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艺术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艺术特点范文1
关键词:初中物理;语言艺术;特点
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两位水平接近的初中物理教师,所教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相差无几,教学内容也相同,但教学的效果却大不一样。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原因是一个教师讲课讲得妙趣横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兴趣,学得兴致勃勃;另一个讲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因而教学的效果也就大不一样,所以说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笔者下面就语言艺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特点作初步探讨。
一、严密准确、逻辑性强
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教师的语言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物理语言训练,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风气。如在讲物体惯性时,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因为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没有“受到”一说。所以,作为物理教师,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课堂语言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二、生动形象、直观性强
所谓语言直观性,就是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既活泼、有趣、逼直,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语言直观最好的形式就是“打比喻”。教师能深入浅出地选用一些富有情趣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味,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无论实验再准确大多数学生都难以理解。因为它太抽象了。这是就要可以适当夸张举例:长度,横截面积一样材料不同的电阻,不就像大家走两条长度宽度一样的水泥路和泥水路吗?哪个走的快一些?长度,材料一样横截面积不同的电阻,不就像走一条公路和过一条钢丝吗?而材料横截面积一样,长度不同的电阻不就像去食堂和去桂林吗?哪个先到?这样生动形象的知识就深深的印入同学们的记忆里。
三、抑扬顿挫、感染力强
所谓抑扬顿挫,就是教学语言应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配合起来,使教师的讲解有声有色,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语调是表情达意最好的工具。入适当配以肢体语言,便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曾经尝试用过高音和低音语调上课。发现做好是结合起来效果最好。例如在讲到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笔者忽然由高音转为低音,浑厚的男低音配以食指向下指的肢体语言。极其形象的表演了这条规律。同学议论纷纷,后面没有听到的同学忙问前面的同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深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可以增强感染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幽默可亲、趣味性强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如笔者在讲分子的动理论时,由于过于抽象,就讲了一句话“像癫子一样到处乱跑”。拟人化的表述,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认识。教学语言幽默的表达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亦庄亦谐,可思可乐。有时就一句话或几个字,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对磁力线的描述“北出南归”;机械波传播时,介质中的质点振动而不“随波逐流”等。要注意运用幽默短语时,把握好语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并适当配以肢体语言,便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五、巧于点拨、启发性强
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在教学时“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物理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相应地应当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在旧中见新、易中见难、平中出奇,难而可及、循循善诱。就是在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富有问题性,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在听课的始终都处在带着问题、解决问题、再重新带着问题、再解决问题的状态中,形成师生共同活动。例如在讲解电压是电路中产生的原因时,学生对于“电压是电路中产生的原因”感到难以理解。这时就可以适度运用夸张手法,描绘这样一幅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在做完课间操时,同学们在玩,这里几个,那里几个,自由电荷一样乱哄哄的。上课铃一响,同学们接到命令了,一起往教室里跑。这是就形成了人流。这个命令不就是“电压”吗?
教学艺术特点范文2
(1)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个学生具有好奇心,对很多事情喜欢问“为什么”。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这种勤学好问喜欢探索的精神,并利用这种特点,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创新意识。我常常在新课引入时用游戏、故事、图片或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收到明显的效果。例如:学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开始教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就知道能否被2和5整除。这种人为地设置的神秘色彩能使学生好奇、惊叹、羡慕,然后利用这种特点,指导学生发现能被2和5整除数的特征。还可利用科学家从小喜欢发明创造的故事,诱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励学生从小立志成才,并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要有创造性,长大以后才会有创造发明,从而为以后开创性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2)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问是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因此,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被动的“学答”、“学记”向“学问”转化。教师随时注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并教给提问的方法和途径,课前课中或课后都要给学生留有提问的机会。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的公式推导”这节课时,通过实验,已经掌握了圆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后。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课本中没有安排不等底等高或等底不等高的实验?如果既不等底又不等高它们的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同时又有学生提出:如果体积相等,它们的底和高是不是也存在着这种关系呢?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对小学生来说就是创新。可见,学生的创造潜能是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用极大的热情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和创新的积极性。
(3)激励想象,培养创新精神。儿童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中,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把圆等分成①8份、②16份、③32份,分别拼成长方形的样子,并请学生注意观察,拼成的图形由①—③有什么变化?当学生看到原来的圆弧的弯曲程度愈来愈小之后,这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闭着眼睛,在脑子里想:将圆等分成64份、128份、256份……的情景。学生想了两分钟后,一个学生说:“这样分下去,原来的圆弧就变成一个很小的点,无所谓弧了。”另一位学生说:“那样拼的图形简直就是长方形了。”这样有限切拼,无限想象,达到了化曲为直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艺术特点范文3
审美感知是对美学因素的直观把握,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美的存在。
1.充分展示数学内在美
一方面教者要正确驾驭教材,充分挖掘数学学科自身的内在“美”,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这些诱人的“美”,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知数学自身各种形式的“美”。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借用多媒体不停地跳跃并延伸“1÷3”和“60.2÷33”计算结果小数中“重复出现的数字”,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感受这类数的结构美和无限美;教学生用简便方法书写0.33……、1.82424……,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2.充分展示教师形象美
教者也是学生的审美对象之一。教师的数学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涵养、创新素质,会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学生对美的热烈追求。试想,如果一教师数学教学语言不精炼、不严密,甚至词不达意,或者板书混乱、毫无计划、毫无条理,那么,不但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内容,而且也影响到数学教学的完美。
二、依据审美情感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美
审美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审美感知与情感体验总是交融在一起的,感知是体验的前提,而情感体验是审美心理中最普遍最活跃的因素,对感知起着促进作用,所以体验是数学美育的必要任务。
1.审美情感的准备
当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外界事物的时候,他就容易体验到对象的美,沉浸在物我交流的愉快心情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既是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求索数学思想方法的抽象过程,也是学生感受、体验、领悟数学美的教育过程,数学语言的诱导、情境的感染,可以使学生经常性地处于审美的准备状态,激发学生的审美期望。这样,审美情感的准备,就为审美活动提供了足够的动力。
2.教师情感的感染
在让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这是由情感的感染性特点所决定的。教师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因素表达出来,形成一条和数学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感曲线,能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学生身上,使他们拥有体验数学美的良好情感状态。
3.数学应用美的渗透
不同的人应用相同的数学概念和方法研究不同的事物,不相同的事物又都服从于同一数学规律,这充分体现出数学的应用美。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经常补充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必将使学生对数学和数学美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依据审美的创造性,让学生追求数学美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小学数学美育中主要体现为学生不断地去追求数学美,其追求数学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
1.主动的发现
发现美,也是审美创造性的一种表现。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者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地让学生处于审美主动地位,引导学生调动自身情感和表象的积累,参与审美对象的交流,让学生发现数学教材中的美,让学生投入自己的全部心灵,主动地感知和理解。
2.恰当的表达
审美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审美感受的恰当表达上。比如,通过“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教学,让学生会正确流利地讲述“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量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这种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美法则。
3.丰富的想象
数学审美离不开想象,想象在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在讲授利用圆的内接多边形面积的极限来求圆的面积时,可结合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徽首创的“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说明刘徽想到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并认识到了在一定条件下无限可以向有限转化,这在当时是一种多么新奇美妙的数学思想啊!
4.初步的创造
小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最高境界应是初步的思维创造。如下例“简便运算”的教学:
(1) 9999×1200 (2) (125×74+125×66)×8
=(1000-1)×1200 =125×(74+66)×8
=1200000-1200 =125×140×8
=1198800 =140000
教学艺术特点范文4
目前许多小学的音乐课上,并未突出音乐教学的艺术特点,而是采用了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重讲解,轻感受,多被动接受,少主动参与。老师过多地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方法单一,课堂气氛严肃。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差,也不受学生的欢迎,导致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那应该如何改进音乐教法,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呢?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音乐情境的创设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获得审美体验。创设音乐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在一种愉快的氛围里,使学生产生一种对音乐学习的期待的情绪。例如,在学习《小青蛙,大青蛙》二部和声练习中,就可让一半学生扮演大青蛙,一半学生扮演小青蛙。小青蛙唱得高,大青蛙唱得低,大青蛙叫一声,小青蛙应一声,然后大小青蛙一起唱。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掌握二部合唱,音也能唱得准。当他们听到大青蛙和小青蛙一起叫的声音是那样和谐好听,一种求知的欲望便在他们的心灵里萌发出来。这样,在教授这些内容时,老师和学生一起沉浸在童话世界里,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会使原来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感人的审美效应。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由于他们年龄尚小,知识水平有限,因而对音乐的认识还是非常肤浅的,那么老师就应运用各种辅助方法让他们动情、入境,把理性的东西转化为感性的认识,利用实物、录像、磁带、幻灯片等进行教授,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我曾经听了一节课《快乐的小木匠》,课前,老师找来了本课的动画片,做好了小熊猫的头饰以及小熊猫干活的幻灯片。上课时老师声情并茂地讲、唱、跳,把整个音乐课堂协调一致,融入于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听觉等一切审美因素都使学生陶醉于其中,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效果。
二、?突出情趣化的音乐
情趣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形式。提高情趣性,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在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时候,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音乐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学生就对音乐丧失了兴趣,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等原则。
教学中,教师应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吸引学生,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和学习。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游戏:让八个同学分别代表五线谱上的八个音,当老师指着某一音的位置时,那代表这个音的同学就要边念唱名边迅速跳起。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思想高度集中,反应也很灵敏,认识五线谱上每个音的速度也会有所提高。这些类似的游戏给枯燥的认谱增添了情趣性,在主动地参与下,在愉快的情趣中,学生轻轻松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课堂上,也可以有动有静,比如可以开一个小音乐会,让全班学生参与,可进行唱歌表演比赛;还可在欣赏乐曲结束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如绘画、舞蹈等。之后还可以互相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像这样的音乐课可以展示音乐的极大魅力,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这也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
三、?培养情感,注重音乐表现性
音乐,可以拨动人的内心最深处的琴弦,可以非常迅速直接地触动听众的心灵。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者与欣赏者的分离也消失了,音乐作品于是深入人心与主体合而为一。就是这个原因,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所以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音乐本身的情感内涵,与学生一起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并享受美。教师还应当融入自己的感情,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教学艺术特点范文5
关键词:校企嫁接 中职数学 课堂教学
浙江省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三成中职生将进入大学,剩下的七成都将面向社会走上就业之路。可见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中职学校作为毕业生就业前的关键一站,应该在教学中搭建好学校和企业间的桥梁。传统数学教学仅把学生当成知识的传承者,忽视了他们“准职业人”的身份和需求,以至于部分中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无法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频繁地换岗位,甚至被解聘。因此,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以“准职业人”培养为目标,切准校企接轨的脉搏,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课堂评价三方面大胆实施“校企嫁接”策略,既从学科本身的角度出发,突显开发智力和思维培养的功能,又在学数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做好铺垫。
一、企业工作媒介的迁移――创新课堂学习内容
1.以专业图纸为载体创新学习内容
数学没有语文的语言生动,没有历史的故事吸引,更没有专业课动手实践带来的成就感。数学有的是逻辑性强、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对很多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数学是“枯燥乏味”“抽象繁琐”的代名词。另外,学生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太少,头脑中的数学知识与平时的生活、专业实际缺乏联系,所以数学又成了“不实用”的代名词。可是,数学知识是学生工作的必备素养之一,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尝试把教学内容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行业因素融合起来,将枯燥的数学题目隐于专业图纸中来展示,可鲜活学习内容。这样的设计不仅给数学知识应用一个落脚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和文化价值,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专业问题,提高就业竞争力。
比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中的《两点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难点是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如何突破难点?在数控专业班教学时,以“转化数学图像,找到对应点的坐标,求出│OP│,│OQ│,│PQ│的值”这一知识点切入,将其转换为工件测量图纸(图1)中的学习任务,即“如何测量工件上P到Q点的距离”,并在测量计算中推导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在建筑专业班教学时,以“转化数学图像,找到对应点的坐标,求出│OA│,│OC│,│AC│的值”这一知识点切入,转换为“学校400米跑道设计平面图纸上得到O到B点、B到点C的距离”的测量问题。这样的题目设计需要教师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将专业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用数学方法加以分析,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2.以加工材料为载体创新学习内容
针对某些适合于实训车间现场教学的教材内容,我们不仅要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搬到实训场地,还要善于将学习内容与实操材料的使用有机结合。以机械专业为例,在钳工实训常常会碰到落料问题,把一段半径为r的圆柱料通过切割机切成横截为长方体,怎样锯才能使浪费的材料最少?诸如这样的落料问题,和教材中“三角函数的最值应用”这个课题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就可以把教材中“通过立体的把圆柱体切割到长方体的问题,建立长方形面积y与直径与边的夹角的函数关系:”这些数学内容和专业的落料问题有机融合(图3),把学生带到钳工实训场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现场制作,得到结论。把学习内容隐于加工的材料中,鼓励学生多思,多动手,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数学与专业的紧密联系,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也可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二、企业工作形式的迁移――丰富课堂学习方式
企业的团队精神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团体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团体协作式工作成为企业最倡导的工作形式之一。因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受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经验的差异限制,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还有较多教师以讲授为主,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对于大多数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一节课后常常是有劳少获或有劳无获或无劳无获。中职数学课堂上教师“一花独放不是春”,把企业的团体协作工作形式加以迁移,尝试多种合作学习形式,把学习过程与工作工程对接,力求“万紫千红春满园”,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1.引领式师徒合作学习
这种方式是以班级为学习单位,参照企业团队工作过程把要解决的学习问题当成达到的目标,把新知识的自主探索的过程当成师生团队协作的过程。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学习新旧知识有一定联系的内容。师徒合作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多级阶梯式的探究点,层层引导,共同探索得出最终的成果。
在“圆的标准方程的探究”课堂教学中(表2),教师在知识回顾、论证等环节的为难处、知识的提升处、小结处……,通过提“从代数角度如何确定圆的标准方程”等引领性问题,演示、剖析论证等方法,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主动分析、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主体状态,感受到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良好人际关系。
2.探究式学徒合作学习
这种方式是以学生小组为一个学习单位,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合理分工,相互合作、取长补短的探究学习方式。比较适合学习开放性的应用问题,其学习成果由每个团队自我推荐一名学生以书面或口头两种形式展示。
以“分段函数教学”为例,分段函数教学的教材内容特点是根据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不同,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也不同,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手机使用在学校中越来越普及,对于层出不穷的优惠套餐,如何去选择? 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分段函数的问题。所以在课前先让学生去了解有几种手机费用优惠方式(表3),在课堂中通过小组汇总,设计了分段函数的探究任务。这种方式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竞争能力、交际能力等多种能力,把传统的“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
3.互助式自主合作学习
互助式合作方式是由学生自己去找合作对象,这种组合的对象不受限制,具有较大的自由性与开放性。主要应用在复习巩固、错题订正的时候,对于无法自己解决的题目,学生主动的找同伴商量,相互探讨,互为相长。这样的学习氛围更为轻松、活泼。学生在合作中发现、探究,提高了学习兴趣,有助于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学习氛围的建立。
三、企业考核机制的迁移――优化课堂评价方式
企业通过制度化、系统化的绩效考核,全面的了解员工的潜能和付出,并用工资和奖金的形式予以一定的薪酬。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一般包括业绩目标的完成、工作态度,能力等级等方面。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一般以当堂练习、课后作业完成的质量来衡量,过分重成绩,轻素质,没有很好关注“准职业人”的培养要求。
教师可立足行业接轨的需求,参照企业考核机制,将考核指标、薪酬奖励等融入中职数学课堂评价(表4),把评价指标设置为作业情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并且把工资奖金制度转换成学生的“学分存折”积累,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付出与回报的对等关系,在重视量化数学显性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在得到知识过程中隐形的个人成长发展。
类比于企业工资奖金的用途,且从学分制的可持续性的角度考虑就创设“学分存折”的兑换。学生把每天的学分进行积累,达到一定的分值时可以换成物质性的奖励,汽修专业的可以送汽车模型,财会专业可以送算盘等东西。每次得到物质性奖励还可以在终评上给自己加上两分。这种环环相扣的奖励方式,记载了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让学生感觉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增强了可持续学习的动力。
作为中职数学教师要积极开拓思路,跟上时代步伐,坚持教学改革,实施“校企嫁接”,使我们的职业教育更具时效性与针对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职业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从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建宏.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4.
[2]孙兵,朱红枫.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0(2).
[3]黄绍海.新课程理念下中职数学教学理念的转变[J].现代企业教育,2013(13).
教学艺术特点范文6
一、从学生角度:把握学生情况,对症下药
特长生高三在校时间很短,在回校后的三个月,正值二三轮复习,时间短,内容量大,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且伴随恐惧、浮躁心理。同时特长生的数学基础薄弱,且各人的情况不同,甚至差异较大。对此我做了如下几点:
1.介绍老师的复习计划、目标要求,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克服恐惧、浮躁心里;同时提出较严格的要求,包括对他们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学习要求、目标要求等,对学习的各个环节应做到哪些,要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他们的学习习惯,以巩固复习效果。
2.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应把树立学生信心贯穿教学始终,多鼓励,少批评,以欣赏的眼光看他们,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变害怕数学为喜欢数学,变不得已学数学为主动学数学。
3.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学生有信心、有干劲还不行,他们还普遍存在基础差、不会学的情况,所以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也很关键,指导要具体明确,包括制订计划、专心上课、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等。
4.对学生可根据其知识掌握、能力水平的实际情况分为两组,以便方便分层次教学。
二、从教师角度:重点把握大纲,认真研究知识及教法
要使对特长生的教学有效,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师方面应做好:
1.研究高考考试说明,针对特长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应选择高考考查浮现率高和切合学生实际且在短期内能真正掌握的内容进行组织教学,而不能像普文生一样还要保证知识和方法有一定的覆盖面,不必追求数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降低难度,分层次教学。很多同学基础差,高考时,关键是让学生拿到基础题目的分数,每次讲课都要降低起点,先把用到的知识领学生回顾,然后再开始复习新内容。在学案的编写上分几个层次,明确要求学生哪些题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做完基础题可以再做提纲上的哪些题。对于基础好的同学还有选做题,若还有极个别“吃不饱”的可以自己看复习材料或找老师要题做。
3.重点问题多重复强化训练。想让特长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全面掌握数学是不可能的,基础差,时间少是现实,要让学生在数学高考中重点在选择,填空和前两个解答题中得分。
4.随时查漏补缺。即使进行了强化训练的地方仍会有许多同学遗忘,也有部分同学前面基础太差,在后面的复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随时解决。一定要保证讲过的知识点要会,高考的重点知识要掌握,高考中较简单的题目要拿到分数。使学生在考前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