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人才培养;体系
1引言
当前,世界范围内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控制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蓬勃兴起,社会对高校学生的实践、应用、创新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1-2]。为了培养计算机业技术人才,解决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亟需构建多维立体式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国内很多教育界专家学者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但面向计算机专业特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需要更新。机器学习、嵌入式、网络安全、大数据等成为新兴的技术前沿,教学内容面对这些新的技术,必须与时俱进。(2)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项目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较少,教学过程中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训动手方面实施得不够。(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与手段欠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种种不足,使学生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人才培养体系上进行改革,探索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理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3]。
3体系构建
3.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教师、学生、企业等多重要素。主要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如何整合资源,通过协同创新,提升自身实力,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方案。
3.2总体框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分为:目标层、实施层、平台层。目标层:确定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是面向就业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程师为导向。实施层:强调CDIO,即以项目设计为主线,产品研发、运行为载体,使学生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实施层包括校本教学模块和对外合作模块。校本教学模块包括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教学融合、课程体系建设三部分。对外合作模块包括校企合作、产业融合、校校合作等多种面向外部的合作形式。强调校企联合、产教融合,倡导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工程现场设课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应用课堂知识。平台层:搭建“政、企、行、校”联合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为实践层提供软硬件资源支撑与整合。硬件资源包括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企业、大学生创新项目组、科研创新团队、实验室。软件资源包括专任教师团队、校企对接工程师、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目标层、实施层、平台层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融合。目标层体现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导向;实践层是目标层在教学、应用、创新等方面的具体实现;平台层是实施层的物质基础,为实施层提供软硬件的保障和支持。通过三层的互联互通,形成一个有机体系。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遵循目标明确、面向应用、易于实施的原则。目标明确即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是针对行业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面向应用应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并结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强化应用性、实践性,注重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协同创新项目实践、学科竞赛相互支持,使得各个环节相互融合、协调统一。实践性即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必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易于操作。
3.3实施办法
多维立体式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努力做到本教学模块和对外合作模块无缝对接。校本模块实施要注意整合课程结构,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体系;针对具体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方式改革,注重实践环节[5]。对外合作模块的实施,从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产业融合等方面考虑。校企合作:将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密切结合,旨在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实训,通过企业参观、企业见习、企业实训、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全面促进校企融合。校校合作:与国内外兄弟院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产教融合:将教学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产教融合使学生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根据企业、社会需求合理安排、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组织学科竞赛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应注重将学生的培养与国际合作密切结合,建立跨国性的校际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近两年来,运城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积极开展与国外的合作,先后有多名教师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加拿大、美国、英国、韩国、德国进行交流学习,为后续国际化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范文2
[关键词]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
作为高校的重要专业,公共管理专业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不断走向正规化和体系化,不断挖掘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学生的能力体系,让学生通过专业学习不断提高创业能力。这既是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目标,也是新时期社会对于高校人才教育的要求。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目标,是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强调通过教学方法的交融,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提高实践能力,并形成清晰的自我认识、挖掘自身潜力,形成创新和创业精神。通过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较传统高校教育来说,培养出的人才更优秀,而且不仅能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将创新创业理念渗透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发的创新意识以及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公共管理专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急需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引领行业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引用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公共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开展教学应当立足当下,而不是教授给学生脱产的内容。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环境愈发严峻,公共管理专业需要在认知环境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调整教学方向,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机遇。国家为创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高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进一步改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构建符合时展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应用型、动手能力强的管理人才。
3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3.1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对于创业的认同和渴望,这种认同也可以转变为创新和创业的举动。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创业的价值以及作用,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创业理想和目标,让学生能够将创业意识融入日常的专业学习中。
3.2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
创业和创新活动需要个体具有较为成熟的人格和社会认识,从而才能正确处理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所以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为未来顺利进行创新创业提供重要保证。
3.3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需要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完善的认知体系。管理学涉及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在掌握这些领域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创业创新课程能够扎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创新创业课程也需要完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创业理论、投资与风险、营销策划以及财务管理等内容,这些与创业创新相关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储备,以应对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4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4.1课程普及率低
目前,并非所有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这门课程仍然属于经营教育的范畴,还未进行普及。一些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虽然开设了创业的相关机构以及课程,但是并非针对所有学生开放,只有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参加创业活动或者比赛,成绩一般的学生接受创新创业环境影响的机会非常有限。在这样的条件影响下,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进而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2与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脱轨
由于创新创业课程对于高校来说仍然是一门新学科,教师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也缺少和公共管理专业相融合的教学机制,导致专业课和创新创业课程的交叉互融性较差,学生无法在本专业的基础上理解创新创业课程,而且多数创新创业课程都属于独立的专门课程,内容主要以理论为基础,实践部分较少,从而也不利于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在创新创业课程存在疏漏的基础上,高校本身开展的公共管理课程也没有融入创新创业的知识,仅有的渗透也只停留在销售层面上,忽略了深层次学科之间的融合。
4.3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不够明确
很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并没有将其作为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框架,在教育定位上常常缺乏明确的目标,而且容易将学生带入功利性的发展方向上。很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们都将创新创业课程看作是为大学生毕业提供的辅导性课程,或者是为就业困难的专业提供创业思路和方向,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部分,也没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规划中。而且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自身并未做到实践创新,忽略了创业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5构建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课程的策略
5.1提高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认识
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塑造管理人才,作为一门管理科学,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相关授课教师应当根据现阶段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课程。在大学,学分仍然是学生毕业的主要衡量指标,公共管理专业的理论课程占毕业所需学分的一半以上,所以教师们仍然需要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然后在确保学生掌握牢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创新创业知识,为今后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创新型人才与传统高校培养出的学术型人才相比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以及更宽阔的视野,在知识储备上,不仅具有书本专业知识,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相关教师在教授创业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区别开来,让学生通过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提高辅助工作的专业技能,包括计算机使用以及外语知识等,以此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进行创业的技能以及综合素质。
5.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公共管理专业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着重突出“创新”的概念,将创新融入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细节中。例如,不断完善公共管理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优化创业教育课程、提高毕业论文对于创新内容的体现等,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高校也可以针对公共管理专业的特征,采用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在实践中感受创新对工作的影响以及进行创新的可行性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也需要抓住课堂的教学机会,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运用讨论的方式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可以通过模拟企业管理环境进行情境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情景辅助。
5.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公共管理课程应当重视实践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同时也应当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并加大实践技能的训练力度。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课内训练、拓展训练以及社会实践,将教育实践分为不同的阶段开展实训,同时可以和公共管理课程的理论内容相结合,在建模和创业方案设计上进行实践拓展,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为了丰富实践的方式,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能力竞赛,如英语口语竞赛和计算机竞赛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力。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和敬业精神。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运用积极的创业案例鼓励学生、树立创业成功的典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创业所需的心态。
6结语
在公共管理课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就业、培养现代化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融入创新性,充分发挥企业、校方、学生的联动作用,让公共管理焕发出新的活力,培养学生理性认知以及行动上的自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全面发展的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秋菊.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8).
[2]张元新,葛雅琨.基于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实践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7(23).
[3]赵建华,刘宁.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7(12).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范文3
员工星级管理和岗位资格认证的实施背景
2008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中原大化公司启动了“1136”人才培养工程,即五年内培养10名战略管理人才、100名经营管理人才、300名专业技术人才、600名高技能人才。实施了“优化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优化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不断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两调整、两提高”战略。
员工星级管理和岗位资格认证的内涵
所谓员工星级管理,即对员工在综合评定的基础上实施星级评定:从一星级到五星级。公司根据职工授予星级的多少给予不同的技术补贴。
岗位资格认证即依据岗位作业标准和规程,对员工进行能力和业务认定,不合格者调离现岗位,合格者根据岗位资格认证的多少实施星级管理。
员工星级管理的主要做法
员工星级管理评定体系构建之后,为使工作有序推进,该公司出台了《中原大化关于实施员工星级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员工星级管理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了岗位资格认证培训题库,编写了岗位资格认证培训教材,制定了《星级员工认定标准和考核办法》,构建了“126345”员工星级评定管理体系。
“一个中心”评定思想
以培养“精一岗、会两岗、懂三岗”的复合型人才为指导,实施人才梯队建设。
“两类主体”参与人员
一线技术技能人员和机关部室经营管理人员。
“六项”操作步骤
即全员学习、导师带徒、岗位资格认证、每月之星、员工星级管理、核心员工更阶梯培养计划。
“三位一体”的评定办法
为使员工星级管理工作简单易行,评出的星级具有公信力、说服力,真正体现员工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学知识、比技能的热情,该公司确定了理论考试、实际操作、专家答辩“三位一体”的综合评定办法,根据操作岗位特点,突出实际操作能力。
“四个有利于”工作思想
实施员工星级管理,一定要有利于搭建职工岗位学习、岗位锻炼、岗位创新、岗位成才;一定要有利于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一定要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新型分配制度;一定要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四个结合”的认定标准
评定员工星级时,综合职业技能、技术比武、年度评比、特殊贡献四个因素进行考核,按比例折算成绩,按比例划线定星级,分段评定。
“五项坚持”的工作原则
坚持群众性原则,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坚持动态考评原则,坚持星级员工带动原则,坚持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五环相扣”的监督保障机制
坚持“随机抽题、员工监督、工会监督、领导监督、张榜公示”环环相扣,保证员工星级管理公平、公正、公开。
“五项挂钩”的激励考核机制
被评为星级的员工实施阶梯激励,均有相应的补贴标准。员工评星后,能否按标准全额兑现奖励,还要与出勤、安全生产、工作态度、教育培训、授课带徒五项考核挂钩,这样,既保证了星级员工能在岗位上切实发挥作用,又克服了单纯地评上星级就可以坐享其成,与工作实绩脱钩的弊端。
员工星级管理的实施效果
员工星级管理工作开展两年多来,受到了广大员工的一致好评。在2011年、2012年员工“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三最”问卷调查中,满意率达到了97.5%,成为中原大化的一项民心工程、品牌工程。
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通过员工星级管理,有知识、有技能的员工明明白白评上了星级,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公司上下学知识、比技能的氛围更加浓厚。
高技能操作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员工星级管理工作开展以来,员工素质明显提升,具有技师以上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员工由2009年的40人上升到2012年的263人,增长了557%。有两位员工被评为省级技能大师,分析、总控、焊工工种的职工连续三年夺得省级技术比武团体冠军和个人第一名。
主要生产装置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员工星级管理激励政策运行以来,大大激发了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2011年“三违”同比下降17%,2012年同比下降12%;各类隐患大幅度下降,2011年同比下降12%,2012年同比下降20%。员工作业行为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稳步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亮点单位不断涌现。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范文4
关键词:电力企业;创新;人才;体系
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以往的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同在于它针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并且着重引导各类人才向创新型人才方向发展,这一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将直接为公司各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作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其基本内涵为:以创新型人才素质特征为基础,建立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多维培养、多方激励、多面评价体系,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司各类人才的创新能力、最大程度的引导各类人才实施创新成果,最大力度的将公司各项创新经验作用于人才开发。
一、细化成长素质特征,明确人才发展方向
根据创新型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公司人力资源部对全体员工学历、职称、技能以及个人提升意愿进行全面统计,建立员工基本素质台帐,并选取各级专家人才、技术骨干、青年员工为代表,将个人基本素质与创新成果、职业发展相关联进行统计分析,对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阶段进行划分。根据统计分析,创新型人才可分为孕育期、成长期、前成熟期、后成熟期四个阶段。孕育期主要是指近年来新入职的高学历青年员工;成长期主要是指入职5―10年已成为各专业技术骨干的青年员工;前成熟期主要是指省公司级、地市公司级各类专家人才;后成熟期主要是指国家级、国网公司级各类专家人才。
二、实施分类多维培养,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
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我们应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建立尊重创新、支持创新的企业文化,形成重视创新型人才的文化氛围。培育创新型企业文化,大力宣传科技创新对于企业的核心价值,使创新人才、创造性思维、创新实践得到普遍的尊重和认可;充分利用内部宣传,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新思想、新认识的交流与传播;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展示创新才能和创新成果的平台。
(二)根据人才成长阶段,建立分段递进培养模式
根据创新型人才成长阶段素质分析,处于孕育期及成长期的创新型人才人数最多,且都有良好的基础,是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后备队及生力军。针对这一阶段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塑造创新的意志品质,通过各种培养学习形式构建其复合型智能体系,即包含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技术开发与创新的相关知识以及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营造各类创新实践的锻炼机会,提升人才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进一步成长为成熟期创新型人才做好准备。
处于前成熟期阶段的创新型人才已具备取得创新成果的能力,针对这一阶段人才公司应为其搭建展示才能的实践平台,鼓励他们成立技术攻关团队,为其提供进行技术攻关、创新开发的科研条件;部署技术创新任务、管理创新课题;提供创新型知识的培训与辅导。同时,完善创新型人才识别、发现与推荐制度,鼓励这一阶段创新型人才向后成熟期人才的进一步迈进。
后成熟期创新型人才具有丰富的创新成果及创新经验,也已成为各专业导师型人才,针对这一阶段人才主要发挥其指导作用,通过授课培训、实践指导传授其创新经验,为前成熟期阶段创新型人才指明创新方向,解决创新难题,同时公司也为这一阶段人才提供电网发展前沿技术的培养与实践,保证这一阶段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人才实施不同侧重方向的培训,既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也可以合理分配培训资源,循序渐进推动人才递进成长。
(三)整合多方资源,形成三位合一培训体系
对于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只依靠培训部门,公司理应为创新型人才搭建更多的成长、交流平台。基于这一理念,公司依托经济技术研究所这一科研机构,成立公司专家人才技术院,将公司各级各类专家人才、技术带头人、各专业技术骨干统一整合,分为各专业小组共同进行创新型研究。公司专家人才技术院作为专家人才的管理部门,为各级各类创新型人才提供创新项目、协调各专业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反馈创新项目难题。
三、创新激励评价制度,促进人才全面成长
(一)建立多元化激励相结合模式
根据影响创新型人才的激励因素,建立薪酬激励、组织激励、文化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模式。
薪酬激励,设立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业绩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绩效奖金体系。
组织激励,重视创新型人才职业生涯设计,充分了解创新型人才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通道,使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得到最佳结合。
文化激励,营造宽松自由、锐意创新的风气、培育自主发展与协作并存的企业文化,最大程度发挥创新型人才的潜能。
(二)实施全方位多手段评价体系
针对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与成果业绩,将综合评定法、定量考核法、定性评价法相结合,利用多种手段对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巧、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创新活动、创新成果进行全方面的考核评价。
结语
目前,电力企业的技术发展主要集中在如何改进系统效率、控制环境污染;如何提高能源转换和输配效率,实现高效清洁发电和安全供应以及如何保证电网高效传输和电网稳定运行等方面,这些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所以,只有做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才能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代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文学教育,2013,(9):38―39.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范文5
一、财务管理专业介绍
财务管理专业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培养“懂技术、通经管、会外语”的经管类应用型专业人才,即培养在德、智、体、美等领域全方位发展的,并且能够熟练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法律以及金融理财等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的专业型人才,与此同时,这类人才还应该具有比较好的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能力、投融资管理能力、公司和个人理财能力以及资本运作、风险控制的能力。此类人才在毕业之后,能够在制造业企业、商业服务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政府以及事业单位从事与财务管理相关的会计业务、审计业务甚至是资产管理和规划业务,是适应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需要学生们能够有效的、系统的掌握经济管理领域、财务管理领域以及金融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熟悉关于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在知识的广度上来说,还要熟悉和了解国内外本专业的最新成果以及发展趋势,有基本的能力去分析和解决财务和金融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同时,本专业还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培养创造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挥个性的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争取将学生培养成为“管理方面的财务专才,财务方面的管理通才”。
从本专业的建设和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毕业生应该具有下列所述两个方面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
第一,是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扎实的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以及公司金融和财务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并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以及人工解决和处理各种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的方法,比如熟悉和懂得计算机运作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的操作知识,掌握统计和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软件的操作和使用。与此同时,还应该了解和熟悉与会计和金融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
第二,是基本能力的要求。毕业生应该要同时具备经济学、公司金融学、财务管理学、会计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还要具有比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解决实际财务、金融管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的,需要熟练运用和掌握一门外语,能高效深入的阅读和理解国际上关于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和报告。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能够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可以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经济金融信息,并运用相关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研究。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财务管理与会计课程体系区别不大
目前,很多新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会计课程体系比较完善,财务管理属于新兴专业。所以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往往在会计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做了微调,开设课程几乎一样,感觉上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与会计专业的建设相差无几。这也造成了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一直认为学院在把自己培养成会计,不知道自己跟会计专业的同学有什么区别,也不知道财务管理专业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干什么的。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知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生认为自己是学财务管理的,为什么要学这么多跟财务无关的课程呢,甚至觉得有些课程没有意义,造成学生对这些课程的态度很冷淡,学习热情不高,最后造成论管理没管理的意识,论会计比不上会计专业的学生,竞争力非常低,最后社会评价该专业的学生定位非常不明晰,就业不理想。
(二)课程体系建设多以考证为导向
财务管理专业还是效仿以往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导向模式,是以考证为主,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均与考证挂钩,尤其是新办的独立学院更为突出。这种模式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在于,采用考证导向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从一定程度上迫使学生加强专业课程学习的自觉性,最终通过考证考试也能加强学生对学业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进一步的提升学习高层次专业课程的兴趣和动力,这种方式在独立院校可能会更为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而不利的地方在于,大学是一个提倡多元化教育的地方,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的各项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的操作能力。但以考证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考证,从而必然减少在其他非专业主干课程上的学习时间和兴趣爱好素质能力拓展时间。学生只对英语考证、会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等相关的课程感兴趣,而对于其他的课程态度就很散漫,并且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多以应试为目的,只在考试当时记得相应的理论知识,考试通过之后即忘,后续专业课程中需要用到专业基础知识时又一脸茫然,实操动手能力非常差。所以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之前首先得明确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导向是什么,是否真的应该以考证为唯一或是为主来进行人才培养,还是应该要考虑培养学生的实践理论相结合的专业综合素养。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环节薄弱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立足的不是培养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而是能为公司和个人财务决策提供方向性指导及具体方法,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理财管理的实用性人才。因此财务管理实教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的状况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短,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实验室等,学生的财务管理学习主要是理论知识,实操和动手能力较差,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完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
1. 明确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区别
首先,从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学科归属来分析,会计专业是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而财务管理是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企业管理(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所以会计和财务管理有本质区别,首先在学科划分上的等级不一样,其次学科研究的逻辑也不一样,会计更注重合规性研究,侧重账务处理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下的学科,一定是偏管理,财务管理则侧重成本、资金等方面的管理,包括财务分析等工作。那么这就使得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有所差别,财务管理学生在熟悉会计记账的同时还要具备财务管理等综合能力。
财务管理的课程设置要与会计区别开来,主要是从课程上纳入更多的管理类课程,且思维方式要更灵活一些,综合素质强一些。虽然说让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学好会计是有必要的,但是如何能够让他们在学好会计的同时不要形成会计的那一套思维方式,因为管理是做决策,做决策需要思考,而做好会计只需要能够懂得掌握会计准则,两者对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管理类的课程覆盖面广,比如市场营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等等课程,这些课程对做决策有帮助,其实学这些课程的本身就会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更明确的目标,管理本来是很实用的课程,它的出现本来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所以,如果能将课程让学生体会到实用性的话,学生会渐渐对这些课程感兴趣,从而更好的培养出该专业的优秀学生。
2. 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就业为导向
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去向大致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财务会计岗位群以及财务管理岗位群,而这也是本专业主要的就业岗位群。其中的财务会计岗位群,一般是包括了会计核算岗位、出纳岗位、主管会计岗位、总账会计岗位等;而在财务管理岗位群,则是包括了成本管理岗位、资金管理岗位、资产管理岗位、投资管理岗位、理财规划岗位、财务分析岗位、财务咨询、税务与筹划岗位等;
第二种,是各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岗位,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服务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审计助理员岗位,这是本专业的次重要的就业岗位群;
第三种,则是其他就业岗位群。比如企业经营管理岗位、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经济信息分析员、统计员以及公司财经文秘岗位等。
3. 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突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
首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来源于会计学专业而更应该高于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这个专业的实务应该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建设的完善特别是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而日益丰富的,财务管理的理论也要随着财务管理实务的发展而日臻完善。因此,财务管理在课程设置时可以紧密结合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在专业基础课程后适当增加金融学类的课程,其次可以开设一些多方向性的专业领域课和管理类的课程。
其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化为基本出发点,强调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并开设了专业英语的课程,本课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并期望能实现英语学科和财务管理专业彼此之间的融合发展。另外,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可以掌握下列技能: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管理与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财务、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获取以及分析能力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了解掌握我国关于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和发展方向;具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可以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体系的构建
1. 学科基础课的开设:
必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经济法等;
选修课: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市场法、合同法等。
2. 以专业课程的体系的构建以就业为导向,开设以下三个方向:
方向1:投资理财
必修课: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学、国际金融学、投资学、个人理财等
选修课:风险管理、税法与税务筹划、行为决策、高级财务会计、资产评估、计量经济学等
方向2:财税管理
必修课: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学、税务会计与税收筹划、财政学等
选修课:风险管理、税法、行为决策、高级财务会计、国际税收、税务实务、企业纳税风险管理等
方向3:资产评估
必修课: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学、投资学、资产评估、项目管理等
选修课:风险管理、税法、行为决策、高级财务会计、计量经济学、保险学、财政学等
3. 突出专业特色,增加实训教学
目前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它不同于学术型人才,与其相比,他们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的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培养“两条腿”走路的人才,即理论跟技能一起走,才能走的更远。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建设中建议:首先开设一系列的个人拓展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证券交易、工业沙盘、商业沙盘、经营之道电子沙盘等。其次建议筹建专门的财务管理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企业财务环境和财务管理流程,针对财务管理电算化软件的各种财务各种功能及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计算机财务管理应用的基本技能,也可以通过案例,分别承担企业运行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更快的熟悉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流程,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运作情况,最终提高学生的动手及实践应用能力。
4. 适应国际化需要,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财务管理专业设置专业英语课程,使学生在学会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又能够阅读浏览英文文章,使其真正达到培养目标,“懂技术、通经管、会外语”的经管类应用型专业人才。
总之,应用型大学是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结合市场需求,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平.特色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0(02).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范文6
Liao Liang
(School of Professional Technology,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Xi'an 710121,China)
摘要: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计思想,构建了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Abstract: Based on the aims of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f engineering, we put forward the design though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with which the ability training is the main line, construct the course system which pay equal atten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It fully reached the training target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for the application-orientd talents of engineering.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Key word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training of talents;curriculum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69-02
0引言
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定位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设计、制造、施工、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般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制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时,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构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体系时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又要具有跨学科的知识视野,不仅要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政治理论知识、还应包括身体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等相关内容,以开阔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视野,使之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西安邮电学院作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近年来围绕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新的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1课程体系设计思想
课程体系设计的主体思想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实践并重、三要素贯穿始终。
能力培养主线:本着“能力本位”的原则,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的设置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合理设置课程、实验实践环节、课外活动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创新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必要的职业能力。
理论实践并重: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加专门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在结构上确保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同等重要、同样完整,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将强化实践教学、系统化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理念落到了实处,充分体现了普通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
三要素贯穿始终: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优化为基础,全面实施文化传承与创造相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努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确保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养成这三个人才培养要素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
2面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
面向我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课程体系的重新设计,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三部分组成。同时,以能力为主线分别构建了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平台的三层次平台,每层次平台下,在理论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中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不同要求构建了多个课程模块,形成了平台――模块化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高人才适应能力,凸显工程应用型特色。
2.1 理论教学体系本着“基础牢固、支柱坚实、体现专业特色”的方针,将全部课程分为三个平台:
2.1.1 公共基础平台:此平台面向所有专业开设,包括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此平台约占课内总学时的50%左右。公共基础课平台的课程设置强调基础性,即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的“基石”,所以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中,不仅加强了对政治理论、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的学习;还设置了相当数量的跨学科选修课、素质拓展类选修课,鼓励学生交叉选课,构建有特色的知识结构。
2.1.2 学科基础平台: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本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约占课内总学时的25%左右,学科基础课平台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强调应用性。我们坚持以一级学科门类组织教学,加强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的联系,促使学生打下较为坚实的学科基础,在关键技术类课程设置方面,按照技术发展方向设置相应模块,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研究、应用开发和应用设计能力;在理论教学和工程技术训练中,突出“学以致用”;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强化基础,加强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和开发能力。
2.1.3 专业平台:为加深专业基础和拓宽专业技能的课程,此平台课程共约占课内总学时的25%左右。在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专业课的设置注重突出实践性。由于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承担的实际工程技术方面的具体任务与专业课的学习有最直接的关系,因此专业课的设置就必然要强调实践性,其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
2.2 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普通工科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构建了“工程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思想指导,“目标导向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该体系由3个层次组成,如图2所示。
第一层次为基础实践教学层。以培养学生掌握公共基础实践知识、通用实验工具,认知基本实验现象,增强基本实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环节,含公共及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实验及认识实习等,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
第二层次为学科、专业基础实践教学层。以学生所学的学科、专业理论为基础,以掌握学科、专业基本实验、工程工具,认知学科、专业基本实验现象、实验原理,培养专业的工程实践基本能力,训练分析与解决具体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实践环节,含学科基础及专业课实验、课程设计、开放设计型实验等,面向二、三年级学生开设。
第三层次为专业综合创新实践教学层。以培养学生综合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为主要目的,含综合课程设计、科研开发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训练、开放创新实验等,面向三、四年级开放。
2.3 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为全面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课内完成必修、选修课、实践环节学分外,还必须获取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学分方能毕业,课外学分包括:
2.3.1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旨在培育和发挥大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和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学术研究等各项科技竞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创新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内容有: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电子产品、机电产品小制作,简单的计算机程序开发,硬件维护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在高年级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中开展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参与实验室建设,培养科研骨干和技术开发人才,同时为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做前期基础性工作;针对各类科技竞赛、技能大赛等开展的重点课题研究和课程培训;科技发明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等。
2.3.2 校园文化及社团活动:主要指在课外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素质,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校园文化及社团活动包含: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
2.3.3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3结语
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本着“能力本位”的原则,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的设置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的思路,增加了实践教学模块,系统化设计实践教学体系;遵循“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规律,增加了课外学分的培养要求,开设了跨学科、素质拓展系列选修课,充分体现了素质培养的需求。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养成这三个人才培养要素在新课程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03).
[2]鲍洁,梁燕.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05).
[3]章跃,朱永江.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