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的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艺的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艺的教学

茶艺的教学范文1

关键词:中职茶艺教学;中职英语茶艺教学;培养

加强职业教育在学校中的普遍运用,是在教育改革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茶艺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种生活礼仪的茶道来说,其修身养性之道,一直为国人所感,至于外国人,我们要以文化感世人,就要真正使茶艺、茶道走向世界。所以在中职学校中要在教学中增强职业核心能力在学生授课中的培养,用不同的授课形式,真正的技能与技术将学历教育相结合。在教育中最优地配置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职业核心能力在茶艺教学中的加强

1.职业联系未来发展

在教授茶艺的同时,教师也不要单单只在茶艺的教学中去全课教授,在授课之中穿插茶文化以及茶文化在现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深层次、多层次地对茶文化进行剖析解读,并在解读的同时往届毕业者示例真切地去展现现在茶文化以及茶道运用的发展方向。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茶道艺术的精髓之外,更能在未来的市场和经济生活中给自身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

2.在教学中加强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

在现代教育和企业发展中,都一直在强调人员的核心能力的建设。从核心职业能力来说,不论是从事哪一门、哪一行,核心职业能力都要能够与之匹配和相互适应,它属于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基础能力。而作为中职类院校来说,在培养适应岗位的特定能力的同时,核心能力的建设也同样在我们高职类院校的教学中体现出来。在普通教学中,虽说各行各业都有相对需要的个性特征,但在教育的过程中把思想教育渗透在专业教育之中,在特定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较为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总结思路在茶艺教学中的运用

1.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使学生正确地对待这门专业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对这个专业的兴趣。正所谓“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在教学中像上文所说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专业发展方向之外,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茶类在国外的一些发展状况及历史。

因为在茶道的授课中我们更多谈的是茶艺的推广,在推广中,对外推广是十分大的趋势,甚至是重要的环节。所以在茶艺教学中,有一部分采用的是英语教学,在这部分教学中,要的不单单是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准,更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完美地契合,在授课中不只是简单的单词在中外称呼上的转变,最好在俗语、谚语上的引用、转换。这样就不仅仅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在转化的过程中加强对茶道的兴趣,更能在茶水的流淌中加强对知识的了解。

2.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

在茶艺的学习中,因为是一种文化推广活动,所以在茶艺的学习中不单单要注重的是在课堂上的教学,更多的还是要注重在校外的实践活动,这也是把茶艺教学引向重点的关键。

动手能力也体现在对“茶”的整个生产过程的了解。在实践操作中,学生能够了解茶树的生长周期以及茶叶制作的方式。在茶品制作中,与做茶师傅多交流,在听取其经验体会的同时可以对自己心中的疑问、难解与工人探讨,以便加深对茶品的了解,进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以充实。

3.重视学生的自我发挥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体验到“茶”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同时对茶的表象形式以及沏、泡中学生也能有所了解和体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对茶艺的基础性操作演示后,就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也不单单是对茶艺的简单模仿,更多的是在结合基础之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在学生对茶品的体会后,自主的创新与在基础性茶道上进行大胆、别出心裁的改变,使之茶道的艺术能够真正融入人的性格之中,在茶道中反映一个人的个性所在,正所谓“合茶性,顺茶理”体会出茶的不同韵味。

在现在国际生活中,各国之间的竞争更注重人才的素质,而茶道人才更是我国向外推广和展现自身文化的体现。在英语教学下的茶艺学生,更是对外展示的窗口。对茶艺传授的我们来说,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教学始终贯穿一个宗旨,为了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就是教学的成功。教学求新,希望以后能在教学中取得新突破,让学生在茶艺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孙琳.公共职业培训另一种路径的选择与拓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茶艺的教学范文2

一、什么是跨学科教学

(德)舒尔茨指出,跨学科教学就是以一个学科为中心,在这个学科中选择一个中心题目,围绕这个中心题目,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展开对所指向的共同题目进行加工和设计教学。它的意义在于使得各学科得以交叉成一个知识点,促使多门学科在教学中融会贯通。

本文以校本教材《茶》为教学内容,对其中的茶诗歌、茶散文的语文教学进行探讨。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茶诗散文的理解与运用,同时也形成一个知识辐射圈,加强对茶艺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让学生真正领悟茶文化的精华。

二、反复诵读,创设意境,激感

学生在进行茶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进行着茶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其中茶诗和茶散文可以说是茶文化中的精髓,而在诗歌散文的教学中,诵读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通过创设意境,指引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诗歌散文的情感与内涵。

创设意境,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字中的抽象画面,也可以通过音乐来使学生进入相应的情境。例如在讲授散文《天下第一香――茉莉花》时,教师通过放映茉莉花茶的图片或视频,播放《茉莉花》的歌曲,创设出“茶农采茶乐在其中”的意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置身于飘香的茶园中,并通过朗读课文及茉莉花的古诗,更深地入境,从而激发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达到更好的赏析效果。朗诵时,如果能加入适当的背景音乐,不仅能够提升诗歌散文的内涵,也更容易展现出作者的情感与作品的意境。值得注意的是,音?返难窈退卸恋挠锏饔锲?等都要充分流露出作品原有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对作品的情感“原汁原味”地还原。

三、茶艺实操,再现意境,领悟美感

王国维的“意境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情”与“景”的关系,他指出,景多无限,情也说不尽,“境界”本质上是“情”与“景”两个元素构成的。“情”与“景”的结合体现了作者精神活动的结果。二者的多样化的对立统一,便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可以说,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对于茶艺课堂上茶诗散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利用“再现意境”作为纽带,把茶艺课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对茶诗、散文典型形象的再塑造上,从而使学生触“景”生情,自主体验作品情感。

四、茶艺展示,烘托意境,陶冶情感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散文诗歌中,写景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让学生理解景物所烘托的氛围,景物所渲染的意境目的何在。例如教学唐代元稹的《一言至七言茶诗》: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茶艺的教学范文3

关键词 差异教育 差异教学 过程实质 内在意蕴

差异教学的实质是“基于学情,观照差异,发展个陛”的教学过程。对于这样一个过程,笔者认为,首先,它是一种更具理性的“面向全体”,即在面对“学”的共性前提下基于并观照学生个体、学习个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其次,它是一个更具内涵的“因学定教”,即从教到学、从文本到生命、从学的共性逐层渐进到学的个性、从学的同一性深入递进到学的差异性。这个过程,强调的是让学生获得必有的主体存在感、个性价值感和社会意义感。不管是什么学科教学,无论何种教学风格,只要能让学生拥有这三“感”,就实现了属于自己的差异教学。

一、基于学情

学情,是差异教学的人本起点。基于学情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在面向全体的过程中,敬畏生命个体的独特存在;二是从学生的差异出发,把握学生的起始性学习差异。

1.敬畏生命的独特存在

作为真实而客观的存在,生命个体内部以及生命个体之间差异是丰富的、多维的、复杂的。在课堂生活中,我们必须承认个性差异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积极面对每一个独特的生命,悉心地体会学生生命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一句话,关注生命底色,展现生命本色,唤醒生命力量,催生生命智慧。这是一种基于生命的人文情怀,是课堂教学的价值前提。

2.把握学习的起始性差异

对于教学活动而言,不仅仅要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更应全面、多维、充分、深刻地分析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差异,分层次、客观准确地定位不同类型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及需求,课堂教学指向才会更加清晰明确,据此确定需要设计哪些主干问题,怎样设计才能兼顾各个类型学生,哪些问题需要哪个类型的学生来回答,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提问,先由谁来回答最合适等。而无视学生学习差异,采取一种教学方式方法,则注定是低效的。

二、观照差异

观照学生差异,是差异教学的基本规定,是差异教学的过程特点。其中包括两层意思:一是适当地关注和照顾学生差异,二是适时地发掘和利用学生生成性差异。

1.适式地关注和照顾学习差异

教师不仅要对教前的学情及其差异做到心知肚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须要明晰学情、掌握学习差异。启发式教学的鼻祖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与“发”的前提是教师对于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的充分把握,而且这种把握也应该是着眼于个体的。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在充分认识学生学习个性的前提下,在深刻解读学生学习差异的基础上,采取适切的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照顾学生之间存在的学习差异,最大努力地呵护学生的学习个性。

2.适时地发掘和利用生成性差异

学生灵动的个性化思维,决定了学习差异必定是丰富的,也是动态的。对于其中一些学习差异因素,如果巧加开发,往往会给课堂开展带来新的契机,使课堂孕育出预设之外的精彩。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的学习差异既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源泉,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应“关注路上的风景”,并将其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合理开发。在我们看来,让学生真实地展现学习差异,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得以张扬,机智地捕捉教学现场的生成性学习差异,把有价值的个性化思维盘活为学习资源,柳暗花明地实现预设之外的价值性导引,这才是最真实的课堂,也是最有思维活力、最具生命张力的课堂。我们见到的,将是学生的“在场”,是个性的跳跃,是思维共建的美丽,是课堂学习的“增值”。

三、发展个性

发展个性即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它是差异教学的目标指向。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发展,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差异在积极的活动中保持一种正向的生长状态。它包括引导学生量力发展,着眼全体发展,注意多维发展,倡导交融发展。

1.引导学生量力发展

在学习中获得发展,理应成为存在差异的学习主体的共有状态。但这种学习与发展应该是每个学生基于各自个性特点的最优发展,是不同学生基于自身原有基础的自主、愉悦的量力而为,即所谓学尽其力,学得其所,也就是“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呵o、关照学生的学习差异,目的是激励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跳起来摘到自己的果子,呵护也好,关照也好,但绝对不等于消极的迁就或无原则的退让。当然,教师的教必须走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之前。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走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之前的教要适度――与学生认知和情感相适应,与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相适应,让学生感觉学习是“可望”而且是“可及”的。

2.着眼全体发展

差异教学倡导在把握学情共性的前提下发现、关照、助推于学情的特殊性。在课堂生活中,学生不仅仅是资源的消费者,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灵动的“资源生产者”和真正的“问题解决者”。只有正视每一位学生,我们才会发现学习差异的存在,才会感受到学习差异的生动;只有善于捕捉不同学生思维与情感的“苗头”,才能解读学生丰富的思维价值,才会发现教育的良好契机,进而整合教学资源、调整教学策略、生成具有发展意义的真实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主愉悦地实现基于各自个性特点、基于自身原有基础的动态持续发展。只关照或促进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发展不是差异教学的完全意义,将差异教学理解为“差生教学”则更是狭隘的。

3.注重多维发展

所谓多维发展,与前苏联赞可夫提出的“一般发展”是一致的,也就是相对于个体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发展而言的,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身心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活动首先应该是全面的、负责的。教会孩子知识、培养孩子的能力、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它们还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差异教学强调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动态的多维发展,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道德领域,比如学生在学业成绩、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规范等各维度上的发展。对于班集体内的每个学生而言,应该是不同程度的知识扩充、智慧增进、人格提升。仅仅关注和关照学生认知领域的发展也不是差异教学的完整意义。

4.倡导交融发展

茶艺的教学范文4

差异,即个别差异,“亦称个性差异或人格差异,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其一,生理方面,如视力、听力、身高、体重、容貌等;其二,心理方面,如智力、认知方式、态度、动机、兴趣等”。在华国栋《差异教学论》一书中对“差异”则是这样理解的:“学生存在个性差异,这个差异包括个体间的差异和个体内的差异,反映在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和认知风格等方面”。

对于差异教学,目前为止国内论述较为全面的一本著作是华国栋的《差异教学论》。书中将“差异教学”阐释为“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2001年,美国差异教学专家汤姆林森发表了《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对“差异教学”进行了详细描述,“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美国学者黛安·荷克丝则于2002年在所著的《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中对差异教学作了这样的阐释:“实施差异教学意指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

二、美国的差异教学

美国的学生如果对某项作业不了解,他们可以从教师或其他合适的人那里获得帮助。同时要求教师特别注意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或有个人问题的学生,要让学生明白请求别人的帮助是很好的学习手段。

美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是用统一的学科考试分数标准来衡量的,这样的评价观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差异。美国的教育界在关注学生差异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方面

当今美国的中学都尽可能地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多样的、有选择性的和个性化的课程,包括低学业成就者、身体残疾者、智力迟缓者,都可以在其就读学校学习专门为他们开设的课程。

新西泽州的高中2005年有9-12年级在校学生约23,000人,其中约3,000人接受了学校的“个性化教育计划”服务。这些学生中有低学业成就者、在校学习失去动力和方向者、有社交或情绪障碍者、有工作兼职又要学习的双重负担者。学生达到下列要求方可获得高中毕业文凭:获得4年英语、3年数学、1年社会研究、2年科学、1学期实用艺术和1学期创造艺术的学分,总共120学分;每年入学必须完成1年的体育、健康和安全教育;必须符合州规定的毕业要求,其中起码要符合出勤要求,成绩在中学熟练水平考试中获得相当于或高于州规定的标准。

(二)推行小班化教学

从目前世界各国的发展看,班级规模一般限制在20-30人以内。美国还为此专门制定了小班化的法律,联邦教育部通过了《1998年降低班级学生人数暨教师素质法》,美国政府于1998年开始实行缩小班级规模计划,这也是美国1999年联邦教育部拨款法案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师对缩小“班级规模”的举措表示赞同。他们认为,要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并对其进行因材施教,而若不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和帮助,要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个性教学水平,是难以做到的。

(三)“分层课程”教学模式

“分层课程”教学模式是美国盐湖城的凯思尔等教师出身的教育心理学家和脑科学家在中学阶段开发的一种教学模式。他们收集了“脑的十年”的脑科学研究成果并应用于教学,使知识传播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分层课程模式顺应当今重视学生个别差异,促进个性发展的全球化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在“脑的十年”的脑科学研究背景下,针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个别差异进行了课程与教学的新尝试。

“分层课程”针对班级授课制下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多样性的学习差异,如根据学生在学习时对视觉、听觉和动手操作等不同学习类型的偏好和实际能力,将学生的课程由高到低划分为A、B、C三层,其每一层又代表着某一级的学习水平和深度。而学生则可以从教师所提供的多种学习任务和课程中进行自主选择。美国教育界的一些专家和实验教师对上述模式的总体评价很高,他们认为分层课程中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强化了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同时也能够像一名教练一样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他们的理想目标,这无疑对学生的发展十分有益。据美国教育统计中心1993年的调查显示,约86%的公立中学在实行分层教学。

(四)课外计划

近几年来,美国中小学课外计划项目迅速增多。基于“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习成功”这一观念,尽管有些学生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但美国大多数人都认为,学生取得成就大小之间的差距是由于学生经验的不同、糟糕的学校财政情况以及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造成的,而不是由于潜能低下所造成的。

(五)评价方式

茶艺的教学范文5

教学目标分层要求

在现实的教学设计中,统一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往往很难让每个学生都达到要求,从而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也不利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发展。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标准,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做到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结合。这样,既保证学生达到一定的要求,又让不同学生的需求能得到满足。对于优等生,要侧重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求知欲、思维品质等;对于中等生,要求理解例题,并能模仿课本上的例题,做一些简单的新题,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重视夯实基础,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差生,要求学好课本上的基本知识点,能解答基本的、单一的、带有模仿性的习题。通过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遵循着一定的目标生动活泼地发展。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提升

课堂提问逐层提升 精彩的提问,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做好课堂提问是每位教师都必须要关注的。一般情况下,一些基础知识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思考;而一些创造性的问题可以面向优等生,使优等生能创造性地进行思维。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找规律”时,一位老师给出一组图形并提出了这样一组问题:……①“棋子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摆放的?”这个问题对于全班学生来说不难,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是按照“白子、白子、黑子”的顺序摆放的,教师可以选择让学困生回答。②“照这样摆下去,第21枚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刚刚课堂上所学的周期性规律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选择中等生回答。③“要使第21枚棋子是黑子,我们还可以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摆放?”这个问题思维容量大,需要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后才能得出答案,教师选优生回答。可以说,这组难易不同的问题,不仅使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而且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课堂练习分层设计 由于学生数学水平不尽相同,设计的题目太简单或太难都不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小学生,教师应设计相应难度的练习,使其获得最大程度的进步。为设计具有层次性的课堂练习,教师可以把课堂练习分为3个等级――A.基础题;B.选做题;C.综合题。其中选做题和综合题对小学生不做统一的要求,用这种方法能将学生水平与练习很好的结合起来。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可设计如下练习。A.基础题:①回顾长方形周长的推导过程,写下长方形的周长公式。②求出长为2分米,宽为10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B.选做题:③要想得到周长为20厘米的长方形,有几种可能性(边长是整数)?④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长方形的物体或长方形的组合物体,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C.综合题:⑤给你一块破了一角的长方形玻璃,你能算出玻璃的原来周长吗?这样的练习,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位学生的需求,也能够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学习方法多样呈现 同一问题,由于学生基础知识、思维角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学生可能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有可能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做到充分考虑。如果给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思考,认同他们的想法,并鼓励学生去探索不同的方法,那么,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将更高,能力将获得发展。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时,教师要求学生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学生可能有多种围法,如用小棒围、在钉子板上围、沿着三角尺的边画的、在纸上画等。呈现的方法可能很多,只要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出的围法,不管哪一种方法,老师都应加以肯定,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适时点拨,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索精神。

教学评价分层实施

茶艺的教学范文6

关键词:差异教学;性格差异;个案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因为性格影响渗透到个性的其他部分,所以良好的性格能使人上进,奋发图强,对社会和个人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化学课程要成为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和走向自立的平台,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可见,“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教师要个性化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改变学生气质的消极部分,促进和发展气质的积极成分。据此,笔者结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认真分析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尝试进行高一学生差异性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研究采用个案实验法,选定四位不同个性、不同成绩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针对该四位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采取差异性的教育方式,并通过访谈、学情跟踪调查等方法,探索差异性教学在化学学习中的有效性。

1.性格互补,发挥镜子效应

【案例1】B同学:高一(1)班,女,性格开朗、直爽,爱好广泛,组织能力强,学习能力和成绩中等偏上,有一定起伏。喜欢动手做实验,参加化学校本课程。

P同学:高一(1)班,女,性格内向,学习能力强,学科均衡发展。工作能力一般,不善沟通,参加校本课程。

笔者开始注意B同学是被她上课明亮的眼神和敏捷的反应所吸引,但随后,又因她在《氯气》方程式默写上所犯的诸多低级错误而震惊。通过多方观察,发现她的思维虽快,但缺乏缜密性,导致貌似很聪明但成绩却很不稳定的现状。在开设化学校本课程时,笔者特意安排她和P同学搭档,希望通过相互影响,收到性格互补的效果。平时上课,也有意让她俩共同完成某个问题,让她不断感受P同学的思维缜密、认真、坚持的学习态度。一段时间后,笔者感到她把P同学作为自己的标杆,努力完善自己,对自己的要求高了,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而且,她的开朗的个性更容易获得周围人的帮助。在高一结束时,她高考选科选择了化学。和她交流中,知道她开始主要对化学实验感兴趣,后来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也充满了兴趣,并认为自己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受到P同学的很大影响,更适合学习化学。

因为P同学性格内向,见教师躲闪,笔者把她和B同学(性格互补)安排在一组。她俩经常很愉快地进行交流,在B同学的带动下,她性格上的过于内向、不善交流的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在平时习题课的小竞赛上,她常被同学以杀手级选手派出,为本队加分。这些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对她产生明显的推动力。随着她失误的次数越来越少,她显示出的学科能力也越来越强,化学成绩稳步迈向班级第一名。

【感悟】为学生找一个适合的好朋友,会产生很好的“镜子”效应,这与教师的引导相比会更有用。

2.性格导向,激发学习潜能

【案例2】W同学:高一(5)班,男,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对自己信心十足,显得非常要强和骄傲。有很强的沟通、组织和管理能力。当年中考时失手,对他来说打击不小,大概经过半个学期才恢复信心。他对自己要求高,喜欢挑战并会积极应战。

笔者在教学中以性格为导向,实施差异性教学,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W同学很快适应了差异性教学,在打基础、强化重点时,高达成率让他获得成功感;在每部分内容结束时的冲关(通过一两个“组题”,难度由基础过渡到接近高考的基础题)中,有时的受挫又激起了他的斗志。到第二学期,他选择了化学校本课程。在参加化学竞赛的辅导中,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表现很一般,在见识了一些高考和竞赛题后,他向教师感叹:“原来化学题还可以这样出!”接下来,他做了一件让教师惊叹不已的事:每次作业都单独交给教师面批,对错题总是先自己思考,有疑问直接向教师发问,或者拿着自己的参考书,和教师探讨想不通的地方。在坚持了整整一个学期后,笔者为他的好胜和坚持而感动。于是,笔者接受了他的主动沟通,及时肯定他的成绩。但表扬多了他也会骄傲,于是,笔者会用一两个难题敲打敲打他,让他戒骄戒躁。好在他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而且比谁都改正得快。现在,W同学对化学充满兴趣,高考选科也选择了化学,对学习和挑战充满自信,期末成绩并列年级第二。

【感悟】一个学期的努力没有白费,W同学在收获成绩的同时,也修炼了性格。而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如何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持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心理疏导,增强心理素质

【案例3】Z同学:高一(1)班,男,表面开朗,装作满不在乎,但自尊心强,内心还是比较在意成绩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化学是他的特长,参加校本课程。每次小考总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同学,但面临大考,明显感到他的情绪烦躁不安。到了下学期,开始有些丧气,从班主任、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那儿了解到,他偏科比较严重,喜欢的学科拼命学,因为可以证明他能力,不喜欢的科目心里虽然也着急,但真的要努力时,又会烦躁而逃避。表面上逃避了,但内心的焦虑却越来越大。结果三门课的名次不断下降,化学也被拖累。笔者和他促膝谈心,分析他的状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坚持执行。

笔者在化学课上实施分层教学,对Z同学的提问会放低问题难度,适度在学科上给他减压(但不能放掉化学),让他能比较轻松地获得成功感,平时看见他主要聊聊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并以自己的经历引导他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态。慢慢地,他的三门课有明显的进步,焦虑的问题得到缓解,能按学习计划执行,分班进入了物化班,他的脸上又挂起了笑容。

【感悟】在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今天,学生能否获得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已日益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心理疏导不只是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和班主任的事,作为任课教师,也可以发挥个人魅力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日常上课的机会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个性化地进行心理疏导。这种关心和帮助某种程度上比辅导学科知识更重要。

在进行差异性教学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不可能使教学完全切合每个学生。实践证明,差异性教学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整体效益的有效策略,个性化辅导以学生性格为导向,更体现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利于学生在差异性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策略和节奏,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确立起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黄正之.高一化学实施差异教学的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2]

刘电芝.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重庆:西a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