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教学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教学培训范文1
相对而言,学生比较喜欢上唱歌课,对上乐理课却有些不情不愿。不仅因为枯燥、单调,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死记硬背。虽然是这样,但要进行节奏训练就必须学习乐理知识。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我把难记而又最基础的乐理编成儿歌,让学生容易接受。如在区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首儿歌:
音乐妈妈真粗心,
取个名字调了个。
一呀么一呀么一呀么一,
四分音符唱一拍,
别看八比四要大,
可是你要记清楚,
八分音符唱半拍。
朗朗上口,易学易记。又如,区分附点四分音符与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教学时,用了这样一首儿歌:
四分音符,
八分音符。
加•个小圆点,
更要记清楚,
四分音符加圆点,
等于一拍加半拍。
八分音符加圆点,
等于半拍加半半拍。
当枯燥、单调的乐理知识化为一首首动听的儿歌并熟记于心时,学生会感觉音乐对他们而言不再是神秘。新鲜与好奇心主宰着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也不再是被动。
学习了基本的乐理后,我正式带领学生进入节奏的训练中,所谓节奏,就是将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经过几年的音乐教学,我把音乐教学中的节奏因素归纳为十种,具体如下:
×、××、×××、×××、××××
ו×、ו×、O×、×O、×××
在节奏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五会,即会认、会写、会划(划拍)、会打(打拍子)、会唱。
在这十种节奏中,第一行是五种比较好记的节奏,第二行节奏由于带有附点、休止符、切分音而较难些,节奏练习是音乐基础知识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它知识性强,缺乏趣味性,学生学起来总觉得内容多而难记。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节奏训练中采用了多种方法。
首先是低年级的节奏训练,在学生初学节奏时,如果采用呆板的满堂灌的方法去教学。学生听起没趣,学起来也困难,所以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形象化,由生活、自然节奏启发音乐节奏的方法,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心态中进入音乐王国,把丰富多彩的自然音响节奏融入在形象化的音乐节奏中,既直观明了,也颇有趣味性,既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也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
1、儿歌法。
在一年级学生听辨音的长短时,我让学生看图念儿歌:
×××××××××××××─×─
小鸭小鸭嘎嘎嘎嘎小猫小猫喵─喵─
公鸡公鸡喔喔喔喔乌鸦乌鸦哇─哇─
小狗小狗汪汪汪汪小羊小羊咩─咩─
在念儿歌时,要求学生根据儿歌节奏敲击乐器或者用身体动作来表现。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语言节奏,动作节奏以及是乐器的声音进一步分辨声音的不同长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2、模声法。
从学生纯真的生活中去创造音乐,从中取材,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与主动积极的学习欲望。因此,在节奏训练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探索生活中声音的长与短,加以综合。不同的节奏用不同的学生熟悉的“象声词”读出、拍出,这种方法便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学生读节奏时,不同的节奏型用不同的读法,使学生必须动脑筋想“是什么音符”,应该“读什么”,不动脑筋则读不出音节。此法突出了读音的形象性,尽量做到读起来上口,降低了教学难度,例如基本节奏型与读法:
⑴×读作:走
⑵××读作:嘀嗒(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
⑶×××读作:哒哒哒(模仿马蹄声)
⑷×××读作:咚咚咚(模仿敲门声)
⑸××××读作:沙沙沙沙(模仿下小雨的声音)
⑹ו×读作:哒•哒(模仿瘸子走路的声音)
⑺ו×读作:知•了(模仿瘸子走路的声音)
⑻O×读作:空哒
⑼×O读作:哒空
⑽×××读作:哒哒哒
接下来的两种方法适合于中高年级:
1、划拍法。
节奏练习时,可用“哒”字来念节奏,同时用手划拍,为了节奏正确,拍与拍之间的速度平均。我采用过渡的方法,先用低年级的读法读两遍,以后发展到用“哒”,让学生们习惯了这种方法后,再直接用“哒”读节奏。例如:
⑴××│××××│××│×─
走走嘀嗒嘀嗒走走慢走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⑵ו×│ו×│××××│××O
知了知了嘀嗒嘀嗒走哒空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⑶ו×ו×ו××│ו×ו×ו××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⑷×××│××××│×O│××××O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这种方法节拍感比较强,故之我在音乐课中常用的方法。
2、指拍法。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各音符号或休止符的时值,掌握节奏,我在教学中也常使用指拍法来进行教学。如:
ו×וO
图示代表一拍,黑线代表音符时值,红线则代表休止符时值本来真正的指拍法是以箭头来表示音符时值的,但在视觉上我觉得有一种乱的感觉,经过几年教学总结的经验,我把箭头删去,例如:
ו×│××××O×│×O│×O××
(有箭头的)
(没箭头的)
音乐教学培训范文2
本次培训以培养教师专业技能。解决音乐课堂教学急需(专业音乐教师偏少、器乐类型较少等问题)为主要目标,使参训教师系统掌握音乐教学理论,熟练运用各项教学技能,全面提高业务素质,更好地胜任音乐课堂教学及指导学生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以提高我省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整体水平。
来自本省定西、陇南、甘南、临夏地区共80位教师参加本次培训,他们都是当地农村中小学的专业或兼职音乐教师。本次培训主办方请到了省内外知名音乐教育专家和学者,就我省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针对性的讲解和交流。在为期5天的培训中,教师们接受了包括《中小学合唱团队的建设与训练》《中小学舞蹈教育教学与管理》《音乐与人》《音乐本体能力》《音乐教育实践的观察与研究》《钢琴即席伴奏》《甘肃民间音乐进课堂》等课程的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用更专业的技能去教给孩子们音乐知识。
“这次培训对我们农村音乐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让我们的假期充实而有意义,学到的专业知识可以让以后的农村学校音乐课开展得更好。”康乐县城东小学的音乐教师包玉英在甘肃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公益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如是说。
7月22日上午,第一堂课是由兰州一中党总支书记、副校长、兰州一中交响乐团指挥杨文章老师所讲授的《中小学合唱团队的建设与训练》。为了让前来上课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能更好地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杨文章特地邀请了兰州夕阳红老年合唱团来给学员们进行现场“说法”。杨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对音乐的热爱深深地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学员,夕阳红老年合唱团精彩的合唱让学员们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在中小学,尤其是在农村的中小学中建设一支有水准的合唱团必然会有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大家心中怀着一颗热爱音乐的心,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切身地感受合唱带给大家的美和快乐,我想很多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杨文章老师说。
音乐教学培训范文3
杨春琴
我有幸参加了2015年甘肃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培培训。通过参加此次培训,我聆听了来自全国名校教授专家的讲座和参加了艺术调研的实践活动,同时也与同行老师交流了专业方面的知识。此次培训使我受益终身,这里我有几点心得:
一、老师要有良好的师德
国家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
之本,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只要用真心真诚地去感化,引导学生,学生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老师自己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言行一致,成为学生的表率。教书育人是师德的关键。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爱岗敬业、尊重学生,努力进取,是师德的体现。所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成才,而且成为有用的人才。
二、音乐教师要有相当高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相当高的专业素养。所谓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乐是音乐基础课,必修课,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等多方面的综合理论基础,是培养学习音乐人的全面的音乐素质提高的一门重要学科。一个学习音乐的人,不学习音乐素养,就无法去理解音乐、懂得音乐,表现音乐。所以,学习音乐素养是为了全面提高学员的音乐综合素质,并且以此促进学员对专业科目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感悟,理解和创造能力。
三、音乐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
这次培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音乐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
第一天,班主任孙昀老师用他的独特的方式进行破冰活动,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而且学员之间的交流也变得主动起来。
张贝特、许芸、王朝刚、李彦荣、沈彦容、杜永寿、贾小东等老师的讲座观点新、方法独特,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好多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们会吸收、利用。这次培训,不管是理论讲述还是艺术实践课,都讲究“观念”的更新,方法的独特。“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观念。这意味着新基础教育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的教育。
音乐艺术既是一种声音艺术,同时也是一种表演艺术。音乐学习的教育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过程。因此,“重视音乐实践活动”是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引领学生走进音乐,使 师生共同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享受美的活动,从而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一切学习方式都应该用符合儿童情趣的方式进行。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深挖新教材,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为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而努力。
四.奥尔夫教学法的灵活运用
这次培训,最能有效的应用在课堂中的就是奥尔夫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先进而独特的音乐教学法。他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说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培养儿童的乐感,尤其是节奏感和听力,是儿童能够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热爱音乐。奥尔夫教学法强调艺术的综合性。他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歌唱、舞蹈、绘画、演小剧、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是孩子不仅兴致勃勃的参与音乐活动,而且能综合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合表演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鼓励儿童的创新精神。音乐活动中有大量机会让孩子即兴创作,创新求异,特制的奥尔夫乐器使儿童能迅速在乐器上标书音乐的构思,享受创作的快乐。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本土化,使儿童继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这一设想有美好的前景。
五、做一位全能的音乐教师
音乐教学培训范文4
【关键词】社会音乐教育;教学特点;影响
社会音乐教育以其开放性的观念和多样化的手段,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有力补充和延伸,而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在其中扮演者重要角色。社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有着不同的教学特点,作为风格不同的两种音乐教育模式,社会音乐教育能够对学校音乐教育起到辅助作用,但同时也在某些方面上对学校音乐教育起到了阻碍。
一、社会音乐教育的教学特点
(一)灵活性
社会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教学内容上,社会音乐培训机构会根据学生学习音乐的程度和理解能力来进行专门的培养计划,有的学生在演奏上也有一定基础,那么培训机构会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更高技巧的教学;有的学生没有演奏基础,那么培训机构会让学生先打好基础,之后再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在教学时间上,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更加灵活,相比于学校音乐教育固定上课时间和课时长度,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上课的时间,避免了一些时间上的冲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专业性
社会音乐培训机构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乐器演奏,这里的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整体能力可能在不如学校音乐教师,但在自己的乐器演奏上大多有着一定程度的教学经验。学生在社会音乐教育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乐器演奏技巧,而不用像在学校音乐课中既要学习音乐欣赏又要兼顾音乐表演和音乐知识。
(三)普及性
社会音乐教育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普及性,它对受教育的群体没有具体要求和年龄限制,其中不仅有中小学生,还包括各个年龄段的社会人员。对于@样一个广泛的受教育群体,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对社会音乐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功利性
社会音乐教育对人们音乐普及和学校音乐教育都有着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社会教育还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使一些社会音乐教育缺乏规范性,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此外,一些社会音乐的培训机构具有功利性,过分注重营利,而忽视了社会音乐教育的责任,这不但影响了社会音乐教育的整体氛围,也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针对社会音乐培训机构负面影响的对策
近几年,社会音乐教育被人们所重视,许多中小学生在不仅在学校接受音乐教育,同时也在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学习音乐,这对学校音乐教育带来了影响,从辩证的角度看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正面影响
首先,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对学校音乐教育中乐器演奏进行了补充。学校音乐教育以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和音乐素养为主,它的教学环境决定了学校没有太多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乐器演奏技能的学习。正确的音乐教育不能只有欣赏没有实践,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缺乏的乐器演奏教学,社会音乐培训机构进行了补充。社会音乐培训机构给有兴趣学习乐器的中小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它使学生既能在学校学习音乐文化知识也能在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学习乐器演奏技能。
其次,社会音乐培训机构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生活。以往,学生只能在学校短暂的音乐课中学习音乐,校外的音乐活动并不丰富,现在,社会音乐培训机构的出现使学生在校外音乐活动上有了新的选择。社会音乐培训机构不仅有着课堂教学,而且也有丰富的实践活动,例如培训机构内部的小型音乐会、社会组织的乐器比赛等,这些活动都给予了学生更多音乐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参与更的音乐活动。
同时,社会音乐培训机构的教学使学生对音乐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中小学生在学校学习音乐的时间普遍是一星期两节的音乐课,在这短短的两节课中学到的内容十分有限,况且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为音乐基础,学生学到的内容在音乐领域里只是九牛一毫,通过社会音乐培训机构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音乐知识,丰富音乐认识面。不仅如此,学生在社会音乐培训机构接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后能够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学习产生更多的关注和兴趣,例如:有的学生在校外学习了钢琴,那么在学校学习钢琴知识或欣赏钢琴曲时他会更加积极更加投入。
(二)对学校音乐教育的负面影响
首先,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只注重结果,不重视过程。社会音乐培训机构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教育机构,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这里教师不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详细的音乐指导,例如有的学生学习钢琴曲《致爱丽丝》,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只会按照钢琴谱来教学,而对这首乐曲的延伸性内容却一概不提。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习时间久了,学生就会产生学习音乐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想法,从而对学校音乐教育丧失兴趣。
其次,社会音乐培训机构的教师多是兼职的音乐教师,他们没有专业的音乐教育知识,也缺乏教学责任感。有些老师备课不充分,上课时纯粹按照机械的方式让学生演奏乐器,一节课下来,学生或许能够演奏乐曲,但对乐曲中情感,乐曲哪里优美缺全然不知;有些老师上课死板、习惯糊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感觉不到音乐的魅力,反而觉得烦恼枯燥。在笔者所接触的社会音乐教师中,大多数教师不会对乐曲的延伸性知识进行讲解,而是用走过场应付式的教学。
结语
社会音乐教育对学校音乐教育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于积极的一面,应该保留和发展,对于消极的一面,应该得到改善。这样,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才会显得更加富有生气,富有活力,才会在传承人类优秀音乐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音乐教学培训范文5
一
所谓教师培训是指帮助教师实现战略目标、提升教师个人素质的一种教育培养训练的方式,它包括有形培训和无形培训两种主要形式。
1.有形培训
有形培训是指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讲师的培训,我们通常讲的培训就是这种有形的培训,主要包括项目体系和支持体系两部分。培训项目体系可以按部门分类规划,也可以按教师管理流程来规划。如果按部门规划,则可以分为教育素养培训、学科技能培训、教学专题培训、学科教学法等等系列,由相应的教育主管或职能部门承担;按教师管理流程来规划,则可以分为入职培训、在职培训、晋升培训等等。培训支持体系包括培训软性支持体系和培训硬性支持体系两部分,其中的软性支持体系主要指培训制度体系,包括派出培训规定、进修管理规定、培训积分细则、培训需求、评估制度等等。
培训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除了一系列培训制度外,还必须得到全体教师的拥护支持和积极参与,它既要有制度的约束,也要使教师认识到培训不仅是一种权利与福利,更是一种责任与要求。
2.无形培训
无形培训是指业务校长、骨干教师在平时工作中对一般教师的指导培养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指导、培养和影响的方式可以是集体教研活动,也可以是一对一的当面交流,还可以是观摩、点评和比赛。在实际工作中,无形培训对提高绩效的作用更大、影响更深、成本也更低。要想培训工作产生实效,就必须仔细加以规划,不能任其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
笔者以为,无形培训体系建设的关键,是要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开放的、愿意交流指导、愿意分享知识和经验的文化氛围。形成这种文化氛围有多条途径,可以通过正式培训和宣传来形成这种文化氛围,教研部门可以通过内刊、领导讲话、课堂观摩、教学研讨会等形式来强化这种开放、分享的氛围;可以通过招聘具有开放心态的新教师来促进这种文化的形成,人事部门在招聘新人时,除了考察他们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业务能力之外,还应考察应聘人的性格和品质,是否具备开放创新的心态;可以通过考核、激励机制来形成这种文化,学校在设计或修订考核制度时,将是否经常指导新教师作为考核管理人员、骨干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指标完成得好的予以奖励,反之予以惩罚。此外,学校内部应该建立知识管理的平台,通过内部网络促进知识的快速保存、分享和传播。
有形培训和无形培训二者承载着共同的培训目标,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许多教师认为只有外出的、集中地点和时间、有专家到场的培训,也就是“有形培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培训,实则“无形培训”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更是一种不能被忽视的财富,这也是为什么原本学识、专业素养都差不多的教师,因为身处不同层次的学校与环境,多年以后呈现不同的教学水平与风格的重要原因。笔者组织开展的多次调研显示,许多学校包括音乐教师个体对“无形培训”很不重视,不少初、高中学校,一共就几名音乐教师,每人分配一个年级的音乐课,自己计划、自主实施,不和他人讨论,也听不到别人的评价,这样的环境并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其客观性,但如果我们能从思想深处充分认识到“培训是一种责任”“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更多的是通过无形培训完成的”,是否会在教育管理和教学组织上有所改变呢?
二
自音乐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帮助广大音乐教师理解和内化新课程理念,并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教研部门分层、分级组织和举办了规模空前的新课程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认知,音乐课堂呈现了关注审美、关注音乐、关注学生等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但是笔者感到,无论是通识培训还是学科专业培训,培训方式都没有从根本上关注音乐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因为忽视了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致使音乐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产生了很多误区,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极端化
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在课程改革上的具体体现,首先表现为“提倡新的,就是彻底否定旧的。”有的人认为应该“强调体验式学习,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独特体验”,就不重视体验式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与引领。音乐是一门艺术,是独立的学科,音乐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表达人类情感方式的特殊性,教师应该在引领学生体验的过程中,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音乐语言的表现特性,而不应该因为“尊重学生的体验”而采取放任自流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其次表现为“肯定某一观点,就是否定另一观点。”比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新型的教育理念,那么传统的讲授法、教师的连锁提问,便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极端化的思维倾向,使我们不能真正沉下心来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反思自己的理论建构和教学行为,甚至还会以课改之名,行虚假浮泛的教学之实。
2.片面化
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断章取义”,截取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部分,而不看整体的主旨。如从“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就得出“凡是学生难以感知、没有兴趣的音乐作品和内容,应该少讲、不讲甚至删除”;从“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就得出“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或者要少一些进行音乐知识的教授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从“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中,得出“教师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讲解是多余的”等等。理解的片面性倾向,使教师不能把新理念的核心精神真正贯彻于教学实践中。
3.形式化
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追求形式甚于追求目标达成。因为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一些教师便认为引导学生使用这些学习方式就是进行课程改革。音乐课堂教学中,一味追求形式的花哨,致使课堂游离于音乐之外;追求“合作学习”,一节课要搞多次不必要的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缺少讨论价值的问题;音乐作品的欣赏只停留在感官欣赏层次,缺少打动人心灵的力量等等。事实上,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表现能力,课程标准、理念革新、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变革,选择学习方式,设计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效益,最大程度地提高“三维”目标的达成率,这才是音乐课程改革的本质内涵。
三
1.把握好影响音乐教师培训方式的几个因素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对培训方法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说来,培训目标若为认识或了解一般的知识,那么多媒体教学、讲座、演讲、讨论、个案研读等多种方法均能采用。比如音乐培训过程中的通识培训,包括教育心理学理论、音乐课程标准、开展教研活动的经验等等,均可以采用以上所列举的方式和方法。若培训目标为掌握音乐的某种应用技能或特殊技能,则示范、练习、模拟等方法应为首选,因为音乐学科的技能性和表现性,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显著特点。但是在历次音乐课程培训中,这些示范、练习和模拟等实践性很强的培训方式却因为诸多主客观因素,并没有更多地纳入我们的培训计划。当然,从学科的特殊性方面来说,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成长,主要还是应该抓住“无形培训”的有利和有效时间,科学规划,认真实施,严格检查和监督。如教育主管和教研部门可以定期组织音乐教师的教学技能展示或者比赛,形成一种制度和常规,对于促进全体音乐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大有裨益。
(2)所需时间。由于各种培训方法所需要的时间的长短不一样,所以,培训方式的选择还受时间因素的影响。有的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如多媒体教学、录像课教学、教学片段的分析、教学方法的剖析等等;有的需要较长的实施过程,如音乐理念的内化,即兴伴奏、声乐、钢琴等技能性较强的科目,要根据学校的情况、学习者以及培训教师和专家个人所能投入的时间来选择适当的培训方式。音乐教师技能科目可以搞集中的“有形培训”,不过要提前发培训通知,让学员准备好技能科目的曲目和内容,以便在集中培训时间得到专家的有效指导。
(3)学员数量。学员人数的多少也影响着培训方式的选择。当学员人数不多时,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将是不错的培训方法,音乐学科技能的个别指导也能有的放矢;但当学员人数众多时,演讲、多媒体教学、举行大型的观摩研讨会可能比较适当。因为学员人数的多少不仅仅影响着培训方式,而且影响着培训的效果。音乐教师的培训因为学科的特点,更要严格根据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的方式和学员的数量。
(4)学员特质。学习者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多少,也影响着培训方式的选择。例如,当学员毫无键盘弹奏的基础和即兴伴奏的常识时,即兴伴奏的教学培训就无法开展;当学员的教育水准较低时,自我学习和理念内化的效果就不会很好;当学员大多数分析能力欠佳并不善于表达时,辩论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培训方式的选择还应考虑到学员自身的知识状况和能力状况,组织培训的部门要在组织培训之前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将学员进行适当的分类后,再安排培训。
(5)相关器材。有的培训方式需要相关的科技知识或技术工具予以支持。如钢琴、即兴伴奏培训需要足够的琴房作为练习场所,音乐欣赏培训需要品质较高的音响系统的支持,影音互动学习至少需要会用电脑和影碟机,多媒体教学则需要更多的声光器材的配置等等。所以,培训单位或组织者能否提供相关的技术、场所和器材,将直接影响培训内容的选择与成效的高低。
2.树立以课标为导向的正确培训理念
所谓以课标为导向,是说培训项目的确定要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而不是各级培训相互模仿甚至重复,省级培训怎么搞,市级培训就怎么搞。任何一个培训内容的确定,培训主管部门应该仔细研究,慎重思考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以及教师的需求程度,对转变教师陈旧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方式有没有帮助,可以有效地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等等,否则就是资源浪费。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音乐课程的重要理念,为了帮助广大教师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审美”“核心”“兴趣”“动力”等关键词的要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加以真正的贯彻实施,就应该在考虑通识培训的基础上,就如何落实、内化这些理念,结合音乐教学实践进行分析、讨论并示范。当然这就要求培训负责人对音乐课程标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找出音乐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缺陷”,从而确定培训策略。
3.贯彻以教学业务为核心的培训指导思想
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学科教师的核心业务而进行,因为任何一个部门的培训资源都是有限的,要想培训效果最大化,培训资源必须向学科教师的核心业务倾斜。比如,音乐教师的核心业务是个体的音乐素养,培训工作就应该紧贴这方面而展开,培训方式应切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努力挖掘音乐教师的培训需求,根据这种特点和需求安排培训项目和种类。对于音乐教师接受培训后的检查、考核也应该考虑音乐学科的特点。
音乐教学培训范文6
教学 教学理念 国培计划 2013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正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教学理念有操作层面、学科层面和理论层面之分,在狭义上可与授课内容与方法、学科定位与认知、未来发展与趋势等方面相互对应。因此,正确明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所制定并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将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纳入紧缺薄弱培训项目之中,体现了国家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极大重视,也成为加强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和举措。这一项目的实施,旨在促进小学音乐教师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提升并改进教学理念、有效提高教学行为。2013年11月,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舞蹈专业获批举办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2013示范性项目(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全国29个省、市的151名小学音乐骨干教师、音乐教研员进行了包括教学理念在内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培训。在培训实施之前,江南大学国培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参加培训的音乐骨干教师、教研员的培训需求与目标进行调研,以获取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设计培训重点和培训内容。调研结果显示,参加本次“国培计划”的音乐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偏向年轻化,他们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课堂教学水平,但更渴望更新教学理念、提高音乐教育素养。因此,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双提升成为此次“国培”(小学音乐班)的培训目标(参见教师培训示意图)。相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参加培训的教研员们大都具备较强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并提出良好的建议。但他们还不能精准地把握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脉搏和未来趋势。因此,引导他们反思目前存在的音乐教学理念、提升他们培训音乐教师的能力以及掌握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方向成为此次教研员培训的根本目的(参见教研员培训示意图)。
近年来,教育部相关专家提出以“问题引领”作为培训的基本方式,因此,针对小学音乐教师、教研员的“国培计划”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工作困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人培训、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再学习。它的主要宗旨是有效解决当下音乐教学过程中所凸显的问题,使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利用逐渐建立的先进理念反思自身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惯习,树立正确的教学思维,明确教学方向。下文中将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最为突出的教学内容审视、学科属性认知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问题进行分别讨论。
一、课标解读下的教学内容审视
对于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来说,“识谱”是音乐课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甚至很多老师在未借助其他任何教学方式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地教学生识谱)。随着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关于“识谱”是否应该成为音乐教育中重要内容的讨论也一直处于一线音乐教师的热议范围。讨论的关键点聚焦于如下几个问题:识谱究竟是学习音乐的关键问题还是教学中的关键内容?识谱在小学生所应该具备的音乐能力中究竟应该占据多大的比重?如果不识谱,是不是意味着不能学习音乐?
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国培专家、人民音乐出版社前总编吴斌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郑莉教授都做了较为深入的解析与探讨。吴斌先生认为,对绝大多数公民来说,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基本不以乐谱为依据来欣赏、感受音乐。他随后指出,《2013年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要求为: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其中,与识谱关联最为密切的“旋律”被放在了第五位,可以看出小学音乐课程中强调的是“力度、速度、音色”等利于人们感知音乐的因素。因此,识谱教学可以作为音乐课的内容,但是在音乐活动中顺带着进行的,不应该把它作为教学目的本身。换言之,乐谱只是记录音乐的工具,乐谱本身并不等于音乐。与吴斌先生不同,郑莉教授援引铃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以脉搏均匀律动与音乐节奏的关联和新生儿第一声啼哭的音高来说明音乐与生命的关系,强调音乐能力是人类出生后增长的第一个能力。所以,人类对音乐的感知绝不是从识谱这样的理性认识开始,而是从听觉和情绪体验这样的感性认知获取的。“新课标”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由此说来,小学音乐教学应该是在强烈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为了使学员更好地理解感性认知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郑莉以节奏训练为例,引导学员亲自上台进行实践教授演练、当场观察教学效果,让她们充分领悟到音乐是通过人的注意力、记忆等体验活动自觉形成的信息,它并不是“摆在那里”也不是“在脑子里”,而是存在于感知音乐各要素的互动过程之中。其实,在“新课标”的表述中已经可以观察到,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建议条目中,都没有将“识谱”内容放入首要或着重强调的位置。但这绝不意味着放弃识谱的教学,这一教学活动应该在学生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在音乐活动的实践中进行。
讨论至此,我们已经能够较为明确地解答笔者在最初论述该问题时所提出的三个问题,那就是:识谱并不能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它在小学生的音乐能力中不具有决定性地位,不识谱同样可以学习音乐,学习识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二、文化视域中的音乐教育学科认知
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杨燕迪教授曾发表过两篇为“音乐学是人文学科”进行辩护的文章,倡导音乐学科研究的人文特色。音乐教育学作为音乐学的子学科,同样无法脱离人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德国音乐教育家罗赫夫(Eckart Rohlfs)在1994年就明确指出:“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如下两方面的能力――积极而又有意识地进行音乐活动,积极而又有意识地参与到文化生活之中”。这再一次将音乐教育与社会文化密切结合起来。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时至今日,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在文化中研究音乐,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普遍接受的一种重要学科观念。我国音乐教育学者管建华教授是较早提出“音乐教师的文化自觉”观点的学者,他同时认为“文化的概念很大,对小学生并不需要讲很多文化的概念,重要的是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有这样的总体考虑”。国培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黄美华以“引导儿童关注音乐中的文化”为视角所进行的“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教育”,便是上述学科观念的具体实践,这也体现了当代中小学音乐教师群体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对“新课标”精神的深入领会与不断思索。
其实,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是一种欣赏,热热闹闹地“参与”音乐也是一种欣赏。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更喜欢热热闹闹地“参与”。需要强调地是,学生的参与要符合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活动的设计要有“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热闹”的氛围中感知音乐的文化、体味音乐的美。
三、路径探索中的音乐教育实践
管建华教授曾在《音乐教育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文中指出“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无论从文化体系和教学及研究方面来讲,还很大地局限于单一音乐体系和单一学科方法”,以此积极呼吁音乐教育继续探求多维度、多视角的教学体系和研究思路。同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谢嘉幸教授也提出,具有音乐学与教育学双重品格的音乐教育学研究,应该把握学科的研究对象,突出“音乐教育实践”这一学科特殊性,融合其他姊妹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
在上述理念指导下,谢嘉幸于本次国培中进行了题目为《民族音乐与文化多样性》的讲座。这个表面上似乎与音乐教育毫无关联的题目,让在座的许多学员们感到诧异。但如果仔细阅读“新课标”中基本理念的表述,我们就会发现,在包含“以审美为核心”在内的五个基本维度中,第四个便是“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由此看来,这一题目不仅符合小学音乐课标中的基本内容与根本理念,而且还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师们的知识体系。讲座中,谢嘉幸指出音乐的多样性源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它“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自身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正是源于这样的思考,谢嘉幸以他本人主持的“教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音乐教育实践项目为例,讲述了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所进行的实践性研究与探索。该项目以重新恢复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孩子对自己民族地方音乐的深入了解为出发点,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为目的,引领学生理解音乐作为人类智慧、民族财富、精神宝藏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意义。同时,将民族情感融合于音乐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审美教育的规律,而且具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让每个民族的孩子唱好本民族的歌曲成为民族性的首要体现。
谢嘉幸以他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从音乐教育学研究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出发,运用人类学特有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把人类学和音乐教育学进行有效融合,力图挖掘社会文化、音乐事件与体验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实现课堂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目的,而这一切都是基于音乐教育应该关注“音乐实践”的思考,这也将成为音乐教育学科的重要关注点与发展方向。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重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的成败。当今社会中,对于教师的培训早已不是传统人们心目中专家高高在上的“训导”,而是在思路、人格、素养等各个方面的引领、塑造与提升,它不仅仅是教学实践及理论视野的开阔,更是理念的转变与重组。文中所提到的各位国培专家更是身体力行地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着深入的思考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作为担负学生情感培养、审美价值观念形成的音乐教师,更应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学习与培训,去有效地、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随着“国培计划”对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深入开展,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将会逐渐发生转变并付诸于实践。正如“新课标”中所要求的那样,音乐课堂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准则,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13]
――――――――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齐雪 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 君特・克莱南等.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金经言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4] 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国音乐,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