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情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情况

人才培养情况范文1

一、基本情况

2002年至2005年底,全市共组织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6.24万人,其中:培训本地农村劳动力3.5万人,培训外来劳动力2.74万人。原创:截至2005年底,全市已有17.9万名青壮年农民接受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青壮年农民接受技能培训的覆盖面达到73.7%。全市持有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农村劳动力已达5.4万人,占全市技术工人总数17.6万人的31%。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市劳动保障部门更是将它作为促进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措施。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劳动保障、教育、财政、科教、农林、建设等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劳动保障局,负责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各镇(开发区)也相继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与镇劳动保障所合署办公,具体负责本镇(开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确保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政策完善到位。根据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制订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各项政策。2002年,根据××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劳动保障局有关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出台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列为实施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2004年,我们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三年培训三万名农村劳动力的总目标。2005年,根据无锡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办法》。各项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有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开展。

三是责任落实到位。2004年,我们会同市财政局制订下发了《关于贯彻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镇(开发区),进一步明确了各自责任。同时,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经费问题,市、镇两级财政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专项资金,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实行补贴,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使我市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四是制度落实到位。首先建立工作协调例会制度,全市农村劳动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召开碰头会,共同探讨解决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形成“各负其责、分工合作”的工作局面。其次是建立工作督导制度。分片建立督导组,对各乡镇(开发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指导检查,着力解决各乡镇(开发区)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推动培训工作的全面落实。

2、突出重点,夯实基础

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夯实工作基础作为整项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切实抓紧抓好。

一是加大平台建设力度。针对农村劳动力人数多、分布散的特点,各镇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充分利用现有各类成人学校、职业学校的教育培训资源,2002年到2005年,在全市共审核建立了22家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基本做到了每镇至少有1家培训机构,满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参加培训,建立起以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龙头,各镇成教中心和职业学校为依托,覆盖城乡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网络。

二是加大调查摸底力度。2004年,我市专门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摸底,掌握了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2005年又会同教育、民政部门,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低收入户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者、农村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三类对象进行了重点排查,进一步摸清了底数,了解了情况,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经调查,目前全市共有青壮年农村劳动力24.2万人。

三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简报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我市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政策、意义和做法,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将全市职业技能大赛每3年举办一次改为每2年举办一次,进一步扩大了大赛的参与面和影响力,在全市营造了“尊重人才,崇尚技术”的良好氛围,有效提高了全市技术人才特别是农村技术工人爱岗敬业的热情和立足岗位成才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3、强化措施,务求实效

为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我们主要强化了三个方面措施:

一是落实培训补贴提高积极性。加大对培训的扶持力度,着力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2004年起,对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并有参加培训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发放就业培训补贴券,对一般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一次性补贴200元,被征地农民参加培训一次性补贴300元。培训对像凭券可在全市范围内报名参加任何一家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定点机构组织的各类就业培训。2005年享受政府补贴培训3101人,发放补贴补贴资金60余万元。并对农村低收入户中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者技能培训实行全部免费,并承担部分食宿和交通费用。

二是优化培训项目提高实效性。积极开展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和创新培训,因地制宜、科学设置培训项目,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就业成效。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状况,结合我市农村劳动力特点,及时公布26个实施政府培训补贴的培训项目,指导各培训定点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镇、××镇、经济开发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政服务、计算机操作、机械设备操作等技能培训;××镇、××镇结合地区产业特点,举办了梨树栽培、采茶技术培训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实施“三项制度”提高规范性。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大力实施就业准入、劳动预备、职业资格证书三项制度,确保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对农村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实行劳动预备培训,对参加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工种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规定必须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对用人单位已招收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同意,可先招收后培训,确保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

在肯定前阶段工作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部分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存在怕脏、怕苦、怕累以及等、靠、要思想,劳动致富、创业致富的意识淡薄;二是不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对技能培训的消化吸收能力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能培训的效果;三是对一些技术要求较高、培训时间较长、培训成本较大的培训项目,补贴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2006年,我局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以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和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基础、强化行政推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不断提高全市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努力打造一批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农民。

主要目标任务是: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实行1—2年的正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原创:确保年内全市农村劳动力青壮年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达75%;抓好农村低收入户就业培训,确保农村低收入户家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成员年内得到2次以上免费就业技能培训。

为实现以上目标任务,将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发挥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指导作用,落实工作责任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和工作督导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在详细制定工作计划和分解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督促各镇、开发区认真落实、扎实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各项工作。

二是进一步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国家、省、市有关农村劳动力培训方面的政策法规和重要意义,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切实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营造“先培训、后就业”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全市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人才培养情况范文2

【关键词】1+2+1 陕西高校 国际化办学

引 言

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潮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1+2+1”)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是与2001年由(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共同创立的新型中美高等教育双向交流与合作项目。“1+2+1”是指进入该项目的学生大一在国内大学学习1年,大二和大三在美国学习2年,大四回到国内原大学继续学习1年,完成学业后获得中美两国认可的双学位。目前参加项目的中美大学已达109所(其中中方大学89所,遍及26省、直辖市;美方大学19所),双向交流的师生已达1600多名。它已成为中美两国参与高校最多、中美高校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最大平台之一,为未来两国在高等教育平台上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有力条件。“1+2+1”已经发展了12年,此项目由(教育部)中教国际交流协会秘书处、中教国际交流中心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共同合作与管理的新型中美高等教育双向交流与合作项目,具有官方的大力支持与监督管理。“1+2+1”已经被教育部列为首要扶持的中美交流项目之一。

陕西高校参加“1+2+1”项目的迄今为止已有6所,分别是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和西安邮电大学,其中地方性院校4所。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将会有更多的陕西高校参与其中。以下,笔者就陕西这六所高校参与情况分别以图表加文字的形式作些许分析,以期为陕西高校进一步推动国际化办学提供些许思路及对策性建议。

陕西各高校参与“1+2+1”项目概况分析

在陕西地区,“1+2+1”项目参与的学校仍占高校总数中较低的比例。无论是从参与的时间还是参与的力度而言,西安科技大学都是对“1+2+1”项目执行最好的学校。同时,西安邮电大学虽然参与的时间最晚,但却是在六所学校中发展最迅速的。西安外国语大学及西安石油大学的参与力度波动在中游水平,而陕西师范大学及长安大学整体而言参与人数较少,参与热情不高。下面笔者就各个学校在参与活动中的特点作详细分析。

首先来看参与度最高的西安科技大学,其具有整体参与时间久,总体及平均参与人数高,并且最高参与人数列第一位的显著特点。但是由人数的时间分布曲线我们观察到,西安科技大学的项目参与人数波动幅度大,并无自身独特的规律,仅能发现参与人数较多的年份多不连续,这可能与各年的生源差异或学校的工作重心有关。同时,每次低谷后约3年左右又会有新的高峰值出现,这应该是由于高峰期参与活动的学生恰好在参与活动3年后面临毕业及就业问题,而其毕业及就业状况明显优于同期学生等原因,导致学校及学生的参与热情升高,而国外接收学校在较多学生毕业后也会重新拥有更大的接收能力,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曲线这样的波动出现。

再看目前增长速度最快的西安邮电大学,虽然是最晚开始参与“1+2+1”项目的学校(2009年才引进此项目),但在最近的数据统计中,其参与人数已经连续两年位居各校榜首,并且经过4年的发展,“1+2+1”已经成为该校参加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以此项目为基础,带动了该校各类长短期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当然,这样迅猛的增长速度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活动中创新性引入的出国交流实验班等举措不无相关。

位于中游水平的西安外国语大学及西安石油大学,都具有参与人数稳定,曲线波动幅度小的特点。这可能是由于这2所学校在参与过程中的相关政策较为稳定,生源及接收学校的选择方式连贯一致有关。而活动参与人数持续较少的陕西师范大学及长安大学均属“985”工程院校,学校具有参与活动多,选择范围广,力量较为分散的特点。

总体而言,6所参与“1+2+1”项目的学校在活动的参与情况中均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整体而言参与人数不多,这可能与西部地区学生较为保守,学校对国际间交流各有特色,同时整体参与时间较短,并未摸索出各自规范的参与程序有关,同时由于各个学校在学校历史及目前的办学特色和定位中均存在差异,也导致了其参与方式的不同。

参与“1+2+1”项目学校基本概况分析

表1 参与“1+2+1”项目学校基本概况

综合对比6所学校的基本情况,我们不难发现,6所学校基本都成立于上个世纪中叶,在学校的发展时间上背景较为均衡。但在学校本身的归属、类型、院系设置、特色专业和硕博点设置上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对“1+2+1”项目较为重视,同时有能力将活动较好实施的是西安科技大学及西安邮电大学这2所学科涉及面广泛,工、文、理等学科分布较广,同时学校本身有良好的教学基础,对于学生的发展可以提供较好的基础背景。因此,西安外国语大学及西安石油大学由于学科分布较为集中,专业倾向都具有各自的历史性。但是,同样是院系分布范围广泛的陕西师范大学及长安大学在“1+2+1”项目实施中却是处于下游水平的,这主要是由于此2所学校均属教育部直属院校,同时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国家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这两校所参与的公派出国留学或交流项目较多,所以在学校工作重心上也会较为分散,导致项目实施的落后。鉴于上述特点,各个学校在本校的国际交流中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各校国际化办学特色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交流已经变得极为重要,目前的高校不仅仅注重校际或者国内的交流,国际交流也在各大高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各校的办学背景差异,在国际交流中也有各自的特点。

针对六所高校不同的对外交流特色,我们可以看到,西安科技大学和西安邮电大学对“1+2+1”赴美项目的重视程度是其可以坚持,将做得更好的原因之一,交流平台中赴美学生的个人感受也会给在校同学提供更好的借鉴。而同样的,其他各院校均因各自侧重点的不同造成了在对外交流中各自发展重心的区别。但总体而言,各校近年来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学生出国交流的比例都在升级,因此对于各个项目的重视程度也都在提高,相信未来的时间里,对“1+2+1”项目的实施也会进一步加强。

各高校就业情况分析

大学开办的目的在于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提高各项素质,最终在毕业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就业的能力和就业的质量,在就业中,上述高校虽然在整体就业情况点参差不齐,但对于参加“1+2+1”项目的学生都具有就业率100%,就业质量高,平均收入高,同时选择考研进一步深造的学生也在考试中均有很明显的优势,尤其是英语及面试方面。而部分很优秀的学生甚至因出国的优势而可以在国外高校或企业就职,就职质量明显提高。

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院校的国际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不难看出,大多地方高校都在积极顺应教育国际化潮流,致力于加大国际交流的力度,进一步拓展了国际交流的渠道。“1+2+1”等多种多样的联合培养项目给学校和国外高校之间搭建了一个个重要的桥梁,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出国留学、交流、合作科研、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创造了难得可贵的机会。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地方高校的国际化之路仍然非常狭窄,渠道非常有限,模式较为单一。国际交流仍停留在“送出去”为主的单向交流,而且形式局限在学生留学和教师进修。交流缺乏,诸如校际科研合作项目,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的联合建设,以及教育资源的共享等这些深度和层次。此外,在吸引外籍专家学者和留学生“走进来”促进学校学科发展方面显得非常薄弱。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急需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也亟待提高。

结 论

陕西各校在参与“1+2+1”项目中都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各学校的历史,办学特点,学校定位,对外交流特点及工作重心关系密切。同时,可以看到“1+2+1”项目本身对学生的就业及基本素质的提高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所以,“1+2+1”项目的确是一项值得进行深入推广的国际交流项目,同时积极转变工作重心,提高对此项目的重视程度对项目本身的推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The Introduction of Sino-American 1+2+1 Dual-Degree Program 2011《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介绍(2011)

[2]王剑波.跨过高等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国际论坛第四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界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

[5]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http:///.

人才培养情况范文3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连锁经营管理是将先进技术及创新理念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其中的每个部分及每个环节都需要与之相匹配,例如:经营模式、销售管理、经济管理及技术管理等。要是要想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促进及提高这些方面的发展,就需要培养一些相关专业的相关人才,并具备扎实而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的操作技术。因此,运用连锁经营管理的形式来培养先进人才就成为市场发展的需求及时代进步的需求,鉴于这种情况连锁经营管理就是尤为重要且不可忽视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只有坚持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及为社会创造出一批又一批先进且新型的人才。现今,我国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人才培养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潮流,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及高技术与高素质人才不足等现象,这些都是我国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所以,连锁经营管理要想在人才培养方面得到发展及扭转,就需要在市场的需求及发展情况实践中摸清连锁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弄清其发展情况的现状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与素质。以下就分析连锁经营在市场实践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的现状。

一、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在市场发展中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的需求,对不同形式培养的不同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伴随着这样的需求,如今社会上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浮出水面,并备受大家的关注与使用,例如: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连锁经营管理是以一种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包括很多方面的管理内容,这些内容也都是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制定与计划。所以,采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即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及市场的发展需求,也有助于培养人才及缓解人才就业压力,由此可见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次,现今的市场也是一个缺乏专业人才、素质人才及全面发展的人才市场,然而,连锁经营管理正具有这样特点与特质,其的人才培养正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成为市场发展中必不可少及尤为重要的举措之一。最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的高校、高职、专科等高校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就会呈现出学校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于是,其学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借鉴这种连锁经营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可以运用“校企合作”等方式方法培养人才并解决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所以,根据以上这些实际情况,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就在市场的发展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位置。

二、分析现今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鉴于新时代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了解到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与差别, 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素质也远远差于市场的需求,人才培养的数量也达不到市场的要求。其主要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形式欠缺。目前,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例如:有大家都常见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同培训公司、培训企业、企业连锁及企业机构合作等培养模式。从各方面来看,这还是呈现着方式单一且连锁机构较少的现状,单从这几个方面讲不仅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还带动不了人才培养的发展。同时,在另一方面,这种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都只局限于专科及职业高校等院校,这些院校的专业也有局限,明显就呈现着分配不均的现状。然而,这些现状对于不断发展且逐渐增长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来讲,是远远满足不了其的需求及也不能使人才培养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与深度。

2.人才培养的专业计划与企业的需求不一致。不管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工作方面,一个对准目标的计划与方案往往是成功的基石与重要保障,只有坚持这种有计划的人才培养,才能满足企业与市场的需求。就连锁经营企业人才需求的形势来看,其是多样的、丰富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也包括计划管理、设计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技能管理及运输管理等等。但是,在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知识技术不过硬、培养方向不明确、技术培养不成熟及专业素质不高等现状。当把这些专业人才推向市场中进行实践时,就会导致人才专业技术不过硬及半生不熟的状况,将这样的人才运用到企业中就会表现出一种凡事都不会做,或是只会做一半的情况。同时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还呈现着另一种趋势,就是培养人才的方式太过于急,或是学习的范围太广泛等,这样的培养形式毫无疑问就导致人才培养满足不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总之,目前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缺陷且不符合企业及市场需求的现状,面对这些现状及现实情况,就需要采取一些先进、科学、新颖的方式方法对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并结合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及企业专业布局的特点进行分析与探索,才能有效的、科学的进行人才培养,才能为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开辟一条充满前景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沈艳.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岗位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6)

[2]徐志群,施中云.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08).

人才培养情况范文4

一、新时期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引领职教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事业、科学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要想为少数民族地区各行各业的建设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就必须加强对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借助职教人才的培养促进当地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而培养高素质职业教育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各行各业的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云南、四川、新疆等少数民族集中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而要想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通过积极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职教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基于此,国家在新时期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重视,并提出了多项扶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仍然表现出后继乏力的情况,职教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要想逐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就应该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以经济发展引领职教人才的培养,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进而借助职业人才的培养促进经济进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教育建设的协同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基本情况的改善。

二、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引领职教人才培养工作改革创新

基于当前少数民族地区职教人才缺乏的现状以及培养职教人才的紧迫性,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影响,新时期在探索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经济发展作为引领,促进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优化。

(一)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特色职教人才培养模式

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对职教人才培养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强地区经济建设与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契合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有针对性地加强职教人才的培养,凸显少数民族地区职教人才培养特色。首先,构建民族特色鲜明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保证职教人才的培养能够与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并且针对不同专业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差异性,注意保障职教人才具备地区经济建设过程中所需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质,能够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其次,必须明确少数民族地区职教人才培养规格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职教人才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具体分析发现,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民族经济特征,提升职教人才培养工作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契合性,以期借助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结合精准扶贫下的经济发展需求确定职教人才培养方向

职教人才的培养也分为不同的专业,所以在确定职教人才培养方向的过程中应该对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进行全面分析,然后结合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资源的缺失情况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但是对职教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发现,职业教育体系中师资资源的缺乏情况实质上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简言之,在地区经济建设过程中如果表现出某类型职业人才的缺乏,职业院校就必然会加大对这类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这就会造成原有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相关师范院校和教育人才培训机构也会随之加强对这一专业职教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近几年国家全面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并且借助精准扶贫政策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职教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以精准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作为指引,凝聚社会的力量为职教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致富。换言之,在少数民族地区借助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发展经济建设工作,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要想以经济建设引领职教人才的培养,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形成协同发展的态势,就应该以精准扶贫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导向,确定职教人才培养方向,保证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在职教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拓展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为职教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助推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三)遵循地区经济发展规律,明确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遵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规律界定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够保证职教人才培养工作全方位为地区经济建设而服务,为职业教育社会职能的发挥提供良好的支持,促进职业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基于此,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引导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构逐步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在培养职教人才的过程中切实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让职业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深入社会经济建设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保证在未来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能够同时对学生实施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这样联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规律对职教人才加以培养,职教人才与社会经济建设的契合度会进一步提升,在经济建设的支持下职教人才所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也能够与地区经济发展保持高度的契合,真正为地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四)加大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政府部门的扶持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职教人才的培养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新时期应该加大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进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优化。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对职教人才培养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控,保证少数民族地区职业人才的培养和职教人才的培养能够实现同步推进,并借助政府扶持加强职教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的联系,为职教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促进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优化。其次,对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进行适当的优化创新,在少数民族地区职教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地区经济建设发展实际需求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尽量将职教学生培养成为“双师型”人才,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工作中贡献一定的力量。在具体操作方面,政府部门应该从政府规划角度进行调整,并针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加强社会对职教人才培养的投资,为职教人才培养工作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最后,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相关企业与职教人才培养学校、机构等实施联合教学,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对职教人才进行大力培养,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在具体操作方面,要求职教人才培养机构应该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面向企业人才需求,选择合适的专业确定人才培养规划。这样,在职教人才培养工作中切实加强与企业的联合,通过企业为职教人才提供专业实训场所,不仅能够实现对职教人才培养工作产学结合的深化,还能够推动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教育事业建设的双赢,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相应的保障。简言之,政府部门的扶持能够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结合,进一步增强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保证职教人才的培养能够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相契合,借助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可见,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为主要方向引领职教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有助于促进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当地职教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在培养职教人才的过程中不仅关注人才的教育能力,还应该注意对其职业实践能力加以拓展,保证职教人才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培养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人才,切实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水平的提升。唯有如此,少数民族地区职教人才的培养才能够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切实促进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

作者:曾瑞玲 单位: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芬.新疆少数民族技术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4):181-182.

[2]张姣蓉.我国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政策演进探微[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2):177-180.

[3]田晓伟,侯佛钢.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十年:成效、问题与建议[J].学术论坛,2016,39(7):168-172.

[4]杨立泳.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特色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6):136-137.

人才培养情况范文5

[关键词]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227-01

前言: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需要企业与学校签订协议,充分的利用教育资源,完善人才培养体制,加强人才培养力度,从而让学生顺利毕业、就业。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利于教育的改革,实现教育方法的创新。笔者也希望本研究所阐述的内容能够使社会各界人士关注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了解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实践步骤以及发展前景。

1.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

1.1 直接订单

直接订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个部分,学前订单。学前订单的特点,具体如下:(1)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监管的;(2)该订单的期限长;(3)学生的来源地各不相同。在制定学前订单的时候,企业会派相关工作人员参与学校的校招、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等工作,校方会派老师到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历程,这样企业和校方就会相互了解,从而制定最为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学前订单的适用范围是较为广泛的。

第二个部分,学中订单。学中订单的特点,具体如下:(1)学校招生可以正常进行;(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长项以及订单需求确定自己的专业;(3)企业选择符合自己企业的学生,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培养,培养结束后,学生便可以上岗实习,以便日后更快的适应企业生活。学中订单的好处,具体如下:(1)企业可以以最短的时间找到自己需求的人才;(2)学生的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第三个部分,毕业季订单。毕业季订单的具体含义:在就业季,企业到学校进行宣讲,并通过面试、笔试等方法选拔学生,让学生到本企业来实习、工作。毕业季订单是存在不足的,例如:(1)针对性较弱;(2)上岗前实习时间较短;(3)企业对学生以及学生对企业的了解都不够深入;(4)毕业季订单的制约性较弱;(5)企业不易留住人才。

1.2 间接订单

间接订单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个部分,与中介机构订单。中介机构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就业信息与高校签订人才培养订单,高校按照中介机构传达的用人标准培养学生,然后将这些学生介绍到相关企业。

第二个部分,与中间企业订单。这里所说的中间企业指的是销售企业或是设备制造企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学生便可以到企业去实习。在培训中,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学校发挥辅助作用。这类订单所需要的学生要有较强的技术,适应性较强。而且,签订这类订单的企业的发展都较为稳定。

2.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步骤

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步骤,如下:

(1)达成订单。地域不同,订单的达成数量也就有所区别。在南方,订单达成的数量较高,因为南方的经济较为发达,企业较多,自然而然,人才的需求量就较大,人才培养订单就容易签订;在北方,订单的达成数量相对而言就较低,因为北方的企业数量较少。而当订单的达成数量较低的时候,政府就会参与进来,促进人才培养订单的签订,解决学生的培训、就业问题。

(2)招录学生。招录学生有两个途径,分别是校园招录和社会招录,这两种招生途径都要按照订单要求进行招录。招录学生的注意事项,具体如下:①企业要到高校进行宣传;②要向学生介绍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在该企业发展的种种好处;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岗位。

(3)对学生进行培养。对学生进行培养在 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注意事项,具体如下:①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②校方不能急于求成,要按照相关要求一步步实施培养计划,具体培养计划如下:校方第一年对学生进行素质道德教育,这样做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上更好的发展;第二年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辅导,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第三年让学生开始企业实习,让学生更快的适应工作;③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以及就业资源;④增加教育形式,让学校企业双方都能参与进来。

(4)上岗考核。上岗考核方式有很多,具体有以下几种:①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考核方法,学校确定考核题目,企业负责监考、批阅;②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考核方法,企业确定考核题目,学校参与试卷审阅。上岗考核除了要看考核成绩,还要看学生所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才能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

(5)上岗后的观察。学生上岗后,学校仍然应该对学生进行后续关注,帮助企业管理、培养学生;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与企业多交流,了解学生的上岗情况,帮助学生提升工作技能,学校这样做,不单单是对学生负责任,还可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3.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3.1 落实政策

虽然各个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关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但政策落实情况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各级政府应该优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给予校企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落实相关政策,促进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

3.2 发挥学校的能动作用

发挥学校能动作用的具体做法,如下:(1)专业的设置要符合社会的需求情况;(2)专业课程内容要有可实际应用性;(3)学校应该及时与企业管理部门相联系,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用人需求情况;(4)提升教师专业素质;(5)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6)丰富授课方式;(7)让学生去工厂参观,这样,学生便可以对工厂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3 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

发挥企业主导作用的具体做法,如下:(1)明确订单培养目标;(2)为校方提供实习场地;(3)举办学生实践活动;(4)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5)企业可以派人定期的到学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参与授课;(6)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7)企业应该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与校方建立一个紧密的联系。

结语:总而言之,高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很多好处的,例如,学校可以按照企业要求设置课程,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缓解就业压力;这样做也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而且,学生所掌握的技能都是当下社会、企业所需要的,这也就意味着这种模式的应用不单单解决了就业问题,还提升了教学质量,促进了社会、企业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继续完善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让该模式可以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学校、企业中。

参考文献

[1] 陈小琼,李桂霞.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2):71-73.

人才培养情况范文6

关键词:高职 产学研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205

如何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认真思考并且努力实践的命题。在众多实践中,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积极地研究和探索。

1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人才培养标准样式。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指的是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李焱焱等学者在论文《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路》中的描述,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又称合作教育型模式,一般是由高校和企业或科研机构共同联合采用,它们为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能够较快面向市场、面向生产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主要模式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1.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订单培养。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充分考虑企业的用人需求,按照企业的要求为企业“量身定做”企业未来的员工。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用人单位的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实行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局面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1.2 “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高职学生的三年学习时间,是指两年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一年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校企紧密联系,共同培养人才。“2+1”人才培养模式在“2”阶段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在“1”阶段可以实施按需订单,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学校单一办学主体的观念,使办学主体呈现双元化或多元化,企业不是协助学校培养人才,而是直接参与其中。目前“2+1”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也发展出了“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

1.3 “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 两个部分,在整个学业阶段将这两个部分交替进行,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学工交替”学期安排

[ [[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任务\&生产实践\&理论学习\&生产实践\&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生产实践

毕业实习\&]]]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职“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课堂学习的情况下,进行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交替循环,同时按照生产实践环节的要求,可以由学生自主联系实践单位,学生生产实习期间学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巡查,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学习生产实习情况,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实践效果。

2 高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三赢”,即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都能获益。学生的利益体现在能成材,以后的职业生涯能有好的前景;学校的利益体现在能培养出人才,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企业的利益是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些经济效益包括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品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下降、销售的收入增加等等。而目前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总的来说,“三赢”的局面还未形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2.1 企业的利益还未充分挖掘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其实是来自企业的动力。因为高职院校以及高职学生对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热情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企业由于其利益还未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动力稍显不足。许多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的初衷是希望能获取所需要的足够数量的员工,这其实是企业利益中的一小部分。应该让合作的企业认识到,与高职院校展开产学研深度合作,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些利益包括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品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下降、销售的收入增加等等。

2.2 产学研合作不协调

不管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还是“2+1”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操作的时候都表现出了产学有余、研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院校而言,科研方面的表现是不一样,本科院校侧重于原创性、基础性的研究,高职院校应该侧重于应用型技术的开发。高职院校决不能办成一个培训机构,在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的时候,也应该注重科研的合作。

2.3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还未充分体现

目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体现的“技能型”多于“高素质型”。比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培养出学生在合作企业中适应岗位的技能,但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职业技能,如果学生不能在毕业之后留在合作企业工作,那么学生的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会成为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