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1
一、体育教学中影响初中学生积极性的因素分析
(一)体育学科地位低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现行的教育制度,过多的注重了对初中学生智商的培养,导致了学校、家长、学生忽视体育,认为体育课与升学和前途没有太大关系,形成学与不学无所谓的态度。尽管中招考试中体育分数占一定比例,但是效果甚微,甚至出现了学校替尖子生“走后门”的现象。
(二)运动能力差,心理不稳定
这类初中学生体质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差,动作不协调,准确度低,学习动作慢,时常会出现动作变形。有些女生害羞,做动作拘束,不大方,心理稳定性差,怕其他同学嘲笑,怕苦畏难,没有进取精神。
(三)教学组织形式落后,教学内容单一
在体育教学中,过多分析讲解,会使初中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课内容单一,没有新意,会使初中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上课组织形式不当,会降低教师的自身威信,使初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积极性
(一)加大初中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
现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实践课占的比重较大,基础知识的比重甚微,大部分学校每年只上1-2次体育理论课。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尤其是主管体育工作的领导不重视理论课,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这背离了终身体育教育的宗旨,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因此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重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比重,通过体育实践与理论教学使初中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运动与生命的关系,使初中学生掌握一般体育卫生知识,具备自我健身的意识与能力,明白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运动的科学道理;同时了解怎样遵循人体生理的基本规律,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体质、体育锻炼基础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锻炼内容和方法,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的能力。
(二)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初中学生终身体育观
通过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初中学生能认识到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但喜欢或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确不多。众所周知,终身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终身体育标志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身体锻炼应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方面可以通过理论课的讲授使初中学生加深对体育的认识,拓宽知识面,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掌握健身效果的评价方法。另一方面给初中学生开设终身体育的价值、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等专题讲座,以此制造一种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影响、吸引、感召学生。
(三)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培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进行安排,避免使初中学生产生可望而不可及、经过努力也达不到结果的想法。教学中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任务与要求,这些要求应使初中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能够达到,只有这样初中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满足求知欲,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改革教学形式,创造良好课堂气氛,树立教师威信
教学形式的落后与教学内容的单一已经满足不了时代和初中学生的要求,中学体育教学可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启发、引导、比赛、评奖、关怀等来提高初中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讲究教学艺术,善于创造一个生动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才有利于初中学生在宽松自如的环境中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能有效地调动初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体育运动的兴趣,进而培养体育的爱好、兴趣和情绪,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教师应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努力钻研业务,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使其他学科的教师信服,尊敬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树立良好的威信,赢得初中学生的尊敬。
(五)加强课外活动,培养初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初中学生的体质、培养正确的体育观有着重要的意义。每周一学时的体育课远远达不到增强体质的要求,只有不断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辅导,才能满足初中学生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需要。因此,学校应针对初中学生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性、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和比赛,引导和激发初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大部分初中学生都参与比赛,在运动中追求和发展体格健壮和身心健康,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六)利用社会大气候及良好校园环境强化初中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实践证明,初中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形成和发展要有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以保证在体育活动中情趣尽至,心情舒畅,获得健康效应。因此优美的环境能对初中学生产生一系列良好的刺激,增强锻炼身体的欲望,对体育兴趣的培养产生积极决定性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1)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初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态度,改革教学形式,培养初中学生的兴趣,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符合初中学生实际的、实用性强的多样化教材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初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体育锻炼兴趣,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3)充分利用体育课、专题知识讲座、海报等形式,加大体育宣传力度,以此制造一种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影响、吸引、感召学生。
初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2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档案
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按照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地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由于中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年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学习的一个基石,
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自身的和谐全面发展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使命。因此,本文立足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本,结合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阐释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健康教育的措施以及在整个教育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更新观念,建立合理与有效的心理课程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常常被一些学校或者老教师所忽视,他们认为心理健康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对其学习效果并不能产生显著的影响,学生无法从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的知识,更有甚者还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一门课程。所以,即使学校有意开设这门课程也常常被占用,用来让学生进行主要科目的学习。其实不然,中学生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不同于小学生的明显变化,如果教师一味地教授知识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的想法,就无法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无法求得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势在必行的,是一门学校和教师都应该重视的科目,它就是学生进步的一块基石,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启发,让学生正视自己、正视学习和人生。其次,对于这门课的教授,很多学校大多采取以班主任讲授为主,或者以班会的形式来展开。班主任固然是最了解本班的学生,但是由于其自身对心理学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专业,所以这样的心理教育往往流于表面化,学生往往无法真正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基于此,对于这门课程的教授,学校需要配备专门的心理学教师,通过其自身的专业性和合理化的安排和讲授,对学生的教育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于学生,对学生心理有全面性和差异性认识
初中学生大部分处于13岁至16岁这个年龄段,这是人生的一个桥梁,是学生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青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不论是学生的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学生在这个时期极易走向极端,走向心理危机,因此教师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立足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关怀以及教育。所以,这一时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是大处的教育,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学生,为其排忧解难。例如,在“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特点”这一章节,教师首先要排除学生的紧张和害羞心理,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时期是每一个人所必须要经历的时期,因此不要恐慌和害怕,更不可焦虑,要以平常心对待。特别是对于班级里害羞的学生,教师更要走近他们,帮助每一个学生解开心结,让其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
三、深入学生,为其排忧解难
初中生在这个时期,自身的生理、心理甚至是心智都在发生极大的转变。因此,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才能达到为学生排忧解难这一目的。初中学生在这个时期生理上有极大的变化,心理又处于叛逆期,对很多事情很容易急躁、焦虑,再加上自身学习的压力又特别大,因此,教师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正确引导,当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把握与异往的分寸”这一章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异性之间的关系,既不可过分亲昵也不可过于疏离。有些男生女生之间过于接近,这样极易激发暧昧之情,教师要深入学生内部,及时分离,让其认识到早恋的不良后果。同时,这个时期学生的自尊心很强,教师一定要合理引导,最好是私下解决。但是还有个别学生过于和异性疏离,不敢和异性说话和交流,教师也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其以平常心对待男女关系,最终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立足学生,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从小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身体、心理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通过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校和家庭协调发展、配合努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每个人的家庭背景都是不同的,这样也造就了每一个人的性格、特质等都有差异。可是,有些家庭对孩子教育方式不正确,或者家长过于忙碌,对学生不管不问等,这些学生常常处于边缘化,缺乏关爱,心理很容易出现危机。所以,针对这些情况,学校或者教师要定期举行专题性的心理讲座。这样的讲座不仅要求学生参加,也邀请家长同步学习,家长和学生一起进行心理学习,让家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度过心理危机期。例如,可以开展这样的讲座:“家长和孩子如何更好地沟通”“青春期生理卫生及心理特点”“怎样治疗青春期厌食症”“如何处理男女同学关系”等等。心理教师通过讲座给每一位学生和家长普及知识。同时也可以邀请做得比较好的家长讲解经验和教训,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成一致,共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五、关注发展,建立学生心理发展档案
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的起伏变化之中,教师无法时刻都在学生的身边,也无法随时都能感受到学生的变化。所以,比较可行与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学生心理发展的档案袋或成长记录袋。这样可以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发展道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以这些方面为基点,可以进一步寻求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最优方法。同时,教师可以设立“我心里的小秘密”环节,通过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写出来,寻求教师的帮助。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建立在学生中的信任度,对学生的秘密绝对保密,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得到健康的发展。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与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石。特别是这个时期,学生面对自身生理的变化、自身心理的叛逆和学习的压力,身心肯定要受到一定的波动和变化,这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最好的一剂良药,它能够打开学生的心结,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以这一方面为契机,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学校自身课程设置、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与家庭教学相结合等发面为出发点,谋求学生身心真正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献新.以育人为己任,开拓心田净土[J].班主任,2009(12).
[2]郭连梅.浅议中学生心理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
初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身边的一切也都在发生着千姿百态的变化。这些变化本是正常的,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和求职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初中有4.5%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少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社会阅历浅,心理素质不成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生活紧张,中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增多、增大,以致产生各种心理的困惑与矛盾。少数学生由于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心理健康课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训练。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案分析,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为此,对青少年的个体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4.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表,针对学生填写的档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5.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6.全社会都应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初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4
【关键词】中学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7-03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起初在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开展,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彭纯子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春燕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等。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也进行了启动,如杨彦平在上海市某中学就网络成瘾现象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郑小东等人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通常属于一个班级)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以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随着团体心理辅导走入中学,其在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 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
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如侯文婷在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症状时,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中的初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随机筛选出考试焦虑的成员60名,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变量上进行严格匹配。对实验组作了7次干预,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初中生考试焦虑干预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的干预作用明显。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辽宁本溪实验中学的老师李艳在该校团体心理辅导上,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一些学者的研究需要,我国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或集体心理治疗(台湾也称为团体咨商)也在发展中。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以问题为分类的矫治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了主题明确、相对连贯、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姜芳在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研究中,以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为被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筛选出30名孤独感较高的学生,进行孤独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设计了10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此外,在我国许多中学,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高考时,学校会举办讲座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针对高考前夕学生考试焦虑的辅导,在很多学校都开展过。这种辅导形式的优点是受众多,学生可在1小时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培训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拓展式培训,这种拓展式培训也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重在锻炼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训多采用集中式、封闭式培训,短的需要2~4天,长的需要7~10天,如夏令营等。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唐红波、陈俊、刘学兰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
在我国,针对中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也各不相同。如顾敏敏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中,就选取了10名身心健康,但有提高人际交往动机的同学,共安排了10次团体心理游戏,每次持续一小时。每次由领导者带领成员进行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游戏。每次游戏后,都会进行解说和布置家庭作业,与成员们分享感受。总结其他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都要考虑领导者、成员构成、场地布置、道具或材料准备、团体目标的确定、内容策划、时间规划等因素。尤其在内容策划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性的游戏。如顾敏敏在实验中设计的“蒙眼作画”游戏,具有趣味性。
5.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金家新指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取向,而且能反映班级的个性、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及不同年级所出现的问题。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所以能够在班级管理、团队活动、教学活动、校务管理、家长教育、心理辅导中得到广泛应用。周元臣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我评估,强化成功体验,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班级团体辅导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精神。
而一些高考前的讲座式心理辅导和培训班以及夏令营的形式是否具有成效还没有具体证实。
二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测量工具不多。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从中国知网进行的文献检索情况看:2000~2014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40多篇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论文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金家新的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有目标、有明显的几个辅导程序),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或称心理健康课)每周只有1课时,似乎只能采用非结构设计(有目标,但无完整的程序)。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关于这个问题,华中师大心理系刘华山老师提出,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此外,有关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张杰指出,在辅导对象的分组上,研究者在研究中多将其分为心理健康者和问题人群两类,前者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称之为发展性团体;后者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称为治疗性团体。国内当前以治疗性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居多,通过对照组显示出对于某个心理问题的辅导是否有成效,而对于同样是有问题的对照组或更多其他学生,则没有进一步的辅导。这也需要改进。
第三,测量问卷的使用问题。在对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上,针对中学生定群体应采用适宜的专门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但总体数量不多,涉及的领域还很狭窄。
2.研究的建议
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我国中学亟须重视这个问题,开设以班级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保证课时。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三,编订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尽管我们现已有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等相关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但是若要研究其他心理问题,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还是不全面,需要广大学者继续编制。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我国中学的起步较晚,其研究方式、方法都尚未健全,领域也不完善,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学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日趋重视,其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2]刘佰桥、隋耀伟.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初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5
关键词:基础教育;联合培养;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心理发展
作为一名一线教学的教师,笔者想通过自己的见闻和教学中的思考感悟,谈一下自己对目前九年义务教育形势、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初中义务教育与高中非义务教育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的认识。
目前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学生不知为何而学。一些初中学生对于学习感到压力倍增,不知道为何而学,为谁而学。为家长为老师而学,分数高就可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物质奖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论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处于被动状态,主观能动性没有激发出来。一些学生厌学,甚至有一些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无法忍受压力而轻生。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和爱好,没有深入的去挖掘培养综合素质,导致了人才培养中的瓶颈。
由于初中、高中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单独制定,在人才培养机制和学情上没有连贯的衔接。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各自为战,致使高中阶段对学生的一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要求在初中阶段没有达到。从而使一些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遇到重重困难,这就是高中一线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基础差、成绩提升慢的原因之一。
在文史科目中,政史地的学习在初中以基础知识的介绍为主,是高中学习的一个铺垫和兴趣培养。然而大部分初中生毕业时对历史常识、人物事件、客观世界的认识十分缺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行为习惯是他们后继深造不可缺少的。
除了以上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性格特征也应该被重视,一些初中生对于自己的人生发展和兴趣爱好还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随大流思想极端化,处于青春叛逆期缺失家长的关爱和正确的教育引导,很容易犯一些错误,进而走上犯罪道路。所以关注中学生健康成长不光指身体上,还指智力上、思想上和心理上平衡协调发展。
对于以上情况,农村高中与初中的人才联合培养很有必要。1.可行性:每所高中都有固定的服务区和生源供给学校,不存在地域人文差异。所以实行联合培养和教育资源整合完全可行且具有重要的意义。2.有效性:高中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目标在初中学习中进行培养引导,当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时,学生的一些能力会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趋势。一些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会保持下去,一些良好的思维品质会得到升华。3.长期性: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着眼于未来教育的改革。教育的发展是以人才培养为依托的,这项工作对于初中、高中来说是双赢。当高中实施联合培养模式几个轮次后,必将取得重大成就。
对于联合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指导交流
高中各科目教学研究小组可以与初中各科目研究小组的任课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将彼此学科中有重要联系的知识点、重难点进行分析。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积极开展技能大赛,加强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提升。鼓动高中教师到基层中学听课调研,书写教学感悟和学情分析,思考基础教育中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也组织初中教师观摩高中对应学科的教学,以此了解个学科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情况和状态,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醒自己调整教学方法和人才的培养方向。通过以上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人才联合培养的有机结合。多在服务区中学进行中学生学科竞赛,以此了解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与思维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最后进行教师一对一的帮扶交流活动,一个高中教师和一个初中教师结对子,制定帮扶计划,讨论研究人才联合培养,交流教学心得。
二、社会实践上的锻炼培养
活泼好动是初中生的特点,他们的可塑造性很强,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也很高。笔者多次听初中学生的课堂教学,参观校园文化活动,发现学生对于动手实践的活动很感兴趣,所以高中可以与初中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锻炼我们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培养创造力,实现全面发展。
三、学生思想与心理发展的关注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可塑期,在思想上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社会、家庭等复杂因素是学生呈现多元发展的形态。我认为高中和初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根据中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活动形式多样,可以是讲座,可以是心理健康宣传,也可以是师生一对一帮扶心理交流疏导。及时把不良动向与心理行为终结,让他们的心灵走向阳光、走向温暖。组织社会调研,关注留守学生与隔代教育问题,可以实行对留守学生的帮扶计划。一位老师可以帮扶若干个高中或初中留守学生,定期了解学生学习上、生活上的问题,鼓励、引导他们,让他们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最后,设置关爱学生基金会。筹措资金帮助困难学生,奖励优秀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书读,都能健康成长为一位品质优良、能适应社会知识需求的公民。
初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6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身边的一切也都在发生着千姿百态的变化。这些变化本是正常的,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和求职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初中有4.5%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少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社会阅历浅,心理素质不成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生活紧张,中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增多、增大,以致产生各种心理的困惑与矛盾。少数学生由于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心理健康课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训练。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案分析,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为此,对青少年的个体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4.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表,针对学生填写的档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5.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6.全社会都应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