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专业训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信专业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信专业训练

通信专业训练范文1

一、着眼能力,探索形成了“三优互融”的实训教学思路

着眼培养学员岗位能力,紧密结合当前军事斗争的迫切需要,在教学内容的层次性、综合性、针对性和应用性上,既符合专业训练的一般规律,又较好地把握培养通信报务学员的特殊规律,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较好统一。

一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最优化。我们经过多方调研和与专家探讨,制定了“岗位需求、能力为本、深度融合、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策略,走应用型人才发展模式,从传统的理论授课、收发报技术,转变为实际台站之间的沟通联络、常见装备的故障分析与排除等,由知识吸取改为知识运用,为学员缩短专业岗位适应期服务。

二是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最优化。采用层次式教学,实现个体训练的最优化。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按照自己实际水平选择训练,努力做到区别教学。及时跟踪并适度超前部队装备的变化,使任职教育的学员具有较为扎实的电台实际操作能力,能在较长时间内满足岗位任职的知识需求,突出航空通信保障特色,注重理论应用能力培养,强化岗位实践教学,做到了训练机构与部队的衔接、教学训练与值班操作的衔接。

三是考核内容最优化。依据模拟训练软件,合理安排,科学考核。如在收报训练中,可设置不同速度、不同内容的报文进行考核,使考核要求与教学内容最优化要求一致。根据青年学员上进心强、勇于争先的特点,教研室在近年报务培训中,充分发挥考核对训练的牵引作用,设计全程考核,以考促训、以比促训的方法,使学员的专业水平和组训能力加快生成。在考核中结合启发式、主动式训练思路,举一反三,使训练由“要我训”变为“我要训”,达到训考融合贯通的效果。通过考试,掌握整体实训成绩,实现与台站值勤有效接轨。

二、梯次递进,探索形成“四位一体”的岗位培训体系

“四位一体”培养体系是由苗子选拔、技能训练、装备操作、综合演练四个阶段构成的一个整体。

一是苗子选拔高标准。报务专业训练主要是技能训练,需要学员具有敏捷的反应能力、灵活的动手能力。通过在入伍教育训练阶段对待选对象采取思想状况、文化素质摸底,开训前对预选对象进行英语和技能考核,开训后十五天内对学员进行基本功预测的“三级筛选法”对报务学员进行苗子选拔工作,淘汰不适合、不热爱本专业和心理素质差的学员,保证人员素质过硬。

二是技能训练严要求。高效收发电报是报务学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专业实施中严格训练要求,加大学员基本技能的练习,在训练中后期,为给部队培养训练尖子,进一步掀起训练热潮,对训练中成绩优秀的学员进行晋级训练,加大收发报文数量,提高收发报速度,强化干扰,使其专业技能达到高层次。

三是装备操作升能力。依托任职岗位模块课程学习,从学员任职岗位担负的工作入手,遵循学员专业技能生成规律,按照设备架设、开通通信联络、设备维护测试、故障诊断、检修特情处置的程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步实施。按照预设课题,开展专业组位训练,组建专项通信网络,增强台站间协调与配合意识,着力提高学员组网和运用能力。

四是综合演练提水平。按照“训战一致”的原则,预设战术背景,制定演练想定,采取固定台站和机动台站相结合的方式,快速搭建全要素、互联互通的实装通信网络,遂行通信保障任务。在演练实施过程中,将本专业学员与导航、有线、无线、卫星、油机等专业学员混合编成通信保障分队,完成通信保障任务,有效提升了学员岗位任职能力。

三、加强配套,探索形成“三化并举”的教学管理模式

一是管理制度标准化。在实训过程中注重抓好施训计划、方案的实施,精心组织和指导,做到“四定三有”。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三有:实训前有组织、实训中有管理、实训后有考核,从而保证了计划、措施、目标的“三落实”。

通信专业训练范文2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中具有重要使命。“十二五”期间,信息产业的战略任务是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深度融合,“无线化和宽带化”将成为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随着我国2008进行电信重组、2009年颁发3G牌照、2010年开启三网融合,通信产业全面进入移动化、IP化、宽带化和融合化的全业务运营时代。主要通信运营商和众多快速成长的通信服务商,对掌握移动通信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保持持续增长,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大有可为。新时期高职建设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应立足服务移动通信行业发展、2G/3G/LTE建维优化和三网融合需要,面向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服务商,对接培养移动通信规划、施工、维护、网优和售前售后技术服务支持等岗位人才。为了适应这些岗位上的蓝领人力资源,就需要有效培养高职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类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要培养这种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的解决移动通信岗位综合化问题的能力,从事移动通信企业无线网络建设维护和网络优化等职业或相近职业所具备的本领,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但更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就是需要深化工学结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需要系统化的专业实训基地去承载和实施,包括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和行为导向的教学法等,都需要建立在系统化专业化的实训基地基础上。因此,系统化建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基石。

二、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中,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比较多的继承了传统实验室的建设状况,比较普遍的存在实训项目单一和比较孤立的状况,与通信企业全程全网、在线调测维护的实际情况脱节,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缺乏真实情景的训练和实训项目。其次,移动通信实训设备,还表现在配置维护等实训教学操作终端数量有限,即工位有限,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难于达到有较为丰富的具体任务训练载体,体现工作过程要素;难以让学生遍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学习。第三,移动通信设备相对比较昂贵、高职院校教学经费相对紧张,设备更新速度较慢,难以与时俱进同步升级。很多起步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常常是从购买仿真软件,建设基于计算机的仿真软件实训室开始。与真实的移动通信“交换、传输、无线接入、通信电源”联网;“GSM/WCD-MA/CDMA2000/TD-SCDMA”相互联网;“建、维、管”一体;与企业岗位保持一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第四,移动通信专业技术知识内涵涉及通信领域的面比较广,包含线路、传输设备、交换、数据库、无线、接入、开关电源等,即便是无线接入,涉及的专业知识也包括了GSM/WCDMA/CD-MA2000/TD-SCDMA和塔桅天馈等多个方面,对移动通信双师型教师能力要求较高,对建立科学简洁的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相对困难。第五,构建移动通信基于工作任务行动导向的教学,需要开展“做中学”“做中教”和“学中做”“学中教”的课程教学,进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实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在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基地中,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运行管理机制保障调度力度不够,落实实训教学遍历情境和工作过程的难度较大。解决以上问题,探索、实践并建设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全程全网”的专业实训基地的方案和建设模式;总结建设“全程全网”的移动专业实训基地的思路与方法;并完成移动通信相关实训技能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开发方法;建立移动通信实训基地应用模式和促进应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一体化实训基地

移动通信全程全网是指:任何一次通信都会与端到端的所有节点发生联系是为“全程”,也会与端到端网络各节点设备的各层设备有关联是为“全网”。每一个通信局所,仅是一个网络节点;每一个节点,都需要与其他节点共同构建成网络,联合作业,环环相扣,全程全网协作配合才能实现通信。建立移动通信“全程全网”联合作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依托各独立专业实训模块,通过整体规划,充实完善专业实训设备,将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成开放型、功能齐全、与企业运行设备同步,并涵盖交换、传输和接入,集2G系统和3G三种基本制式的“全程全网”一体化联合作业专业实训基地。集通信电源、通信传输和交换节点为一体,实现固移互联(FMC),满足学生技能实训、企业用户工程师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行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四、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理实结合“教学做考”一体化实训基地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指的是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掌握课程任务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习得掌握和获取经验策略,实际就是需要在课程中建立具备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六要素。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要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目标,必然需要建立符合“教学做考”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良好能力与习惯,达到理实结合。在基地建设思路上必然需要考虑容量的可扩充和操作终端的可扩充。此外,通过建立“仿真+全真”相结合的移动实训基地,通过仿真软件机房进行预算规划、模拟配置、模拟维护和故障排除;再到真实设备上,进行实训演练。从而解决移动通信实训设备不足和终端工位受限的不足,基于工作任务系统化的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理实结合的“教学做考”一体化,如图1所示。

四、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校企合作“建维用管”一体化实训基地

移动通信设备相对比较昂贵,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运行维护技术要求较高。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特别重要。加强与生产厂商、运营商的合作,真正做到服务企业,成为企业移动通信专业的人才蓄水池,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校企“建维用管”一体化实训基地,互惠双赢。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的关键是考虑企业需要。移动通信实训基地的建设,要紧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步伐,满足企业新技术、新业务的试验使用;满足为企业提供通信全网的在线模拟、新设备入网前联网测试以及新业务的开发和测试;克服企业在实际网络中由于不能中断业务,从而不能完成员工技能训练与提升的弊端。学校负责提供实验室所需的房屋与电力,并按企业确定的实验室整体布局设计和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完成机房的改造、整治;按企业标准对设备进行安装与调测;负责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确保实验室设备运行符合企业确定的技术标准。在管理上,建立校企合作从上到下的联动机制,在领导层面建设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沟通、监督;在实训基地建维层面建立专业建设小组或实训建设小组,负责建设、维护、升级与应用开发。最大限度满足企业需要、以服务企业来驱动运行的实训基地建设,才能保证与企业标准一致,符合真实工作环境,才能保持与企业同步升级和得到相应的技术支持。为我所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建设成为校企合作“建维用管”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五、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工作任务的构建方法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是以培养移动通信典型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建构符合高职学生思维习惯的训练任务载体,使学生能经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的学习。课程任务载体的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在移动通信理实结合一体化课程任务的建立中,首先要考虑移动通信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如移动通信基站现场维护工程师,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是基站主设备的近端维护、天馈的维护、基站电源的维护和空调环境的维护。建立课程任务实训环境时可以此维护岗位任务进行设置,或对每个任务进一步细分设置。其次,要考虑任务的工作顺序与过程为主线。解决好任务情境设置的顺序,需弄清楚实际典型岗位任务的衔接主线,不能随意插入无联系的任务,否则会使课程零碎,学生无法建立基于完整过程的工作任务。如基站现场维护,按例行维护和应急维护分类,在各自情形下进入基站现场后,维护的现场前后顺序是什么,实质是一个工作的基本流程。移动通信课程在建立各工作任务时,最好以例行维护为顺序进行设置,在最后的综合训练中,可以应急维护进行训练。第三,移动通信理实结合一体化课程实训任务的建立,要考虑工作任务的前后关联,由易到难,逐级进阶。如同样是移动通信基站现场维护,要从最初的基站主设备、天馈场地的认识;基站主设备的单板配置;再到基站主设备的接口、参数配置;再到近端维护的一般操作;最后才是故障案例模拟排除。第四,实训课程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工作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从事移动通信中一项典型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包含三部分: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之外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人物设计载体一定是以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为前提,没有某项能力的训练也就不能成其为任务,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寻找解决任务的能力和环境,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训练过程中学会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各个方面。

六、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应用模式

移动通信专业技术知识内涵涉及通信领域的面比较广,技术涉及的单板、接口、协议相对繁杂,即使是实训任务的学习和训练也比较枯燥。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移动通信技术实训基地效用,促进移动通信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实用效率?方法是亟须加强实训基地应用机制建设,建立移动通信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应用模式。如图3。首先,以竞赛促进实践训练。近年来,在教育部和工信部指导下,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开展了移动通信的多项技能竞赛,也带动各省、各学院组织了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移动通信选拔赛,通过这些竞赛,引领和带动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将竞赛内容融入学生的实训课程中,普适性的培养学生技能;在训练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竞赛,用竞赛成绩取代课程学分,调动实践训练的学习积极性,极大的鼓励和促进了实践训练。其次,以认证带动课程学习。依托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一体化实训基地,“仿真+全真”的职业训练环境,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素质培养和知识培养贯穿始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引入“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使专业技能训练和考核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接轨。鉴定考核内容引导实训课程任务的学习,可以形成指挥棒效应,带动学生学习。第三,以开放增加使用效率。课时内的实践任务学习,是照顾多数学生的普适训练任务,不能完全满足个性化的技术和训练渴求。建立课余和自习时间的实训基地全开放,建立指导教师轮班值守制度,实现学生在课余的按需训练和随到随学,让学生除规定的实训内容外,可以按照自己的专业、能力、兴趣等个性化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项目、仪器设备进行单项补充训练。这种开放式的实训,既增加了基地使用效率,也满足了学生需求。

通信专业训练范文3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中具有重要使命。“十二五”期间,信息产业的战略任务是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深度融合,“无线化和宽带化”将成为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随着我国2008进行电信重组、2009年颁发3G牌照、2010年开启三网融合,通信产业全面进入移动化、IP化、宽带化和融合化的全业务运营时代。主要通信运营商和众多快速成长的通信服务商,对掌握移动通信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保持持续增长,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大有可为。新时期高职建设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应立足服务移动通信行业发展、2G/3G/LTE建维优化和三网融合需要,面向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服务商,对接培养移动通信规划、施工、维护、网优和售前售后技术服务支持等岗位人才。为了适应这些岗位上的蓝领人力资源,就需要有效培养高职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类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要培养这种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的解决移动通信岗位综合化问题的能力,从事移动通信企业无线网络建设维护和网络优化等职业或相近职业所具备的本领,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但更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就是需要深化工学结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需要系统化的专业实训基地去承载和实施,包括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和行为导向的教学法等,都需要建立在系统化专业化的实训基地基础上。因此,系统化建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基石。

    二、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中,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比较多的继承了传统实验室的建设状况,比较普遍的存在实训项目单一和比较孤立的状况,与通信企业全程全网、在线调测维护的实际情况脱节,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缺乏真实情景的训练和实训项目。其次,移动通信实训设备,还表现在配置维护等实训教学操作终端数量有限,即工位有限,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难于达到有较为丰富的具体任务训练载体,体现工作过程要素;难以让学生遍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学习。第三,移动通信设备相对比较昂贵、高职院校教学经费相对紧张,设备更新速度较慢,难以与时俱进同步升级。很多起步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常常是从购买仿真软件,建设基于计算机的仿真软件实训室开始。与真实的移动通信“交换、传输、无线接入、通信电源”联网;“GSM/WCD-MA/CDMA2000/TD-SCDMA”相互联网;“建、维、管”一体;与企业岗位保持一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第四,移动通信专业技术知识内涵涉及通信领域的面比较广,包含线路、传输设备、交换、数据库、无线、接入、开关电源等,即便是无线接入,涉及的专业知识也包括了GSM/WCDMA/CD-MA2000/TD-SCDMA和塔桅天馈等多个方面,对移动通信双师型教师能力要求较高,对建立科学简洁的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相对困难。第五,构建移动通信基于工作任务行动导向的教学,需要开展“做中学”“做中教”和“学中做”“学中教”的课程教学,进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实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在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基地中,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运行管理机制保障调度力度不够,落实实训教学遍历情境和工作过程的难度较大。解决以上问题,探索、实践并建设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全程全网”的专业实训基地的方案和建设模式;总结建设“全程全网”的移动专业实训基地的思路与方法;并完成移动通信相关实训技能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开发方法;建立移动通信实训基地应用模式和促进应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一体化实训基地

    移动通信全程全网是指:任何一次通信都会与端到端的所有节点发生联系是为“全程”,也会与端到端网络各节点设备的各层设备有关联是为“全网”。每一个通信局所,仅是一个网络节点;每一个节点,都需要与其他节点共同构建成网络,联合作业,环环相扣,全程全网协作配合才能实现通信。建立移动通信“全程全网”联合作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依托各独立专业实训模块,通过整体规划,充实完善专业实训设备,将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成开放型、功能齐全、与企业运行设备同步,并涵盖交换、传输和接入,集2G系统和3G三种基本制式的“全程全网”一体化联合作业专业实训基地。集通信电源、通信传输和交换节点为一体,实现固移互联(FMC),满足学生技能实训、企业用户工程师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行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四、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理实结合“教学做考”一体化实训基地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指的是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掌握课程任务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习得掌握和获取经验策略,实际就是需要在课程中建立具备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六要素。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要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目标,必然需要建立符合“教学做考”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良好能力与习惯,达到理实结合。在基地建设思路上必然需要考虑容量的可扩充和操作终端的可扩充。此外,通过建立“仿真+全真”相结合的移动实训基地,通过仿真软件机房进行预算规划、模拟配置、模拟维护和故障排除;再到真实设备上,进行实训演练。从而解决移动通信实训设备不足和终端工位受限的不足,基于工作任务系统化的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理实结合的“教学做考”一体化,如图1所示。

    四、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校企合作“建维用管”一体化实训基地

    移动通信设备相对比较昂贵,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运行维护技术要求较高。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特别重要。加强与生产厂商、运营商的合作,真正做到服务企业,成为企业移动通信专业的人才蓄水池,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校企“建维用管”一体化实训基地,互惠双赢。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的关键是考虑企业需要。移动通信实训基地的建设,要紧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步伐,满足企业新技术、新业务的试验使用;满足为企业提供通信全网的在线模拟、新设备入网前联网测试以及新业务的开发和测试;克服企业在实际网络中由于不能中断业务,从而不能完成员工技能训练与提升的弊端。学校负责提供实验室所需的房屋与电力,并按企业确定的实验室整体布局设计和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完成机房的改造、整治;按企业标准对设备进行安装与调测;负责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确保实验室设备运行符合企业确定的技术标准。在管理上,建立校企合作从上到下的联动机制,在领导层面建设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沟通、监督;在实训基地建维层面建立专业建设小组或实训建设小组,负责建设、维护、升级与应用开发。最大限度满足企业需要、以服务企业来驱动运行的实训基地建设,才能保证与企业标准一致,符合真实工作环境,才能保持与企业同步升级和得到相应的技术支持。为我所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建设成为校企合作“建维用管”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五、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工作任务的构建方法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是以培养移动通信典型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建构符合高职学生思维习惯的训练任务载体,使学生能经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的学习。课程任务载体的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在移动通信理实结合一体化课程任务的建立中,首先要考虑移动通信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如移动通信基站现场维护工程师,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是基站主设备的近端维护、天馈的维护、基站电源的维护和空调环境的维护。建立课程任务实训环境时可以此维护岗位任务进行设置,或对每个任务进一步细分设置。其次,要考虑任务的工作顺序与过程为主线。解决好任务情境设置的顺序,需弄清楚实际典型岗位任务的衔接主线,不能随意插入无联系的任务,否则会使课程零碎,学生无法建立基于完整过程的工作任务。如基站现场维护,按例行维护和应急维护分类,在各自情形下进入基站现场后,维护的现场前后顺序是什么,实质是一个工作的基本流程。移动通信课程在建立各工作任务时,最好以例行维护为顺序进行设置,在最后的综合训练中,可以应急维护进行训练。第三,移动通信理实结合一体化课程实训任务的建立,要考虑工作任务的前后关联,由易到难,逐级进阶。如同样是移动通信基站现场维护,要从最初的基站主设备、天馈场地的认识;基站主设备的单板配置;再到基站主设备的接口、参数配置;再到近端维护的一般操作;最后才是故障案例模拟排除。第四,实训课程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工作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从事移动通信中一项典型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包含三部分: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之外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人物设计载体一定是以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为前提,没有某项能力的训练也就不能成其为任务,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寻找解决任务的能力和环境,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训练过程中学会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各个方面。

通信专业训练范文4

(一)统一训练模式,创新集成训练方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理论研究包括基本定位、主体对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定位于提高受训学员的航天试验任务遂行能力,受训主体对象包括航天试验指挥团级指挥、营级指挥、参谋业务和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学员,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综合研讨和综合演练。据此,确立了“以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指挥综合演练为核心,以想定作业和综合研讨为支撑,各专业方向各层次学员集成训练”的训练思路,明确了“想定引导、实装接入、仿真系统支撑、多级指挥机构协同演练”的集成训练模式。(二)紧贴试验任务,着眼岗位能力培训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紧贴航天试验任务实际,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编成确定训练编组,将训练对象融合为有机整体。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按照“总部—基地—部站”三级分别设立总部指挥控制中心、基地指挥所(含发射基地与测控基地)和站指挥所(发射站、测控站、通信站)等11个指挥所,分“规划论证—任务实施—总结评估”三个阶段进行,突出航天试验任务的指挥、协调和应急事件处置等训练内容,着重训练学员组织计划、指挥协调和应急决策等岗位任职能力。(三)坚持指技融合,突出任务集成训练开展高水平的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坚持指挥与技术融合。航天试验工程技术密集,技术状态决定任务进程。充分发挥试验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指挥信息的生成与决策能力,促进各种试验力量、试验装备的有机融合,是提高试验部队整体试验能力的重要因素。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实质,就是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目标与流程、技术与指挥岗位职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支持与实装设备信息接入功能,由多级“参试”人员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过程演练,学员得到岗位体验和岗位锻炼,使指挥与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融合,提高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任务组织指挥能力。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方法

(一)统一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以复杂环境条件下典型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航天试验任务流程与指挥程序为主线,着眼司、政、后、装、技各类型岗位任职需求,整体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编写集成训练企图立案、基本想定、补充想定等,为实施想定作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指挥所研讨提供依据和指导。(二)分层次开展想定作业与综合研讨任职培训学员在完成专题学习后,按照航天发射、航天测控两大专业方向,区分航天团级指挥、营级指挥、连级指挥、参谋层次,依据系列想定开展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围绕航天试验任务中的故障、突发事件处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研讨。(三)基于模拟系统实施综合演练实施综合演练时,按照总部、基地、团站三个层次设置全航区指挥机构,根据任务实际设置各指挥所编组,明确每名学员的岗位与职责。基于研发的模拟靶场,在导演部的导调下,各指挥所实施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与突发事件处置。(四)按指挥机构开展跨专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结束后,各指挥所结合演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演练结果,开展跨层次的综合研讨,总结理论学习、集成训练的收获,剖析自己岗位任职能力水平与不足,提出航天试验部队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建设

(一)以任职教育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项目建设目标为实现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组成跨专业专家组成的专门论证小组,深入基地调研,组织受训学员座谈会,整合学院军事航天学科专业资源,研制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组建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验室中心化、集约化建设思想,以人才培养需求为牵引,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一个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系统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作为军事航天学科群的教学科研基地,以满足多专业、多层次教育训练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二)结合实际优化顶层设计,集智攻关设计总体方案平台建设的关键是抓好顶层设计。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总体组提出了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中心化、集约化”的建设原则。经过综合论证分析,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系统主要由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试验通信、远程教育训练、系统管理等6个分系统共计33个子系统组成,并拟制了总体技术方案和6个分系统技术方案、建设实施方案等(如图1所示)。(三)强化项目管理,严把质量关,组织精兵强将实施建设为保证集成训练目标的实现,召开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工作会议,成立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总体组、项目办公室和6个分系统建设小组等组织机构,共有5个单位的50余人参与了研究建设。为保证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质量,项目实施工程化管理和文档资料配置项管理,并严格按照《总装备部软件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软件方案设计、模型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和评审,实装设备按照主流试验装备构建。参建人员结合专业,立足指挥,深入调研,不断深化对航天试验任务的认识,主动了解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积极探索院校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方式方法。(四)注重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建设功能完善模拟靶场高度重视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围绕集成训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积极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基于HLA技术,建成了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其中,测试发射分系统主要建成了飞行器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室、CZ-3B控制系统模拟器、航天测试发射全数字仿真系统;测量控制分系统研发了测控指挥一体化训练平台、飞行器动态模拟器、遥测中频信号记录设备,引进了新型USB设备终端;试验通信分系统改造了SP30程控交换系统,购置了SDH光纤传输系统、时统服务器、指挥调度系统,研制了航天通信模拟训练系统;试验指挥分系统建成了航天试验指挥专业教室,研制了总部、发射基地和测控基地三个指挥所的航天试验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系统管理分系统研制了训练任务管理与导调、运载火箭模拟、卫星模拟、基础信息库等15个软件,实现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功能。中心建设集成了200余台套测发、测控、通信专用设备和700余台套通用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形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进的模拟靶场(如图2所示)。共设置了训练岗位5类91个,可同时容纳91人开展训练,能够用于设备级、子系统、分系统和全任务集成训练。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实践

通信专业训练范文5

关键词:国防生;培养模式;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张晓燕(1973-),女,陕西耀县人,西安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董小龙(1960-),男,陕西咸阳人,西安邮电大学党委书记,教授。(陕西 西安 710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邮电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国防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20-02

一、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现状

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是西北地区布点的唯一邮电通信类高等院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中国人民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基地。西安邮电大学是以“本科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围绕学校的定位,遵循“重视基础、加强实践、突出特色、分方向培养”的原则。西安邮电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制订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思路是:强化实践教学,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构建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培养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针对以上内容,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框架及特点如图1所示。

目前西安邮电大学采用学分制管理,通信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毕业要求最低学分198学分,其中必修课111学分,限选课41学分,任选课6学分,集中实践环节32学分,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8学分。由于招生规模和软硬件条件的限制,该专业一直将国防生与普通本科生一起混合编班,也未制订专门的培养计划。除增加军事训练环节外,国防生所修课程与普通本科生完全相同。

二、目前工科国防生培养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思考

随着国防生培养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现有培养模式不利于国防生树立军人意识和提高自身军政素养,不能较快地完成由普通大学生到合格军人的转变。此外,国防生在校期间除了面临和普通本科生同样的繁重学业外,还要花费较多时间参加军政训练和集体活动,导致其学习成绩受到影响,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我校专门成立了国防生学院,与选培办一起对国防生进行联合培养。一方面对国防生独立编班,集中管理,强化军事素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一方面针对国防生的特点度身制订培养计划,既要突出军的味道,以培养其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又要使国防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成为新时期军政兼优的新型军事人才。

为了实现“以坚持军政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集中训练与日常养成相结合,围绕军人基本素质培养,突出重点,科学施训,严格管理,全力打造高素质的国防生人才方阵,为陆型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有力的专业人才保障”的培养目标,在确定国防生培养方案时重点思考了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如何突出“军味”

国防生作为国家依托普通高等教育为军队培养的专门人才,兼有地方大学生和后备军官的特点,其培养模式应综合考虑两者的特性并突出“军味”。因此,课程设置中要强化军政训练科目,加强军事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军人基本素质培养。

2.课时的安排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要求,国防生在校期间要完成13门军政训练课程,总时数为450~550学时,学分数对应在20~30学分。而工科本科生课程总学时数约为2500学时,这意味着国防生至少要增加近20%的学时。本着相融、相通、相用的原则,根据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结合学分制的特点,可考虑将军政训练科目与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相近课程进行置换。另外,可充分利用暑期时间派遣学生到签约部队或总部指定的军队院校或训练机构完成军事实践,为他们快速成长为合格的军人做好铺垫。

3.紧密结合国防建设需要设置专业课程

为了适应新时期国防建设的需求,提供强有力的专业人才保障,我校根据工科国防生的特点,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增设了多门军事应用课程,如作为必修课的“网络安全技术”、作为限选课的“军事通信英语”和“通信对抗原理”以及作为任选课的“网络攻防技术”和“网络攻防实验”等。

三、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方案的制订

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的学制、学位条件与学校同专业普通本科大学生一致。根据《国防生培养方案制订原则意见》将国防生培养作为所在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在本专业下,基础课程保持不变,将专业课进行合理压缩和删减,将国防生军政训练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化管理。

学制为4年的“通信工程”国防生实行“3.5 + 0.5”培养模式,即国防生将在大学度过3.5学年,而“0.5”表示国防生在第四学年春夏学期到部队。国防生毕业应修最低学分198学分,其中必修课111学分,限选课43学分,任选课6学分,集中实践环节38学分(包含军政集中实践12学分)。

下面具体阐述军政训练课程计划及暑期集中训练安排。

1.军政训练课程计划安排

军政理论授课通过取代本专业部分相近的选修课程,并增加讲座、听报告等多种形式,由本校相关老师或选培办共同完成,见表1所示。日常训练包括“队列日常训练”、“体能训练”两部分,由选培办和本学院共同组织。“队列日常训练”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至第七学期早操或双休日进行,“体能训练”替换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大学体育”,计4学分。

2.暑期集中训练安排

由表2可见,暑期集中训练主要进行“基地集中训练”、“优良传统教育见习”和“科技信息见习”课程的集中训练,安排在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暑期内实施,分别到部队训练机构集中训练4周、1周和1周。它们的学分分别替代本专业“课外实践”的6学分。增设军事实践必修环节“部队见习”,在第四学年春夏学期(14周)到部队完成,分别取代本专业“科研训练”(2学分)与“生产实习”(4学分)。

另外,国防生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四学年秋冬学期进行,指导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在第四学年春夏学期开学1~2周内组织论文答辩。国防生第四学年春夏学期第3~16周到部队完成“部队见习”,提交相应报告,由部队对其进行考核,选培办将学生报告和成绩交回院系存档,院系安排替换“科研训练”与“生产实习”成绩,并完成成绩录入。

四、结束语

根据以上思路完成了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并且已经落实到本校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实践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国防生培养质量,不仅要抓好军政训练的落实,还需要与驻校选培办共同制订《国防生培养质量标准》,对国防生进行培养全过程的质量评价,采用“优奖劣汰”机制。因此,下一步计划完善国防生军政训练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其考评标准,规范考评内容,健全考评制度,提高国防生学习军政训练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快其由普通大学生向合格军人成功转变的历程。

参考文献:

[1]钱海志,王永.从四个方面入手促进国防生军政训练课程与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有效融合[J].科教文汇,2008,(11).

[2]尹建强.普通高校军事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平顶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陈曦,王建辉,白亮.浅论加强军政课程规范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8,(7).

通信专业训练范文6

一、示教训练系统设计原则

专业设备示教训练系统,研制设计主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根据应用单位调研情况和教学实际需求,专业设备示教训练系统计划研制出一套集模拟操作、教学演示、训练效果分析、考核评估于一体的示教训练系统,用示教设备代替实际设备,实现专业设备的演示教学和操作训练,在教员演示教学、学员模拟操作、训练管理和诸要素集成训练等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演示教学,可以很地解决实装体积小、操作项目多、不便于学员观摩体验的问题。

(二)先进性原则

目前各级高等院校均在积极研制与使用示教系统,但存在着兼容性差的问题,即某一示教系统往往局限于本专业或者单类设备,与其他示教设备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设备的一体化运用的实际。本系统以“核心平台通用、软硬模控结合”为指导思想,研制适用于不同种类、型号示教系统的通用数据交换平台和训练管理软件系统,以硬件模拟与软件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员演示教学、学员操作训练评判、故障回放定位等功能,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很好的发展前景。

(三)经济性原则

示教训练系统可以用较少的投入实现与实装基本一致的操作使用效果,解决学员在训练中设备缺乏、误操作多、易损坏设备等实际问题,弥补设备不足的实际,减少对实装操作的损耗,节约训练成本。示教系统相对实装操作训练而言,其使用和维护成本将大大降低,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二、示教训练系统设计基本思路

根据专业设备实装工作原理与特点,通过AVR单片机系统编程的方式对实装的操作流程进行模拟。模拟控制单片机系统安放在示教设备机箱内,通过其自带的SPI接口连接到ENC28J60以太网控制器中,通过控制器的RJ45接口连接到以太网交换机,管理主机也通过RJ45接口连接到太网交换机上,从而实现各示教设备同管理主机间的以太网连接。

在系统中设置一个管理控制主机,其上设计运行一个示教管理程序,示教设备上的操作信号可以通过交换机传输至管理主机,可以实现设备操作软硬件同步展现;通道管理主机和示教设备上的模拟控制单片机系统相结合控制,可以实现设备单机操作功能的模拟;示教管理程序通过对各示教设备传来的操作信号进行评判,可以进行信道通断控制,从而实现设备组网功能。

由于实际设备操作配置较为复杂,同时参训者的实际配置方法和步骤很难预测,要实现对操作配置结果进行评判,需要考虑设计规划一个标准的“设备模拟参数配置的数据结构”,完整地存放参训者的配置结果,一次完整配置训练将对应产生一个实际的“配置参数对象”,这个“配置参数对象”将通过以太网提交到管理主机中,然后同管理主机中预先产生的标准“配置参数对象”进行比较。如果两个对象完全相同,就认为参训者的操作配置结果完全正确,如果两个对象的数据存在着不同,就说明参训者的操作配置存在错误。

三、示教训练系统方案设计

示教训练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示教设备机箱内AVR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数据模拟通道控制设计与语音模拟通道控制设计。

(一)AVR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

根据专业设备组织结构特点,设计制作示教训练设备一套,示教设备外形、面板布局、键盘操作和液晶屏界面显示均与实际设备操作、显示一致,便于学员熟悉设备;系统中示教设备的操作、显示以及与管理主机的数据交互的控制均由AVR单片机系统来实现,硬件部分控制核心芯片采用AVR128系列单片机。单片机控制模块置于示教设备机箱内,通过AVR单片机系统编程对示教设备的操作进行模拟响应控制,完成对实装基本功能的模拟,实现与实装操作感观基本一致的操作效果,满足示教设备单机教学、训练需求;研制数据、话音模拟信道通模块,在AVR单片机系统的控制下单片机以太网接口电路、键盘按键电路和显示输出电路等,实现示教设备功能响应与语音通道通断控制,模拟实装实话音、数据信号的传输。

(二)数据信道模拟设计

采用可编程控制的以太网交换机连接语音、数据终端和管理主机,使用IP技术实现模拟数据通道通断的控制。

训练管理主机通过以太网对示教设备的操作情况进行监控和评判,如果进行数据、语音通信的双方(组网时可以使多方)操作都正确,管理主机通过TELNET程序登陆到交换机的IOS上,将对应终端在交换机上的接入端口打开,从而建立各数据终端间的模拟数据通道。

在数据通信过程中,如有任何一方的操作改变了参数设置,训练管理主机将监控到该操作并做出判断;如在实装中该参数设置更改会引起数据通信的中断,训练管理主机将通过TELNET程序向交换机的IOS发出关闭相应模拟数据终端接入端口的指令,从而断开对应数据终端间的模拟数据通道。

(三)语音信道模拟设计

针对语音信号差的问题,考虑采用VOIP和IP技术对语音通信系统进行模拟实现。各模拟语音终端主要由PCM编/解码器和VOIP适配器组成,通过VOIP适配器可以将语音信号转换为标准的IP数据包,各IP终端的接续控制由语音服务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