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教育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教育思想范文1
【摘要】 本论文在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运用比较的方法,深入透彻地研究了曾经对世界各国都有重要影响的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Victor Lowenfeld)和艾斯纳(Elliot Eisner)的美术教育思想,尤其在这两种教育思想的贡献和弊端问题上,加以比较甄别和论证,以充实我们自己的美术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该研究旨在针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和师范美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目的是通过这一研究希望能从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思想吸取营养,特别是他们的教训给我们以警戒,为在中国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严谨的美术教育体系提供指导性建议。 第一章:阐述研究国外美术教育的意义。作者从目前中国美术教育的基本情况入手,肯定了在当前中国美术教育改革进程中研究西方美术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并指出研究西方美术教育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丰富我国美术教育经验,扩展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空间。接着,作者综述了美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情况,并以具有代表性的工具论和本质论为主线,引出本论文对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思想的具体研究。 第二章:探讨罗恩菲德美术教育思想的贡献和弊端。首先从罗恩菲德的思...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Art Education Revolutionary the dissertation studies in detail the art education thoughts of Lowenfeld and Eisner which have deeply influenced art education of many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contribution and the malpractice of them as they rich our own Art Education system .The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practical meaning of them to Chinese Art Education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roblem and prospect of normal and elementary Art Education in China today.(a) Ela...
【关键词】 罗恩菲德; 艾斯纳; 教育思想; 理论剖析; 美术课程; 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育; 师范美术教育;
【Key words】 Lowenfeld; Eisner; education thought; theory analysis; art curriculum; basic art education; normal art education;
美术教育思想范文2
【摘 要】一直以来,美术课程作为一门“副科”,一门不参与大小考试的学科,都没有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在一些学校,美术课的时间常常被其他课霸占,把原本就很少的美术课时间硬是压榨到几乎没有。然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实施,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美术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正一步步走出来,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作为美术教师,更是要用正确的美术教育思想来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美术思想;美术观念
新课改实施以来,美术教育慢慢摆脱了一直以来的尴尬局面,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各方面的重视。在以前,大家都认为美术课程是无关紧要的,上课或者不上课也没有很大的关系,对学生的升学也没有影响。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美术的教学也越来越凸现出它的重要性,美术教学已成为初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促进学生们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们的素质,和美术修养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美术的课改和教学也成为了老师们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个挑战的关键,就是教师们必须要有正确的美术教育思想,在正确的美术教育思想指导下,才能更好的教学。
一、正确定位美术教师的角色
要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地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所开设的所有的课程都是实现素质教育所必须的。相对于其它科目而言,美术课程确实有它自身的特点。大部分的课程都是要通过考试或其他的一些评价方式来检测,所学习的知识也是相当的具体的。而美术课程不一样,它所体现的具体性的知识是比较少的,它注重的是一种过程,一种提高修养的过程。美术课程带给学生的审美观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对于美术课不重要的这种认识,是相当错误的。虽然美术课程不需要考试,也不需要把分数记入大小的一些测评中。但我们必须要用一种正确的心态来对待美术课程,让美术课程与其他的课程有平等的地位。作为美术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美术课,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另外在美术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高高在上的角色,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更加要注重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样的方式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体验美术,体验课堂,美化学生心灵。
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美术,同样是多姿多彩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走到美术的世界中,就要让学生体验着多姿多彩的生活。从生活中点燃对美术的兴趣。作为教师更是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捕捉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美丽的画面。美术课堂不一定是在教室中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尽量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大自然和生活中。要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教师还要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对学生越了解,就越容易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更加自主积极的去学习、欣赏和体验,在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教师更是要充分的抓住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资源来不断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
三、多元教学的必要性
美术课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领域上的其他科目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淡化学科本位意识,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对其他领域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多角度地理解美术。同时还能因为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碰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美术与其他学科和各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单一学科为学生带来的枯燥和沉闷感。比如我们可以在美术课程中加入一些历史或者是音乐,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把美术和某个历史人物结合起来,把一幅画与某个历史故事结合起来,把一幅美术作品与音乐结合起来。还可以与诗、词、句、篇结合到一起。每一种方式都赋予了美术课程更多的活力。让学生在各种丰富的体验中学会欣赏美术,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用正确的审美观来指导生活。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应试教育下的学生都缺乏创新的能力。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确实也很缺乏这一方面的能力。而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而美术是大胆的,具有创新性的,是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而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对美术的不重视,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欣赏美,还要让学生学会创造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懂得欣赏美不一定就会创造美,学会创造才是最难的,也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和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产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欲,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并积极地实践。对于想象和创造,可能初中的学生在这方面还稍有不足,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只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我相信,一定能培养出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课程改革是一个机遇,为美术教学铺平了道路,剩下的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初中美术教学的作用,教师就要正确地认识美术,用正确的美术教育思想去指导教学实践,同时,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理念,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美术素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
参考文献
[1]周树魁.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年19期
[2]孙平.让初中美术教学回归生活.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21期
美术教育思想范文3
关键词:文人;尚意;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092-02
文人可能是中国特有的对于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的称谓,而且这个称谓里包含着大多数中国人的追求(做一个文化人)。自隋唐开科举取士之后,便开始形成了士大夫文人阶层,这一阶层的文人们一直都很注意修养的提高,其中培养自身修养的内容就包含着有诗文、书法和绘画,这些就很明显地构成了中国文人的一大特征,就是“一体化”――官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鉴赏家为一体的全才,也可说中国的文人是具有诗情画意的政治家。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文人、士大夫所画的画,有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的兴起则在宋代,到了元代文人画进入了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文印信一逐步正式进入画面,诗、书、画、印成为一体标志文人画的完善,在明代文人画成为了画坛的主导地位,并直接影响了清代绘画的基本格局与审美取向。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中国有句古话叫:“书画不分家”。元代杨维桢在《图绘宝鉴》序中,对书、画之分合,以及士大夫之书与画的沟通,有一段极精辟的说明:“书胜于晋,画胜于唐。宋,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可以说中国的美术是“中国画”和“书法”的总和,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也从未被隔断过,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美术教育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和“书法”的同步教育的总和。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一体化”文人大家的推动,其中宋代文人的“尚意”思想对后世的美术教育影响就比较深远。
中国书法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一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书体沿革时期,书法的发展主要倾向为书体的沿革,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展现往往与书体相联。风格流变时期的书体已经具备,无须再创一种新的字体。在经过晋、唐“尚韵”、“尚法”之后,于是书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而“意”是活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作者的主体作用。
所谓“尚意”,就是注重个人意趣、情怀的表现,这种重主观、重个性的美学思潮特别强调了书法艺术的抒情功能。这样,书法艺术就与人的品格性情有了直接的关系,书法的美就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形态,更在于其内在的神韵,即它所传达的情趣、学养、品性、胸襟、抱负等精神内涵。
如果说唐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求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和 “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宋代书法“尚意”,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是重哲理性,二是重书卷气,三是重风格化,四是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的体现。北宋四家(无论是天资极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已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他们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水墨画技巧,这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
宋代文人们的美术作品中无不散发着“尚意”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的作品和著作,加之宋元时期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以画院为主,这样就更为集中系统地将这种“尚意”思想进行传播与发展。
《东坡题跋》云:“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若乃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取其意气所到,说明了“意”的重要性,也说明了绘画所追求的已不再是具体的形。东坡又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其所指亦是不以形似与否为意,不以形似与否为衡量标准。即如张彦远所云:“以形似之外求其画”。这样的艺术追求下的艺术作品才能真正成为士大夫文人人品才情的寄托。
黄庭坚作为苏轼的弟子(黄庭坚与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毫无疑问地也继承了苏轼的这种求“意”的思想。黄庭坚论学书,首重胸次、书卷,云:“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又云:“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说的就是要注重哲理性和注重书卷气。
南宋时期的赵希鹄在《洞天清录》古画辩云:“今名画工绝无,写形状略无精神。士夫以此为贱者之事,皆不懈为。殊不知胸中有万卷书,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天下,方可下笔。此岂贱者之事哉?”说的也正是文人重书卷气的尚意追求,其中也渗透着文人们的修养方式和品格修养的基本途径。这些也是区别于画工匠作之处,在宋以后广受推崇,成为文人画教育的重要思想内容。
“重意境”是“尚意”的重要特征之一,董其昌《画旨》谓:“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坡在跋王维《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世人将王维奉为文人画之祖是因为王维诗品画品的高迈,也是因为王维将诗与画融为一体进行沟通的功劳。自此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立意造境观念便成为后世文人的文化依托。苏轼、黄庭坚坚持倡导诗画一律,国子监画学也例以古人诗句进行命题考试学生,其录用考试的标准发展了“师法自然”的艺术主张,即要求状物绘形的严格写实技巧,有强调立意构思。画学的学科分为专业课和共同课,专业课有:道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六门;共同课有: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此外设问答(绘画理论)。可见当时的美术教育不仅关注绘画的技能技巧,也关注绘画的理论,更关注画家自身的文化修养。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画上题诗,这对之后的美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画中有诗”,不仅从立意取境的艺术品格上,也从画面的经营样式(构图)上,都对文人画有了新的要求,与书法一道,从意、象两端构筑中国文人画特殊的艺术气质。这样“重意境”的艺术要求促进了后世对画理的研究和重新思考,从而形成了中国文人画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重哲理”、“重书卷气”、“重意境”的“尚意”要求在无形中也就对艺术家进行了塑造,也就形成了注重个性发展和独创性的“重风格”的审美意识,也就在艺术追求上形成了注重艺术家个人艺术风貌的特征。注重个性发展的思想也成为了中国文人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北宋的文同、苏轼、米芾等人在文人画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上的影响,使文人画成为一股相当有影响的艺术思潮。到元代文人画达到了鼎盛时期,众多的文人士大夫滋生了厌世心理,将绘画作为个人精神调节的手段。赵孟、柯九思强调以书入画,钱选提出“士气”说,倪瓒鼓吹“自娱”思想,多数画家则将具有象征意义的梅兰竹菊作为自己的表现题材,用以标榜个人的志节情操,这样,画家的主体意识被进一步强化,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在创作中也就得到更突出的表现。宋代的“尚意”思想发展到明代被董其昌精辟总结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八个字,为后世所尚,成为中国文人画教育思想的经典概括。这一思想影响到了清代的朱耷、石涛及扬州八怪,经赵之谦、吴昌硕影响到现代的齐白石、潘天寿等人。
宋元以后的文人都以鉴赏古人名迹、博览时贤作品、赋诗作文、品评题跋为好,题跋其书法诗文之讲究,画理书义之趣旨,品评识见之高下,都对文人画家提出了书法、诗文、理论、眼界等综合素养要求,成为文人画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总之,宋人的“尚意”审美价值中体现出来的对“哲理”、“书卷气”、“个人风格”、“意境”的重视的思想,一直以来都对后世的美术发展及美术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美术教育思想范文4
关键词:中学美术;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009-02
一、乡土美术教材编写概述
研究发现,在人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途径还是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根本是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又主要依靠教材来实施。所以,对区域美术文化资源的研究与继承中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了。那什么是乡土美术教材呢?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认识:①乡土:乡土就是学生长期生活并成长的地方,即家乡。学生因长期生活于此而产生对家乡深厚的、特殊的情感,其成长过程必会深受这种情感的影响;②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指植根于乡土中,带有浓厚地方色彩,反映地方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进而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主动传承的综合艺术形式;③乡土美术教材是指将本土的草根美术文化、资源和民间美术文化现象进行整合、重组,形成便于美术教育教学与传承的资料或文献形式。当然,就整个美术课程来讲,乡土美术仅是美术地方课程资源中的一小部分,它是为课程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因此,乡土美术教材中应包括物态、人文、文本、图片等多种形式。
二、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
人文主义、多元文化观、教育即生活是新世纪我国新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这与国际主流的教育改革价值观相一致。这些公认的价值取向将成为乡土美术教材编写的重要精神支柱与理论支撑。
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肯定了人存在的价值,注重人格的养成,重视教人如何去感受、思考、判断。乡土美术教育是以人文主义精神为归依的,乡土美术教材也是为实现这种教育精神为主要取向的。
2.多元文化观。众所周知,社会是由多种独特的文化组成的,其间存在着差异和多元性。而乡土美术教育就是使学生去认识乡土美术的多元文化,透过对自己文化和异己文化的认识,学会关怀和包容。乡土美术教材,就是使学生在认识乡土美术文化的过程中接受更多、更新的美术知识、文化。因此,对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而言,多元文化观应该是乡土美术教材编写的主要价值观之一。
3.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乡土美术教育其核心就是以学生对家乡艺术文化的生活感知和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了解地方区域美术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同时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三、教材编写的目标定位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作为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多数国家都认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的基本素质构成应该是:①有健全的价值观,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②有创造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③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其中包括交往能力;④有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种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概括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这四种基本素养又被称为世纪教育和课程的“四大支柱”。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认识到以前美术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并开始重视对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992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就已经制订了与课程资源开发相关的内容:“要按一定的课程比例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课外美术活动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最近新颁布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明确了美术课程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本身,还将其拓展至社会、自然、文化等范畴。将通过设置一些综合美术领域的课题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从美术教育发展变革的这一趋势来看,乡土美术教育的价值已被认定。虽然乡土美术只是美术教学中的一环,但能否薪火相传属于自己的乡土美术文化,却是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关键,而这一指标的实现也需要靠教材的理性编写。
其实,乡土美术作为区域内草根文化传承者的共同创作,是自然而然由生活衍生而出、融合到实用性及功能性的一种文化,是区域内文化传承者共同的智慧财产,也可以说是区域内草根文化传承者的共同语言。乡土美术可以是表达一个地方世代相传的民俗,浓缩一个地方长期流传的传说,也可以是综合了许多生活需求的地方美术文化。所以,虽然乡土美术可能存在价值取向较为保守的情况,甚至于有些地域的局限性,但其依然代表着乡土美术的较高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正是怀着这样的思想和目标,我们才着手进行中学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研究,因为教育的目的除了帮助学生个体成长外,更重要的是要把上一代的文化和价值传承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乡土美术教材的传承性应该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其具体的实用性目标则分别是:①增进学生对乡土美术中自然、地理、语言、历史和其他艺术的认识,培养传承和创新的观念;②培养本区域内传承者对乡土美术活动的兴趣以及欣赏能力,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③养成对乡土美术主动观察、探究、思考及解决的能力;④培养对区域内各种文化的尊重,开阔胸襟与视野,增进社会和谐;⑤通过抢救、挖掘、整理、复兴,促进地方美术文化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美)小威廉姆斯E・多尔.后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钱初熹.当达国家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徐建融.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美术教育思想范文5
玛丽亚蒙特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创立了科学、可行、独特的幼儿教育法蒙特梭利教育,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蒙氏教育精髓与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导纲要》一脉相承,用于现代儿童的教育有各种优势,它既重认知又重社会性发展,既重智力,又重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理想的儿童早期教育模式。它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儿童成长的过程、规律、法则,打破学科限制,与其它领域教学相融合,将立体化活动内容贯穿始终,倡导适应儿童天性的教育,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提出幼儿期的教育应该以动作发展及感官训练为主,关注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团体合作能力与个性化的发展,使儿童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和自我教育逐步发展,培养自主、专注、秩序、持续的学习工作习惯。
蒙氏教育的理念、方法和理论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把蒙氏教育的真正价值充分体现在幼儿教育美术的改革与发展上,用科学的教育来建构幼儿潜在的创造力、独立性、自制力和自信心,彰显蒙氏教育的特色与优势,让孩子在自然发展为基础,自主管理教育的环境下进行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活动,在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下培养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
二、地方高校学前教育美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课程理念误区
传统的艺术教育以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把艺术课程人为分割成音乐、美术等学科来教学,无疑是以知识为本的,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作为完成某一中心任务的从属部分,但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和体系。学前教育专业配备的美术教师基本都是纯艺术出身的美术专业教师,往往简单地把美术教育同等于技艺教育,缺乏对幼儿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美术教师虽有着过硬的美术专业知识,但通常只是单纯普及美术知识与绘画基础理论,把教学重点放在绘画、设计的技能技巧培养,较高的专业标准与要求,经常使初学者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一般沿用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方式及内容,缺乏适应新形势下的实用教材。传统授课方式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大量使用灌输法,使幼儿机械地接受,忽略了幼儿造型能力发展和身心发展规律,妨碍幼儿思维的主动发展,扼杀儿童潜在的自我创造意识,幼儿个性难以充分发挥。加之学校安排的美术课时有限,无法深入讲解,定制好的教学内容犹如蜻蜓点水,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预期效果,使知识和美术技能严重脱节,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样呆板乏味滞后的课程设置是不能够达到当下教育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评价不完善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评价观念陈旧,评价标准机械、呆板,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灵活多变、体现能动性、主体性的评价的方式方法。一味强调学生作业的完整性,用优、良、中、差的严格等级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及美术学科的教学规律,与美术学科多元、独特的自身规律不相适应,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爱美的天性及学生的心理成长、兴趣爱好的自由发展及求知欲。
三、地方高校学前教育美术的改革
蒙氏教育理论和方法对于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可借鉴之处。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应该正确把握蒙特梭利教育法之精髓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要将美术课程整合观与蒙氏教育有机结合,把课程整合观融入生活、融入教学、融入游戏。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是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强化未来幼儿教育工作者职前美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之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知力,便于今后对幼儿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素质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协作精神及动脑、动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以蒙氏教育的新理念为指导,认真研读世界各大美术教育体系,以融合性思想,多元化美术艺术元素的渗入,挖掘发展幼儿潜能的教育模式,全面提升美术课程质量。
(一)教学思想、理念的更新
蒙氏教育打破了学科限制,顺应儿童认识事物的心理顺序而将相关艺术课程进行了综合。在美术教育中,既要注意造型教学本身的体系和系统,也注意到各科间的相互联系,及美术活动与各种其他活动的联系,与整个教育的联系;不仅注意幼儿美术知识经验的积累、技能技巧的练习,而且注意发挥幼儿的创造性、独立性、自主性,重视情感因素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美术教育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不仅注意幼儿集体的美术活动,而且重视个别儿童的兴趣、需要与个性的发展。根据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应符合大众化、实用性、寓教于乐的特点,既不能机械地传授知识,也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其掌握美术技能,而应该是在美术这门学科中学会观察、思考和创造。把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增强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了解,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认识美术和生活的关系,有效组织教学,创设环境,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不断进行学习,走个性化、合作式、创新型道路。
(二)教学内容、方式的整合及应用
蒙氏思想倡导适应儿童天性的教育,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强调以孩子为课程组织的中心、动作发展及感官训练为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利用发展性、实践性、创造性原则因才施教,避免整个教学变成标准化、机械化的操作,流于形式,阻碍了孩子的发展,避免成人功利化的美术教育取向,在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知道,对学前儿童实施合理的美术课程,促进他们美术才能的发展。
1.理论与实践结合优化课程结构
进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时,要处理好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尊重学前儿童的个别差异,设立可持续发展的弹性美术课程。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前儿童积极参与美术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和培养他们的美术能力和兴趣,让学前儿童通过多种感官通道进行美术活动,避免纯理论和纯抽象的思想内容说教。美术活动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实践操作活动,利用美术这种艺术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丰富教育内容,帮助学前儿童积累多种经验。
2.加强师资队伍素质
学前教育教师除具备艺术素质外,应具有语言、逻辑、分析、写作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密切关注学前教育发展新动向,使教学内容贴近学前教育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运用,为学生将来从事学前美术教育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加强校际间合作交流,邀请学前教育专家和有专业教学经验的幼儿园艺术教师请到学校讲课或辅导,了解实际教学需要,到幼儿园观摩学习、互相探讨。
3.建立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开设校本实用教材,在课程内容上通过基础知识和拓展练习、不同美术门类之间的交叉融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统一。此外,还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习俗,发掘当地独特的美术资源,对时尚前沿与民间美术的有效补充,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艺术魅力。针对课时少的问题,除加大美术课课时外,还可以采取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结合的方式来弥补。
(三)教学评价的完善
美术教育思想范文6
一、追求简洁美,渗透符号思想
“简简单单就是美”.数学的简洁美是人类经济思维的反映,主要表现在数学概念、公式、性质、规律、原理、方法的简易明了,特别在数学符号的使用上更具魅力,通过对简洁美的追求,渗透符号思想.
例如,一个简单的未知数“x”,它可以代表任何一个数字,将学生对一系列数的感知用特殊的符号抽象出来,浓缩表达了大量未知的信息.
二、挖掘对称美,感受对称思想
数学家魏尔说:“美和对称是紧密相连的.”数学中的对称美比比皆是:对称数式、对称图形、对称结构、对称变换等,无不展示着数学美的魅力.而几何图形的对称更是数学对称美的集中表现,毕达哥拉斯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体,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因为这两个图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通过对这一知识的了解为学生感受对称思想,进行再创造提供了平台.数式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例如,计算下列一组等式.
1×1=1;
11×11=121;
111 × 111=12321;
1111 × 1111=1234321;
11111 × 11111= ……
111111 × 111111= ……
1111111 × 1111111= ……
11111111× 11111111= ……
111111111 × 111111111= ……
通过观察发现每道算式都是对称的,而所得的结果也是对称的,具有对称美的结果给人带来视觉的平衡和协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方便于学生识记,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求解问题的烦琐,应用对称性使学生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美启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它所蕴涵的知识规律、奇妙特点、丰富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思维,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寻求统一美,领会统一思想
统一美,是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间的相互协调一致.在数学中,很多概念、公式、法则、性质,甚至是数学中曾出现的重大成果都体现出了数学的统一美.这种美不同于其他的美学特征,她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是整体思想的反映.
例如,梯形:S梯= (上底+下底)×高÷2,当梯形的上底缩短为0时,转化成了三角形:S三角形=底×高÷2;当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时,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行:S平行四边行=底×高;当平行四边形两邻边相互垂直时,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S长方形=长×宽(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殊形式).通过以上的描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都可看作特殊的梯形,运用等积变换,将它们的面积公式统一到梯形的面积公式之中:S梯= (上底+下底)×高÷2,形成了一张完美的知识网.
四、构思奇异美,整合数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