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教育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教育发展

艺术教育发展范文1

一、结合学生实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高职艺术课的教育目的旨在通过课堂活动的进行,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基础理论,更能运用艺术知识提升自己综合素质,形成热爱艺术,开放思维的良好情操。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能够使艺术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贴近现实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有效艺术课堂构建。然而在当前的高职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之所以难以组织课堂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艺术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令其参与兴趣不高,甚至出现了厌学现象,在很多的程度上就是因为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认识不足,等同于学习力不足、创造力低下。针对此种情况,特别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艺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地高压强迫,以“势”压人,而是要注重因势利导,加强艺术学科重要性的宣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化人。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师既可以从理论高度,诠释厚实的艺术知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彰显艺术知识本身的美,激发学生内在的参与热情与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感受、认知、体验艺术作品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高职艺术课堂教学中来,奠定课堂教学开展的内在动力。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人才高地

教师是高职艺术教育推进的参与者、合作者、建设者。没有教师整体素质的达标,就不会有高职艺术教育的整体达标,就不会有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要提升师范教育质量,优化教师专业成长环境,科学推进在职培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等举措,帮助教师树立起与高职艺术教育相吻合的人才观、教学观、高职生观,提升其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开展学科教学的能力,培养其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引导其成长为师德高尚、师能突出的优秀人才。二是要通过制定科学的政策方针,推进教师管理乃至教育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使教师队伍的地域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相协调。同时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提升教师职业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构建教育人才高地。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十所提出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凝练办学思路,突出办学特色

高职艺术教育发展的落脚点是在特色上,即与众不同、个性化,学校最主要的工作是进行课程的传授,而这个特色就要通过办学思路的个性化来体现。高职艺术教育加强自身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丰富人才培养层次,根据自身条件,适时建立包含专、本、研在内的多元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从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入手,结合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建立起不同的办学模式。例如杂技、戏曲、舞蹈、器乐等要求基本功扎实的专业,可采用“5+3”的教育模式;声乐、影视表演等专业,应建立“3+2”,从而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内涵建设奠定基础。

四、加强环境建设,促进人才培养

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教育更是各种社会关系的集成。每一次教育行为的发生,必然是多种社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想深化高职艺术教育改革,没有开放、包容、多元的社会环境是难以开展的。这就要求,与高职艺术教育有关各个社会角色,必须积极配合,为高职艺术教育保驾护航,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按照十报告的基本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制定符合地区发展的高职艺术教育政策,加强地区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努力逐渐打破一元化,建立多元机制。至少对本科和与高职层次的考生应适用不同的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保障艺术职业教育生源。广大新闻媒体要强化阵地意识与舆论引导力度,为高职艺术教育的全面推进积极鼓与呼,积极鼓励符合高职艺术教育精神的正确行为,针砭与高职艺术教育精神背道而驰的错误做法,为在全社会形成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风尚塑造氛围。

艺术教育发展范文2

关键词:社区;艺术教育;发展

1 社区艺术教育的作用

社区艺术教育的主要教育作用包括锻炼参与者体魄、培养艺术技能、宣传正面思想、提高审美意识、休闲娱乐大众等;在商业运作模式的作用下,有时还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良好的组织作用下,社区艺术教育还能提高社区居民和参与者的凝聚力,促进社区和谐发展。而要特别指出的是,社区艺术教育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尤其重要。

1.1 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参与者身体健康

社区艺术教育活动中,参与者们增强了体质,在身心健康方面产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因为在活动中大家一起学习,互帮互学,切磋技艺,其乐融融,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1.2 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的艺术素养

社区艺术教育,倡导了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鼓励全体社区居民参与艺术教育,普及艺术知识,使他们在生活情趣、艺术素养等方面得到提升。参与者赌博的少了,学习美术、书法、乐器、舞蹈、戏曲的多了,并常常会由一个参与者带动一家人一起学习,丰富了家庭文化生活,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文化艺术素养。

1.3 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社区艺术教育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扩大了他们的知识视野,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方面的素养。社区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活泼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

1.4 有利于地区性艺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层次提升,也对本地区艺术文化的生成和传承也具有助推作用。一个地区性的艺术文化的产生,需要在一定区域内的居民参与活动,并通过对艺术的学习和表演活动形成相似的精神风尚和审美情趣,从而才能繁衍出独特的艺术文化。同时,应该看到,地区性的艺术文化因其形成方式决定了其传播范围有限、地域特色鲜明、受众相对集中等特点。在传统艺术不断失传和消失的现在,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发展也必然推动这些地区性艺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这些艺术形式的发展和改善。

2 我国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社区艺术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逐步发展,已经形成了广泛参与、形式多样、层次不断提升的可喜成绩。全国各地对社区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关于社区艺术教育的会议和论坛的成功举办也对我国社区艺术教育的理论发展和经验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勿需讳言,我国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发展缺乏科学化与规范化。社区艺术活动多为参与者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兴趣自发举行,并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的活动团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的法律法规或文件数量较少,也没有详细具体的准则与规范措施。这样,一些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因缺乏规范化的、指导性的建立和管理程序而无法顺利开展,或者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甚至会引起民事纠纷。二是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参与者的年龄段较为单一。目前,多数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团体的年龄段主要为老年人和青年,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活动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主体为老年人的团体活动内容主要为群众性的歌舞、广场舞或戏曲活动,而以青年为主体的团体活动内容主要为街舞等小规模的舞蹈表演和互相学习。活动内容和教育内容无法广泛受到所有年龄段人群的关注和欢迎。三是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与教学者往往不具有专业的艺术素养,教学者的艺术专业素质过低,导致了整个社区艺术素质不能有所提升,这样就会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

3 发展社区艺术教育的建议

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特点,决定了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参与者的共同努力,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资金拉动,更离不开相关部门的规范和引导。

3.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引导。现阶段,社区教育已经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各国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宣传、文化等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制定出有利于社区艺术教育活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推动精神文明进步的政策方针,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鼓励、发展社区艺术文化,在经济上予以扶持,情感上给予关怀。各部门之间建立起统一的立场和联动机制,协调工作,管理和发展社区艺术教育。

同时,也要不断为社区搭建教育平台,开设“社区教育网”等,整合社区教育信息资源,推进数字化终身教育学习平台建设;加快社区教育机制建设与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

3.2 加强人才支撑

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根据爱好和兴趣而聚集在一起的,参与主体一般不是专业的艺术人才。所以,要想发展社区艺术教育,就必须有更多专业艺术人才的加入,从而提高社区艺术教育的影响力和教育水平,有效发展社区艺术。相较于普通参与者,专业艺术人才还可以将更高水平的艺术技能、新颖的教学方法、科学的组成手段引入到社区艺术教育活动中来,增加活动参与者的教育方式。

3.3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现阶段,网络、电视、报刊、电台等多种媒体高度发达,对人们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通过这些媒介推动社区艺术教育的宣传和教育已经成为发展社区艺术教育的有效手段。其中,互联网技术所起到的作用和带来的发展前景更是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互联网具有无地域、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参与者众多、无空间限制等特点,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最主要手段。我国社区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利用建立社区艺术教育网站、开设社区艺术教程、建设艺术教育工作者与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参与者的论坛和网络社区、举办社区艺术联谊活动等方法,进一步推动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

艺术教育发展范文3

一、艺术教育是提高人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艺术教育,是指对专业艺术院校以外的普通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它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着重大意义。艺术教育是以情感教育为特征的一门学科,它是以的审美观念来培养人正确的审美理想,并通过具体生动的审美形式和审美实践训练,强化人对社会美、科技美、自然美、艺术美等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以提高人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美国艺术教育学家列维和史密斯(A.W.LeviandR.Smith)在阐述艺术教育时,认为艺术教育有四种目的,即“培养文明感,孕育创造力,传授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和提供工具用以评估人们所读、所观和所听的对象”①。也就是说,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多元智力(multi-intelligence),培养人的多种能力,而这些能力就构成了人自身的素质。列维和史密斯在这里所说的人的素质不是指某种学识、技术或业务,而是指人的身心中潜在的各种品质因素,这些潜在的品质因素的集合,组成人的整体素质。列维和史密斯认为有两种而不是一种艺术和艺术教育学说,“一种我称之为素质(constitutive)学说,另一种我称之为启示(revelatory)学说”②。

关于素质学说。著名的浪漫派诗人和剧作家席勒(F.VonSchiller)和他的信徒里德爵士(SirH.Read)对人格和人品结构的个体如何取得“良好素质”进行了研究,席勒认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必须通过艺术和艺术教育。他在《美育书简》中,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席勒相信“美将会表现为人类存在的一种必要条件”,他领悟到高雅的审美情趣,实际上是构成所有人类行为尊严的崇高道德品质。里德也赞同这一见解,并把审美文化界定为“人们可以通过音乐、诗歌和造型艺术来陶冶或修养而成的优雅之境”③。因此,里德的观点同席勒所言一致:只有当人们通过优美艺术的长期熏陶而发展成熟后,社会才会达到和谐的状态。席勒与里德均强调审美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必要手段,并且说明艺术的鉴赏与实践活动本身有助于形成高尚的品格,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可见,列维和史密斯关于艺术与艺术教育的素质学说是培养人的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启示学说的内涵,就是利用艺术作品最大限度地“激活”人内心中隐藏最深的情感,最大程度地借助于感性和理性的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即从艺术的“表象”感受到其内在实质,启发人自身创新思维的一系列过程。韦斯特(West)和克拉克(Clark)是艺术启示论的两位支持者。韦斯特在观看《李尔王》(KingLear)时只觉得“血液离开四肢,回流到心脏,刹那间形成一座宏大轩昂的庙宇,高耸的立柱五光十色;随后,那奔流的血液又返回到麻木的肉体,与某种比其更快捷、更轻盈、更像电流一样的东西融合稀释在一起。……这是对人所认识的潜力的一种感受,是对使自身永恒不朽的力量的一种感受”④;而克拉克在观看了美术杰作《暴风雨》后作出这样的评价:“我们在此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幻象的契机与通常的想象感官能力几乎无法分别开来”⑤。列维和史密斯说:“提升或升华了的感知能力经常见诸于伟大艺术作品的许多方面,从而以无法解释的明晰性照亮了每个角落”⑥。这里,无论是韦斯特和克拉克,或是列维和史密斯,都确定杰出的艺术作品会带给我们自身一种感受,一种极为奇妙、极为神秘的情感感受;确定杰出的艺术作品其深刻的内涵和外延不仅会启发人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还会激发人的灵感。由此,“启示学说”揭示的艺术与艺术教育对人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等的启迪作用,说明了“启示学说”与“素质学说”一样对人的自身素质的培养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列维和史密斯的“启示学说”与“素质学说”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的统一体。也就是说,艺术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自身内在素质(素质学说)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艺术教育对于培养自身的综合思维能力(启示学说)有着特殊的作用。人的素质有多种,它包括情感素质、心理素质、智商素质、文化素质等等,这些素质集合于人的个体,就构成人的个体所具有的自身素质。人自身或多或少具备一些这样的素质,这些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和受教育的范畴。艺术教育,无疑会对提高我们的情感、心理、文化等方面的素质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将增强我们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的能力。因此,可以说,艺术教育是提高人的个体素质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

二、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

艺术教育对人个体的整体素质大有裨益,而现阶段我们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究竟如何呢?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艺术修养处于什么水平?他们的思维状况究竟如何?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工作者)应该对这些方面十分清楚,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笔者毕业于理工大学,并在理工大学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多年,对理工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维状况有一定的了解。笔者以理工科三个不同类型专业(工商、机电、材料)的学生在同一艺术选修课程的学习为例,取出学习前后的两次答卷成绩(这是根据对广州一所全国重点大学2002年的问卷调查),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进行分析(由于所取样本和计算非常复杂,我们在这里只取用结论),得到的结论是⑦:

1.接受艺术教育较少。多年以来,由于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学校教育长期陷入了“智育第一”的误区,形成了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和制度。尤其是在理工学科为主的大学里,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接触艺术领域。他们除了看过几部电影和听过一些歌曲之外,对艺术的感受机会是很少的。大部分学生的艺术理论知识较为贫乏,艺术实践活动较少。

2.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思维方式在学习艺术审美知识前有一个共同点:思维方式的收敛型。他们对艺术的逻辑性感受较为敏锐,较为注重艺术的变化性和叙事的逻辑性(比如影视的故事情节,音乐的叙事性,舞蹈、摄影、美术中的构图、黄金分割计算等)。他们在艺术审美过程中,力图从艺术的表象里寻找一些有规律的、符合逻辑的东西,而一旦艺术的逻辑性变为次要地位时,他们会对艺术作品一筹莫展。他们对艺术美的感受力仅收敛于艺术的逻辑性范畴,也就是说,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而形象思维的能力较差。这很符合理工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其学习的专业特性有很大的关系。

3.偏文科的理工科学生有较敏锐的感知能力。统计计算的结果证明偏文科的理工科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后,对艺术的感受力,与纯理工科学生比较,有显著的差异。这是因为偏文科的理工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形象思维接受能力也不错。他们能够把这两种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容易看出问题的实质。这类学生的情感世界也比较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常常随外界情绪的变化产生共鸣。他们既能够对艺术的逻辑性有较深刻的理解,也能够较好地感受艺术的非逻辑性的情感渲染。这种类型的大多数学生,有着较为敏锐的感知能力,兴趣更广泛也更高雅,情趣也更细腻,处处体现出自身的较高素质内涵。

4.纯理工科的学生在艺术感受力方面有一定的局限。纯理工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在接受了一个学期艺术基础知识教育之后,虽然他们的艺术基础知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从两次的平均成绩中可以说明),但他们总是把想象建立在逻辑的范畴内,他们习惯用理性的目光看待情感的形象思维。在对艺术这一形象思维占主体的审美过程中,他们的接受能力则较为迟钝,艺术感受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就是为什么纯理工科学生与偏文科的理科学生在选修课的成绩上有着显著差异的原因。5.纯理工科的学生对艺术同样有着强烈的追求。虽然理工科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有差异,但并不表明纯理工科学生无“爱美之心”。从选修艺术类课程的学生数量来统计,纯理工科学生所占比例与偏文科的理工科学生所占比例相当。这说明了纯理工科学生对艺术美也有着强烈的追求,只是他们对于艺术的。入门”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给我们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提出一个课题——如何根据理工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

三、合理规划适合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教育课堂教学课程

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艺术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艺术教育各项育人功能和目标的主要场所,也是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是用“艺术创造、艺术史、艺术评论与美学”这四门学科的部分理论知识组合成的一个新的教学体系,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解与欣赏严肃艺术作品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⑧。美国艺术教育学家和艺术批评家沃尔夫(TheodoreE.Wolff)和吉伊根(GeorgeGeahigan)在谈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体系时说,“艺术史提供了历史的传承和知识;美学给予哲学的分析;艺术制作使我们有了艺术创作的经验,学生对艺术的认识部分地依靠这种经验;艺术评论提供了增强学习的文字帮助”⑨。可见,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就是把这四种不同学科的主要特点和方法综合起来,形成一种颇具影响的新的教学方式。因此,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体系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体,是跨学科的产物。

明确了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目的和教学方式后,在规划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时,必须首先考虑如何才能针对所教学生的某一特定群体,最大限度地实现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目的(这包括学生的审美需要、可用于教学的时间、教师个人的特点、兴趣和知识面、可得到的教学材料及现有的教学设施设备等等)。然后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双重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书面课堂教学计划,使教师可以更容易地、更有效地组织教学。普通高等学校开设艺术教育课堂教学都是按照以上条件来确定开设何种类型的课程。一般来说,在普通高校中开设有音乐类、美术类、舞蹈类、影视类等艺术鉴赏课堂教学和技能实践课程。笔者所在的理工院校也是按照这些条件来组织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教学的。

理工科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思维、情感、艺术感受力等方面有着与其他大学生不同的特点。理工科院校进行的艺术教育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其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必须适合理工科学生的思维特点,才可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多年在理工院校从事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经验,针对理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这个特点,我们进行了一种全新的、有别于传统的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尝试。首先在确定某课程的单元教学主题后,收集、准备教学材料,选择合适的艺术作品,仔细研究艺术作品并结合作品中适合理工科学生审美特点的细节,组织阶段性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阶段,称为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启示阶段(约需6—8学时)。这一阶段非常重要,是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何走好这第一步呢?经过商讨,我们在艺术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就理工科学生的特点,围绕艺术作品中的逻辑思维部分,选择一部叙事性强的艺术作品,或者一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作为第一次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艺术作品的逻辑思维范畴和形象思维理念中寻找一个切入点,找出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与艺术学科基础知识相通的地方,以收敛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发散性的形象思维方式来分析该艺术作品的某一细节。这样,既提高了理工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也培养了理工科学生的艺术感受力。

第二阶段,称为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阶段(约需18—20学时)。这一阶段主要是在理工科学生对艺术作品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更深入地去体会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内涵等的表现性。我们知道,要想了解和理解某一艺术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没有相关的艺术理论知识是不可能的。那么,理工学生究竟需要学习哪些知识才可以更充分地对艺术作品作出较为深刻的心灵反响呢?笔者认为,艺术教育不是为了传授枯燥的系列艺术理论,而是为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根据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特点,采取了逐渐减少讲授艺术作品的逻辑范畴、加大讲授艺术作品形象思维部分的方法。无论选修何种类型的艺术教育课程,都应该学习一些该艺术类型的“基础知识、艺术美学知识、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对理解艺术作品有直接的帮助,也将使学生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对新面临的艺术作品作出反应,进而理解艺术作品中隐含的目的和真正的意图。这一阶段是进行整个艺术教育课程最长的一个阶段,如果太注重艺术理论教学,可能使整个课程趋于枯燥;而如果太注重传统的作品欣赏,也可能使该课程陷于浅薄,这两种教学方式都难以达到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为防止这两种倾向的出现,我们在教学班上以较为灵活的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讨论、幽默讲授、确定单元教学主题、挑选合适的艺术作品等组织教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艺术理论,在理论指导下深化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开拓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目的。

第三阶段,称为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鉴赏阶段(约需6—8学时)。在这一阶段,理工科学生通过对艺术课程较为系统的学习,凭借各种艺术实践和已掌握了的一定的艺术基础理论,对艺术的感受力会有一个飞跃的发展。众所周知,理工科院校不是在培养职业艺术家,而是在培养具有多种兴趣、富于想象力的、完全实现自我价值的、有较高素质的人。学生在这一阶段里,对艺术作品有了较好的感受力、洞察力,有了越来越敏锐的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则通过更深刻、更细微、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看和倾听优秀的艺术作品,促进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对情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2003年12月笔者在结束“交响音乐欣赏”选修课程学习时,问一位同学:“现在重新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你感受怎么样?”他说,我感觉到身体中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力量,这种力量使我热血沸腾,使我勇往直前。然后又问一位同学:“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你听到了什么?”她告诉我,有一种凄美的“感觉”和“想象”,还有一种揪心的悲怆。这些反映出理工科学生在经过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学习后,欣赏艺术作品、理解艺术作品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得到了一种升华。如果将他们升华了的形象思维和本身较好的逻辑思维结合在一起,就会极大地提升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非专业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毋庸置疑,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理工科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还能够传达给学生“一种意识,一种在艺术作品中寻找真正潜在价值的意识,一种寻找有意义的艺术形式的意识和培养一种真实品味的意识”⑩。虽然要培养这种自我意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不是靠一个学期的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完成的,但是通过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我们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带领学生步入“艺术殿堂”的艰巨任务。

注释:

①②⑥⑧列维、史密斯著,王柯平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③HerbertRead,TheRedemptionoftheRobot;MyEncounterwithEducationthroughArt(NowYork;SimonandSchuster,1966)

④RebeccaWest,TheStrangeNecessity(London:JonathanCape,1928)

⑤KennethClark,MomentsofVision(NewYork:HarperandRow,1981)

⑦胡健等著《对理工科大学生艺术修养的分析和思考》,原载于《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艺术教育发展范文4

    一、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

    这是音乐区别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体现音乐艺术特殊性的基础。音乐的声音主要是 乐音,乐音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这些特性为使音乐艺术具有丰富多采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把握声音艺术的特点来做教育工作,譬如,音乐中的声音要有准确的音调,无论 歌声、琴声都要注重音准,音乐的声音要动听,不仅要选择动听的旋律还要注重演唱演奏时音色的美。在音乐 活动中要善于运用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

    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唱歌要用听觉辨别、检验、校正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 ,声音是否动听,吐字是否清楚,节奏是否正确,歌唱的情感表达是否感人。舞蹈要用听觉感知音乐的节奏和 音乐的起、止,才能随音乐合拍地跳舞,并随音乐的起止而起止动作;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才能用舞 蹈动作表达情感。音乐欣赏则更要用听觉去感知、辨别、想象、领悟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内涵。音乐是用声 音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听觉在头脑中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听觉形象不像视觉形象那么具体可见,因此。 在音乐欣赏中首先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情绪的发展变化,联系有关音乐的生活体验,唤起联想、想 象中的形象,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艺术美,进而领悟其情感内涵。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的“窗口”,在音乐教 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二、音乐是需要表演(演唱、演奏)的艺术

    画家创作的画,文学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直接供人们欣赏。而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则必须经过表演 者的演唱、演奏,才能有活生生的音乐艺术供人们欣赏。所以说,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包括三个方面——音乐创 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而音乐表演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掌握 的音乐技能技巧,通过演唱、演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力。因此、音乐 表演成为沟通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间的桥梁,成为展示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环节。为此,音乐艺术十分重视 技术的磨炼和艺术的创造。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歌唱和乐器演奏都属于音乐表演的范畴,也应当重 视幼儿音乐素质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发展,使他们有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从音乐活动中得到情 感激动和美的感受,借以培养感受美、表现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三、音乐是擅长抒发感情的艺术

    声音是生活中人们用以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声调有触动人的感情的特殊作用。而音乐艺术是用有组织的 乐音,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出来的,用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抒发、激励、 表达人的感情的特长。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从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材教法到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都要 抓住音乐艺术这一特长,把教育工作做到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引导幼儿在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 受中参与音乐活动,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教育功能。无论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发挥 音乐艺术教育这一优势,把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得富有音乐艺术特色,愉快活泼,寓教于乐,生动感人。

    为了叙述方便、把音乐艺术主要的特殊性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它们是互有联系、互相 影响的。如,正因为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艺术,是用听觉感知的艺术,因此作曲家写在乐谱上的音乐作品不能 发出音响,必须有人演唱演奏才能使音乐产生社会的、教育的影响。正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有传情达 意的功能,而且声音与人的情感活动都是在时间过程中进行的,所以音乐不仅能抒发、激励、表达人的喜怒哀 乐各种感情,还能表达感情的发展变化。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目的是更有力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特长, 做好音乐教育工作,促进儿童发展。

    唱歌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占的比重最大,也是最容易普及的音乐艺术形式。歌曲中有词有曲,词曲共同 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人们可以借助歌词较为具体地理解歌曲的含义。而旋律中声音的起伏、节奏的 长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都是在和歌词一起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发挥激励人的情感的作用,在演 唱中词曲共同表达思想感情。如果在歌唱中只注意歌词的教育意义,忽视旋律的作用,就会忽视歌唱的艺术表 现力,削弱唱歌教育的力量。下面以剖析歌曲《让座》(刘明将词曲)为例〔曲例见《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教材 》(李晋瑗编著)中班第17页〕,试说明词曲共同表达歌曲的内容、思想情感。

    这是一首以小朋友为主人公的叙事性歌曲,歌曲选择的特定环境是生活中常见的“乘客实在多”的公共汽 车上。在歌唱叙事的过程中,自然地流露着叔叔、小朋友和老婆婆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亲切情感。这种 纯真、朴实无华的情感不仅在歌词的情节中流露着,也在旋律中流动着。歌曲开始以平稳的节奏,叙事的口吻 ,唱出“乘上公共汽车,乘客实在多”的特定环境,紧接着以上行又下行的旋律唱“叔叔站起身来,给我来让 座”,而

    (附图 {图})

    表现了叔叔让座的行动,小朋友感激的心情,突出了让座的主题。第1—6小节第二段词以同样的旋律来 唱“前门又上来了一位老婆婆,我忙拉着她的手”,表现小朋友和叔叔以一样的心情,把座位让给老婆婆,并 以平稳的

艺术教育发展范文5

关键词:创新实践设计教育

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与科学的调和。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需要发展、深化和创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并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1深化设计教育理论体系

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更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上急需的合格人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还可以掌握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他们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在今天的经济市场条件下,需要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学校设计教育并没有完全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完全依赖用人企业,给学生就业造成压力。

2建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

2.1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艺术教育本身富有创造性,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一批富有时代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我们应改变传统的以单纯传授艺术知识、训练艺术技能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集体绘画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育方式,营造人性化的教学氛围,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适合的手段、方法,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表现自我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加强基础课教学适应性与专业课教学实用性

艺术设计教学应纠正以往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在基础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逐步塑造出充满创造性、个性的表达自我。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制订改革方案时,经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现实的就业需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2.3增强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艺术设计是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相渗透的。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今天开放的社会中,对外设计服务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的设计理论过度转化到设计实践中,增加理论指导实践的针对性,让学生在实际的设计项目中不断提高理论的深度,解决不断发展的设计实践中的问题。

3把握艺术设计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3.1艺术设计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世纪的设计观念是,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设计向非物质设计转变;从产品设计向服务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艺术设计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因而使得设计语言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设计是文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流行的色彩与块面的罗列与拼凑。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在未来的设计趋向中,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把握住历史的契机,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3.3坚持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艺术教育发展范文6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

我们从如何创设艺术教育环境和教师指导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实践和研究。

一、创设具有农村特色的艺术教育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城乡各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我们创设了富有农村特色的艺术教育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民间艺术品对幼儿开展艺术教育。

(一)创设经济、丰富、有教育价值的艺术教育环境

在农村经费严重紧张的情况下,农村幼儿园要向城市靠拢,做大量的艺术教材、教具、幼儿艺术活动材料等的投入是不现实的,必须根据当地实际和幼儿园现状,量力而行。

1.营造美的园地。因为没有经费使用艺术喷画,教师们就用调和漆粉刷出一幅幅靓丽的壁画,鲤鱼跳出水、大象岸上走、恐龙找朋友、飞船飞上天等等,墙面油漆画经济、美观又不易褪色。画面内容不一,能针对孩子们不同的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2.营造良好的民间艺术欣赏环境。就拿民间美术欣赏剪纸来说,它能使幼儿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加强美的视觉感觉,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引发他们对美的向往。例如,我们模仿民间过年的习俗,在活动室门上粘贴生肖题材的剪纸作品,挂上灯笼,在墙上张挂孩子们的剪纸、染纸作品等。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热闹,欢快的节日气氛,获得有关民间艺术形式的审美经验。

(二)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的优势开展艺术教育

1.教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所赋予的优势。艺术中的许多要素,法则,如色彩、点、线、面、节奏、音乐、对称比例等都可以在大自然中发现它们的原形,而且许多艺术创作的题材都来源于大自然。在艺术教育中,我们常带领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发现其中蕴涵的美,以提高幼儿的艺术感受力,丰富其艺术体验,从而促使其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

2.我们还可以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就地取材,组织各种艺术活动。比如随处可得的泥土,幼儿特别喜欢,他们会拿泥来塑造各种造型,等泥干燥后,再用水粉涂色。泥土造型稳定,水粉色彩鲜艳,深受幼儿青睐。再如春天带孩子欣赏蝴蝶,观察它飞时的动态,激发他们进行绘画和舞蹈创作;夏天组织幼儿去树林、草地观察蜻蜓,倾听知了的叫声,欣赏七色的彩虹;秋天组织幼儿观察农民伯伯收割,创作丰收的画面;冬天组织幼儿看雪、玩雪、画雪等等。这些活动能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我想这就是农村的优势,农村的孩子虽没昂贵的艺术活动材料,但照样也能感受美,进行美的创作。

二、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艺术教育质量

(一)教学活动形式要多样。由于幼儿好奇心强,对同一活动内容持续时间不长。所以活动形式切忌单一,要经常改变,以活跃气氛,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参与程度。如在进行《小蝌蚪找妈妈》音乐活动时,我们采取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理解内容,再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从而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共同投入活动。首先,教师借助语言把孩子带入到活动情境中。“有一只小蝌蚪,它长着圆圆的脑袋,黑油油的身子,细细的尾巴会扭呀扭,在小河里还会转圈游,游呀游,咂咂咂,转呀转,咂咂咂,小蝌蚪游游游,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里呀?”在幼儿对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让他们扮演角色进行游戏。孩子带着问题在不同的活动形式中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所以也特别投入。

(二)面向全体,加强个别辅导。艺术教育应遵循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一方面我们应考虑到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制定出相应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应根据孩子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内容。在组织活动时,我们采取集中、分组、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在组织音乐活动、美术活动、制作活动及文学欣赏活动的同时,我们还在区域中增设了各类兴趣小组活动,既满足了大多数孩子的发展需要,又开发了部分孩子的艺术潜能。

(三)审美和技能训练相结合。审美和技能训练并不对立,它们应是一对发展的共同体。但审美又绝不等同于技能训练,它更需要技能来参与,使审美得以更好的体现。如孩子对形体、色彩、文字、音乐等有了一定的敏感力和鉴赏力后,就会在舞蹈、绘画、文学欣赏、歌唱活动中加以更好的体现和运用。同样,孩子在进行一些知识性和技能性的活动时,也离不开审美情趣和能力的参与。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教会些什么,更多的应该是让孩子去创造和发现美,不断优化个人情趣。

总之,要提高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质量,关键是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环境与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不要一味仿效城市模式。同时要加强教师业务培,转变旧的落后的教育观念,努力寻找一条既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又切合实际的新路子,来提高农村艺术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