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才培养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人才培养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范文1

我国的护理教育借着改革开放的契机飞速发展,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护理教育从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模式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校也积极加入到护理教育改革的行列中。由于高职护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而学以致用,职业能力符合行业岗位需求是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关键。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学生企业实践与课堂学习穿行。这种教育模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业教育特色;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又是当今职业教育的亮点。这种教育模式可使学生与职业岗位近距离接触,使之在真实的职业环境熏陶下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使职业能力符合行业岗位需求的目的。我校在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大胆创新,将工学结合模式运用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3年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

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

2.1建立工学结合合作关系

要实施工学结合模式就必须建立工学结合的合作关系。我们通过酝酿、讨论、筛选与考察,将中国人民驻漳州第175医院定为联合办学单位(以下简称教学点),这是一所医疗设备精良,医疗水平高,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三级甲等医院。

2.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首先,在教学点成立教学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实施管理,以确保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其次,建立临床师资队伍。选择临床经验丰富,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及良好职业素养的临床医护人员承担教学任务。成立临床护理教研室,对临床教师进行培训,帮助其领会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环节,把握教学过程,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3实施工学结合联合办学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采用三段式教学,即第一学年,所有学生均在校本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第二学年,学生在教学点由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临床医护人员借助临床真实病例讲授专业课知识,边学习边见习;第三学年,学生在教学点顶岗实习;毕业后,在教学点实习见习的学生有50%以上留在该院工作。

3总结与讨论

3.1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践行了校院合作的职业教育理念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融“教、学、做”于一体,突出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践行了校院合作的职业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掌握。3.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强调以能力为核心,注重专业岗位能力的习得与掌握,打破传统模式的教学时段分割,使学生早期进入临床,早期接触鲜活病例,结合工作岗位需求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我校通过此种培养模式深入了解护理行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掌握专业培养方案与行业人才需求的对接程度,并为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提供依据,从而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3.3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学生就业搭建了广阔平台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可使学生通过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接触,了解岗位要求,工资待遇,个人发展前景等情况,从而为学生提供更直接、全面、翔实的创业资料和就业机会[1]。在教学点培养的学生熟悉医院管理模式,适应护理工作环境,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许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已经成为医院护理岗位上的技术力量,毕业后有54%的优秀学生顺利通过合作单位的竞聘考核并直接上岗,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人才。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范文2

1明确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及难点

涉外护理专业人才与传统护理专业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独立对护理对象的健康和疾病进行综合照顾和管理能力,即胜任护理角色的各项能力[1];具备较扎实的日常和专业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背景下在国外从事护理工作的能力。在制订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难点:(1)护理专业的部分课程设置尚未摆脱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模式,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缺乏护理内涵;(2)实践课比重太小,且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脱节,前期理论授课期间,实习和见习时间偏少,理论知识脱离临床;(3)培养方案中没有充分体现涉外护理方向的特色,即学生日常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培养、跨文化背景下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及在国外工作能力的培养。

2转变教师观念

2.1教师既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者。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意味着将对传统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突破,它要求全体教师观念的及时更新。

2.2涉外护理专业最终目标是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故教师应及时学习国际护理教育新理念、新进展,适时调整观念及知识结构,使教师成为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具活力与创造性的促进者和制定者。为此,我院借“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活动,多次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座谈会,教师们针对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畅舒己见,深入研讨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同时,借我院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学院进行教学计划比较之际,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当今国际护理理念,深刻理会“护理角色”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意义。

3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3.1指导思想通过多次的研讨和论证,全体教师明确了21世纪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护理人才,作为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应掌握较扎实的日常和专业英语语言能力,掌握跨文化背景下充分胜任国际护理角色的能力。

3.2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3.2.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护理知识、较扎实的英语运用能力和熟练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国外医疗卫生机构和国内涉外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和卫生保健工作。

3.2.2培养规格根据国际护理发展趋势确定了我院本科护理涉外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八个能力:(1)具有一定国际护理视野,了解当今国际护理发展趋势;(2)具有为护理对象实施综合照顾和管理的能力,即运用护理程序、收集资料、分析和诊断常见健康问题,制订护理措施、实施身心整体护理、进行效果评价的能力;(3)具有对健康的设计、管理和协调照顾能力;(4)具备对健康的调查、指导和研究能力;(5)具有规范的基础护理和各科护理的操作能力;(6)具有对急危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7)具有较扎实的日常和专业英语语言能力;(8)具有在跨文化背景下充分胜任国际护理角色的能力。

4设计课程体系

4.1课程总体设置的创新性构想涉外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以知识、技能、素质教育并重,提高课程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加快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护理人才。

4.2课程设置中的难点解决(1)将培养学生具备国际护理角色的各项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护理内涵,培养学生独立对护理对象的健康和疾病进行综合照顾和管理的能力;(2)突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沟通能力和工作能力,以及具备参加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TN)的技巧。在课程设置中将传统的护理课程设置“人文加基础加专业课程”改为“跨文化背景人文知识和沟通能力加核心课程加临床护理途径”,作为新型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

4.3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4.3.1设置跨文化背景下人文知识和沟通能力课程群,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跨文化背景人文知识和沟通能力及语言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的特点:一是强化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特色,除加强学生的公共英语外,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增设ISTN、METS考试培训课程及雅斯过级训练;二是突出国际人文特色,对不同国家人文、伦理、护理理念、工作标准的知识传授,如:英美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人际沟通交流、多元文化等课程。

4.3.2核心课程按照护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原则,整合专业基础课,压缩医学基础课学时,使护理学课程从传统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中解脱出来(表1)。核心课程是与生命科学、医学相关的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应当突破以临床医学专业的需求来设置上述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而以护理、健康的需求,本着实用的原则将上述学科作为1~2个模块,淡化学科界限,组织课程和教学内容。

临床护理途径(表2)

临床护理途径是为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安排的专业课程群,这些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克服了传统的“理论课加临床实践”模式,采取理论课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理论学时与临床实习学时的比例为1∶1。以健康意识、临床护理意识的建立,健康知识的掌握及健康指导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临床护理知识的掌握及临床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内容,采取边学习边实践,逐步推进的流程方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大量增加小组活动、模拟场景角色演练、仿真模型训练等。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表3)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是按照临床护理途径的程序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改变过去专业课程与临床实习截然分开的模式,改革为理论与实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此外,将过去的“见习、实习”两段式改为“观摩、见习、实习”,制定相应的实训教学大纲、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实训指导,并创设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如社区、养老院等,拓宽学生服务领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选择。

5推广和运用

在人才培养方案推广和运用中,采取与学院同期立项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紧密结合,相互支持,同步推进。从2009年9月开始,在本科护理学生中组建“涉外护理实验班”。“涉外护理实验班”完全使用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使用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为方案的不断完善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范文3

关键词 工作过程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标准 实训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Nursing Professional Facility-based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Work Process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ENG Yongjun

(Xilingol Vocational College, Xilingol, Inner Mongolia 026000)

Abstract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nursing care work is to improve the work process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hospital, professional nursing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based on work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facility, implem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work process; typical task; professional standard;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这一系统工程中,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施成为一个核心的问题。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实训课程,是突显职业教育特色的突破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提高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我们在护理专业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中,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现总结如下。

1 护理工作岗位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卫生部统计资料表明,2009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已达778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1.39人。我国《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卫人发〔2011〕15号]中提出,注册护士要从1.39/每千人增加到,2.07/每千人(2015年)、3.14/每千人(2020年),到2015年,注册护士达到286万人,到2020年,注册护士达到445万人。在措施中提出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等紧缺专门人才,合理扩大紧缺专门人才的医学教育规模,落实国家关于护士配备的相关标准,并作为医院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培养,有助于改变我国医护比例失调的现状,并有助于缓解护理人力短缺的问题,缩小同国际水平的差距。而陈旧的课程设置、单一的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的匮乏等,已不适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无疑给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存在新入行的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感情不深,普遍缺乏钻研精神和团结协作态度,跳槽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年轻护理人员。

从调查结果分析得到的启发之一是护理行业依然缺乏大量的技能型专业人才,特别是在当前“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人才需求将出现一个高峰;二是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而且要注重人文、品德、思想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三是医院渴望毕业生能马上上岗,因此要进行实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与临床第一线接轨;四是必须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道路,将护理工作过程与相应的职业标准渗入到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中。

2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关注的是工作能力的获得,工作能力来源于工作过程并依附于工作过程,护理人员只有理解了工作过程,具备对工作过程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才可能完成工作任务。但是,目前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过于注重结果形式,忽视过程建设,缺乏足够的调研、设计过程,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是没有突破传统的学科框架,尤其是在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过程的相关度低,实训项目不能体现临床实际工作情境等问题。因此,应努力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格局。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慎密的分析,界定职业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行为规范,并在课程结构中体现职业资格标准,在课程层面融合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①

3 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3.1 工作过程与典型岗位群分析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范文4

高职护理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任务。涉外护理专业最初是护理专业的一个分支,自2012 年正式成为一个独立性专业,也是当前护理教育的一个新兴专业,旨在培养涉外型国际护理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必须着力建设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起步晚、发展快,很多院校的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在照搬护理专业课程体系[1]的基础上增加英语课程,即“护理+英语”模式,没有从根本上与涉外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接。

我国现行的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多以“学科型”为主,学科型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英语课程四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信息技术基础、人际沟通、体育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专业课程包括: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社区护理、心理与精神护理、急救护理技术、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等;在课程安排上主要是,第一学年以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第二学年专业课和部分基础课,第三年临床实习。除第三年临床实习外,各课程群所占学时比例为公共课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与国外相比,国外更注重人文课程。以美国为例,美国护理专业人文课程更接近护理教育的实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核心思想是护理工作应首先尊重生命。而我国的人文教育则注重实用,强调学以致用,侧重于学生知识基础的完善。

所以,导致目前的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下:第一,护理教育理念落后,培养目标以及职业定位不明确;第二,现行教学大纲明显滞后于现阶段涉外护理专业的发展, 毕业生综合素质与职业岗位素质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第三,普遍存在以“传统的护理教学加英语”为主体的课程设置,造成语言培训和专业培训相脱节,大部分毕业生不能胜任涉外护理岗位,专业特色不突出;第四,教育教学与国内外职业资格考试脱节、与临床岗位工作实际要求不吻合等。这些现行的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已制约了涉外护理专业的发展,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另外,从国际市场护理人才需求来分析,第一,国际护理方面,随着全球医疗卫生行业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发达国家医疗机构为病人配备护理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很多发达国家更是大量的吸纳别国的护理专业人员。第二,国内涉外护理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来华外国人员大幅度增加、中外合资医院以及国内各级医院的涉外病房逐年增加,对具有高水平英语能力的护理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以上这些都是造成涉外护理人才紧缺的主要因素,市场对涉外护理人才需求的变化也是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潜在动力。

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更是培养合格涉外护士的保证。本文以现行的涉外护理课程体系为基础,从国内外涉外护理人才需求出发,以临床护理工作岗位标准为依据,确定涉外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课程结构,从而进行初步的课程体系改革[2]。

首先,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发展实际把涉外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国内涉外医院、综合性医院涉外病房或国外医疗卫生机构,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并且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医护职业道德、医护人文素养、基础护理技能、临床护理技能、社区护理技能和英语应用能力等核心能力,熟悉英语国家基本国情、一般法律知识和风俗习惯等,毕业后能在国内医疗卫生机构从事涉外护理工作或在通过国外资格考试后,能够在国外医疗卫生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技能型护理人才。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紧扣培养目标,突出涉外特色。课程选择和组织应紧密围绕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将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构成较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借鉴国外护理教育的优点,与世界接轨。

在课程设置上打破目前的学科体系设置,借鉴生命周期课程体系,并进行模块化整合,将所有课程分为六个模块[3],依次为:(1)人文社科模块: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体育、计算机、护理伦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课程。(2)专业基础模块:将传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学;将病理生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整合为疾病学基础。将传统的药理学改为药物应用护理。(3)临床护理模块: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主体采用生命周期式,主要包括:成人护理、健康评估、母婴护理、儿童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精神护理、急救护理等。(4)英语模块:主要包括:公共英语(精读、泛读、听说、写作)和专业英语两部分。(5)专业技能模块:主要包括护理技术、临床专科护理实训、临床见习、综合技能训练和毕业实习。(6)专业拓展模块:拓展模块课程主要是培养沟通能力以及跨文化护理能力,包括英语国家概况、世界史、创业与就业指导规划等。

突出涉外特色即突出培养涉外护士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发达国家对护理人员的引进均设置了严格的英语水平要求,因此语言障碍是制约护士出国就业的最主要瓶颈。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中,英语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公共英语应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重点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将雅思考试内容融入各门课程之中。而专业英语课程则应融于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专业课任课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的讲授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及术语,并用英语进行课堂总结。在各专业课即将结束时,开设护理英语课,对所学的护理英语知识进行有机地融合,并加以强化,以提高学生护理英语的应用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引入行业标准(国内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和国际标准(美国 CGFNS考试),促进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4]。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范文5

【关键词】哈医护理;哈医护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112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23-0004―01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新医疗改革政策的出台,扩大了医疗市场的竞争。护理作为医院的一支主力军,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护理服务是医院吸引患者的一个亮点。医院的竞争,最终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医院要发展,护理服务是关键,而护理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护士作为充实医院护理队伍的人力资源,如何开发利用,科学管理,实现人尽其才,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是医院领导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护理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护理队伍的建设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的支持。哈萨克医传统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门新的学科,也是整个“哈医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提高对“哈医”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中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它直接涉及到医疗、护理质量和效果。哈萨克医传统护理是哈萨克医学(以下简称哈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哈医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活动而指定的特色方法和技术。哈医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始终伴随着护理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经验和大量成熟的护理经验和护理技术,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医传统护理理论体系。早在哈萨克医药志《奇帕格尔巴彦》中系统地论述了哈医传统护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修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护理禁忌及用药护理等内容。哈医传统护理技术在本地区已独具特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医药需求的特色护理。随着人们对医疗护理需求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整理、总结具有民族医学优势的哈医传统护理方法和技术,加强哈医传统护理人才队伍是我们今后的主要工作任务。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相关部门要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在现有的卫生学校哈萨克医学专业的基础上,建立哈医护理班,使护理人员正确认识哈医治疗的重要意义,哈医护理是哈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搞好哈医护理就是对临床哈医治疗的最大的帮助,为此培养高层次的哈医传统护理专业人才是必须的。

2.加快哈医护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①加强各专科护士人才的培养,整体护理的内涵和病人对护理的期望,要求高水平的护理服务,临床医疗新技术的开展,也要求相配套的护理工作,所有这些都要求有专科护士来更好的来完成,我们应该尽快培养更多的专科护士,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②建立哈医护理学科培训系统,提高哈医护理专业水平。有计划的岗位培训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队伍。重点培养护理部管理人员、重点护理单元专业护士及哈医临床护理研究人员等。

3.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实行终身教育制度,既是护理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医院护理质量的迫切要求。在地区各级哈医医院、哈医专病科室健全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考核机制,为切实做好农牧区哈医护理技术人员临床实践进修工作,加强基层护理人员对哈医传统护理的认识,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掌握哈医传统护理方法在临床应用的技巧,从而杜绝未经培训而盲目执行特色护理的现象,提高哈医护理人员在医疗保健服务中的引领作用,使哈医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逐步走向正规化、现代化。

4.有关部门应设立“哈医护理专业人才专项培训基金”,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哈医传护理文献抢救整理与研究、哈医护理教材的编写及哈医传统护理法收集整理、筛选等。

5.加强对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造成一批护理学科带头人,推动护理专业的发展。人事局、卫生局、医学会牵头,委托新疆医学院校或著名医院举办高层次的护理人才培训班,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培训1-2名学科带头人。医疗机构从年度经营总收入中提取0.5~1的专款,建立本单位护士继续教育培训基金,用于护理人员的年度培训和继续教育。

6.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有效地激发护士的工作能动性,增强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缩短其工作的角色转换心理成熟过程,从而提高护理队伍整体水平。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充分利用医院灵活的机制克服人力资源方面的劣势,打破原有的职称界限,注重实际工作表现和能力,通过“高职低聘”、“低职高聘”、评选“骨干护士”、“护理标兵”等形式使护理梯队逐渐形成。

7.完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建立《医院医护人员管理实施办法》主要内容包括:招聘办法、管理办法、工资福利待遇标准、奖罚规定、辞职、辞退标准、档案管理等。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范文6

1重视人才培养,加强素质教育

自150年前南丁格尔以大无畏的创新精神创办护理学校开创护理事业之始。护理就开始成为了一门专门的职业,我国的护理教育事业也在这百年之中逐步从中专走向本科、硕士、博士。但是不得不指出相对于发展国家的护理学科。我国的护理高层次人才相对滞后,其起根本原因是护士受教育的程度普通偏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远不能满足临床和社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国家加快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队伍,以丰富护理的学术载体,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自主性。开发每个护士的工作潜能,具体表现为爱才与知人善用上的创新,任何工作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有的护士微机操作熟练,适合护理文书工作;有的护士是技术操作能手,参加操作竞赛取得好名次,完成技术操作让患者十分满意;有的护士口才很好,适合科普宣传、卫生宣教工作;有的护士对数字掌握的很好,适合记帐及物品的管理。总之人才使用不能墨守成规,应扬长避短,给每个人创造机遇,充分挖掘各人的“闪光点”。

2维护护士权益,发掘护士潜能

医院领导要重视护理工作,改变护理士是医疗辅助工作的观念,合理配备护理工作人员,提高护士的工作报酬,采取人性化的排版制度。便于护士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绝大多数的护理人员有创新意识,尤其是30~40岁的护理人员,正处于职业生涯的黄金期。她们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思维活跃,有总结和应用能力的基础,对此年龄段的护士应提供全方面的支持, 重点使用、侧重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尽可能创造新的基础条件。

3改善落后的护理工作模式,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我们国家的临床护理工作目前还基本上以功能护理为主。护士无论经验和知识多少工作都没有区别。对于患者的病情,护理会诊、护理查房等,缺少像临床医疗工作那样规范的评估、讨论、查房、会诊和评价机制。护理程序和整体护理,虽然在国内推行多年,但事实上很难得到开发和实施。这种落后的护理工作模式,很难激发护士的创新潜能,也不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护理职能部门、护理专业学会应起到向政府决策机构建言的作用,使先进的护理工作模式得到真正的展开和实施,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4打造优秀的护理文化,重视护理科研平台的建设

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和一种价值取向,建设和形成良好文化对于加快护理事业的发展,优化护理学术环境,具有深远意义。此外加快护理创新的发展,还需要加强本专业和多学科的合作研究,适用多学科的技术方法和手段,重视护理研究平台的建设,以加强对护理基础理论和专科疾病护理理论的研究,加强对护理方法技能、手段的研究,加强对疾病症状和护理学发展中一些新问题、新领域的研究。如灾难护理学、护理信息学等推动互利事业向前发展。

5在医院内形成鼓励创新管理小组,建立奖励机制

各医院护理部可设专职人员搜集管理全院护士的创新项目,建立个人创新档案,定期反馈、搜集、树立信心、对护理工作有普通性意义的创新经验经认证后予全院推广,对价值高的护理创新协助申报护理研究课题,对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创新的成果,医院给与物质奖励,护理部可将护理创新作为常规业务学习内容,在具体工作中予推广和深化。建立护理创新网络管理,将护理创新与护理风险管理相结合,启发护士在工作中,如何用创新的思维积极主动寻找护理风险的多发环节,工作中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创新的理念带动和促进全院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