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1

论文摘要:文章采用单项指标评价法对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主要从实证研究角度对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并进行国际比较。

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程度如何,需要进行评价和比较,这不仅是理论的具体化,也是发现问题的最好途径。本文采用单项指标评价法对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对我国不同年度、我国与其它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一、产值规模指标分析

2005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为5769.07亿元。其中,通信设备终端制造业占73.93%,居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交换设备制造业、传输设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部通信设备制造业的16.95%、4.14%。

1998~2005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稳步增长,八年来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31.64%,远高于全部工业企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21.01%的水平,同时也高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28.16%的水平。对其中三个主要行业而言,通信设备终端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最快,年平均37.51%,传输设备制造业与交换设备制造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均低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为23.07%、23.22%。

2005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占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37%,比1998年上升了3.73%,该产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从1.27%上升到了2.29%,尤其是2002年通信设备制造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比重高达2.60%、25.51%。总体上看,我国在加入WTO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扩展较快,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

二、增加值率指标分析

从1998~2005年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看,通信设备制造业为28.97%,高于全部工业企业的20.90%和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25.83%,发展规模较快。其中,传输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呈高速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速度达49.27%;通信设备终端制造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亦高于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增加速度,为32.66%;交换设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为23.92%,远低于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整体水平。

一般认为,高技术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增加值率(单位产值的增加值)是衡量附加值高低的重要指标。由历年数据来看,作为高技术产业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从1998~2005年间,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均小于全部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略高于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2000年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竟然低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的水平。这与发达国家情况截然不同,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均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水平和制造业水平尚不高,处于价值链的低附加值区。并且作为高技术产业之一的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美国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居世界第一,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1999年为43.0%,比制造业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德国和意大利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接近40%,比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率高出4到6个百分点。仅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可以看出,我国该产业的增加值率2005年为21.2%,而美国1999年为32.8%,日本1997年为24.5%,德国1999年为30.3%

比较而言,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规模虽然较大,但尚不具备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生产的特点,对全部工业的贡献和对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有限。

三、经济效益分析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产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体现。目前,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比全部工业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领域具有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按人均增加值计算)。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从1998年的13万元/人上升到2005年的26.1万元/人,增长了2倍多。2005年全部工业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10.5万元/人、13万元/人,都低于通信设备制造业。在相同的经济环境下,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明显较高。

从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来看,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长水平为11.70%,低于全部工业企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长水平(分别为18.85%和12.06%)。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绝对量远低于发达国家,但增长速度却高于发达国家,如美国通信设备制造业1998~2001年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为10.7%。

在通信设备制造业中,不同行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很大。2005年,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居首位,达到32.3万元/人;交换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29.6万元/人,也明显高于全部工业企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而传输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为8.36万元/人,大大低于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平均水平。

从产值利税率和资金利税率来看,在1998~2005年,就全部工业企业而言,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产值利税率由1998年的8.15%上升为2004年的10.79%,资金利税率由1998年的6.17%上升为2004年的12.57%。但通信设备制造业在产值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利税却未能保持同步增长,产值利税率从1998年的11.51%上升到1999年的13.15%之后,一路降至2005年的6.33%,同样资金利税率由1998年的13.47%升至2000年的20.65%,之后,连续降至2005年的10.41%。主要原因在于世界经济衰退、市场竞争激烈和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业进入成熟期,增幅逐渐趋于平缓。

四、贸易状况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迅速拓展国际市场,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额迅速增长。据海关统计,1996~2005年以来,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相关的有代表性的两大类产品(8517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包括有线载波通信设备及8525无线电话、电报、广播电视发送设备等)的出口额从最初的18.8亿美元激增到403.4亿美元,增长了20.46倍,年均增长42.54%,尤其是2000年增幅达到了91.58%;加入WTO以来,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1~2005年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额增长了3.66倍,年均增速高达25.24%。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贸易顺差呈逐年扩大的趋势,2005年实现贸易顺差330.2亿美元。数据显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平均增长速度显着快于商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17.88%),其出口额占中国商品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到2005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5.29%,而1996年以来,世界通信设备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稳定在2.1%左右,中国的这一指标明显高于世界水平。

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是指某产品出口增长率与出口总额增长率进行比较,以确定一定时期内该产品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其表达式为:gi=(Gi-Go)×100,式中:gi为i产品的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Gi为i产品的出口增长率,Go为出口总额增长率。如果gi>0,则表示比较优势提升;反之,则表示比较优势下降。除1997、2003年外,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均高于世界水平,2000年高达63.63,比较优势的提升较为显着。总体上看,我国加入WTO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通信设备制(下转第102页)(上接第94页)造业产品出口增长加速,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

五、本文结论

本文运用单项指标评价对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在1996~2005年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体竞争实力有了较大提高,但作为高技术产业之一的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高附加值、高效益、高技术密集程度等特点并不明显,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产品价格优势,但随着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和国际市场一体化,这种优势在逐渐减弱,而国内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借鉴、研发投入增加、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市场规模的逐渐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后,相对于国外企业,各种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失去了以“市场换技术”的优势;同时,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缺乏国内集成电路、软件业等相关产业的有力支撑,产品空白和技术空白仍然较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已有的产品在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面临的是一个挑战大于机遇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金碚.李钢,陈志.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10)

2.金碚,李钢,陈志.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经济管理,2007(3)

3.任若恩.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6(9)

4.任若恩.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J].经济研究,1998(2)

5.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6.迈克尔.波特.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2

关键词:不良库存通信设备制造业

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库存对企业的生产计划、营销策略、资金利用、服务水平等方面有重要影响。从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实际来看,不良库存(呆滞、呆死库存)已经成为影响甚至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该行业的特点入手,分析并提出对不良库存的改进策略。

一、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库存状况特点

通信设备可分为构建通信基础设施网络的网络端设备和最终客户用于接收通信服务的终端设备。本文研究对象为前者,即网络端设备(以下简称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在其产品形态、市场需求、生产、研发等方面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产品形态一般为同一设备个体中具备可支持不同业务的多种业务模块,业务模块种类可根据不同客户需求在此设备主控模块允许范围内增减,并且相同的业务模块常常可适应多种不同型号机型的主控模块,所以网络设备更多的以半成品即业务模块的形态进行研发、生产、储存和表达客户需求。可批量生产的固化有特定业务功能的产品仅占少数。

2.市场需求一般可分为电信级需求、企业级需求和个人需求。本文主要讨论前两种需求。相比企业级需求而言,电信运营商提出的电信级需求更加大量也更加连续,此外,由电信运营商成熟业务带来的网络设备需求更加稳定,而新业务和特殊业务导致的设备需求更加多变。一般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电信级市场和企业级市场的竞争,从而导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较为复杂。

3.生产任务一般分制造任务和装配调试任务。制造任务以半成品为对象,制造完成后或者立刻进行装配调试,或者入库存放。当客户实际订单来到后,由装配调试任务进行半成品的挑拣并最终产出可发往客户的成品。

4.在研发管理上,网络设备往往以整机机型作为研发目标,但在技术支撑上,不同的整机研发可能共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平台,这样做的好处不但可以使技术积累的优势得以充分利用,而且各种物料甚至半成品均可因共用而降低研发成本。

由于网络设备具有上述特点,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企业均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作为拉动供应链运作的核心点,所以在一般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中,其库存结构往往有如下特点:

(1)一般采用PTO(按订单捡料Picktoorder)模式和安全库存策略指导生产,即在外部客户订单和内部安全库存订单的指导下进行捡料、制造、装配和调试(其中安全库存订单一般不进行装配和调试),而不做预先的成品库存准备。

(2)在全球化合作的今天,即使国际上知名的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合作,并且网络设备技术复杂、器件繁多,这就导致网络设备生产所需原材料品种多且供货周期差异极大(可在数日到数月不等),而客户要求成品到货期限一般都较短(数日到数周),所以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一般会对常用的半成品和原材料进行一定量的库存准备。

(3)由于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种类往往成百上千种,且研发成本很高,所以其研发机构需设置单独的库存来满足研发需求,从而导致在企业内部存在生产库存和研发库存两个库存系统,且这两个系统之间互通性不强。

(4)客户需求复杂多变,尤其是新业务需求和特殊业务需求在需求量、需求时间、需求确定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风险,在牛鞭效应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往往因此产生较大的呆滞库存,除此以外,即使成熟业务需求也不能保证不发生波动,所以不良库存成为行业内的通病。

二、通信设备制造业不良库存的改进策略

传统的单一库存管理模式中,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各自为政,渠道商、产品制造商、原材料供应商都有自己的库存和自己的库存策略,且互相封闭、不通信息,企业无法利用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渠道商仅仅将顾客的订货信息反馈给制造商,并不预测和传达顾客的需求预测,同时也不知道上游制造商的库存量和库存策略,供应链上游的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也是如此,为了规避无法预测的市场风险,每个企业不得不保留大量的库存,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库存成本的高昂。这样的库存管理模式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全球协作和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显现严重的不足,从而推动其向基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方向进行演化。

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库存管理也经历了以上的过程,并且仍然处在从基于企业库存管理向基于供应链库存管理变化的阶段。核心企业仍然以自备库存应对市场不确定性为重要甚至是主要的策略,但也积极的寻求与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合作,分担风险。通信设备制造业面对的供应链极其复杂,呈现全球化、网络化形态,节点企业成千上万,难以同步协调所有企业的信息共享和意见统一,本文结合行业特点及目前较为成熟的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理论,如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联合库存管理JMI(JointedManagingInventory)以及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Replenishment)等,对改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库存管理以降低不良库存提出以下建议:

1.供货期短、低端、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渠道商库存由供应商管理。低端产品一般可批量生产,并经过渠道商进行销售,如果一些低端产品供货期较短,则供应商就具备对这些产品快速补货能力,在此前提下,由供应商管理渠道商的库存,并在多家渠道商之间实现库存调配,从而能同时降低各方库存成本。

2.重要产品的库存管理以核心企业为主联合决策。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所有产品系列中,重要产品的销售额和供应成本一般都在企业中占很大的比重。这些重要产品或是支持客户的成熟业务、或是产品制造商主推的产品、又或是为了争夺重要市场而准备的产品等,总之,相比其他产品而言,保证这些重要产品的及时供应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此外,由于这些重要产品的备货量一般较大,一旦出现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较大。所以在制定这些重要产品的库存策略时,应由核心企业为主,使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共同参与、联合决策,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充分评估缺货或呆滞的风险,在对成本分担原则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确定各环节的库存量和调配方式。这样的联合决策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合作关系,可有效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独立库存运作导致的需求扭曲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

3.共同参与重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对某个市场的预测和分析涉及的不是单一产品,而是多种产品共同满足市场总需求,且所需产品种类和数量存在不确定性,供应链上下游的原材料供应商、网络设备制造商、渠道商甚至最终大客户共同参与重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各方达成共识,使各企业的生产计划和需求计划基于同一销售预测报告,从而在相同的指导下安排各自的内部运作。这样可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各方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以及方案实施办法,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的其它方面的管理,因此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伙伴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不再局限于对具体产品的协作。

4.生产库存系统与研发库存系统之间信息互通和资源调配。生产库存系统针对的是定型产品的生产供应,而研发库存系统针对的是不成熟产品的试验需求,二者在库存量、库存种类、库存时间等方面的要求都不同,所以不宜将其合并。但这两个库存系统存储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仍有一定的重合度,在实现信息互通的情况下,可对这部分双方都有的库存进行统一规划和利用,降低库存成本,而且在市场紧急需求时,可将研发库存作为备用调配源来使用。

5.信息系统向上下游企业延伸。大中型核心企业一般都有MRP(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系统或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等信息系统承载供应链运作中的信息流。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及协作意识的增强,一些实力较强的行业内领先企业已经着手实施内部信息系统的外延,即将自身的信息系统延伸到上下游合作伙伴或与合作伙伴的已有信息系统连接,从而在不泄露企业秘密的情况下,各方实时快速的掌握必要的数据信息,使供应链的资源协调处在相同的信息覆盖下,保证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3

摘要:近年来,随着手机和其他相关移动通信设备在中国的普及,中国移动通信行业越来越彰其强大活力和规模示范效应,目前中国正在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用户市场和全球移动通信设备的制造中心。随着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的蓄势待发,中国移动通信的产业格局以及相关运营与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均将发生深刻变化。本文从目前中国移动通信行业市场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国内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在当前市场中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国外类似通行设备厂商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从技术,市场以及自身管理方面为国内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和思路。

一、国内通信设备厂商的优势与不足

1.1自主创新,技术差距不断缩小国外移动设备商进入中国市场参与中国的移动网络建设,不但促进了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国内通信企业的发展。另外,由于国内市场对海外设备商已经开放,每一笔订单,都是在面临众多国际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取得的,使国内设备商基本适应了主要国际电信设备厂商的竞争策略,基本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寡头垄断,强调高投入、高回报的经营模式在一段时间内刺激了中国电信业的迅速发展。在电信运营商成规模的采购下,国内的设备制造商也不断的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从传统的程控交换机、GSM系统设备过渡到CDMA、3G产品。尤其是在3G领域,国内通信厂家经过多年的大量投入和努力追赶,已经极大地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如华为、中兴、大唐近年来在3G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技术进步已经让世人刮目相看。

1.2国外市场竞争力尚待提高目前国内的通信设备厂商长期扎根于国内市场,虽然部分中国通信设备厂商在拓展国外市场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甚至是可喜成绩,如华为,中兴等行业标竿企业,近几年在国际市场中抢占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但大部分的国内通信设备厂商在国外市场的拓展和竞争力方面略显不足,有待提高。

即使是已经开拓了国外市场的设备商,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取得了一些市场份额,但是海外市场多半还是集中于发展中和比较落后的国家地区。这些国家的市场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和偶然性的因素,市场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稳定性。另外,由于这些国家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如何解决客户结算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1.3优胜劣汰,行业高度集中2005年5月信息产业部公布的“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表明,尽管电子信息产业依然是我国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但在2005年1~5月全行业经济运行增速放缓,经济效益出现下滑。但在并非增长的通信市场环境中,通信行业的巨头企业如中兴,华为等,依然取得了出色的业绩,在通信运营业中“优胜劣汰,强者恒强”的生存法则正在设备制造业得到“复制”。

二、3G给通信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的3G网络的建设为市场中的每个设备商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同时国外的设备厂商也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志在必得,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所难免。在目前的态势下,每个通信设备商都面临着巨大的商机和严峻的挑战。

在国外,中国通信设备商独具劳动力成本优势,并且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对跨国巨头已形成日益增加的压力。

2.1设备商面临3G时代的挑战对于设备制造商来说,3G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一方面,3G网络设备的生产,要远比2G复杂得多。目前在3G网络设备方面,虽然国产设备与国外设备在整体性能上差距已经微不足道,但是在某些领域,目前国产设备和国外进口设备的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主要源于3G主要的核心专利都被国外厂商所掌控,以及国产设备目前普遍缺乏大规模的试验网来验证设备性能、提高设备稳定性。同时,激励竞争的市场形式迫使通信设备商做研发,只有通过研发上的大量投入,设备商才能提供更高端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需求,在3G时代这种情况尤为突出,这将对设备商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巨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一再推迟颁发的中国3G牌照,已经成为对各大电信设备厂商耐心的考验,并日益接近极限。由于3G网络建设未启动,在不明朗的政策中,国内电信设备制造商被迫同时担负对WCDMA,TD—CDMA,CDMA2000三个3G标准的巨大研发成本,对设备制造商的资金,技术能力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23G时代国内通信设备商的优势国内电信运营商逐渐改变以往高投入高产出的的运营策略,成本控制意识不断加强,开始注重降低网络建设、运营、维护等成本。而国产化的核心网设备的研发、市场、销售、维护等各方面的成本远远低于国外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成本、后期的运营维护成本,相对与2G时代而言,3G时代给国内通信设备厂商更多的机会和优势。

通信网络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和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我国现有的通信网络中采用了不少的国外进口通信设备。在信息安全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更要采用我国自主开发的通信设备来保证国家安全,而采用国产化的3G核心网设备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目前国内通信设备商的技术实力,已经完全可以承担3G网络核心设备的建设,因此3G网络的建设,从信息安全角度来说,国内设备厂商较国外厂商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

2.3国内通信设备厂商调整思路面临在3G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内通信设备商只有迎合市场,不断调整思路,加强企业自身在技术,管理上的改革创新,才能牢牢的把握机遇,成为市场的主导者和引领者。

2.4注重核心技术突破,不断创新电信研究院有关专家认为,国内设备商需要与产业协同发展。首先是注重核心技术上的突破。由于我国设备制造业关键性、基础性技术与应用技术落后,移动终端研发相对滞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些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缺乏核心技术,迫切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而我国与欧美相比,软件成本要低很多,急需提高软件业自主化程度。

国内通信设备商应该加强关键技术的科研能力,将这些研发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实现产品结构优化。企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的技术创新战略指导下,根据不同的产品结构调整思路,进行研发和生产。

2.5加强合作,分享价值链的利益在通信产业链上,加强纵向横向合作,实现竞争双赢。纵向合作是指制造商加强与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运营商、增值服务商等上下游厂商间的合作,改变以往运营商平台上设备商的设备标准不统一、兼容性不强的局面,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加强制造商阵营中的横向合作,坚持战略合作,加强行业内的经验共享,进行相应的规划,形成一致的标准,努力实现竞争双赢。

2.6实施全球化战略,打造品牌效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国内的通信设备厂商在国内市场,直面跨国公司的竞争,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与世界接轨,完成“做强、做大,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大跨度战略调整,实施全球化战略。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4

关键词:中国制造;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

无论是在传统行业,或是在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制造业中,我国制造业企业与国外优秀企业相比,利润水平上都存在巨大差异。目前中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大约为发达国家的1/17。有分析报告把中国制造业这种利润水平不高的增长称为“悲惨式增长”。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其深层原因而言,主要还是我国企业的制造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较弱。如何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 我国制造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本文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由于制造业中涉及的行业比较多,必须遴选出具代表性的行业。张华胜研究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时在选取代表性行业时考虑了三个选择指标,一是工业总产值,其反映了行业的规模;二是年末从业人员的数量,其反映的是不同行业吸纳就业人口的程度;三是工业增加值,其反映了不同行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本研究也根据这三项指标选择了13个行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见表1。

表1的数据显示,从总产值在行业所占比重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表现较为突出。除了上述几个行业外,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在行业所占比重的指标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纺织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在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指标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也有不俗表现。以上情况表明,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中技术含量较高的通信、计算机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以电力、石油为主的能源工业已成为我国工业的主导产业,我国制造业结构有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特点。但从吸纳就业人员的角度看,传统的以冶金和纺织工业为主的原材料和低技术加工工业仍然起到很大的作用。

2 制造业科技创新投入分析

2.1 技术创新的基础设施条件投入

2.1.1 企业科研机构建设

一个企业是否拥有科研机构成为判断企业创新取向的一个重要指标。表2显示,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拥有科研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为24。3%,相当于每4家企业才拥有1家科研机构,这个比率是比较低的。虽然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企业科研机构在行业所占比率高于全国企业的平均水平,但是企业拥有科研机构的数量仍然是不高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拥有科研机构的数量最低,这显然是与我国电力科技发展规划不协调的。改革开放以来,电力行业先后制定了从“六五”到“十五”电力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我国电力工业在新的发展模式下业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若电力企业仍然缺乏稳定的科研机构,就很难取得技术主导,进而就很难获得核心竞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医药制造业企业拥有科研机构数在所有行业中是最高的。医药制造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低污染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较快,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升,跟该行业企业重视科研机构建设有关。

2.1.2 技术设备投入

微电子控制设备在生产设备中的比重不仅反映了企业的设备水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的知识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表3显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微电子设备占生产经营用设备的比重已达到了13.1%,其中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为最高,达到了35.5%,其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达到了22.2%,其它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都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说明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同时也应注意,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这样的能源工业企业微电子设备占生产经营用设备的比重竟然只有2%,这种现状急需改变。

2.2 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

表4显示,在各种科技活动的经费来源中,企业资金的比重最高,在13个主要行业的企业活动经费来源中企业资金都占到了80%以上,最高的接近95%;其次是金融机构的贷款,而政府资金则是排在第三位。这表明企业的科技活动主要还是依赖于自有资金,政府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而有关的研究发现,我国政府对企业的直接资助和对行业研发机构的资助都会促进企业自身科技投入。因此,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应该构筑政府和企业双重投入机制,依靠管理体制创新,充分发挥财政科技经费导向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这才是全面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进步的有效途径。

此外,研究与开发活动被认为是创造新知识的最主要的活动,因此产业的R&D经费强度被作为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表5显示,从全国工业企业的情况看,研究与开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0.8%。技术含量越高的产业,R&D经费强度指标亦相对较高,其中医药制造业R&D经费强度指标最高,达到1.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最低,均只有0.1%,甚至都低于传统的纺织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若不引起重视,将会对这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2.3 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投入

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是实施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反映了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高低。表6显示,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整体来看,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5%。虽然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的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均高于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但其比重均不超过10%,比率仍然很低。

3 创新产出

专利是企业科技活动的重要产出之一。表7显示,2007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专利申请数达到了95 905件,是2000年时数量的三倍多。其中

专利申请量较大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但在专利申请中,知识含量较大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较低,仅占37.61%,这表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处在较低水平。同时,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户均拥有的专利数太少,特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户均拥有的专利数还不到1项。

此外,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产品出口额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等指标也是衡量企业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新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都是属于新产品产值比较高的行业。从制造业的整体情况看,新产品出口额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3.60%,不到1/4,其比率是比较低的。我国出口量较大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新产品出口额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较高,分别达到了44.39%和35.33%。

4 结论与建议

4.1 我国产业结构正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在我国,要解决科技进步与劳动就业的矛盾,就必须正确处理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选择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既具有向知识经济转变的特征,也具有重化工等工业化发展高级阶段的特征,技术含量较高的通信、计算机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以电力、石油为主的能源工业已成为我国工业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特征明显。但是,相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吸收劳动力就业方面却有着明显优势。在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上,我们既面临发展高新技术的压力,同时又面临大规模劳动就业的巨大压力。

4.2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实施取得初步成效,但某些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这些产业,以信息技术的增量盘活这些产业的存量,是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持我国21世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具体措施是推广应用微电子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实现产品与服务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同时,应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核心业务,实现业务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

4.3 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处在较低水平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使得“中国制造”名扬世界、中国产品行销全球的同时,“中国创造”却默默无闻、中国品牌限于国内,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应切实引导中国企业提高专利意识,彻底改变诸如轻创造重制造、轻自主创新重技术引进、轻技术革新重机制转换等观念。同时,要完善专利保护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件;简化申请专利的程序和手续;大力推行专利向市场的转化等。

4.4 科技经费投入还要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要认真执行国家各种关于科技投入的要求,立法保证政府每年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GDP、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同时要发挥地方财政的潜力。另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科技投融资体系,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扶持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5

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通信技术得到不断完善,并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带进了信息时代。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是一种低能源消耗、高通讯质量的新型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符合我国创建低碳社会的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构建信息化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概述及应用两个方面,重点阐述了机房、终端设备、电源、基站等运营环节,对节能减排技术和新型绿色节能系统应用进行了研究,对绿色移动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工程实践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 应用

随着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今移动通信已被广泛应用到更越多的领域,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全面推动了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成为我国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移动信息通信设备建设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移动通信设备对能源的消耗,如何在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便捷服务的同时降低移动通信对能源的消耗,成为了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1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概述

1.1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概念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是在建立在传统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善技术结构来降低整个通信体系对能源的消耗,从而达到即保证通信质量又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只有将整体通信网络构架不断进行完善,使每个网络元结构都达到最优化,才能最大幅度提高节能效果。而信息技术网络的运营又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连接着用户、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及相关行业机构、政府机构,只有建立一条闭合的网络运营链条,才能更加有效地达到节约能源消耗的要求。

1.2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运营链中的角色价值

信息通信网络运营链是由用户、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以及相关行业协会、政府机构构组成成。首先,电信运营商作为整个通信网络运营条的核心,起到最为关键的纽带作用,因此电信运营商应该是整个通信网络运营链条绿色理念的执行者;其次,通信设备制造商,作为整个通信网络运营链条的供应者,应当担负起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研发责任,是通信网络运营链条实现绿色理念设计者;最后,政府机构与相关行业机构,是国家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的标准制定者,应该起到通信行业节能减排的监督作用。

2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

2.1 基于负荷的TRX关断与PA关断的设计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慢慢地出现一些规律,各大城市基本上采用“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大部分“客户终端”出现在大型公司、写字楼、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等区域;下班后“客户终端”的使用进入到公寓、居民小区。总之,移动信息通信网络设备使用进入相对比较密集的区域。根据通信网络设备使用密集的规律,采用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即:在一定时间段、一定区域内,科学的分析基站截频板的话务数据并判断负荷情况,进行智能的TRX关断和PA关断。例如:在上班时间使用“客户终端”出现比较繁忙时,语音截频板会对相应的PA工作电压进行自动连接。反之,则自动关闭PA工作电压。这种配置设计不仅可以满足“客户终端”的使用需求,同时也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为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2.2 高压直流供电的方式

移动信息通信网络大部分采用的是高压直流供电,通信设备供电主要靠直流电源与输出模块的连接提供电源。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传统方式不能实现的不停电割接,能够有效的保证电源的稳定,减少资源的浪费。其中,通信设备利用高压直流供电可以有效避免因电压不稳造成的相位问题的产生。与此同时,高压直流电源系统设计为标准化电气系统,使现场监控人员更安全、方便地对通信网络设备进行操作、管理,保证移动信息通信网络持续、稳定运行。

2.3 分布式基站技术的使用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大作战的高新时代,通信技术又是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所以进行绿色移动信息通信网络技术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基站和接入机房是通信网络技术应用的主要部分,进行分布式基站技术的使用,促进通信网络资料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分布式基站技术是用光纤连接基带处理单元和射频处理单元。在基带处理单元与无线网络连接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射频处理单元与光纤之间的关系。通过将射频处理单元与光纤进行有效连接,实现移动信息通信网络设备的高效运行。这种技术的使用与传统基站技术相比,不仅可以开拓通信网络的覆盖面积,也可以减少设备的占地空间,调整通信网络技术的结构,落实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4 基站建设的优化

根据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还处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高消耗、低效率、排放量大是我国污染问题的现状,而基站建设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义不容辞。首先,由于基站需要持续工作,会散发大量热量,空调作为基站的散热载体,又是基站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好空调节能工作:一方面要提高空调的性能,使之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并且使用环保型材料取代氟利昂制冷方式,降低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另一方面要保证空调外机环境通畅,有助于室内热量散发,从而保护基站设备运行不受高温环境影响。另外,对于基站的建设规划、通风状况、用材选择等方面,要做到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

3 结论

从上述研究得知,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是通过机房、终端设备、电源、基站等多方面进行优化改革,从而达到降低能源消耗的要求,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逐步推进,节能减排概念开始被更多人重视,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通信设备运行更加稳定,对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具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欧伟恒.对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6(17).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6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行业竞争力;创新能力;行业规模;经济效益;因子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2004年,珠三角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合计13394亿元,实现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931.96亿元,人均GDP达4.63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679.98亿元,成为全国较为富裕的地区之一。作为全国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之一,珠江三角洲在整体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上都有诸多优势,例如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产业优势、开放度优势、市场化优势等等。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呈现全面开放的格局,珠江三角洲原先拥有的政策和区位优势逐渐减弱,经济转型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加大、外贸出口面临国内外“一高一低”双重夹击、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推进工业化的制约作用不断加强等因素都使得珠三角经济发展尤其是其工业竞争优势面临挑战。近年来,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崛起,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辐射力,形成了与珠三角竞争、合作并存的格局。面对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激烈竞争,珠三角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腹地、工资成本等方面都呈现出劣势。因此,对作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的工业企业的行业竞争力进行科学的测度和研究,可以使我们更为直观清晰的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行业竞争力的现状,为今后行业竞争力提升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把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划分为37个行业并对其竞争力进行定量的比较研究,对珠三角各工业行业的发展现状、优势、不足和发展潜力进行科学评价,对制定科学的工业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一、指标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一)指标选择工业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实际上就是工业企业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以此获取利润的能力。从理论上来研究,对工业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及其评价要素的分析,可以从该产业的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科技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对其加以框定。根据系统、稳定、可操作的原则,本文选择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中37个行业的22个具体指标构建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本文选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作为行业竞争力多层次综合性评价的方法,运用SPSS软件给予实现。因为SPSS软件不能直接进行主成分分析,因此我们借助该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来完成。我们运用的多层次因子分析法是通过在多个变量指标中寻找主因子,用主因子来充分反映原始变量信息,同时通过对整个指标体系中各层指标进行逐层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结果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对影响最终结果的各个因素进行评估,使我们对客观经济现象做出更为全面的把握。

我们通过提取主因子对工业企业行业竞争力进行测定,按照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85%的原则,得出各主因子F1、F2…Fn,(n=1,2…n),将各主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即可计算各行业的主成分值。

Fn=λnX1+λnX2+…+λnXn(i=1,2…n)(1)

以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每个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分,也就是各主成分上的得分乘以其对应的方差率之和为综合得分,公式为:

Fn=F1K1+F2K2+…+FnKn(2)

行业竞争力得分值越高,说明该行业竞争力越强;得分越低,说明该行业竞争力越差。结果为负值,说明该行业的竞争力处于被评价行业中的平均水平之下;得分值为正值,说明该行业的竞争力位于平均水平之上。

二、数据处理

文中总量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和《广东统计年鉴》(2005)。另外,为了统一单位和便于计算,涉及到货币单位的指标统一以人民币为表示单位。由于行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存在着方向、数量级的不同等问题,为使各指标在整个系统中具有可比性,应该将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具体来说,反映行业竞争力的指标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正向指标(越大越好)和反向指标(越小越好),我们必须将它们量化为[0,1]上的指标属性值。这里,我们利用功效系数法对其进行标准化和同趋化处理。

(一)当指标数值越小越好的时候,功效系数计算公式为:

Yj=(Xjmax-Xj)/(Xjmax-Xjmin)

Yj表示第j个指标的功效系数,X1表示第j个指标的数据值,Xjmin表示第j个指标取值区间上的最小值,Xjmax表示第j个指标取值区间上的最大值,以下相同。

(二)当指标数值越大越好时,功效系数计算公式为:

Yj=(Xj-Xjmin)/(Xjmax-Xjmin)

三、因子分析结果

运用SPSS12.0对经过功效系数法标准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得到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到,当我们提取三个特征值(分别为10.530、8.437和1.646)时,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3.691%,这说明提取3个因子已经能够集中反映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行业竞争力指标的主要信息。我们对22个指标进行正交旋转,可以得到相应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

根据表2,我们可以把各主因子分别命名为创新能力因子、行业规模因子和经济效益因子。

主因子1(创新能力因子):在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科技活动经费、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上载荷显著,均在0.85以上,方差贡献率为47.862%,集中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情况。

主因子2(行业规模因子):在企业单位数、产成品、工业总产值、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亏损企业数量等指标上载荷显著,均在0.65以上,方差贡献率为38.349%,反映了行业经济规模对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

主因子3(经济效益因子):在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本年应交增值税、利税总额、年末所有者权益合计、利润总额、亏损总额、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等指标上载荷显著,均在0.8以上,方差贡献率为7.480%,反映了行业的经济效益状况。

四、结果评价

根据(1)式,将各主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到各行业竞争力的主因子得分如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创新能力因子项目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竞争力列前五位,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优势最为明显。实际上,这五大产业均为珠江三角洲的支柱产业,其中前四项是新兴支柱产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是传统支柱产业,这表明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在保持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更新的同时,加大了新兴支柱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这些支柱产业在创新能力方面的明显优势将是今后珠江三角洲经济长足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行业规模因子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列前五位。需要注意的是,在行业规模这一因子下,珠江三角洲仅有11个行业竞争力得分为正值(竞争力在平均水平之上),其余行业得分均为负值,这突出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工业行业布点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生产能力过剩、企业规模偏小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经济效益因子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列前五位。这表明新兴行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优于传统行业。有趣的是,在这一因子的得分中,所有行业均为正值,这表明珠江三角洲工业行业的经济效益方面的竞争力处于平均水平之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珠江三角洲实施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良好成效。

利用(2)式,我们可以得到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各个行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如表4。

五、结论及建议

从综合得分可以看到,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竞争力最强的五个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