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范文1
一、“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根本和出发点
人是企业活力之源,竞争力之本。因此,人应该成为组织(企业)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里讲的“人”,首先是企业的雇员,还包括企业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股东、供应商、银行等,对他们也应尊重和信任。
以人为本,首先体现在对雇员的尊重和信任、尊重个人的人格,尊重个人的劳动,尊重个人的一切权益――知情权、参与权、平等竞争权、自主择业权、取酬权、利益共享权等等。
管理就是有一个或多个人来协调另一些人的活动,以便得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可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现代化的管理就是在现代先进生产条件下,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所进行的协调工作。这种协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协调,
二、“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性的具体表现
“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方针、目标及重大决策是依靠企业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来实现的。不加强对人的管理,企业的员工谁想干啥谁干啥,那么企业就不可能不垮,企业的各项方针目标也永远不会实现,这样的企业只有倒闭。
2.企业各层次的管理人员的素质及行为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试想若有一群文盲或一群混子,所组成的企业各层次的管理人员,那这个企业将会是什么样子呢?企业的生产人员的素质和行为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若一个企业的生产人员什么也不会,对待企业的生产就像过去的中国苦工对待日寇那样“磨洋工”,要想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性能优良的合格产品简直是“天方夜谭”。
3.企业的营销人员的素质和行为也同样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营销人员若不懂得市场营销的方法、不研究市场营销问题,在商品销售中,不为企业着想,贪图蝇头小利或存心捣乱,怎么会给企业增加应有的销售收入,只能会让企业在这方面赔更多的钱。
4.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的素质与积极性,同样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对人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人是有感情、有动机、有欲望的特殊资源,所以在衡量企业经营好坏时,不能单纯以利润好坏为指标,还应考虑到人的情感能否得到满足。
三、影响人才发展的不利因素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企业的经营者,往往重物轻人,对物耗比较重视,对劳动力消耗则较忽视,人力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在各单位都有重视资历忽视能力的现象,决策者总是以资历来评价人的能力,给企业带来了人浮于事的现象,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人不能尽其才,学非所用。对员工偏重使用;忽视培养员工素质;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再加上一些由于资历深而走上了管理岗位的人,缺乏管理意识,严重挫伤了一些人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必须进行改革。企业管理者要善于知人,对人有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勇于善任。所谓善任就是要用其长,避其短,让每一个人去干自己擅长的工作。知人是非常重要,在知人善任这个统一体中,知人是善任的必要条件,只有在了解人的思想、道德、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把被用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尽其才、用其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开发现代化企业人才资源的途径
1.重视人才培养
在新的经济时期,知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人作为知识的主人,作为企业知识资源的驾驭者,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和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创新能力,最终决定着企业从整体上进行协调和控制。一些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只重视人才的使用,忽略人才的培养,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干脆不开展,不组织员工的教育培训等活动,即使开展人才教育培训,也大都是走形式,收效不大。因此,企业人才素质得不到提高,所需人才得不到补充,企业人才出现短缺或断层,直接影响了产品质量和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企业要想做好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各级领导就要提高对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把培养和使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重视人才的使用,树立任人唯贤、不拘一格、重素质、重实绩、重发展的用人新观念,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促使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外,企业管理者应注重培训项目的评估和总结,对人才和员工的培训成效进行考核,把培训的效果作为对他们考核的内容,与他们的提升、晋级、调动等紧密结合起来。
公司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范文2
【关键词】人才培养;管理;素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说到底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扩大市场的占有率,提高自己的盈利水平,使企业能够高速、持续的发展,就要坚持对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
一、加强企业人才培养的意义和重要性
人才是企业管理的根本,创新是企业管理的灵魂,不论是公司制度的执行,还是企业创新工作的实现,都离不开人才,都要依靠人才的参与。人才资源是现代企业首要的资源,是无形的资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渐表现在对智力资源和成果的培育、调控的能力,表现在对智慧型人才的拥有、运用上。人才是企业能够健康发展力量源泉,是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法宝,人才也是企业能够实现跨越性发展的有力保证[1]。企业依靠产品也许可以获得短暂的成功,依靠自有的品牌也许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但是依靠人才却可以得到比较长远的成功。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任何资源都存在被取代的风险,任何事物都有可能被时代抛弃,但是只要人才是任何时代都不能够缺少的。
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要针对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指导和培养,最终是人尽其才,人尽其能。通过带薪学习、以师带徒培养、企业的内部培训以及个人自学等方式,加强对人才的培训。还要加强对各层次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公平,通过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有效的防止出现高层次人才的流失。在人才引进方面,首先要把能够吸引人才、发现人才作为企业、企业人才战略的立足点,在公司中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工作氛围。通过多种渠道、各种方式吸引人才的加盟,特别是对于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要更加的重视,为公司的未来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引进机制,在引进人才时,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只有具备公司发展所能够满足的技能和知识,只要能够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都有努力的发现、培养,使他们能够为公司所用,为公司的进步发光发热。
二、加强公司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做好人才的管理方式的转变,公司要在围绕着用好用活人才,完善市场的有效配置,做好公司的自主用人的管理机制。
在公司的人才管理上要充分的重视人才之间的竞争培养。建立公平、公开、竞争的用人机制,建立起有利于优秀人才能够完全发挥其作用的公司平台,在公司的发展中要充分的利用好各种用人机制[2]。让员工通过相互之间的竞争来获得成长,同时公司也在员工的竞争中发现人才。通过建立竞争性的人才平台,给员工能够脱颖而出的机会。同时,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有利于加强公司中的凝聚力,使员工在自我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形成一种人人学习,人人向上的氛围。
在人才培养上公司要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对于素质比较高,能力比较强的技术管理人才,要通过基础工资、岗位工资、业绩提成、年终奖等其它的薪酬分配方式,鼓励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到公司的效益分配,努力做到智力资源的资本化,实现人才能够按能分配的机制,为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打下一个深厚的基础。为了能够让人才能够坚定的留下来,解决其后顾之忧,公司要尽可能的维护好员工的合法利益。对于职工的养老、失业、医疗、住房公积金等要积极的办理和缴纳,在聘用人才的同时,落实国家规定的各种保险[3]。保障职工的合法待遇,有效的解决其后果之忧,使人才在内心能够产生归属感,进一步的增强企业人才的凝聚力,从而增加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做好人才的培养机制,坚持以国家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素质为核心,坚持在实践在发现、培养人才的观念,创造一种人人都可以成才,人人都能够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采用多渠道、多方式,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进程,整合培训资源,不断拓宽教育培训的渠道、形式,要培养能够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提高企业的现代经营水平为核心。要紧紧的依托知名的跨国公司、国内高水平的大学和其他的培训机构,加强企业人才的培训[4]。创新培训内容和方法,建立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采取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对于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岗位技能、新技术、新工艺,能处理生产疑难问题的员工,要给予提供培训的机会,提高其福利待遇;对业务精、技术能力强的骨干员工,要提供其到重要岗位进行锻炼提高的机会,并给予提升加薪的期望。
注重对企业氛围的塑造,创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中要树立起快乐工作的理念,以人性化、精细化的人才管理方式,对员工进行宣传,同时要尽力的改善其生活工作的环境,健全企业的岗位培训制度,努力为员工打造一个安全、舒适、快乐的工作氛围和生活环境[5]。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感受到快乐,从而使这种快乐延续到工作中,使工作更加的富有成效。要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品质,文化品质虽然是无形的,但在提升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却有“扩大器”和“助推器”的作用,在公司人才培养中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坚持从文化层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要做好公司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突出公司的特色主流文化。要不断的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载体和手段的创新,提高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和团队协助精神,使一线项目部员工甚至合作方都能深刻地感受到公司的企业文化。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内外部氛围,真正使的企业文化对外产生吸引力,对内产生凝聚力。
三、结束语
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导向性的作用,是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和发展下来的根本力量,是决定企业事业成败的重要条件,是企业能够长久不衰的源泉。只有加强企业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工作,企业才能获得发展和壮大,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宽阔的发展眼光,加快企业的人才资源建设,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成军,周子强,李许静.基于柔性化管理的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程的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 2011(05):15-17.
[2]艾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及目标研究[J].商情,2012(14):208-209.
[3]张彦春,郭乃正,王孟钧,蔡海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01):13-16.
公司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范文3
人才资源之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其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价值的充分发挥。对人才价值进行评估,也是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具体体现。本期《思享汇》栏目,人才学专家、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书记郑其绪教授从“人才价值与评价结果的非对称性”角度,对人才价值的存在形式、特征进行了深刻剖析,对我们的人才评价工作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当前的现实国情下,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与使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被提上了加速发展的日程。本期《业访谈》栏目,邀请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教授,与我们一同畅谈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及发展,希望陈教授的见解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更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电气工程的发达程度代表着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一届(2014年)全国高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中,有关电气类专业发展战略、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问题吸引了来自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等近500余位专家学者们的热烈深入探讨。本期《焦点萃》栏目,试图从组织、院校和企业等不同层面,激发行业教育和人才工作者们集聚智慧与力量,承电气工程高等教育百年积淀,书人才培养新篇,为电力行业人才建设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本期《企业志》栏目选取的是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在江西省推进“绿色崛起”发展战略进程中,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紧紧围绕全省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电网发展方式和公司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实现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提供了强大动力,注入新鲜活力。这其中,人才培养单位认真落实“人才强企”战略,扎实有效推进全员培训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功不可没。让我们一同分享他们的经验探索和实践总结。
本期《培训坊》栏目,介绍了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积极探索网络课程开发新模式,国网辽宁省电力公司大连培训中心通过体验式培训推进国网核心价值观落地,以及国网山东电力济南供电公司构建培训资源体系和培训全过程管理体系的有效尝试与实践,期望能对兄弟单位的培训实践工作有所借鉴。
本期《人资域》栏目,国网辽宁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刘国威从“编制”这一独特视角切入,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此外,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主任张涛对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文章都值得我们细细研读。
公司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范文4
关键词 物流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精细化发展策略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为了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步伐,对于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还有如何精细化发展策略,主要从人力资源的优化,调整企业内部对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做全面的调整。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有一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目前,加快物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已经成了物流企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将针对如何运用精细管理方法来实现我国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展开探讨。
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人才专业性不足
物流是快速发展的行业,物流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但由于我国物流教育较为落后,导致我国缺少合格的、专业的物流人才,高素质的物流人才较少。我国各大院校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物流行业的需求。对于物流专业知识要求人才懂得物流人才管理,且技术操作性强,刚刚上岗的毕业生很难适应岗位要求,难以在岗位上实现价值。
(二)企业管理目标不明确
物流企业管理目标不明确,具体表现在制定公司发展规划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策划,这样并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发展,缺少了对企业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出现企业人才流失率高等情况,会对企业本身带来不小的损害,较大的人才岗位波动不利于公司人才储备发展。[1]
(三)缺乏绩效评价制度
物流企业绩效评价制度不完善,特别是大部分的企业缺少奖励机制,会直接影响企业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的绩效评比多存在暗箱操作等不良情况,绩效评价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情绪,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不利于企业人才发展。[2]
二、人力资源管理精细化管理策略
(一)加强物流人才培养力度
针对物流人才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可完善企业培训制度,企业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模式。而培训目前是企业快速提高人才素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物流企业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是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之一。[3]将企业对人才培养制度纳入公司发展战略中,着重将人才培训作为提高物流人才岗位适应性,对员工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确定培训课程的内容和定位,根据岗位要求和岗位级别划分培训内容,提出培训重点,对培养一批适合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物流企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重视人力资源发展
重视人才资源发展,将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作为企业发展规划之一。首先,重视岗位管理,将其进行精细化管理。抛弃过去的岗位管理模式,对岗位进行全面设置,重新对岗位价值进行评估,将岗位等级细化,按照人才的专业来安排岗位。人力资源部门对应聘的物流人才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和考核,确定人才岗位,主要是考核物流人才对企业物流知识的掌握,公正客观地评价人才的价值,有效地促进人才在物流岗位上创造价值,同时实现自我价值,以此满足企业对积极上进的人才的需求。这样的岗位管理有利于物流人才形成良性的竞争,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完善人力资源制度。[4]其次,重视打造优秀团队,现代企业寻求互惠共存,讲究团队精神,将其细化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打造一支优秀的、具有高水平的物流团队,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是每个企业变强的主要途径。最后,建立企业团队为企业服务,同时也让员工在团队中找到奋斗的方向,以强大企业作为发展目标,有利于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完善绩效管理制度
关于精细化企业绩效管理,主要是绩效管理以及薪酬管理两方面的管理制度。首先,绩效管理,指的是对物流人才工作的肯定过程,而不是起到监督员工的作用。绩效管理主要是为了改进和提升人才的能力,而非考核,而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部分。绩效管理内容包括对员工日常工作的评价,以此证明人才对工作内容和工作岗位的熟练程度,建立奖励制度,充分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这也是快速检验人才能力的一种方式。而薪酬管理同样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服务于企业,无非就是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和实现自我发展的平台两方面,而从企业角度分析则是希望能以最低的薪水成本来获取最好的人才资源。所以要建立完善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将核心人才和一般人才划分清晰,避免出现薪酬不公等现象。[5]例如,核心人才给出的薪酬略高于市场薪酬价值,而一般人才则是根据工作能力来定夺。这样既能留住核心人才又可以招进更多有能力的物流人才为企业服务,才能保证我国物流企业人力资源得到健康发展。
三、结语
我国物流企业还处于不断发展壮大的阶段,为使之健康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物流人才专业性不足、企业管理目标不明确、缺乏绩效管理等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精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将其人才培养和重视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以及完善绩效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细致化管理。加强人才的培养力度主要是为了提高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快速地适应岗位,为企业争取利益;而重视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人才流失以及人才自我发展的问题;而完善绩效管理制度是为了体现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逐步完善我国的物流企业制度,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物流行业人才的整体水平,全面提升我国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增强我国物流行业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为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建玲.中小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5,13(02):90-92.
[2] 李正.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物流技术,2015,34(07):62-64+68.
[3] 瞿群臻,张睿.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探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10):41-43+40.
公司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范文5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 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01-0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格局发生巨大改变,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存在模糊,面临学校办学实力不强,生源差的困难。正确对待和研究这些问题,准确定位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构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是决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重大课题[1~2]。
辽东学院成立于2003年,正值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市场需求发生巨大变化,高等教育转型的时期,我校积极研究国外和国内其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经过十年的实践,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1 制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从发达国家本科人才的培养实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人才培养注重应用性;根据专业能力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重视实践教学;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3]。在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能力及学生的发展潜质的基础上,辽东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人才目标定位于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在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设计人才规格,通过市场调研和职位分析,制定各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素质能力等三个方面,力求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整体优化。
2 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要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4]。我校于2004年、2005年、2007年、2011年多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由公共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专业教学平台组成的基础教学平台和由专业选修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组成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人文知识的同时,更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
我校不断完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构建了贯穿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由课内实验与实训课、综合实验与实训课、各类实习(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综合训练课程(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综合训练)构成的实验教学平台,由军事训练、专业社会实践、创新与职业技能构成的能力拓展模块。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进一步加强。
3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途径的多元化
3.1 双学位培养模式
我校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多元化的要求,从2005年在土木工程、会计等专业中施行双学士学位试点学生通过双学位教育,形成文理渗透、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统一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在不同领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至2012年,为社会输送双学士毕业生近200人。实践证明,双学位模式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3.2 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
我校近年来与安博职教集团、辽宁恒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丹东奥龙射线仪器有限公司、朝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园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办学,不断完善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合作单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制定,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教学、就业实习等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安博职教集团将微软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辽东学院,为我校IT人才国际化、标准化培养提供了强力的技术保障,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IT服务外包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以生产岗位实习和企业科研项目研究为结合点,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统一起来,把课堂教学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科研项目实践中得到培养。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为辽东学院服务丹东地方经济建设与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3 订单式培养模式
我校与辽宁精化科技有限公司,盘锦和运集团、无锡夏普公司等多家企业签约进行订单式培养。与签约单位在师资、科研、设备等方面,利用企业场所、科研项目、兼职教师等资源与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在校完成基础理论、部分实践课程的学习,然后进入合作单位继续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实现职业能力需求与教学的充分融合。订单式培养使学校准确把握办学方向,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减少企业人力培训成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有利于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要求。至2012年,为无锡夏普公司培养一百多名技术人才,为辽宁精化科技有限公司和盘锦和运集团培养80多名技术人才,受到企业好评。实践证明订单式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促进了学生就业,是地方本科院校重要的,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途径。
3.4 国际合作办学培养模式
自2008年,我校与美国西俄勒冈大学、韩国新罗大学、江陵大学等九所国外知名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积极探索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办学,与韩国新罗大学采用“2+2”双学位与双学历培养模式,即辽东学院读满两年学生,毕业证书需在完成韩国大学的专业课学习,将学分转换到辽东学院,两国学校同时颁发各自学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至2012年,40余名学生获得我校与新罗大学的双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立足实际,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多途径办学,才能获得发展,为地方社会需求提供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林,吴智泉.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5):47-48.
[2] 吴智泉.2008应用型本科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32-136.
公司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范文6
随着视觉媒体越来越多的渗透进入人们的生活,电影、电视产业逐步的发展壮大,全国与影视艺术专业有关的教育行业与时俱进的蓬勃发展起来,报考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也在逐年增长。许多高校以及不少高职学院都相继都开设了影视编导专业。但是,作为一门要求很强实践性及高度专业性的学科,伴随着当前各类院校开设的影视编导专业的热闹发展景象,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也相继出现了,因此,摸索符合高校教育特征的影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专业建设的研究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影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个目标在理论上已被普遍认同,但在实践中却并不是完全的被落到实处,具体表现在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课程的培养目标还并不足够清晰。影视编导专业培养的是高度重视实践的视觉表现类艺术人才,高校的影视编导专业应该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根据社会调研实践,我们将影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面广,专业素养高,有较强的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创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和掌握电、影视剧表现形式,并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在广播电视部门、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文化传媒公司、影音出版公司、学校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等单位从事电视节目策划和制作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对国家和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广播电视艺术学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影视编导专业需要强调职业性及社会实践性,将职业性作为基础。结合影视编导专业的职业特性,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与用人单位的能力要求以及岗位职责完全符合,具备与影视行业发展相匹配的能力。应该明确这一特征,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做到文化理论教育功能化,专业教育实践化,让学生学有所用,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应用技巧训练,巩固加强学习成果和适应能力,以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反馈来检验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以及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否培养出了合格的人才。
影视编导专业必须适应并符合社会的就业需求,满足学生就业的普遍愿望。课程设置时,要把握影视行业岗位对人才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在课程上更多的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在岗位上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影视编导课程设置
围绕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影视艺术的行业特点需要学校培养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影视人才,因此首先在课程上必须满足这一基本要求,重视文化类课程的同时,还要突出专业类课程,文化类课程包括中外影视历史,与影视文化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课程,专业类课程包括掌握现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等课程。结合影视产业的发展要求,积极推广校企之间的合作,引进专业影视制作公司的高水平从业人员参与建设专业核心课程,一同编写实用型教材,形成重视专业特征的课程体系,并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以讲、演、练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在文化素养培训方面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提高影视写作能力与节目的编导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
影视编导专业建设思路
影视编导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与相关影视、媒体行业进行无缝衔接。在办学方式上大胆开放创新,聘请知名影视媒体行业精英和专家参与专业教学,引进企业参与到校内影视实验中心的建设中,在专业设备的投入上加大力度,参照影视企业的实际设施进行建设,比如视听观前期、后期制作的相关设备、影视专业演播室、拍摄训练场地、录音棚、化妆室、排练大厅等。教学上应该按照影视编导的生产制作流程与影视创作的基本技能设计教学方案和方法,通过拍摄原创剧目、节目等,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实践转化,在教学中的社会实践和实习方面,大规模组织学生进入媒体企业和影视拍摄基地积累实习经验,通过担当具体小职务的方式融入影视行业,加深影视编导技能的锻炼并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
实战演练对于影视编导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对于很多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的时间居多,而实践的机会并不多。对此,高校在教学管理上要为影视编导专业的师生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搭建一个实践的舞台。通过影视编导专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并设立影视艺术专场,设置联合创作和毕业作品展映活动,于每学年设立影视文化创意周活动,主动尽量的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让影视编导类学生积极的参与进学校各类活动的组织与视频记录等方面的工作,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又进一步浓厚了校园的文化氛围。
影视编导类学生在本专业训练实践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众多面向市场的实践机会将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学院应为学生的实践建设校外舞台。进行以赛代训式的影视人才实践培养模式,通过电视、影视剧目和节目的制作,进一步提高影视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行业融合度,学生通过参加全国各类影视艺术节,影视短片比赛,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和对职业的成就感,影视编导专业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实施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地方电视台及影视公司、演艺团体等组织机构合作,联合开发创作电视节目、影视剧目等为学生提供表现机会。不但能够起到显著的社会实践效果也能够创造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