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信专业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信专业训练范文1
1 加大投入 完善指挥信息系统建设
人防要立足防空,应对防灾,突出重点,加快建设,指挥信息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条件下的指挥体制、通信手段、队伍建设以及防空防灾应急能力全面加强。三级联动的指挥体系,警报多媒体集控系统,覆盖全市的短波、超短波指挥通信系统,资源共享、互通互联的远程视频会议系统都需要加大投入。这些是人防事业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
人防指挥通信工作,需要狠抓指挥通信重点工程建设,紧紧抓住完善指挥手段,打造通信硬环境建设这一关键点,加快人防信息化建设,树立人防形象。
一是人防应急指挥中心指挥通信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立大屏显示、数字会议、计算机网络、有线通信、卫星通信、监视、广播等12个子系统,集办公决策、作战指挥、通信保障、后勤服务于一体,可实现人防办内部,人防与政府、军队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二是加强与部队的有线通信。利用指挥中心程控交换设备,开通人防指挥中心与部队的有线通信。进一步加强同部队的联系。三是通信警报集控调度系统。结合地震抗震救灾需要,搭建一个能覆盖全市和重要经济目标单位的无线短波指挥网,组网的电台全部采用短波数传电台设备,架设短波、超短波天线、确保全市抗灾抢险人防应急通信需要。建成的人防超短波调度网通信距离基本覆盖主城区,可确保市人防指挥中心与基层人防以及专业队之间的通信调度保障。四是市人防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各地市人防办可参加全省、全国人防应急指挥会议,实现全国高清图像、语音及传真、计算机信息等其他综合数字业务的双向传输。
2 提高认识 强化指挥信息系统管理
确立指挥信息化建设的新理念。理论是思想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加快人防指挥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人防指挥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一是强化科学发展理念。人防指挥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在充分谋划建、用、训、管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分阶段、有重点推进、力求应急、应战两不误,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二是强化使命意识,确立“双应一体”发展理念。战时组织防空袭斗争,平时为抢险救灾服务,这是党和国家赋予人防部门的职能任务,人防指挥信息化建设,也要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要确保战时防空袭斗争的需要,其次也要充分考虑抢险救灾的的需要,要谋求以平时应急救援行动锻炼战时保障能力,用应战标准检验平时应急能力,实现平时与战时共用,应急与应战互补,防空与救灾双赢。三是加强设备的维护管理。人防信息化设备技术含量高,对环境的要求高,安装在地下指挥中心的设备,机房温湿度四季变化大,要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首先是指定专人定期通风、除湿,加电,防止因维护不当使系统不能满足实用、实战要求。其次制定设备使用操作流程,严格按规程操作。第三做好登统计工作。指挥信息系统设备众多,涉及领域广,管理难度大。做好细致的统计工作为更好的发挥指挥信息系统作用打牢坚实基础。
3 加强人才培养 强化人防训练
要重视人才培养和储备。高技术装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操作使用。人防训练组织与实施,是实现训练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是人防训练与发展的重点。从人防训练的共性看,人防训练内容可以按照基础训练、专业训练和联合训练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通信专业训练范文2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2-0122-05
引言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继本科教学评估和质量工程后,当前高校关注的焦点工作。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改革方向之一就是加强工程实践教育,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并最终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完善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在此基础上,充分吸引工业界的广泛参与,进一步密切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最终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工业产业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交流,实现国际互认。
我国开展专业认证工作相对较晚,相比而言,主要发达国家均己建立比较成熟规范的认证制度。目前国际上工程专业认证已经由单一国家的认证制度向双边和多边的国际互认发展演变。1989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国发起的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是目前工程教育领域内公认的认证标准,目前已经扩展到14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亚太的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我国也可望在2013年前后正式加入该组织。总的来看,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求已经使得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始于2006年。专业认证工作的目的是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参加认证试点的专业点均为国内高水平大学在相关领域中居国内领先地位的专业。2007年1月,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18所高校参与开始着手研究和试点“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评估研究与实践”项目,对参与华盛顿协议的14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认证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按照国际惯例并结合中国国情,完成了电子信息类专业认证标准的初稿。2012年,根据前期试点的经验,开展了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的修订工作。
南京邮电大学作为国内信息通信类知名高校,七十年来为国内信息通信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工程应用人才,享有中国信息通信人才“黄埔”的美名。针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需求,在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十二五”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工作,启动了以通信工程专业申请加入专业认证的工作,并预定于2012年10月接受包括华盛顿条约组织观察员在内的专业认证专家组现场考察。本文主要介绍了南京邮电大学近年来针对专业认证等开展的综合训练中心建设与实践工作,包括整合现有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资源,优化和完善学生实践性教学工作,以及在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信息通信领域是技术高度密集和对实践性要求高的领域,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教学实验室为基地的实验教学,以科研实验室为基地的科研工程训练实践活动,以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和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基地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以及在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所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体系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石,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在时间段上从大学一年级一直覆盖到四年级,从知识结构上从通识基础课程一直延伸专业课程,从实验实践空间上从校内实验室延伸到校外企业实践基地。构建了“通识基础实践、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验实践”以及“自主个性化学分训练、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训练”的“4+2”不同层次又紧密联系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通信工程专业是南京邮电大学的优势专业,依托了传统的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实验平台,师资和综合力量较强。同时,学校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与国内主要通信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设备制造商如中兴、华为、阿郎、摩托罗拉等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些都为包括通信工程在内的本科专业建设,特别是在实验实践教学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条件保障。
“4+2”实践教学机制取得了包括教育部本科教学一等奖等许多丰硕成果,培养的学生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但随着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内涵也有着新的变化。南京邮电大学结合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梳理了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同的训练阶段分布在不同的院系,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体性方面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所处行业的特点,在本科通识基础的个别训练环节,如金工实习和工程制图等方面较为薄弱。鉴于这些不足,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在进一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面向包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开展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并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成为共识。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1、目标与定位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以往的本科教学评估有着很大的差别,专业认证的对象是具体的专业,而不是学校和院系,而其受益面则涵盖了包括学生、雇主、更高级别的教育机构、政府部分和社会公众等。因此,从专业认证条件建设环节考虑,重点是研究适应专业认证需要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及支撑平台和环境。综合训练中心是实施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的基地,是满足本科生包括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基础和专业实验以及各种创新竞赛活动的教学基地。
根据南京邮电大学总体办学目标和国家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纲要的需求,我们把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目标定位为:依托南京邮电大学在信息与通信领域的传统优势学科以及本科人才培养的传统强势专业,通过中心的建设,进一步促进南京邮电大学优势学科与强势专业的交叉和融合,实现学科专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新性训练提供支撑。中心的建设目标突出了以下思路:(1)建立完善中心的师资力量。除专任教师和实验指导人员外,将优势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以及具有中青年学术骨干聘为训练中心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新性的训练计划提供保障。(2)将优势学科中的科学研究问题、科技开发内容通过指导教师合理的任务分割,将适合于学生科技训练的工作转移到中心,让学生有机会通过中心训练方式进入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3)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完善和先进的信息通信综合训练环境和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地得到学科和专业的各项训练,为新兴战略发展方向的各个领域和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同时,结合南京邮电大学与国家信息通信行业紧密的合作关系,聘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训练中心的兼职指导教师,同时也在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制定时引入企业的参与。
2、建设思路
根据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行业的特点,梳理了中心的建设思路:即在建设水平上突出先进性,在建设内容上强调针对性,在功能定位上强调综合性,在管理上强调开放性。把实验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心建设思路主要特点包括:
(1)突出先进性,体现前瞻性。
中心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体现建设水平的前瞻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以能力而非分数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2)强调针对性,体现成效性。
中心对实验实践内容更加强调针对性,注重实验教学改革,训练内容、实验大纲、训练计划、训练方式和训练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不仅符合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也符合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应用、三网融合等新兴战略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实验实践和工程训练让学生掌握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得经过实验中心训练后的学生能良好地适应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
(3)强调综合性,体现融合性。
中心的功能定位更加注重具备综合性。体现出不同学科与专业优质资源的融合,中心的建设不仅充分利用了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同时也根据统一规划把新的平台有机地进行整合,搭建了适应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需要的先进实验平台与环境,同时也是集实验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实习、科技创新、创业训练和成果转化等综合在一个平台上,有效地提高了平台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4)强调开放性,体现服务性。
中心将采用全开放的管理模式,不仅对校内不同学院和专业的学生开放,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将本地区其他高校学生开放。以我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优势为依托,辐射其他高校的信息通信类专业,为其他高校提供服务。进一步地,中心还可以直接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如提供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急需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及其应用、三网融合、智能终端及应用和移动互联网的人才培训等。
三、实施与探索
1、平台建设
信息通信领域是技术高度集中的领域,实验平台的建设投入大、更新快,仅依靠学校自身的投入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心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统一部署”和“顶层设计”,站在信息通信全局规划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同时积极拓展建设经费来源和渠道,通过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央地方专项实验室建设、学校自筹和校企共建等多种模式,持续加大中心建设的投入。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已经初步建设完成了较为先进的信息通信工程训练中心,图2给出了综合训练中心4个层次的训练平台结构示意。
2内容建设
按照强化资源整合、实现提档升级、推进共建共享为导向的建设要求,我们在综合训练中心的内容建设中突出了教学资源的系统整合和统一规划,包括基础训练、专业训练、创新训练和应用训练4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平台提供支撑,为学生提供了从低到高、从基础、专业、创新到综合能力训练的完整平台。中心提供的实验实践训练架构如图3所示。
中心充分利用了高水平的实验和实践教学资源,在完善的基础和专业训练基础上,支持形式多样的学生自主创新训练,如专业实验室开放课题、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各类学科竞赛和原始创新训练计划等,为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中心每年度开设的实验室开放项目100余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300多项,大学生原始创新训练项目数百项。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重分数轻动手的现象,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创新标兵”的评选和树立榜样,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激发学生热情,引领和激励每一个同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并将其纳入培养计划,有制度保障、有资金投入、有场地保证、有优秀的师资指导,以大学生实践与科研创新中心作为创新成果和创新源泉聚集地,扩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项目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从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企业奖学金、企业冠名学科竞赛等多方面筹集经费,支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将得到明显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也能得到不断增强。
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之一,2010年7月在“信息通信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框架下成立学生原始创新能力培养小组,原始创新培养训练计划也于此时同时启动。有别于其他各层面的科技训练或竞赛,原始创新培养训练计划的所有项目全部都是学生原创性作品,中心组织了校内外专家组为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助工作,项目的实施以原始创新的专利、论文等作为主要成果。计划实施三年来,覆盖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达到100%,其他专业学生达到60%。
学校配套制定了相关文件根据学生的竞赛成绩在奖学金评定、推荐研究生加分、竞赛奖励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促使学生们更广泛、更深入地学习基础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从多年的学科竞赛活动中教师们也摸索出一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很好途径: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通过参加竞赛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再依靠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力量去组织、指导新一轮的竞赛活动,以此既锻炼学生们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又能将教师从初步的遴选、甄别等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学生和教师的良好互动。近三年仅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就获得国际级奖项12人次,国家级奖项50人次,省级奖项89人次。
从2006级学生开始,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修满自主化个性学分10分,包括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创业、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专利、等各类课外活动。通过自主化个性学分的完成,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通信专业训练范文3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江苏 江阴 214400)
【摘 要】执行海上测控任务期间,为确保测控通信设备的稳定可靠,海上测控通信系统的训练模式仍是采取以口头演练为主,辅以仿真训练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高密度海上测控训练的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引进基于虚拟现实训练模式,实现海上测控通信系统训练模式的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训练模式;虚拟现实;测控通信系统
0 引言
高密度海上测控任务要求测控通信系统设备必须稳定可靠,这就给传统的测控通信训练模式带来挑战,以往测控通信系统训练模式采取以理论训练和实操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采取仿真训练等手段为辅助手段,这些训练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培养了大量的海上测控通信人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采取虚拟训练的模式开展训练,其具有训练成本低、安全性高、不受时空限制且训练效果好等特点,通过训练模式转变的研究,将有效推动通信系统训练效益。
1 海上测控通信系统训练模式综述
海上测控通信系统训练模式包括个人自学、承师带徒、厂所培训、授课讲课、联调演练及网络化训练等模式,为海上测控通信系统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1.1 个人自学
个人自学是根据个人训练的实际情况,依据年初制定的个人年度训练计划开展专业训练的方式,其具有针对性强、效果有限的特点,侧重于对设备基本信息、基本操作、基本流程、基本原理的掌握。
1.2 承师带徒
承师带徒是为岗位人员指定本专业技术骨干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包括理论授课、实操演示等,主要通过“以老带新、互帮互学”等方式开展训练,其具有指导性强、重点突出等特点,侧重于基本操作、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
1.3 厂所培训
厂所培训主要结合新设备研制、改造、联合课题研究、厂所代职等工作进行,厂所培训能够使岗位人员对设备的总体知识、设备性能、设备原理等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对提升岗位人员执掌设备能力和科研试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4 授课讲课
授课讲课可分为新学员汇报讲课、外训人员汇报讲课、岗位专家授课、外请专家授课等。通过授课讲课既可检查人员知识掌握情况。又可使岗位人员学习了解当前新技术、新研究、新应用等,为岗位人员提供岗位训练和科研创新动力。
1.5 联调演练
联调演练是为了熟悉任务流程、检验参试设备工作状态和技术性能,验证软硬件的可靠性、协调性,确保测控通信设备间的接口正确、可靠,可培养岗位人员严谨的试验作风、熟练掌握操作流程和任务工作流程,锻炼指挥员的组织指挥和协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方式。
1.6 网络化训练
网络化训练是指利用网络上的训练资源或者相关训练软件辅助人员进行训练、考核的训练方式,主要包括网上模拟系统训练、远程培训、视频教学和网上考核等。网络化训练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集成化,数字化,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等特点辅助训练,扩展训练模式,提高训练效率,优化考核过程。
1.7 计算机模拟训练
计算机模拟能够逼真地显现现实中相关任务的过程,可激起参训人员的行为和思维的反应,是一种有效地训练手段。但目前的计算模拟训练存在交互性不强、环境不逼真、“身临其境”感觉不明显等问题,停留在二维层面,训练效果与预期的差距较大,不能满足模拟训练要求,急需研究新的真实性较高、交互性较强、立体感较好的模拟训练模式。
2 虚拟现实仿真模拟训练模式的概念
训练模拟系统从技术手段上看,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以硬件设备为主、结合相关软件、与实际装备基本一致的“硬”模拟系统,比如,用于驾驶和操纵训练的各种专项技能训练模拟器;二是以软件方式为主、用虚拟界面代替实际装备界面、与实际装备视觉效果基本一致的“软”模拟系统,比如,用于装备操作流程训练、战术指挥训练的各种训练模拟系统等;三是在实际平台或装备系统中嵌入专用于训练的信息支持软件,从而构成了实装嵌入式训练模拟系统。无论上述哪一种训练模拟系统,其所构成的训练环境与真实环境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仿真度”问题一直困扰着模拟领域,对“构造逼真训练环境”的追求长期存在并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虚拟现实技术可对研究对象和环境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提高人类认知的广度和深度,拓宽认识空间和方法空间,是仿真技术的发展方向。
2.1 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概念
虚拟现实(Vitual Reality,VR),又称“灵境技术”,是综合利用了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模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功能,使人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通过语言、手势等自然的方式与之进行实时交互,创建一种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
2.2 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特征
虚拟现实系统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充分发挥在由计算机和人构成的系统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把人的感知能力、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在计算机系统中得到体现,人与系统交互采用完全自然的方式。其基本特征可通过“灵境技术三角形”加以描述,即“3个I(Immersion(沉浸)-Interaction(交互)-Imagination(构想))”。
2.3 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构成
虚拟现实系统一般分为桌面式、大屏幕式和头盔式,按照系统构成划分可分为检测模块(检测用户的操作命令,并通过传感器模块作用于虚拟环境)、反馈模块(接受来自传感器模块的信息,为用户提供实时反馈)、传感器模块(接受来自用户的操作命令将其作用于虚拟环境,并将操作后产生的结果以相应的反馈形式提供给用户)、控制模块(对传感器进行控制,使其对用户、虚拟环境和现实世界产生作用)、3D模型库(现实世界各组成部分的三维表示,并由此构成对应的虚拟环境)及建模模块(获取现实世界各组成部分的三维数据,并建立他们的三维模型)。
2.4 虚拟现实训练模式特点
与传统的训练模式相比较,使用虚拟现实的训练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提高训练环境的逼真度。通过虚拟现实的模拟训练系统,设立与任务实战、设备故障等相一致的训练环境,使参训人员处于逼真的环境下开展训练,可避免因设备安全隐患而降低训练难度和标准的情况发生。
(2)大大缩短训练时间。通过计算机虚拟技术可迅速设置联调演练和任务实战场景,且不受人员、环境、天气等影响缩短了参训人员的准备时间。
(3)大大减少了装备的损耗。由于海上环境复杂,设备动用频繁极易造成设备故障损坏,从而增加海上测控任务风险。在实际施训中,可通过模拟训练提高训练的逼真度,在确保训练效益的前提下,降低设备损坏。
(4)可复现人员训练情况。在使用虚拟训练系统进行训练时,系统可模拟各种实际情况,并对相关训练情况进行记录、回放,以便于进一步掌握、了解训练中的得失,做好总结,提升能力。
3 测控通信系统虚拟现实训练模式建设
虚拟现实仿真训练模式是引领未来测控通信系统训练的先进训练模式,对于提高测控通信系统训练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虚拟现实仿真训练模式主要包括以下软硬件保障、训练内容和方式、训练制度保障等方面内容。
3.1 软硬件建设
虚拟现实仿真训练的目标是由计算机生成虚拟世界,用户可以与之进行视、听、触、嗅觉等全方位的交互,并且可实现实时响应。因此除了高性能的计算机外,还需要相关的软件。
通过专业VR建模软件如OpenGL、Pro/E、Vega、Creator等建立环境模型,可结合Visual C++构建的平台营造虚拟环境;运用多种方法来保证三维场景的动态显示;利用模板匹配、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实现运动的识别来交互;为保证环境的真实性,还需要使用I-Collide、PAPID、V-Clip等算法进行实时的碰撞检测。
通过软件和硬件将通信系统设备、接口、环境等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仿真,增强通信环境的“逼真度”,为基于虚拟现实的训练模式提供场景、环境、反馈等支撑,实现了基于虚拟现实的软硬件支撑。
3.2 训练内容方式
(1)单人通信设备模拟训练。基于VR的模拟训练系统最初应用于单人操作维护装备,对于单人通信设备模拟操作训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通过三维图形生成系统生成逼真的涌浪、船摇、风浪等各种设备操作条件,与合成的三维空间声音的效果一同,完成单人通信模拟训练系统的训练,如天线跟踪的飞车现象等。通过单人通信设备模拟训练实现单人在各种气象条件和环境下,逼真模拟操作设备训练。
(2)开展指挥人员模拟训练。根据应急状态下和常态化任务状态下,综合甲板、机房等各种环境下的通信状态、场景,让指挥员通过传感器装置观察设备状态及处置现状,以便于逼真模拟与真实环境完全相似的环境,生动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效果,使受训指挥员“沉浸”在“真实的”试验任务环境中,开展任务指挥及应急处置指挥,锻炼指挥员的心理素质和指挥能力。
(3)通过网络开展异地同环境演练。通信系统最大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一个设备故障可能涉及到多个方向、多个测站,只有通过协同指挥、协同操作才能彻底排除故障,因此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分布式交互仿真并结合现代网络通信技术,通过模拟训练中心设置在不同测量站(船站)的指挥员的模拟系统终端,实现不同地域、相同环境的模拟训练,各测站之间的通信系统可通过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互联互通,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联合演练,排除设备故障、组织基地间的通信设备应急处置联合训练。
3.3 训练模式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模拟训练模式将呈现新的发展。
(1)着眼复杂环境,构建多维虚拟试验任务环境,提高训练效益。在实际任务过程中,海上通信环境呈现陆、海、空、天、电等多维发展的趋势,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通信信息畅通,应着重加强复杂环境下的多维训练。
(2)实施超实时模拟训练。这种训练是使受训对象在模拟环境中进行的一种比正常训练速度更快的训练。通常采用压缩时间跨度,加快作业进程,提高训练强度的方式进行,使受训者得到超常的反应和训练,其适用于技能型训练。
(3)与心理训练紧密结合。通过将虚拟现实模拟训练与心理训练紧密结合后,进一步训练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恢复能力,对于应急情况下的组织指挥、应急操作均有重要意义。
4 结束语
创新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模式,既是深化训练改革的核心,目前基于虚拟现实的模拟训练仍然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尚未成规模、成体制,相应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制度建设等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引导研究引向深入,为测控通信系统的训练模式改革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林,吴卫玲,黄权欣.虚拟维修综述[J].科技信息,2009(33).
[2]胡小强.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与应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3]刘世斌,刘兴彦.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上的研究[J].应用与安全,2003(04):604-607.
[4]洪炳镕,蔡则苏,唐好选.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5]袁华.训练模拟系统发展现状及启示[J].国防科技,2009(01):62-65.
通信专业训练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黄超(1978-),男,江西九江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通信工程教研室,讲师;于亮(1980-),女,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讲师。(辽宁 大连 1166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20-03
人才培养是大学永恒的任务。要抓好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具体反映教育思想,直接引领教育实践,同时也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归宿。学校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学生生源和社会需求,确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培养计划,根据培养计划明确培养途径并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以培养具有职业竞争力的人才。[1]
一、人才定位、特征及培养目标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学生个人优势的不同,在人才培养体系上设置多元化培养目标,即培养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复合型人才。
在通才教育的基础上,应用研究型人才突出培养学习能力,部分理论课教学的深度与难度加大,这些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考取研究生。应用技术型人才突出培养其实践技能,通过参与M个项目或作品的设计实践,考取N个证书来提高职业竞争力。复合型人才突出培养知识的综合、融汇能力,通过跨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职业素质。这些人才的特征是:专业理论基础牢固,动手实践能力突出,个性综合素质较高。
二、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后,需要确定蓝图,建立一整套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理论体系、执行体系,如图1所示。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理论体系,明确了学生的知识层次及业务水平与能力构成,为执行体系具体操作提供了方案,以全方位培养多元化人才。
三、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论体系
多元化人才培养,应遵循“专业理论基础牢固,动手实践能力突出,个性综合素质较高”的培养目标要求,按照“3+1”教学模式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前两年完成通才教育,应用研究型人才突出培养学习能力,应用技术型人才突出培养职业技能,应用复合型人才突出培养知识综合融汇能力。为培养以上能力,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教育培养平台,细化为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和实践创新教育平台。
基础教育平成的是共性教育。一是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个人素质。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
专业教育平成的是专才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及就业方向,选修专业课及方向课,以提供多元化的特色教学。
通识教育平成的是个性素质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从多类通识课中选修规定的几类课程,以提供个性化教学。通识教育平台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创新教育平成的是职业技能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分析、研究、设计和管理方法,具有系统工程实践的能力。创新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通过以上各平台的课程学习,为多元化人才的素质提高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这种自顶向下的能力与素质培养框架如图2所示。
四、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执行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实现必须依靠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制定,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制定又必须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学生未来实际工作岗位为需要,以对人才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要求为出发点,构建符合我院实际情况、体现时代特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突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培养目标只有体现在课程中才能真正落实。为落实理论体系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一套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多元化理论教学课程系统、实践教学课程系统,两套教学系统共同作用,可保证教育任务的圆满完成,两套教学系统及教育目标如图3所示。
1.理论教学课程系统
多元化理论教学课程系统围绕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拓宽通识基础、夯实学科基础、精练专业主干”的原则构建。学生从入学开始,首先了解专业发展史、专业发展最新技术、专业教育平台构成、多元化人才培养要求,让学生尽早确定个人发展方向及目标;其次学习公共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基本的专业素质,使其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再次学习专业方向课与选修课,培养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最后进行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的专长,提高职业竞争能力。通过点(专业基础)、线(专业培养线)、面(素质知识面)知识纵横交叉,构成多元化立体教学网。在网络底层,通过A/B班教学平行培养应用型研究、技术人才;在网络中层,通过分专业方向平行培养应用型研究、技术、复合人才;在网络上层,通过拓展训练使应用型研究、技术、复合人才快速成长。
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从大一入学开始。新生入学后进行英语、数学考试,将成绩排名前25%的学生单独编到A班,请学术水平高的老师教授分层次课程(多数为考研课程),课程的深度与难度与B班不同。分层次的课程见表1。在前三年,A班学生进行动态调整,哪学期课程考核不及格就退出A班,由B班的学习尖子补充近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大四,考研的学生参加拓展学习班,深入学习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为参加研究生考试做准备。
2.实践教学课程系统
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完成的是职业技能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分析、研究、设计和管理方法,具有系统工程应用与设计的能力。[2,3]
创新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多方位完成的。课内开展系统的技能训练,课外开展自助式、开放式竞赛训练;校内开展全过程的专业训练,校外开展专业实习等职业训练。
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是各专业教学极为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为了体现“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多元化理论教学体系的实施方案,各专业在实践环节上分为低年级的共性培养阶段和高年级的多元化培养阶段,从学生的共性与个性上共同强化多元化培养的完整性特征。在教学环节安排上,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清晰,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安排了专用实践周,集中实践性教学周数累计达40周,第7学期安排学生在实践岗位进行毕业实习,第8学期为毕业设计时间。
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系统如图4所示。其实践教学模式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从实验扩展到实训,再扩展到校外基地实习,统筹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进一步施展才能的扩展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对专业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
通信工程专业针对学生的层次与特点,在大一开展专业兴趣培养,让学生动手改造玩具作品并产生成就感,进而产生兴趣,培养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在大二开展专业能力培养,从单元电路的分析入手,进而设计小型产品电路,体验设计成功的乐趣;在大三进行专业能力强化训练,从不同专业方向培养多元化人才;在大四结合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职业能力训练,为多元化人才提供出口。
专业培养计划进一步落实1+N+M目标。实行1+N+M多证制,一能通过认证考试检验教学的合理性,二能明确教学目标,三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1+N+M目标实施见表2。
五、结束语
我院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以《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为依据,坚持“3+1”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完善“1+N+M”培养要求,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贯彻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中。科学制订培养计划,深化理论教学,优化实践教学,实现通信特色人才[4]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玉玲,等.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
[2]陈建军,等.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4).
通信专业训练范文5
Abstrac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train students hands-on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Taking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creative talent as a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studys and explain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deas and phasic practical results, focuses on building a platform of innov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 main content and basical experience of implementing innovative talent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at last analyzes the major problems still existing and the reasons to lay the foundation to the follow-up work.
关键词:通信工程;实习教学;平台建设;教学改革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practical teaching;platform construction;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005-02
0引言
华北电力大学通信工程专业肩负着为我国电力通信行业和国家信息产业培养高层次信息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办学实力雄厚,专业特色鲜明,成为快速发展的电力信息学科专业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专业实习是全面提高本科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等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校在通信工程专业的实习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传统专业实习教学的局限性分析
我校的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于1980年,传统实习教学主要依托校内各重点实验室、电厂、供电公司和对口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来进行。如校内的火电厂设备模型大厅,电磁兼容实验室,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保定热电厂和保定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实习内容主要是电力系统通信相关领域系统和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和生产等工作。实习方式以集体参观为主、下车间顶岗实习为辅。客观来讲,这些实习教学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但随着教学要求的提高以及相应实习单位的情况变化,原实习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人才培养目标由应用型人才转向创新型人才随着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公网通信、计算机通信、IT产业和电力信息科学技术的融合、开放式发展,通信专业人才培养要从以往的技工型、应用型向复合型、创新型转化。为此,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在通信工程领域内获得专业训练的高级技术人才,以适应国家加速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1.2 实习单位经营以盈利和生产需要为主,承担实习教学意愿降低专业实习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生产环节当中去,获取第一手感的资料。由于技术、产品、工艺、管理和接待诸多问题会企业带来不便和麻烦,接待学生实习意愿偏低[1],部分企业认为学生实践经验缺乏,一般很难直接给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并且还可能会带来人员和设备安全隐患。此外,平时与某些单位联系较少,“平时不走动,用时找上门”,这样“实习安排”就缺乏积极性[2]。所以成为高效实习教学的障碍。
1.3 招生规模扩大,配套制度更新跟不上形势发展,组织难度变大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每一届大约有一百五十人左右,保定市内没有规模大、层次高和技术新的实习企业,要获得良好的实习效果就需要到外地实习。但学生人数多,对单位要求高,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加上近年物价上涨较快,住宿、吃饭和交通费用急剧上升,组织难度较大。
2创新型实习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成果
2.1 构建创新型实习教学平台的基本思路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鼓励实践、注重创新”为指导方针,最大程度争取院系、学校和社会资源支持,挖掘潜力充分发挥校内实习实验基地的“本地化”、“可操作化”和“灵活化”优势,积极拓展校外高层次电力系统、信息产业中研发、设计和生产实习基地,构建电力与信息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硬件与软件结合和建设与巩固结合的创新型专业实习教学平台。经过细致考查与调研分析,主要从四个方面加强创新型实习教学平台建设:
2.1.1 以现有先进的通信技术相关实验室为基础,整合优秀实验资源,提炼能体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高度聚焦培养点,实现课题化教学与管理。
2.1.2 对学生和实习单位进行分类管理(如电子设计制造类、通信系统研发设计类、通信运营类、软件开发类和电力信息类等),实现实习主体和实习对象的专业兴趣和技术方向对接、短期实习和长期研修对接、就业意向和招聘意向对接。
2.1.3 鼓励个人自主实习和团队实习,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资源,大力拓展电力系统和国际国内知名通信信息类公司、运营商和研发机构作为新型实习实践基地,保证实习内容的专业性,鼓励开展社会实习生教育。
2.1.4 强化灵活和分散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单位工程项目和科技研发项目,形成时间灵活、实习方式灵活、实习内容灵活的,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见习一体化的校企联合专业实习实践教育新模式。
2.2 取得的阶段性实践成果在大学和院系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创新型实习教学平台建设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绩,主要如下:
2.2.1 创新型实习教学观念深入人心,基本形成了师生的统一认识,确认了明确的实习教学方向。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电力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多样化、精细化需求促进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定位。为此,充分发挥时间、精力、财力等相对集中的实习教学环节的实践优势,锻炼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了领导、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共识。
2.2.2 建设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校内、校外高水平的实习教学基地,部分实现了挂牌运作。截至目前,开设了软交换技术、光传输技术、高频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和高级通信系统程序设计等多项校内实习教学课题项目,建设了国家电网多个省市供电公司和电力设计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多个分公司和电信研究设计院,国电南瑞科技集团,美菱电器,北京中电飞华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三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百度搜索等多家友好实习单位,保定市内实现了毅格通信公司、河北荣毅通信公司和天河电子公司等多家单位实习基地挂牌运作。
2.2.3 重新审视了实习教学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初步形成了一套开展创新型实习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模式。①配备责任心强、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强的实习带队老师队伍;②实习内容由教师和实习单位工程师共同协商确定;③实习教学以工程师讲解为主,教师指导为辅;④鼓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自行组队、自行安排实习时间,实行小规模、多批次、分层次实习组织模式;⑤提倡学生参与实习单位的技改、研发和设计类项目,为实习单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3],也为学生见习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⑥鼓励学生互补式组队、团队式实习,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2.4 加强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对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法找到了结合点。实习的过程也是思想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学校需要实习的场所和条件,企业需要持续发展的创新意识和创新项目,实习过程中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可能就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实习过程中也可能实现企业与学校的科技项目合作,从而实现共赢[4]。此外,公司化管理的理念、制度、绩效评估和执行过程都值得学校借鉴。
3结语
实习教学改革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偏少,项目开发和产品的研制设计参与偏少和生产工艺方面的训练偏少等,将在后期工作中予以分析和逐步解决。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要求有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实习教学改革也需要不断深化。我们也将持续加强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向“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黄纪军,柴舜连,刘继斌,李盾,李贵林.电子信息类专业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vol 32(1).
[2]盛登,彭宾.高师院校教育专业实习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3):73-74.
通信专业训练范文6
【关键词】 经营分析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国内各电信企业的经营分析体系与经营分析架构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经营分析的内容、步骤大致相同。电信企业的经营分析内容一般包括:业务发展分析、客户发展分析、收益分析、市场竞争分析、服务质量分析、营销分析、大客户管理、新业务分析、合作服务方等主题分析。电信企业的经营分析一般遵循如下步骤:确定分析目标,锁定分析对象,选择分析因素,确定分析结果的标准,选择分析方法,最终形成分析报告。
1 电信企业经营分析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前期市场调查不充分
经营分析步骤中确定分析目标、锁定分析对象在实践中体现为分析前开展的市场调查,前期市场调查是市场经营分析的前提条件。但现阶段电信企业对市场调视不够,分析人员往往缺少对市场和用户的研究。前期市场调查不足将导致电信企业面临如下问题:缺乏对客户流失问题的全方位分析;潜在客户开发不足;业务发展中“热装冷用”、“冷装冷用”的现象严重;个性化服务与用户实际需求存在偏差等。
1.2 经营分析水平不高
经营分析步骤中选择分析因素,确定分析结果的标准决定了经营分析的水平。电信企业经营分析是通过对比、分析等手段,把实际经营结果与公司经营战略、年度经营目标和预算,与上年同期或与同行业先进企业等作比较,检讨公司供、产、销、人、财、物各环节的经营,找出差异,分析原因,达到改进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然而,当前经营分析大多是“就数据说数据”的展现方式,导致如下问题:经营分析仅关注企业主要产品、用户、收入等指标的分类汇总、比较和展现,但各类指标展现时缺乏集成,部门之间的分析指标脱节不仅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而且无法呈现各类变化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1.3 分析方法不多维
如上文提及,经营分析的功能是综合分析和决策支持,其方法应多维的,而不是当前的、详细的和孤立的。因而数据分析需求量很大,这对公司范围内各应用数据库系统中现有数据的处理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目前各种数据库系统都提供了对数据的管理和简单的处理功能,但就经营分析这项工作来说,需要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没有运用定量或定性统计分析方法,会使得经营分析仅停留在数据和图表的流水帐通报上,能提供给决策层的信息十分有限;没有统一的经营分析模板,致使分析口径多样,出现相同源数据各部门分析结果却大相径庭的混乱状况。
1.4 通信专业分析人才不足
电信行业已进入全业务运营阶段,企业之间除了技术竞争外,更重要的是服务竞争, 集中体现在前端服务人员的比较上。由此,各电信企业关注点已从原来的支撑人员转变为服务前端人员,如:中国电信的服务前端、支撑、管理三方面的人员配比为 6:3:1,中国移动的前端服务人员与支撑、管理人员的比重则为7:3。加之专门培养通信经营与服务人才的专业较少,因而可供借鉴的教学资源也非常少。导致现阶段分析工作人员大多未受过专业训练,分析能力有限,在对海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深度挖掘工作时显得专业化不足,分析结果可信度不高。
2 改进经营分析工作的建议
2.1 全面开展市场调查
综合运用多种调查方法,了解市场,把握消费需求特征和变化趋势,消除电信企业和客户在电信产品的认识和理解上的隔膜;进行市场细分,了解电信产品的目标市场,对当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使用偏好进行研究。同时加强对市场调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调查质量。
2.2 提高经营分析水平
舍弃传统的数据库系统,建立能够提供辅助决策信息的基本经济数学模型、业务模型和用户模型等,构建市场经营分析系统,增强经营分析的“智能分析能力”。通过对不同数据源信息资料的收集,建立以各种主题为导向的数据仓库系统,经过系统的加工和整理,不仅仅只是首先对指标和数据的分类展现,而且增加对关键经营指标发生异常时的预警和问题诊断的功能分析。
经营分析系统的功能包括:在运行控制方面,按区域、产品、顾客的销售数量的定期分析,分销渠道管理、日常调度等;在管理控制方面主要是市场计划的比较,所用的信息有顾客、竞争者、竞争产品和销售力量要求等;在战略计划方面包括新市场开发和市场策略,所用的信息有顾客分析、竞争对手分析、顾客评价、人口及收人预测等。
经营分析系统应采取分步建设的办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渐宽思路,逐步推进。首先从急需的分析主题人手,根据需要先开发具体的应用原型,通过原型的有效运作来确保投资快速高效的回收。并尽快将一些例行的需要分析人员用手工对各种相关指标分析视图进行再处理、再加工的手工运算工作转为智能化,从而把经营分析人员从每月机械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快速市场反应的发展要求。
2.3 强化经营分析人才队伍建设
分析人员专业素质和决定了市场经营分析水平,提高市场经营分析研究人员专业素质乃当务之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技能水平的聘任办法和评价体系,激励员工改善技能,提高经营分析水平;加强员工技能培训;着重培养电信经营专业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技术革新能力。
3 结语
电信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如大浪淘沙,不进则退。经营分析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必将推动电信企业经营服务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电信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夏竞辉.绿色通信,可持续发展之路[J].中国电信业,2010年.
[3]许奕娜.电信行业到运营支撑系统浅谈[J].科技传播,2010,(10).
[4]市内电话业务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教程.邮电部电信总局.
[5]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6]中国电信运营行业分析报告.2011年3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