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已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旋律。本文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希望可以通过本校的工学结合情况,为高职院校予以借鉴,同时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实际需求的高技能外经贸人才。

关键词:国际贸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国际贸易及相关的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能在外经贸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外销、报关、报检、单证、跟单、货代等业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适应对外贸易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校企合作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校企合作对于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和外贸企业是一种双赢的策略,同时更有利于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1.对于国贸专业,有助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推动国贸专设

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企业参与提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提出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学校根据外贸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标准,按照企业的要求设计培养规格,设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可以更好的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2.对于外贸企业,有助于提升企业声誉及人才储备

对外贸企业而言,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通过对教育的支持,可以起到宣传效应, 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同时有利于企业的人才储备。

3.对于学生,有助于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国贸专业校企合作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

与本科国贸专业重理论轻应用相比,高职国贸专业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外贸业务操作技能。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学习期间实际接触外贸工厂,制单、跟单等一线工作,实现学生与企业无缝对接。学生实习的过程既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模式,学生可以对外贸专业有直观的认识,熟悉业务流程,掌握报关、报检等岗位技能,增强动手能力,加强对外贸职业岗位的理解。同时企业以员工授课、就业指导培训、实地参观、设立奖学金等多种方式,将企业的优秀文化引入学校中来,培养学生从事外贸工作所需的职业素养。这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二、推进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的策略

1.建立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良好制度环境高职国贸专业。

合作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高职院校要从与单个企业合作到与企业群合作,建立稳定的外贸实习实训基地,不仅是外贸公司,从事涉外业务的生产企业,国际货运物流单位等都是合作的对象,将来毕业生也能进入更宽泛的外贸职业领域。

2.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模式,是指人才需求方与人才提供方经过协商,由人才提供方根据人才需求方提出的所需人才的数量、知识水平、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才需求方提供相应数量与质量人力资源的合约式教育模式。当的引导和充分的了解,最后能保质保量地获得所需人才,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3.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完善工学结合模式。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和进行职业技能锻造的重要阵地,实习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工学结合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 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教育模式。通过工学结合,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了解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从而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应包括:1、商贸实习,就是指学生走出去,到商贸流通领域进行学习性的社会实践,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商贸活动的一般规则和基本要求,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通用职业能力;2、行业见习,通过参观外贸企业及相关的机构和组织,使学生了解进出口业务流程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了解行业人才的素质要求;3、单项业务实训,就是为加强学生某一具体能力的培养而进行的模拟训练,目的是加强学生具体岗位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制单实训、报关实训、网页制作实训等;4、专业讲座,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界人士为学生讲授实际工作中新的趋势和变化以及经常遇到的操作性问题,增加学生的间接经验;5、综合业务实训,是对国际货物贸易整个流程的模拟训练,一笔生意从洽谈到结汇、退税逐个环节地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水平;6、毕业实习,使学生在毕业前得到一次实战练兵,做好就业前的准备,提高综合素质。

4.外贸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内实训室的建设。

国际贸易涉及到国内供货商、出口商、进口商、银行、海关、商检局,物流公司、保险公司、外汇管理局等多个角色,每种角色本身的运作又需要多个不同的部门协作。许多高职院校的国贸专业校内实训室是外贸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共同开发了外贸系列专业软件,学生根据软件的设置分别承担外贸业务流程中的不同角色,完成综合模拟业务。我校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拥有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室一间,配有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习软件一套(世格软件),报关,物流集装箱运输等相关课程配套实践系统软件。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性较高的业务模拟实训平台。通过实训室的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单项业务实训,如货物运输、报关报检,单证训练等;同时还提高同学的综合业务实训能力(国际货物贸易整个流程的模拟训练)。

5.外贸企业参与高职国贸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课程开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等。高职国贸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基本要求。这样能够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使课堂教育随时反馈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内容,突出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我校以信邦集团和华信贸易公司的进出口业务为主线,通过分解工作任务的实操性教学,使学生掌握外贸进出口工作的基本业务操作技能,能够完成从寻找国内外目标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报价、交易磋商、合同签订、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托运订舱、投保、报验、通关、制单结汇,到业务善后处理的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操作。课程按业务流程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每个项目下面又设计若干个实操分任务,通过模拟操作,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外贸知识运用能力和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能力。

三、总结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只有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路,才能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接触,培养出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多元的实务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春梅.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类型选择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8) 。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医学院校 订单式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构建医学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之路,对于解决我国医学教育规模扩张和学校毕业生就业之间的矛盾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地方卫生人才的一种高效手段。

1 医学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要素包括订单(合作培养协议)、培养计划、运行机制、工学交替、顶岗工作(有时间要求,有偿劳动)、就业等。它对于职业教育实现从传统教学体系到现代教学体系的转变,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技术素质和职业素质,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已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

(2)医学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承担卫生人才培养任务的医学院校与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卫生人才和岗位需求,双方共同合作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根据人才全面素质要求与地方医学人才综合需求,医学院校、地方政府与卫生局(或医院)三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整合三方的人力、智力、物力等相关资源进行教学教育,为政府卫生部门或医院“量身订做”所需卫生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服务地方到政府卫生部门或医院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医学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2 医学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医学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培养和满足适应地方医学卫生人才需求的实践应用型卫生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满足社会卫生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地方卫生医学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来制定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产学结合、府校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基本途径。其具体特征体现为:

(1)府校合作, 由政府、学校、卫生局三方共同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府校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学校与政府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人才需求和岗位数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共同签定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即订单)形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从而明确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照政府卫生人才需求培养人才,政府保证合格人才被录用到相关卫生局(或医院)工作。

其次,学校、政府、卫生局(或医院)必须根据市场变化及地方卫生人才的需求,结合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实际发展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共同制定一个符合三方(培养方、委托方、受教育方)利益的人才培养计划,这种人才培养计划针对性强,能使“订单生”就业后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达到“下得去”“用得上”的目的。

第三,府校双方利用各自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府校双方在合作、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签定订单培养协议,协议约定府校双方不仅要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还要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全过程。府校双方应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尽可能的教学资源和设备作为必要的保障。同时,订单生培养在得到政府认可和重视的同时,还需要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解决订单生编制、人事关系和培养资金等后顾之忧。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

(2)针对目标岗位进行实践能力培养。订单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向各卫生局(或医院)输送合格医学卫生人才,服务地方卫生事业。因此,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是订单教育的重要内容。政府、学校、卫生局三方共针对目标岗位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强调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为达到这一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通过就地实习,即卫生局(或医院)根据订单生源,通过统筹安排,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内在服务当地的市(县)人民医院或其他卫生医疗单位进行临床实习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将定期安排学生在学校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见习,实现教学和实践的相统一,让学生在接受教学过程中通过见习加强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3)卫生局(或医院)参与人才质量评估。由于政府、学校、卫生局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因此订单生的培养质量高低是政府、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让卫生局(或医院)得到“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人才,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卫生人才评估外,卫生局(或医院)也应深入参与人才质量评估。一方面卫生局(或医院)参与学生综合评价方案的制定;另一方面学生在卫生局(或医院)就地实习阶段,以卫生局(或医院)的评价为主。卫生局(或医院)的评价是人才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地方政府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录用就业”作为医学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地方卫生人才,达到学以致用、解决地方卫生人力资源紧缺的状况,为社会创造价值。依据订单培养协议,在订单教育完成之后,政府必须严格按照协议规定,落实学生就业,安排合格的毕业生到相应卫生局(或医院)工作。

3 医学院校“订单式”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

“订单生”就业导向清晰,服务对象明确,构建医学院校“订单式”卫生人才模式对解决地方特别是农村卫生人才需求有重要现实意义。但要构建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必须解决好以下瓶颈:

(1)政策的落实与延续。政策的延续和落实是重中之重,也是订单生能否真正为地方政府服务的基础。因此,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力求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由于涉及到用人编制问题,地方政府或卫生局对合作教育的价值认同度可能会出现偏差,这时,学校应与当地政府密切协作,相互沟通,通过充分调研、统筹规划确定“订单生”名额,同时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性措施和保障性条例,在制度和法律上明确规定“定单生”录用后的编制和待遇等问题。

(2)订单培养的“数量”与“质量”。订单培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就业普遍不乐观的形势下,订单培养模式无疑给“订单生”们吃了颗“定心丸”,不用再为将来找工作而发愁,就业压力少。但是,这种“预订”形式,是否会在某种程度上弱化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作为服务基层医学类的订单生来说,他们一到工作岗位基本就投入到临床实践工作中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把订单医学生的质量培养提到了重要高度,“订单培养”过程应重在“定质量”,而非单单的“定数量、定人员”。故可以考虑怎样把“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入订单培养,让“订单生”产生压力,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订单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与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在“订单”培养中,教学计划由卫生局或医院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共同开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较强地域性和实用性特点,并且“订单生”毕业后马上要进入工作岗位,故专业设置方面非常强调专业能力的培养。但教育本身是具有可预见性的,在培养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满足地方卫生人才需求来设置相关专业,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学生未来长远需求。而受“订单”的空间和时间的约束,学校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中,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培养学生全面的临床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样容易造成“订单生”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的狭窄和单一,从而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因此,作为“订单生”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延霞.“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2] 周纯江,余涛.关于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西轻工业,2007(12).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人才培养;方法

对于医院来说,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对医院进行建设、管理、医院的长远发展等都需要人才。所以,医院一定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只有有了人才,医院的科研实力、管理水平、医疗水平、文化建设等才能得到提升,医院才能够满足人们对医疗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医院人才精细化管理培养模式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之对生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医院医疗水平的期望值也在不断在管理一是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实现。所谓的医院精细化管理,指的就是医院实行政事分开制度,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由先前的事业单位逐步转变为社会企业。具体的表现就是由院长负责;创建医院法人机构;采用绩效管理的方法对医院进行管理;建立并执行以公益性为重心的考核体系;实行灵活流动的人事制度;对医院分配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实行以工作绩效为基础的分配方案。医院精细化管理主要是通过使用程序化的手段,促使医院的各个部门精准、高效、合作、有序持久运行。这种管理方法在医院管理中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二是要加强全成本核算管理,这是医院管理的基础。在对医院进行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进而实现对医院成本的有效控制,再结合多角度、全方位的管理方法,最终实现医院质量高、消耗低、效益好的发展目标,完成对资源的优化整合。信息化是医院人才管理的主要手段,医疗管理和运营管理是医院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人才培养现状

部分医院已经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开始着力培养和引进人才。但依然有很多医院管理模式落后,人才匮乏,发展现状堪忧。当下,医院人才培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人才紧缺,尤其是高水平的人才相当匮乏,有些医院由于自身的局限,引进人才极为困难,不仅学术顶尖人才严重不足,人才数量不多,而且年龄较大,后备力量明显不足,那种临床、科研、教学能力都很强的综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的发展;二,人才队伍流动性强,人才资源严重流失,很多医院没有建立先进的人才促进机制,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缺乏包容性,这会导致大量的人才外流,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才;三,人才结构急待优化,人才的年龄、专业水平、学历等结构不合理现象在各个医院较为突出,大部分临床医生学历较低,医学技术人员的学历更是急待提高,科研人才严重匮乏,这些都会对医院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四,人才管理模式落后,很多医院都注重人才的使用,忽略人才的培养,对人才的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

三、精细化管理之下的人才培养

医院的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医院管理人才;二,培养临床医学人才;三,培养科研人才;四,培养教学人才。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医院培养人才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实行人才成长战略。首先,医院对人才培养的方向、目的等要有明确的定位,其次,医院要重视、爱护、抚育人才。第二,注重人才的分类、分层次培养。要针对不同级别的医务人员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初级医务人员的培养主要是抓好“三集、三严”、计算机学习;中级医务人员的培养主要是专业培训;高级医务人员的培养主要是研发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并且加大对年轻医务人员的扶持。第三,对学术领头人进行选拔和管理。把学术领头人、年轻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心,坚持以“公开透明、人人平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为原则,严格筛选学术领头人,并且定期对他们进行严格考核,实施双向目标、动态管理,对于那些成绩显著的学术领头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并提供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第四,加强继续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经验丰富、专业技术水平高的著名学者来院指导授课,使得医院医务人员可以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掌握先进的技术,进而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第五,注重对学术领头人后备人才的培养。医院要制定出合理的后背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后备人才的培养名单,采取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不但要给他们提供实际锻炼的平台,而且还要投入资金,把他们送到有名的大医院学习、参观、交流。

四、结语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动力,人才的培养对医院来说极为重要。医院要建立“培养与引进并行,侧重培养”的人才理念,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不但要考虑人才学历的高低,更要重视人才的实践能力,摒弃“有高学历的就是人才”的传统观念。人才引进之后,要为他们提供科研资金、安家费、相应的补贴等,并且解决好住房、配偶工作安排、子女上学等问题,这样可以使得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医学研究,没有后顾之忧。基于精细化管理人才的培养要点面结合,全面,有重点有层次,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制度。

总而言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程,医院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考核制度,采用精细化管理方法,大力培养人才,进而实现医院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叶锋,贾殿和,许杰等.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临床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3):46-47

[2]黄利华,陆雁.医院人才精细化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8):2869-2870

[3]张亚男,程之红,徐德武等.科主任目标责任制精细化管理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2):83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专科护士,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一、当前高职护理教育与护士职业生涯发展之间的问题    

(一) 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的环节    

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名学生毕业时就应该是一名合格的护士。但现实表明:一名合格的证、照齐全高职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不足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必须要以一名护士新手(NO级护士)的身份在临床上再接受为期1年的医院内部培训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调查发现:医院对一名护士新手的培训在内容上包括素质、知识和技能等各个方面,而培训的强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只有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才能实现从一名“护生”到一名“护士”的蜕变,这显然是护士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合理”的环节。《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将这一“不合理”进一步放大,所以这一“不合理”环节就是当前高职护理教育与护士职业生涯成长之间最主要的冲突,它直接反映出了当前高职护理教育中存着的诸多问题,所以如何将其从护士职业生涯中抽除掉是一个需要所有从事高职护理教育的人士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的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统领性不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进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一份方案的执行周期通常是三年。然而,学校作为这一方案的制定者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更多是站在一名教师的角度去思考方案能否“用三年”,而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能否“管终生”,导致所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统领性不强。    

2.重能力、轻人文。2013年7月,在南宁召开的全国高职护理教育研讨会上,大会主席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在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指挥棒,把“全国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这个行业中的最低标准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把毕业生通过全国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部分学校在教学安排上仅仅满足把通过国家护士资格考试作为基本要求。在课程设置上的表现就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例偏低,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交流沟通、人文关怀显得较为欠缺。有些学校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忽视基本理念和基本知识的教学。其结果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人文护理的思想内涵,在沟通能力、方法能力(评判性思绪)等专业(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3.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    

一名护士的职业生涯应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应该是自我学习和终生学习。当前高职护理教育存在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明显缺乏针对性,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课程开发仍然是知识导向,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缺乏,课堂教学以传统模式为主等诸多问题,在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明显不足。    

4.课程建设缺乏创新    

当前高职护理教育的现状是以学校为主体,行业指导和医院参与程度明显不足,距离学校—医院(企业)“双主体”的最新要求差距就更大了。在这样的状况下,作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主要载体的课程,其建设当然也就摆脱不了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的教材、传统的课堂教学等高职教育与生俱来的顽疾。    

二、护士职业生涯发展的对策    

认真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外有三:首先是办学观念的落后,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缺乏必要的认识,这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其次是校(医)融合不足,这也是产生上述的直接原因;第三,满足于当期高职护理教育繁荣的现状,缺乏改革的动力,这是产生上述问题的现实基础。    

面对差异巨大的中国职业教育现实,既需要在理论上回到原点重新认识职业教育,更要在实践中有勇气和决心,在总结提炼过往经验的基础上,开创“百家争鸣、各有千秋”的职业教育新局面。所以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建立适应高职护理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    

首先要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aols } aola年)》为指导,以校(医)院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建立真正适应高职护理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在政策引导下真正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和医院在高职护理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有效解决当前制约高职护理教育的诸如人才培养模式陈旧、职业观念滞后、优质教学资源缺乏、专业特色不鲜明等系列问题;其次,要通过大数据分析、专业调研等有效手段对高职护理教育人才需求趋势进行正确的评估,正视当前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量大质低”的现状,通过改革创新和特色建设来培养真正符合高职教育人才目标的优质护理人才,如此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发挥引领作用;第三,还要尊重护士职业生涯的成长规律。要以护士职业生涯的成长路径为方向,按照整体护理的新模式来重新规划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全面推进高职护理教育和教学改革,以满足高职护生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等多方面的要求。    

2. 树一立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观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1.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统一性和困境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的是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练,培养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和相关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各项检查及治疗技术,并通过学位课程考试、临床能力考核、学位论文答辩,最终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其学习和考核的核心环节均在于临床实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在经认定的医院接受以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的系统、规范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训,重点是临床实践培训,其目的是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能独立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合格医师。住院医师培训是临床医师必经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强调“规范”是对培训过程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和要求,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目标和内容上均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但是,由于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不同部门分别管理,统一协调存在障碍,导致两者标准不统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临床技能培训毕业后仍需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医学院校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起来,重科研、轻临床,研究生毕业后无法满足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严重偏离了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初衷。因此,新一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将致力于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

1.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核心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实行住院医师招录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相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相结合、临床医师准入标准与专业学位授予标准相结合。录取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硕士研究生和住院医师的双重身份,接受学校、医院的共同管理,按照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的要求,完成临床轮转培训,并完成政治理论课、外语、基础理论及专业课的理论学习,进行基本的临床科研能力训练,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最终获得硕士学位。

1.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通过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起来,量化培训工作,统一考核标准,扎实贴近临床,提高了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显著提高。学生在完成研究生学历教育、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同时,也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毕业后能迅速满足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也为后续亚专科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新模式也解决了我国医学教育多种学历、学位并存的复杂情况,规范了医学人才培养的程序。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质量保障是实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新模式的关键瓶颈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的初步方案已经制定完成,部分地区已开始试点,在实施过程中,最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即在于如何保障研究生(住院医师)的培养质量,真正培养一批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医务工作者,使巨大的改革成本收益最大化,而决不流于形式。因此,必须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此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环节较多,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影响培养的质量,其中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紧密围绕“临床”这一核心,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定位的准确性、制度的严密性,及完备保障监督体系,是保证培养质量的根基。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提高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办法,才能帮助医学研究生实现向医生角色的顺利转变。带教教师的责任心和水平。培养方案的实际落实者是工作在临床医疗第一线的医生,同时也是研究生(住院医师)的带教教师。胜任这一角色的核心素质有两个,即责任心和水平(包括临床水平和教学水平)。带教教师需要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带教意识、强烈的责任心,充分发挥临床工作示范作用,并有计划、由浅入深地把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才能保证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质量,杜绝走形式、混时间、看情面等不良现象。准入准出制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招生工作,决定了生源的质量,即“5+3”中的前半部分,是研究生阶段培养的基础。准出制度从指标的角度再次体现了培养目标,同时也是控制、检验培养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卡。社会认可程度和福利待遇。经过人才培养新模式培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其专业学位和规培合格证书,需要得到社会(主要是用人单位)的认可,可以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或进入亚专科深造。同时需保证研究生(住院医师)在培养过程中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才能免除他们在培养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使之全身心投入到临床学习实践中,从而保障培养质量。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关键瓶颈的突破方案

突破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关键瓶颈,即严格把控质量关,针对上述各个环节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控制。其核心是制度建设,并明确管理职责,在政策和经费上加大保障力度,落实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

3.1完善制度建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组织各学科专家经过详细的研究、调查、反复讨论,制定了《西安交通大学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及配套的实施方案。培养方案以临床实际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切实达到规培目标;在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考核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修订;完善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各级人员职责。《西安交通大学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制定了详细、严格的培养要求和准出标准。培养要求主要包括临床能力、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三个方面。研究生(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训练,完成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培训内容。掌握、熟悉、了解本学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危重病症的识别与紧急处理技能;基本药物和常用药物的合理使用;临床合理用血原则;重点和区域性传染病防治处理;熟练规范地书写临床病历。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等课程组成,主要在晚上或周末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一致;专业理论课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作者及团队设置了《呼吸重症监护及呼吸机应用》、《肝炎合并甲亢、心脏病》、《微创外科的兴起与发展趋向》等紧贴临床的专题讲座,供研究生深入学习临床诊疗技能,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研究生在进行临床能力训练的同时,需完成学位论文,选题应当密切结合临床实践,体现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临床病例研究、临床技术改进、meta分析、以及社区卫生问题的研究论文等。

准出制度主要包括轮转考核、阶段(结业)考核、学位申请三个方面。研究生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必须完成相关科室的轮转培训,接受学生轮转的科室必须按照规范化培训要求完成临床工作量(分管病人数量、有创诊断治疗操作、一定助手级别的手术例数等)。出科时要进行转科考核,考核内容为临床知识和技能必备要点,如: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原则;急性重症胰腺炎诊断标准;四大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等。转科总平均成绩≥70分为合格,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阶段考核。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阶段考核内容包括专业课、专业外语、临床能力考核,其中临床能力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是否具有规范的临床技能操作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学位申请要求还包括:①完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规定课程学习,成绩合格;②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③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组织的论文答辩。通过这样的层层把关,达到从制度上严格控制培养质量的目的。

3.2明确管理模式和职责

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高校共同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家和相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具体开展。学校及各培训医院研究生主管部门负责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申请与就业等工作。各培训医院应有一名副院长主管研究生教育,负责协调指导该项工作在本院的顺利实施;各学科要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小组,由培训学科主任担任组长,认真实施培训计划、审核培训登记手册和住院医师出勤情况,负责住院医师的出科考核,协助完成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

3.3加大投入力度

地方政府与高校要加大对培训医院在医学教育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医学专业学位工作等方面政策支持。由政府出面,将经过新模式培养的合格研究生(住院医师)向全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宣传推介,在政策上保证其社会认可度。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在“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项目中加强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障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参加培训期间,享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规定的各种福利待遇。并设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优秀研究生奖,对在学习期间取得突出成绩者,给予奖励,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使其能在临床研究工作上脱颖而出,更好的服务社会。

3.4加强督导管理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医养结合;医养方向;订单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1-0044-02

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快速老龄化进程与劳动力总量减少并行,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总量大,家庭养老支持功能明显弱化等特征。老年人绝大多数罹患慢病,对医疗服务需求加大,从事老年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瓶颈[1]。为培养医养人才,满足医养事业发展需求,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自2017年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养方向,并利用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是部省共建养老康复中心的优势,合作开办了“医养订单班”,共同培养“医、养、护”三位一体的专业医养人才[2]。

一、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养方向的现实意义

(一)医养行业从业人员的现状

医养行业从业人员大体可分为两类:(1)本科以上学历的专科医生,这部分医生已经过“5+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科医师其培养周期长,综合性医院需求大,且因医养机构相对而言福利待遇较低、劳动强度大、服务时间长、职称晋升难等原因,很多医师不愿就职于养老机构,尤其是民营养老机构,养老专门人才更是匮乏[3]。(2)全科医生。目前就职于医养机构的医务人员大多为全科医师,但相对而言护理、康复知识欠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及医养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健全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发展体系,在医卫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养方向,开展多元化的医养护的“三位一体”的医学人才培养有现实意义,这部分人原就业方向为基层医疗机构,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能较好地适应医养需求,而且就业渠道可不局限于乡镇卫生院、社医服务中心,极有可能是一些医养工作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学生也愿意留下来,因而真正能够“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4]。

(二)开展医养人才培养的政策背景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医养人才培养。《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医养结合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卫办家庭函〔2016〕353号)明确:“各地要将养老服务列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优先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举办养老服务类职业院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2019〕5号)明确:“鼓励各类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在普通高校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等相关专业。”《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明确:“各地要将养老服务列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优先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举办养老服务类职业院校。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优先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

湘潭市是全国养老综合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在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方面,一直先行先试、改革创新。2015年7月出台《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潭政发〔2015〕10号)规定:“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部门要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学校通过在校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学历教育,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门人才。”2017年3月,湘潭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驻潭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高校与地方深度融合发展全新理念,支持高校与地方建立“共生共荣、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新型关系。在此基础上,湘潭市岳塘区出台《关于推进岳塘区产教深度融合的实施办法》,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组建湘潭医卫职业教育集团,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

(三)校院合作培养医养人才的优势与基础条件

湘潭医卫职院是一所有104年办学历史的公办全日制医卫类高职院校,办学成果斐然。连续5年被湖南省卫健委授予“基层卫生本土化人才培养优秀学校”。湘潭市六医院是公立二级甲等医院,系“部省共建”养老示范项目,打造了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湘潭市六医院·六颐苑康养”品牌,多次获国家民政部、卫健委以及湖南省、湘潭市的推介。在“2018中国医养结合机构100强”排行榜中,位列全国公办医养结合机构第三位。双方正是凭着各自的優势,在2017年开始医养人才培养的合作。

二、临床医学专业医养方向的建设路径

(一)建设目标与思路

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养方向,校院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既为养老产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复合型医养人才,又拓宽高职临床医生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5]。

成建制组建“医养订单班”,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就业方向;实施“1+1+1”教学改革,第二年专业核心课的学习进医院,既实现医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又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及人文精神养成;量身打制人才培养方案,置入养老服务课程,重组课程体系。

(二)建设内容

2017年12月,湘潭医卫职院在开设临床医学医养方向的同时,与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开设了“医养订单班”。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在2017级临床医学学生中遴选了31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成建制组班。

为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湘潭医卫职院与湘潭市六医院共同制定了医养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医养班学生除掌握临床三基知识以外,还需掌握一定的护理、康复技术,具备“医、养、护”三位一体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医养班学生除开设公共课、医学基础课及内外妇儿等专业核心课程外,有针对性地植入了老年人心理学、安宁疗护、老年护理技术、老年康复技术、老年病学、老年营养与膳食指导等核心课程。就业面向为各大医养机构、社区日照中心、居家养老签约家庭医生等。

精准实施人才培养计划。2018年下半年,31名“医养订单班”学生全部到湘潭市六医院,实现把“课堂搬到医院”,学生在六医院边理论学习边床旁实践;今年下半年已进入临床实习,医养学子在综合医院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后,增设3个月在湘潭市六医院各科室的实习。

(三)降低医养机构从业人员就业门槛

为解决人员匮乏的燃眉之急,使其更快、更好地服务于地方老龄事业,特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为医养订单班学生开通“小处方权”。参照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目前为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培养专设的乡村医生资格证考试模式,为高职院校具备医养服务能力的毕业生打通“小处方权”医师资格考试渠道,降低执业资质的门槛,使其更好、更快服务于地方养老事业。

2.对高职高专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专学生,毕业后除可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外,还可考取具备“小处方权”的医师资格证(拥有针对诊断已明确的老年慢性病患者长期治疗需定期开药或需开具相关医学检验单或一般检查的处方权),执业范围注明在医养机构。

3.对高职高专三年制护理专业或康复技术的三年制大专学生,通过系统培养,经主管部门考核合格,亦可获得“小处方权”,便于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中健康评估与慢病管理。

4.建议建立独立的医养人才支撑评聘体系。在职称评聘上对在医养机构从业的执业医师予以倾斜。可根据《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实施意见》(湘人社发〔2016〕75号)文件,参照现行卫生健康委系列统一职称体系,结合医养机构实际,建立相对独立的医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评聘体系,鼓励医卫技术人才服务养老事业,为建设老百姓急需的养老事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初期选择小范围试点评审,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开展。

三、专业建设的特色与创新

(一)解决专业性医养人才培养问题

校院在“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共建“养老学院”和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打造医养护理人才的培训输出联合体。既破解了医养机构专业人员匮乏的难题,也提高了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

(二)拓展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渠道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卫生机构的医卫人才,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医养方向人才培养,学生可以到一些大城市的养老机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