部分音译的词,此外还增指从日语借入的训读汉字词。(史有为,2000)

一种语言往往从其他语言中吸收一些有用的词,这种词称为“外来词”,或称为“借词”。(周祖谟,2006)

笔者认为,界定借词首先应该区分语言单位的输入和文化概念的输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必定无法描述当前社会的某些事物,这就需要创造新词或者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来表述。借用的词语往往承载着语言、文化、社会三重身份。从语言学研究角度考虑,它既可以促进本民族语言的创新和发展,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又能加深本族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感悟更多的语言现象。在借用过程中,常出现两种情形,即语言单位(一般是词)的整体借用和新兴概念(本族语中没有的概念)的引入。豪根(Einar Haugen)将借用定义为“试图在一语言中再创造另一语言中已有的模式”。(祝畹瑾,1992)在拼音文字中,人们可以通过照搬(alien)或者转写(denizen)引进所需要的词语,而非拼音文字(如汉字)引进词语就要复杂的多。汉语吸收外来词大别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根据外来的事物自创新词,第二种是根据外来语言的原词加以翻译或借用。(罗常培,吕叔湘,王力,1981)

根据外来的事物自创新词所根据的只是外来的事物,并不是外来的语言,它是异质文化对本民族意识形态的冲击,是文化概念的输入,是语言使用者对新事物的认知反应。而翻译外来语言的词汇有音译、意译、仿译等不同的方式。

所以,本文采用英源借词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从英语中整体输入汉语的音译词、半音半意译词和音译加类名三类词语,即借入汉语的存在音译成份的词语,只是在语音形式和文字形式上进行了符合汉语言系统的微创造。

1.2英源借词在汉语中的存在形式

在吸收英语词汇时,汉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有一种拒绝单纯音译词的倾向。虽然在一开始吸收外来概念时,会将其形式一并吸收,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往往会舍弃借用词语的原有形式,用汉语的语素另造一个新词,或者在借用之初就使用意译和部分意译最大程度地将其改造和汉化为符合汉语习惯的词。本文讨论的存在音译成分的借词一般有三类情况:

(1) 音译词,纯粹音译,不考虑所用汉字的意义,只求声音近似。

(2) 半音半意译词,对引入的概念一半用音译一半用意译。

(3) 音译加类名,在音译的基础上加上表示该事物类别的语素。

从上表的英源借词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词大多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今天开放的社会中,语言的彼此影响已经越来越频繁。当汉民族文化与欧美文化进行交流和碰撞时,语言也始终站在冲击最为强烈的前沿,两种语言之间的对话正在推动着语言融合,我们也可以从借词中窥见文化交流的各种情况。所以说借词实际上不只是社会语言现象,而是相近或相异的社会文化互相接触必然产生的后果。(陈原,2003)

1.3英源借词在汉语中的语义变化

一个词被借入后,意义可能有所改变。可能会受到借方文化的语言的影响而产生新的意义和用法。因此外来词同相应的外来词相比较,往往在意义范围上有出入。(邢公畹,1992)。词汇意义的变化是一个连续、缓慢而渐变的过程。当汉语从英语中借用词语来填补需要表达新事物的语义空白时,常存在以下几种语义变化:

(1)词义的扩展,即一个词语在英语中不具备某项意义,进入汉语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经过汉语语义系统的改造具有了新的意义。如:mini在英语中仅为微型的,袖珍的意思,借入汉语后增加了小巧、可爱的感彩。cool的基本释义是凉爽的,冷静的,引申为绝妙的,出色的;而“酷”在汉语中除了令人满意的意思外,主要指一种被青少年所崇尚、追求的美好而前卫的形象和气质,也出现了“扮酷”、“装酷”、“玩酷”这样的合成词。

(2)词义的缩小,即一个英语词在英语里有多个义项,而汉语只借用了它的其中一个或较少的几个义项。看看21世纪大英汉词典中cartoon和bar两词的释义:Cartoon1.漫画,幽默画,讽刺画2.卡通,动画片3. 连环漫画4. (壁画等的)草图,底图5.计算机打印输出的图像。在引入汉语之后“卡通”只保留了其动画片和漫画的义项。Bar在英语中有近20个义项,在借用为“吧”后,只保留了售酒(有时也售饮料、食品)柜台(带轮子的)餐柜;酒柜(常带轮子的)上酒小车酒吧间(专售某种商品的)柜台,专柜这项。如酒吧、网吧。

(3)词义的升格和降格,词义升格即一个词从原先表示贬义或中性意义转为褒义,反之即为词义的降格。Show在英语里体现的是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西方个性主义文化,而在现代汉语中往往用“作秀”一词将其与虚张声势、名不副实联系起来。生活中我们常说的作秀,除了说到电视台作秀,到舞台上作秀以外,通常都具有明确的贬义,专指那种缺乏诚意或怀着不甚纯洁的动机装模作样、故作姿态的举动。显然,这一词语的借用并没有将西方文化中展现自我的理念一同吸收进来。Marathon在英语里只指一项体育运动,马拉松赛跑。借入汉语后除了指马拉松赛跑又引申为时间持续得很久(多含贬义):~会议|~演说。

一个词语有很多义项,在语言接触发生,需要词语借贷时,接纳一方只取所需义项以满际需要,而借词这个“异文化的使者”也会在语言的使用中经历词义范围缩小、扩大、贬化、褒化等变化。

二、学习者学习借词的优势及劣势

2.1学习者学习英源借词的优势

英源借词覆盖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学习者在学习汉语之前就接触过这些概念,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这类词语的学习不难。他们只需要学会简单的汉字,就能很快地掌握。萨丕尔说“语言主要的是一个听觉符号系统”,当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中遇到语音方面与其母语有联系而在意义上理据性较弱的借词时,会刺激其求知欲,而教师也可以适时地选择切入点,调动学生已掌握的语言中的语音或词汇知识来扩大词汇量。

2.2学习者学习英源借词的劣势

首先,借词虽容易理解,但是不易自学。除了专门的外来词词典之外,一般的词典中并未收录这类词语。这就造成了学习者在课后学习时的障碍。其次,存在音译成分的借词虽保留了与源语言相似相近的语音,但并不相同。汉语在吸收词语使其成为汉语词汇成员时,已经在读音、声调、音节上进行了一番改造。其中,音译加类名这种情况是因为一些新兴的概念或者事物中国文化中并没有等价物,在引入的时候就需要给它做一个分类,在后面就缀一个类属词,这样易于本族人民接受并且使用。这类具有汉语独特语言习惯的借词,中国人使用了很多年,但是留学生学起来却有些困惑,比如:“爵士舞”,“jazz”本来就是一种舞蹈,为什么还要给它添加一个类名成分加以赘述,是留学生常会有的疑问。

借用的词语在长期使用中,以汉字形式出现,受到汉字形、音、义的制约,必然会染上汉民族的独特色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若过度联系母语中原词,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词语,就会出现语音及语义上的错误。

三、对外汉语中英源借词的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几种主要教学法大都关注语法教学,近年来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但仍然没有一种系统的词汇教学法给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以指导,使得词汇教学有序高效地开展。英源借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词,作为对社会交往现象的记录,它在不断变化以适应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因此教授这类来源于学习者母语文化的词语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3.1借词的选择

对借词的分类有许多种,根据词语类别分有饮食类、科技类、艺术类等;根据借词的类型分有音译词、音译加意译词、音译加类名等。不同时期输入汉语的英语词语是不同意识形态下双方社会文化差异的体现,只有具备在汉语中使用较长时间的条件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借词。现在人们对借词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已经逐渐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由此也引起了外来词语数量剧增。大量的外来词语充斥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之间,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这种洋溢着外来文化的语词更是不加理性思考任其发展乃至使用泛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选择借词,选择怎样的借词并且教授给学习者是摆在汉语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教育部每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都会统计这一年各类词语的使用频率,可见词语的使用频率和范围成为其选择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3.2借词的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中,教授使用频率高的借词,除了语音阶段强调其与原词语音语调的差异之外,还要着重强调词语的意义。词语都具有概念意义、联想意义、色彩意义等。借词经过汉语的改造之后,有些词语的意义与原词并不对等。这就需要教师在词语教学过程中,逐步深化这种差异性教学,使学习者在学习借词时摆脱对母语的依赖性,从汉语的角度去重新认识词语,避免学习者在看到这类词语时与母语的的强行性等价化。

3.3 借词的教学方法

(一)游戏学习法

做游戏学汉语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降低课堂中陌生语言带来的焦虑度,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有角色、有情节的游戏活动中,提高学习效果。英语与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并无亲属关系,汉语的声调往往是欧美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难点。声调的教学中引入游戏法,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意识到借词与原词在音节和声调上的差异。

通常一部教材的设置在新旧知识之间都会存在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也可以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新旧知识的对接,提高教学效率。在初级阶段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内容,如通过游戏纠音正音之后掌握正确的语音。在中高级阶段,教师就可以遵循学习能力迁移规律,开展认知深化活动。教学中通过游戏让学习者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开展小组间互练读、评读、赛读等,提高认知能力。

不过游戏法作为辅教学法,其游戏设置需要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词汇内容等灵活调整。如果一堂课中游戏时间过长或游戏设计与教学内容脱节,会造成课堂气氛活跃但学生并没有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况。

(二)用形象或者语境的方法

从词的语法属性来看,借词主要是名词,而名词大部分都是单义词,这就为学习者掌握词义提供了便利。但是汉字的认知和词汇的扩展几乎是同步的,学习者在并不牢固的汉字认知基础上扩展词汇就更难,尤其是在记忆中储存孤立的词。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对比、联想、等方法,使词语进入学习者的词汇网;也可以用具体的实物、图片来展示词语,像汉堡包,培根,咖啡等词语一定能引起学生共鸣。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

认知心理学理论表明,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动用的身体器官越多,学习的效果就越加。多媒体教学中的视频、音频等集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刺激,让学生真实体验到这个词。爵士乐、芭蕾舞、迪斯科等文艺类的词语就比较适合用这种视觉刺激来传授给学习者。

四、结 语

借词是语言文化接触的必然产物,对借词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汉族与其他民族接触交往的历史,了解不同历史阶段文化发展的特征。从语言学上讲,借词是来自汉语以外的语言的词语,分析汉语对于异质成分的改造吸收过程,有助于更加清楚地认识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进而推进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原(2003)《语言和人》,北京:商务印书馆

[2]胡明扬(2000)《语言学概论》,北京:语文出版社

[3]高名凯、王安石(1963)《语言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

[4]罗常培、吕叔湘、王力(1981)《现代汉语资料选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5]史有为(2000)《汉语外来词》,北京:商务印书馆

[6]邢公畹(1994)《现代汉语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范文4

摘 要:词汇是三大语言要素之一,对外汉语中词汇教学自然是很重要的部分,关于词汇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从词汇教学入手,阐述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和难点,并根据实践经验和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词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实践中应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原则;方法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从语言的本质看,语言的第一功能是交际。言语交际是通过语言的基本表述单位——句子完成的,而词又是组成句子的基本结构单位。一位语言学家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还能进行一些言语交流,但是没有词汇,人们就根本无法说话了。”中介语理论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一辈子都在使用带有偏误的中介语进行交际,然而大部分交际是成功的或基本成功的。对于比较难的语法点,学习者可以采用回避策略,对于语音方面的“洋腔洋调”,听者也可以容忍。这是因为,并非所有的偏误都会阻碍交际中信息的传达。如果是语法错误我们还能猜测对方要表达的意思,但如果词汇量不足,则通常不能表达观点。从第二语言学习的角度看,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难点与核心,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最重要的任务。学习者的难点即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一、词汇教学的难点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汉语词汇数量庞大,系统复杂,从内容上来看,词汇教学的难点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

(一)词汇量难以控制。词汇的控制就是解决教什么词和教多少词的问题。课程不同对词汇量的要求不同。读写课、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等,各个课程共同承担了词汇教学的任务,但从各门课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及学生习得的实际情况看,词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阅读课上。同一阶段的各门课程之间的词汇教学要相互呼应和补充。而且每堂课学生学习多少单词为佳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涉及到记忆的规律。学习量过大,学生掌握不了,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过少,则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要求、组织言语材料的方法、学生课内练习机会的多少、课外学习时间的长短等等都是影响教学词汇量的重要因素。这些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也加大了汉语词汇教学的难度。

(二)汉语词汇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词汇教学难。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虚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意义较虚,教师难以解释,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此外,汉语中还有许多近义词、一词多义、兼类的语言现象。词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关系的复杂性也加大了汉语教学的难度。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文化词汇,仅仅从字面上很难理解词语的意思。如“胸有成竹”,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或打算。但如果不了解这个成语的文化背景,就不能领会它的真正含义,甚至出现有的西方翻译者把它译为“肚子里有根竹子”的笑话。

(三)教学语料的选择有难度。语言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词汇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地产生新造词,而一些义项会不断消失。选取文学作品作为教学语料,其中的一些用词、一些表达可能在当下已经很少用了;选时下的报刊读物、网络材料,有些词的用法有过于新潮,还没有被纳入规范的汉语词汇系统,不仅是外国人不懂,很多中国人也不明白。因此,材料的选择也是一大难题,规范和地道难以取舍。

二、词汇教学的原则

刘珣曾提出词汇教学的原则:

(一)要认真掌握每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目的语和母语词汇之间不是简单的对译关系,除了专有名词和单义的术语之外基本上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即使可以对译,在附加色彩的文化内涵上也可能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异。

(二)词的教学应与句子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语境中掌握词汇。词语只有在句子中才能明确其含义,了解其用法。汉语中常常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对词和词的使用特点的讲解和操练要充分考虑到语言的交际功能,培养学习者利用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

(三)利用词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在系统中学习词。词汇不是孤立的,而是语言的子系统。我们可以利用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关系等帮助掌握词的意义关系;通过词义搭配和句法搭配来掌握词义的组合规律。利用词的聚合和组合关系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四)掌握汉语构词法,重视语素教学。汉语词汇以复合词为主,合成法是汉语最基本、最发达的构词法。充分利用汉语构词法知识,把构词规律交给学习者,并通过语素义解释词义。这样能举一反三、扩大词汇,也有利于区分词义。另外,汉语的构词规律和句法结构基本一致,有利于学习者的深入学习。

(五)不同的语言技能对词的掌握有不同的要求。词汇教学要具体技能、具体课型具体分析。词汇课分为积极掌握词汇和消极掌握词汇。积极掌握词汇是要让学习者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消极掌握词汇是要学习者能听懂、读懂就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型有针对性的进行词汇教学。

(六)加强词汇的重现和复习,减少遗忘。一般说来,新词至少需要六至八次的重现才能初步掌握。在词汇教学中,应注意每个生词的首次感知。从展示单词开始就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之后的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复习。

三、词汇教学的方法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个留学生的汉语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掌握词汇量的多少,词汇掌握量的多少还对留学生的汉语表达是否合适、得体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必须运用各种方法让留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理解汉语中的词汇,从而更好地习得汉语,顺畅地用汉语进行交流。结合课堂上所学,实践中的经验以及从论著中获取的理论知识,下面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常用的方法作一个粗略的总结。

(一)直观法

直观法就是利用实体事物、手势语等来理解词语的意义。这种方法形象直观、简单易懂。实体事物主要用于理解自然界实际存在的事物,如“树”、“桌子”等可以指着教室外的树、教室里的课桌,念出他们的音节,让学生明白其含义。这类词的教学也可以用图片辅助。手势语主要用于帮助外国学生理解动词,如“挥手”、“关门”等简单的动作就可以很方便地用手势语或身势来向学生做出解释。利用实物、身势及手势向外国学生解释汉语词汇,主要利用这种方法的形象性,用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二)利用上下文语境释义

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汉语中一些简单的名词可以用上面一种方法来解决,但也有很多是用上述方法不能解决的,那么不妨放在具体语境中来理解。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是语言中静态的词汇,而是言语中动态的词汇。在具体的文章中有时上下文是相互解释、补充说明的,根据上下文的词语、意义和词语搭配的关系就能弄清生词的大致意思。如中级阶段:

他对别人很热情,但对我却很冷淡。

此句中的“冷淡”是中级词,可以通过前一句子的对立关系来理解其意义。根据表示转折的连词“但”和副词“却”,可以知道句子前后的意思是对立的,前面的“热情”和后面的“冷淡”意思也是对立的,由此可知“冷淡”就是“不热情”。利用语境释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猜词的能力、跳跃障碍的能力。

汉语中一词多义、兼类词的现象比较多。在进行这类词的教学中,给出具体的例子,有助于学生理解、辨别词义。

(三)利用语素释义

语素释义是要解释清楚词汇中每个语素的意思,说明它的整体意义。在使用语素释义法时,常常可以将词语的引申义、词语的用法一起介绍出来,容易让学生理解。进行语素教学的重点在于“核心”语素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掌握构词能力极强的汉字(即核心语素)。学生在学会了一个语素的基本意义之后,再接触由这个语素组成的其它新词时,就会根据该语素义去理解和记忆新词词义,方便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这种方法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对汉语语素的意义达到一定程度的熟悉,要善于联想,对汉语本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运用这种方法还应该了解汉语词汇的构词方法。语素释义有助于近义词的辨析。如:“展示”和“展现”都有一个共同的语素“展”,区别在“示”和“现”。“示”是“给别人看”;“现”是“出现”,这样两个词的区别就显而易见了。

词汇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翻译法、比较法、联想法、词块教学法等等。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词汇教学也一样,没有一种万能的词汇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或者多种方法相结合。能让学生理解词义、掌握词的用法就是好方法。

四、词汇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浅显讲解 所谓浅显讲解就是说教学中词汇的讲解要浅显易懂,用学生学过的词解释生词和用法。例如,“雄伟”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雄壮而伟大;魁梧、魁伟。其中“雄壮”为高级词,“魁梧、魁伟”是超纲词,学生都没学过。在释义时尽量用学生学过的、简单易懂的语言,否则会让学生越来越糊涂,甚至丧失学习汉语的信心。“雄伟”可以解释为:形容人、高山、建筑物等高大、强大有力,或形容计划、目标等伟大。

(二)精讲多练,即要精讲少讲,讲主要的和重要的,不要面面俱到;要多练习、多实践。汉语里有许多一词多义的现象,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应根据大纲和课文,重点讲解需要掌握的义项,而不是把所有的意思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不然,会让学生觉得汉语学起来很困难,丧失学好汉语的信心。

(三)及时总结,即词汇教学要经常进行清理、总结和复习,不断加强,不断巩固。一词多义在学了多个义项之后要有一个总结。学习一段时间后近义词、反义词也可以整理出来,便于加深记忆。

(四)严格及时纠错。传授知识并纠正练习中的错误,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责任。留学生在使用汉语词汇时常常出错。所以,与当前所学词汇有关的错误,特别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所讲的只是或母语干扰造成的错误,教师要及时给以纠正。对于学生自己不能纠正的错误,教师除了直接纠正外,还需要给出一定量的练习供学生加深印象;对于学生可以自己纠正的错误,教师可采用重复、提问,或运用体态语,让学生自觉意识到错误。(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3] 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范文5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法 教学原则 教学传统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述评

50多年以来,对外汉语教学深受世界第二语言教学各种传统教学法流派的影响,其所形成的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在内的教学法体系,很大程度上折射出西方教学法思想的构建模式和走向。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结构”为纲兼顾传统的教学法体系,七八十年代以结构为主,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教学法体系,以及九十年代以来所倡导的“结构、功能、文化”三结合的教学法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任务型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关注,这些合并构成了历时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然而,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有学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法体系仍不完善,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刘,2000)。虽然各时期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重点不一,但基本依托了“方法时代”西方外语教学法体系的理论构建模式。语言教学是一个影响因素众多、关系错综复杂的过程,无论是哪一种流派还是哪一种体系都无法用单纯线型结构去反映和体现语言教学实践的复杂过程。“方法时代”末期,语言教学中心由教学方法向教学原则转移,反映了“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的来临。“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是一种立足于第二语言教师和学生,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它以有效教学为教学第一原则,强调教师是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建立者,是教材和各类设备的运用者,是学习的激发者,是各类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应用和实践者,强调教师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是后方法时代的重要特征。这与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的“教师推动原则”、“导而弗牵”、“教学交错”、“活化事件”等教学原则,以及教师发挥“亲亲严师畏友和先锋”作用的观点相呼应(张正东,2000)。这些语文传统理论与经验无论是理论还是功能都与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法重视教师发展与学生活动的精神一致,同时也是我国教师代代相传的共识,不可一概视为陈旧的传统,而应该在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对外汉语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是灵活有效

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形成的一整套教学方式和师生互相作用的活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传统汉语教学经验无疑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遗憾的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结构教学法还是功能教学法体系,或是交际教学法或任务型教学模式,对外汉语教学呈现出重语言学习理论轻汉语言教学传统的趋势和特点。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比较缺乏。在外语教学方面,我国教授文秋芳专门对传统和非传统英语学习方法和英语成绩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4期),调查分析的结果有三点:第一,被调查的英语学习者对非传统方法的态度比传统方法更为积极。第二传统和非传统的两种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第三,能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学习者与对学习方法有偏爱的人相比,前者使用的管理策略明显多于后者。我们的外语教学尚且如此,何况是对外汉语教学呢?毕竟,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是汉语,汉语又是极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我们可以采用传统与创新互相补充的机制并不断构建和更新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这才是适合对外汉语具体教学环境的方法,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伯棠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前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一些门径,积累了不少经验。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加以继承。”尽管时代更新,岁月不同,但汉字、汉语的“根”没有变。对于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也应当加以尊重与应用。汉语是一门最具有民族性的学科,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印欧语系的非形态语言,对外汉语教学当然要适应汉民族独具的特点。汉语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不能脱离这些优秀的语言教学传统,因为中国的语言教育传统是在教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积淀起来的,经过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是传统教育的精华。只有尊重这些汉语言教学传统,并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对外汉语工作中去,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教学。

三、优秀语言教学传统的内容

1.“以学论教”的教学思想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和优良的教育传统。古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学”为中心,重学生,重学习,重体验,强调主动学习、德艺双修等传统教学理念。但历代教育家们不是从理念出发,而是从实践出发来认识、思考和论述教学问题的。他们关注的重点不是在如何“教”,而是在如何“学”,教师的职责重在如何指导学生“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思想。无独有偶,在我们的外语教学理论中,目前最受推崇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无论是在学习观还是在教学观和教师观方面,都与这些优秀的教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说明,语文教学传统并不见得都是过时的陈旧的理论,我们应该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继承。

2.注重汉字的学习

影响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对汉字的轻视和漠视。按照已故北大徐通锵先生的理论,汉字处于汉语最基础最根本的地位。在我们的汉语学习传统里面,字本位的原则是长久以来提倡并在实践中使用的。如果我们对汉语人历来的语言文字游戏加以归纳整理,就可以发现,它全是符合字本位原则的,没有一个是符合所谓的“词本位”的(潘文国,2002)。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就是字本位的理论基础。可是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大多以话题设计课文,任意随文识字,词中识字,把本该极为重视的汉字问题几乎完全忽略,词本位占据上风,词本位对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后果是学生觉得汉字不可理喻,难写难记难认难学,从而加重了对汉语学习的畏难情绪。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许慎开创的“说文解字”传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以形系联,帮助学生更系统自觉地掌握汉字组织的规律,理解汉字造字的规律和理解汉民族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3.诵读为本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南宋朱熹对于诵读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高声洪亮,而且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投入才能体会作品的情趣和神韵。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汉字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这种文字具有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此,“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在对外汉语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4.体察涵泳

王力先生曾说:“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所谓“法治”,讲究的是规律和逻辑;所谓“人治”,讲究的就是直觉感悟,追求韵味和精神。汉语遣词造句主要依靠语感和对词语的语境意义的把握。如生搬硬造试图使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来讲解汉语,是行不通的。汉语言的“人治”特点,不仅说明学习汉语要重视人对语言的体会领悟,涵泳也就成了与此相关的语文教学重要的传统经验。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已省察。”就把“涵泳”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宋人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急要细思量。”(《陆象山语录》)这番话也强调读诗文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诗文的语言环境中去口诵心唯,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因此,强调“涵泳”这种学习方法,也是完全符合汉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和传统经验。这对于克服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盛行讲解分析,而忽略学生自主体会领悟的痼疾是很具针对性的。

5.重视习练

重视习练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一。清代的颜元在《颜李遗书》中说得好:“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从《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到朱熹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堪称古谚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传递着“多读多写”这一重在习练的朴实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孤立地看,“多读多写”似乎已不合“追求效率”的时代精神,其实却非常符合中国语文的学习规律,即不强调从学习语法修辞等这些相关语言规律的知识入手,而从多接触直接的言语作品去熏陶感悟。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汉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通过汉语语言了解和理解汉民族文化,而不是要教关于语言的知识,让他们去谈论和研究。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汉语言能力,传播汉民族文化,也只有在多读多写的语文实践中方能实现,除此别无它途,这也符合当今世界语言教学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文秋芳.学习者因素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4]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范文6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互动教学;提问

自从“任务型教学法”被引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互动教学模式便成为一个关键词。所谓“互动式教学”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互动式教学”是指学校教学一切相关事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可细分为课堂内的互动和课堂外的互动。课堂内的互动又可分为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学生与教材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与教材间的互动等。狭义的“互动式教学”仅指师生间的互动。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这种狭义的互动式教学。

关于互动教学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大量的课堂教学经历和实际听课感受证明凡是学生评价较高的,同事们公认教学水平较好的教师都非常善于和学生进行互动。课堂的师生互动教学有提问,听写,复述,纠错,演讲和针对演讲提问这么几种模式。而提问是最常见,最易行,也是最重要的互动模式。

提问互动,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如从提问的对象而言,可以针对一人,针对几人或是针对全班;从提问的方法而言,可以是直接提问,即问题中就出现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生词,也可以是间接提问,即希望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说出这节课要学习的生词;从提问的技巧而言,可以比较简短、开门见山,也可以设置情境,层层推进;此外,不同的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的提问方法也都有所偏向,如生词环节,课文环节,语法点环节,如何通过提问进行师生间的互动是有所不同的。

下面是几个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互动教学范例。

第一个是在学习语法点“之所以……是因为”这个句型时,我问一韩国同学A,平常说什么语言?回答自然是韩语。我又问一蒙古国同学B是否想学韩语?B回答想学。(教师事先了解这个事实。)又问为什么想学?回答是工作需要。教师便提示同学B说出:我之所以想学习韩语,是因为工作的需要。这一语法点便水到渠成了。这还没有结束,我继续问同学C,同学D等,B为什么想学汉语?引导他们说出:他之所以想学习汉语,是因为工作的需要。这样练习几个人之后,教师让全班同学操练:我之所以想学汉语,是因为工作的需要。

当时现场的效果也很不错。似乎很快,全班同学就都掌握了这个句子。我在批阅作业时,也发现大家对于这一句型的使用,出错率较低。可能与教师和学生当时良好的互动有一定的关系。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这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例,对于他们来说,真实而且熟悉,很容易认可。第二,提问是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尤其适用于水平低一些的学生。可能对于水平高的学生根本不需要这样的提示,老师说意思,他便能够自己造出这样的句子。即使是这样,教师这种循循善诱的方法,也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连说错的机会都没有,很能增加学生的信心。第三,参与练习的人很多,只一个语法点,每个人就得到了至少一次的练习机会,有些人还练习了不止一次,而且还有人称的转变,又不仅仅是机械性的练习。

第二个范例是学习生词“来源”。在讲解了词语意思和搭配“信息来源”之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我问学生A,学生B告诉你6月20号要考试,你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你会怎么样问他?意在提示A说出:你的消息来源可靠吗?当A成功的实现教师的意图之后。我接着创造情境,B说是在食堂吃饭时,听坐在旁边的一个学生说的。你会怎么回应?提示A说出,B的消息来源不可靠。我说,如果B说,是去办公室时听老师说的,又怎么样呢?A这时无需我再暗示,很快说出,B的消息来源可靠。此次互动便告一段落。

这一范例体现出另一个特点,教师应该重视关键词语的强调和复现。学生的三次回答,三次都出现“来源”这个生词,相当于得到了三遍的强化,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所以到第三次时,学生就有些类似于脱口而出那个句子了。另外,教师应该把词语搭配嵌入句中,让学生真正了解了该词的用法,与孤立地教授一个词相比,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真正的语言能力。

与此同时,笔者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个失败的互动的案例。在学习“礼仪”一词时,我先按照拆分词素的方法简单进行了解释。“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接着补充了一个词“礼仪之邦”,也解释了意思。在说到句子“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时,笔者问一位韩国同学,韩国是不是一个礼仪之邦?我本来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和学生互动的机会,但事实上,那位韩国同学很茫然地没有回应。学生并没有理解笔者所说的那个词的意思,自然是无法互动了。教师的问题要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且,不要提仅用一个简单的词就能回答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产生良性的互动。

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发掘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疑问。比如说,在提问时,问题的机械性和创造性的平衡方面如何把握?因为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还不是很高,他们可能更习惯于机械性的问题或半机械性的问题,对于创造性的问题略感吃力。针对课文的问题,稍稍有些概括性,就没有多少人能够回应。而且,参与回答的基本都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好,汉语程度较高的学生。如果给程度低一些的同学较多创造性的问题,他们可能会觉得束手无策,失去信心。但如果始终给与他们机械性的简单问题,又不利于他们汉语水平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所以,如何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还有待商榷。

总而言之,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互动是教学好坏,甚至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教师,要重视互动,善于利用互动,在吸收传统互动方法的基础上也要多思考更具有创造性的,更能带动大多数,更有特点的,更综合的互动方法,以便留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实现最大程度的受益。

参考文献:

[1]陈岩、赵宏(2005),对外汉语教学综合课的互动教学模式,《黑龙江高教研究》第8期.

[2]金婷(2006)对外汉语中级精读课教学中教师的“中介作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3]孙旭东(2008)互动式教学在对外汉语综合课中的实践初探,《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第3期.

[4]陈岩、姜苹(2004)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互动,《黑龙江高教研究》第8期.

[5]李燕、贾放(2007)“互动假说”与语言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及效用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6期.

[6]王家瑾(1997)从教与学的互动看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教育研究》第1期.

[7]沈庆会(2008)对外汉语综合课互动教学模式探析,《科技信息》第31期.

[8]刘晓雨(2000)提问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9]匡腊英(2008)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现代语文》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