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的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环境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环境的途径

保护环境的途径范文1

[关键词]自由贸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24-02

一、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提出及实质

(一)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提出

贸易与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贸易与环境之间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各国控制国际贸易的手段,而国际贸易也被各国及国际社会用以解决国内以及区域环境问题。由此产生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加强,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全球环境保护的“绿色浪潮”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实质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程度还不高,希望通过扩大对外贸易来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法制还不健全,环保意识还很淡薄,环境标准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高昂的环境保护费用;而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并且具备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生产销售的各环节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意识存在一定差距,在不同的利益驱动下双方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不难看出,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改变旧的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影响

(一)环境保护对自由贸易的影响

在实施环境保护政策时,各国的标准不一会给贸易造成一定的障碍和限制,影响贸易的自由化,其主要表现在对自由贸易中的市场准入与企业竞争力、贸易结构和贸易条件等产生影响。

1.市场准入。国际贸易中的市场准入是指一国允许国外的货物、劳务与资本参与该国国内市场的程度。在具体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时各国的市场准入条件不同。发达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高,对产品标准要求相对严格,其市场准入条件就高,从而抬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产品因此难以进入发达国家。相反,发达国家产品进入发展中国家就很容易,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自由贸易产生冲突。

2.企业竞争力。自由贸易要求企业经营应不受政府的干预,在市场上公平地获得竞争机会。但是各国不同的环境保护措施会令企业在商品包装、废水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方面进行调整,导致企业成本上升。环保成本的提高导致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价格优势弱化,令企业的竞争力受到影响。

3.贸易结构。在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主流的今天,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原有的贸易结构必然会发生变化。全球绿色市场的出现与逐步成熟为贸易增长带来新的亮点。

(二)自由贸易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如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环境日益恶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破坏,淡水资源日趋短缺,森林覆盖面积大幅减少,大量生物物种濒临灭绝,沙漠化严重等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及健康,人类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改善生存环境,而自由贸易对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世界上大部分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要尽可能地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自由贸易使各国出口本国资源丰裕型产品,进口本国资源稀缺型产品,从而优化资源在全球的配置。自由贸易使资源和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进口稀缺资源来替代本国开采和生产此类产品。

自由贸易促进经济增长,间接为政府和企业防治污染以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自由贸易对环境保护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1.可能扩散环境污染

自由贸易给危险工业废物和其他污染物的跨国转移创造了条件,多年来工业废物一直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加大了环境资源的压力

自由贸易带来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大量的物质消耗,给全球的资源环境带来压力:世界淡水、森林和能源等资源不断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却不断增加,环境承载力不断降低,环境负担加重。

3.运输增长对环境造成损害

运输是贸易活动的基础,也对环境带来一定影响。交通运输设施的修建必然会改变附近的生态环境,使动植物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运输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不可避免地要排放大量废弃物,释放严重的噪音以及其他污染物。

三、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

近年来贸易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口产品结构

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是以对本国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为代价的,而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资源,以低于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初级产品。资源开采过程中和资源以外的损失均由发展中国家承担,由初级产品加工而成的制成品又高价卖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从中获取高额利润,从而使发展中国家资源消耗得不到补偿,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

(二)污染转移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较高,为了规避国内较严格的环保法规,发达国家将某些高污染产业以及国内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不仅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还使他们的经济利益受到巨大损失。

(三)绿色贸易壁垒

发达国家利用环保标准、环保标志和市场准入等作为贸易保护的借口,形成一种隐蔽性的“绿色贸易壁垒”,把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产品挡在了门外,使其贸易状况进一步恶化。

(四)环保市场竞争地位

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进行垄断,而发展中国家的环保技术刚起步,处于竞争的弱势地位。

四、我国贸易发展影响生态环境的原因分析

(一)外商投资产业投向不合理

首先,外商对我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按我国统计划分标准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第二产业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排放大量的工业废物和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危害较大。

其次,投资的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外商主要投资在第二产业服装、纺织业、塑料及食品制造业等加工工业,这些都是高污染、高排放、产品附加值较低的行业。外商通过投资将对本国环境有影响的产业转移到我国,虽然目前对我国经济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二)我国的外贸出口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出口产品中以纺织原料、纺织制品、化工原料、化学品和皮革毛皮为主,污染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

(三)直接进口洋垃圾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洋垃圾倾销地。进口的洋垃圾主要是国外的电子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及化工垃圾、放射性废物等有害物质,对环境危害巨大。

五、对策建议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通过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环境压力。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和健康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应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二)建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

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增加国家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逐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重点江河水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大力度防治大气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湖和还草工作,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使全国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遏制了生态恶化的趋势,重点地区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基本恢复,农田污染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三)建立并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政府应建立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并加大监管力度。对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有毒物质,存放和排放以及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相关信息向国家有关部门定期报告,并定期向公众披露。通过社会的有效监督,促使厂商采取更为环保的生产流程,以减少环境污染。

(四)大力倡导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包括使用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清洁的产品三方面内容。实质是不断将生产需要的物料和能源消耗降到最低,将产生的废物减量化、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清洁生产可以促使工业生产活动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积极参与制订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相关国际法律法规

防止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免费污染“避难所”,最根本的途径是努力使自己成为“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中国应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境和贸易组织的活动和谈判,了解世界和各国环境保护发展的新动态,提升中国在国际环保立法和贸易立法的谈判地位,阻止国外高污染项目向中国转移,避免污染转嫁,维护国家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李仁真,秦天宝,李勋.WTO与环境保护[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保护环境的途径范文2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保护;作用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一个十分关键的构成部分就是水土保持,其在生态环保中发挥着巨大的现实作用。科学的水土保持,不但可以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可最大程度降低对人体带来的危害,同时也可更好建设环境友好社会,其亦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推进的重要举措。说过:“绿水青山即为金山银山”,强化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改善,实际就是把绿水青山转变成了金山与银山,据此可知,我们需要提升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更好助力于社会可持续繁荣发展。

1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1.1水土流失严重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2011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294.91万km2,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0.7%,水力侵蚀主要集中在蒙滇川陕晋甘黔黑等省(自治区);风力侵蚀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新蒙青甘藏等省(自治区)。我国虽然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大规模频繁的生产建设活动,地表和植被不断遭受扰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现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作为全球水土流失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约1/3的土地资源面临着水土流失问题。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不同的地区水土流失的表现各不相同,解决水土流失要根据地区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理。我国已经加大对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视,采取了多方位的治理对策,然而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解决,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水土流失一方面破坏了土地资源,降水不能被充分利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对水资源也造成破坏;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植被、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地面植被覆盖率降低,径流改变方向,生态环境失调,遇到暴雨后,洪水肆虐,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涝等自然灾害[1-3]。

1.2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严重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均衡,造成水资源严重短缺。此外,由于水量年内及年际变化大,大部分水资源集中在汛期,以洪水的形式出现,通常难以利用,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南方在伏秋干旱,北方在冬春干旱,此时降水量少,河流断流甚至枯竭,造成旱灾。水旱灾害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1.3土地荒漠化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必要的一项自然资源。地球上约1/3的土地是干旱的荒漠地区,以沙漠为主。由于对沙漠边缘地带的不合理开发,导致流沙向外侵蚀,造成土地荒漠化,引起更多土地良田被侵蚀。目前土地资源被破坏和毁灭的问题十分严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土地沙漠化。根据大量数据显示,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总面积的1/3,形势不容乐观。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的土地退化,任由其不断发展扩大,就会演变成大面积的沙尘暴。

2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作用

2.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为生态系统运行中的一项十分关键的内容,现如今的生态系统中,部分林草及有关水土保持工程作用就是提升土壤下渗力及对降水的拦截,还有增补水源和缓解地表径流等,尤其是有大规模洪水及降水情况出现时,生态系统可通过自身具备的功能对洪水流速及流量进行缓解,以实现灾害危害性的降低。尤其是干旱的季节,林草可对地表径流进行有效蓄积,进而更好的对水源进行涵养,进而更好调节河流水位。与此同时,通过林草蓄积的水分会向大气中进行再次蒸发,进而使水分进行良性循环,最终以达到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目标。在水土保持、土壤固结力增强、防止土壤侵蚀等方面有巨大的作用。降雨时林草的林冠位置可以更好拦截一些雨水,避免地表被雨滴直接侵蚀与冲击,以防土壤被冲走。并且土壤中的腐殖质也有极强的透水性与蓄水性,可避免土壤流失。同时,因林草根部盘根错节,进而可以更好固结土壤,有效防范滑坡与泥石流。

2.2改良土壤

对于水土保持工程而言,通过治理坡面,进而实现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进一步改善土壤性质及肥力。尤其是那些高黏性或砂质多的土壤,坡面治理后,能够将土壤肥力与养分进行改善,最终实现土壤质量及生产力的提升。

2.3净化空气

水土保持工程中通过种植大量的林草等植物措施,能够有效地起到吸尘及降噪作用。特别是当前工业迅猛发展及城市汽车尾气排放不断增多,空气受到严重的污染,这种情况下林草植被能够对大气中一些有害物质进行充分吸收和降解,具有净化空气的重要作用。同时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中的林木、灌木等还能够利用自身的体型有效减缓城市及周边地带的风速,降低粉尘扩散,同时植物表面还能够吸附及空气中滞留的粉尘,通过成体系的植物措施的布设,可以大大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粉尘、污染物的含量,有效改善空气质量[4]。

2.4防风固沙、保持生物多样性及维持地表景观

通过种植各类林草植被,不仅能够实现保水固土的作用,同时也可降低风速与改变风向,发挥防风固沙作用,且林木根系也可有效固结土壤与沙,可更好的防范风沙。通过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建设能够实现对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护,为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及微生物提供生存所需要的养料和空间,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另外,水土保持采取的梯田、保护林及坝塘水库等措施,已成为地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景观格局的规划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水土保持的有效对策

3.1加强水土保持的监管工作

对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工作应当与城市管理结合起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水土流失负有一定责任。城市化必然要占用土地资源,因此许多农田被毁,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负担,而且城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工业的不达标排放、森林的乱砍滥伐以及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得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对城市治理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在进行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时,应当与城市管理相结合,针对不同城市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对不合法不合规的污染环境的行为加以惩治,向城市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将城市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为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要积极植树造林,选取生存能力强、适应性良好的植被进行覆盖,减轻水土流失的状况[5]。

3.2完善管理体系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管”,健全的管理体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完善管理体制对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健全的管理体系包括很多内容,首先是工程规划,在进行生态修复工作前,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规划,通过后方可进行行动;其次是工程进行中的监督工作,对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不合理行为要及时发现报告、及时解决,在发现有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情况时要及时止损,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最后是在修复结束后要再一次对工程进行审查,坚决杜绝环境污染行为的发生。此外,进行规划时要进行实地考察,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判断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再进行动工。

3.3提高综合治理能力

经济要发展要进步,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环境不能无限制的被破坏,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必须加以解决。因此,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有关部门应当结合现代科技和成功的治理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如大面积被开垦的地区要退耕还林,水资源紧缺的地区采取小流域治理等,同时地方政府也要积极欢迎科研人员到当地做研究,根据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更加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从而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

4结语

在当前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同时全面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加大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各项目防治体系的落实也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生态文明建设及水土保持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多举措实现建管并重,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有效防治,全面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李建,王慧铭,李文俊.浅谈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监测方式[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2013(10):56.

[2]王红岩.论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促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7):183.

[3]张利超.江西水保院为县级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宣讲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知识[J].中国水土保持,2019,443(02):12.

[4]王治川.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69(23):158.

保护环境的途径范文3

关键词:公路;土建施工;环境保护;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的增长,我国的公路总里程也在不断的增加,其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但是,公路的建设施工会对周围的环境和生态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了环境;再则,现代公路污染也是一个明显的问题,这些影响和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去分析和研究如何在加强公路建设的同时保护好公路和周围的环境,这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此分析和探讨了相关的保护措施,以更好的避免和减少公路的环境污染、减少相应的生态损失,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公路建设过程中给相应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赋予的一个艰巨重大的任务。

一 公路施工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世界环境保护组织已经提出了要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由于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保护就是人类有意识的去进行自然资源的保护,并且让其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有效利用,防止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对一些已经被破坏和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要予以保护并做好综合治理工作,最终创造出适合于我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目前,公路的运输在国民经济综合增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在不断加快公路的建设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相应的存在一些问题。公路的建设造成了公路的污染以及影响到了周围的环境。环境问题就是环境中出现了一些严重影响人类发展和生存的不利现象。公路从工程开工建设到最后的运营管理,整个过程周期都会对环境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例如:公路的连线不当就会对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公路带状的延伸就会对公路周围的自然风貌造成破坏,导致环境损失;公路建设防护不当就会造成泥沙沉淀和坡面侵蚀等水土流失的现象;在挖填方的过程中会破坏周围的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公路的施工建设就会造成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动物的栖息地也要遭到破坏,彻底影响了生态平衡;公路在通车运营的过程中,沿线的环境会遭到污染和破坏等等。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和制止,那么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永久性的破坏,严重的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公路施工阶段的环保措施

1.生态环保措施

(1)在公路土方开挖时应尽量避开雨季,雨季来临之前应及时做好开挖面边坡及截水沟、急流槽,以防止雨水对开挖面的冲刷。并及时处理好回填路段的碾压整性、形成路拱。

(2)在施工取土时要采取平行的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

(3)如果公路建设地区的雨水比较充沛,就要及时设置公路两旁的排水沟及截水沟工作,避免由于雨水堆积而引发边坡崩塌和滑坡现象。

(4)在公路的两傍以及周围要加强植被的种植和绿化;在雨水的地面流径处进行路基的开挖时,尽量及时的设置好临时的沉淀池,这样才能及时的把泥砂拦截住,等到路基建成后要及时将沉淀池回填整平,回复原貌,整平后可以进行植被绿化或者是还耕。

2.噪声防治措施

在施工的时候要积极的和公路附近的单位进行协商,如果给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时就要及时调整相应的施工时间,或者制定相应措施有效的防治由于施工噪音对周围单位、学校、村民造成工作和生活的干扰;建设单位要重视机械的保养,让机械的声级水平保持到最低水平,安排相关人员轮流的操作机械,尽量减小和高噪声的接触时间,如果工人在声源附近工作较长的时间的话,要采取一定的自身保护措施。

3.大气污染防护措施

公路施工现场的拌合站和堆积物要放在空旷的地方;对于沥青路面的施工,一定要把沥青混凝土拌合场设在远离学校和居民区等环境,这样不仅方便生产,也符合卫生要求;在施工便道要进行定时的降尘洒水工作,对粉状的建筑材料(如机制砂、矿粉等)一定要搭棚覆盖,防治污染环境。

三 公路营运阶段的环保措施

首先,对于公路附近的工厂、学校和相关单位来说,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噪声的防治措施,可以在附近修建高的围墙,设置固定的声屏障,在公路的两侧要密集的进行植树绿化,建筑物也要设置双侧窗或者做成封闭式的走廊以更好的减少噪声的污染。另外,在公路的主要出入口附近也要相应的设置声监控站,不断加强交通运输的管理工作,尽量减少或者禁止公路上的车辆噪声。

其次,对于车辆排放检验的制度也要相应的严格执行,在收费站对过往的车辆进行排放状况的抽查,对于排放尾气严重超标的车辆要严禁上路;另外,对于一些散装、泄露和超载的车辆要进行重点的防护,如果是运载危险品的车辆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控,避免造成这些有害物质的散失而造成公路周围的水体污染。

最后,在每年的洪涝季节,相关部门要加强和气象水利部门的紧密联系,提前收集各种气象信息,做好相应的防御工作,确保在洪水期间车辆的安全行驶。

四 总结

在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公路的建设也在迅速的发展。公路的运输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所占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力发展公路建设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经济的可持续永久发展,要想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做到保护自然环境。对于公路的建设来说难免会引来一些环境的问题,只有我们有效的解决发展和环保之间的关系问题就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公路的环境保护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是相关的领导者、建设者和决策者共同的事情,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不断提高环保的意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我国的公路建设,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公路建设良性发展,最终促进经济的更快增长。

参考文献:

[1]田延军.公路施工环境保护与控制[J].交通标准化, 2009/09

保护环境的途径范文4

现在城市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使城市的建筑更加具有集约化的特征,城市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这种高层建筑施工的基坑往往很深,这种深基坑施工对附近地面和相邻建筑影响很大,如果处理不当会使边坡失稳和水位近距离陡降,导致建筑物和地表开裂。大量开展岩土工程施工也对保护和改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正面的积极作用。比如,在保护水环境方面,开展岩土工程建造地下蓄水池和地下溶血槽可以丰水季时多余的大气降水、降雪,这样不仅节约了水资源,避免水在丰水季白白流向大海,而且储存下来的水资源还可以满足缺水季节的用水需要,从而保护和改善了我国的水环境。再如,在改善城市景观方面,进行岩土工程建设,开发地下空间,大大地提高了城市的集约化程度,使得城市结构更加紧密,这样不仅降低了人们对城市交通的需求,而且还使得城市的服务更加接近居民。进行岩土工程建设,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创造了更加宜人和舒适的环境。

2采取措施加强岩土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扩张,岩土工程施工大量存在并且正以磅礴之势迅速发展。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岩土工程施工,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大量的岩土工程施工。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在施工中不注重环境保护,从而走向发展的另一个极端即只注重施工建设而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1树立低碳环保的岩土工程施工理念

岩土工程师在其建筑规划和建筑施工中应树立低碳环保和可持续的工程施工理念。岩土工程师在施工前应做好规划,比如事先对施工地进行现场仔细勘察,对勘察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将可能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全部找出,做好规划书,并且工程师要对该规划书负责。在规划书中还应写明应采用何种节能环保的施工方法、建筑材料、设计理念等内容。

2.2岩土工程施工中应合理利用资源以保护环境

首先,应合理利用由施工而挖出的大量剩余土方。在岩土施工中,不可避免地会挖出大量的土方,这些土方有一部分是用作填埋的,而剩余部分往往都堆放在地表,这样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堆置土地,而且一经风吹变扬尘漫天,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应采取措施合理利用这些剩余土方。可考虑在施工地附近建立小型砖瓦厂,将这些闲置在地表的剩余土方烧成砖,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堆置土地、降低扬尘污染还可以充分利用弃土资源、变废为宝将废土变为砖,从而用于施工建设,降低施工成本。其次,应合理利用施工中产生的地下水。岩土工程中的地下工程大多数都要在整个施工期间通过管井将大量的地下水排出,对这些排出的地下水应合理利用,比如,将这些拍出的水用沉淀池沉淀后再次使用到工程中去,可作为生活用水(非饮用水)、冲洗场地用水。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岩土工程施工中的自来水的使用量,降低工程成本,而且可以达到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再次,应合理利用施工场地的太阳能资源和地热资源。施工场地往往是工地空旷,富含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应合理利用工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比如工地员工洗澡尽量安装太阳能热水装置,尽量不用或者少用电热水器,甚至阳光好的时候,可以采用太阳能灶做菜烧饭。另外,冬天可以采用地源热泵技术进行采暖,尽量不用电空调,减少电能的消耗,这样不仅可以合理利用清洁资源,减少电力资源,而且对太阳能是种清洁能源,使用太阳能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几乎没有。因此,在岩土工程施工中应尽可能地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

2.3应建立岩土工程施工环保节能评价体系

岩土工程施工的环保节能评价体系是将上述措施落到实处的具体方法。如果仅仅有上文提到的理念和设想,而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措施,是很难将理念变为实际的。因此,应建立岩土工程施工环保节能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种以耗能、耗资源量为指标的定量评价体系。在施工之前设计一个安全的耗能量,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督,不能超过安全量。施工结束后应按照记录进行评价,对超量原因进行分析,对责任人员予以处罚。

3总结

保护环境的途径范文5

对于一般工程建设,所需征地及拆迁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290-2003)的要求确定管理征地范围。

工程占地范围包括工程永久占地及临时占地,尽量不占原有道路和房屋。临时占地包括料场、渣场、临时施工道路、临时生产设施用地等。

具体征地面积应根据实际情况详细复核,地上附属建筑物根据现场调查确定,施工临时占地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提供资料来确定。

2.工程占地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实施条例》,1999年1月1日起实施。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设计规范》(sl290-2003)。

(3)各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征地补偿安置标准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各种办法、通知。

(4)各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关于征地补偿安置办法。

(5)各省、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办法。

(6)国家和各省、直辖市有关水利行业的规定、定额及造价信息资料。

3.工程建设占地对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影响

3.1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施工期土石方工程与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活动,材料运输以及施工车辆行驶等产生粉尘、扬尘污染物。工程施工主要以燃油机械设备为主,施工作业时产生燃油废气(大量的汽车、铲运机、推土机、柴油机等机械设备运行时排放废气),主要含Nox、CO等,由于较偏远,故对周边影响较小。

3.2地表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用油及油品运输方便,施工场不设贮油设施,其施工期污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场地废水等。其中,施工期间运输车辆冲洗产生含ss、石油类等废水。土石方开挖、场地平整等,致使地面泥土,下雨时雨水夹带泥土等随地表径流流入河流,使河水浑浊度增加。

3.3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堤防工程的施工期将使用各种不同性能的动力机械,产生施工噪声,例如打桩机、推土机及施工现场的运输车辆等,产生的高噪声对施工区附近及车辆所经道路沿线环境造成影响。

3.4水土流失影响

由于堤防工程施工战线长,扰动地面面积较大,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是人为因素,大量的土石方工程受雨水冲刷,不可避免地产生水土流失,而工程顺利完工并达到预期效果后,水土流失量将受到有效控制。根据不同水土流失防治区的特点和水土流失状况,确定各区的防治重点和措施配置。以工程措施控制大面积、高强度流失,为植物措施的实施创造条件;同时以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套,提高水保效果、减少工程投资、改善生态环境。

4.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施工过程中,按照国家、地方法规和行业、企业要求,采取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同时要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施工环境,保证人们身体健康,消除外部干扰,保证顺利进行。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统筹安排,合理布置,综合治理,环境保护的措施及具体做法:(1)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加强检查和监控工作;对要保护和改善的施工现场环境,进行综合治理。(2)施工前应制定保护措施,防止大气、水源污染和噪声污染。(3)施工废弃物集中外运到指定地点,避免阻塞河沟、污染水源。施工中所产生的污水或废水,集中处理,不能随意排放。(4)运输和贮存施工材料时,采取覆盖、仓贮等措施防止漏失。(5)对工程范围以外的土地及植被应注意保护,未经工程师批准,不得随意堆置废方和挖掘。(6)工地附近的树木、花草尽可能进行保护,施工期间对绿化地区进行管理养护。

5.水土保持措施

根据堤防工程施工布置、占地类型及用途、占用方式、建设时序、水土流失状况及水土流失防治目标等工程建设特性,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状况,将水土流失防治类型区分为防洪护岸主体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区和渣、料场水土防治区两个部分。防洪护岸主体工程区新增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5.1可利用料的防治

主体工程开挖的土石方将全部用于陆域回填。从开挖到回填要间隔一个月甚至更长,这段时间内需要回填的土石方将被临时堆放于防洪堤内侧,后用于工程回填。为保证可利用料的稳定性及防止其施工期的水土流失,对可利用料进行拦挡,同时来水方向修建排水沟。

保护环境的途径范文6

摘要 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容乐观,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农业活动、工矿业活动影响以及区域高地球化学背景等因索。同时,由于土壤污染的特性和环境保护的阶段性,我国对土壤污染的关注和治理起步较晚,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在政策机制、技术标准方面亟待完善,需要建立明确的责任机制、加速成熟技术的本土化应用、实现修复行业规范化发展,从而推动土壤污染防治的进步。

关键词 土壤污染;标准;责任机制;土壤修复

万物土中生,人与土壤的关系十分密切。我国人多地少,土地高强度利用,土壤的脆弱性十分突出。此外,与较小国家相比,我国从土壤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到管理都更为复杂。根据2014年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我国土壤状况不容乐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本届政府的环保理念,2015年4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与水、气污染治理相比,土壤污染有自身的独特性,短期内难以取得明显的治理成效,需要统筹考虑、综合施策,循序渐进解决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中的瓶颈问题,才能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稳步前行。总之,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使命光荣,但极富挑战。

多重因素导致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土壤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危害人体健康。农田土壤污染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工业用地污染则会通过污染物的暴露威胁人身安全,对污染土壤的接触、吸人和摄人最终都会危害到人体健康。二是危害生态安全。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其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都会发生变化,影响土壤生态安全,进而给整个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因此,保护土壤的首要意义是保护人体健康,同时保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环境更加协调地发展。

2014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指出,目前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局部地区污染严重。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土壤从农田到工业用地总体上有一定污染,但同时也要看到,有些污染地区本身背景值较高,即使没有任何经济活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比如南方局部地区土壤本身重金属含量较高。

土壤污染并不是短期造成的,而是长期日积月累的结果,总体而言有农业活动、工矿业活动影响,经济粗放发展导致的高排放等。从农田而言,长久以来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的施用滥用、农用高分子材料等使得农业活动本身就会造成污染。工业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类型的重化工业、重工业的污染物排放量较大,通过大气扩散、干湿沉降,最后进入土壤并影响土壤质量。尤其是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带来的高排放,土壤环境接纳的污染不可小觑。

土壤污染治理周期长、难度大

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治理历程来看,各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对于土壤的关注、治理和管理,都要晚于大气和水,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和难可逆性的特点,危害表现不明显。二是土壤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间接的,并不像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那样直接。三是土壤污染治理、处理的成本相对较高,1吨土的处理成本有时达上千元,与大气和水的治理相比,土壤污染治理难度更大、周期更长、付出代价更大。我国土壤类型从用途上主要分为农田和工业商业住宅用地,还包括矿区、油田等,类型较多,治理起来比较困难,目前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责任机制不明

在土壤污染治理政策方面,责任机制、融资机制不健全。比如责任的界定过程中,对农业用地、工业用地的污染者界定不明晰,在界定污染主体后,责任的分担、修复所需资金及资金的分配比例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责任机制不明导致土壤污染后找不到责任主体或者责任主体责任的分配无法确定,从根本上制约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国外成熟技术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从技术上,一方面,国外土壤治理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目前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国际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技术方案的确定和优化难度也不小,土壤治理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确定治理方案。

标准制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土壤环境标准是土壤环境管理的基石。标准制定是一项困难的工作。与同一地区水气污染比较均一不同,土壤是高度非均一性介质,不同点位土壤污染情况不同,有时相距1米污染情况却相差很大,土壤的不均一性、空间差异性为标准和管理策略的制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土壤环境标准研究,包括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土壤管制标准等,整体研究节奏进展较快,但是标准的指标、取值范围还需要优化。在土壤标准的修订上还需要综合考虑背景值的多样性、酸碱度和土壤的其他特性等,通过国家、地方共同发力建立适合国情的土壤标准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土壤环境修复产业发展尚不成熟

近年来,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瓶颈问题,一方面土壤治理政策、标准还不完善,另一方面修复后的验收环节也缺少管理依据。此外应当承认,任何产业在发展初期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无序、盲目发展的现象,如何使修复行业从无序到有序、从不规范到规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壤污染治理需要循序渐进

近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物源控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水的治理也取得了较好进展,相对于水气介质来说,土壤污染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从总量上来看,已治理的污染土壤所占比例还很小,解决的问题也比较少,土壤污染治理的道路还十分漫长,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责任机制、技术标准等,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确立责任机制

明晰的责任机制是土壤污染治理和管理的基础,也是土壤环境政策机制的核心。其一,需要通过立法途径,结合正在制定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建立健全土壤污染治理的责任机制,包括投资模式、风险管控的基本措施等。其二,建立长期的调查机制,界定土壤中各方的污染贡献,花较大的代价界定、研究、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担责机制。其三,开展试点示范工程。由环保部门联合农业、国土、建设部门适度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在试点地区示范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的责任分担机制,真正把土壤污染的责任界定清楚,把投资模式初步建立起来,并对试点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加速土壤修复技术的本土化应用

对于国外比较成熟的土壤治理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创新形成本土化的新技术。土壤污染治理的多样性决定了治理方案制定时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比选,技术的多样性决定了技术方面还有更多优化的可能性。土壤修复技术的筛选和决策是修复工程的关键,事关修复工作的成败。在修复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本土化应用过程中应该细致考量,结合我国自然社会条件和人文特征,引进适宜的技术,并加以吸收转化创新,推进我国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精细化发展。

采取先进的风险管控方法

风险管控是指按照污染土壤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进行不同管理策略和干预措施的考虑。我国受污染的土地数量较多,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所有污染土壤进行治理,需要根据风险高低进行优先性选择,在治理难度相同的前提下,对于造成人体危害大、风险高的污染地块优先进行治理。比如农田涉及粮食安全,工业用地作为住宅用地涉及人体暴露,对于这些地块,在治理上应该优先予以考虑。

推动土壤修复产业规范化发展

引导土壤修复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很多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包括污染企业、政府、修复企业、公众等,处理好各方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管理问题,顺利地推进修复工作需要每个利益相关方都能够自律,修复产业才能健康发展。推进修复产业规范化发展,首先需要完善污染场地的基础信息采集;其次,关注场地环境修复领域的人文问题,比如各利益相关方,如何处理好自己的角色问题,如何站在一种社会责任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和谐是土壤(场地)修复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