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与艺术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与艺术专业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园合作;实践性教学
当前幼师职业教育,应该是培养社会需要、适销对路的职业人才。民办幼儿园的蓬勃发展需要大批的从事幼儿教学与基层管理服务的人才,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幼儿英语与艺术教育专业正好能满足幼儿园对这样的职业人才需求。本着服务地方幼儿教育发展,为珠三角地区幼儿园输送合格的幼儿教育与管理人才,我校坚持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托珠三角地区众多幼儿园的优势,于2006年开办了幼儿英语与艺术教育专业。我们以“幼教理论、英语特长、艺术兼顾 ”为办学特色,立足现实,科学发展;面向市场,质量取胜。该专业遵循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突出中职特色、体现技能性,从语言知识、授课理论、授课技能、教育心理学、性情品格塑造等方面全方位塑造“专业”的幼儿英语与艺术教育人才。我们将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多快好省的方式尽力培养出具有四心(童心、专心、乐心、爱心)的幼儿教育人才。
我校幼师的幼教教学质量过硬,学生具有新颖的幼儿英语教学技能特长和较好艺术修养,学校重视以就业为导向指导教学、实习,因此,培养出的素质优良毕业生得到了实习幼儿园的好评。通过两年来的合作教育实践表明,广泛开展校园合作是促进幼师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对我校幼儿英语与艺术教育专业做大做强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校园合作大大丰富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学生的幼儿教育技能突飞猛进
校园合作办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以实训生的身份到幼儿园进行经常性的实习和技能训练。学校必须重视校内实训场所的建设,必须拥有一定的幼儿英语与艺术教育专业的模拟实训室,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但学校不可能拥有幼儿园的全部设施,学生在校内模拟实训室也不可能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幼儿,真切感受幼儿园工作的气氛。良好的校园合作关系有利于弥补学校实训场地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场所。
在与广州地区的幼儿园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我校与幼儿园采取“长、短”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幼儿园实训实习。短期实习包括幼儿园保育技能训练和短期带班。我校与幼儿园联系,组织安排一年级的学生到幼儿园参观,通过参观和教学活动的观摩,学生对幼儿园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掌握了一些感性的幼儿教育技能。学校放假期间,我校可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短期实训。这既可缓解幼儿园人手暂时不足,又可使学生积累幼儿园实际工作经验。长期实习让学生在毕业前在幼儿园进行为期较长的顶岗实习。幼儿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长,灵活、合理地安排学生在不同的班级实习。在实习前,学校要求学生办理好有关的顶岗实习手续,取得家长的同意和支持。
二、校园合作办学有利于加强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和责任感
学生毕业前的幼儿园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教学环节的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幼儿园是否学有所得,关系到学生是否安于、乐于平凡而又高尚的幼儿教育,从而顺利、圆满完成实习任务,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实习生的管理工作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全体实习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学生实习工作动力的激发,有赖于学校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首先,要理解实习生的双重身份,实习生既是学生又是幼儿园的实习生。学校与幼儿园达成共识,一方面要对实习生进行严格的纪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以确保幼儿健康安全和幼儿园教育质量不受影响,另一方面,对他们的锻炼培训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允许学生犯小错误。学生在开始实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儿园与学校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学生的“合理错误”应酌情处理,对学生的进步和良好表现给以鼓励,让她们在不断学习和摸索中成熟,成长。
三、校园合作有利于培养一支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幼儿英语与艺术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专业教师除了应掌握一定的专业基本理论之外,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校园合作关系有利于教师深入幼儿园教学第一线,及时了解、掌握幼儿园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同时也有效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实战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专业教学。为此,我校专业教师先后多次带学生赴幼儿园观摩、调研和参加幼儿园的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大大丰富了专业老师的实践经验,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
四、校园合作不断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和开阔学生的视野
专业教学质量与专业课程设置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校园合作是学校专业人才供给与幼儿园专业人才需求的有机统一。学校的“加工成品”是专业人才,幼儿园是“最终用户”、是“上帝”。幼儿英语与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听取幼儿园的意见来科学设置。这样,专业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我校教师与幼儿园专业人士反复讨论,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开设了《做游戏,学英语》、《洪恩巴迪英语》、《清华幼儿英语师资培训》、《趣味简笔画》等课程,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教育与艺术专业范文2
【关键词】家具卖场设计与管理;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素质能力
家具卖场设计与管理专业是以我国家具终端销售的行业需求为目标,培养卖场设计、销售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家具卖场设计与管理专业的设置,以“重能力、讲素质、求实用”为指导思想,以现代社会人才市场职业技能需求为导向,以为家具企业提供人才服务为主体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性,以实际应用为重点的实践性,以熟悉掌握先进知识和实用技能为标准的先进性,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即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该专业要求学生除了要具备基本技能之外还需具有一定艺术素养,以适应本专业的发展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基本上是与专业教育脱节状态,没有真正融注在各种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之中的。该专业的艺术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内容只有与专业整体培养目标融为一个邮寄的整体,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结合专业需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拓展专业素质
家具卖场设计与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综合学科,除了要掌握家具以及室内艺术的历史之外,还需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站在市场之上,以此为根据制定专业的教学计划,从基础课程开始,涵盖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三个阶段,彼此联系、沟通。将美术、设计艺术、文化艺术等结合起来,贯穿教育始终,强调联系性、共通性、连贯性的原则,是单门课程不在培养单一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艺术素质培养不是技能教育更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通过这种技能、知识和修养,提高审美境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逐步做到从不懂欣赏到会欣赏到渴望欣赏的高度。如果偏离了这个轨道,那么所谓的启发心智、促进形象思维、培养审美情趣和能力、激发创造力的艺术素质教育也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课程设置形同虚设了。虽然站在职业教育的角度上进行融会贯通非常困难,但是终归有一些内容和方式可以在这种全面行为中起最突出和最直接的作用,是最为适宜的和最为有效的。
二、实行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大部分都是在画室等类的教室中完成教学的。授课过程简单,教师只能通过一些传统教学上使用的静物模型、石膏人像形式上的物品去努力让学生掌握如何勾线、如何上色调,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要想适应专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就要实现教学模式多元化。艺术素质的培养方式需要创新,与专业紧密结合。创意性的教学方法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尤为重要,它能够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能够激发师生互动交流的设计热情,也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热情。比如:经常让学生去接触专业,了解行业。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能够锻炼学生在专业、社会中的个人适应能力。学习素描的时候可以直接使用家具专业产品作为静物绘画,并根据职业技能的需要,增加设计速写的课时量,利用一体化教室和实训基地锻炼学生的快速绘画能力。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国际国内的设计比赛,请一些学者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引导师生共同创办实践工作室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具有浓厚设计氛围的教学环境。
艺术素质教育的稳定性和传承性特别强。除了老师的直接传授外,为了彻底掌握这门技艺,就要不断地去回顾、观摩这一门技艺曾经具有的高度和面貌。在这种追寻和追问中,渐渐养成了一种艺术学习者对历史的尊重态度和使他们对艺术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联系专业教育与艺术教育,培养专业职业素质能力
家具行业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各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在家具行业的发展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家具的发展历史就是世界的艺术发展史。掌握世界艺术的发展历程对现阶段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必须循序渐进。从艺术的角度,增加实践环节,或就以实践为主进行素质培养。
首先,改变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处于被接受者、被塑者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保证学生的艺术独立性、全面性。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确立学生在艺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真正调动起他们作为自身审美发展主题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特性。比如:将《家具发展史》课程根据培养目标分解,将其拆分为《古典家具风格辨析》与《现代家具赏析》两门课程,融合色彩、雕刻、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等学科,培养学生辨析、赏析家居艺术的素质。其次,教师必须运用新职教理念指导教学,与学生平等交往,以探索的模式教学,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再次,教师的综合艺术素质必须加强,才能胜任融合了艺术技能的新型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四、大力加强校园艺术教育,开展特色文化艺术活动
艺术素质教育需要营造一个大环境。学院可成立各类艺术社团,开展特色文化艺术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特色文化艺术活动,有针对性的参加艺术展,将专业知识学习和艺术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学院不断拓展艺术活动的载体,深化艺术活动的内容,扩大学生团体受众面,使校园艺术氛围越来越浓厚,有利于学生整体艺术素质的培养。
家具卖场设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文艺活动、艺术讲座或展览。比如:演讲赛、书画展、文学作品赏析会、文物展、古典文学赏析会等活动,有利于增强自身的专业艺术素养。
艺术素质培养的最终指向是艺术表达能力的发展和作品的产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地去观察、比较、分析、认识,选择和放弃,不断地回答自己应当怎样做和下一步应当怎样做。在听取老师的介绍和接受舆论的影响时,自己内心本能地或不断地斟酌、试想、否定和尝试,这些都极大地刺激和依赖于独立思考,锻炼和发展着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
教育与艺术专业范文3
专业与产业有效对接,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与能力,艺术设计专业应有效拓展自身发展空间,不断研究具体专业对接的教育模式,使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既遵循自身的规律,又适应市场的变化,真正为社会经济发展,为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 艺术设计 服务社会 对接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专业与产业有效对接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职业教育拓展自身发展空间,也直接关系到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与招生情况。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正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已达成共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专业对接产业的滞后现象仍较为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不断研究具体专业对接的教育模式,使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既遵循自身的规律,又适应市场的变化。
一、专业教育与产业对接是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关键
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它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它应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根据生产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培养专门人才。这种职业的社会特性,要求不同的高职专业师生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黄炎培在创立中华职业学校之初,强调“社会化是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生命”。所谓“社会化”,就是“办职业教育,必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职业学校”“必须同时与社会经济结构相结合,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德国的“双元制”职教理论是当今世界较为先进的职教理论和方法,其根本的核心就是产教结合,关键是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
二、艺术设计专业与产业对接在高职教育中的问题
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动漫产业、印刷设计等新兴设计行业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使得高职专业教育应接不暇。由于教育具有周期性,特别是职业教育,从职业岗位开发成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准备都需要一个过程,使学校很难具备相应的开发能力,或开发能力还很弱;另一方面,教师的培养、培训,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难免出现专业与新兴产业对接的滞后问题。
艺术设计教育与其他专业一样,在体制上存在校企对接机制缺失现象。宏观上,地方政府没有在谋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把职业教育对接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规划与统筹;企业缺乏参与的积极性,而职业院校在积极呼应、主动融入、有效对接新兴产业的超前意识也不够。因此,出现对接滞后与低水平就在所难免,造成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内涵不够丰富,仅仅是在专业名称与课程设置上的有限对接,师资队伍水平、教学过程管理、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等方面都未能跟上。对接专业的技术优势不突出,企业与学校缺少互动,最终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随之萎缩。
三、艺术设计专业与服务社会产业的有效对接的思考
(一)了解市场,捕捉专业调整与发展的大趋势
首先要通过认真学习研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认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明晰专业发展大方向。在专业建设上,要强化艺术设计专业整体主动服务的意识,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办法改造,增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能力。还要积极发挥创意设计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功能与促进作用,为区域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布局,改革、改造、合并传统专业课程,开设有利于社会的新兴专业基础课程与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课程。大力推行“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教结合的发展道路”。
(二)利用企业和行业的资源优势,建立定期校企互动机制
学校与广告公司、出版社、印刷包装设计公司、传媒设计公司等相关社会机构有机结合,努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多赢的机制,充分利用各方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建立产业合作关系;研究产业转型升级和专业发展对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成立由对口高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职能部门领导和资深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帮助学校进行专业论证和调研,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同时,有效利用企业和行业的资源优势,建立经常性的行业和企业调研点,有主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企业走访活动。主动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来校交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相关信息和要求。
(三)围绕职业岗位、生产实践使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现多元对接
依照设计行业服务社会范围,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确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计划。突出学习“内容的出发点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意义”即学为所用的基本策略,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围绕职业岗位、生产实践的需要来组织。构建相适应的基础设计课、专业方向设计课及综合实践课,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的实践课程对接。
另外,艺术设计教育还应重视文化的对接。与企业文化对接是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内化过程,把学校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建设进行融合,注意吸收先进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挖掘专业在学校建设中的技术魅力。
以任务和行动为特征的企业生产过程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深入研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与服务社会的对接,更体现了“做中学”和“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基本策略,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即企业岗位胜任力的培养,为输送社会服务人才起到良性循环作用。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孔祥富.产教结合:职业教育特色所在[J].职教通讯,2006(12).
教育与艺术专业范文4
关键词:学前教育;艺术教学活动;现状对策
一、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分布不科学,艺术课程比例较少
学前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艺术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然而一些民办高校学前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都是理论知识学习,比如课程论、心理学、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应的课程安排重点也放在以上这些课程方面,而艺术课程的实施很不理想。一周属于艺术课程的节数屈指可数,甚至只学习一两个学期,缺乏系统延续性。对于大部分零艺术基础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只能学习到肤浅的艺术技能,而不能掌握领悟更全面更深刻的艺术内涵和素养。
(二)艺术教学内容单一匮乏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要求艺术教育也应该多样性,可是一些民办高校艺术教学活动内容过于单一匮乏。比如音乐活动就仅限于学唱儿歌上,而对于一些打击乐表演,手指韵律操、音乐欣赏活动等没有涉及到;美术活动大多停留在涂颜色、临描上,对于手工、折纸、美术作品欣赏等形式几乎没有深度开展;文学活动也仅仅是老师提供选读的名著或其它书籍,让学生自行阅读讨论,如早期阅读、儿童戏剧、语言游戏等艺术活动很少进行的。
(三)艺术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有待更新
1.只重视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自身的创造力
一些教师误认为艺术教学活动就是教学生唱歌、跳舞、画画等,只重视技能的模仿和训练,完全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在美术课上,大多老师都是提前在黑板上画好图案或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接着规定每一张图片的画法和一些具体要求及其注意事项等,学生就会照搬下来,这样死板的教学方法,完全扼杀了学生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
教师过分强调学生有没有学会技能或者说有没有掌握所学知识,老师在艺术教学活动中也是只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在舞蹈教学中,老师往往只重视教那些舞蹈动作,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练习,只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些动作,却忽视了舞蹈本身的魅力以及它所要传达的情感,也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自己的亲身经验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只注重结果,忽视个体差异
一些民办高校的艺术教学活动在教学评价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大多数都是以“做的对不对、学的像不像、记的好不好”等一些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认为只有学生学会了、掌握了、记住了才算是成功的。可是这恰恰违背了教学评价的实质和意义,没有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个体差异性。
二、提高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活动水平的策略
(一)学校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1.完善相关制度
某些从事艺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教师资格C,也没有职称,所以学校相关部门应建立严格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稳定师资队伍。对于学历不达标的教师,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并建立教师从业准入制度,还要加大对其监督力度。
2.加大对艺术教学设施设备的财政投入
改变民办高校学前教育艺术教学活动的现状,投入是关键。学校每年向教育投入的经费应适度向学前教育倾斜,可以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也可以在社会各地区开展一些公益活动,鼓励多种形式筹资,比如社会投入、民间投入等等。确保艺术教育经费充足,保障艺术教学设备配置到位。
3.加快学前教育师范专业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专业发展,课程改革是推动力。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提高竞争力,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在课程设计方面,提高实践课程(主要是艺术课程)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教师方面应做的努力
1.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完善自己
正确的教育观念决定正确的教育行为。首先教师自己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转变思想,重视艺术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在根本上转变了思想才能在行动上做出改变。
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培训和讲座,自觉向一些优秀教师学习,去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取长补短。同时还要认真学习《纲要》和《指南》里的内容和要求,来严格规范自己,以艺术素养的提高作为自己教学能力提高的切入点,努力完善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艺术教学水平。
2.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艺术是一门内容丰富多彩的学问,所以艺术教学内容也应该是多彩多样的。其实当地本土资源还是很丰富的,所以教师可以将当地文化特色也融入到艺术课堂上。比如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拜访当地老艺术家,欣赏剪纸工艺、捏糖人、雕刻作品等等一系列民间艺术。设置一些区角活动比如手工区域、绘画区域、音乐区等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艺术创作。
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不单单只是教师教,学生跟着学,这样刻板的方法扼杀了学生天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创造力。所以在艺术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发挥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不要用教师的眼光去评价对与错,是与非。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乐器,充分发挥想象利用身边的事物发声来演奏,这样以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节奏的感知能力,也增加了艺术课堂的乐趣。真正发挥了艺术本身的魅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正确进行教育评价
教育活动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学生发展知识、学前教育原理等专业知识分析问题、总结经验、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教师在艺术教学活动的评价中也应立足于自我评价,学会自我反思,总结经验。不能单纯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
三、结语
新时期,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艺术教学活动一直存在很多问题。艺术课程比例偏低、内容单一、方法落后、评价不够科学,是主要的表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制度的不完善与教师自身素养有待提高。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在制度建设、课程改革、观念转变、方法更新上做文章。如此一来,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才能更具生命力,为学前儿童教育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柏兰.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特色[J].美术教育研究,2014(19).
教育与艺术专业范文5
关键词:钢琴声乐艺术指导专业;专业设置;设想;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18-03
一、我国钢琴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一)专业设置必要性与发展前景
实践证明,任何优秀歌唱者的成功都离不开钢琴声乐艺术指导(以下简称声乐艺术指导)的帮助,而声乐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层面的完整性与成功也都离不开声乐艺术指导的支持。声乐教师与歌唱家越来越承认与重视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与演唱中的重要作用。“钢琴声乐艺术指导课”在声乐专业课程建设中应与“声乐主课”具有同等重要位置,应同为专业主课。
相对于近些年来我国声乐演唱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声乐艺术指导专业(以下简称为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取得的成绩却乏善可陈。拥有良好的声音技术,但缺乏与之相应水平的全面的音乐素质成为羁绊我国声乐演唱者取得更大成功的首要问题。对于该专业而言,现阶段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掌握较高专业技能——能够对钢琴声乐艺术指导课“课程”所应包含内容进行授课的优秀师资。所以,从完善声乐专业建设,提高声乐专业整体水平看,建立声乐艺术指导专业是当务之急的工作。同时,各高等音乐院校、艺术院校、综合类院校的声乐专业、专业演出团体以及其它层次的声乐教育单位,也都需要大批合格的声乐艺术指导教师,而现在,除部分院校(主要是高等音乐学院)外,各单位能够承担此专业授课的优秀师资非常缺乏。因此,从音乐专业建设的全局性角度出发以及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等方面考虑,建立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培养合格的声乐艺术指导人才,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积极的社会意义。
(二)现有条件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专业”,现阶段,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在我国并不存在。在2000年于天津音乐学院召开的第二次全国钢琴艺术指导学术研讨会上,嬴枫同志(时任教育部教科司处长)在讲话中指出的“首先是在高等音乐教育中如何建立和进一步完善钢琴艺术指导学科的问题”以及“在研究钢琴艺术指导学科特殊规律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和推动该学科的发展”的问题,十年来并未得到完善解决。当前,即使极少数音乐学院开设了该专业的本科层次教学(笔者认为,从专业确立与建设的要求来看,这只是局部的实验,不具有广泛与普遍意义),其研究生层次教学也已经得到了较好发展(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院校该专业硕士招生与培养已近十年),但作为“专业”,还“名不副实”。
但是也应看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建立该专业所需的条件。“声乐艺术指导课”在各音乐学院的建立初期就已存在,经过50多年的积累,从“课程”的角度看,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各院校,特别是音乐学院,已经形成了该课程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拥有比较稳定的师资队伍,而个别院校该专业本科层次教学的设立以及其研究生层次教学的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经验。近年来,随着不断的与国际接轨,国内对该专业的专业性质、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等方面有了较准确的认识,同时,随着各相关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该专业专业建设所需的语言、歌剧知识、艺术歌曲知识、综合音乐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等内容,都具备了课程开设的可能。大部分新配置的该专业师资的钢琴演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与责任心,为培养该专业优秀人才提供了条件。
笔者认为,根据国际一般认识,1998和2000年两次全国钢琴艺术指导学术研讨会中“钢琴艺术指导”所包括的声乐艺术指导和管弦乐艺术指导,更确切的称谓应为声乐艺术指导和室内乐艺术指导,虽然以上两者与钢琴独奏都是钢琴家所应具有的基本能力,但“术业有专攻”,每位钢琴家都有可能也应该具有自己更突出的特点,并且,在国外,对于钢琴独奏、声乐艺术指导、室内乐艺术指导的分工非常明确,各高等院校都有以上三个方向成“专业”建制的教学体系。同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相似,室内乐艺术指导专业在我国也几乎是空白,所以,笔者认为,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建立,各院校可依据自身特点,确定现阶段主要工作方向,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学科建设。本文只讨论有关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建设的问题。
二、对该专业课程设置及其他专业构成元素的研究
以下,笔者将以教学大纲研究为中心,进行该专业建设所需各元素的分析、讨论与研究。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体,故笔者将以大量篇幅对课程建设进行研究,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对教学大纲的研究
1、专业面向
本科声乐艺术指导专业主要应为各专业演出团体、高等院校声乐系或专业、其他教育层次声乐专业、业余艺术团体与教育机构、艺术科研机构培养该专业的专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本科阶段教学,以专业课授课为主,辅以各专业辅助类课程(包括下文所述“专业辅助课”与“专业共同课”)和普通辅助类课程,紧密联系艺术实践,培养与建立学生对“声乐艺术指导”工作的全面理解,使其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时能够具有在一定程度上对声乐学习者以及声乐演唱者的所有“非声音技巧”问题进行指导的能力,并为该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教育储备、选拔人才。专业要求包括:对歌唱语言的准确把握与指导能力,对音乐相关问题、作品风格的分析、解释、讲解与指导能力,对歌唱心理的整体调控能力等,并在一定情况下,能够以较高质量的“钢琴伴奏”形态呈现其教学成果。
3、修业年限
本科4年
4、课程设置
该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专业主干课,专业辅助课。此课程设置只涉及专业课程,不包括公共课程(按教育有关规定执行的公共课程)、专业共同课程(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课程)与选修共同课程(各院校自行开设的各类公共选修课程)。
(1)专业主干课程
声乐艺术指导课(专业主课)、钢琴演奏课
①声乐艺术指导课:
修业年级:第一至第四学年
此课程与我国各音乐院校现开设的“声乐艺术指导课”不同,前者是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主干课程,授课对象是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学生,后者是各声乐专业、声乐系的主干课程之一,授课对象是声乐专业学生。
该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是通过研究、学习、演奏声乐作品,以及通过与声乐演唱者的合作,教授学生掌握声乐伴奏技能与规律,熟悉大量声乐作品,较深入的了解各类声乐作品特点,学习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声乐演唱者进行艺术指导。
②钢琴演奏课:
修业年级:第一至第四学年
该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钢琴独奏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技术水平,保证学生能够完成大型、复杂声乐作品的钢琴部分。
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训练根据其专业特点,有别于钢琴独奏专业教学的重点,是在后者基础上的衍变与拓展,需要从业人员不断的研究与探讨。
(2)专业辅助课
①音乐类课程:声乐课,指挥课,室内乐课,歌剧作品研习课,艺术歌曲作品研习课、即兴伴奏课等
教育与艺术专业范文6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可以说,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作用。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在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方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人的能力将艺术与文化进行创新、升华而形成经济价值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创造力是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正是由于艺术设计教育具有这样的特性和内涵,因此其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有重要影响。其次,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走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业浪潮中。围绕一个好的艺术设计创意可以衍生出很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甚至形成产业链条,惠及其他产业。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高、精、尖”人才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再次,几乎所有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门类和分支都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而从创意设计到制作推广,再到文化创意产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均离不开设计人员的参与。只有具有创新性、具有美感的设计才能够实现对产品内容的表现,从而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设计教育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是不容忽视的。
(二)文化创意产业引导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第一,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些年围绕着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这些政策其中包含着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策略。因此,与之密切相连的是,艺术设计教育也必然要根据这些方针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第二,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我国社会经济所做贡献的日益增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在此前提下,过去那种侧重于仿造和贴牌,低附加值、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加工产品必然会被高附加值、自主创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所取代。这样的转变对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形成了新的导向。第三,我国传统艺术正面临着新媒体和全球化的冲击,如何通过具有创意的设计让这些文化资源得以延续和重生,在保留其文化价值的同时又能符合当代文化市场的需求,需要更多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的创新设计人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只有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构建起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和文创产业之间有效的对接,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走向起到了引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作用。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重心
我国的文创产业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产业特征以及人才标准逐渐清晰起来,这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提升文化素质培养高度
文化是创意滋生的土壤。一个优秀的创意设计一定是凝结了创造者对某种文化的独特认识、深入观察以及审美理解,蕴含了创造者对多种知识和思想资源的吸收、转化与提炼。因此,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创作能力,文化素养的加强必然是重中之重,文化素质的培养可以说是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而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偏重于对学生专业水平的培养,忽视了对文化素质的要求,没有将文化素养的提升作为专业培养的重要方向。一些院校不只是在专业招生时不太看重文化课成绩,在大学期间的文化课安排也不够充分,导致一些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缺少历史文化知识的积淀,由此也导致其设计创意原创度不高,设计产品无法呈现出足够的内涵和活力。因此,笔者认为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将文化素质的培养上升到与专业培养同等重要的高度,使之成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心之一。
(二)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一个文化创意项目的成功,要经历市场调研、信息分析、设计策划、制作生产、营销推广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密切联系文化消费市场,是在提出合理实施策略之后将其付诸于实践。因此,实践性一直以来都是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决定了人才培养中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特别需要强化并落实这一理念,需要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市场需求对接起来,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又要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应该也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重心之一。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掌握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成长的新助力。文化创意人才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大数据等多重手段,更加高效和便捷地实现信息交互、资源分配,以及市场分析和创意整合,并通过现代技术强化艺术和文化元素结合的表现力,提升内容输出时带给人的丰富体验感。因此,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加强对学生相关科技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把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掌握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要一环,以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与当代媒介发展特点的文化创意类人才。
(四)培养复合型跨界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不仅包含文化创意,还涉及到艺术、管理、规划、营销、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交叉性和综合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应该说,今天的艺术设计已不再是过去的技能性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跨界能力、多元的知识储备和广阔视野。所以根据这样的需求,未来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就不能停留在只让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的技能上,还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多方面知识的灌输来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索创意设计与科技、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产业的结合点,运用更广阔的思维模式,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融合多元文化和艺术语言来实现创新。因此,培养复合型跨界人才既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也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新的教育理念
清晰的培养目标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坚实基础。因此,各艺术设计院校首先要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构建起以创新创意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其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作用。为此,一方面,艺术设计院校要从外部打造一个灵活高效的创意生态,树立以人为本的培养方针,关注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发展;另一方面,要从内部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设计创新思维的建立与方法的应用,指导学生建立起宏观、系统、整体的设计思维习惯,培养他们在创新中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丰富课程设置,打造多元化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已覆盖了人文、艺术、经济、传播、管理、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形成“大设计”的概念,这也正好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性、多样性、复杂性特征以及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吻合。因此,艺术设计学院在课程的设置上也需顺应这一发展态势,加快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学内容的调整:第一,可根据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原有的特色和基础开设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选修课程,如文化创意产业概论、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等课程,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的了解及对文化市场的认知;第二,可以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如开设文化思想史、文化发展史、文化经济、文化哲学等相关课程,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创意人才的文化底蕴;第三,需要增开一些与新技术应用相关的课程,如虚拟现实、新媒体界面设计等,使学生在设计中能够熟练操作并运用最新技术,自如地将设计理念与高新技术相结合。
(三)以文化市场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