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

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范文1

一、农村水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视角

作为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通过改造人类自身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获得生态化并在其指引下实现产业生态化、资源集约化、环境清洁化、消费绿色化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生态。水环境保护是构建我国生态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的原则精神、关切指向和路径指引应成为农村水环境保护的理论参照和实践指南。

(一)生态文明理念:农村水环境保护所应坚持的价值向度坚持何种类型价值导向,这是农村水环境保护应回答的首要问题。生态文明是人类经历农业、工业文明后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加高级的文明形态,应确立为农村水环境保护的价值遵循。面对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因此,农村水环境保护应坚持以下三点思路:(1)生态文明以尊重自然为前提,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生态文明体现为要顺应自然,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选择一种包容性心态与自然友好相处;(3)生态文明体现为要保护自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生态思维方式:农村水环境保护所应秉持的方法论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思维方式至为关键。生态思维方式作为人类自身的认识与反省,表达了对其自身生存现实的关切。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生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同时要按照“均衡人口环境资源+统一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原则、系统工程思路,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国土利用+经济布局+人口分布”,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障机制,给自然、农业、子孙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良田及“天蓝+水净+地绿”的美好家园。这些重要思想体现了生态思维的“关切指向+原则精神+路径指引”,理应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农村水环境保护的方法论。坚持生态思维方式,要求农村水环境保护应坚持以下三点方法论:(1)把建设生态文明确立为农村水环境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要以系统观和整体观来思虑农村水环境保护问题;(3)要以政治高度来审视农村水环境保护问题。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工具箱:农村水环境保护的政策选择集合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工具箱由正式政策、非正式政策和实施机制构成,指导“产业生态化+资源集约化+环境清洁化+消费绿色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农村水环境保护的根本保证。农村水环境保护就是要有效地运用各种制度工具,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方式,进而增强人人自觉保护水环境的社会意识,加快形成经济建设与环境协调的文明发展状态。

二、农村水环境的现状与成因分析——以苏北地区为例

苏北地区村庄缺乏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系统,导致大部分村民的生活污水是直接排放到地表或倒入河中的,生活污水排放方式粗放。同时,因为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匮乏,部分村民将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坑边路旁甚至水源地、泄洪道、村内外池塘,种植秸秆主要是燃料燃烧与粉碎还田的处理方式,人畜粪便主要以进化粪池和堆肥还田的方式来处理。苏北农村水环境现状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不规范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

在苏北地区,农村地下水、河、湖泊污染的重要原因是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流失。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氮、钾、磷肥实际利用率不到30%,大部分通过雨水或灌溉流入河沟塘水中,进而导致苏北农业面源污染愈加严重。除了农药、化肥使用过量之外,农业辅料的不适当使用也是苏北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如农用薄膜作为一种化学物品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但其破损后不易分解,长期堆放也影响土壤质量。随意丢弃的农药瓶和使用后的废肥料袋形成的大量垃圾,进一步恶化了农村水环境。这些污染物如受到降水影响容易进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二)工业生产不科学导致工业点源污染形势严峻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大部分中小城镇的经济增长亮点之一。但企业迅速发展导致的排放物增加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挑战。近年来,苏北地区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污染较严重甚至已被经济发达地区淘汰的项目,导致河流污染严重。同时农村基础环境设施配套不健全,乡镇企业对农村水环境污染严重。这正是苏北地区工业点源污染所面临的客观形势。目前苏北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存在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经营粗放、生产工艺落后等特点,且企业直接或间接地将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排向自然水体,对农村水环境造成污染,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普遍存在侥幸心理,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三)农村居民生活行为不健康致使居民生活污染情况严峻

由于苏北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正规的垃圾收集与处理场地以及农村居民还尚未养成一种垃圾分类的习惯,农户习惯性地会把垃圾随意倒入沟渠、河流或是露天堆放,这不仅会导致水环境恶化,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生活污水排放量逐渐增加,洗涤用水是生活污水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洗涤过程中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大量的磷存在于生活污水中,长期排入河流湖泊的这些生活污水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地表水受到污染。污水从土壤中下渗,又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随着降雨的发生,废弃垃圾自然分解产物夹杂着生活污水将流入池塘、河流及湖泊中,污染地表水。此外,大量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也会随雨水渗入到土壤中,污染地下水。更有部分村民会将秸秆翻入池塘、沟渠,由此形成的高浓度污水使乡镇的沟渠、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加剧了农村水环境的恶化。

(四)粗放式养殖管理导致养殖业污染问题突出

随着苏北地区居民对肉、蛋、水产类消费需求的增加,苏北农村地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由于受政府部门管理条件及养殖户的环保意识、文化的限制,苏北地区的养殖业还处于粗放式养殖管理阶段,如养殖户经常将畜禽粪便、废弃物等未得到有效处置的情况下随意倾倒或直接还田;养殖冲洗水也会被直接排放到河流、沟渠中。苏北地区养殖场和养殖散户的废水排放对水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苏北农村水环境保护机制的建构

综上,苏北农村水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处于水环境生态链中的各主体不适当的行为造成的,而各主体的正确行为选择又需要良好的制度机制来引导和规范。新制度主义认为,行动者所处的制度环境将塑造其行为策略,而不同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又会建构出新的制度环境。因此,解决苏北农村水环境所面临的复合性困境,需要我们确立水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视角,实施水环境保护的复合性治理机制。当前,重点要构建基于合作博弈的激励机制、绿色GDP核算、“互联网+”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为苏北农村水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机制保障。

(一)构建基于合作博弈的激励机制

水环境保护的合作参与者有村民、村委会、企业、地方政府等多元主体。农村居民是农村水环境的直接参与者,农村水环境的优劣与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及农药化肥、人畜尿粪等严重威胁着农村水环境。村委会是农村水环境保护的重要参与者,村委会需权衡农村水环境保护过程中的民主与保护问题,一方面,在水环境整治过程中,村委会会充分考虑村民利益,进一步赢得下次“选票”;另一方面,基于个体理,部分村干部考虑本村短期经济发展或,村委员会刻意隐瞒乡镇企业或村办工厂的排污行为,不积极对待水环境的保护。农村企业大部分是畜禽养殖散户、家庭小作坊、乡镇企业等,因低技术、粗放式经营将给农村水环境带来了风险:一是为节约成本,企业往往不愿增加成本引入先进设备或技术,或者为了节省运营成本即使安装了污水处理设施,也会利用夜晚、雨天偷排减排,从而给农村水环境带来巨大威胁;二是上水环境产权不明晰使下游企业缺乏参与水环境保护的动机,从而导致上下游企业陷入“囚徒困境”。县乡镇政府是我国农村水环境保护的主导者,但是在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决策中存在利益冲突,一方面,水环境保护通常涉及到流域水环境的上下游政府,水环境保护中,地方政府不履行其环保责任,或者在保护中行政权不肯下放和“一刀切”现象导致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因“政绩观”,较少考虑水环境管制,侧重区域经济发展,为排污企业提供保护伞。水环境保护的合作参与者有村民、村委会、企业、地方政府等多元主体。水环境的保护,需要村民、村委会、企业、地方政府等多元主体的有效合作,形成合力。促进农村水环境保护中多元主体的有效合作,需要建立基于合作博弈的激励机制。合作博弈强调的是团体理性、效率、公正、公平。合作博弈的重点是在群体中讨论联盟何时将会形成、联盟中的成员将如何分配得到的支付、如何分摊投资成本费用等。为充分激励地方政府、企业、村委、村民等农村水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可构建基于合作博弈的联盟结构模型,保证每一个参与主体都能获得高于其单独行动时的收益,并保证分配中的公平性,激发其进行合作的基础。因此,首先,应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严格的法制化管理控制体系等防治对策。政府是管理水环境主体,是公共资源的管理者与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应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及政府绩效等方面考虑水生态环境问题。其次,对于企业,应加强规划,合理安排企业布局,对于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物,应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将这些措施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保护。再次,村委会是农村水环境保护中环保项目的执行者与回馈者,也是排污企业整治的监督者,可通过“选票”与“监督”等方式促进其参与农村水环境保护。促进多元主体的主动合作,要构建“权责对称+激励相容”的奖惩机制。一方面,对促进“循环+绿色+低碳”发展的个人及组织给予奖励;另一方面,对破坏水环境的组织和个人给予惩罚。

(二)构建基于绿色GDP核算的评价机制

政绩考核机制是政府行为的催化剂和指挥棒。资源环境因素被绿色GDP核算纳入到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决策和评价提供科学的数据基础,也将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与预警提供方法支撑。同时,绿色GDP核算有利于上级政府和普通公民监督地方的环境保护包括水环境保护的行为及其效果,从而有力驱使地方政府在农村水环境保护中的自觉行动。因此,当前,要改革GDP论英雄的考核评价机制,确立基于绿色GDP核算的考核评价机制。绿色GDP核算就是把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从而得出一组以“经环境调整的国内产出”为中心的综合性指标。对于苏北地区而言,地方政府的GDP核算可借助环境价值量的核算方法中的污染保护成本法,扣除农村水环境污染虚拟保护成本,以此绿色GDP评价地方政府的政绩。对于苏北地区而言,地方政府的GDP核算可借助环境价值量的核算方法中的污染保护成本法,扣除农村水环境污染虚拟保护成本,以此绿色GDP评价地方政府的政绩。基于环境层面,绿色GDP核算有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

(三)完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治理机制

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范文2

(一)污染物排放状况

1、废水:*年全县废水排放量为214.42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94.42万吨,占总量的44.04%,工业废水处理率85%,生活污水排放量120万吨,占总量的55.96%,生活污水处理率80%。

2、废气:*年全县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7.19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处理率87%。

3、工业固体废弃物:*年全县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46258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7%。

(二)主要地表水状况:全县共有迪那河、卡塔尔河、*镇总干渠、红桥河。地表水中的水质矿化度、氯离子、硫酸盐、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均为三类,属三类水质。地表水中均含有泥沙,且盐量较高,不能直接饮用。

(三)城镇地下水质状况:*县地下水水质为四类,水质中度污染。

(四)*县城市空气质量状况

1、空气质量:*年*县全年平均空气污染指数为100,空气质量级别Ⅲ级,空气质量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悬浮微粒。

2、声环境:县城区域环境噪声昼夜间环境质量为3级,功能区域居住文教区、居住商业和工业混杂区、工业区、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平均等级声级均达标,314国道两侧的交通噪声均超标。

(五)自然保护区

*县现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一个,塔里木河胡杨林保护区。

(六)生态环境现状:

1、塔里木河生态环境:塔里木河上中游大规模的开荒及粗放的灌溉方式,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另外,上游灌溉区大量农田排水进入及塔里木河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质矿化度升高,水质恶化。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湿地的消失,水域湿地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2、草场退化严重:季节草地不平衡,山区草场超载过牧严重,草场严重退化,由于干旱缺水,风蚀严重,加之过度开垦草场,滥采、滥挖草原药用植物和其他固沙植物,放牧和鼠虫害严重,导致草场退化、沙化和碱化。

3、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问题仍然突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4、矿产资源的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重开发轻保护,监管部门监管薄弱,管理不力,执法不严,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同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5、大气环境质量有待于改善:*县地处塔里木沙漠边缘常常受到风沙袭击。90年代以来,全县年均6级以上大风10天左右,沙尘暴是造成城镇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县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沙尘暴所带来的总悬浮颗粒物超标。

“*”期间,全县工业主要污染物总量除个别指标外,均在总量控制指标范围内,但是*县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改变,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及农村环保工作亟待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中发展经济与治理资金的矛盾突出,环境保护任务仍然艰巨。

(七)“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县环境保护工作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工业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以“大环保”的工作思路,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治工业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重点,切实抓好*县的环境保护工作。

与此同时,严格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不断巩固和扩大污染治理成果,加快重点企业治理,*县城市污水处理管网、天源石化、银海盐业公司的污水处理工程已投入使用。*县的城市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县环境保护队伍的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县环境监察综合业务楼已完成建设。

二、“*”*县环境保护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六大为指针,立足于我县实际,围绕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通过实施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建设和开展生态县、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污染防治方面,促进产业结构,布局优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技术落后、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实行清洁生产,确保增产不增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三、“*”环境保护规划目标

1、加强塔里木河的水质监测工作,严禁各种污染物排入塔里木河,塔里木河*段水质不受污染。

2、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功能区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城市供水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3、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均达到9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实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4、实施医疗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置场所的建设工作,全县医疗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置率达到100%。

5、加强塔里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采取封育恢复塔里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植被的生长。

6、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抓紧建设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使各类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在保证生态系统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按计划有序合理地开发优势资源,促使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加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示范乡(镇)建设,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使*县森林覆盖率达到9.93%,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

四、“*”*环境保护重点工作

(一)污染防治

1、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包括污染治理投资和新建项目环保设施的投资),加强对一批重点工程的环境监管,并按计划完成环保验收工作,同时全面开展“旅游区环保达标”验收工作,继续加强对油田单位的环境管理工作。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环境承载能力。根据当地环境容量情况,合理引进各类建设项目。

4、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水平,以节约和合理使用为重点,做好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促进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期间,在3家重点企业东辰、祥瑞、鸿泰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二)生态环境保护

1、塔里木河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保护

塔里木河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根本,以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为核心,以流域总体规划为指导,坚持源流与干流统筹考虑,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兼顾,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近期以加强节水、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为重点,禁止毁林毁草开荒。积极稳妥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有效保护好现有天然林植被,确保基本生态水量,使下游绿色走廊生态环境有所恢复和改善,远期在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充分挖掘当地水资源潜力的前提下,跨流域调水解决,以实现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重点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

(1)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综合利用的原则,以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与保护为前提,通过水资源控制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发挥水资源的最大作用。与此同时,加强对污染源、旅游业、农业面源的控制,严禁各类污染物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

(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理制度,明确土地承包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湿地。建设项目需占用生态用地的,应严格依法报批和补偿,并实行“占一补一”的制度,确保恢复面积不少于占地面积,加强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尽量少占用林地、耕地和草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大建设中的生态投资,使生态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程度。

(3)森林、草原自演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区、草原应划定禁垦区、禁伐区或禁牧区,严格管护。对毁林、毁草开垦的耕地和造成废弃地,要按照“谁批准谁负责,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病虫害、鼠害防治工作,努力减少林草资源灾害性损失。到2010年,全县的森林总面积达到220.2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7.869%,提高到9.93%。绿洲森林覆盖率由36%,提高到41%。

(4)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严格规划和管理,选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期、区域和方式,把开发活动对生态破坏的程度减少到最低限度,矿产资源开发必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造成破坏的,开发者必须限期恢复。已停止采矿或关闭的矿山、坑口,必须及时做好土地复垦。在一切区域开发矿产资源,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治理,改造中低产田,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努力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提高废旧地膜的回收率。

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开展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与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把轮南白杏作为有机食品建设的主要目标。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改善农村能源短缺的现状,还能减少薪柴的消耗量,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4、要围绕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加快排水、供热、燃气、园林绿化、生活污水处理、医疗固体危险废弃物、垃圾分类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要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实施和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的工作使全县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期间,全县范围内的锅炉由燃煤改造成燃气。达到天然气进县城、液化气进农村进农户。80%的机动车辆使用清洁能源。

五、对策措施

根据对环境形势的判断和主要目标要求,*县“*”环境保护应在七个方面做好工作,着力完成主要任务,取得明显进展。

1、加强环境监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建立新的政府和领导绩效考核制度,把环境保护指标纳入政府和党政领导绩效考核中;推进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提高企业环境绩效,严禁企业无证排污;严格新建项目审批,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强化环保部门对环境违法企业的停产治理权和强制处罚权;继续抓好循环经济示范和创建活动,逐步完善和提高考核标准。大力推进各类环保、生态创建工作,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循环型社会的建立。

2、突出重点流域治理,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

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因地制宜协调好供水、节水与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施建设,优先建设城市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缺水企业要安排回用设施的建设,开展污水的深度处理。对于排入封闭水体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应有除磷、脱氮的要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必须进行无害化利用或处置。

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的水环境问题。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在*县三个饮用水水厂周围,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地有影响的活动和各类项目的建设。

3、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综合治理城市大气污染。以拉依苏和红桥工业园区为依托,使城镇工业区和居民区适当分离;逐步减少城镇直接燃用原煤的用量,在人口稠密的区域建设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增强县城集中供热能力建设,拆除县城集中供热区的小型锅炉。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初步遏止生态恶化

启动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以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质量。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建设。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强化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遏制新的重大生态破坏;逐步建立资源开发监管体系,提高矿产、水、森林、草原等重要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能力。

5、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提高无害化水平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的建设,优先进行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高标准建设城镇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确保危险废物妥善处置。以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和经营许可证管理为核心,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企业和处置企业的监管,对危险废物实行全过程管理。实施县城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场所的建设,提高全县危险废物的集中管理和处置工作。

6、加强环境监管能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及完善各种水环境监测、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沙尘暴监测、地面生态观测的监测工作。对集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场实行自动在线监测。提高环保执法能力。建设“12369”环保举报。确保能够得到快速识别、及时处置辖区内发生的一般突性发环境事件。

提升环境信息网络化水平。继续建设和不断完善环境信息网络平台、环境管理业务应用平台和环境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立服务于社会和大众的环境信息网站。

提高环境基础与科技支撑能力,重视新型环境问题预防。开展各种环境基础调查,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生态治污工作。

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范文3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十三五”时期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实现绿色发展,必须树立底线思维,建立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本文阐述了构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的现实意义,回顾了我国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红线管理的实践经验,从顶层设计出发建立了“资源利用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框架,并提出了推进建立资源环境生态红线体系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十三五”;资源环境生态红线;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树立底线思维、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总体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的划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的现实需求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全国GDP从1978年的3650.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0.4万亿美元,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跻身超“10万亿美元俱乐部”的成员,同时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2010—2011年,我国整体进入城市型社会阶段,城镇化率达到并开始超过50.0%,2014年达到54.8%,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但是,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是以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尽管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使得生态恶化与环境污染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资源压力进一步凸显,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资源供需压力巨大,人均资源占有量明显不足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42.6亿吨标煤,是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2/3的城市处于缺水状态。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有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在0.8亩警戒线以下。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

环境形势极其严峻,环境质量状况令人堪忧2014年,我国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世界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中排名倒数第5位。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90.1%的城市空气质量超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灰霾问题突出。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的早死人数达到35万~50万人;全国地表水丧失水体功能的劣Ⅴ类水质占9.0%,地下水较差级别以下水质占61.5%,近岸海域四类和劣四类水质占26.2%。根据测算,全国环境污染损失已经占到GDP的3%。自然生态系统受挤占、破坏的情况日趋严重,整体退化趋势明显全国河流总数急剧减少,湿地面积持续下降。新中国成立以来,围垦导致130万公顷以上的湖泊面积和长江中下游34%的湿地丧失,消亡湖泊数量接近1000个、“千湖之省”湖北的湖泊数量已减少到200多个。我国森林、草原质量低下,生态功能不强,有5500万公顷林地在退化,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将面临资源消费不断攀升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的双重压力,划定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和确保资源永续利用已成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

二、资源环境生态领域的红线管理与实践

目前,我国已经在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领域应用红线概念和制度,形成了诸如能源消费红线、水资源红线、耕地红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生态保护红线等红线制度,具有空间约束和数量约束的性质。在资源领域,我国已经划定了大体“40亿吨煤炭总量”的能源消费红线、“开发利用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水资源红线、“18亿亩”的耕地红线等红线管理制度,这些红线的划定在控制资源消耗总量、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生态环境管理领域,我国运用红线管理的思路也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可以说是目前环境管理中没有“红线”称谓的一条环境红线,并且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由广州省颁布实施的《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首次提出“红线调控、绿线提升、蓝线建设”的三线调控总体战略,并将红线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个市、区和乡镇,对严重污染和敏感区项目准入起到了约束作用。随后在很多区域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中,采用了生态红线这一概念。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均提出划定生态红线的要求,这标志着生态红线上升为国家战略。林业部门随后也提出森林、湿地、荒漠植被、物种4条林业生态红线。2014年4月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法律。2015年5月,为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环境保护部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但是,这些红线管理制度在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注重数量、忽略质量,注重总量、忽略结构等问题。例如,为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这种耕地数量的补偿机制并非获得了对等的耕地,而是损害了耕地质量和产能的提高。水资源红线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对于资源性缺水的北方河流,仅通过红线管理而没有规定生态用水红线要求,并不能完全解决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的用水问题。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红线存在目标制定出现博弈和监控手段不适应、与环境质量目标没有密切挂钩等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环境红线管理的思路需要转变。因此,亟需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系统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考虑,对资源环境生态的保护红线进行顶层设计,加强红线管控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的设计框架

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是指划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图1),强化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指标约束,将各类经济社会活动限定在红线管控范围以内。资源消耗上限是指为促进资源能源节约,保障能源、水、土地等资源高效利用,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和适应现阶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情况下,设立的不应突破的最高限值。具体包括能源消耗上限、水资源消耗上限和土地资源消耗上限等。其中,能源消耗上限是指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布局、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减排要求等因素,以确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地区及城市,要明确煤炭所占能源消费比重、煤炭消费减量控制等指标要求。水资源消耗上限是指依据水资源禀赋、生态用水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要等因素,确定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严重缺水以及地下水超采地区,要严格设定地下水开采总量指标、生态用水、生态流量等要求。土地资源消耗上限指依据粮食和生态安全、主体功能定位、开发强度、城乡人口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等因素,确定耕地保有总量目标,并与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要求相衔接,用地供需矛盾特别突出地区,要设定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目标。

环境质量底线是指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综合考虑环境质量现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污染防治和治理技术等因素,与限期达标规划充分衔接,分阶段、分区域设置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目标,不达标地区要尽快制定达标规划,实现环境质量达标;达标地区要努力实现环境质量向更高水平迈进;使得对影响人群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环境风险区域环境安全水平处于合理阈值。具体包括水环境质量底线、大气环境质量底线和土壤环境质量底线。其中,水环境质量底线指基于水环境功能重要性、敏感性及脆弱性评价,划定水环境质量底线管控单元,并明确环境质量改善、污染物排放控制和风险管理要求,以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主要指标,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衔接,水体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不低于现状,向更好转变。大气环境质量底线指基于大气环境功能重要性、敏感性与脆弱性评价,划定大气环境质量底线管控单元,并明确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污染物排放控制和风险管理要求,以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为主要目标,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衔接,大气环境质量不低于现状,向更好转变。土壤环境质量底线指为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综合考虑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土地利用用途等因素,基于土壤环境功能的重要性、敏感性与脆弱性,划定土壤环境质量底线管控单元,并明确污染控制和风险管控要求,以耕地土壤质量达标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等为主要指标,与《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衔接,土壤环境质量不低于现状,向更好转变。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依据《环境保护法》和生态保护相关规范性文件以及技术方法,在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开展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和生态敏感性与脆弱性评估,将等级高的地方确定为红线进行管控。具体包括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生态敏感脆弱区保护红线和禁止开发区保护红线。其中,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指根据不同类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要服务功能,开展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与等级划分,将重要性等级高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敏感脆弱区保护红线指针对区域生态敏感性特征,开展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生态敏感性评价与等级划分,将敏感性等级高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禁止开发区保护红线指根据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结果并结合内部管理分区,综合确定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具体区域范围,原则上将自然保护区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对面积较大的自然保护区,其实验区将根据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结果,确定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具体区域范围。推进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的若干建议做好顶层框架设计,为地方落实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提供指导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的管控思路已经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福州、宜昌、乌鲁木齐、伊春等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得到应用,但相关技术方法和管理政策还不成熟,希望国家层面尽快出台相关指导意见,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的做好顶层设计,促进红线的落实。

完善生态环境空间管治体系,协调区域发展与保护的空间关系梳理现有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多头设计、重复构架等问题,整合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等工作,完善生态环境空间管治体系。在环境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在各环境功能区内进一步根据评价识别出生态环境功能最重要、生态环境最敏感和最脆弱的区域,并在资源环境生态方面设定质量目标、总量要求、效率要求和强度控制等底线要求,即构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体系,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治的实施和应有作用的发挥,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永续利用。建立健全红线相关管控制度,让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真正落地建议加快建立体现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要求的政策机制,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责任追究的红线管控制度体系,资源环境生态红线一旦确定,原则上不得进行调整,完善与红线管控相适应的准入制度,出台相关红线管理办法,将资源环境红线管控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并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重要内容。

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范文4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生态水利工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缓解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国家开始实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这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和部分地区饮用水严重缺乏的现象。但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有的是十分严重的,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要寻找生态水利建设的方法,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水利工程对所在地气候的影响

在我国,许多地区的气候都是比较稳定的,稳定的气候对农业等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在一些地区建设,一些地区的气候被改变。例如一些大型水库的修建,改变了所在地的空气湿度,进一步使当地的降水量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甚至可能影响当地农作物的种植,造成一些生态物种的灭绝。

1.2水利工程对水体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中一个最大的影响主体就是水体。大型的水利工程修建后当地的水体分布发生了改变,这对当地的水体有着很大的影响。第一,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影响了地下水体的流动。在一个地区地下水的流动有着自己稳定的流动方向和流速,当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对当地地下水造成了来自水利工程中水体压力的影响,将会改变地下水体原有的流动方向和流动速度,这对当地的饮用水的取用是不利的,可能造成一些地区因此而缺水。第二,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地下水的补给方式。在一个地区地下水和河流水有着稳定的补给方式,这能对洪涝灾害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像水库这样的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将改变原来地下和河水的补给关系,这将导致一些地区产生严重的洪涝灾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河流周边农业的发展。

1.3水利工程的建设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

水利工程的建设最直接的影响是改变当地的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在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改变了河流的流向、一些大型水库的修建改变了原来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并引入了一定的外来物种。这些都将对当地的水生生物造成严重的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将导致一些原有的水生生物因为不能适应生存环境的改变而灭绝,而一些适应性较强的水生生物物种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这种改变就导致当地稳定的食物链产生破坏,威胁当地生物的生存。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设还会对陆生生物产生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当地水资源的分布,造成一些陆生生物的大量繁殖。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阻碍了生物的迁徙路线,造成一些陆生生物的直接灭绝。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将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导致生物间稳定的生态关系被破坏。

2、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为了解决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国家提出了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是一种在原有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之上,采用新的建设方法达到对生态环的保护。生态水利工程符合我国生态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和谐。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之上,采用更多的环保生态型技术和方案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在生态水利建设当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加强对水利工程所在地的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原则。在我国几乎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生态环境特点,在对河流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特点采用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从而更合理的对河流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第二,加强对整个水体系统的保护。一个地区的水体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整体,所以在水体保护当中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而达到对水体的整体保护。第三,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周边生物物种的保护。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要根据生物多样性原则,采用更为合理的方法对生物物种达到更好的保护,在各项工程开始建设之前要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

3、生态水利工程的作用和价值

3.1加强生态工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对河床岸坡进行更加有力的保护

生态水利工程的一个重点是生态和谐,在生态工程建设中采用更加生态的技术手段,对河床的岸坡进行更加合理的保护。同时生态水利工程采用更加先进的材料对河床进行加固,从而避免由河床岸坡的局部透水造成河流堤岸的溃堤。所以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可以对河流坡岸有更好的保护。

3.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当中,水利工程的建设者对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整体全面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具体情况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的技术改进。这样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中可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收。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3.3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节约土地资源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建设之前对水利工程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有效的评估,所以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减少水利工程的占地面积,增加土地的有效利用率。而且减少水利工程的占地面积可以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

4、结束语

水利工程对我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在建设中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我国河流周围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改变了部分地区的气候、对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为了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要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达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和谐,达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浩波.浅谈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水利工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 (5):56-57.

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范文5

治理环境污染重现丽蓝天

同在蓝天下共爱一个家

有了健康的地球才有幸福的明天

祸从污染起福自环保来

蓝天碧海热情的心环境保护高尚的人

文明村村村迈大步环保户户户奔小康

用汗水美化青山用爱心缔造家园

环保人类共同的大业

同心关爱自然容颜携手描绘美好河山

保护人类环境营造绿色家园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伐木后人遭殃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平衡

积德行善造福后代百大计环保第一

还地球一片净土蓝天让人类永远幸福美满

改善生态环境营造绿色家园

积攒绿色储蓄生命

绿色是生命之源绿色是人类之根

爱山爱水爱林爱鸟爱人类护天护地护花护草护环境

让环保扎根现在用绿色昭示未来

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

还天地之本原传人类之文明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点点滴滴环保情殷殷切切强国心

少一个烟囱多一片蓝天

绿化祖国山青水碧千秋美平衡生态人杰地灵万里春

青山绿水蓝天共创美好人间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有了碧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

人人参与环保共创绿色世纪

让地球远离污染让绿色走进家园

开发与环保同步生产与治污并举

环境是生存之本

环境与生命共存环保与健康同在

一人一棵树绿山绿水绿山河

保护环境谁受益造福子孙我为先人人自律

保护环境利国利民

保护人类环境延续地球生命

拯救地球刻不容缓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共建家园任重道远

金钱是一时的利益环境是永恒的资本

节约一滴水,留给后人一滴血

爱护碧水蓝天拥抱美好明天

绿色世界你我共创清新气息大家共享

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个个争当绿色天使

保环境爱家园健康生活每一天

追求环保是你我的心愿参与环保是你我的责任

用我们的双手栽下漫天的绿色用我们的心灵守望五彩的家园

我环保我自豪

爱青山绿水爱蓝天白云让生命在爱中每时每刻充满活力

举手作环保,世界更美好

环境人人护子孙代代福

保护碧水蓝天营造绿色家园

心系人类命运营造生命绿洲——中国环保

同建绿色温馨家园共享清澈碧水蓝天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建设绿色文明家园

合理使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倡环境保护之风走持续发展之路爱国的名言

人人播撒绿色爱处处享受环境美

地球是我家爱护靠大家

地球我的家环保靠大家伤感短文

崇尚绿色消费打造精彩生活

生态不平衡人类不安宁

美丽的心灵需要塑造优美的环境需要保护

环保还宝让我们的世界更好

人类靠环境生存环境靠人类保护

绿化美化净化靠你靠我靠他

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

百业要兴环保先行

发展以市场为本生产以环保为先

人人保护环境家家幸福康宁

“取之思尽用之思绝”请珍惜我们有限的资源

除了足迹什么也不留;除了摄影什么也不取

百花竞艳百姓乐万木争春万安

风调雨顺始自环境保护人寿丰源于生态平衡

生命只有一次地球只有一个

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倡导全球绿色文明

清新氧气源于绿色健康生命源于自然

与生命相约与环保局同行

失去生态平衡人类寸步难行

共植万顷绿地同撑一片蓝天

拥有绿色人类将不会失去梦想

保护环境是责任爱护环境是美德

环保靠大家关系你我他

大力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全民环保素质

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

处处鸟语花香生活充满阳光

拒食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得到的不是永恒的拥有失去的将永不会再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关爱人类环境倡导绿色文明

植树造林子孙富插青播绿华夏春

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环保与生活相融环保与时代同行

珍爱生命保护环境造福人类

为大地添一抹绿意为世界增一份生机

家事国事天下事环境保护是大事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环保碧水来

以法保护自然环境以德创建社会文明

塑料包装用一次白色污染害几世

生命和绿色拥抱人类与生态共存

青山助人寿碧水悦人情

美好的生活从环保开始

人类要生存,环境要保护

重视生态功在千秋保护环境造福万代

争做环保使者共创绿色文明

地球共同的家园环保人类的责任

巍巍中华环保行人人奉献巨龙腾

地球我的家环境靠大家()

人人爱心献环保明天生活更美好

珍惜水土资源实现持续发展

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范文6

关键词:干海子;候鸟保护区;湿地;恢复对策

1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类型及生态现状

1.1类型与基本情况

甘肃省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位于河西走廊西部,属湿地类型保护区。湿地水源为由西向东汇集地下水渗出小溪流、盆地地下水聚集而成,是地下水的排泄、蒸发地带。周边环境为盐渍沙漠,天然植被主要为柽柳,发挥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干海子水域植被有芦苇、盐角草、盐爪爪等,适合候鸟栖息繁衍,是候鸟迁徙、繁衍的重要栖息地。为保护在这里迁徙的候鸟资源而建,总面积667hm2,其中核心区水域面积300hm2,保护区距最近的人类生活区30多公里,人为干扰较少,候鸟资源丰富,初建时保护区有鸟类26种万余只,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鸟类8种,加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有13种。

1.2保护区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现状

1.2.1地下水位下降。干海子候鸟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湿地环境和干旱沙漠生态环境。据1982年水利资料显示,花海盆地地下水位下降了1~3m,地下水位的下降使得盆地集聚水源减少。

1.2.2湿地萎缩,保护区环境恶化。保护区初建时有水域300hm2,以后逐年减少,至上世纪90年代加剧,导致最终消失。湿地盐生、沙生植被因水面萎缩逐渐露出水面干旱死亡,候鸟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而移往其他水域,湖底暴露盐渍化严重,湖区周围灌木植被柽柳也趋于衰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

1.2.3生物多样性降低。干海子保护区湿地萎缩直至季节性消失,使候鸟迁徙栖息环境退化,候鸟种类及数量锐减,从地域上、种群上也日趋减少。

2干海子保护区生态环境退化成因分析

2.1保护区管护工作落后

自然保护区体系尚不完善,现有的管理还很薄弱,管理水平不高,设备落后、资金缺乏。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远离人类居住地,水质不可饮用,通行道路常被流沙掩埋,管护工作及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2.2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导致保护区环境质量下降

2.2.1地表水来源减少,造成干海子湿地水量补给减少。干海子地处花海盆地中心,水源由南部河流渗入的地下水在向北运动的过程中,以泉水的形式沿洪积扇前缘开始溢出地表,形成泉水河,由西向东汇入干海子。但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潜流泉水减少,河流滩涂地生态质量下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泉水河断流时间逐渐加长,干海子得不到水源供给,湿地生态严重退化。据1992年资料显示干海子地下水均衡量为(28.25×10)4m3,地下水呈现负均衡。

2.2.2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保护区地下水补给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耕地增加,水资源利用量不断增加,从1982年到2004年,花海地区新增人口5 868人,耕地面积增加1.30万亩(资料见表1),实际灌溉面积超过10万亩,远期规划将达到18万亩,其中有一部分为井灌,这样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直接影响到干海子湿地地下水的补给。

2.2.3自然环境变迁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整个祁连山区的雪线抬升,冰川大幅度退缩,有些地区退缩速度甚至达到每年16m以上,地下水补给不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从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气象资料上看,气温成连续上升趋势,1982年年平均温度为7.30 ℃,2004年年平均气温为8.20 ℃,上升了0.90 ℃,年极端最高气温也由33.30 ℃上升到35.60 ℃,上升了2.30 ℃,而年降雨量却降至不足年平均量的一半。(资料见表2)。

2.3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退化

干海子保护区湿地的退化,候鸟栖息、繁殖环境遭到破坏,候鸟种类、数量锐减,天然植被减少,直接导致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衰退,保护区的候鸟保护功能下降。

3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的意义

甘肃省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湿地是内陆干旱地区的典型湿地类型,湿地的逐渐缩小、干涸,直接威胁着迁徙候鸟的生存与繁衍,因此保护和建设湿地,恢复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存迁徙候鸟的栖息地,保护和拯救濒危物种,实现湿地生态环境的重建,以及对甘肃河西走廊乃至我国西部的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有重大意义。

4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的保育与治理对策

湿地是地球的肾脏,湿地的消失预示着地球环境的恶化,分析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与功能的退化,属于湿地缺水萎缩型退化。水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得以维持的关键因素。干海子湿地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不仅使迁徙的候鸟失去了栖息环境,也向当地的人们敲响了环境恶化的警钟!恢复干海子候鸟保护区的生态功能,也就是恢复湿地功能,不仅能拯救迁徙候鸟的栖息环境,还能使泉水河沿岸一百多万亩的天然柽柳得到恢复,充分发挥其防沙固沙的生态作用,改善当地群众的生存环境。

4.1建立保护区科学管理体系

建立保护区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实现生态变迁监督体制的前提。加强本地区湿地资源调查及其生态变化研究,也会对干海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建议政府加大保护区建设投资,管理部门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用科学的手段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和谐社会。

4.2合理利用水资源

建议政府和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部门高度关注环境变化,合理调配水资源,促进疏勒河下游地下水的恢复。使用水资源信息自动化高科技管理系统,对疏勒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变化进行电子监测,为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调配生态用水提供科学依据。

4.3采取人为干预措施引水恢复干海子保护区湿地

保护生态环境,拯救干海子湿地是当地刻不容缓的紧急任务。依靠自然恢复力量已不能满足保护区需要,经过几年的实践,采用人工措施疏通河道,引水入湖已初见成效,干海子湿地已开始重新聚水,迁徙的候鸟也有部分回归,此项措施应继续实施,并辅助以当地境内湿地资源的保护措施,为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发挥积极作用。

4.4建立天然林资源保护体系

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深处沙漠腹地,与之息息相关的花海绿洲盆地现有天然柽柳灌木一百多万亩,是天然防风固沙的屏障,保护好这些资源就是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也是对干海子候鸟保护区湿地的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的保护保育。现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有:区划公益林,以公益林的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增加天然林管护站数量及巡护队伍,修建望塔,设立宣传碑,防火、围栏禁牧、禁樵。

4.5加强湿地保护区宣传,提高人们湿地保护意识

湿地环境保护是一项新兴事业,目前全社会还普遍缺乏湿地保护意识,对湿地的生态环境价值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因此,今后一段时期要以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精神为指导,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实施可持续开发战略,遵循全面保护,科学恢复,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大力度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湿地的功能,效益和巨大作用,保护和合理使用湿地,转变不利于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传统的资源环境观念,树立新型湿地环保理念,让人们认识到湿地保护对于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兴土.我国湿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治理对策[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年 第三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