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美学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美学的理解范文1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个性
受接受美学理论的直接影响,我们在文本解读方法上由过去的以作者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转而开始重视研究读者,把读者在阅读中的地位作用提升到了空前高度,这与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相一致。要树立“读者本位”与“立足作品”的意识,学生的阅读是他与文本的真诚而适宜的对话,学生应独具视角,独立阅读,按照自己的兴趣、情感、理解、想象等进行观照体验、审美创造。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是“量体裁衣”的,是个性化行为。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与作品的双向互动,注重个人体验。切忌以教师的经验、教参的答案取代学生的体验和理解。教师应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读出的世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突出个性。这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期待视野 接受理论指出,读者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性格气质、审美趣味等方面是有差异的,这一切也必将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对文本读解结果的多样性。因此,教师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发扬民主作风,尊重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师的功能就是在点拨、启发之余,充分激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位教师上《西厢记・长亭送别》一课时,让学生将这一案头文学的文本编排成舞台剧。教师先让学生看越剧《西厢记》,然后指导学生比较研究。学生对原剧本作了改动,增加了动作、内心独白、话外音等,以收到理想的表演效果。第二幕中莺莺说:“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拿出丝帕轻抚)愿君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切莫要金榜无名誓不还。”其中增加了人物动作。最后话外音播放了李叔同先生的歌曲《送别》,还引述了秦观的词:“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学生在编演中注入了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实质是当今学生借以对青春的思考与展示。清朝人赵翼说:“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也都是为阅读个性之显见。尽管每个读者的期待视野各不相同,但决不会有封闭的视野。以人为本,进行多维的阅读,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
(二)挖掘、填补“空白” 接受理论强调文学文本是“召唤结构”,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文本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动力性和开放性,从而促使读者积极地去填补“空白”。文学作品的“空白”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作者对一些情节作了合理的省略,形成情节空白;二是作者在行文时不直抒胸臆,形成情感空白;三是作者运用双关、借代、婉曲等修辞手法,形成文字空白。学生可以依据上下文、生活常识、补充资料等,发挥想象,批文入情,涵泳体味,挖掘、填补“空白”。一位教师在上《图片两组》时,要求学生不看课文上的文字,原生态地读图片,然后说说读到了哪些内容,再分析图片的场景、焦点和细节。第三幅图片的题目是《爸爸,别去》,课文没有情节的叙述。在分析图片时,教师补充了相关知识:人物手中的冲锋枪在二战期间普遍使用,根据肩章判断人物应是步兵上尉。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孩子的身高、表现推测其年龄应在四五岁;步兵上尉没有带手套的左手抚摸着哭泣的孩子,右手带着手套拿着枪的细节,意味着他会随时出发上前线;从孩子的恐惧、担忧,推测他已经失去亲人,说明战争在他身上已经产生了影响。学生读出了历史的画外音,拓展和补充了文本“空白”和未定性,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闪现出心智深处的光亮。
(三)优化期待视野 学生生活阅历少,阅读的文学作品有限,知识积累欠缺,导致阅读理解和评价文本受到限制。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充实、优化学生的期待视野。首先,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其次要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要开拓语文大课堂,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并由此因势利导,使学生将文本“空白”的填补向纵深开掘。再次要让学生融入到生活中去。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真正地读懂文学,就必须走进生活,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深入思考。把握生活的本质,学生才能提高语文素养。总之,期待视野是通过文本与读者不断地相互作用而得以提高的,必须超越自我的有限视野,形成一种全新的阅读视野。
二、培养审美创造力,升华人性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审美创造,是基于文本的开放动态结构。叶燮曾说:“或前人未曾言之,而我能开发言之。故贵乎其有是言也。”这就启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求异思维,对文本进行反思、审视、再创造,从而体验到探幽发微、超越自我的喜悦之情,这是填补文本“空白”与未定性达到自身感受顶点的阅读效应。这种多维的阅读,正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浮出水面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
对美学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传播媒介;文学发展;作品风格;艺术形式;伊尼斯;帝国与传播
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他的代表性著作――《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中,鲜明地阐释了“媒体决定论”的观点,他认为,不同的传播媒介及其发展变化会对特定的社会形态、社会心理产生深重的影响,“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1](p34)。《帝国与传播》是他的“媒介决定论”观点的最好诠释。在这本书中,他将帝国的概念作为传播效果的指征,勾勒了传播在几个帝国之中的意义,以阐明传播在一般意义上的作用。总的来说,传播媒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利于空间上延伸的媒介,如质地轻巧、容易运输、使用方便、能够远距离传播信息的莎草纸和纸张,另一类是有利于时间上延续的媒介,如性质耐久、容易传承的羊皮纸、粘土和石头。倚重空间的媒介使信息易于地域传播,适合广袤地区的治理和贸易;倚重时间的媒介使信息易于长久保存,适合年久王朝的继承和延续。相应地,伊尼斯将帝国分为两类,即政治性帝国和宗教性帝国,“政治性帝国倚重空间的控制,大肆扩张,攻城略地。宗教性帝国倚重时间的传承,比较能够经受改朝换代的折腾和帝王更替的沧桑”[2](pVI)。因此,空间偏向的媒介导向政治帝国的建设,时间偏向的媒介利于宗教帝国的创立,这是传播媒介对帝国发展的潜在的、总体的影响。具体来看,传播媒介在微观层面上对帝国的民主政治、商业贸易、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和文学发展等也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文学发展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伊尼斯看来,埃及充足的莎草纸供应阻碍了文字的演化进而抑制文学的潇洒自由,“埃及永远没有迈出逻辑的一步,抛弃笨拙的表音方法,也没有创造一个字母表”[3](p17),“文学失去了清新的风格,让位于矫揉造作、虚夸浮华,往往置内容于不顾”[4](p99);希腊的口头传统蕴含着一种创造力,使文学作品的结构适合这种口语传播媒介的需要,“吟游诗人创造了一种6音步诗行的史诗。这种韵律严密而且富有弹性,适合口语的灵活变异”[5](p58-59);传播媒介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作品风格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
1. 媒介与作品风格:以埃及文学为例
埃及的传播媒介经历了从倚重石头向倚重莎草纸的转移。石头是非常笨重的媒介,在上面镌刻的文字或直或圆,成规矩的方形;相反,莎草纸是极其轻便的媒介,在上面书写的文字可以是快速书写的草书;社会传播媒介的变化,使得人们适应这种简单易行的书写方式,心态和思维方式也随之变得轻松活跃,“由于摆脱了石头这种沉重的媒介”,“所有的环境都激发了人们的兴趣、观察和反思”[6](p37-38)。表面看来,文学逐渐从宗教神坛走向世俗,“古王朝走向新王朝的社会革命,有一个显著的标志,那就是雄辩之才如滔滔流水,世俗文学取代了宗教文学”[7](p13)。
然而,传播媒介对埃及文学作品的深层的影响,却是通过其作用于文字的发展演变体现出来的,随着莎草纸这一书写媒介应运而生的“世俗文学”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世俗化”。石头是最初的占主导地位的传播媒介,与之同时发展起来的是刻于其上的图画似的象形文字,同时代表语词和语音,形式复杂、数量众多;长久使用石头作为书写媒介的民族会逐渐意识到书写的难度而促进文字向固定声音符号的转变。但是,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一方面,由石头这一原始的媒介塑造了图画似的象形文字的最初形态;另一方面,很快便拥有了新的媒介――莎草纸,莎草纸书写轻便,又供应充足,这使得其文字的发展演变并没有像其他民族那样迫在眉睫,于是,它延续了相对复杂的象形文字传统,将图像和声像混合,使用纯图像、纯艺术的文字,而没有前进到固定声音符号的阶段。这样一来,便产生了两个后果:第一,古老的纯图像、纯艺术文字,促使自诩为艺术家的抄书人们过分地专注于文学的艺术性,不自觉地玩起了文字游戏,他们攻心于藻饰浮夸,纯粹为文学而文学;第二,繁复的文字使得普通民众接受起来并不容易,公元前13到公元前1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僧侣阶层,通过复杂的文字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知识垄断。文学作品艺术性的增强为僧侣阶层的知识垄断提供了方便,僧侣阶层的知识垄断又促进了文学作品艺术性的增强;两种后果相互作用,使得文学作品脱离世俗民众,书面文字与日常口语严重分离,行文风格流于虚夸浮华,矫揉造作;“文学的新鲜感,有赖于写作艺术与实际言语的和谐统一”[8](p485),埃及文学终于随着传播媒介由石头向莎草纸的顺利转变对文字逻辑演变产生的阻碍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2 .媒介与艺术形式:以希腊文学为例
不同于埃及由石头向莎草纸转变的传播媒介,希腊的信息传播以口头传统为主。口头传统即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9](p29-30)。灵活易变的口语传播方式,不仅使文学作品在形成过程中避免了由文字带来的刻意雕琢,而且加快了其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自我更新速度,为在口语传播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的文学作品注入了清新、鲜活的气息。
口语传统对希腊文学的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作品的体式和体制。口语的传播方式使得作品在日常交流中成形、又在口耳相传中流传,它们或是劳动休憩的片刻娱乐、或是生活感受的随心表达。作为声音符号的口语传播范围小、不便于保存记忆;为了适应这种传播方式,作品往往在体式上成为朗朗上口的韵诗,易于传诵,在体制上成为短小精悍的诗节,便于记忆。希腊吟游诗人的6音步诗行史诗“韵律严密而且富有弹性,适合口语的灵活变异……能够灵活地使用语言的形态、词汇和常用表达”[10](p58-59),“出于口头传统的需要,史诗并非鸿篇巨制……它容许经常的调整和改进……用全新的内容去描绘显著的变化”[11](p60)。另外,口语传统对希腊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加快了其形式的自我更新。口头语言灵活多变,在人们的日常交流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发展和完善,对社会新需要的回应也更加灵敏,因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学作品会随之不断地做出形式上的调整和改变,并与日常口头传播的服务对象的需要相适应。“公元前8世纪和7世纪,从王国向共和国的转变,反映在哀歌和抑扬格的创造性风格中。阿尔基洛科斯的抑扬格作品适应公共舆论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史诗诗体在公元前7世纪后半叶的衰落”[12](p60)。
在中国,传播媒介同样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产生深刻的的影响,这在先秦文学《诗经》中有突出的体现。《诗经》中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叫做“重章叠句”,所谓“重章叠句”,是指诗歌章与章之间句式基本相同,意思相近,每章换几个字,略微变化,而所换的字,也与原字意思相同或相近。比如《王风?采葛》中,“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全诗三句,句式基本一致,内容相似,只是换了“葛”、“萧”、“艾”和“月”、“秋”、“岁”六个字。再如《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句式一致,略换几字。“重章叠句”形式的大量运用,使得诗歌回环往复,一唱三叹,韵律和谐,节奏舒卷徐缓,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易于流传,容易记忆。值得注意的是,《诗经》中运用“重章叠句”艺术形式的诗篇,多见于“十五国风”和“小雅”中的平民创作部分,此种现象不是和传播媒介全无联系。众所周知,《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土风歌谣,民间乐调”,是民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是贵族创作。“雅”则介于二者之间,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风”和“颂”比较典型,一个在民间,一个在庙堂。《诗经》时代已经出现了文字,但是书写材料匮乏,主要是龟甲兽骨和青铜器,而且学在官府。平民既不能掌握文字,又难以获得书写材料。民间流行的诗歌,靠的是口耳相传、群体歌诵,诗歌要想流传和保存,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方便记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相反,流行于庙堂、贵族创作的作品,很少出现“重章叠句”的现象,且篇幅较长,古奥难懂,是因为贵族掌握教育和文字,有充足的写作材料,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也多是歌功颂德,赞美祖先,用于宴饮祭祀,不用考虑记忆和流传的问题。由此可见,传播媒介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意义重大。
总之,在伊尼斯的著作《帝国与传播》中,我们可以汲取到他关于传播媒介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的精辟见解大致如此:媒介不仅可以通过破坏文字的逻辑演变间接地对文学风格的塑造施力,而且能够直接地对文学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诚然,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艺术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文学自身发展更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需求等多方面影响,但是,传播媒介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却也日益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做的便是多方面寻求影响文学发展的要素,力图准确、全面把握文学的发展走向。另外,这里论述的“媒介与文学”关系主要体现在传播媒介对文学作品的风格、形式等表层的影响,而随着传播媒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增强,媒介势必会通过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哲学观念等,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等方面产生不容小觑的深层的影响,比如网络与网络文学的关系研究已经成为逐渐崭露头角的重要课题。虽然深层影响研究涉及许多不易把握的相关变量,但是,随着学界的不断努力,这一研究一定会更加深入和成熟。
参考文献:
[1][加]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何道宽.译者序言.见:[加]伊尼斯.帝国与传播[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5][7][10][11][12] [加]伊尼斯.帝国与传播[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T.Eric Peet.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of Egypt,Palestine and Mesopotamia[M].London,1931.
[6]Lynn Thorndike.A Short History of Civilization[M].New York,1927.
对美学的理解范文3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统称为多媒体教学,它包括一切利用多媒体软件、多媒体设备、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教学活动。多媒体教育在课堂实际运用中涉及音像视听、计算机辅助教学(包括人——机对话的教学软件)、网络远程教学等。本文主要针对课堂中利用影视作品为媒介的对外汉语教学,从社会语言学和心理学视角分析其作用与可行性。
一、“影视作品”概念界定
“影视作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电影和电视作品。电影和电视是近代社会出现的一种以声、光、影、像配合而产生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通过语言和人物来引导情节发展,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B.Balázs)曾把电影的出现比作“一个国际语言在世界所有银幕上形成”。电影电视作品中逼真的影像、无距离的审美感受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带来了一次新的艺术革命。本文的影视作品是指以中文普通话为主的电影和电视剧等传递影视信息、具有潜在教学价值的作品。
二、以影视作品为教学媒介的基本理论
(一)影视教学与社会语言学的关系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影视教学中涉及的社会语言学问题则是学习者从目的语国家的影视作品中获取对目的语国家社会生活中使用语言的体验。
“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言”是指一切用以传递信息的媒介,包含作为书写符号的文字及作为声音符号的言语,还包含同样可以作为符号的形象、声音组合,甚至包含具有传播意义的社会行为以及非语言符号。狭义的“语言”即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是指人们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套系统。影视作品的“影视语言”属于广义的语言范畴,它是由画面、音效、对白等多种元素经过特定的组合而形成的,用于叙述故事、表达思想的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影视作品中除了包括运用语言时的人、地、时三大因素外,还在叙事和表意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元素,从而多了一个向度的再现或表现。电影中的蒙太奇(Montage)就是一种既具有空间塑造性又具有时间流动性的综合语言表现手法。安燕(2008)在《影视语言》中说:“影视作品具有以视觉形象为主、时空兼备、声画结合的特点。”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更为丰富、复杂和真实的语境便在其中自然形成了。影视语言扩展并加深了影视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社会语言学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出发,研究语言结构与社会语境的交互影响,研究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真实交际中的语言。语言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言语交往是一个社会过程,交谈的情境、人际关系与选择语码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于是出现了在各种场合按照社会公认的规范和期望选择的话语——语言变体。英国著名语言学家赫德森(R.A.Hudson)把语言变体定义为“社会分布相似的一组语言项目”,受到包括内容、对象、场合以及说话的目的和动机等因素的影响。语体差别主要表现在句子结构、用词和语音语调上。美国语言学家朱斯(M.Joos)把语体分为五类:庄重文体(thefrozenstyle)、正式文体(theformalstyle)、商议文体(theconsultativestyle)、随便文体(thecasualstyle)和亲密文体(theintimatestyle)。母语者从一种语体换到另一种语体是自然的潜意识行为,但作为二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在社会中的交往情况做到恰如其分地选择语体进行表达有一定困难。影视作品均以人及跟人有关的社会生活为表现主体,提供了一个展示各类语体实践运用的平台,影视作品中的图像和声音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记忆效果,因为影视画面和声音能准确地给予学习者感官上的参照,使其更容易记住在特定的语境中适当的、地道的称呼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得体性。
得体地运用语言是大部分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关于社会语言学方面的思考和行为表现方式,学习者可以从观看影视作品的语言行为和角色的表演中得到启发。因此,影视教学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社会语言学的认识和了解,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影视教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利用影视作品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是以有意义学习理论为依据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D.Ausubel)提出两种“学习理论”——机械性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认知学习,即学习本身形成概念或原理,随后以某种可感觉到的方式与他们原有的思想联系起来时产生的学习,这种记忆可长期保存。影视语言从图像、文本等视觉信息和对白、音效等听觉信息两方面多方位给学习者提供“某种可感觉到的方式”,帮助学习者在言语表征和视觉表征系统之间建立联系,提高信息输入的效率。人类获取信息并不是依靠某一感觉器官独立完成的,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工作是有效记忆的重要条件。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影视教学能刺激人体多种感官系统,较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可以获得更大的信息量。影视教学为视觉表象与听觉表现提供了一个在记忆编码过程中综合作用的平台,拓宽了信息接收源。
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观众总是通过影视语言将影片中的情景与现实世界的体验联系起来,来感受影片的“真实”。影视语言提供的信息能让观众在心理上制造出与真实情景一样的“心理真实”情景,这是人类认知心理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移情(Empathy)。移情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费肖尔(Vischer.R.)提出的一种美学理论,而后,心理学家把这一理论引入心理学领域。本特松(BengtssonH.)和约翰森(JohansonL.)(1992)认为:“移情是对他人情绪状态或情绪条件的反应,移情体验的核心是与他人相一致的情绪状态。”Grutchfield和Loril(2000)也指出:“移情是对他人的情感的感受和对情感所源自的经历和行为的认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移情是交际双方能否交际成功的关键。不同国度、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某些问题往往有不同的判别尺度,这也是国别文化教育方面的核心内容。交际双方要成功完成交际,就要设身处地地想想对方说话时的心态,理解说话人的情感。影视教学在帮助学习者完成移情心理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影视作品呈现出的是视觉化的文本,视觉化文本中包含了表情、语气、肢体动作等单纯文本无法展现的内容,加之影视作品中的背景音乐、旁白等因素都对突出交际主题、表达人物情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观众在“感受”视觉化文本的同时,能较容易唤醒推断、感知相关人物情感的可能。
三、以影视作品为教学媒介的特点
(一)“双主模式”的发挥
“双主模式”即以学习者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动精神。影视作品图、文、声、像并茂,其直观生动的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真实有趣的语言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各种知觉,增强注意力,提高兴趣,这样也减弱了语言学习过程中反复操练的枯燥感,体现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影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上。影视作品虽然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但它终究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且影视材料多而杂,不成系统,也缺乏有指导意义的教材。在这样的情况下,影视媒介能否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发挥很好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影视材料的筛选、剪辑,对练习的设计等方面。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影视课堂的教学效果,锻炼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二)情境适应性
认知心理学认为:意义具体、形象明显的事物,即具有亲近特征的事物容易存入长期记忆库,经过符号化处理后还可以成为及时的检索线索。古代希腊人为记住事物,特地把要记的事物和自己周围的东西联系起来,用周围的东西作为回想时的线索。餐厅的服务员常常把客人点的食物与客人所在的位置联系起来,把空间作为记忆的线索。影视作品如果选择得好,就是非常理想的回忆联想线索。影视作品中的语言总是与人物、情节、背景相关联,多方位的线索更便于学习者对知识进行确认。
影视作品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在叙事和表意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元素,从而多了一个向度的再现或表现,因此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既具有空间造型又具有时间流动的综合语言表达。安燕(2008)在《影视语言》中说:“影视作品具有以视觉形象为主、时空兼备、声画结合的特点。”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更为丰富、复杂和真实的语境便自然形成了。社会语言学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出发,研究语言结构与社会语境的交互影响,研究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真实交际中的语言。语言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言语交往是一个社会过程,交谈的情境、人际关系与选择语码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于是出现了语言变体。英国著名语言学家R.A.赫德森(R.A.Hudson)把语言变体定义为“社会分布相似的一组语言项目”,受到包括内容、对象、场合以及说话的目的和动机等因素的影响。语体差别主要表现在句子结构、用词和语音语调上,在英语中语体有礼仪语体、正式语体、商议语体、随便语体、亲切语体之分,汉语中也有相应的各种语体,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影视作品均以人及跟人有关的社会生活为表现主体,提供了一个展示各类语体实践运用的平台。影视画面和声音能准确地给予感官参照,从而使学习者明白不同语体使用的对象和场合,进而培养学习者语言运用的得体性。
(三)文化渗透性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所具有的独特文化都深深地蕴藏在该民族的语言之中。舒曼(J.Schumann)曾提出文化适应假说,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了对该目的语的掌握程度,所以语言教学应该与文化结合才符合语言教学的本质。影视作品在提供学习目的语的词汇知识、语用知识的同时,也全面展示了目的语国家的民族文化、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影视作品通过台词、布景、情节向观者多角度呈现了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特别是在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课外很少能接触到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东西,影视媒介便成了最便捷、最有效的传播手段。教师可以对影片中的文化点进一步挖掘,让学习者理解表层行为下面的“内因”及文化的根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影视作品作为媒介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教学方面,它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能有效提高信息接收效率,有助于学习者对异文化因素的感性认知与理解,同时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以影视作品为教学媒介也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一种教学手段,还需要我们有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它的优越性,服务于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郑艳群.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安燕.影视语言[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贝拉·巴拉兹著. 何力译.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5]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刘继红.关于中高级影视课教学[A].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杨爱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比较[A].E-learning与对外汉语教学(第三届中文电化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8]吴伟平.社会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02).
对美学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教学辅助手段;电编教学
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本文中倡导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指新型网络应用平台,如微课平台等。
新媒体力量不断深入社会各个行业,教育行业也被新媒体洗礼,目前从比较受欢迎的微课等混合教学方式的热门程度可见一斑。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将多媒体教学与独立学院电视编导专业、电视编导课程进修结合,使其更能发挥作用,为独立学院带来更高的性价比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一、独立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状
独立学院办学成本与公办院校差距比较大,尤其是在艺术类专业教学资源配备中,尤其以电视编导专业投入成本最大。在保证基本教程质量的前提下,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使学生不局限于课堂内有限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无疑是我们目前最好的选择。
传统教学局限于课堂,构成课堂的硬件设备十分有限,其内核就是教师讲、学生记、互动少、学生压力不足。这样的课堂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闭塞理解,没有展示成果的机会等。
1.学生数量与教学设备数量比例失调
以我院为例,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校学生人数324人,系内摄像机数量为20台,比例为16:1,摄像机分配严重不平衡。以201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电视编导课程中的分配为例,2013级在校学生共87人,即使在一次课程中,全部20台摄像机全部配置到位,也要4~5人一组,还要排除机器故障、其他年级借用等情况。
2.学生自己动手机会少
除了机器等硬件设备条件限制外,还有学生的内在原因,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作品或能力没有及时受到重视或关注,或者认为关注的氛围与期待不符,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每一届学生在实践或实验课上交的作业质量普遍不高。
3.教师指导学生的机会少,师生沟通交流不畅
独立学院教师教学任务相对比较繁重,教师除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之外,其余时间均被其他课程填满。这造成师生交流时间有限,很多指导无法达标完成,学生作业质量达不到预期目标。
二、新媒体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的优点
随着近期微课等课程改革方式的兴起,新媒体越来越被认可,以前手机作为课堂禁止使用的物品,也变成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现在的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配备比较清晰的照相摄像功能,对于各种网络app应用熟练。智能手机除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的摄像机之外,还可以延伸出其他功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设备资源紧张的情况。
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增多。在人手一部手机等设备的配备下,几乎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创作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作业作品,提高了学生掌握拍摄技巧的能力,为学生在正式拍摄作业作品及掌握严格的摄像剪辑技能打下基础。
在网上增加师生交流机会,延续课堂教学环节。在师生互动这一环节上,双方由现实延续到虚拟世界,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对新媒体教学与独立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对接的实践探索
1.借鉴微课教学方法,使用手机等方便携带的工具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如在电视节目编导课程中,要求学生最终完成每组一部视频作业,内容以原创剧本为依据,每组学生分工合作,分别完成剧本创作、摄像、表演、后期剪辑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号召学生使用单反相机、智能手机等设备录制作业,以最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完成作业,而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等着轮流使用系内的摄像机器。
2.通过微信等即时通讯设备对学生进行辅导
除了使用方便的设备进行拍摄之外,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等即时通讯设备对学生进行辅导,这种辅导不局限于课堂之内和工作时间之内。学生在课堂外、课后依然可以通过截图、发送视频片段等方式寻求教师的帮助和解决办法,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找准自己的定位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定位不准。很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教师的指导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领悟,有消极怠慢的情绪。一种学生认为自己的创作水平已经很高,不需要借助外力,盲目自信,拒绝与外部进行横向比较;一种学生认为自己的水平非常差,也意识到自己的制作水平有问题,但却找不到改进的方向,甚至无改进的欲望,胆怯于向他人进行横向比较。就此情况,本课程尝试采用两步走的方法:
第一步,强制学生采用内部横向比较的方法。在新媒体平台上注册公众账号,要求各组学生将完成的作业视频上传到公众账号,全体学生都可以进行在线观看和点评,由此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第二步,挑选出大家认为优秀的作品上传到视频类门户网站,开展公众网络投票,以点击率和点评数、公众意见作为作业评分标准,给学生增加压力。
4.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兴趣为先,以作品为师
在新媒体的社会舆论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对网络表现出更强的信服力和模仿欲望。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电视节目制作人课程中,我们采取由浅入深的学习方式,从模仿开始,使学生在兴趣中找到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因为是对成功作品的模仿,在评分时也有一个比较大众化、公平的标准。在课程中,我们将学生分为12组,共同模仿网络上风靡一时的MV作品《小苹果》。学生热情地投入,展开激烈的竞争式学习,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其中有3组学生的作品在腾讯视频等网站上的点击率超过5000以上,这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新媒体平台介入对独立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意义
1.有效节约了日常教学成本
在广播电视编导课程中,有将近一半以上需要进行实践教学,对实验设备需求量非常大。而对于独立学院来讲,教学资源有限是一个比较大的限制,适当节约成本,同时不降低教学质量,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开放的新媒体平台正好满足独立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这一需求。
2.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独立学院无论是在教师的办学资历结构上,还是学生的素质方面都存在一定限制。很多学生的作品没有办法参加专业的、高级别的比赛,因而从大众水平开始、从走进公众视野开始、从接受社会公众评价开始提升自己的制作水平,是独立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开放的新媒体平台为我们打开了这样一条开阔视野的道路。
3.给学生与教师施加压力
对美学的理解范文5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1
电影《暮光之城》席卷全球,其中“暴力美学”这一元素的使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将暴力与美的结合更好地应用到电影中,是值得中国大陆影视界思考的问题。
一、对“暴力美学”的简介
“暴力美学”是个广泛的、泛审美的概念,而非限定的、严格的概念。它起源于美国,在香港发展成熟,是一种别样的艺术形式。主要特点是采用夸张的、非常规的画面或声音来突显攻击性的暴力美。影视作品中,暴力的呈现并非一定要以血腥、残忍为主,可以采用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将画面中的攻击性减弱,侵害性减小。这样,观众既能感受到暴力的存在,又不会被侵略性的场景吓到难以接受。早先的电影包括《发条橙》《天上杀人狂》等,直接真实地再现暴力场面,很血腥也让很多人内心难以承受这种残暴场面。近年来,对电影或电视剧中的暴力镜头处理开始采用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艺术技巧,以往血腥、残忍的暴力场面而今反倒呈现出别开生面的视觉美感,这种将“暴力”和“美”完美结合到一块的视觉冲击逐渐在影视作品中找到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暴力美学”在《暮光之城》中的体现
《暮光之城》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妮?q梅尔写的一部恐怖却浪漫的小说,总共有四部,《暮色》《新月》《月食》《破晓》。拍成电影后其震撼视觉的场景加上浪漫紧凑、跌宕起伏的情节使之更成功地再次轰动全世界。本文单从“暴力美学”的采用这一方面来陈述此部电影成功的原因。电影中存在的主要敌对阵营有两对:吸血鬼与狼人;吸血鬼与吸血鬼。“暴力美学”这一流行元素也体现在这两大主阵营的较量中。
场景一:在库伦一家为保护贝拉把詹姆斯杀死后,劳伦特受詹姆斯女友维多利亚之托欲让贝拉抵命,结果碰到守护人类的狼群,包括雅各布。吸血鬼的速度和力量,狼群的勇猛和高大,在贝拉的眼中,转而在镜头中真实地呈现出来。尽管是宿敌间的厮杀,却未见血腥和残暴的场面,取而代之的是风一样的速度,撼动大地的力量,是智慧和力量的比拼。短短一分钟不到,却让观众紧张到不能呼吸、不敢眨眼。正义感急剧催生却又不敢私自设想结局。这种美化的暴力视觉感更强,吸引力更大。
场景二:劳伦斯的爱人维多利亚一直想置贝拉于死地,最后她与爱德华正面交锋的场面甚是扣人心弦。在大雪铺地的高山丛林中,唯有贝拉的脸颊和血液是红色的、温暖的。爱德华对其爱的心切,维多利亚对其恨的入骨。爱恨体现在绝对到位的眼神中,体现在速度和力量的竞争中,体现在对新鲜血液的贪婪和控制中,最后,贝拉割伤自己,用血液使维多利亚分心,爱德华趁机咬断维多利亚脖颈使其丧命。死后的维多利亚像碎掉的精致瓷娃娃一样躺在雪中,没有惨烈反倒唯美,最后尸体在火中变成一缕青烟。动静结合的打斗画面,黑色衣服和皑皑白雪的颜色对比,丑恶和善良的比拼,冰和火的对照,一切的一切虽是暴力场面,却亦真亦幻,如同诗歌般的暴力让我们赏心悦目、浑身舒泰。暴力和美的结合让我们在惊栗之后得到美的享受,最终呈现为一种富有吸引力的视觉奇观。
三、对中国大陆影视界的启发
“暴力美学”在美国产生,在香港发展成熟,但大陆对“暴力美学”的接受度却一直停滞不前。20世纪80年代大陆曾做过成功的探索,但之后探索就较少了。原因在于很多观众会担心这类作品会降低人们的道德品质,人性中的恶也会被激发出来,特别是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建立的青少年影响欠佳。其实,真正这类作品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全看观众的选择。早期的电影确实比较直接地再现种种暴力血腥场面,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难以接受。但《暮光之城》虽也充满暴力镜头,却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电影融合了吸血鬼传说、狼人故事、恐怖悬念、惊奇冒险等各种富有吸引力又让人欲罢不能的元素,加上对暴力的巧妙美化不仅淡化了残暴场面,还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是暴力和美的完美结合运用的成功案例。因此,“暴力美学”能持久存在于外国和香港电影中必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性。我们不能只强调真善美统一的美学观念,对于人性中的恶也要有所了解,这样教育理念才是平衡完善的。
对美学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 美托洛尔;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许多器质性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可演变形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左室功能障碍、神经内分泌系统启动及外周血流分布异常,这种疾病预后差,病死率高[2]。近年来,临床上广泛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CHF,取得了显著疗效[3-5]。本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心内科共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诊断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男76例,女44例,平均(55±9)岁,其中冠心病心力衰竭56例,高血压性心力衰竭28例,扩张型心力衰竭18例,风湿性心脏病1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病8例。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标准,所有患者的心功能为Ⅱ级32例,Ⅲ级76例,Ⅳ级12例,排除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心动过缓(HR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休息、低盐饮食、吸氧、降压、强心和利尿等常规抗心衰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程度和变化调整各种药物的使用剂量。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使用美托洛尔,初始给予6.25 mg,2次/d口服,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心力衰竭的症状变化,若无不良反应,2 d后增加治疗量,改为12.5~25 mg,2次/d,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并根据年龄、体重调整剂量。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改善及不良反应等情况。治疗前后监测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心功能等级改善≥2,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显著改善;有效:心功能改善1个等级,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一定程度改善;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1个等级,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者加重[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LVEF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LVEF分别为(32±8)%、(57±9)%,对照组分别为(33±7)%、(38±10)%,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LVEF显著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以及电解质紊乱等现象,治疗组有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5例出现低血压(BP
3 讨论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其机制不仅与血液动力学的紊乱有关,过度启动的交感神经系统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包括β1受体及其他多种肾上腺受体的启动,此外神经递质系统的紊乱也与之有关,这些变化导致了左心室重构进程加剧并促进了心力衰竭的恶化,进而启动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使病情进一步加剧恶化,形成恶性循环[6]。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关键在于阻断心室重构和神经内分泌系统能够延缓心力衰竭进展。而交感神经系统包括β1受体在内的多种肾上腺受体。近年来学者公认为CHF患者应该接受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6-8]。美托洛尔是一种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抗心衰治疗的药物。本组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LVEF方面,加用美托洛尔比常规抗心衰治疗有更加显著的疗效。
美托洛尔改善CHF患者的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可能机制有:(1)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降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解除冠状动脉痉挛,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和能量,改善心脏舒张期充盈及顺应性,改善心肌缺血,使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减少;(2)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cAMP,防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从而减轻心肌细胞的损失,阻止或延缓心室重构;(3)阻断β1受体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4)抑制RAAS,降低心肌负荷;(5)与儿茶酚胺结合,使心肌细胞膜的β1受体密度恢复正常,使其功能改善[2-3,9]。
值得注意的是,β受体阻滞剂有负性肌力作用[9-10],应用初期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需长期用药(一般需要治疗3~6个月以上)才能显示出改善心功能的效应。因此临床应用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并坚持长期用药。
综上所述,美托洛尔能够显著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和左室射血分数,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炳信.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1,7(4):67.
[2]刘爱辉.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6(4):144-145.
[3]陈飞.洛丁新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28):4926-4927.
[4]黄洋妹.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4(15):167-168.
[5]明志红,肖伟,黄雁玲.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6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7-48.
[6]吴学思.正确掌握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时机[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9):769-771.
[7]吴学思.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指南(2007版)要点[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4):267.
[8]白瑞霞.美托洛尔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9):105-106.
[9] Cai Hui, Guo Han, Li Zheng, et al. Effect of metoprolol on change of plasma aldosterone, myocardium fibrosis and myocardial in rats with remodeling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circulation,2010,20(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