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层文化人才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层文化人才培养范文1
关键词:文化;人才;建设
2011年10月24日,黑龙江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八次全体指出了加快培养各类优秀文化人才,发展壮大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的重要作用:使人才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支撑。可以说,我们黑龙江省委始终把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一、我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黑龙江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队伍规模日益壮大、门类基本齐全、结构较为合理、素质不断提高,为全省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和人才保障,整个队伍特点:一是人才层次较高,队伍基本素质较好,大专以上学历者占队伍总数的71.1%,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54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7人,获得省政府特殊津贴161人,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120人。二是中青年占人才主体,形成较好的发展态势。例如:全省宣传文化系统理论、新闻、文艺人才中,80%以上为中青年;网络技术、动漫等新兴产业的专门技术人才,98%为中青年。三是新型人才数量快速增长。数字出版、数字游戏、电脑动画、数字影音等方面的人才迅速增加,仅网络文化服务人员近5年就增长了4倍。
二、我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今,我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四新背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新战略、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任务、高新技术条件下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支柱产业的新目标,都对我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然而我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
(一)我省文化人才总量偏少,人才结构不合理
从总体来看,我省文化人才的总量偏少,不能满足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巨大需求:按专业分布,除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外,文化从业人员集中于艺术专业;按区域分布,人才主要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会和中心城市,偏远地区人才短缺,基层文化工作力量比较薄弱;按行业分布,群众文化业及部分新兴产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比例偏低;按艺术生产流程分布,从事艺术研究等基础学科的文化从业人员数量较少。同时,我省人才流失严重,许多业务骨干和文化名家调离我省,近5年来,仅文联和作协系统就有200多名省级会员流失。
(二)我省高端文化人才匮乏,文化人才创新能力不足
与全国相比,黑龙江省高端和拔尖文化人才仍相对匮乏。高中初级文化人才的比例不均衡,高端人才仅占人才队伍的0.6%,在全国影响力突出、知名度极高的领军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我省缺乏灵感迸发、创意迭现、具有创造力的创意型人才,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需求,创新产业后劲不足。
(三)我省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供给低效
我省现在尚未建立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契合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相关的配套政策十分不健全。各级政府对文化人才的培育发展规划、培育过程中的指导监督以及培育山的人才资格认证等方面的工作都存在不足;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性差,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文化企业在人才培训中的作用也未能发挥,拒收实习生的现象在文化产业单位尤为突出。
(四)我省文化人才建设投入匮乏,后备力量不足
我省对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各级领导部门对于文化人才的培养热情不高,效率低下。政府财政对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没有统一的、整体性的规划,导致人才培养滞后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需求,文化后备力量不足。
三、我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抓好文化队伍建设,强化文化繁荣发展人才支撑。必须着眼于夯实文化科学发展的人才基础,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一)充实文化人才队伍、优化文化人才队伍结构
针对我省目前形势下文化人才总量偏少,队伍结构不合理等现状,我省《文化人才队伍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要抓好文化党政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高技能文化人才、文化外交人才、文化科技人才七支人才队伍建设,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文化事业中来,充实文化人才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1.稳定本省与引进省外及海外文化人才相结合。立足我省现有人才培养和使用,坚持人才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省外及海外人才相结合,通过制定完善税收、保险、住房、子女人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项目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措施,进一步稳定本省人才、开发利用好省内外及海外文化人才。特别是针对海外人才,要建立统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人才信息平台,突出培养引进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建立突出贡献奖励制度,鼓励人才自主创业,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2.以新平台吸引人才。目前,全省共有有线数字电视用户702万户,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5425家,网络文化服务单位197家,平房动漫产业基地入驻企业258家,东北网手机报和邮件报用户突破40万户。各种文化新业态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我省要以蒸蒸日上的文化新平台来吸引和聚集人才。
3.实施文化急需和紧缺人才开发工程。要发挥各市、县委和省直文化系统各单位的主导作用,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企业单位的主体作用,适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新需求,大力开发、培养、吸纳、引进文化急需和紧缺人才。这些人才包括:外向型理论人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复合型专家型的新闻传播人才;文化艺术人才;创意策划、管理服务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研发应用人才等。
4.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人才结构要与宣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构基本适应,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要更加合理。中青年人才占文化人才总量的比例需进一步扩大,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要进一步提升。人才资源在行业、地区、尤其是城乡基层之间的分布趋于合理。为充实基层工作力量,黑龙江省要引入招考、选调等方式,配齐配强县级宣传部门和文化单位工作人员、乡镇宣传委员和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并充实街道和社区的文化工作人员。
(二)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人才的创新能力
1.实施黑龙江省文化名家工程。要突出培养高端人才,每两年推荐选拔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杰出人才,授予“黑龙江省文化名家”荣誉,给予重点扶持。
2.实施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要继续以“六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为牵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艺等领域拔尖人才和骨干人才队伍建设,注意发现和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和专门技术人才。同时,根据现实需要,配合黑龙江省英才开发计划,加大对“六个一批”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
3.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随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新媒体新业态不断扩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把实施项目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因为,全新的文化领域和创新人才扩大了黑龙江省文化影响力,促进了文化经济效益的大幅增长。
(三)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保障文化人才的长效供给
1.加强培养,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一是要提高人才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发展规划、培育过程中的指导监督以及人才资格认证等方面的工作。二是要积极搭建人才参与实践锻炼的平台。使其施展才能有舞台,发展事业有空间,实现价值有条件,在工作中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三是要广泛开展人才间的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学术论坛、学术讲座、交流会、研修班等,为人才提供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四是积极组织人才开展考察和调研活动。带领人才深入一线,到现场、到实地进行调研、采风、考察,进行更生动、更直观的学习。
2.科学使用,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保证人才的长效供给。建立和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充分开发和利用好人才资源,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力求人尽其才。一是要不拘一格,重用人才。深化宣传文化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人才破格使用制度。二是要灵活机动,共享人才。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人才流动和人才共享机制,坚持把引才与引智结合起来。三是要劳酬相适,尊重创造。建立科学评价人才的体系和合理的分配制度,重业绩、重贡献,在评价标准和分配机制的建立中,向优秀人才倾斜、鼓励优秀人才干事创业。
(四)加大人才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培养文化后备力量
基层文化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普及;管理
近年来,福永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大力实施“文化强街道”战略,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群众文化和精品文化相结合、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共提高,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城市公共文明明显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因此努力做好基层群众文化的普及,提高文化管理水平,可以更好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普及的重要性
回顾历史,我们国家建国六十多年来,一系列重大事件和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群众文化也是如此。基层群众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显得越加重要,其不但丰富着我国主体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影响下,其发挥着丰富群众生活、思维及增强人民幸福感的作用。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是关系基层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基础工程,是文化工作者的重点和难点工作之一,也是文化部门及工作者的长期而基本的责任。
对群众文化应当加强管理与优化,提高宣传力度,普及先进科学的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激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在相对落后的地区,文化工作者应大力开展科普教育,传播健康积极的基层文化生活知识,引导广大群众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
2.构建基层公共文化发展的基本要件
2.1 打造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文化百花齐放
近年来,宝安先后出台《关于全面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推进和谐幸福宝安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为基层文化建设健全了机制。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街道一文化艺术中心一体育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建成10多个流动图书馆、街道共有公共文化设施70多个、体育设施100多个。以“阳光、辛勤、感恩”主题,广泛开展“送戏下乡”、“电影进社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达300多场次。在街道主动服务下,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同推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面貌:公园文化、广场文化、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蓬勃发展;街道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如福永杂技、福永醒狮、福永街舞等。
2.2 助推基层文化发展,文艺精品硕果显著
近年来,街道注重从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中发展亮点、打造精品,逐步探索出富有福永特色的文艺精品产出模式,即“小团队、小投入、小制作、夺大奖”。街道、民营演艺团体联动,出人员,街道采购产品和服务,市、区予以指导、协调与帮助,并采取政策倾斜和经费奖励,激励精品生产。街道积极组织创作,打造了一批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如福永万福民工街舞队获得2011年央视春晚我最喜爱的节目特别类节目一等奖、CCTV第五届全国电视舞蹈比赛金奖、全国群星金奖等,社会反响巨大;福永杂技艺术团荣获国家级奖30多项、国际金奖3项,创吉尼斯世界纪录2项,成为深圳市一张靓丽的艺术名片;福永醒狮队多次获得全国和广东省醒狮武术大赛金奖,2009年随出访比利,参加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2010年、2012年在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南狮公开赛上福永醒狮都荣冠军。
2.3 做大做强产业基地,文化产业之花绽放福永
街道充分利用先进制造业和人文历史优势,坚持文化与产业“双轮推进”,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的融合,每年安排资金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按照“扶持一批、引进一批、集聚一批、开发一批”的思路,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凤凰古村保护性开发,凤凰古村是宝安乃至深圳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保护好凤凰古村是保护深圳历史文化底蕴、保护祖传家业和根基、保护人文自然资源。“浪尖小镇”项目,通过旅游方式改造传统产业,探索“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品牌”等创新模式。宝安台湾美食街落户凤凰村对带动福永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构建街道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及趋势
3.1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
一是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街道群众文化艺术馆建设(含群文馆、图书馆)、体育中心完成选址、杂技曲艺大厦投入使用、完成社区文化活动室等一批文化设施的建设,使文化设施具备举办一流文艺活动和体育赛事的能力,能与街道未来发展功能定位相适应,与较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成为我街道的标志性建筑,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推手。街道通过加快社区文体设施建设,努力做好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和器材的完善工作,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使每个社区从中心点辐射一公里内都有文化体育场地、场馆、活动舞台、阵地,使主旋律的文化宣传覆盖整个区域,每10分钟就能到达一个文体活动场所。二是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将街道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建设规划,按照人口密度或区域面积布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确保足够的文化设施用地。加强大型居民小区,工业区的图书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实现每个社区拥有1个小型以上图书馆,每3万人拥有一个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点,每个规模以上企业拥有一个文化活动室的目标。每个社区都有一个传统的群众广泛参与的文体活动项目,并使之成为社区的文化品牌和群众活动凝聚点,并努力创造条件使其传承下去。
3.2 文艺精品创作培育得到提升
坚持街道投入与社会资助相结合,加大对文艺精品生产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建立文化艺术专项资金,统一规范街道投入的使用及管理办法,优化投入结构,提高投入效率,采取项目资助、创作签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对本土文艺精品、专业人员和文艺团体的保障扶持与宣传推介,完善文艺精品创作的保障、扶持和激励制度。二是积极扶持民营演艺团体,探索形成文艺精品创作的模式。在总结福永杂技团运作经验的基础上,引进民营演艺团体走街道扶持、企业管理、市场运作的发展道路,形成“一团一特色、团团出精品”的格局;吸引更多优秀文艺工作者参与文艺创作,培养更多本土文化精英,推动文艺团体发展壮大;积极引导并大力扶持民营演艺团体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以团队促精品生产,以精品促团队成长,建立起引导有力、激励有效、宽松活跃、健康有序、不同主体踊跃参与文艺精品创作的良好机制。新引进的深圳市楚风艺术团目前正在排练创作,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能为福永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节目。三是精心培育文艺精品,推动福永文艺精品走向全国。巩固和发挥街道初步积累的文艺精品创作优势,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民众,以深圳改革开放30年和现代化建设为题材,开展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创作,精心扶持生产一批反映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精品力作。在音乐、舞蹈、杂技、美术等各个艺术领域,不断提升原有品牌的影响力,持续推出一批既有福永特色,又有全国影响的高水准文艺精品,形成福永文艺品牌。
3.3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水平
福永80多万总人口中,95%以上是外来劳务工。针对工业区和劳务工租住区域缺乏文体设施,企业和社区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较少的状况,不仅要按照市、区文化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广泛开展送文化下基层、电影进社区、美术书法摄影展、文化讲座、节庆文艺演出、民俗文化展演等面向百姓、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而且要建设流动文化服务网,组织流动展览馆、流动图书馆、流动舞台等到社区、外来工集聚厂区开展流动系列服务。针对95%的劳务工,把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在丰富外来劳务工文化生活,提升外来劳务工文化素质上。一是扶持参与热情高、文化基础好的企业开展富有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二是把送文化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与有实力的文化服务公司合作,组织人员对企业文化需求进行调查,按企业和员工实际需求定制文化节目,达到既丰富员工文化生活,又提升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谐的效果;三是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在向企业送文化的同时,培训企业文化骨干,建立企业文艺团队,在员工中普及文化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3.4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发展文化
明确街道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和根本职责,发挥公共财政在公共文化事业中的主渠道作用,保障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和重点公益性文化项目的投入;探索公益性文化社会办、经营性文化市场化的文化发展新路子,进一步推动公益性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积极推动文化行业协会、文化中介组织体系建设,大力扶持民间文化团体,促进福永民间文化团体蓬勃发展;积极采购文艺院团的优秀节目到社区、企业展演。每年采购优秀节目下基层不少于20场次。
3.5 开展文化人才培育
牢牢确立人才是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特区一体化要求,研究出台文化人才发展专项规划;遵循文化人才成长规律,形成更开放的文化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学习培训基地,加大本土文化人才培养力度,从根本上改变街道文化人才较为缺乏的状况;根据街道基层文化人才分布特点,除了加强“编制内”人才的培养外,重点是发现和培养“编制外”人才,建立编制内外人才的联动培养机制和“编制外”人才网络,发挥“编制外”人才在福永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二是积极引进优秀文化人才。根据街道基层文化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健全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的认定标准,改革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在住房、户籍、职称、分配等方面给予优秀文化人才引进政策倾斜,以高薪聘用、重新建档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文艺创作、文化经营、文化技术人才,特别是懂得市场运作、文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不断优化文化人才结构,壮大文化人才队伍。
4.结束语
总之,基层群众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基础部分,在时代的呼唤中脱颖而出,发挥了丰富群众生活及活跃群众思维的巨大作用。提高群众文化建设及普及,不仅对展示地区形象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进步的基础。作为地方文化工作者,只有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相结合,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和建设才能保持更加长久的生命力,才能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基层文化人才培养范文3
根据全市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部署要求,市委副书记xxx同志围绕“立足xxx实际,推进乡村振兴”开展调研。我局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填写了调查问卷。并形成了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局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是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截止2017年底,我市完成80%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今年剩余20%建设任务,并且将为已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510个行政村、社区进行设施设备提升,以利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小广场服务效能发挥。二是文化活动开展,今年计划开展“我们的中国梦2018年‘欢乐进万家·迎新春文化惠民行’”文艺演出、流动图书服务进基层、文化遗产图片展、大美xxx摄影展、迎新春送春联等活动;2018年迎新春摄影展;第五届民间艺术汇演;“群文之星”周末大舞台;“全民阅读季”活动,庆七一文艺汇演;迎国庆文艺演出;“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活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各类书画展、摄影展等。
目前,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已进入建设阶段,计划下月对建设情况惊醒督查检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设备提升工程已进入招投标阶段,计划招标完成后尽快配备。文化活动已开展完成“我们的中国梦2018年‘欢乐进万家·迎新春文化惠民行’”文艺演出、流动图书服务进基层、文化遗产图片展、大美xxx摄影展、迎新春送春联等活动;2018年迎新春摄影展;第五届民间艺术汇演。“全民阅读季”启动仪式将于本周末4月22日举行,拉开阅读季序幕;“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活动进入招标阶段,计划下月底前开始送戏下乡活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思想认识有差距。市委、市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力度不断加大,把文化建设纳入了全市科学发展绩效考核,但个别乡镇(街道)、村(社区)的重视程度不够,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仍然存在,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基层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财政投入不足。我市属于资源枯竭地区,市级财政保障能力相对不足,而且由于基础差,历史欠账多,文化事业投入还有较大差距。比如我市送戏下乡演出费用只有xxx元每场,泰安市本级已达到xxx元每场,经济发达地区已达到每场10000元以上。
(三)队伍亟需强化。虽然每年组织培训,但因经费问题,培训次数有限。而且按照国家、省标准要求,全市文化人才结构不够理想,总量不足、断层断代、人员老化;乡镇文化站存在混编混岗使用现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虽有服务人员,但多由村干部兼任,成为制约基层文化发展的瓶颈,亟需引入社会力量。
三、下一步的对策及意见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政府重要职能的体现,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规划,有目标、有计划地逐步推进。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财政投入、运行保障、人员培训、服务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要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大文化在考核中的比重,重点对文化设施运行、经费保障、专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发挥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二)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要统筹文化资源,注重吸收运用市场、社会等非政府资源,按市场规律,提升资源运行效益,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如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在乡镇街道、中心村设立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再如,建立农村文化资源库,把送戏下乡演出、公益电影放映等资源形成文化“大礼包”,采用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由农民自行选定。二是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现在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农村文化设施相对落后,要制定针对农村文化发展的专门扶持政策,对落后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明确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标准、日常管理使用制度,着力完善乡、村两级文化阵地运行长效机制,确保群众文化活动有序开展。公共文化单位要坚持免费对外开放,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扩大群众参与。
(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文化惠民要紧接地气,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深入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进校园等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农村、社区、机关、广场和校园文化。要精心策划特色文化品牌,组建群众文艺队伍,适时举办文化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基层文化人才培养范文4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
近年来,xx市以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社会为指导思想,不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和方式,群众文化活动如春潮涌动,群芳竞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每年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 500余场次,有300余万人参加近20种的群众文化活动。民间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数不胜数,群众性文化活动遍及城乡大街小巷、农家院落,形成“百花齐放”的喜人格局。
1、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健全,文化服务活动丰富频繁,为群众文化产业化营造了浓厚的市场氛围
xx市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和文化室四级群众文化体系健全,网络覆盖面广,从城市到乡村,每一级都设立文化服务机构,活动场所达标,文化设施完备,从业队伍不断扩大,活动种类不断增加。全市现有市级群众艺术馆1个,县(市)文化馆8个,乡镇(社区)文化站x个,村级文化室x个。市县级广场x个,有村级文化广场xx个。2012年,全市共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x场次。其中,市本级大型广场活动x场次,参与人数达x万人次;县(市)区级中小型群众文化活动x场次,参与人数达x万人次;市县两级文化部门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x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x项,参与人数达x万人次。每年参加各类群众文化艺术培训班的人数均超过xxx人次。
2、群众文化活动基层化、品牌化、特色化,为群众文化产业化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近年来,xx市群众文化活动以“服务基层,服务大众”为目标,文化工作者们在立足地方特色、服务大众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找到了发挥艺术才能的舞台,激发了创作灵感,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同时,广大群众通过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理解和领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交流信息和感情,文化品位、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文化人才的积极引导和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为xx市发展文化产业,参与文化竞争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群众文化活动基层化。一是xx市坚持开展“文艺小分队”下基层活动。xx市群众艺术馆现有馆办业余文艺团队6个,每年深入农村、社区、校园、军营、敬老院等场所进行文化服务不少于300场,活跃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二是开展“建基地,种文化”活动。自xx8年起,各级群众文化单位在按照全国和省送文化(艺术)下乡的基础上探索了适合群众文化(艺术)需求的新路子,实现了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的要求,深入到乡村、社区和基层单位开展文化艺术辅导,建立文化艺术普及教育基地,把文化艺术的种子播撒到山乡沃土,为发现和扶持文化艺术新苗,为专业艺术群体输送高素质文化人才,为扩大从业队伍奠定了基础。三是开展“一对一”活动,激活了专业文化单位的工作活力。针对基层文化馆(站)服务水平较低的现状,市级群众艺术馆实施“一对一”服务工程,每人承包一个县(市)区,常年开展指导、培训和辅导活动,在加强艺术馆与基层文化单位业务交流的同时,切实提高了群众文化队伍的整体水平,为群众文化活动有特色出亮点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化
多年来,xx市始终坚持发展品牌文化的思路,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为先导,着力擦亮老品牌,打造新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文化活动的连续性和巨大影响力,实现了“活动创品牌,百姓得实惠”的最终效应。一是“庆佳节,闹元宵”,“秧歌赛”、“太级表演”等节日文化品牌活动;二是“庆‘五一,游龙山’少儿才艺展演”品牌活动;三是“xx之夏”群众广场文化品牌活动;四是行业主题宣传教育文化品牌活动。各县(市)区也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活动,如西丰县的“鹿城欢歌”,xx县的“北山广场群众大舞台”,xx市的“文化周”,xx县的“优秀文艺节目展演”、xx的“群众艺术节”等。这些品牌活动既带动引导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也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品牌活动越来越市场化,更为群众文化活动创品牌提供了物质支持和保障。
(三)基地建设特色化
xx本身就是一个地方特色极其鲜明的地区,群众文化活动也遵循特色化发展的道路,着力放大特色,打造特色文化基地,以点带面,因势利导,目前已建立剪纸、撕纸、版画、葫芦雕、根雕、石雕、书法、工笔画、手指画、摄影、文学创作基地x个,为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特色文化活动的发展更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形成产业效应的前提。
二、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xx市现有业余群众文艺团队xx个,秧歌表演队xx个,舞蹈队x个,民乐队x个,演唱队x个,合唱队x个,二人转表演队x个,京评剧队x个,模特表演队x个,各类健身舞、健身操表演队x个,瑜伽、太极扇、太极剑队x个,工笔画培训班x个,手指画培训班x个,剪纸(撕纸)培训基地x个,葫芦雕培训班x个。专兼职群众文化人才x人,其中学术专家x人,各类文化行业人才x人,文化经纪人才x人。
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五个问题:一是人员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人才培养力度较弱,专才较少;三是年龄结构老龄化,40岁以下的专职群众文化人才几乎为零,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四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五是对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无法适应新时期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急需培养、充实的一批业务强、素质精、年纪轻的群众文化人才。
三、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方向
1、把群众文化活动与重大节会活动相结合,促使大型节会产业链更加丰富和完善
节会活动是展现城市形象和综合实力的良好载体,多元化的节会活动正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我市拟将群众文化活动注入现有节会资源,并创新节会产品,形成新的文化产业效益增长点。
2、结合书画行业专家众多的人才优势,以人才培训和艺术教育为目标,培养带动大批群众艺术爱好者投身到艺术学习和艺术创作中,营造良好的艺术创作氛围,推动书画等创作产业链快速形成。
xx的工笔画、手指画等艺术作品不断在全国各类大赛夺金纳银,民间艺术作品走向全国,群众参与热情高涨,这类作品潜在的市场空间十分巨大,但由于一切的产业都要以量为前提,而我们的艺术作品的生产能力远远不够,要想推动书画创作产业链快速形成,急需加强文化艺术作品的普及和加大培训创作人才的力度,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通过参加各种展会、比赛和活动,提高艺术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普及书画等艺术创作知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创作生产。三是要以各类艺术培训基地及学校为中心,加大后续人才的培训力度,逐步提高广大群众的欣赏品位和理解能力,培育潜在的文化市场;四是利用各种展会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推销地方特色书画作品。五是建立专业创作村、镇(社区),集中生产和展示创作成果。
3、将群众文化活动与普及二人转、小品、小戏相结合,打造地方特色名牌,为娱乐演出产业链推波助澜。
二人转、小品、小戏是xx的名片,是扎根于民间、扎根群众的艺术形式,群众文化活动也要以此为重点,采取政府投入、企业赞助或市场运作等方式搭建一个大众化、娱乐化的展示平台,将其推向市场,为娱乐演出产业的形成推波助澜。
基层文化人才培养范文5
关键词:群众文艺骨干;辅导;培训;策略
近年来,国家群众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加大,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更加多样,群众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但是,群众文艺骨干培养始终是群众文化事业的一个薄弱环节。借助群众文艺骨干辅导和培训工作促进群众文化队伍建设,也成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一、群众文艺骨干建设现状及培训问题
(一)人才短缺,队伍建设不专业
与专业文艺队伍建设相比,群众文艺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如许多地方文艺工作队伍基本上以中老年为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相对稍弱,许多地方不仅缺少青年文艺骨干,还缺少既懂管理又了解文艺市场的复合型文艺人才,文艺工作团队人力资源基础薄弱。
(二)培训系统不规范
许多地方之所以缺少群众文艺骨干,与当地群众文艺培训体系缺失、培训水平低有着直接关系。许多人都渴望通过专业培训提高个人素质。但是,许多地方部分受落后的思想认识和资金限制,都没有建立群众文艺队伍培训体系,而政府拨给地方文艺培训机构的运行经费也数量有限,这根本无法满足群众文艺培训工作需求,文艺骨干培训工作也开展困难。
(三)文艺骨干管理与辅导问题众多
群众文艺演出监管不到位,管理水平低,是群众文艺发展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如许多地方都没有根据群众文艺事业发展现状建立健全文艺演出监管制度,也没有设置专门的文艺演出管理部门。个别地方虽然在文化产品众多的情况下设置了群众文艺演出管理部门,但是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界线模糊,相关部门在群众文艺活动执法、管理上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二、群众文艺骨干辅导和培训策略
(一)建立健全群众文艺骨干培训与管理机制
群众文艺事业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结合群众文艺工作需要,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群众文艺骨干培训与管理机制,然后以制度为抓手推动基层群众文艺工作。群众文艺骨干培训与管理机制建设重点为:首先,革新传统理念,创新管理思维,完善基层文艺骨干培训机制,制定更加全面有效的群众文艺骨干培训规章制度,将群众文艺骨干培训工作以制度的形式稳定下来,明确复合型群众文艺骨干培养目标和要求,为基层文艺人员素质提高打好基础。其次,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群众文艺骨干发现机制、选拔机制、引进机制、晋升机制和激励机制建设入手,创新基层群众文艺骨干管理机制,要求有关部门借助资料查询、第三方推荐等方式拓宽文艺人才发现、选拔路径。要求相关单位秉承“年龄结合合理性”将文艺骨干选拔和引进当做一件大事来抓,给予那些有文艺工作兴趣的人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根据人才特长来进行有目的的文艺专业培养,并利用福利政策、激励措施激发群众文艺骨干的工作热情。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还要给予基层群众文艺工作以更多的支持,优化文艺骨干薪资分配体制,给予文艺工作者更大的创作自由,积极创建新的文艺骨干晋升机制,确保基层文艺骨干职位升降的公平公正性,以纯洁基层文艺人才成长环境。
(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主抓培训工作
要想促进群众文艺事业发展,必须通过队伍培训为基层文艺骨干队伍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因此,基层文化管理单位要在文艺骨干培训制度建设完善的基础上,制定群众文艺骨干培养计划,创新群众文化骨干培养内容和方法,以提升群众文艺骨干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做好培训工作。具体来说,管理部门要将群众文艺骨干培养工作纳入工作计划中去,立足于实际情况,然后根据群众文化活动工作需要,参考不同种类的业余文艺骨干队伍的特点,牵头主办一些方便参与的文化培训和学习活动,如组织群众文艺骨干座谈会、声乐舞蹈专项培训班、文化专题辅导讲座等。同时在群众文化骨干培训中加入更多与政府文艺政策、文艺活动筹划有关的内容,通过面对面的辅导和有规模的轮训,提高群众文艺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活动组织能力。立足于组织培训工作,有关部门要围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难题,经常组织群众文化骨干参加一些大规模的现场观摩、交流活动,使他们在观摩和经验交流的基础上对新时期的群众文化事业有新的认识。
(三)深入基层做好文化指导工作
深入基层开展群众文化指导工作,发展壮大群众文艺骨干队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因此,有关部门要立足于调查研究,创作和筛选出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文艺产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并以此为引擎做好群众文化队伍和文化活动辅导工作。与此同时,借助于文化人才资源整合,建设群众文化人才数据库,并通过骨干培养、宣传引导带动群众参与到先进文化。如许多乡镇在有关部门指导下,不仅建立了群众文化活动团队、数量注册等级制度,陆续组建了农民文艺表演队、中小学文艺演出队、青年舞蹈队和老年音乐表演队,还多次组织了大型的群众文化演出,从而大大丰富了地方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和活动辅导中,为了确保辅导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有关部门(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等)首先要制定文化辅导员包片责任制,要求文化辅导员进基层、社区做好群众文艺骨干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即从思想上给予群众文艺骨干以引领,从人力物力上给予他们以支持,同时通过“示范点”引导带动普及先进文化,带动更多的人参加到群众文艺建设中来。
(四)构建群众文艺平台
通过群众文艺平台建设,为群众文艺骨干学习、发展和展示自己提供更多的机会,是提高群众文艺骨干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基层文化管理部门要根据群众文艺工作特点,分类搭建一批文艺平台,然后定期组织开展一些群众文艺展示活动,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建设人文景观文化带,为群众文艺骨干提供创作、展示自己的平台,让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和文化骨干也在一系列的组织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提升了能力。
参考文献:
基层文化人才培养范文6
一是进一步巩固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设施设备等文化器材,统一标识,健全制度。二是实施文化惠民演出行动。三是积极配合州非遗保护传承项目的开展。四是开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二、重点工作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
贫困村文化室建设成果巩固项目。推进贫困村文化室文化设施设备建设成果巩固,统一标识,健全制度。每个文化活动室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配齐配套设施设备(电脑及桌椅、音响、电视、设备柜);规范农家书屋(图书不少于1600册并按要求进行分类);每个脱贫村安装一套村村响设备;每个脱贫村各建设一个阅报栏并设置标识与信息立牌、文化活动室及农家书屋制度需上墙、推进综合配套建设,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开展群众文体活动,打造“一村一院一品牌”。
(二)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有效供给
1、实施文化惠民演出行动。组织文化馆开展“和谐乡村行,文化进万家”送文化下乡演出服务活动,全年100场次。
2、创作特色艺术作品。全年创作一批反映抗疫、脱贫攻坚等题材的歌曲及舞蹈。
(三)深度贫困县乡村文化振兴
非遗保护传承项目。积极配合州局要求,推荐深度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参加省内外专业院校组织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活动”。
(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1、文艺人才培养项目。继续开展演出队人才支持项目,培养扶持“”演出队队员;实施乡村文旅能人支持项目,培养扶持当地乡村文化能人,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2、基层文化队伍专题培训。组织乡镇文化联络员和村级文化管理员开展专题培训,加强业务知识,提升业务素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为文化惠民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加强工作指导。在文化惠民扶贫行动已经实施近两年的工作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经常性的召开专题会议,举办培训班,提高88个贫困村所在村级文化活动室推动实施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