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康复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康复护理和护理的区别

康复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3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64-01脑卒中另一解释就是脑中风,也是一种急性的脑血管病,因为脑部脑脑组织缺血和或缺血性损伤严重导致的。出现的症状有很多,比如: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现象。现在社会中发病率较高,一般都发病在中老年人中,老年患者的死亡率也达到一个很高的数值。现在很多高校已经把康复护理作为一门课程安排在学习的科目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要课程包括了精神、心理上实践性的康复和护理。脑卒中康复护理就是让患者提高自我保健护理意识,从而可以自己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务,做到不用家属的看护,自己可以独立照顾自己。大多数的报道中显示,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不仅在心理层面指导了脑卒患者,在精神上也给予了其极大的鼓励。通过了解,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临床的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来本院就诊的患者从2008年12月到2011年11月共有70例脑卒中病人,其包括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都是在60岁上下。在这70例患者中患有脑梗死病症的患者有41例,脑出血病症的患者有29例。将这7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成员35人。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就是对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基本护理和治疗,实验组是在简单基本的护理和治疗之上添加了康复护理的治疗,康复护理治疗首先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导患者进行康复的治疗,护理的基本内容有包括:心理护理和基本简单的体能训练:每个人的心理是不同的,有着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行为意识,这就是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表现就如脑神经功能活动的表现一样。时而变化时而不变,突然的发病,这样会给长时间没有疾病的患者带来痛苦,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精神上,都会遭受很多的伤害,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康复护理首先就要从心理上出发,彻底消除疾病带给患者的困扰和困难,和患者进行主动的沟通交流,告诫患者疾病并不可怕,医生和护士都会一同与患者共同打倒疾病,充满了战斗力,充分地对抗病魔,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心理自我控制力。患者在患有疾病之后,首先就是活动障碍,导致产生心理问题,一时间不能像以前一样活动自如,对患者难免会产生阴影,这样就导致了患者的心态不平衡等状态,所以根据患病情况,安排简单的训练:例如行走锻炼、手臂及全身的按摩、参加日常的行为活动、细致的动作等,这样可以改变患者的心理素质也可以提高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因为运动可以让患者看到明显的效果,这样对日后的治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适当的刺激患者也是一种治疗方法,从某种意思上来讲,刺激也是激发脑细胞的一种形态,适当的刺激可以激励患者,患者会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去面对疾病,刺激患者首选办法就是针灸。针灸对患者来说并不可怕,通过针灸能刺激身体内的神经,对待治疗起到了很重要的意义。脑卒中患者在饮食方面要尤为注意,多吃一些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物,多食一些新鲜的蔬菜和瓜果。防止因为饮食引起的其他并发症。脑卒中会造成患者昏迷,糊涂等状态,对于这样的患者,医生护理人员要做出相应的方案合理安排患者作息的时间、休息时患者的身体姿势等,避免出现其他问题。

1.3疗效标准判定将治疗后的效果进行标准分析,有80%的患者基本能够达到痊愈,病残指数为零;有10%的患者在治疗后效果不是很明显,痊愈指数低,会导致病残;5%的患者治疗后没有效果,会有病残现象发生;还有5%的患者已经无法进行治疗,病情恶化非常严重,病残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经过对患者实施一段时间的康复护理,纷纷对疗效进行了评价,评价的分数还很高。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护理治疗后的疗效应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2结果

患者经过半年时间的康复护理后,医生及家属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比较评价,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存在差距,对照组中有病情恶化严重、治疗无效的患者;而实验组中却没有病情严重恶化和治疗无效这样的现象出现。通过进行比较,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3讨论

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治疗后,患者的机体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变,神经系统的功能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说明患者接受康复护理治疗后恢复率还是很高的,要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治疗作为护理大学中开设的一门学科,作为护理学科中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必须有着相应的理论基础,这样才可以治疗更多的患者,帮助更多的患者从病情重解脱出来,更早地恢复到之前健康快乐的生活中。脑卒中病人进行康复护理的意义就是让患者能够恢复到能独立的生活,简单的活动操作,与正常人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无论是自我的照顾还是日常的工作学习都能自立的完成。进行康复护理的同时也要对患者进行简单的药物治疗的配合,这样可以减少患病时间,药物和护理相互配合治疗,可以使病情更快好转,同时可以对患者的脑部起到维护的作用,减少患者的痛苦,产生更好的效果。康复护理在当今受到广大患者和家属的认可和赞同。因为有很多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治疗之后,效果非常明显,和其他治疗方法相比较而言有很多令患者和家属不可相信的效果出现,治疗期间了解到很多患者瘫痪的原因并不都是运动神经受到阻碍,大部分患者就是没有及时地进行康复护理的治疗,由此引起了肌肉萎缩、下肢瘫痪等状况的发生。有例子证明,经过康复护理治疗训练的患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体的各项机能的提高,促进血液循环,对神经系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机体功能优良进一步的恢复,为了患者在进行康复护理之后的效果显而易见,医疗单位创造了有利患者康复的条件,所以康复护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有资料显示,无论是否有患者患有脑卒中病症,只要是身体机能正常,均可以选择康复护理。康复护理不仅仅是针对患有疾病的患者,只要是身体机能没有问题都可进行康复护理治疗,这样可以使和长时间工作和服务的人群缓解工作的压力,刺激身体各项机能,从而更好地发挥性能,也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本次对照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数据分析显示和相关报道中是符合的,说明康复护理对患者是有多方面的帮助。其实我们应该能发现,脑卒中包括了很多种的病症,很多患者中的功能障碍一时得不到很好的治疗从而会存在很久甚至一辈子,从这就可看出康复护理需要进行很长的时间,短时间的康复护理可能没有效果,经过不断的努力,长时间的进行康复护理会对患者的病情起到不容小视的作用。康复护理不仅适合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患有其他病症的患者,同样可以选择康复护理的方式进行后期护理治疗,经过后期的康复治疗对患者的病情也会有明显的改善,康复护理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所以一旦患病不论是谁都不要着急,因为现代的医疗治疗水平在不断的提高,针对不同的疾病我们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康复护理的治疗对我们的生活也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康复治疗不是短时间就能看到治疗的效果,而且康复护理治疗的费用相比其他治疗的费用要高出很多,如果患者有条件承担,可以尽早安排康复护理。参考文献

[1]祝芄,曹智刚.护理程序在脑卒中康复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04,19(5):315-316.

[2]黄流英.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论坛,2007,5(3):111-112.

[3]刘志辉,郝佳新,刘志东.脑卒中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5):186-187.

康复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2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常见的骨折之一,手术治疗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早下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可早期活动等优点。我科研项目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76例老年股骨粗隆骨折,经精心治疗护理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76例,其中男34例,女42例,年龄60岁至100岁之间,平均78岁,骨折原因为不慎滑倒或跌倒所致,左侧30例,右侧46例,均为闭合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为2至6天,所有均手术复位固定。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患者为突发外伤所致,没有心理准备,焦虑,恐惧,担心此后无法站立,此时应时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目的,手术方法,术后注意事项和可以出现的并发症,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经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和术后坚持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优势,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1.2呼吸护理 预防坠积性肺炎,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吹气球练习,以增加肺活量,有利于提高高对手术的耐受力。以有痰不宜咳出者给予起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

2.1.3饮食护理 积极控制血糖和充分的营养支持。饮食上多进富含蛋白质,高维生素,高钙食物,适当粗纤维,以增加患者抗手术能力。本组中有糖尿病患者9例,除配合医生参与调控血糖在合理范围外,指导患者合理搭配饮食,养成定时,定量良好的饮食习惯。

2.1.4牵引护理 骨牵引是术前患者常用的牵引方法,患肢是外展中立位,足尖向上。保持牵重物的悬空。中跟部放置小垫圈防止中跟受压。骨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7。骨牵引时钢针外滴75%酒精,2次/天。需要注意的是,老人骨质疏松,每日必须检查牵引绳与滑车是否在同一直线上,要随时注意钢针牵引时有无左右滑动,牵引力是否正常。老人感受力下降,观察肢体末端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肢感觉动情况,观察患肢有无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征象。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2.2术后护理

2.2.1常规护理 术后根据医嘱使用监护仪。观察切口有无渗出,切口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术后2至3天量少于50ML由医生拔管。保持各管道通畅,妥善固定。观察患肢血运及肿胀情况。

2.2.2护理 患肢正,髋关节屈曲15度,外展30度,膝关节屈曲15度,踝关节背伸90度,足尖向上,注意勿外旋,内收。翻身时向健侧15度,注意患肢摆放。双下肢之间垫以高度适宜的枕头,使患肢末端高于髋部呈倒三角形,这样能保持患肢终处于外展位,股外侧肌能长时间处于公弛状态,因而减轻了疼痛。

2.2.3疼痛的护理 术后疼痛是组织损伤的一种不愉受的情绪混乱合表,必要时要遵照医嘱给予止痛药,使患者有良好的睡眠质量,才能使患者更快恢复体力。

2.2.4 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训练可以巩固手术的治疗效果,能最大限度的恢复其肢体功能,也是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

2.2.4 1早期(手术后1―3天)患者术后麻醉消失后就可以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屈和跖屈活动及股四头肌的收缩舒张等长训练。初期患者会害怕活动引起切口疼痛,训练不敢做或无效训练,质量不高这就要求我们护士要在旁指导督促,踝关节训练时手放于患肢足底,感受活动力度。

2.2.4 2中期(术后3―5天)摇高床头30度―50度,行患肢小腿抬高训练和屈髋,屈膝训练。1抬高训练具体方法:患者平卧或坐位,中尖朝上绷紧下肢腿部肌肉,缓慢直腿抬高,保持悬空5―10秒,然后放下,每日3―4组,每组15―20次,初次5―10次,以后逐渐增加次数。2屈髂,屈膝训练具体方法:缓慢移动患肢足向近心端回收,稍感疼痛时停止5―10秒,再缓慢移回床尾,屈髂不可大于90度。

2.2.4 3晚期(术后5天至出院)根据患者 病情,手术情况及患者配合程度,协助医师制定下床练习步行时间,提高前告知患者及家属,准备合适的鞋太及衣服。帮助患者下床: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由他人协助抬起上身使患肢离床。患者下床后先扶助行器站起行。将助行器向前推,先迈健肢,患肢可不负重小迈上步跟上,如此反复。

2.2.5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2.5.1深静脉血栓 要注意观察患者神志,肢体的颜色,皮温及肿胀,疼痛程度,浅静脉充盈情况及肢体的感觉,与术后感染区别,如患者窗框然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等情况况应考虑急性肺栓塞,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吸氧,止痛,抗凝和溶栓。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下肢主动和被动运动,视病情尽早下床活动,对预防并发症有重要作用。给予防治血栓药物,配合气压式下肢循环促进仪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2.5.2压疮 股骨粗隆是骨折的老年患者,由于术前多有骨牵引或皮牵引,卧床时间长,全身血液循环差,局部皮肤抵抗力低下,又因疼痛不愿配合抬臀,翻身等动作使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踝关节,足跟等骨突处容易发生压疮。特别消瘦或体力差不配合者可给予卧气垫床,保持床单位整洁,协助翻身,视病情允许尽早下床。

2.2.5.3 其他并发症 老年患者多有基础疾患,因创伤和手术及卧床,易并发发梗,心衰,脑梗,庆激性溃疡,还可因食欲并有引起营养不良,叫解质紊乱,便秘并发症。高龄患者系统疾病多,局部情况差,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让患者早期下床,可大减少全身并发症的发生,护士应严密观察病情,多和患者沟通,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本组无并发症发生,

康复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自愿服务;居家养老

中国分类号:G455

一、前言

老龄问题是公认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传统家庭养老面临一定困境,而我国机构养老设施又严重不足,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单纯的家庭养老如今已经不能适应更多老人的需求,更多的老人已经开始逐步向外发展,寻求更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家庭养老在现阶段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而此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社区居家养老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认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养老工作。

二、居家养老的内涵及现状

居家养老是指将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由家庭-社会共同为其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它既区别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又不同于机构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场所和服务队伍,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及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这种养老方式既适应我国的国情,也符合老年人的意愿和需求,因此作为未来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性模式被广泛认同和推广。

为扩大养老志愿服务队伍,我国民政部、团中央积极倡导大学生参与社区为老志愿服务,但过程中普遍存在志愿服务节日化、短期化,针对性不强,服务水平偏低等问题,迫切需要探索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机制。大学生及其所在的志愿服务组织是长效机制内居家养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为老服务实践证明,某些与老人需求密切相关专业的学生,如医学、护理、美发、烹饪等专业,很容易开展为老服务且服务效果良好。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可以“多对一”为主要活动形式,如组织大学生成立“为老服务小组”或者“助老服务团队”等,依靠团体的力量为老人提供服务。此方式更易得到社区及老人信任。同时可增强大学生服务信心和服务质量、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易操作、便于长期坚持,更易获得社会资源支持,更易开展大规模深层次的为老服务活动。

三、大学生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

作为高校的大学生,在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我们要发挥大学生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树立自愿服务意识,并逐步接受一种新的思潮。

1.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可以不断地更新观念。包括职业社会工作者思想观念和居家养老被服务对象的思想观念。使大家明确居家养老不是简单的在生活上的照顾,而是包括其他多个方面,如心理健康等。

2.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可以丰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内容,壮大社区志愿者的队伍,为社区志愿者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3.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必须改变以前分散化、非专业化的服务人员格局,加强人才培训和资源整合,以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推动养老服务水平的进步。

4.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居家养老服务属于第三产业,对就业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更主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学生认识到居家养老行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在自愿参与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在这一行业中创业的意识。

四、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教育的途径

面对大学生群体,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大学生关注居家养老的意识。若要营造全社会居家养老的氛围,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社会要引领居家养老文化的正确导向。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加强居家养老意识,自觉实践。在家庭教育中每位家长应当摈弃传统观念,将居家养老事宜放在首位。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主阵地,在加强大学生居家养老教育方面要建立起教育机制,而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大学生进行自愿服务意识教育,要依靠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学校党团组织等各个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强教育,从教育上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居家养老问题。校园文化活动历来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它既形式多样、内容活泼,又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点。高校完全可以结合自身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教育和传播。可以通过广播、报刊、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讨论氛围。高校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中受到居家养老服务思想的教育,并逐渐成为学生自愿自觉的行动。在高校假期社会实践中要有居家养老服务实践的内容。每年高校安排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进行居家养老实践真实体验的重要机会,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五、总结

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伦理中,绝大部分老人和他们的子女都希望选择居家养老,而居家养老的附加服务如心理陪护等,目前还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几乎没有得到开发,但这些服务又是现有从业者所无法胜任的。那么,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选取一个长久的策略。作为高校的大学生,在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我们要发挥大学生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树立自愿服务意识,并逐步接受一种新的思潮。

[参考文献]

1.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3).

2.刘斐莹,肖遥,郭尧.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高教高职研究,2009(5)

康复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9-0082-03

独居老人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容易和普通老人混同在一起被谈论,但是他们特殊的心理状况以及缺少家庭照顾、易于生病的情况值得特别关注。目前,我国城市独居老人专业护理服务需求与护理人才整体素质普遍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建立一支专门的独居老人护理服务队伍迫在眉睫。

一、城市独居老人护理服务需求概述

很多学者对于独居老人的界定有不同的理解, 本文所说的独居老人是指年龄在65岁及以上独自一人居住的未婚、丧偶、离婚或分居的,非居住于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随着老年人口总数持续增加,城市中独居老年人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呈现,由于长期单独居住,他们成为老年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一)独居老人的一般特点

1自理能力呈下降趋势。在日常生活活动方面,独居老人展示了良好的自立性。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自理能力不断下降,对外界提供的生活护理有迫切的要求。

2身体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独居老人平时因缺少家庭照顾,容易生病。而且大多数独居老人随年龄上升会患有两种及以上的慢性疾病,需长期有人在身边提供护理和照顾。同时也希望有人能够指导他们加强日常的健康保健,促进身体健康。

3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由于长期无人陪伴身边,独居老人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精神抑郁症状。他们渴望子女关心,期盼与邻里、亲朋好友的接触和沟通。

(二)城市独居老人护理服务需求的特点

1生活照顾需求。尽管独居老人大多数时候都是独立展开自己的日常生活,但是这并不等于他们不需要外界的照顾。这种表面的自立,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在疾病或其他突况发生时,他们就会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应看到这种独立自主背后对外在生活照顾的渴求。

2医疗护理需求。独居老人是医疗保健的高需求人群。进入老年后,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退化,疾病也随之而来。而有些慢性疾病,不需住院治疗,可是又需长期坚持护理。但一些老人长期独自居住,平时无人提供医疗护理,因此独居老人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远远大于其他老年群体。

3精神护理需求。精神抑郁是独居老人群体中最为普遍的问题之一,不良的心理状况不仅对独居老人的精神状态产生消极影响,同时日积月累也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后果。独居老年人很有可能出现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两症并发的情况, 使疾病的治愈难上加难。因此,精神慰藉是独居老人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需求。

二、城市独居老人护理服务队伍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以上海为例

(一)城市独居老人护理队伍现状

养老护理是指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和精神慰籍的一种新型职业。独居老人与普通老人不同,这一特殊群体长期独自居住,无配偶也无子女亲人长期陪伴。对于这些老人而言,家庭照顾资源的可及性很低。在疾病或其他情况突发时,他们几乎不可能从子女等其他家庭成员那里获得及时有效的照顾。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让他们的处境非常凄凉。因此,城市独居老人护理人员就必不可少。但实际上现在上海护理人员的情况如何呢?通过对上海市老年护理院卫生人员尤其是医护人员的数量、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2个护理院共有卫生人员1262人,医生310人。护士303人,另有护工393人。医生的学历构成中以中专和大专为主,分别占521%、314%;护士以中专为主。占838%。医、护人员的高、中、初职称之比分别为1∶5∶133、1∶9∶130。”[1]可见目前的护理服务队伍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待提高,否则无法满足独居老人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上海城市社区独居老人护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上海作为中国首批迈入老龄化的国际化大都市,独居老人数量也日益增多,但到目前为止,都未能建立专门的独居老人护理服务队伍。依据笔者的相关调查,其原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

1宏观层面。(1)独居老人护理业的尴尬处境。独居老人护理员是能配合医生治疗,观察和了解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为他们提供日常护理,并能够根据需要照料他们饮食和起居的专门护理服务人员。

本次问卷调查中,有55%的独居老人没有专门的护理人员,他们普遍为身体健康且生活能够自理的独居老人。45%的人有专门的护理人员为其提供服务,这里提到的“护理员”主要包括保姆、社区服务工作人员、义工等,而非受过系统培训和教育的专门护理人员。

在与相关的社区干部交流中得知,街道社区提供的独居老人“护理员”也不是一个稳定的队伍,归根到底是“难留人”,因为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从事这项工作是卑微和难堪的,有些独居老人又因长期独居而变得怪异的性格也让“护理员”难以“留下”,因而对于“护理员”社会上有着这样的感叹“留下的,都很坚强,走了的,都可以理解”。

我国护理服务业发展与老龄化的需要不相适应,更不及国际标准水平。数据显示:国际上,医护平均比例为1∶27,而我国医护比例仅为1∶061。[2]从侧面可看出护理服务业呈畸形发展形势。

(2)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缺失。职业荣誉感是每个职业人在职业范围内所产生的一种职业责任感及做好本职工作后在社会上获得的尊敬、自尊及感到光荣的感觉。在一个良好社会氛围下,认真做好自己职业份内之事,在社会上就会得到充分的尊敬,个人也能够得到职业荣誉感与幸福感,这是大多数职业人的期望。

实际上,如前文所提,调查中得知的情况是――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业“留人难”,并且以非专业护理人员居多,有些地区聘请部分下岗人员为护理员的做法,或多或少让一些有志于此的中青年有种 “被歧视”的感觉。再者,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的确不少人认为从事这项工作是卑微和难堪的。如此下去,即使从个人的角度克服了那种“不公平感”,但是在社会大氛围下得不到对这一职业的充分尊重,也会让这些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大大降低。

另外,我们不妨从一个社会现象来看此问题:学医学的大学生很多,他们的目标往往都是当医生,或者从事营养师这个职业,却甚少有学生选择当护理员。同样的相比较于医学的热门,专业护理学人才虽然是21世纪紧缺人才之一,但是护理专业的招生却显得极为冷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归根到底,是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的社会认同感缺失。

2微观层面。(1)缺乏相关护理知识制约独居老人护理的发展。根据问卷调查,只有5%的独居老人对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服务感到满意。

当有“护理员”照顾的独居老人被问及护理员的护理服务水平怎样时,有些老人表示“护理员”照顾自己日常生活这点做得让他们很满意,但是想要从“护理员”那里获得一些专业的保健知识还是比较困难的。例如患有高血压、胃炎的独居老人,平时饮食该注意什么同时又能够营养均衡,这些问题对于现在所谓的“护理员”来说有点困难。还有些独居老人认为“护理员”只要平时能照顾他们起居生活,能陪他们说说话就满意了,要求不高。其实调查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不是很确定知道一名专业的护理服务人员能为他们提供哪些具体的护理服务。目前,对于独居老人需要人照料这部分的情况是,多数家庭选择请保姆代为照顾老人。这一类的独居老人中多为患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且又无需接受住院治疗,或者是出院后仅需要接受康复训练即可的“亚健康病人”。而保姆这个身份又需要兼任医疗护理员这个角色来照顾老人,负担着实有些过重。事实上,很多保姆未接受过专业培训,面对独居老人突发病或紧急状况都无从下手且又无旁人协助,难免会耽搁救护工作的实施。

现实中,无论是保姆或者是社区、政府提供的义工志愿者,他们中接受过专业训练,能够给独居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或具备职业水平的护理员非常少,从而影响护理质量。

目前,我国的许多高等院校虽然都已适当调整了课程设置,增设了老年护理学以及相关的人文学科,但专门针对独居老人护理的培养仍是空白,几乎没有专门的独居老年人护理服务人才,也没有系统的专业培训。即使有些高校设置独居老人护理相关专业,也很难确保其招生数量和质量。

(2)独居老年护理控制评估体系不明确。人口老龄化使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慢性病已经取代了急性病和传染病而成为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威胁。据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0年的调查资料, 60岁以上老年人群60%~70%有慢性病史, 慢性病患病率是总人口的25~3倍。

目前独居老年人需要接受何种医疗或护理服务,是需要长期看护还是定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等,都没有严格明确的标准。这也就造成不能根据独居老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级分流护理服务,以至造成护理界限不清、职责不明。即使每个护理人员都各有所长,也无法明确是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还是心理辅导,或是保健知识传授等,造成独居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资源的浪费。

(3)忽视精神健康护理服务。社会交往衍生的社会支持网络与个体积极的心理健康密切关联。高质量的社会支持网络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主效应和缓冲作用,[3]而社会支持的缺乏则可能强化负面生活事件对老人的消极影响,甚至直接引发精神健康问题。[4]

独居老人长期单独居住,他们不仅仅身体健康需要护理,相对于有配偶的老人,独居老人心理健康更需要关注。但是,目前的精神护理服务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独居老人护理中精神健康护理服务的缺失,也是现在独居老人频频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独居老人护理服务的发展要求必须有高素质护理人员,不仅能够提供基本的专业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护理,更需要提供越来越多的精神护理。

三、加强城市独居老人护理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宏观方面

1建立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体系,确定其合法地位。鉴于大部分独居老人都面临生活无人照顾和生活单调缺乏足够精神慰藉的问题,建议探索 “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承接运作”的独居老人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城市独居老人护理服务队伍,从行政构架上保障其合法地位并对其授权。为有需要的独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为其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机会与平台。在这个体系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它与社会组织协调互动。

2完善独居老人护理队伍建设制度,加强职业荣誉感。针对许多人不愿做老年护理服务工作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制度建设来解决,“制度可以调节(加速或终止)社会排斥的过程。因为个体的成员资格与身份总是由他们所处社会的相关制度所规定”。[5]第一,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人才。相关政策要能够让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被广泛认同,促使其产生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尝试将部分工作出色的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纳入事业编制,有激励因素在就可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并促进独居老人护理队伍的发展。第二,制定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才等级考核制度,体现其不同于一般老人护理员的专业性、高技能性。对已经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可以设置职称、等级评定等项目,对于服务年限长、社会影响大、成绩显著的护理服务人员,有关部门可颁发奖章和荣誉证书以资鼓励。这些硬性的制度规定有助于增加从事独居老人护理服务工作者获得尊敬、自尊和荣誉感。

另外,应当加强社会关怀独居老人的宣传教育,这有益于社会成员形成对独居老人护理服务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促使这一职业受到普遍尊重。建议电台播放关怀独居老人的宣传公益广告,通过街道、居委在社区进行宣传并对有独居老人的家庭着重宣传教育,培养社会关爱独居老人的人文情怀。当整个社会都形成一种对独居老人普遍关怀氛围的时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加入到对独居老人照顾的行列,成为护理队伍中的一员。

(二)微观方面

1培养独居老年护理服务专门人才。目前,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的情况,势必影响独居老人护理服务工作的质量。独居老人长期单独居住,不仅仅身体健康需要护理,相对于有配偶的老人,独居老人心理健康更需要关注。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有足够的高素质护理人员。建议在大学本科、硕士开设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专业,除了传授基本护理知识,还要系统全面开设独居老人心理研究课程,以此提高社会上护理人才的素质。同时,学校可与一些企事业单位签署人才合作协议,保证该专业毕业后学生有较高的就业率,以便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这个行列。

2建立独居老人护理服务控制评估体系。可将独居老人分为三类,按其各自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服务。

对于具有完全自理能力的独居老人,不主张外界过多干预,也就是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防止“过度照护”。社会应该倡导独居老人自愿和量力料理家务,适度参与各种活动,让独居老人心情愉快,促进身体健康。据调查,80岁以下的独居老人因为平时需要打理自己的生活,他们的自理能力反而比普通的老人要强。[6]因此,对此类独居老人,护理人员提供简单的日常生活帮助即能满足他们的护理服务需求。

对于具有半自理能力的独居老人,根据量化的数据,客观判断其生活能力,科学决定护理资源的提供方式和数量。有些独居老人只是需要康复训练就可恢复健康,那么这时专业的护理人员随同看护照顾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根据需要还可以利用其它测量工具,来判断独居老人是否因长期独居出现精神抑郁问题,及时给予精神护理服务,通过聊天谈心等方式来排解消极情绪,防止由于精神不佳而引起独居老人的精神疾病和其他病症。

对于不具有自理能力的独居老人,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看护,同时进行心理辅导缓解独居老人因疾病造成的消极情绪,必要时,护理服务人员也可以帮助缓解老人临终前对死亡的恐惧心理,负责好老人最后一段路。

护理队伍中可以对护理服务人员所达到的技能等级或特长进行分流,同时根据对照独居老人客观评估结论,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3建立以医疗护理为主、精神护理为辅的独居老人护理队伍。许多独居老人每天过着孤独的生活, 身体一旦发生病痛, 由于缺少照顾, 或者是行动不便而无法及时就医, 身体难以康复甚至小病会拖成大病。所以,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中对于医疗护理这部分要进行专业培训,进行扎实的实际操作训练,帮助那些患有较严重慢性疾病的独居老人缓解病情,减轻那些需要康复护理的独居老人痛苦,促进康复,使残存功能达到最佳水平,最大限度的恢复生活能力。

康复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5

关健词:老龄化;物质养老;文化养老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丰富,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寿命得以延长,1994年,我国政府的新闻表明,我国人均寿命已从35岁增至70岁。寿命的延长体现社会文明的进步促进人们健康水平的提升,但不可避免的,社会老龄化的问题随之而来。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为老年社会。

一、物质养老

(一)养老问题中的物质养老模式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研究发展问题,不能离开生存问题,一切事物没有了生存也就没有发展。可以说,人生最根本的需要和工作就是解决生存问题。回到庞大老龄化社会系统里最切身的“养老”问题,“物质养老”或“待遇养老”模式乃有别于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它作为许多发达国家中一个切实有效的养老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并探索和发展其积极的社会支持作用。物质养老指的是政府、社会或家庭为老年人提供的物质赡养、生活照料的社会活动。

(二)社会发展现实挑战下的机构养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国家计划生育的实施后,传统观念下的“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渐渐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众所周知,独生子女政策,造成婚姻结合的两个年青人要共同照顾两对老人。在城市里,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许多独生子女婚后独立生活,城市居民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家庭;而农村里的许多年青人则选择到城市打工,老家便出现许多留守的老人。据统计,到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约3300万,到2015年“十二五”末,将达4000万,占老年人总数的19.5%,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专业化护理。而在“十一五”期间,全国近4万个养老机构仅能收养老年人314.9万,远远不能适应我国老年人数,特别是部份失能的老人的年增长量的需要,要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目标还有相当难度。护理这些老年人的工作需要新的组织形式承担。这样,机构养老体现出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举办养老机构的可行性层面

尽早研究、尽早科学合理地规划和部署养老计划,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家庭养老日趋弱化的情势下,养老机构应尽早从多方面进行规划。

1、养老机构的举办主体多元化

促进养老机构举办主体的多元化,除了加大国家财政投入,还应鼓励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兴办养老机构,通过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促进养老机构的发展。

2、养老机构建立方式多样化

采取公建民营、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兴办或者运营的公益性养老机构。

3、养老机构的服务层次多面化

从服务的对象来看,当前养老机构主要是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重点实现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的紧急救援等功能。而要让养老机构的服务层次多面化,需要拓展不同的服务对象,建立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提供给老年群体有更多可以选择的养老机构。

4、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

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根据自身特点,为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料等服务,为还有自理能力但已经不能胜任做家务的老年人提供相对应的服务机构,如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集中养老社区,社区应集养老居住、卫生护理服务、休闲娱乐为一体,有机构服务的家庭生活、有交流沟通的群体空间、有学习追求精神生活的老年社区。如全国在以“居家养老”为主流的基础上已经探索出的几种形式的养老方式,兴办日间“托老所”,互助养老点,“祖孙乐”的养老模式等。

二、文化养老

(一)文化养老的出现

唯物主义教引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特别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精神的关系:“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显然,从宏观理论到微观局部建设,同样脱离不了上述的理论指导的方向。因此,“养老”不仅是“物质养老”,“养老”还应是“文化养老”。让老年人吃饱穿暖的同时,更要重视他们在文化精神层面的需求。“文化养老”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和适应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需求提出来的,是新时代倡导的一种积极的养老理念。文化养老对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发掘老年人的文化潜能、陶冶老年人的情操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文化养老的内涵

“文化养老”指的是在老年人生活物质保障的基础上提供的一种精神慰藉,使老年人的精神愉悦、身心健康快乐,有积极向上健康的精神追求。具有群体性、互动性和共享性的特点。以文化为主线的“文化养老” 包含教育养老、文艺养老、科学养老、动态养老等内容,以活动为载体、以愉悦为目标。它涵盖了“老有所教”、“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基本内容,是具有高境界、高品位的养老方式。同时,文化养老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全社会都重视起来,行动起来,凝聚成“文化养老”体系的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文化养老”建设工程。

(三)文化养老模式的可实践途径

“文化养老”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而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管理服务规律,坚持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不断开创“文化养老”的新局面。以下是实践文化养老模式的五方面的思考:

1、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文化养老

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创设尊老、敬老的“文化养老”的氛围。“文化养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孝”文化是文化养老的核心思想。孔子认为,“尊亲”和“能养”是有本质区别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而不敬,何异乎?”,在传统文化中,既强调对老年人给予物质性的“能养”,更主张提供以“尊亲”为标志的文化养老。关怀老人,尊重老人,重视老人的精神生活是孝道的全面体现。

2、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健全老龄委、老干部局、离退休管理机构、社区服务机构等各级领导组织,加强对“文化养老”建设的领导。各级老年机构要积极探索文化养老建设的公益性、参与的广泛性、内容的健康性和种类的多样性,做好调查研究、统筹规划、统筹安排、沟通协调和组织实施等工作。

3、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扶持激励机制

“文化养老”活动的发展需要设施完善的活动阵地和学习阵地,需要必要的器材,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放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公益性文化事业,为老同志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为文化养老铺路搭桥,创造条件,提供契机。如加强对老年大学、老同志活动室、阅文室、台球厅、门球场、健身广场等场所的建设。湖里区自2013起,不断投入资金,在各社区兴建活动广场,建造减少噪音的环绕式音响,让热爱广场舞的老年人有现代设备的健身场地。

4、“文化养老”的社区文化氛围的开展建设

针对不同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兴趣爱好等特点,开展各种活动。对一些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兴趣爱好较少的老年人,提供娱乐场所和组织设施,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对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根据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组建不同的团队,如体育、书画、文学创作、舞蹈团、合唱团、旅游团等。兴办各种持续性适合各年龄段的文体活动,如迄今已举办了六届的湖里区社区文化艺术节就是一个广受群众喜爱的一个文化大平台,艺术节中参加各种活动的中老年人占活动总人数的70%,其中老年人占30%,他们热情快乐地参加艺术节的各种活动,如独唱比赛、戏曲曲艺比赛、器乐比赛、舞蹈比赛、广场舞比赛、书画展、摄影展等,他们在活动中得找到快乐找到自信并得到文化素养的提升。湖里区社区文化艺术节的大平台为湖里区的老年人提供了活动和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达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文化养老”功能,实现了寓乐于教、寓乐于学和寓乐于动、陶冶情操、促进健康的目的。

5、注重“文化养老”的持久性,“文化养老”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让“文化养老”的各项工作更为完善。培养老年骨干队伍,以带动各项活动的开展;培育扶持激励机制,提高活动质量,肯定成绩,保护老年人活动的积极性,为老年人开展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