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土地利用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园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园区土地利用规划

园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1

关键词:城市土地规划;资源利用;探讨

近些年,我国城市发展迅速,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资源利用以及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并且在城市中引发了很多的冲突出现。在我国的前期的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因为并没有预料到城市化进程发展如此之快,所以在土地资源规划上,设计范围与现如今的城市需求不符,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城市发展要求,导致现阶段的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所以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重新对于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点,只有确保土地利用率提高,才能使之符合城市发展需求,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1 现阶段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土地规模扩大过快

在城市人口、企业迅速增加的今天,对于居住建筑以及工业厂房建筑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由于城区内土地资源已经无从插足,所以很多新兴的建筑逐渐向着城市周边扩展,大学、工厂、产业园区以及物流园区等不断想着城市外扩张,大量的占据城市周边土地,已经占用了不少耕地区域,土地资源出现透支现象,并且在不断扩张的情况下,还是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1.2 城市原有土地资源利用率低

在城市原有的占地区域,对于土地的利用率并没有达到土地利用率的最高点,很多地方存在着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很多城市中心区域都存在着废弃土地,这些闲置的土地资源甚至可以占据城市整体占地的百分之八左右,如果可以对于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土地资源压力。并且在现有的城区中心区域,商业用地以及工业建筑普遍存在土地浪费现象,增加了城市投资,并且还不能达到符合投资的产出,及浪费土地资源,也不利于城市发展。

1.3 城市土地资源分配不协调

在城市土地资源的结构分配中,商业用地以及政府用地在整个城市土地中占据了很少的部分,大部分土地是被工业生产企业所占据,已经远高于城市规划中工业产业应占有的比例。与很多发达国家对比,其工业产业占地不会超过百分之二十,但是在我国的城市中,工业产业的占地已经达到了将近百分之三十。并且在城市中人均可使用的道路以及绿地区域占整体土地利用比例太小,并不利于城市环境发展,也影响了城市的协调发展。

2 城市土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土地信息管理不全面

在城市的土地规划过程中,规划人员并没有合理利用城区土地信息,只有对于城市土地信息数据进行仔细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分辨出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确保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但是在现阶段的城市土地规划过程中,很少有研究人员对于城市土地信息资源掌握完善的,大多数管理部门对于城市土地资源信息并没有进行及时的存储和更新,也就导致了土地资源信息记录存在误差,并且杂乱无章的现象,要种影响着土地资源规划的合理性,而且规划部门对于土地信息资源了解不足,必然会导致土地资源管理的不合理,不到位问题。

2.2 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不相协调,与经济发展不衔接

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中均有相应的规定,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职能分属土地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两个规划的编制上所依据的文件、规程、技术标准不同;城市土地分类体系不同,城市土地的统计口径不同,每一轮规划编制的时间不同,规划编制的出发点也不相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耕地保护,而城市规划则强调城市规模。这些差异往往导致实践中城市土地的管理工作受到“多头领导”,给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同时,两个规划不能与城市的总体发展融为一体,保证城市用地规模的合理扩张。

3 城市土地规划资源利用措施

3.1 基于系统协同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由许多子系统构成,如经济子系统、教育子系统、科技子系统、人口子系统、城市用地子系统等。按照系统协同学理论,一个复杂系统只有内部各个子系统协同发展,才有可能实现系统宏观层面的有序发展。

首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要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为总领,满足、协调各子系统的用地需求。城市系统的发展,需要各个经济、社会子系统战略的支持,如制定相应的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战略,控制人口的增长与分布,建设城市交通系统等。其次,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要协调好用地子系统内部各类型用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各类用地合理布局、集约利用。

3.2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建议

按照促进城市系统有序发展及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当由土地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共同负责编制,经济发展委员会、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经济职能部门以及各类土地使用部门参与编制。规划的编制要遵循客观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使规划能够真正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控制起到实效。

(1)深入开展城市土地用地现状调查。客观、准确的用地信息是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基础,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之前应当首先对城市的用地系统展开深入的调查,明确各类用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土地信息的管理制度,建立城市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

(2)根据城市各经济、社会子系统发展战略,制定城市土地的利用指标。针对不同的用地类型,选择适宜的指标,如人均占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出、绿地率等,对土地的集约利用进行控制,使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及需求。

(3)合理控制城市土地子系统内各类土地的使用。每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占据的自然资源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城市特色。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在对土地利用进行集约控制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城市的定位及其具体特点,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的特色a业、优势产业。

4 结论

城市的存在,承载着人们正常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并且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存在,对于整个国家的政治、文化进步都有着不可比拟的意义。并且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对于土地进行合理利用也成为了城市发展新的需求,随着城市人口以及企业的增多,城市对于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所以合理的对于城市进行土地规划,可以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发展,确保城市交通的顺畅,并且对于城市的长期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园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2

关键词:开发区;土地管理;方法

一、开发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开发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示范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开发区土地利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规划和布局缺乏科学性。

2、开发区总量过大。

3、土地利用率低下。

4、土地资源流失严重。

二、我国开发区土地管理应采取的措施分析

1、土地资源合理规划措施。

改革我国的土地出让、征用制度,加大对违法土地审批的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完善土地出让机制,使土地出让的拍卖、招标进一步制度化;尽快立法规定土地招标拍卖的范围、组织、实施程序,增强其可操作性。改革目前的征地制度,提高征地补偿安置费,保障农民利益。土地出让和征用制度的完善使土地价格更加符合市场价格,可以约束开发区“零地价”、“负地价”的恶性竞争。应加大对违法下放审批权的执法力度,维护法定审批权的权威性。

首先,要强化开发区规划的管理工作,通过开发区的地位、功能和作用的分析研究,来科学、合理地制定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作用。在规划的制约与引导下,从开发区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结构和布局,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促进园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保证产业园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其次,开发区要遵循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开发区规划既要立足现有的发展水平、功能定位和自身特色,又要具有足够的超前性。在做近期规划时,要以开发区现有规划为框架,向新城区方向发展,形成产业区、配套区、中央商务区、生活居住区等功能分区格局。在做远期规划时,要以开发区为中心向周围扩展,根据开发区经济区位条件、发展状况、所在区域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等状况确定规划面积和发展布局。再者,园区土地开发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在存量土地未充分利用之前,决不新征占用土地要确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时间、开发顺序、开发规模和开发强度,做到不早征,不多征,规划一片则开发一片,使用一片则收效一片,以减少土地的闲置和低效率开发。

2、实行土地管理信息化、科学化。

开发区的建设应该从全局出发,既要考虑到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又要分析地区产业积聚的需要。国家应从全局加强对园区的指导作用,制定全国的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地方政府应打破目前地方利益的局限性和行政壁垒,整合资源。建立区域性开发区协调组织,协调各自的分工和发展重点。应主动促进产业集聚,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传统的土地管理方式和手段高耗、低效而且精确度不高,使得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时空信息不能及时得到管理和更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计算机、网络以及现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支撑的土地管理软件应运而生,实行开发区土地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土地信息的变化情况,如土地用途变更等,并及时、适当的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如严格控制非农用地审批,使土地管理达到实时、高效。

3、规范土地市场

必须尽快建立新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机制,完善土地市场。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分配和利用土地,规范和完善开发区的土地市场,借助地价杠杆来调节土地利用,可以减少盲目占用、非法占用耕地,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在出让土地时,要引入竞争机制,可以采取招标、拍卖等形式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尽量不采用行政划拨的方式,使得土地市场逐步步入规范化、公平化。

改善园区内部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集约化使用,以产出效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最大限度提高单位土地利用效率,把用地数量与投资密度、科技含量、土地产出率作为进园标准,从招商源头入手,吸引占地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土地利用从粗放外延式开发转向集约内涵式开发。目前,在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建设土地已具有一定规模的条件下,园区必须转到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来。

同时,要发挥监督机制,确保规划实施。一方面建立严格的土地利用许可证制度,土地用途一经规定不能随意更改,任何对土地用途做实质性改变的土地开发均需向规划机关进行开发许可申请,另一方面建立出让土地开况公示制度,监督土地开况,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刚性。

三、土地资源有效监管措施

1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其经济效益日益显化。当前,虽然我国开发区土地经营管理体制在改革中不断的取得进步和完善,但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体制方面还存在诸如多头管理、权利受到其他行政部门牵制等问题。总结开发区土地管理的经验教训,参考国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管理的实践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土地管理部门与相关经济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并能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来保证经济发展与土地合理利用相协调的新型土地供应机制。

(2)明确土地管理部门、开发区管委会以及其它相关部门土地管理的权责,按照管用分离、分工明确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协调一致的管理体制。

(3)加强土地立法体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做到对土地违法行为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各级政府越权批地以及开发商的土地违规行为。

(4)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完善用地审批制度。

2、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在实行分级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既是地方利益的代言人,又是法律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缺乏对其土地利用行为及后果的有效监督和反馈机制,从而导致以牺牲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去获得地方利益的行为屡禁不止。因而有必要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全面、动态的跟踪调查,定期制作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详图,为实施土地利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和手段,提高土地利用监督和反馈的时效性和可行性,充分发挥监管机制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强化土地管理部门垂直管理的职能,切断行政部门对土地管理部门管理职能的干预,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等相关土地管理法律政策对有关土地违法行为进行制止和处罚。

(2)设立土地利用联合监督检查委员会,公开行政、接受群众举报,委派检查员到各土地管理部门,其工作直接向监督检查委员会负责。国务院授权国家土地相关部门组织联合监督检查委员会代表国务院依法行使地政监察权,对各级各地政府和相关土地管理部门的土地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并保证其监督行为不受地方政府的制约。

园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3

关键词:两型社会;集束城市;生态城市;九华

Abstract:In December 2007,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City Group“two-oriented society”(a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approved by the State. Two types of society that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resource-saving society,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s the two types of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pilot area, shoulders an important historic task. Is located in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of Jiuhua Riverside Metro urban planning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s well as to enhance the target region. Jiuhua and Changsha big butt Hexi District, caused by the pilot of the two-oriented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planning thought, in this article, as well as from around the connection area Jiuhua research planning, in order to cluster in urban and eco-city concept,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types of Under the understanding of urban planning as well as some methods used to express the thinking of city planning.

Keywords: Two types of social;urban cluster;ecological city;Jiuhua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2-0077-03

1前言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长株潭城市群继浦东、滨海新区、重庆之后成为第四个获此特殊政策支持的地区。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两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型主体、环境友好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主体体系、环境友好型体系等,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型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九华概况

九华经济区作为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是未来湘潭主城区的重要组团,东临湘江,南接湘潭市区,北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交通区位优越,上瑞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长潭西线高速纵行南北,并设有湘江千吨级航运港口(图1)。自2003年湘潭市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启动九华经济区建设以来,现已形成十余平方公里建成区,以汽车、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为支柱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由单一的工业园区向具备综合功能的城市新区发展的条件日益成熟。

现实的发展,铸就了九华人的骄傲,在短短的五年时间,九华经济区达到了一般园区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才能达到的水平。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经济区陆续引进了台湾联电、韩国三星、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吉利集团等国内500强企业,吸引了400多亿投资,建设面积达到10km2。

1.2两型目标下规划理念的转变

新的发展背景与诉求,要求从规划引入新的理念,从实际出发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以人为本,引导城市、产业合理布局,创造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结构和形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探索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图2)。

2集约用地理念

2.1 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业、各类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涉及各行各业,关系全局和长远。从20 世纪80 年代算起,我国已经进行了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两轮的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理念上都强调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的建设用地强调不够,对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考虑的不多,没有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社会关系,贯彻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手段,更没有真正地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模式,保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社会进步目标和生态环境改善目标的高度协调统一。

2.2 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

西方国家真正称为“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或近似称为“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划外延要比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要小得多。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土地利用规划是县市一级的规划或者是城市规划的代名词。对于城市规划方面的理念还是值得借鉴参考的,例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理念,该理念是在欧洲可米尔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精明”(smart)的内涵,强调的不是将土地保护发展孤立或对立起来,而是充分考虑土地开发、城市增长以及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需求。其内涵就是一项将交通和土地利用综合考虑的政策,促进更加多样化的交通出行选择,通过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将居住、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布置在一起,并将开敞空间和环境设施的保护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精明增长”理念在设计原则上的体现,近年来又相继出现了以土地集约化利用为特点的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潮,典型代表是“新城市主义”( NewUrbanism)和“公共交通社区”(TOD)等。

2.3九华集束城市规划

2.3.1九华用地现状

通过运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基地的坡度坡向(图4-5)进行分析发现,基地65%的用地坡度小于8°,坡度小于15°的占85%以上(表1),总体地形相对较平坦,有利于新城的整体开发。结合自然生态环境的分析评价,规划将用地分为不宜建设用地、可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用地三大类。基地地形总体上形成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的格局,中间有一条明显的楔形谷地,现状主要为农田、耕地,以及零散的水系。

2.3.2九华集束城市规划

集束化的城市中心布局也符合九华滨江新城的区域定位,九华经济区处于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其发展有如一双手,一只代表长沙、一只代表湘潭和株洲,南北对称,两手汇聚,区域的发展能量集聚于新城中心,共同托起九华这颗长株潭地区的绿宝石。主要功能集束以工业区为起点向湘江发散,符合九华经济开发区由内向型集中向外向型发散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而依据功能集束形成的中央城市格局也将进一步整合规划区“山水合城”的生态特质,形成面向湘江开敞的城市空间框架。主要功能由西向东发展,契合了九华由现代制造业向生产业,再向消费业和城市综合服务业逐步发展的态势(图6)。

在以上三个主要功能区的基础上,未来的滨江新城中心将以七条功能集束构建城市脊梁。中央集束轴依次集合行政管理、中央公园、金融中心和展示中心,直指湘江对岸昭山景区。中轴两侧对称布置两条商务办公集束和两条居住集束。北侧生态游憩集束指向兴马洲,南侧产业发展集束指向湘江对岸仰天湖景区(图7)。由内而外,由西向东、由陆到江――九华经济区的东向发展实现了九华新城内部功能的有机优化组合,形成一种可控状态下的最优新城拓展的理念,也符合资源友好和环境节约两型社会的总体目标。

3生态城市概论

3.1生态城市理论

生态城市是在城市生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人居环境模式。1981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杨洛斯基首次提出生态城市概念,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的计划研究过程中再次强调“生态城市”的概念,美国生态学家查理・瑞吉斯特等国外生态学家对生态城市有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①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②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③居民的生活标准;④文化历史的保护;⑤将自然融入城市。

3.2生态学规划理论策略研究

景观生态学理论策略研究:斑块、廊道、基质理论认为:组成景观的景观元素有三种基本类型,即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景观中任意一部分都无外乎这三种类型,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者落在廊道中,或是落在作为背景的基质里。三者构成的模式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大型斑块可以比小型斑块承载更多的物种,对某一物种来说,较大的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发展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图8)。

3.3九华生态城市规划

3.3.1两型社会背景下生态需求分析

城市环境需求:城市生态环境对保持生物多样性,抵御外来生态灾害,提供生态资源,维持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共生等方面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业态开发需求:在城市的开发中,自然风景条件好、生态环境佳的地方是商家的必争之地,所以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城市合理开发,创造经济效应的的基础。

通过对基地的现状自然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生态策略的理论研究和“两型”背景下生态需求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对九华滨江新城的生态目标定位为: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示范区

――“开放共享、原生共生”型生态城

――“自然和谐、山水宜居”型人文区

3.3.2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3.3.3生态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设备选用上,充分考虑“环保健康”的要求,比如采用热泵驱动的热、湿负荷独立控制的音效、环保、健康型空调系统,避免使用有凝结水单盘管,通过除湿机内盐溶液的喷洒除去空气中的尘埃、细菌及其它有害物。使用绿色环保制冷剂。禁用水冷式空调,降低能耗,采用环保的冷却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在建筑内部,也应当结合具体条件,考虑生态绿化,在屋顶或是建筑内部设置部分绿化设施,改善局部气候和环境(图9)。

对于污水雨水的收集和处理,也应当予以考虑,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和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和浪费(图10)。

4结语

作为湘潭大河西先导区的九华滨江新城,它的发展具有挑战性,因为它的综合区位,它的交通优势,因而它的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通过对九华的研究,以及资料搜索,概念论证等等过程,坚定了自己对它的认识,亦即对两型社会下的城市规划的认识,集束城市和生态城市主要是基于两型社会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中主要包含土地集约、功能集约;生态景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观点,旨在阐述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些观点。

参考文献:

[1]周正华.浅谈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模式[J].金融经济.19-20.

[2]刘茂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湘论坛.2008(2):35-37.

[3] 杨方东.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发展模型研究[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07:13-17.

[4]陈常优,李汉敏.基于节约集约土地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J].603-608

[5]但承龙.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6]刘海龙.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J].城市问题.2005(3):67-72.

[7]张占录,张占峰.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园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4

关键词:建设用地 节约 集约 利用 技术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140-02

1 在技术层面上

一种良好用地管理办法,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制度和可操作性的规程做保证。研究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应用规划的手段,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用心捕捉能带动城市扩张,又能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的基本措施。把土地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作为一个因子,扩大研究成果,满足建设用地市场需求,有序实现集约。

1.1 坚持从规划入手,提高规划的功能和作用,力求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注重规划的前瞻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完整、长期的系统工程,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科学利用土地的前提,它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时序的规划所构成的交互网络系统。要建立健全逐级控制、分工明确、重点突出、衔接统一的规划体系,必须强化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和政策性,提高地(市)级以下土地利用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不论大小,但都不能偏离有理、有据、有序、有效的基本原则。有理就是说编制或修编规划必须从长计议、理由充分、观点鲜明,发展方向清晰,理得清、挑得明、有说服力,可操作性强。有理有据就是说土地利用规划在编制期间必须分析过去发展中的利弊,着眼编制后的发展前景,从战略的高度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度提出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数据、指导规划编制,体现规划的实用性。有序就是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必须坚持短、中、长规划结合,体现规划的阶段性和实现规划的长效性的有机统一。有效就是说规划不是一纸空文,是付诸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规划编制过程必须把有效性作为发展方向,在编制中注重其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的基本要求,规划在实施过程必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1.2 从产出入手,坚持土地利用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挂钩

土地是不能再生的稀缺资源,土地的开发利用不加以控制,没有一个定量的经济标准,不仅是浪费资源,严重的说是通过毁灭资源。实施土地的综合利用,必须把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一并加以研究,力求低开发实现高产出。特别是工业项目的开发,不少地方圈地现象严重,几百亩的用地仅见一层的厂房,建筑密度不到25%,年产值也聊聊无几,给国家提供的税收也很少,这样的开发必须限制,考察土地利用是否集约、节约用地产出率是个基本要求,工业用地是这样,房地产开发用地,第三产业用地、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都必须坚持以产出率为基础,鼓励支持高产出的用地项目,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用地需求,做到用地节约、产出集约。

1.3 要从标准入手,城乡规划要把用地标准作为土地利用的强制性内容加以控制

以人口总量、建设用地的规模为基础,制定规划利用土地标准,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对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进行科学安排,确定合理的城镇用地规模,加强与土地利用相关行业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制定出土地利用的标准化文件。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客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分别控制着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要求,合理制定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开展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用地指标、居住区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1.4 从空间入手,加大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程度

城乡用地空间的整合,不仅仅是城乡两种地域景观的物质空间整合,它还是包括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整合。因此,城乡空间规划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用地空间规划,应该是土地、经济、社会和生态规划的结合和统一。需要国土、规划、计划、经济、环保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建立横向联系机制,避免各自为政,相互制约。然而要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还必须从建筑物用地的纵向来考虑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即开发土地上下空间布局的利用:一要坚持节地升空,出让土地时就要科学提出容积率的标准,让更多的建筑物升向空中,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二要节空伸地。空中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仅是节地的一个方面,同时要考虑向地下要资源,把建筑物能向地下延伸的部分都往地下延伸,开辟地下建筑空间,更多地满足建筑的配套需求。

1.5 从墙体改革入手,突出节地、节能、限制粘土墙体材料的使用

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应用,在于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节能利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筑功能改善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必须鼓励和支持新型墙体材料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工作,对在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宣传教育等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应给予奖励。要鼓励利用矿产尾砂、工业废渣和废弃物、建筑垃圾及江、河、湖、海的淤泥等替代资源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要采取措施限制生产,使用空心粘土制品,逐步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瓦)。对违令使用粘土制品的要给予严惩。禁实工作要从城市逐步向农村拓展。确保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都能用上新型墙体材料。

2 管理层面上

管理是一种制度与行为的统一体。城乡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当前土地资源严控,各地争相寻求建设用地,以实现城市扩张、项目落地而不顾土地在使用上的节约与集约的前提下,不顾影响环境和无序建设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体制和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为经济的发展找到双赢的路子,着力做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2.1 加强规划对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指导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新土地管理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加强对土地清查、实施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以节约和集约用地求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合理、节地挖潜、集约利用土地为原则,合理地编制、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真正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上的龙头作用。

加强各规划间的协调配合工作。一方面要切实做好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工作。土地管理部门要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城市建设和耕地保护、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城乡规划在用地规模及布局上服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修订和实施中保持协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近期建设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近期各类、各级建设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通过合理制定土地供应计划,统筹安排规划期年限内各类、各级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比例和开发时序,确保节约和集约用地目标的实现。

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针对当前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可以采取下面三个方法:(1)加强城镇体系和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大力度整合土地资源;(2)加强村镇规划的编制。村镇规划要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农村居民点,迁村并点。统筹安排乡村工业用地,严禁零散布局。通过村镇规划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从而减少农村建设用地;(3)加快城乡规划立法,在已编制完成的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工作间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性联系,从而使城乡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的过程能有效地得到保障。

2.2 制定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规划控制标准

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加快制定建设用地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要根据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的要求,确定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从而合理制定出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要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做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建设用地指标、居住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2.3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用地布局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要求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也应随之进行调整,特别是城市房地产业,工业用需求的加大,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以实现建设用地的节约与集约。如可以用收取级差地价的方式允许企业用地的变更,达到充分、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同时应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用地实行土地置换。

2.4 建立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制度

全面掌握城镇和开发区存量土地面积、类型、用途、权属、分布等状况,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开展城市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制定盘活存量土地的实施方案和积极稳妥的政策措施,促进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

2.5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可以通过建立规划巡回执法检查制度,实行规划执法监察公开制度,建立纠正行政违法、不当行为制度,建立违法案件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完善规划动态监察制度来实施。

3 结论

土地节约利用是当前土地利用的主要趋势,只有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一起抓,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园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5

一、工程建设基本概况

邮亭镇24米工业大道建设工程选址于邮亭镇烈火村,东起邮亭陈鲫鱼餐厅,西至邮亭综合农贸市场,大道全长1.05公里,工作面宽60米,含路幅宽24米(其中车行道为4车道,宽14米,两侧人行道各宽5米)。工程涉及邮亭烈火村5社、8社、9社、18社,需新征占地100亩、拆迁农房50余户。工程计划总投资1850万元(其中征地拆迁350万元,道路建设及附属工程1500万元)。工程建成后将新增工业建设用地450余亩。工程投资的债务偿还理想期望值预计3年,建设资金偿还渠道主要为企业发展后的税收回报,按照大道建成后可利用土地450亩计算,以每个企业投资规模2000万元、用地20亩规划,可接纳企业20个以上,按照每个企业年产值3000万元估算,每年可新增工业产值6亿元以上,年创税收可达2000万元以上。

该工程建设项目是目前拓展邮亭汽摩配件产业园唯一位置,符合邮亭镇城市总体规划、邮亭镇土地利用规划和大足工业园区邮亭B区控制性详规。工程竣工后将迅速形成邮亭汽摩配件产业园的又一承载平台,对提升工业园区的对外形象和直辖市的“窗口”和“门户”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基本原则

(一)建设业主

建设业主为邮亭镇人民政府,协办单位为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二)开发目标

2007年12月前完成项目的前期勘查设计和招商引资工作,2008年1月—2008年6月完成24米工业大道建设工程,提速推进邮亭汽摩配件产业园的建设进度。

(三)开发原则

1、遵循“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原则,严格按照邮亭镇总体规划和大足工业园区邮亭B区控制性详规的要求,制定控制性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把该大道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齐全、规划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工业大道。

2、遵循“人民城市人民建,公益事业大家办”的原则,工业大道主干道新建的水、电、气、通讯、网络传输、有线电视等输供管线由各主管部门自行筹资与道路建设同步配套完善。

三、建设资金筹集

(一)先期启动工程征地拆迁和勘查设计费用,由邮亭镇与县工业园区管委会研究解决;工程建设由开发企业全额垫资修建。

(二)积极争取国家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建设项目资金,资金到位后全部用于工程建设垫资后的首批付款,不足部分工程资金用县城南环二路的商业开发用地的出让金、土地收益金、部分城市建设配套费(除上缴中央、市级外)进行抵付,并及时进行招商建设。

园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6

关键词: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管理措施;问题;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依照国务院规定批准兴办的各级各类开发区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等文件精神,着力推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切实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5年来,国土资源部共组织开展了三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评价工作旨在通过开展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摸清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测算开发区各类土地利用潜力,为促进开发区土地利用由外延扩展转变为外延扩展与内部挖潜相结合献计献策,并根据现实需求和问题对现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提出优化建议。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况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对农业利用的研究,由大卫・里卡多(David Ricardo,1772-1823)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所谓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构成不同,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对现在已利用的土地增加劳力和资本,这个方法叫做土地利用的集约(天诚国土规划)。土地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土地的有效供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耕地被占用,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锐。而与此同时,许多城市呈“摊大饼式”扩展,城市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现象普遍存在。解决这一矛盾,根本途径就是内部挖潜,因此,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增长方式、管理方式、法制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同样在短短的 20年的时间,我们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集中表现出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增加单位 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与此同时,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能源消耗量大。节约和集约用地是我国土地利用的唯一出路。随着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供给的缺口很大,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如下:

1、开发区布局分散

分散布局造成用地的局限性,如果引导失效的话,将会出现空间结构继续分散的恶性循环。广经开区一方面,由于片区分散,造成用地不连片,难于引进大的项目;另一方面,片区的分散独立,造成一个区片土地开发完毕后,不能在一个统一的区域范围内调整用地,又要去寻找另外的片区,有可能造成未来将会出现第五、第六个分散片区,以至于带来更多的矛盾和问题,造成空间结构分散的恶性循环。

2、用地结构平衡度不够

由于开发时序、自然条件、历史沿革、政策导向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工业用地与道路广场用地得总面积占已建成城镇用地的90.19%。由于历史原因,以工业发展为引导,难免体现出第二、三产业比例失调。加上直接利益的驱动,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过于注重工业的用地数量,而居住用地比例不高,职住失衡导致区域功能结构性不足,过多的需要主城支撑。基础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同时存在于土地利用现状中。由于政府资金有限,基础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必然突出。因此,用地结构仍然比例失衡,居住和基础设施用地不足及功能的失衡也会导致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障碍。

三、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也越来越凸显,实行土地集约利用措施必须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1、建立工业项目入区评估机制,按照投资密度、产出效益和科技含量对项目进行科学的评定和分析,鼓励“占地少、用水少、物耗少、能耗少、污染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入区,并通过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办公会或重点项目调度会研究确定企业的用地规模。

2、按照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要求确定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工业用地容积率应控制在0.8-1.5范围内(特殊产业应根据其生产工艺流程要求并通过项目会审会审查确定),对未达到容积率要求的规划设计方案,规划部门不予审批。建设项目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工业项目的建筑密度应达到55%。鼓励企业使用地下空间,地下面积不计入容积率指标。

3、开发区土地管理部门会同招商部门、规划管理部门加强对入区项目用地的跟踪管理。严格控制企业预留用地。对取得规划意见书后超过规定的期限未签订预约用地协议并提供规划设计方案,或者未按照出让合同约定的时限进行开发建设的项目,及时进行清理和清退。对于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在规定期限内开发建设造成土地闲置的,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的土地闲置费;签订出让合同后满2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解除出让合同,收回其土地使用权。

4、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实现土地高效利用的重要前提,尤其对于处于后制度化阶段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存在的问题更具必要性和迫切性。目前,开发区“项目等地”的情况已经出现,土地产权的变频率也加快了,从而导致土地利用情况的变更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开发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内容除了设计出其发展定位、发展步骤、项目筛选、土地供应和设施配备外,还应将规划的阶段性计划由十年计划变为年度计划,适应开发区土地利用情况多变的特点。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土地规划能否充分发挥控制和引导作用,关键看执行和管理。开发区应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的动态管理,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适时调整体供地计划,按照开发区内不同功能区的规划要求配置项目,对于不合时宜的功能分区要及时调整,进行功能整合,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目前有些尚未成熟的开发片区,过去区政府垂直式的组织结构导致了开发区的规划着重体现的是地方主要领导的意图,把按“首长意图”的规划放在了首位,使土地利用规划不能起到其应有作用的状况必须改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坚持科学发展观,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开发区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及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开发区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钟旭;曹里;;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年02期

[2] 胡祖梁;龚奇;;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改进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年01期

[3] 李克龙;范英莉;余素勋;王圣君;;浅谈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初探――以哈尔滨平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