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文学艺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与文学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与文学艺术

酒与文学艺术范文1

以阅读课堂的提问为例,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点,学生认为没有任何疑问了,教师采取于无疑处提出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对于一些看似较难的知识点,教师采取化整为零的提问方式,一步一个台阶,让学生感觉到该部分的知识点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这对于树立学生的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当然,艺术性并不仅仅在于教师如何提问、如何讲授,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是否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语言策略,使对学生的评价也具有艺术性。如果教师的评价仍然是呆板的,那么语文阅读教学的艺术教学就会沦为一种形式。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审时度势的提问、富于技巧的讲解、充满鼓励性的评价等,都会加快语文知识转化的进程。同时,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化对策

艺术教学对于提高和巩固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关策略,充分发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的作用。

1.诵读激活语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将诵读放在首位,这对于激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意义。诵读不是读一两遍,而是要“熟”读。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读,可以采用默读、吟诵以及朗读等各种方式,通过熟读让学生学会边思考边理解,用心去体味文章所包含的意境和情味。比如《背影》一课,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语气的升降、改变,可以从内心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美文是用来欣赏的,而要真正领悟美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涵,只有读者自己去用心感受,才能够体会到“四次背影虽然不同,但是,却都体现了作者想念父亲的至深之情”。阅读的教学艺术,不是由教师找出关键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而是由学生自己去阅读和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知、联想以至触摸作品的内涵,进而引导学生独立体会作品的精髓。同样以《背影》为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诵读,将自己认为好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然后由全班学生共同选择“佳句”,请学生当堂诵读,再对学生在语调的高低、缓急以及强弱等方面进行指导,学生接受“思念”之情的效果非常好。

2.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学生预习不能仅限于课本内容,还必须改变教师只布置不督查的现象。否则,就可能使得整个预习成为一种形式。事实上,课前有目的的阅读,加上教师在课堂上对阅读的效果进行检测,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在讲授《泰戈尔诗三首》时,在课前安排学生查阅有关作者生活背景、诗集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这对于体会作者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采取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既为学生解答了一些疑问,教师在讲解泰戈尔的诗歌时也会更加游刃有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的策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也具有重要意义。

3.优化提问“技巧艺术”

酒与文学艺术范文2

一、引言

教师通过提高自己在提问语言艺术方面的修养,积极进行提问语言艺术方面的加工来激活语文课堂气氛,让学生更乐于学习语文,乐于上语文课。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语言艺术的使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语文课堂老师提问语言存在的现象

通过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就语文课堂老师提问语言所产生的效果和提问语言艺术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从中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分析。

1、提问语言目的性调查结果

教师在提问时语言表达清楚,问题的指向明确,问题的范围适当时才不会产生歧义,使学生听后,能够快速、清楚地了解其意,能够把问题记在心里。在对石斋小学的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得知,由于老师们能够做到目的明确,故学生基本上能明白老师的问题,除非某些学生开小差,没听到或没听清老师的问题。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教师在提问时基本上能做到目的明确,让学生就着问题进行思考。

2、提问语言启发性调查结果

教师的提问语言富有启发性,才能促进学生思考,不问简单的对不对,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学习。在问卷调查中,本身会积极思考问题的学生不多,教师在提问时还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的,故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所增强,经常思考的学生人数增加了,不经常思考的学生人数减少了,但增减的幅度不是很大,效果还不大理想,教师课堂提问的启发性艺术还有待提高。

3、提问语言沟通性调查结果

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强烈,但是有畏惧心理,常常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主动地去接近学生,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在语言上要具有亲和力,幽默感,这样的提问语言才具有沟通性,才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学效率。在笔者的调查中反映出还是有少部分学生害怕因为答错而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在同学面前没面子而不敢发言,甚至因为自己经常答错而受挫导致不爱思考。可见,老师在课堂提问中没能充分做到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使少部分学生在被提问时有种“上级对下级的拷问”的情绪存在,当然没法做到畅所欲言。

4、提问语言引导性调查结果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提出问题,就是通过点拨、启发等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受益。教师能够在提问时注重语言的引导性,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调查中,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并不多,只有19%的学生表示出比较经常自己解决问题,而有4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通过老师的点拨、启发而去解决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不能排除学生本身不爱动脑筋去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但若老师在提问时能够充分地引导学生去逐步思考的话,是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的。

5、提问语言鼓励性调查结果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提问语言充满鼓励性的话,就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学生的提问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教学效果,以便于教师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在问卷调查中,有75%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提问,而不经常在老师提问后自发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语言艺术在多方面都有待加强,在提问语言的启发性,引导性和鼓励性方面,教师有必要做些努力,尽量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使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更有效率。

三、对策与建议

课堂提问语言是体现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提问语言的艺术性“加工”与使用,尽情展示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才艺,使学生愿听,想听,要听,因此,针对以上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促使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更有成效。

1、提问语言通俗化,鼓励学生思考。教师在提问时,在把握好目的性的基础上,尽量使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使语言更加通俗化,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中,教师应对自己的语言进行精心组织,选择确切、精辟、通俗、常用的字、词、句,应极力避免使用令人费解的、罕见的词语等。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提问语言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的目的,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

2、增强提问语言的亲和力,让学生畅所欲言。提问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逐步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照着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去应付试卷上的问题。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他们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老师要积极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把课堂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教师在提问时要主动地去接近学生,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在语言上要具有亲和力,这样的提问语言才具有沟通性,才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高课堂效率。

3、增强提问语言的引导性,让学生自主发问。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的。作为教师更要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比如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尊、自信,帮助他们驱逐心灵上的阴云,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于一种和谐、纯洁、疏朗的氛围中,从而展开思与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帮助学生产生质疑、批判的胆量,标新立异的观点。

4、借鉴成功人士的经验,提高语言艺术。教师平时多借鉴成功教师在课堂上的做法,如阅读周刊,观看教学视频,参加教学研讨会等,关键是“吸收并消化”,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提高语言艺术,提高课堂效率。

5、开展竞赛,促进教师课堂提问语言艺术化训练。有组织的课堂提问语言艺术化竞赛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赛前自觉进行课堂语言艺术训练,同时,在赛场上所展示出的教师风采,有利于教师间的交流,也将进一步激励教师加强课堂语言艺术训练,在课堂中便能积极展示提问语言艺术,使课堂提问更有效率。

酒与文学艺术范文3

1.课堂提问要紧扣目标,层层深入。教师所提的问题往往比较杂乱,缺乏连续性,而且随意性较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不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提问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过难,则会使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课堂提问还一定要做到目标明确。或引起注意,或强调重点,或激发思考,均须符合教学目标 。并且按照由浅到深,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进行。在设置或提出问题时应做到难易幅度不大,层次分明,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再现,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同时,问题要做到前后呼应,环环相扣,有其内在的逻辑性。

2.课堂提问要面对全体,又要因人而异。教师的提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活跃生,提高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只让活跃生答问,时间久了,其他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全面的、充分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根据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分层要求。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取成功的可能,让每个主体的作用都得以发挥。针对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学生,换个角度设计这些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也能够完整的回答出来。同时,也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我预想设计问题时,难度稍微调高。比如“你读了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等等”

3.课堂提问要切中要害,启迪思维。 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分析《斑羚飞渡》一文时,我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故事的发展中,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由此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于是,我抓核心内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再次体会作者塑造斑羚形象的意义。并且把课堂教学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可见,联系实际的启迪性提问,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心灵的门户。

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的问题”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完善认识,顺利完成回答。这正是提问中的引导艺术。

酒与文学艺术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问题解析;对策探讨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并调节学生的思维活动,加深对教学重点的有意注意及记忆,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情境,并对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问的功能发挥常常不尽如人意。如何优化课堂提问,促使其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维、推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与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每个教师及教育工作研究者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内涵概述

课堂提问,简言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及学生学习情况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说,课堂提问就是由一连串的课堂问题组成的。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课堂提问虽然是几个问题,但究其课堂提问的具体内涵,则包括了提问的含义与性质、类型与要求及其重要性等等。

早在1912年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的研究指出,教师们大约每天提问395个问题,每分种约问2-4个问题,教师的发问时间占80%的教学时间。[1]因此,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堂提问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而且兼具开启学生思维和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步骤之一。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一节课授课质量的高低,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技能的专业与否与经验丰富程度,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结果。

二、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虽然应用普遍而广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提问艺术的把握不一,因此产生了参差不齐的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提问的目标不明确

问题未经过精心设置,随意性太大,没有思考价值。甚至表现有“习惯性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2]提问没有明确目标还易导致课堂提问数量过多,让课堂变成教师进行提问表演的舞台,问而不讲,形式大于内容。

(二)问题难易不适中

题目过简,学生不需要思考。题目过难,学生无从思考。这些情况都容易让提问背离其“出发点”,也极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不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运用的恰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让教师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果教师过于青睐某几位学生,则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对学生回答缺乏及时而中肯的评价

对学生回答的评价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及时,二是中肯。首先是及时,部分教师在学生回答后不置可否,使学生无法获得问题的真正答案,尤其是对于初中生,需要教师的评价来记录问题的正确答案。然后是中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以鼓励为主,否则容易磋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这并不等于所有学生的回答就是正确的。

(五)思考时间不充足

由于教师对课堂时间把握性不高,且有部分教师迫切希望向学生展示其独到而高明的见解,致使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在学生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时就告知其答案,与学生在“百思不得其解”后受教师启发点拨才“恍然大悟”的教学效果相比,会差很多,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经过上述阐述,我们认识到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并且对课堂提问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要点有二:

(一)要有明确的提问目的

“目标是指引一切行动的指南”,只有明确了为什么要进行提问,提问才会有价值。笔者认为,提问的目的主要有:

1、强调教学重点,方便理解教学难点

如《纪念白求恩》一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本文先叙后议,以议为主的议论文写作手法。”所以教师可以进行如下提问“文章第一、二、四段为了描写白求恩的精神,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

2、便于学生把握文章思想的内容与情感

如《纪念白求恩》中最后一段,以“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就可以结束文章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句话?

3、建立不同文章之间或同一文章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是可以进行如下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他的散文写作风格是怎样的?”

(二)选择最佳提问契机

最佳的提问契机是指提问时要有“契机”可抓。教学过程中对提问契机的捕捉主要有两点依据:一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教学难点。[3]具体而言存在下述三种表现:

1、文章中存在矛盾或与常理不符的地方

许多课文中都会存在某些“不正常”的地方,在这些“不正常”处设点提问,容易引起学生思考,更加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如在《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大家都知道一般的演讲都是先陈述我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再讲我如何去实现它。在金博士的演讲里为什么会把我有什么梦想放在最后呢?”这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考就会发现,把梦想放在最后来讲,会使演讲更加具有鼓动性、感染力,这是演讲这类体裁文章的一种表达技巧。

2、“一字”系情感处

许多文章都会存在用单字来表示感情的情况,表面看来平淡无常,实则寄托着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感情。如《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教师可以进行如下提问“把‘是’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就会发现:“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作者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如此一问,便会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容易引起学生想象与联想的地方

许多文章都会存在省略与空白,在这些地方设点提问,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对理解文章内容有一定帮助。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想象一下,如果店小二没有给林冲报信,让林冲恰巧听到官营和差拨要暗害他的对话,林冲会主动杀了那三个恶人吗?学生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一是不会,因为林冲谨慎愚忠,封建等级思想浓厚,不会轻易反抗;二是会,因为经过一系列的暗害,林冲早已发觉上级统治者的腐朽奸恶,他的封建等级思想正在一点点崩塌。通过这一提问,学生便会对文章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也便于解决教学难点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思想感情。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十分重要。但“教有方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提问技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并不是单纯学习理论知识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摸索、改善,也需要教育研究工作者不断进行研究,对相关理论不断进行丰富。(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陈羚,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06,(09).

酒与文学艺术范文5

关键词:提高;语文教学;课堂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087-01

语文是学好各类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概括起来有三种:吸收(读、听、看)、表述(说、写)和思考。当然还有其他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等。这一切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好奇探幽,并将此自觉转化为独立的探索和追求。一个语文老师,如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把课教“活”,达到课堂艺术的佳境,那就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讲课要不拘一格,灵活运用

语文教学不可能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教材、不同教学对象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中有的应重于欣赏,如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有的应重于知识的传授或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应重于思想的开启,有的应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变通。否则,即使运用最先进的教学法,亦不免流于形式。搞花架子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其实空空荡荡,决不会取得良好效果。

二、课堂艺术还反映在组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向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①放下老师架子,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②放开学生思路,让其思路畅开而不凝滞,联想滔滔而不漫流,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后面再谈。至于“管”,①要管住自己,不烧野火,不随心所欲,不损害学生自尊心;②管课堂纪律,不能听之任之,让学生任意喧哗吵闹;③管学生视听,有的学生上课,身在教室,却神游于江河之上。教师应以最快方式,凝聚学生的目视、耳听、心思。

三、充沛的精神是提高课堂艺术的保证

演员在台上演戏如果没精打采,唱念做打老是走神,观众就会“卷堂大散”。同样,教师在课堂上精神倦怠、有声无气或者精神不佳,学生就会恹恹欲睡。精神充沛不在于音高八度,声声震耳,那样易使学生过度紧张,造成疲劳。教书是细活,必须细水长流。侃侃而谈,娓娓动听易使人接受。教师的课堂精神还表现在专注、敏锐和机智。无论讲、读或板书,应力避出现纰漏。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掌握火候。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四、教师的吸引──讲课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其他职业,应该凝重、含蓄、简练而带有深沉的哲理性;真挚、文雅、委婉而带有职业的文明性;清晰、敏慧、活泼而带有变化的灵通性。一个语文教师,应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有较深的语法、逻辑、修辞的语言功底。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要提高讲课的语言艺术,讲“活”一堂语文课,至少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1、力求清晰明白

传授知识首先要使学生听懂,要有一定的透明度。那种含混不清的语言,那种故作高深的只顾死背概念照本宣科的讲课,只会使人模模糊糊,不知所云。清晰,一是指语音而言,必须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令人舒心悦耳;二是指讲述内容而言。那种表达含糊、词不达意的讲解,颠三倒四的叙述,模棱两可前后不一的分析,足以使学生坠入迷宫,这是必须避忌的。

2、力求简洁精当

罗嗦是讲课的大忌。古人云:“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在课堂上语言精当、简洁、言简意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功之一。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分析课文时要抓难突重,要言不繁,切忌把课文嚼得太烂、太碎。归纳时,要以简洁鲜明的语言予概括,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

3、力求优美自然

形象的叙述,美妙的譬喻,和谐的节奏,亲切的语调,都可使教师的语言增加优美感。优美的语言从亲切自然的教态中产生,不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动辄骂人训人,决不会产生优美的语言。

五、艺术性作业设计

酒与文学艺术范文6

关键词 语文教师 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巧用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是人产生冷漠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由此可见,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成功的关键。本人在语文课堂中经常使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实施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求。例如:教学四年级语文《神奇的九寨》的课堂伊始,我走进教室面带微笑的问学生:“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四川有个非美丽的地方,传说中那里曾经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那里的水像彩虹一样的五彩缤纷,那里去旅行的人们没有一个不是流连忘返。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那里去玩好吗?”由于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烈,对于他们来说自然迫切地想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神奇的地方。这时,我运用多媒体,把我亲自游九寨时的拍摄的风景片在屏幕上进行播放,随同配上《春江花月夜》的轻音乐和用我精心设计的解说词进行恰当解说。学生欣赏这些优美的风景片简直如痴如醉。我抓住时机引入课题:“孩子们,我们今天就随着课文慢慢来品味九寨的神奇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在我的启发性的教学语言中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愉快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为此,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巧妙使用有艺术性的语言去启迪学生的心智,要将知识的介绍和情感的激发融为一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能够使,设计为题的时候要能抓住重点,切中要害,能让学生产生联想,然后运用过程中注意语速 、语气、语调的变化,以便更好地诱导学生思维不断走向深入。

2会用竞争行语言,激发学生热情

小学生在处于好奇心强,好胜心更强的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会发挥竞争性语言的艺术魅力,让学生之间产生“冲突”,以便唤醒他们的竞争意识,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这时,课堂也会由此而丰富起来,课堂效果也会因此而提高。如“比一比,谁读书的声音最清楚明白?”“你的理解真独特!有谁的发言更有新意呢?”“你的重音把握得真好!谁更能读出抑扬顿挫?”“他读的真有感情!还有敢超过他朗读的吗?”“别大意啊!别人正准备超越你们呢?”

通过这样的个人竞争、小组竞争等方式来提高、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勇气,提高他们深入探究的能力。竞争性语言的合理运用,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思维活动带来的成功喜悦。

3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敢于参与实践

鼓励也是一种美德。鼓励能让人兴奋,能促进和刺激人的思维,让人充满自信,使人一步步走向成功。作为老师,更应该很好的应用鼓励的教学艺术,帮助学生扬起生活的风帆,让他们在鼓励中创造奇迹,在鼓励中快乐成长。

教学实践中,我经常运用一些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特别是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比较紧张,担心自己说得不好被别人笑话,只要学生自己敢于发言,我就用亲切、温柔的语气告诉学生“一试,老师相信你能行!”“别着急,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说好的!”“你的意见与众不同,真了不起!”“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请大声说出来吧!”“这组的同学发言真有创意,这是你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啊!真行!”“......”这些富有鼓励的语言,让学生发言时勇气倍增,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断的得到锻炼。在一次次倍受鼓励的发言中,很多学生找到了自信。克服了紧张感,而且渐渐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兴趣。

4善用评价性语言 倍感课堂温馨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课堂中,我会特别注意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对于个人不喜欢发言的学生,我这样评价:“老师真想听到你们的声音。你能满足老师的愿望吗?”当有的同学回答问题时,明明知道问题的答案,确组织不好语言,这时我就会引导说:“......是这样吗?”“如果是成绩不是很优秀的学生勇敢地举手发言而且发的意见能与正确答案接近,我就会微笑着拍手叫到:“你真是太棒了!如果从现在开始以后每天都能像现在这样肯动脑筋,老师相信你班长就担心你会超越他啦!”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老师要求时,我就这样对他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很欣赏你的大胆猜想。”这样一来,让学生觉得虽然没有答对,但可以很体面地坐下,从而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5活用阳光语言,构建和谐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