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节能减排创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节能减排创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节能减排创意

大学生节能减排创意范文1

今年开学之初的社团联合会成立大会暨社团负责人会议,田书记围绕着全面推进社团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向全校的社团负责人提出了数点主张和建议。其中,她提出了在社团组建团支部,团组织走进社团这个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的正确主张。我们顿时豁然开朗,可以借助团组织的组织先进性来领导管理社团,通过团建活动来凝聚社团,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来提升社团创造性和战斗力。会后,我们立即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研讨团组织在我社团的组织架构,并正式申请成立团支部。

科普与环保协会首届团支部应运而生,标志着协会的管理初步步入正轨,社会的发展步入新的层次。我们在保留了社团锐意创新,活动形式多样的优点的同时,紧密地团结在校团委的周围,积极地响应党团和祖国的号召,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将社团活动和发展同祖国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班级团支部的补充,丰富团建形式,创新团建内容,为我校团建工作和社团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策划筹备阶段:

在接到校团委关于举办五四90周年第三届“先锋杯”团日活动设计大赛的通知之后,协会团支部召开数次团支部会议和主要干部会议,领会学习校团委的通知精神。各抒己见,汇聚活动创意,在综合分析了党和国家针对环境保护的政策及总结了协会以往的活动经验之后,多方听取意见,团支部决定选取宣传“节能减排”作为此次活动的主题。

经过6年协会活动的积累和沉淀,协会已经初步形成了科普教育特色活动,环保宣传常规活动和绿色创意品牌活动三大活动集群。但是,其中的环保宣传常规活动,拘泥于形式,宣传内容和形式都值得我们反思和创新。此次团日活动我们的宣传主体“节能减排”,将宣传党和国家政策同宣传环保结合起来,结合我院环境专业的专业优势和特色深入宣传“节能减排”,展现我校大学生关心国家发展,勇担社会责任,爱党爱国,奉献社会的精神面貌。

活动的目的针对校园提出了“创建绿色和谐节约型校园”的倡议,“节能减排”大出发点,“节约校园”小落脚点。立足校园,重申了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及垃圾有效处理等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节能减排”校园主张。使党政方针深入人心,积极引导广大同学以实际行动热爱母校,为加快母校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尽一份责任。同时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民族优良传统——“勤俭节约”。

前期准备和统筹整理阶段:

针对活动的宣传形式和内容,团支部集思广益,尝试了之前没有做过的文字图片展览的形式。逐步取代之前单纯的一块或几块黑板版画,丰富宣传内容,传递更多信息。至于详细的宣传内容,一段时间使我们陷入了苦恼之中,纯粹的说教使我们自己都不感兴趣,更谈不上激发广大同学的环保热情。有位专家的一段话使我们变换了思路:

宣传环保节约,不仅要讲“一吨煤、一度电、一吨水的作用”,更要告诉人们“一吨煤、一度电、一吨水的代价”。只有树立了“代价意识”,我们才会更加自觉地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推进能源领域的科技进步。

节约用水,展现我国水资源现状和饮用水危机。

节约用电,探寻一度电的距离,一度电背后的生态,文化甚至生命的代价。

节约粮食,纪实非洲,回忆饥饿苦难岁月。

大学生节能减排创意范文2

(1)英国诺丁汉大学。

诺丁汉大学开设有类似建筑物理的课程,以专题讲座形式向学生讲授,直接为建筑设计课程服务。理论讲授与设计平行的教学模式,同类技术知识易形成体系。技术知识的设置针对性运用于设计,而相应的设计也侧重于技术的实现。

(2)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在2003年开设与节能建筑、绿色与生态建筑相关的专业课程《建筑环境控制学》,教学对象主要是建筑学四年级本科生。课程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节能建筑的理论讲授,另一部分是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设计。通过两环节的实施,实现节能建筑教学的渗与析。

(3)山东建筑大学。

为打破传统建筑教学方向单一的体制,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建筑节能人才的需求。从2007年起,山东建筑大学结合本校实际,与国内知名太阳能企业进行联合办学,增设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方向。从国外建筑院校教育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节能理论以专题讲座形式向学生讲授,采用理论与设计平行的教学模式,值得国内借鉴与学习。国内建筑院校对建筑节能教学实践主要概括为两种:一是增设建筑节能课程或现有课程改革;二是在建筑学专业基础上增加与节能技术相关的专业方向。

1.2国内典型设计院对节能减排的应对情况及分析

通过重点调研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机械部第三设计院和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四家设计院对节能减排的应对情况。国内设计院节能机构所涉及节能领域呈现多样化态势,说明市场对建筑节能人才的需求是多领域、多方位的。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逐步推进,社会需要更多新型建筑人才参与到建筑节能的各个领域。

2建筑学专业学生对节能能力培养的“就读后评价”

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其对高等学校培养计划中所设相关课程的评价,最能代表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通过回访学习主体,就建筑节能相关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就读后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以体现人才培养的合理性。

3节约减排政策导向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更新策略

3.1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更新策略

3.1.1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建筑相关节能课程如《建筑物理》、《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传授的知识是从实际的物理环境抽象出来的概念和原理。这些知识对擅长使用形象思维的建筑学学生而言,难以消化。教学方式以课题讲授为主,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更谈不上主动运用于设计课程。

3.1.2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建构

(1)案例教学法。

案例学习不是简单的复制,经验的积累是需要转化的,案例的分析与解读是经验转化的途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解读节能理念融入建筑设计的经典案例,当下建筑技术的发展对建筑设计的影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节能知识,实现从模仿到经验的转化,进而提高节能设计水平的目的。

(2)专题讲座与专题化设计相结合。

专题讲座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从而针对性地把专题讲座知识运用到专题化设计当中,实现理论讲授与设计课程平行的教学模式。

3.2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更新策略

3.2.1更新原则———“思维连贯化,技术阶段化”

传统课程体系中建筑节能相关课程属于独立的理论课程。节能减排视角下,建筑节能应被视为一种理念,其建构的是一个体系,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象空间、造型、功能、流线一样贯穿设计的始终。因此,提出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思维连贯化,技术阶段化”的更新原则。思维连贯化是指将节能理念从学习设计初期就教授给学生,使学生从本质上重视建筑节能设计;技术阶段化是指分阶段地学习专项的建筑节能方法,有针对性地运用到设计中。

3.2.2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形成连贯性的思维模式

现阶段建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相关课程前后不连贯和相互间缺乏联系,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课程设置应强调连贯性。低年级考虑做些节能常识性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当前形势的紧迫性和建筑节能的必要性。二、三年级结合建筑构造和建筑物理讲授节能基础知识,四年级将《建筑节能技术》课程进行立体拆分成若干、具体的专题讲座,穿插到合适阶段并在设计环节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3.2.3将节能理念阶段性融入建筑设计类课程

结合建筑学专业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将节能理念的培养分为三个层面:观念层面即节能意识;方法层面即节能理念;技术层面即节能技术。结合建筑学专业各年级教学特点,运用立体化拆分方法,将《建筑节能技术》课程相关拆分成适合不同年级的节能专题讲座,适时地穿插到给定建筑设计教学环节,将不同层面的节能理念阶段性地融入到设计类课程中。

(1)不同层面节能理念阶段性融入建筑设计的课程体系。

从建筑设计类课程的阶段划分看,二年级是学生基本观念形成的良好时期,节能意识作为观念层面的教学内容,放在该阶段是合适的。三年级属于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设计理念全方位提升的重要阶段,节能理念作为方法论层面的教学内容,三年级建筑设计类课程要求学生在方案中体现一定的节能理念,是妥当的教学思路。四、五年级的建筑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在方案中体现具体的节能技术,是合适的思路。

(2)将环境模拟分析与设计竞赛引入建筑设计的课程体系。

环境模拟分析为建筑设计的节能创作思路提供强有力的理性基础,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生态与节能建筑设计在感性与理性层面的整合。因此,Ecotect、Phinics等环境模拟软件将在辅助建筑及规划设计,提高环境分析能力方面,为建筑师和规划师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设计竞赛是推行建筑节能设计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助于学生节能意识的培养、深化学生的节能理念,强化学生的节能技术。因此,不同阶段鼓励师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太阳能建筑”及“中国梦绿色建筑创意”等设计竞赛,将会极大提升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节能设计的培养。

4结语

大学生节能减排创意范文3

关键词:创客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1.研究背景

2015年初,“创客”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至此标志着我国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创客”一词,最初源自于英文“maker”,是指一群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将各种创意转变成为现实、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人群。创客教育秉承着“开放创新、探究体验”的先进教育理念,以“做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这正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因此,探索高等院校基于创客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教学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命题。

2.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其目标是通过基础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总结高校计算机专业目前教学现状,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前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很好地得到锻炼,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教学方法、方式单一。理论课多以“满堂灌”的方式讲授,枯燥乏味,而实验课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生在实践创新过程中,往往缺乏交流和展示的机会,导致思路扩展不开,无法发现自身的不足,也难以从其他人身上汲取精华。

面对以上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将创客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创客教育教学模式构建

3.1构建思路及实施路线

首先,课题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经充分分析讨论,确定了基于创客教育的计算机教学改革框架,构建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从教学、践、课外三大模块开展教学改革。在改革实施阶段,注重及时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对教学过程、实施情况、效果总结等环节详细记录,最后,课题组撰写教学研究论文与研究报告,分析教学改革的成效与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3.2课程体系整合,夯实专业基础

根据计算机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将计算机专业教学分为3个层次:(1)基础知识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知识,如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等,这类课程主要注重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真正做到基础理论为专业服务。(2)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主要包括c语言、数据库、汇编语言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类课程则要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3)综合训练课程,主要包括课程设计、项目实训等教学环节,这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应当注重项目的系统化、综合化,应当充分考虑课程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并尽可能注重知识点的相互融合及学科交叉,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创立校园创客空间,激发创造热情

建立校园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创意思路、实现创意产品的交流平台。在创客空间,学生通过使用创客空间提供的各类工具、设备、仪器等实现自己的创意产品,并在活动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和兴趣,逐步建成多个创客团队,从而以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创客活动。校园创客空间还邀请专业教师或相关专家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产品进行指导,从而完善创意作品,使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其各方面能力得到全方位锻炼和成长。校园创客空间还通过组织技术讲座、沙龙、分享下午茶等多种方式,调动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建立了“在线校园创客社区”,在线创客社区不但包含各类学习资源,而且还包括创客案例分享、项目求助、创客交流等功能。在线创客社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进一步增强了校园创客日常交流和互动的方式。

3.3依托科技竞赛,开辰创客活动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各类科技竞赛,依托各类科技竞赛,以竞赛为导向,开展创客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比如,引导学生将其创意作品经过改进,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全国性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家级大赛,让学生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创意活动。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不但开阔了眼界,而且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意识。

大学生节能减排创意范文4

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和实践指导工作。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有自己的一套“点-线-面-体”立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还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施“创新促进创业,创业完善创新,创业促进就业”模式,贯彻大学生“把创意变成作品,又把作品转变为产品”的培养路径,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立体化运行机制

点:2011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成立创新实践学院,下设创新活动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计算机教学中心,负责为全校学生开展各种科技创新讲座、创新创业训练、技能培训、科技竞赛等活动。2014年,学院申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和辽宁省大学生创业项目选育基地。基地现有三维扫描仪、激光雕刻机、3D打印机等先进设备和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软件、大学生创业实战模拟软件等,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优质平台。

线:各学院成立院级创新创业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主管教学副院长和主管学生工作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由院系教学、科研、团委及各教研室负责人共同组成。负责开展学生的各项创新创业培训和活动,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并利用各个学院自己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加工、技能培训等场所。

面:创新实践学院面向全校招聘有实战经验、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的指导教师,并成立了不同学科工作室,如移动互联网实训室、无人机研发实训室、三维软件实训室等。指导教师对学生开展技能培训,参加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等或研发企业项目。

体: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分管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教务处、创新实践学院、招生与就业工作处、校团委、国家大学科技园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各相关成员单位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对接上级有关政策要求,各负其责、开放合作,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环境。

立体化教学模式

创新实践学院以科技竞赛或项目为载体,开设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群,以“课堂知识进作品”和“作品内容进课堂”为基础,实施“点-线-面-体”的课程群立体化教学模式。“点”,主要是课堂学习;“线”,以专业为主线;“面”,多专业综合,多学科交叉;“体”,通过竞赛过程,学生所完成的创新作品。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基础课、专业课、综合课”、“三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全过程考核的教学模式,完成“4个转变”――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与过程相结合转变,以注重教师“教”的评价向关注学生“学”的评价方向转变。解决“课堂灌输式过多,学生参与式过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真正转化和吸收知识;书本知识过多,实践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过少;课堂学生缺课率高,学生玩手机,聊天等”问题,让学生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体,积极展开思考,无拘束地思辨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立体化学生管理和评价体系

点:创新实践学院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在主修专业课基础上学有余力、有特长和兴趣的大学生进入创新创业基地,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由创新实践学院管理,拥有创新学籍,但不改变学生原有的班级管理模式,自然学籍还属原来所在教学单位。并制定《学生“个性化培养计划”制定规范及办法》、《学生培养过程考核办法》等制度,由指导教师每学期对学生进行各项能力和素质考核,并上报创新实践学院。

线:不同学院有自己的各种专业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活动和培训的场所。由工作室指导教师对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学员进行管理和考核,每学期上报到各个学院。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采用观测、口试、面谈、自评、学生申请项目、专利、获奖证书等多方位、多角度评价学生的培养效果。另外,各个学院每年要跟用人单位联系,注重用人单位评价与毕业生的自我评价,并及时将评价反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进当中。

面:教务处、合作发展处、团委等部门每年开展各项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和科研训练项目,如合作教育基地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生产技术问题创新研究项目基金等。各个学院老师进行申请,批准后给予资金支持。老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应任务和要求,经相关部门审核给予结题鉴定,并颁发证书。

大学生节能减排创意范文5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师科研项目 实践平台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97-0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是高等教育应担负的责任。人才培养的目的不仅在于给予学生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高校实践教学不仅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含校内的实践教学(实验或实训)、校外实习、毕业设计等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拓展和深化过程,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业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精神指导下,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的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制定独立的实践教学大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明确规定,实践教学质量难以认定。在实践教学方面,多数高校存在如下问题:

(一)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条件落后

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模式一般是根据课程的实验要求,结合能满足其实验要求的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其特点是专业分得过细,专业面窄,并依附于课程,归教研室管理。在这种模式下,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影响学科之间的渗透和科研协作等。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而高校实验投入严重不足,实验室规模偏小、功能单一,有相当数量的实验室设施落后、严重老化,难以满足学生开展动手实验的需要,实验基本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出重要作用。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基地也相当匮乏,能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不多。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自己找单位,而实践单位与学生并无利害关系,因而对学生的实践过程指导不够,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找不到实践单位。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缺乏实践经验是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的“硬伤”,尤其是实验教师要么是从外校引进,要么是本校培养,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实践经验普遍不足,更谈不上开拓创新能力,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我国高校实验教师原本就数量不足,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更是严重缺乏。并且教师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居多,老教师和高级职称教师较少,致使师资水平总体不高。近年来随着学生数和课程数增多,实验教师更是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三)实验教学体制陈旧、缺乏创新

在教学方式方面,不少高校实验教材、教案、步骤、方法多年不变,单一化、灌输性教学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这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自主性、独立性和理性思考,缺乏创新性的思考和互动交流,效果不佳。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与步骤、报告格式甚至每一步应得到什么结果等都写得一清二楚,学生完全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机械地完成操作。这种验证性实验教学,学生不需积极思考,只需简单地“照方抓药”即可完成,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也难以提升。

(四)学生自身实践意识薄弱

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时间少,没有工作经验,对未来的工作要么一无所知要么太理想化,不了解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而导致他们不重视学校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缺乏参加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验课堂中本来操作性实验就不多,即使有一些实验可以操作,许多学生也许是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也许是根本就不想动手,从而错过了动手训练的机会。有些高校提供了开放型实验条件,但利用率不高。

(五)缺乏检验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机制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宏观上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更没有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立法,这使得实践教学在很多方面没有标准,没有规范,没有法律支持;微观上,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等学校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实践教学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监控体系。如在现行的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比重最大的就是毕业实习,其完成情况主要通过提交实习证明这种单一的形式来确认,其他如假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主动参加生产实践活动等实践学习任务则没有有效途径来证实和检验。

二、我校强化实践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增强教师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

优秀的师资队伍和科研环境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增强教师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从根本上为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我校始终鼓励专业教师投身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科研实践,加大教师的学术活动范围,促进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同时,创造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绿色通道”,积极促进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增强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培养优秀的实验教师。学校挑选一批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的教师作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并不断完善指导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梯队结构,以保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期有效开展。

(二)促进大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培养

1.积极引导新生。新生入学后,通过专业发展概论课及时引导大学生,并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多项课外科技活动,使大学生尽快对本专业的学科领域、未来发展以及职业前景有初步的认识。学校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等,活跃校园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科研兴趣。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探索研究的积极性。

2.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设计实验程序及安排实验时间,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于一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促进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是培养学生践行知识的最好途径。实验室的开放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空间,同时也将极大地提高实验资源的投资效益。

3.设立大学生创新学分。借鉴国内外重点高校大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我校近年来也尝试设立科研学分,学生的发明创造、论文专著、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优秀社会实践调查等成果经考核达到一定标准都可以取得相应的科研学分。从我校设立创新学分的实践来看,这是一项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很好的激励政策,通过量化考核,能够极大地提升大学生参与各项创新活动的积极性,直接而有效。

(三)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基金

为了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环境和条件,保障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顺利进行,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我校通过经费划拨、企业赞助等方式筹措大学生实践教学基金。这些措施的实施,一方面能够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保障实验的顺利高效进行;另一方面实践基金为学生实验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经费保障,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科研基金有助于鼓励并增加大学生自主创新项目立项,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理论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四)改革实践创新教育机制

1.讲授专业前沿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目前高校课堂教育中讲授的专业知识一般限于课本上的“死知识”,缺乏实际应用案例。我校要求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向大学生讲授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基本方法,把与课程相关的最新专业技术和科研成果及时介绍给学生。这种做法必然在潜移默化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通过专业前沿技术的学习促进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发挥其自身潜力,这是开展大学生科研实践的良好基础。

2.构建“教师科研—课堂教学—科技竞赛”三位一体互动模式。科研与教学互动,以科研活动带动教学活动,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提高教学质量;科技竞赛与科研互动,促进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参赛作品质量;科技竞赛与教学互动,竞赛既是巩固教学内容的良方,又是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是激发学生潜能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我校教师把专业前沿技术和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内容,强化工程案例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开展科技竞赛打下坚实基础;把教师科研平台和实验装置引入本科实验教学,不断充实和更新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将实习教学与教师的横向科研合作单位的生产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给学生多提供了解企业和社会的机会;举办科研学术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使学生掌握行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趋势;举办与专业相关的科技竞赛,通过竞赛带动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营造一种探索研究的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3.实验和实习改革。利用专业实验室开设一些开放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利用教师科研设备创办创新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通过建立校企联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基地。这些创新基地、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均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可以动手操作,而且还可以在这些实习实验过程中独立设计和独立制作,学会独立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改革实践教学管理

改革宏观管理,完善微观管理,建立立体化实践教学管理体系。针对高校实践教学不规范的状况,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各环节的教学目标、操作规范、评价方法、管理制度等。学院则根据这些制度和规范实施实践教学,以进行宏观指导和质量监控;建立学生实践教学档案,对学生实践教学进行有效检验。组建专门的监督、管理小组,小组与院系教师共同进行学生教学实践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并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上级部门根据报告资料,不断对实践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机制。此外,建立学校跟踪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制度,以及教师教学工作档案制度,完善评价体系,可以从根本上为高校的实践教学提供量化标准。

三、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实践与收获

科研实践就是让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通过科研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而教师的科研项目无疑为这一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最为合适的平台。作为本科生,无论是在知识和经验上,还是在课题立项、准备、实施及总结过程中,常常无法完全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去完成,特别是在课题研究中,许多重要的实践知识可能在课堂上根本没有讲过,经验更是难以在课本上找到。从课题的立项到结题,导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王晓同学是参与我们课题组科研活动的一个大三本科生,她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非常强,在参加科研项目过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下面简单介绍她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及体会。

(一)循序渐进,挖掘科研潜力,提高科研素养

在参与课题研究初期,导师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制订了“知识扩充”套餐——文献查阅训练及新课程补充。通过文献查阅训练,一方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学生掌握了查找文献、提取有用信息、文献综述的编写、展望科研趋势等基本能力,同时也对个人的科研潜力和能力有了初步了解。考虑到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导师对学生查找的文献资料依例悉心指导,一一指出问题所在,引导学生入门。通过新课程补充,使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导师的研究领域更为契合,为下一步进入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进入课题组一段时间后,导师安排了各类指导性讲座,如科研领域前沿技术讲座、论文书写讲座、软件运用讲座等,逐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为后续的科技创新实践打下基础。随着知识储备的不断增加,为强化科技创新实践提供更加充分的科技创新机会,导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如全国高校环保科技创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各项比赛均结合导师的研究课题。在参与竞赛过程中,导师适时给以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提出新的想法设计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导师为学生全程提供实验条件和实验指导,耐心指导,积极引导,促进学生对实验的思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到了从课本上无法学到的实践知识,并开阔了眼界。竞赛后期,导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体把关,纠正分析思路及规范科技论文的写作,为竞赛的成功奠定基础。

通过参与以导师的科研课题为依托的科技竞赛,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获得了荣誉,增强了科研与创新的信心,而且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也得到了扩展,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科研实践为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导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各项课题研究和科技竞赛的同时,也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导师要依据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研究内容,依情况安排科研任务,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成绩。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学生收获颇多。首先,参加各项科技竞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全国二等奖、全国大学生高校环保科技创意设计竞赛全国铜奖,获得校级创新实践项目一项等,王晓同学今年被免试推荐为天津大学研究生。这些成绩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更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今后参与科研的信心,为以后的深造学习打下了坚厚的基础。其次,参与科研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将专业学习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发展结合起来,用新知识武装自己,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提前介入科研课题,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完成科研项目的程序,明确了科研项目的正确选题方法,课题与生产实践的必然联系。在课堂攻关过程中,团结合作、协同攻关、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得以发扬,使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科研历程也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攀登科学高峰之艰辛,也承受住了一次次失败的考验。王晓同学说:“通过这些科研训练,我的综合素质增强了,我对未来的信心也更强了。”

四、结语

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教育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实加强实践教育,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教师的科研项目,联系着生产实际、专业技术发展前沿及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大学生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

[ 参 考 文 献 ]

[1] 朱东正.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7(1):76-78.

[2] 彭顺金.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大学教育,2013(6):14-15.

[3] 尹喜云,南.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99-100.

[4] 张颖香.刍议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131-132.

大学生节能减排创意范文6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摘要:参加学科竞赛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有效途径。我校积极引导、培训、锻炼学生参加全国“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通过竞赛平台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智能车竞赛;实践创新;培训锻炼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25-03

随着国家不断推行“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更多的企业对高校工科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造就实践创新型人才这个任务则责无旁贷地落在了高校的身上。

实践创新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学科竞赛是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增强学习的兴趣以及研究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系列化活动。大学生学科竞赛重点考察大学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准备学科竞赛的过程就是对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培养锻炼的过程;就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灵活运用的过程;同时,实际的参赛过程还是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团结协作精神考验和培养的过程。因此,学科竞赛成为提高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实践证明,各类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引导性作用,也是学生成长为企业所需人才的有效途径。

“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简介

为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自动化分教指委)主办了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该竞赛是以智能汽车为研究对象的创意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一种具有探索性的工程实践活动,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之一。该竞赛以“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旨在促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原则上由全国有自动化专业的高等学校(包括港、澳地区的高校)参赛。竞赛首先在各个分赛区进行报名、预赛,各分赛区的优胜队将参加全国总决赛。每届比赛根据参赛队伍和队员情况,分别设立光电组、摄像头组、电磁组、创意组等多个赛题组别。该竞赛由竞赛秘书处设计、规范标准硬软件技术平台,竞赛过程包括理论设计、实际制作、整车调试、现场比赛等环节,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协同工作,初步体会一个工程性的研究开发项目从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该竞赛融科学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是以迅猛发展、前景广阔的汽车电子为背景,涵盖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与汽车等多学科专业的创意性比赛。该竞赛规则透明,评价标准客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力求向健康、普及、持续的方向发展。

该竞赛以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为协办方,得到了教育部相关领导、飞思卡尔公司领导与各高校师生的高度评价,已发展成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近300所高校广泛参与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2008年起被教育部批准列入国家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中科技人文竞赛之一。

智能车竞赛引导、培训、锻炼过程

目前,国内教育部门和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均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其中适合电子类专业的竞赛有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竞赛、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全国信息应用大赛等。我们以郑州轻工业学院电子类专业学生为教改试点,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以全国“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为平台,进行一系列的引导、培训、锻炼等实践活动。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做动员宣传工作。通过汇报、讲座、座谈等形式,向新生介绍智能车竞赛的内容以及参加的意义和参与锻炼的重要性。通过宣传历届智能车竞赛成绩、作品展示和参赛学长们目前的工作现状、现阶段用人单位的要求等一系列手段营造和树立起良好的学科竞赛氛围,形成班级之间的学科竞赛之风,使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往实验室跑,去实验室动手实践锻炼,而不是去网吧等娱乐场所。从而使将要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从数量上形成一定规模,积累一定的后备力量。

第二步,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参加学科竞赛不仅需要学生的努力钻研,同时也离不开高素质指导教师的指导。在配备指导教师时,应注重教师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综合素质和研究成果,同时注意优秀年轻教师的培养,保证指导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性。此外,应根据不同学科竞赛的特点吸收不同专业领域的优秀教师参与指导,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以保证竞赛工作稳步有效地进行。通过指导学科竞赛,加大知识储备量、了解技术前沿、提高指导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建立“双师型”指导教师队伍。

第三步,培养梯队力量。将积极要求进入实验室的学生专门集中起来到我校专门成立的学生实践创新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培养。一般说来,二年级至三年级期间是培养关键期。在此期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结合各自专业特长,组合成科技小组。前期由指导教师分配给每个科技小组一些基础任务进行基础性质的实践锻炼。例如,给每个科技小组配备单片机实验开发板和相应软件,让学生掌握单片机I/O口、PWM模块、定时/计时器、串口通讯等基本功能;正确连接单片机和外部电路,通过编程实现电源模块、电机模块、显示模块、键盘模块等不同单元模块的驱动;通过三极管等IC器件组装不同参数的放大电路或滤波电路。后期让小组成员充分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过大学生科技活动项目、省(市级)、国家级别的创新实验项目等具有一定经费的实际项目来进行实践锻炼。通过这些带有经费的实际项目的激励,再加上前期学生进行实践开发的积累,学生往往可以开发出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科技作品,如车载音乐播放器、篮球比赛无线遥控计分器、危险环境智能搜救车、无线遥控打印机传输系统、智能避障搬运车、旋转LED景观灯、室内智能停车场等科技作品。同时在这些科技作品中不乏优秀之作,一方面,我们可将它们推荐到更高层次的科技竞赛活动中进行比赛交流;另一方面,其设计思路、创新点已经被企业看中,正处在进一步的交流合作阶段。这些实践锻炼培养环节既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锻炼,又可为学校储备教学人才,形成梯队建设做好充分的保障。

第四步,参加智能车竞赛。经过一系列科技活动或者科技项目的培养锻炼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相对进入一个高峰期。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好爱、所学特长,从中挑选学生分组参加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由于该竞赛涉及自动控制、模式识别、图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技术、软件编程、机械与汽车等多学科专业,不同专业背景组队效果更好,所以一般在自愿原则下实行跨专业组队。组队之后就进入了正式的竞赛筹备阶段。在该阶段,团队成员通过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来完成车模组装(按照组委会要求组装A、B、C三类车模)、软件编程(飞思卡尔单片机控制各个模块)、传感器控制(通过激光、RL电路、摄像头识别道路路径)、电机驱动(直流电机控制速度、舵机控制转角)等工作。这些团队定期地进行交流和探讨,可以相互促进、启发,集思广益。在智能车竞赛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锻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竞赛的准备过程中,总会有赛车参数调不好、速度上不去的情况,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学生不能进行自我调控和心理调节,一味地着急蛮干,反而会适得其反,赛车越调越慢,甚至在真正的竞赛中,在激烈的竞争气氛下,由于紧张或疏忽大意而自乱阵脚,最后造成操作失误等,所以在日常的训练中还要加强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通过定期举办校内竞赛,不但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高竞争意识,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模拟比赛场景,感受紧张而激烈的大赛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智能车竞赛的准备过程是一个非常繁琐的流程,不可能一个人大包大揽。每个成员都应承担相应的任务和职责,成员之间也应保持交流沟通、相互配合和相互信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合作开发出有竞争力的赛车。因此,在日常培训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营造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尊重的良好团队氛围,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体现集体荣誉感,形成团队的合作精神。当学生在实践创新基地相互组队进行智能车的备战时,遇到不同的参赛队伍,更多高水平的对手,通过彼此的竞争、交流,学生的实战能力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同时,当他们站在真正的竞赛现场,学生比拼的不仅仅是理论和实践能力,更多的时候是临场应变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等。每当一轮完整的智能车竞赛周期准备下来,参赛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而这种跨越更会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受益匪浅。

智能车竞赛成绩及效果

我校已把全国“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作为学生参加的主要学科竞赛之一,至今已连续参加五届比赛,并且连年增加资助额度。截至目前,我校已有多名学生在智能车竞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智能车竞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考研方面的竞争力,尤其是考上名牌大学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参赛学生在参加研究生复试时,由于参加过竞赛,实践能力较强,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较强,更能得到导师的青睐。这些学生的“竞赛、就业或考研”经历又吸引着下届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智能车竞赛的锻炼之中,从而形成学科竞赛的良性循环。

学科竞赛是整合课堂内教学与课外实践锻炼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智能车竞赛“选拔—培养锻炼—参赛”的完整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冬,运高谦.新时期下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9).

[2]张瑞成,陈至坤.学科竞赛内容向大学生实践教学转化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30-132.

[3]韦文祥,李勇成.由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引发对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8(10):11-13.

[4]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官网.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介绍[EB/OL].[2013-04-23]http://smartcar.org.cn/.

[5]王超.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谈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6]夏百战,吕炎炎.学科竞赛对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7):167-169.

[7]赵书朵,周云旭.浅析学科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室科学,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