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艺术的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艺术的功能范文1
[关键词]课堂 教学艺术
一、引言
在学校里,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的主要形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掌握相关基础和专业知识并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实施现代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知识能力的培养及提高等。在课堂中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讲课情趣横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参与互动;有的教师讲课则呆板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这与教师的教学素养及其教学规律的驾驭能力密切相关,同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如何通过妙趣横生的讲解和结合实际的练习,把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吸引到教学中来,像乐队中的演奏者和指挥家那样,协调一致的溶入教和学的工作中,需要教师掌握教学的艺术。
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必然是一个教学的艺术家,每个教师都应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艺术修养,便于教学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语言方面的艺术性谈点看法。
二、教学艺术特征
1.教学艺术定义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知识与审美综合起来,使学生在愉中高效率进行学习的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
2.教学艺术特征
(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教学艺术是教学实践艺术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绝不是机械、平板地照搬原来的经验,而是能动地加工制作的程,教学艺术能动发挥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创造过程。教学艺术的创造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准备、课件设计和教学实施中。
(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教学的形象性在于教师借助比喻、描等手法,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抽象的概念、定理和规律,启迪思维,掌握知识。
(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教学艺术的情感性体现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方面。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就是教师创造并利用积极的情感影响学生的认识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促使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学生记忆、想象的认知活动就会更加活跃,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教学活动以其魅力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认识和掌握教学规律,并把它和教学目的的把握与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视、听、以及动作、板书等显示出来,使教学具有艺术性。
三、教学艺术功能
1.教学艺术的认识和发展功能
教学艺术的认识和发展功能在于提高工作效率,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认识和发展方面得到提高。
2.教学艺术的教育功能
教学艺术以其情理交织的特点和极具感染力的审美形式,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气氛以及课堂讲解的生动性都是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3. 教学艺术的审美功能
教学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指教学艺术能引起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艺术的审美功能,主要在于教学艺术融入教学过程,成为教学主旋律,使教学成为学生审美和欣赏美的对象,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性的途径
1.注重提高教师自身形体、语言的艺术性
形体、语言是一种广义的教学语言,它是一种无声语言,即指教师的衣着,表情、神态、与学生交流的目光,与学生的空间距离等。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学生看到老师走进教室和可,心情就会开朗。这样有利于学生正常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做到以下几点。
(1)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衣着要大方得体,干净整洁,要给学生美感。
(2)教师的表情、神态、应和颜悦色,富有吸引力,特别注意不应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感染学生。
(3)要注意跟学生目光交流。教师的目光不应仅仅停留在最机灵的学生身上,而应面对全体学生,捕捉他们瞬间的变化,并及时用眼神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回答问题,目光要含鼓励和期望,对思想不集中的学生要用目光给予提醒,这样就能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4)要注意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因为师生空间距离往往也是心相融的反映,尽量从空间上去贴近学生,事实证明,教师的形体、语言也同样传递着师爱的信息,这样的形体、语言同生动亲切的自然语言相呼应,相得益彰,显示出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2.注重提高教师自然语言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要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形式,尽量把日常生活中的形式搬上课堂,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条件。
课堂上的知识要和日常生活里的应用一。课堂上的教是人为安排的,重点是在後的训练上下功夫。
(1)语言力求精练、生动、亲切、富有启发性。语言是教学的精华,教师教学语言简练精彩是最能赢得学生尊重的。一些重点、难点不在于教师在此处再三重复和旁博引。而在于少而精。另外,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无情感的交流是不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是板着面孔说教,而应像一位充满爱心和智慧的长者,循循善诱;又应像一位平等亲切的友人,娓娓而谈。力求生动亲切,以便从语言上接近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能,愉悦学生的情感,并尽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语言要有教育性,逻辑性和科学性。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天职就是传授知识,塑造人的灵魂。教师不但要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就要求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动人的语言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激励学生,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授课时,应注重教材的内容规律,把握各部分之间的本质联系,使教学语言具有逻辑性。同时对情节的叙述,定义的表达,观点的阐述,事例的引证等,都要准确无误,措辞恰当,富有科学性。
(3)语言要有幽默性和思辨性。幽默是一种风格,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它在浅显的比喻的表面形式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教学语言上的幽默会使深奥枯燥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使人乐于接受,易于领会。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幽默一下。同时也应当注意语言的思辨性。语言的思辨性,在于“灵巧”,可以新奇,反语巧引;可成语巧辩,故意曲解;可妙用歇后语,甚至警策讽喻;还可随机应变,独出心裁。以此调节课堂气氛,在博学生一笑的同时启迪学生的心智,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
(4)课堂教学语言应优美适中。课堂教学语言应讲究声音的高低强弱。课堂教学如果始终以过高的声音讲授,则很可能被多数学生称之为噪音,学生听起来觉得吃力、疲劳,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致使学生记忆力减退,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的课堂语音太低或平缓单调,没有抑扬顿挫,就会抑制学生的大脑活动,也必然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课堂教学的语音要力求优美、适中。如果教师语言始终一个调,只在一个平面上等速移动、流淌,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再好的教学内容也无法教到生的心里。
3.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运用堂教到生的操作能力,要在实践中练习和培养。这就决定了教学的实践性。课堂不能上成讲演课,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在课堂上讲解知识是为培养操作能力服务的。需要时时联系实际,多一些课外实践,将知识从理性到感性最后升华为理论。
课堂教学艺术的功能范文2
【关键词】高职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艺术 策略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育人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严谨郑重的科学,而且是一门历久弥新的艺术。而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基础学科,研究其课堂艺术更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对于教学艺术的研究可谓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话题。在中外教育史上很早就有了相关的论述。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利用“产婆式”的授课手段,通过艺术化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艺术”这个词语多次被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前言的“致意读者”中提到。法国教育家卢梭强调,教学艺术的真谛在于探索培养学生对学问的兴趣和研究学问的方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C.斯特恩(H.H.Stern)模式提到了外语学习的过程需要融合社会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并结合课堂教学的条件,运用一定的策略、技巧和大脑活动,而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了外语课堂上教学艺术运用的重要性和原理。
我国的教学艺术研究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的启迪式教学。目前有关教学艺术方面的文献也不少,如陈捷创作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许迎军创作的《外语课堂教学艺术》等,对于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准备艺术、实施艺术以及创新发展艺术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探讨。邓卉在其论文《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中指出:英语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关于教学艺术的研究偏重于理论,相关应用性研究也大多以中小学生为对象,关于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还少有涉及。因此,研究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艺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运用的现状
(一)高职教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运用不充分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大部分教师上课时还是教的多,害怕放手给学生自学,也不太想实施新的教学艺术手段。有的教师观点较为传统,觉得教师在教课时重点是“展露和灌输”,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由教师支配,教师与学生间彼此的配合仅仅保持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表面水平,很少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实践、讨论、合作与探究”的学习实践活动。有的教师很少用英语和学生沟通,学生参加活动的可能性较小,大部分是独自回应教师的提问,碰到学生回答不了的问题,教师一般直接公布答案,没有清晰地对答案做出解释。总之,大部分高职大学英语老师在课堂中还是扮演着比较单一的角色,不擅长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不是很注重重要理论的了解和使用,教的方法理念单调,教法的相关知识不足。由此,大学英语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教师教得十分吃力,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不高。
高职大学英语教师应将自身视为学生学习中的领路人,用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清楚教学实践不可局限在课本,需按照学习者与学习的氛围选择和处理教材;授课时不拘泥某些单调的教学方法,可按照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习得英语的兴趣。
(二)高职教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运用效果较低下
高职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功利性较强,缺乏兴趣,基础较为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中的主动性不强,意志薄弱,迫切需要教师引起重视。在中学阶段,学生一贯依赖课本,依仗教师,总是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答疑,等待教师的指令。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厌恶“教师教、学生听;教师划重点、学生背”的“单调式”“满堂灌”的教学手段,也厌恶教师整堂的语法讲解课和语言结构处理课,高职大学生期冀获取不断提高的学习空间,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高职英语教师并不只是单纯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关注学生的兴趣、 关注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上课时讲究方法,注重教学艺术。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的授课任务普遍繁重 (以我院的英语教师为例,平均每人每周的课时量为 12~18节课) ,因此大多数教师更多的是忙于考虑如何讲解英语知识, 而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兴趣,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往往缺乏认真考虑和对待,课堂教学艺术运用效果较低下。
三、提升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运用效果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水平
高职大学英语老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有所创新,就必须拥有该学科的渊博知识,必须具有“一桶水对付一碗水”的本领,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改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充满智慧与活力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作为教师,不但要熟悉自己所教的课程,还要了解所教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把握好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这样就能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新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的讲解,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用渊博的知识教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给学生提供获取多方面知识的机会。这样就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具有艺术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这样才能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既然是一门艺术,就富有艺术的特征。我们设计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设计知识的呈现途径。教材是教学的蓝本,教师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活动而不是教教材。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教师就必须潜心于教材内容的深钻细研,既要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上做深入的挖掘,又要从德育目标上进行细致的探索,领会编者的编排意图,了解教材的潜在功能;全面考虑问题,深入理解问题,从教材的结构体系和整体功能上把握所教学的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展示人人主动学习的机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教学气氛的把握,用简洁风趣、亲切和蔼、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的语言感染学生,与学生产生共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仪容仪表、举止合体。
(三)合理安排课堂节奏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切艺术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教学也不例外。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应根据教学的本质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把握教学的快慢张弛,使教学活动具有一种内在的高低起伏变化。轻松、舒缓的节奏能够营造出活泼的气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高职英语教师应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把握教学节奏。
(四)刻苦修炼教学语言
教师语言科学规范,思路清晰,恰当准确,情感丰富,生动形象,才能唤醒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师语言艺术十分重要。只有基本功扎实了,语言表达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实质上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使学生在爱学、乐学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获取更多知识。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语言,有着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英语教师应熟悉英语母语国家的相关文化背景,了解每个词语运用的具体环境和特定的词语或句子的搭配,将英语和汉语对应融合,做到教学言语的规范化和准确化。英语老师应该意识到英语是一种广泛性、通用性的国际交流语言,需要练就准确、纯正的英语口语和标准化的发音,这样才能将英语作为交际语言的内涵演绎得丰满,诠释得丰富,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的英语,在学习中取得更大进步。
高职英语教师如能自觉地从艺术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和解决英语课堂教学的有关问题,就定会有益于愉快地胜任职务,事半功倍地提高效益,就定能教学双方在教学相长中都获得舒心的精神满足和艺术享受,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每位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因此,讲究发展课堂教学艺术,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既是在新的形势下深化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改革深化的重大标识。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艺术的功能范文3
关键词:教学艺术 形成 模仿性 独立性 创造性关于教学艺术的说法,众说纷纭。有人说:“教学艺术是教员遵循课堂教学特有规律,科学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综合创造性活动。”也有人说:“教学艺术,就是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套方法”。还有人说:“教学艺术是指教师运用语言、直观形象和教材,创设教学情境,遵循教学规律,灵活运用教法,实现教学任务的各种素养的总和”,等等。总结各种不同说法,我认为,教学艺术就是教员长时间教学经验的积累,就是在一般教学方式上的一种升华,就是符合教员个性特点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包含了教员性格、思维、语言、肢体表达和丰富知识等许多内容。
教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最终才能形成其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一般来说,教员教学艺术风格形成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
一、模仿性教学阶段
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的新教员,一般来说由于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和独立教学工作的能力,所以习惯或者被迫模仿自己所欣赏的教员或周围同事的教学设计方式、方法,教学法活动往往是从搬用或套用他人成功的经验开始。模仿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员活动往往带有一些他人教学风格的影子。教员在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中较为显著特点是模仿性成分较多而缺乏个性。教学方法表现为单一性,教学活动还处于一种随众状态。在这一阶段,由于教员精力多集中于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掌握的探索之中,他们对课堂教学艺术的要求与探索还仅仅于萌芽的自发状态,或者说处于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层面。
新教员在教学工作开始阶段,积极的模仿是必要的,但教员自身不能消极地停留在这一水平上。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伴随自己积极思考和周围的评价以及教学的研讨活动,不断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使得教员课堂教学的自立因素不断增强。教员对教学独立性的积极追求,促使其课堂教学水平开始向更高一个层次发展。
二、独立性教学阶段
伴随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员的课堂教学逐步由模仿教学进入到独立性工作阶段。独立性教学是教员教学艺术发展过程的关键阶段,它是教员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前提条件。在这一阶段,教员能够独立地完成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任务,能够成功地把他人的教学经验吸收转化为适合自己特点的行动策略。针对教学内容和学员学习的特点,独立地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善于处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开始呈现出鲜明的节奏。教员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的语言的艺术性、教学组织的灵活性与技巧性,教学的情感意识和教学思维的敏捷性逐步增强。
在独立工作阶段,教员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特征开始显现。通过积极的观察与思考,能够将他人的教学经验有机的吸收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征之中。
三、创造性教学阶段
有了比较扎实的独立教学能力,使得教员教学的自信心增强,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创造性劳动的意向和行为。创造性教学阶段,教员课堂教学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教员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和综合运用,自觉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的最优化,追求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意识和有针对性的研究课堂教学中学员学习的规律与心理活动特征,有效地利用直接或间接的教学信息反馈,以实现对反馈的优化控制;充分利用情感因素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努力使每个学员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得到最好的发展。
随着创新与开拓意识的不断增强,教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开始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功能效应。当教员教学艺术的独创性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稳定状态时,他的教学活动又进入到一个更高层次。
四、独特艺术风格的成形转贴于
课堂教学艺术的功能范文4
【关键词】缄默知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艺术
一、问题的提出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为什么拥有“一桶水”的教师却只能教给学生“一杯水”,那么其余的“水”究竟去哪里呢?。《论语》曰“朽木不可雕也”,我们习惯把它与出自《史记・诸侯世家》里的“孺子可教”搭配,发出“孺子不可教也”的感慨。孺子为什么“不可教”?教师需要有怎样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孺子不可教”变为“孺子可教”?如果把“冰山理论”运用到知识层面,那么显性知识就是表面的“冰山以上的部分”,“缄默知识”就是就是深藏在“冰山以下的部分”。深藏在“冰山一下”的缄默知识具有什么的价值?课堂教学中缄默知识被忽略会有怎样的弊端?缄默知识要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传递和获得?在传递和获得过程中面临着“不可教”的困境具体体现在哪些层面?我们如何规避缄默知识“不可教”的瓶颈、突破缄默知识“不可教”的桎梏?以上种种的困惑都是我们本研究所要探讨的话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缄默知识内涵阐释
缄默知识正式从“沉默中爆发出来”是认识论上的第三次“哥白尼式的革命”。1958年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这两种形态。他说“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这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缄默知识正式第一次提出来。郁振华的《从表达问题看默会知识》探讨了波兰尼关于缄默知识的主张,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就是一种理解力,它是语言不能穷尽表达但对我们具有极大价值意义的知识。学者斯彭茨说“没有一种知识没有缄默成分,没有一种缄默没有显性成分。”石中英认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是相对而言的,只是由于显性知识的特点,人们更容易识别它。学者科若赫认为使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策略有:“分享隐性知识”;“创造新的概念”;“验证提出的概念”;“建立基本模型”;“显现和传播知识”。关于缄默知识结构和模型的相关研究。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具备认知者、辅助意识与焦点意识三种结构和组织形式。缄默知识主要是认知者的整合,而辅助意识是缄默知识的“寓居”场所,辅助意识和焦点意识是相互排斥的。”笔者认为:“一切知识都具有缄默性”,只不过我们传递或者表达的时候简单化、显性化了而已。缄默知识是一种难以用符号化的形式表达、难以用口头语言传递且存在与个体的经验感受、习惯能力、技术实践等方面的知识。缄默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蕴和智慧知识。
三、缄默知识观下的课堂教学困境
美国永恒主义教育家赫钦斯也认为:“教育意味着教学,教学意味着知识”。李秉德在《教学论》一书中指出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功能是知识传递。课堂教学缄默知识的传递和获得关乎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关于缄默知识对课堂教学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说:“缄默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及有效使用。”
教育应该是一种超越。学生是课堂教学知识获得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知识的习得和建构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学生是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具有主动性的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然”的三维目标。费尼克斯说:“教学的正当目的就是要促进意义的生长。”他强调我们课堂教学并不是知识的传授,而要让学生达到“智慧的”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深层意义上知识的传递和学生智慧的生成。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为主导。“人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人是一个追求价值和意义的存在者。”学生应该是一个有知识的“文化人”和“意义人”。
当前对缄默知识的性质和特征的探讨颇多,但真正挖掘到缄默知识在学生智慧生成方面价值的研究并不多。缄默知识对显性知识的学习具有辅的作用,且他是由于显性知识而存在的。而缄默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它是一种与实践和技术密切相关的个人知识,对学生智慧的生成是必不可少的。当今课堂这种符号论的知识观严重影响了学生智慧和文化的生成。当前对缄默知识的研究已渗透各个领域,但把缄默知识“迁移”到课堂教学这个场域内的少之又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但教师一般注重显性知识的学习,教师和学生的缄默知识和本真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所体现。但由于缄默知识“不可教”的特点,课堂教学一般只是在显性知识的层面运作。缄默知识在课堂教学传递和获得过程中陷入了缄默知识显性化的困境、缄默知识显性化后再传递过程中消减的困境。再者由于缄默知识主要通过内隐学习和顿悟以及“导生制”的方式获得,那就不难理解缄默知识在课堂教学获得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所要传递的缄默知识和学生所理解或者获得的缄默知识不免存在差距。
四、课堂教学艺术是规避缄默知识“不可教”的关键因素
本文主要站在“一切只是都具有缄默性”的立场出发,用缄默知识探讨课堂教学问题,解决由于缄默知识的缺失而导致的“独白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缄默知识既有正向功能又有负向功能,主要取决于教师如何驾驭和把握和引导课堂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当经课堂教学学生成了“边缘人”,但按照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和知识观,学生并不是空“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缄默知识对学生智慧的生成和课堂教学意义的达成至关重要,如何激活、传递、和获得缄默知识是重中之重《学记》里讲“君子之教,喻也。”杜德栎、范远波认为: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审美性、情感性、个体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同时又具有营造教学情景、活跃学生思维、愉悦学生身心、生成学生智慧等功能。“有效的教学决不能局限于显性知识的灌输,还必须使学生拥有富有个性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本质上是实践智慧的核心。”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可以突破缄默知识在课堂教学传递和获得中的“不可教”的瓶颈。课堂教学并不是显性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灌输”教育,而是内涵极其丰富的缄默知识对学生智慧生成及其重要的缄默知识给传递出去使学生获得。
学者李如密认为:“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进行的独特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活动的双边性、协调统一性和实践的二重性是教学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最显著的特征。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的“剂”和“催化剂”。笔者比较赞同李如密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论述,我们要用独特的视角和辩证的多元思维来审视课堂教学艺术。随着时间和空间维度的逐步推移,教学艺术逐步从经验的概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且这种教育理论逐步运用于教育实践。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发明的艺术化的教学方法“产婆术”,它通过“讽刺―助产―归纳―定义”四步骤,利用问答、比喻、启发等方法使与他辩论的人在“知其然”的同时“知其所以然”。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最便利的矫正转变人心灵的方法。古罗马教育家西塞罗和昆体良的立足于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都传递着教学艺术的思想。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里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早在春秋末期,孔子就提倡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技巧。战国时期的孟轲强调思辨的教学艺术。形象生动的比喻或者类比可以帮助人们阐释疑惑和论证道理。《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启发诱导的方法,并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和教育学生。教师应该很好的发挥“引路人”的作用,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善学”和“乐学”。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和独立思考,都是正确的启发诱导艺术的作用。北宋哲学家张载在《易说・上经》里曰:“‘有如时雨化之者’,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为而后教之也。”张载认为:适时而教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学犹如“春雨”,要“知时节”滋润陶冶学生。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精湛的教学艺术思想。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王守仁倡导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让儿童快乐的成长也是一种教育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Mchael polanyi.study of Ma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58.P.12.
[2]谭兆敏.近年来关于教师缄默知识的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
[3]李香娥.论教学观的转向:从知识教学到文化教学[J].现代教育管理,2009(7)
[4]杜德栎、范远波.现代教学艺术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12.
课堂教学艺术的功能范文5
[关键词]相声艺术;教学幽默;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44-03
相声艺术是中国传统曲艺的一种形式,以“逗笑”为主要特点,为广大观众所喜爱。众多相声表演艺术家通常说,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作者认为相声并不仅是语言的艺术),通过表演者对语言的应用,和观众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相声”者,相也,声也。对于相声的表演者而言,“相”为“形”,是动作的表达;“声”为“音”,是语言的表达。相声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以“声”为主,以“相”为辅,通过“抖包袱”来达到艺术效果,与观众达到互动和心灵共鸣。对于相声的观看者而言,“相声”则是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而对于教学而言,“相声”毫无疑问也是教师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动作)等手段的融会贯通之后对教学内容的表达。
列宁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然而,在现代学校的教学中这种轻松和笑声越来越少。教学幽默艺术是指将幽默运用于教学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学生会心的微笑中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教学幽默艺术本身具有多方面的独特教育功能,比如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心智、优化学生个性等。而相声艺术恰恰就是一门幽默艺术。教师对相声艺术技巧的把握能够帮助教师提高自身幽默能力,进而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更有利于教育效果的实现。
李如密教授在《教学艺术论》中,对教学幽默艺术的类型进行划分并指出,语言幽默和体语幽默是教学幽默艺术的两类主要组成部分。这二者恰恰是相声艺术的核心所在。美国的保罗・韦迪曾根据他收集的9万封学生来信概括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其中之一就是要具有幽默感。J.道格拉斯・吉布在比较研究了幽默和不幽默的授课风格之后,发现幽默的授课使得学生记得更牢靠。其他研究也显示,由于幽默,学生保持记忆的时间可超过六周。
既然相声和教学幽默艺术之间有着联系,那么,若要将相声艺术的技巧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让课堂教学如同相声一般充满幽默趣味,对于相声艺术的核心之所在必须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借鉴。此核心亦即相声的“包袱”。
一、相声包袱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包袱是一句行话,或可理解成相声里的“哏”“噱头”“笑料”等。相声界的前辈讲,包袱就是:把一块包袱皮儿打开放在地上,然后一件一件往里搁东西,等观众将要发觉的时候,却暗中把包袱皮兜起来结上一个扣儿。待所制造的条件成熟以后,突然解开扣儿将里边的东西抖了出来,完全出乎观众意料,但在情理之中,观众忍不住就要乐了。这是相声界的前辈用比喻的方式介绍了包袱的概念和形成机制。王力叶认为,在相声的语言叙述或故事发展中,为了加强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印象,因此,在交代这一事物时,不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道出这一事物的真情实况,而是采取一种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或假意肯定而实际否定的描述方法(即所谓铺“包袱皮”),把听众的注意力引向这一事物的侧面或反面(即所谓“包袱”),在人们料想不到的刹那,来个突然揭晓(即所谓“抖包袱”),从而引起人们的哄笑。
与课堂教学作对比可以发现,整个包袱从形成到最后解开就是一个教学知识点的教学过程。教师先构建一个框架,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在这个框架内进行自主的知识认知,随着教师讲解进程的推进和学生思维的前进,学生脑海中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原有知识,而是纳入了新知识后重构的新知识体系。这个新知识体系可能是对的,这时候不需要教师的纠正;也可能是错的,而此时一旦教师公布正确结果后,由于学生的错误认知和正确知识之间的反差的存在,于是便会出现笑料。
二、包袱的构成要素和构成的几个重要环节
包袱的构成以生活为基础,又高于生活,是在生活中经过提炼、夸张、丰富而形成的,使人们听了之后发笑,还能有所深思、有所领悟。侯宝林在《侯宝林谈相声》中说,相声包袱的构成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1.为了构成相声的包袱,可以大胆地对生活中一些虚伪品质现象加以强调、夸张和歪曲,以使其将内在的缺陷更明显地展示出来;2.强调、夸张和歪曲的目的,是为了把现象加以否定,并由于我们对这种现象的解剖,而予以新的评价;3.所采取的强调、夸张和歪曲的艺术手段,是有一定限度的,它不应该超出生活中的情理之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接受新知识、形成错误观念、内化正确知识的过程。而一旦学生形成了错误知识或观念,就是教师抖包袱的良好时机。如相声一样,采用强调、夸张或歪曲等手法,将学生的错误观念放大,并予以解剖和评价,使其认识到观念的错误,进而进行改正。
构成相声的重要环节可以用“三翻四抖”来概括。“三”“四”都不是定数,相声表演者可以将包袱翻数次,以引起观众的注意,调动观众的情绪,再适时抖出,形成笑料。具体来说,相声的环节包括三个奏:1.结包袱的过程,这就像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要教授的知识点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按照顺序和需要收集起来,作为学生新旧知识的冲突基础;2.给包袱解扣的过程,这是从结包袱到下一环节的过渡和关键,在教学中,是学生新旧知识产生矛盾的过程;3.翻包袱的过程,即学生新旧知识发生冲突后,教师进行正确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知识内化的过程,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最终环节。
三、抖包袱的技巧和方法
相声作为一门艺术,在满足它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相声表演者对于包袱的把握有时是随机的,即“有法而无定法”。在此介绍几种相声中抖包袱的方法,以期对课堂教学有所启示。
1.先褒后贬: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可以先采用表扬的方式肯定学生的优点,然后话锋一转给予批评。此时要注意批评方式,以免伤及学生自尊。
2.故弄玄虚:对于即将被揭晓的知识点或答案,教师可以先卖个关子,以期引起学生注意。
3.一语双关:这是相声中经常使用的包袱技巧,用在教学中则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荒诞夸张:无论是教师的语言还是动作,在适当的时候采用荒诞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课堂气氛。
5.自相矛盾:在这里教师自身的思维过程可以是“自相矛盾”的,将这种“自相矛盾”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矛盾中形成自我认知;也可以是学生自身的认知过程是自相矛盾的,这时需要教师指出并放大学生的矛盾认知,以此使学生自我解决矛盾,形成正确认知。
6.刨根问底: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一直追问,直到学生对知识点形成透彻、深刻的理解。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过程。
7.寻机争辩:这个技巧可以和“刨根问底”合用。在刨根问底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产生辩论,在辩论中明晰真知。
8.歪曲讲解:这是故意将知识点歪曲以期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有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而避免错误。但同时这一点的使用存在着学生朝着错误知识识记的风险。
四、抖包袱的注意事项
相声艺术技巧在相声表演中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将相声艺术技巧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存在一定的风险。它需要在此过程中很好地掌握一个“度”,以免过犹不及。
1.掌握一定的速度。从包袱形成的三个步骤来看,每一步的发生都是伴随着观众即学生的思维变化的。包袱的进程需要掌握一定的速度,太快的话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太慢又会浪费教学时间。
2.掌握一定的节拍。相声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为了表达一定的情感,有时故意把语气停顿一下,然后继续往下说,才能产生强烈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亦要如此。
3.现挂。相声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不是死板的,他会根据表演现场的实际情况略作修改。这种灵活的运用或称为即兴创作,叫作“现挂”。课堂上的环境也是千变万化的,不仅是硬件环境,还包括学生与教师的情况,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即兴创作的内容。
4.考虑观众(学生)情绪。这几乎是普通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即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在将相声艺术技巧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反应,“适时”“适量”地抖包袱。
五、小结
艺术的创造有时需要灵感,需要天赋。从这个角度来讲,相声艺术似乎也是不能为所有教师所企及的,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够让自己的课堂像相声剧场一样热闹,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完成知识学习、技能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完善。
然而,教师在走上职业道路之前接受专业化的培训,如在师范专业院校学习,在基础教育学校中见习、实习等是必要的。教师的教学技能或者说教学艺术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是可以由“新手”成长为“专家”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成为相声表演艺术家(当然这也没有必要),但是绝大多数教师是可以通过对相声艺术的了解和学习、借鉴,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甚至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
一个出色的、完美的教学艺术实践者,应该是天赋和后天训练的有机结合者。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从相声艺术对教学艺术的启示出发,为教师借鉴相声艺术技巧之途径提供三点建议。
1.多听。随着文化多元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目前中国的相声演出又开始多了起来,再加上网络传媒的普及,为师者接触相声艺术提供了诸多方便。相声的繁荣是人们对高压生活方式寻求解脱的一种方式,听相声的过程是个人心情愉悦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讲,多听相声不仅是释放自己工作、生活压力的有力手段,更是教师汲取相声艺术营养应用于教学的重要途径。
2.多模仿。教学是一个实践的活动,使用教学手段有一个实践、验证的过程。模仿相声,学习相声的表演技巧,不是像专业相声演员一样以此谋生,仅仅是对获得相声技巧的锻炼和实践。它也不需要像相声演员一样在专门的舞台上表演,但凡学习到了一个笑料,学习到了一个抖包袱的技巧,都可以及时应用和实践于课堂教学中去。
3.多思考。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教师在听了一段相声后要多思考,思考其中的语言技巧、抖包袱技巧等,思考自己如何学习、借鉴和应用。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多思考,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技巧,思考自己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了相声的教学艺术后,也要思考,思考应用这些技巧后其效果如何,以及如何改进,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进而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 李如密.试论教学幽默的艺术[J].普教研究,1989(2).
[3] 〔美〕雷蒙德・罗斯.演说的魅力――技巧与原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课堂教学艺术的功能范文6
一、创设情境,激趣
初中语文课里有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时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这时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做文如同做人,有时要明白课文,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内容。为学生们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把课本里的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表演,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利用音乐效果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去感受意境美,也是一种有效方法。音乐与文学本来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视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有的时侯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同时也要让学生具备创造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景,激发学生们的创造能力,是不可忽视的。利用一些课文的开发性结尾,可以很好的达到目的。既发挥了想象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构建课堂教学艺术美
生活是创造艺术美的基础,艺术美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我们教师的生活无外乎就是学校、学生、课堂,构建语文课堂的艺术美,要有自己充分的个性,还要以情动人,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和学双方的积极性。像那些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情画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等文学作品,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以文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共鸣。另外,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多彩的内容;要有恰当的体态语言,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健康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课堂教学艺术的情感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要提升教育的真实生活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超越知识符号的课堂,构建生活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并使之自由穿梭于生活世界与理性世界之间,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的时代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大课堂,要兼顾到学生的生活现状和知识背景,善于找出课堂内外的结合点,从他们身边的点滴小事出发,从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所闻所思出发,将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语文课堂的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具有无穷的魅力。真正地体现出新理念倡导下的课堂,学生不仅可以得到知识的积累,而且可以得到精神的洗礼、智慧的启迪和情操的陶冶。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方式,必须遵循学生认知思维的客观规律,与之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认知思维的规律一般是由感知-理性,这是一次飞跃,再由理性-初中,这是第二次飞跃。根据这条客观规律,教学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只有运用多种不同的、与认识规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才能使教学的内容转变成一种智能,使学生具有不拘一格的应变能力而终身受用。
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