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范文1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模式;研究

引言

对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激发了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对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高素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现状

1.1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依然是当前教师授课的主要方式,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利于创新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教学改革功利化、形式化,教师进行教材立项、教育课题及精品课建设等大多是出于对评职晋级的要求,缺少踏踏实实的研究,难以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此外,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也是制约卓越农艺师培养的一个要素。植物保护专业多数课程的讲授必须紧密结合农业生产过程,而多数青年老师没有经过严格的实践技能培训,参加生产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也比较少,所以缺乏实践经验,授课内容通常不能与生产实际有效结合,满足不了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1.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不能协调统一

植物保护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要具备植物保护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要能胜任与植物保护专业相关的四个方面的工作,这四个方面也可以说代表了四种类型的能力。但学生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的个性,很少有人在四个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重点。而实际上同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则导致学生共性较多,没有个性,缺乏对相关专业的了解,知识面狭窄,缺乏学科交叉知识。培养规格与教学计划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计划不相一致甚至背离的情况,致使制订的教学计划不合理、不科学,不能起到培养本专业合格人才的目的,这一切导致这一复合型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1.3实践教学内容滞后,基地建设薄弱

第一,实验室条件落后。经费不足是很多学校实验教学面临的具体问题,造成人均仪器设备拥有量较低,更新速度较慢或多年没有更新,仪器设备老化且不能满足实验教学分组的要求,只能通过演示实验来完成教学过程,导致实验内容无法更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少,创新性实验匮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第二,实习基地偏少偏小,实习经费不足。校内实习基地面积小,投入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备,配套服务不健全,根本不能展示现代农业的整体状况,学生实习效果差;校外实习基地少,或者档次水平低,不能满足实习学生人数和质量的需求;实习经费不足,实习费用还是执行多年前的标准,导致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不得不压缩。

2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模式研究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全面历练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型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其相应的课程、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必须深入探索。为了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事业核心要素的教师就必须积极投入到课程、教材及教法的改革实践中,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需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与时俱进,加强历练。通过集体备课、定期研讨等方式,进行优势互补,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第二,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和提高外,在培养卓越农业人才的特殊要求下,必须着重培养青年教师生产实践能力。给予青年教师更多参加生产实践工作的机会;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生产实践过程;建立学校与农业生产单位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联合培养机制,选派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实践工作。

2.2优化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方案

2.2.1人才培養方案的比较与分析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前,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国内外现有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历史和现状对这些培养方案进行横向、纵向、国内、国外比较与分析,总结出现阶段、符合国内外本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符合本地区域特点和卓越人才的具体要求,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继而形成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2.2.2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基本程序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遵循以下几个程序,即由系主任、专业负责人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全体教师讨论、修改征求用人单位、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其他院校同行专家、毕业生意见和建议方案修改、完善提交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方案修改、完善提交学校审批方案执行。

2.3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积极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整合校内实验室资源,加强公共实验中心的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增加实验经费的投入,物价上涨,适当提高原有学生实验经费标准。此外,建设完善的农科教结合实践教学基地是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最关键环节。鼓励学校、学院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把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利用这些单位的良好条件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结束语

卓越农艺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在进行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根据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来不断地加以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范文2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就业保障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两大基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生产一线的工作者,为了满足社会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灵活开放的职业终身教育体系。”因此,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发展的方向,也是现代化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重要体现。

一、为何要实施中高职—体化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学生主要有两个选择,一是升入对应的高级中学继续学习然后进入高职或大学,另一个则是进入中职,接受相应职业能力培养,步入社会。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进一步提升正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是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到2020年,我国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将要达到3900万,人才需求的旺盛,必然失去职业教育的发展。

2.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有利于中职和高职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教育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中高职一体化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为我国公民实现终身教育提供保障。

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如何建立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依托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行业企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等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经过研发、创新形成的,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首先是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院现有的条件,制定可行的、高效的、可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人才培养方案要保证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序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是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是一个学校一个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具有一贯性和连续性。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首要问题需要保证中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3.教学计划要满足课程体系的合理衔接。教学计划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核心。而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中、高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实习实验条件,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的重复设置,又要努力拓展课程内容的深度,实现课程衔接的逻辑性、连续性、可学性。使学生成为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三、保障机制如何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服务

1.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培养出合格人才保障之一,因此对于中、高职业院校而言,应建立一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能充分运用先进教育技术,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多样的双师型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保证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

2.在学生中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从目前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中,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是因为无法升入对应的高级中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都有不是很足,而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给了这部分学生再学习的机会,使中职学生具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空间,这对于充分调动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向更高目标奋斗的信心,也用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3.建立教学质量监督机制。中高职一体化是中、高职两所学校教学的对接,为此要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执行。也就是从招生开始,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内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能力等环节上要环环相扣,密切协调。这就要求合作学校,协调建立相应的教育教学的监控体系与监督机制,也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促进一体化教育有效运转。

4.把好出口,保障就业。就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而言,就业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从人才市场看,职业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需求旺盛,缺口很大,然而并不是每个专业的毕业生都有稳定可靠的就业保障。因此在进行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合作时,应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好,社会经济发展前景广阔的专业进行合作,保障招生和就业的畅通,也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保障学生的就业。

四、结语

中高职一体化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就是探索出一条能够真正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一些职业院校已经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诸多方面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克服的困难,如构建怎样的理论指导体系,中高职教育资源如何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如何最大的发挥中高职院校教师的潜力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国家、社会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随着社会进步,人才需求,及职业教育发展对国家的贡献率,存在的问题都会逐一得到解决,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也会得到完善,真正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杰.《中高职一体化模式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4.(8)

[2]张平.《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云南电大学报,2012.(9).

[3]王妙.《高职课程“实践型教学”改革探索》[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2).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范文3

〔论文摘要高等林业院校应该面向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以教育生态化理念指导人才培养,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更多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知识经济呼唤创新型人才,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未来林业将逐步成为科技密集性的高技术产业,实现从传统林业向现代化转变。浙江林学院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等林业院校,几十年来坚持依靠自身优势和特色,为浙江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农业、农村、农民(’’三农”服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一、教育生态化的基本要求

美国博伊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1998)在“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报告中提出了“大学生态系统”这一新的教育理念。

所谓大学教育的生态化,是指大学教育将按生态学见识,致力于解决大学教育过程中“本体自然”的对抗性矛盾,以形成整体的动态平衡的大学理念。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教育是以人类的本体自然为对象,改造体外自然的实践活动,大学教育的生态化,其目标是要形成一个均衡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人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参与探索和创造,因此,大学教育的生态化,可以说是现代大学倡导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主线的教育;以创造个性、多样性和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以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探索性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以重视学生之间的活动和交往为纽带,通过活动和交往,让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纳他人,宽容差异。它更加重视和突出整体的功能和人,把教育活动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师、生、课堂、内容、方法,也包括整个育人的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是把亲和、融合的精神贯注在每一个有机的因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生态区和生态整体。

二、新农村建设对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和林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

(一)“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紧迫性对应用型创新人才提出了要求。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近13亿人口中有超过9.35亿居住在农村,占总人口的73%。全国城镇化的比重只有37%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10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低40个百分点。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农民收人增长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存质量的呼声日渐高涨,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使命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林业也处于由传统林业向现化林业转变的过程中。现代林业把生态和环境的效益放在首位,逐渐由原来注重第一产业的林业原材料产品产出向第二产业的加工和第三产业的旅游与服务方向发展。

知识和人才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要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各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长于把知识、科学原理应用于实践,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将科学原理转化为设计方案、图纸,并付诸实施,转变为社会需要的产品。创造型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长于某一专业领域的突破性工作。所以,培养具有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创造型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这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因此,高等林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高等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其表现在意识方面,热爱祖国,热心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外在表现为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冲动,内在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在思维方面,有敏锐的直觉、巧妙的想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在知识方面,系统掌握林业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最新知识。在能力方面,表现为较强的专业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专业技能。在人格方面,表现为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求实的态度、无畏的胆识、坚韧的意志、丰富的情感、浓厚的兴趣。

(二)应用型林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具有自己的特色。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现在我国林业院校应用型专业基本相同或相近,但各院校的办学历史、背景条件差异较大,并各有自身特点。其人才培养应根据本院的资源和客观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形成鲜明的富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一方面要求学生要全面充分发展,按林业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具备现代林业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另一方面,要不断发展个性,完善自我,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具体条件,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有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行动设计,在某一方面形成自身突显的优势和专长。此外,林业院校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特色,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创新,力求达到“专业方向明确、林业实践能力强、专业特长突出”的人才培养效果。 三、以教育生态化理念,优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一)教育生态理念认为,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教育生态化理念要求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从科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时代特征出发,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促进人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人格品质的塑造、实践能力的增强以及良好个性的发展等五方面得到切实提高。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将上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五个方面要求进行全面系统运筹,协调配置;具体是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调研等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协调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以教育生态化理念研究传统教学过程,会发现我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束缚了学生的智力与人才的成长。主要表现为:一是现行林业院校课堂体系中,指令性课程、统考类课程挤占了大量的时间、空间,专业板块课程的时间、空间变得非常狭窄,使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没有余地,这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背道而驰。二是课程设置的学科本位型,即高校课程设置以学科本位不变为主线。与新兴学科、新兴行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并且还存在有些课程教学内容老化,使学生局限于书本、课堂和本专业的课程,难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兴趣,被动地接受教育,成为学校工厂的物化产品。二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注人式教学方式依然普遍存在。在这些问题,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应予以纠正、更新。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各种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素质方面进行优化。根据教育生态化理念的要求应注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全面、协调培养。课程设置应符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要求来优化课程设置结构。现有林业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有: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及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相关专业知识选修课。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应适应时代特征,体现教育生态化理念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优化课程组合,并强调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技能。

(三)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能力训练。教学计划是教学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教学方案就是把教学计划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科学安排、合理配比。理论教学是教学计划中的主要核心部分,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课时安排。理论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授予学生该学科的系统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培养学生获得厚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在教学计划中还应安排专题讲座和学生自学及利用网上课件进行学习等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范文4

关键词:质量工程;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落实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的实施,启动了校级质量工程建设计划,确立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具体举措及取得的效果汇总如下。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与协调发展

1、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于1999年开始制订实施由教学计划、辅助培养计划、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等组成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其中,教学计划作为培养方案的主体,设置了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等课程模块,建立了大文、大理公共基础和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坚持文理渗透,设立了科学素质、人文素养、外语、计算机、体育公选课程模块;辅助培养计划作为教学计划的进一步拓展,将大学生课外活动有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要求学生在取得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学分的同时,还要在学科竞赛、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各类先进、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15个辅助学分方能毕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和条件。实施表明,该培养方案较好地实现了课内课外统筹及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培养,大大调动了学生从事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适应创新教育和质量工程实施的需要,目前,学校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培养方案修订方案,确定了修订方案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柔性培养,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突出特色”。为了新的修订方案的实施,我们着力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做到六个有机融合。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要求,整体设计三个计划,力争实现六个有机融合。一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二是注重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的有机融合;三是注重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四是注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五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六是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有机融合。

(2)坚持四个不断线。坚持外语教学与应用四年不断线;坚持计算机课程教学和应用四年不断线;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坚持文化素质教育四年不断线。外语、计算机和实践教学不断线是我校长期坚持的做法。其中,外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强调语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双语和外语教学;计算机教学四年不断线强调计算机作为必备工具的掌握应用及理工科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着重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实践环节的时间和效果;文化素质教育四年不断线是新一轮修订方案的重点,主旨强化提高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

(3)有效开发夏季学期。一方面是利用夏季学期完善主辅修制,特别是文科类学生辅修专业计划的落实。加强文科和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复合培养力度,鼓励学生修读辅修专业,增强文科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经历,实现一专多能,提高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是开发实践、创新项目,为学生创新平台搭建和促进个性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宽广的空间。

2、开辟人才培养特区

为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校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了多元化的设计以外,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改革:不断完善分类培养和柔性培养机制;针对两个特殊群体(指学习优异生和专长生)开辟了人才培养特区。为保证培养质量,学校将专门制定实施配套措施。如实施了本硕一体化培养试点,制订了个性化学习方案,在指导教师配备、跨院系选课、实验与创新条件以及学籍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可行、优越和宽松的条件等。

二、强化实践教学,夯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为进一步发挥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学校还将启动实践教学模式示范区建设,并提出“完善体系,建设平台,改革模式,健全机制,开发资源,落实载体”的建设思路。

(1)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创造性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主动实践。对不少高校来说,目前的问题不是实践环节学时少了,而是实践教学方式和模式有问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学生被动实践偏多,主动实践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对实践环节的补充取向偏重,独立与融合的取向不足,造成实践教学的验证有余而设计性、综合性不足,走马观花式的认识实习有余,而参与生产实际的探究性实践不足。为此,学校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如有效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比例,积极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断改进和调整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独创性实验,支持学生创新团队开展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

(2)开发资源,为学生实践创新搭建平台。校内校外有机结合,积极开发和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具体包括:依托“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我校启动了实施国家、学校与学院三级创新性实验计划,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创新实验项目设计、实施教育机制: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配备专门指导教师,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发挥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基地的作用,为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搭建平台;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以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为基础,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区;推动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等。

三、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我校主动加强与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成功建立起了一套厂校密切合作、油地校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办学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了坚实的平台。目前,产学研结合的办学已成为学校联系社会的重要纽带,成为赢得企业和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成为我校办学的一个鲜明特色。

学校在继续开展产学研结合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探索和实践中,立足于学科专业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结合点,立足于石油行业的广阔市场和发展前景,积极服务与寻求企业的支持和合作,立足于建好校内基地建设,保持产学研结合的稳步进行。按照校企双赢的原则,与企业建立合作机构或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办学机构,引智入校参与人才培养,依托企业站点联合开展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和渠道,与企业共同探索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模式,建立校企之间广泛合作的长效机制。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师生在创新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范文5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提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应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本论文认为应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把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新型“1-2-3”创新创业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市场营销人才。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国务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2015年3月5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谋划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产业、企业、分配等多方面结构优化。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必须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相结合,以创新创业推动就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经济形势对国家战略提出的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企业也对其从业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因此,研究我国经济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现状,研究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形势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对于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市场营销专业又具有很强实践性,具有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础优势,更应加快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满足企业和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如何把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1明确“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概念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更需要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所谓“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指具备“创业品格优、创新意识强、创业知识素养高、实践技能精、组织协调能力强”等素质的人才。具体来说,“创业品格优”就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有团队合作意识,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创新意识强”关键就是要培养一种科学探索的精神,要敢冒风险,敢创新路,敢于在创业和科学的大道上百折不挠地前进;“创业知识素养高”就是要掌握创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关键是具有很强的再学习能力;“实践技能精”就是实干能力要强,要有处事的实践经验和技巧,脚踏实地,厚积薄发;“组织协调能力强”就是要有一定的领导能力、组织协调事务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创业型人才”不能只强调某一个方面,一定要将这五个方面综合。

2目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专业特色各高职院校制定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培养人才的范围较大,针对性不强,缺少特色和个性,这样的培养方案很难满足行业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

2.2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计划仍是三段培养计划,即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这样的教学计划中营销类共性的课程多,实践训练少,缺乏灵活性,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3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单一目前高职教师授课主要还是以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较少,并且只限于案例、讨论、作业等辅助方式,甚至连项目模拟教学或者情景再现教学都不能实施。授课虽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但大部分教师授课只限于使用幻灯片,课堂仍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4考评指标和考评方式僵化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评体系依托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构建,考评方式也多以试卷、论文等方式进行,更重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储备水平,对学生综合素质、操作能力的考核评价过于薄弱,难以考评创新创业型人才,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5教学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目前,在高职的教学管理体制中,存在教学管理过严过紧的问题。各系部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确定后,实施课堂教学主要是依据教学计划,教务部门对教师课堂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教师主要精力被锁定在“课堂”内,而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企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形成了一个脱离市场和社会的封闭教学体制。

3构建创新创业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3.1广泛市场调研,开放式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中占据全局和统领的地位,构建创新创业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市场营销人才的教学保证,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应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了解各行各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和特点后,重新确定培养目标,把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应明确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把培养目标作为一条主线,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凸现培养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设计“自主个性化学习与创新”的学分要求,用以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个性和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学习、研究和创新,这将为学生将来的创业和创新,准备良好的思想意识基础和过程经历资源。

3.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重在培养营销实践能力,既要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为两个模块:基础学习模块和创新创业学习模块,基础学习模块主要包含营销理论课程和营销实践课程;创新创业学习模块主要包含创新创业课程群、模拟创业项目训练和弹性在线课程。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是课程体系设计的重心,可以通过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三大环节,再结合课程实习、与营销实践方面的专家互动交流、兼职训练,策划训练及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另外,在课程设计上,既要有营销专业领域的理论和前沿信息,还要有相关专业横向延伸渗透的课程,增设与创业创新密切相关的课程。通过建立两个教学模块,重新设计课程体系,使学生能把营销知识和技能与创业知识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技能。

3.3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注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加创新创业课程,传递创新精神和创业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把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教学、案例教学,也可以推行项目训练教学、现场模拟教学、销售现场教学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在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可实施“弹性在线教学”、“理论+创业项目实战推演教学”,建立线上线下创业基地,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实施全员网络互动教学等。建立创业导师团队,可以实施“本校教师+企业专家联合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和能力,强化专业化创业教育,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营销策划、创业计划书、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大赛等,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提高。

3.4实施创新创业考评体系,建立并完善学生创业能力评价机制在考核形式上,改变单一的考核形式,构建与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考核内容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知识的运用和创新等能力,探索多种考核途径,力争将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第二课堂成绩、学科竞赛、创业业绩等纳入评价体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评价主体方面,让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师、企业、家长、学生作为主体,按不同的比例来评价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学生最终形成市场营销实践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的发展。

3.5保证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行之有效对学生实行学分管理,并规定在总的学分中来自实践学习方面的学分不得低于40%,实践学习包括社会实践及各种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学生的企业实践实行双导师制,既由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负责。制定政策,既通过引进、培养、外聘等措施,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又把教师职称评定与教师企业实践相结合,督促教师深入企业,使师资队伍的水平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

4结束语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是对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的新的要求。把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构建新型“1-2-3”创新创业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和考评体系,增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营销人才,才能适应未来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昭琼.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科技资讯,2011(21).

[2]袁胜军.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

[3]付萍,谢爱平.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

[4]吴飞美.浅析高职高专复合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范文6

【关键词】二级学院;实践教学;监控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与实践教学监控从逻辑上说都要求是包含实践教学的整个环节的主要过程,结合天津城建大学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二级学院实践教学监控体系从运行过程也应该包括:“实践教学计划的监控--实践教学条件的监控--实践教学实施的监控--对实践教学效果的监控”等要素组成。

1、二级学院实践教学计划监控

一个二级学院的实践教学质量如何,从源头上来说取决于它关于实践教学计划制定的如何。一个高水平、符合科学客观规律的实践教学计划将直接对二级学院实践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反之,假如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欠科学、客观、完整,则必然对整个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消极的作用。二级学院是由专业构成,而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则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实践教学大纲》两种。

(1) 二级学院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监控

天津城建大学《培养方案》是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蓝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字体现,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一般来说,《培养方案》由:“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及原则”、“培养目标及规格”、“专业课程体系”、“学时及学分安排”等部分构成【1】,它的编制通常来说是以学校为单位统一模式与格式,以各专业进行统一部署和编制。就其文本编制质量而言,全校范围内不会存在较大的差异,然后如果深入专业内部而言,专业《培养方案》的编制是否符合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其内在逻辑结构与人才培养结构是否反映了本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课程之间的主次、顺序的逻辑关系是否科学合理等等深层次的问题在学校实践教学管理层面往往难以涉及,但正因如此该类问题也成为了二级学院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侧重点与核心关键问题。同一个院系内的专业或相近学科专业的教师、学生以及相关管理人员都属于“学科内人员”,他们对于专业《培养方案》内在深层次的逻辑关系及其问题更有发言权。

(2) 二级学院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监控

如果说专业的《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工作蓝图与总体规划,那么《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则是对构成这个蓝图每块砖瓦“课程”的工作规划。《培养方案》规定了专业各种课程总的体系,以及每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所担负的具体作用以及每一门课程在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中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中所占的地位。《课程实践教学大纲》是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大法和准则,是教师进行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依据和规范。就某一门课程而言,《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制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在二级学院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对《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监控是重要的内容。

2、二级学院实践教学条件监控

实践教学条件是实践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基本要素之一。一般来说,二级学院实践教学条件主要由“师资队伍”与“院系基础条件”两大部分构成。

(l) 二级学院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监控

二级学院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的监控应该包括:师资队伍结构、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三个方面。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体现在院系主讲教师上,他们是直接与学生面对面接触讲授课程的教师。首先,院系主讲教师必须要符合相关的资格。其次,在符合标准的基础上还应该有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以及能够选择适当实践教学教法的能力与素质。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是对提升实践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的环节,高校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代表你时刻站在本专业本学科的前沿,讲授给学生的知识也无疑是先进的,反之则是陈旧的理论与观念,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的培养的。因此,二级学院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对二级学院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二级学院实践教学基础条件监控

高校内“实践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网络资料”连同“教学经费”是影响高校实践教学的四大辅助条件。天津城建大学各二级学院在实践教学条件的投入中更侧重于各实验中心的“实践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实践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两项。因为“图书网络资料”与“实践教学经费”多在学校层面重点涉及,在院系层面较少,顾不在构建之列。

实践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是满足实践教学实施,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条件之一。天津城建大学有些二级学院因为一些实践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因投入不足而使得课堂实践教学部分实验环节无法开展或出现缩水现象而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素质的培养,最终使得实践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的例子,也遇到过诸如教学实验用房条件不足而造成实验器材只能堆积而无法展开使用的例子。前者的话我们通过二级学院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以人为的、有意识的进行调整,追加投入;而后者亦可由我们的二级学院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结论与反馈到一有关部门,通过外部力量进行解决与协调。“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2】二级学院是建设实践实践教学基地的第一线部门和组织,因此,二级学院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院系实践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情况应该起到控制与引导的作用。

3、二级学院实践教学过程监控

院系实践教学过程的监控主要是指对院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实施的监控。在实践教学计划与实践教学条件达到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将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成败。因此,对二级学院实践教学过程的监控尤为重要。实践教学过程监控的监控点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进度计划”与“课堂实践教学实施”两个方面。

(1) 二级学院实践教学进度计划监控

天津城建大学实践教学过程的教学进度计划还不完善,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实施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安排与计划,虽然也能起到让教师调控自己实践教学进程、控制实践教学安排的作用,但是《实践教学进度计划》是教师实践教学必须遵循的依据,而且《实践教学进度计划》原则上应与《实践教学大纲》在内容安排、章节之间的逻辑顺序关系、章节之间在学科里所占位置的重要性程度等基本符合。但是考虑到教师的个性以及自主创新性,《教学进度计划》是可以依据教师自身特点进行处理与安排的。这样,就更加需要在二级学院层面由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践教学进度计划》安排做出判断与评价【3】。

(2) 二级学院课堂实践教学的实施监控

课堂实践教学包括理论实践教学与实践实践教学。它是教师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下,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其内化的过程。教师课堂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天津城建大学的实践教学进经验中,有些教师准备的很充分,但却在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中因为不能应用合适、理想的实践教学方法或手段而使得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评价教师课堂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实践教学态度”、“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教学效果”四个方面。二级学院内的同行教师之间、专业内的高级职称教师、学生等等,都可以通过二级学院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参与进对教师课堂实践教学的监督与控制,使得这一环节得到稳步提升。

4、二级学院实践教学结果监控

二级学院实践教学结果是指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产生的结果。它主要包括毕业生的社会评价、课程考试质量以及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三个方面内容。

(1)毕业生的社会评价

目前城建大学接受社会评价是以在学校层面进行的。诸如:天津城建大学高校优秀毕业生、天津城建大学学生实践奖学金等等。以学校为单位来评价毕业生固然是对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控制起到了很好的反馈作用,但是在城建大学内部作为培养人才一线的二级学院部门却得不到或者较少得到相应的反馈消息,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其专业的人才到市场以后究竟哪些部分能力值得肯定,哪些部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的反馈意见对其人才培养来说更加显得尤为珍贵。因此,二级学院质量监控体系必须把二级学院毕业生的社会评价作为主要内容来进行监督、控制。

(2)实践教学课程考试质量

课程考试是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工具。二级学院对课程考试的监控应主要从:“考试命题”、“试卷评判”和“试卷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考试命题”是否实行标准化命题,出题是否考察到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以及主要能力与素质是决定一次考试出题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二级学院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以从考试内容编制以及考试标准答案等方面由同院系的同行教师共同着手进行监督、控制。试卷是否按答案判分,给分点是否详尽明细。“试卷分析”则是教师对本次考试从学生答题的状况来反推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优秀和不足之处,进而对教师以后的实践教学改进提供客观的依据和方向【4】。

(3)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目前在天津城建大学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也日益严格,制定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标准、管理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操作准则;而二级学院则需要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以及学术水平上予以把关。

影响整个二级学院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本文根据系统性可操作性原则,基于天津城建大学二级学院的实际情况,特在以上四个监控面上从逻辑上整理出若干重要的核心监控点来研究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希望对提高我校实践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管理要点》,1998年第33号文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实践教学质量与实践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