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工损失账务处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停工损失账务处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停工损失账务处理范文1

关键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改造中涉及搬迁问题越来越普遍,笔者所在公司也有下属公司面临搬迁补偿。搬迁补偿款的会计处理是企业财务较为复杂的业务之一。笔者将搬迁补偿款处理有关的现行会计、税收政策进行了归纳,并结合工作实际对搬迁补偿款的处理提出建议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适用的有关会计处理规定

目前适用的会计处理政策有《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以下简称《解释3号》)和《关于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5]123号)两个文件。《解释3号》出台在财企[2005]123号文之后,但《解释3号》未明确规定废止财企[2005]123号文。这两个文件规定的会计处理政策存在不同之处,在实务中如何把握会计政策适用的有效性和统一性也是困扰企业会计的难点之一。

(一)、《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财会[2009]8号

  《解释3号》规定:企业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等公共利益进行搬迁,收到政府从预算资金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计入所有者权益,作为资本公积处理。企业收到除上述之外的搬迁补偿款,应当分别情况进行处理:属于搬迁过程中出售、报废或毁损资产补偿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等相关规定,计入相关资产处置损益;属于对搬迁过程中新建资产或停工损失等补偿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规定进行处理。

而企业在收到政府的搬迁补偿时,往往难以区分政府搬迁补偿是预算资金还是预算外资金,根据《解释3号》的规定采取何种情况下的会计处理判断也存在很大难度,若作出错误判断就会导致会计处理差错,影响到企业所得税的计算,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关于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5]123号

该文件首次明确了企业在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时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根据财企[2005]123号文的规定,企业收到搬迁补偿款时计入专项应付款,同期的损失或费用冲减专项应付款,搬迁结束后,专项应付款如有余额,作调增资本公积金处理,由此增加的资本公积金由全体股东共享;专项应付款如有不足,应计入当期损益。

二、适用的有关税务法规

搬迁补偿款涉及到的税种有营业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在此分别加以阐述。

(一)营业税

1、《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国税发[1993]149号)第八条规定:土地所有者出让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行为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277号)规定:纳税人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时,只要出具县级(含)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正式文件,不征收营业税。

依据上述文件,企业因城市规划取得的搬迁补偿或补贴收入凭借县级(含)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正式文件,可以不交营业税。

(二)土地增值税

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为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同时第8条又规定,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免征土地增值税。

《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11条进一步规定,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是指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的需要而被政府批准征用的房产或收回的土地使用权。

《关于土地增值税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21号)对实施细则的第11条中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对因“城市实施规划”和因“国家建设的需要”作了明确解释。

根据财税[2006]21号的规定,符合上述免税规定的单位和个人,须向房地产所在地税务机关提出免税申请,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免予征收土地增值税。

  (三)企业所得税

    目前企业所得税方面涉及搬迁补偿款的税务文件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18号)和《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61号)。

比较两个文件,国税函[2009]118号文比财税[2007]61号文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明确了将搬迁收入更名为搬迁和处置收入,定位和定义更加清晰。

    国税函[2009]118号文规定,企业根据搬迁规划,异地重建后恢复原有或转换新的生产经营业务,用企业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或者新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重置固定资产),或对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良,或进行技术改造,或安置职工的,准予其搬迁或处置收入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没有重置或改良固定资产、技术改造或购置其他固定资产的计划或立项报告,应将搬迁收入加上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上述企业政策性搬迁和处置收入,包括从政府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或处置相关资产而取得的收入,以及通过市场(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

    国税函[2009]118号文特别指出:企业没有搬迁规划的,收到搬迁补偿款的当年就要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申报纳税。企业有搬迁规划并符合相应条件的,搬迁补偿款可以在规划搬迁次年起递延5年,超过5年的在第6年要将余额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申报纳税。企业实际搬迁规划期间不足5年的,则在完成搬迁活动的当年将余额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申报纳税。

三、搬迁补偿款会计实务处理

本文结合公司所属子公司A公司的实际,对搬迁补偿款业务的会计实务处理过程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企业与政府部门签订的搬迁补偿合同确定A公司收到的搬迁补偿款不属于财政预算资金,会计处理要按照《解释3号》规定后两种情况确认收入和费用。即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等相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假设A公司收到搬迁补偿款3000万元,其中在1月份收到搬迁过程中出售、报废或毁损资产补偿500万元,6月份收 到对搬迁过程中新建资产或停工损失等补偿1000万元,次年1月收到对收回土地使用权的补偿1000万元。

    A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1、在1月份收到报废资产补偿500万元,

    借:银行存款  50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5000000

    同时对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余额进行结转,亏损进营业外支出,盈余进营业外收入。

    2、6月份收到对搬迁过程中新建资产补偿500万元,停工损失补偿500万元。

  (1)对新建资产补偿,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收益,根据A公司重置计划,在重置资产使用期5年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借:银行存款  5000000

贷:递延收益  5000000

    在重置资产使用期内

    借:递延收益  10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5000000

  (2)对搬迁过程中停工损失补偿500万元,属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费用、损失,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收益,在确认费用期间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借:银行存款  5000000

贷:递延收益  5000000

  在确认费用期间

    借:递延收益  10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5000000

3、次年1月收到对收回土地使用权的补偿1000万元。

    借:银行存款  100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10000000

    4、在纳税年度A公司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18号)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建议

停工损失账务处理范文2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工作任务;工作过程

《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无论从课程体系,还是从企业会计工作实际看,该课程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课程体系看,《成本会计》课程居于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中心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继《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后的又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同时为后续的《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会计工作实际看,成本核算与管理是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课程所讲述的成本计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是企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高素质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人才已成为企业人才需求的热点。

一、课程目标

《成本会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成本核算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成本分析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良好的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这是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养构成的前提和基础。(2)完善的知识体系。高职学生的知识体系应根据所对应的职业和岗位设定。从目前来看,成本会计课程应培养学生成本计算、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方面知识和技能。(3)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技能型人才,教育应体现职业性。成本计算、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控制应是每一个毕业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4)较强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成本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人员应具有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根据成本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职业分析为起点,通过校内外财务专家座谈、访谈等形式,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根据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以“强能、致用”为本,在课程设计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企业成本会计课程划分为十项基本任务,在十项教学任务教学实施过程中,科学设计教学环节(见图1)、模拟工作过程、突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工作过程的有效对接,努力做到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具体来讲包括:

一是突出应用性。根据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着力体现知识的应用性。

二是突出新颖性。课程内容一方面体现成本会计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将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其他会计财务法规贯彻其中。

三是突出实用性。课程内容力求简明实用,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和培养规格要求。难度适宜,繁简适中。

四是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分十项基本任务,内容涵盖成本核算原理、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控制与分析,保持成本会计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五是融“教、学、做”于一体。课程讲述过程与成本会计模拟训练密切结合,实现了虚拟条件下的工学结合,学生边讲边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六是充分考虑成本会计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内容与联系,既要能够使专业课程体系前后衔接,又要避免课程问的内容重复,防止教学过程中的无效劳动。

三、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基于成本会计工作过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整合、序化学习内容。把企业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划分为十项基本任务。对每项任务,按照任务目标――岗位分析一工作内容――任务实施的思路,让学生明确工作内容,了解完成任务所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带着任务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每一项任务实施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岗位分析、教学教案、电子课件、巩固练习、单项实训、案例分析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见图2)。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的有效实施,能够掌握成本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各岗位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和技能,并通过职业训练获取职业能力。

四、课程内容设计

合理确定学习单元。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与效率。以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岗位分析为起点,深入研究各成本核算岗位工作需要的知识、素质、能力要求,按照“专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逻辑路径,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将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划分为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三大模块,十项基本任务(见图3)。

任务一:成本会计入门。通过该项任务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以及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等。

任务:材料及动力费用的核算。培养学生材料及动力费用归集及分配的知识与技能。

任务三:人工费用的核算。培养学生职工薪酬的计算、结算、分配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任务四: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培养学生辅助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的知识与技能。

任务五:制造费用、废品损失与停工损失的核算。培养学生制造费用、废品损失与停工损失归集与分配的知识与技能。

任务六: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培养学生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的知识与技能。

任务七:产品成本主要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掌握与运用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

任务八:成本报表的编制。培养学生编制成本报表的技能。

任务九: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根据成本报表揭示成本变动趋势,为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提供信息支持。本部分培养学生成本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任务十:成本控制。主要介绍标准成本控制方法。通过该项任务实施,使学生了解标准成本的含义、分类、控制方法等;理解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方法。

五、实践教学设计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成本会计工作特点,在十项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工作过程的零距离对接,构建与落实“专业见习――课堂训练――软件模拟――手工实训――顶岗实习”为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认知原理。在课程学习之初,通过企业专业见习,建立感性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熟能生巧的原理,利用课堂练习和成本会计模拟系统对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反复演练。练好基本功,实现“学中做”。通过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实现“做中学”,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宗旨。

(一)课堂训练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学习知识需要经常练习。我们把课程

教学与练习融为一体。一是通过电脑利用模拟软件反复训练,二是利用真实的账表进行手工模拟训练,增强感性认识。通过课堂训练,做到学会、会做。

(二)分岗位模拟实训

模拟企业实体、模拟企业业务进行分岗位仿真训练,主要是通过手工训练和软件实训室模拟实训,通过角色扮演,在各个成本核算岗位上模拟训练。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三)综合实训

在成本会计模拟实训软件中,专门设计了综合训练项目,将全部课程内容连在一起。课程结束后,让学生按照实务操作步骤进行训练,并提交实训结果。给出学生成绩,并记八课程总成绩。

(四)课程见习、顶岗实习

主要是到企业等实训基地观摩或参加实际工作,由校外兼职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训练,检验在校学习的实际效果。

通过以上实训环节的实施,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对成本计算的方法、程序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基本上能胜任成本核算岗位的工作,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六、教学手段设计

(一)广泛运用案例教学

在对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和整理教学案例、实训项目等内容,科学采集、编制现实经济生活中成本会计理论与成本会计实践紧密相连的、生动直观的、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教学案例,通过在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力度,让学生了解成本会计实践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成本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和决策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制作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和成本会计模拟实训软件,将课程教学与会计软件紧密结合,即学即练,并以真实的原始资料和凭证账表为依据,实现了真实工作背景下的学、做统一。利用成本会计软件模拟系统,彻底改变过去“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教学方法,做到讲练结合、学做统一,实现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

(三)利用角色扮演、分组学习教学模式

在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划分学习小组,让同学分别扮演不同岗位的不同角色,针对各角色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学习与工作。如材料费用的核算,可让同学分别扮演仓库保管员、车间领料员、材料核算员等,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锻炼学生成本会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停工损失账务处理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转型发展高校要将办学思路定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应用能力的培养。会计学是经济管理专业中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个专业,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高级会计是会计专业中衔接紧密的主干课程。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因此成本会计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本会计在实务中将成本计算和会计记账融为一体,为管理提供成本数据资料,同时发挥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职能。但是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繁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会成本计算和记账过程,在企业中能够正确运用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一、成本会计教学难点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学生掌握会计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的难点:(一)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繁杂,而学生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成本会计主要是研究制造业企业产品的成本核算、分析和考核,涉及到了企业供、产、销环节。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消耗的费用千差万别,同时企业之间的生产类型和生产工艺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费用核算的方法和分配标准很多,需要根据不同的生产情况选择恰当的核算方法。但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不熟悉,因此觉得成本会计很难学,结果为了考试死记硬背了很多理论和方法,却不知道该如何具体灵活运用,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二)成本会计工作岗位不多,学生实训条件有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校企合作,因此学生在大学期间最后一学期会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但是,成本会计对于制造业企业是重要的且专业性极强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要求很高,而且成本数据往往是一个企业的保密资料,因此企业可能不愿意接纳实习生到成本会计岗位上进行实习,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还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因此,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往往接触不到企业会计的核心业务,更多地是承担一些简单机械的工作,这样学生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企业实践有效的进行衔接,实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大多数学校还是在校内组织开展成本会计实训。(三)成本会计实训注重成本计算,会计记账过程相对弱化为了让学生熟悉成本核算流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都增加了实训环节。但是在实训过程中往往过多的关注成本核算的职能,而忽视成本会计记账职能。制造业企业成本会计最基本的任务是计算产品成本,在计算过程中会涉及到各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这些过程是以会计记账为基础的。而且,会计记账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账户的设置、账页的选择、账页结构的设置和各类凭证的填制等,这些基础做账过程往往被忽略,因此导致学生往往会核算成本,但是涉及到了做账过程却无从下手。只有将成本核算和会计记账相结合,让记账流程辅助成本计算过程,学生才能更为全面地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探讨

为了化解上述难点,笔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和探索。(一)介绍制造业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为了让学生了解制造业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流程,课前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典型的或者学生熟悉的制造业企业资料,建立制造业企业模型向学生介绍制造业企业供、产、销各环节的任务以及资金和实物的运动过程,并结合《财务会计》课程熟悉各环节的会计账务程序,增强学生对成本会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确成本会计着重对企业的生产环节进行核算。另外,成本核算程序一环扣一环,将前期建立的制造业企业模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各环节的核算要求。(二)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授课过程明确“四个一”1.明确“一个目标”,成本会计最基本的任务是正确核算每一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环节提供依据。2.掌握“一张地图”,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操作性和逻辑性很强,成本核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环节较多,只有正确地按照成本核算程序一步步进行,最后才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产品成本。同时,成本核算程序也是教材各章节内容安排的主要依据,在授课前应先让学生建立课程的整体学习脉络,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否则学生在后续繁杂的费用分配中会“迷路”,对这门课失去学习的兴趣。成本核算程序可以归纳为两个阶段:准备工作和核算程序。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需要确定三个问题: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计算期。在成本核算程序可归纳为五个步骤:按地点和用途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项要素费用;根据受益部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根据产品受益多少分配制造费用;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将归集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确定并结转完工产品成本。三项准备工作让学生了解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起点,五个步骤的核算程序帮助学生理清核算的具体思路,从而系统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3.把握“一个指南针”,教材的内容侧重于理论介绍和计算过程,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了解成本会计的实务过程,在授课时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顺序,按照“原始凭证———费用分配表———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顺序展开教学。学生在学习了《基础会计实训》课程后,已经对这个账务处理流程非常熟悉,按照这个思路上课更贴近成本会计实际工作流程,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会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学会账务处理。4.学会“一个工具”,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费用种类繁多,费用经常需要进行分配,所以要学会运用“费用分配三部曲”这个工具。分配前先确定“分配谁,分给谁”的问题,接下来首先确定分配标准,其次计算费用分配率,最后计算各分配对象各自应承担的费用。教学过程的“四个一”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联系密切,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成本核算的整体框架,既能让学生明白怎么做,同时也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快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三)将实训过程嵌入理论教学环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要让学生掌握理论,同时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因此,实训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环节。考虑到实训条件的限制,可以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每讲完一个模块后及时配合进行针对性实训。但是要求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质量好的实训资料。选择成本会计实训教材,需要提供成本核算涉及到的各项资料,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类账簿等,尽可能全真地模拟企业的生产环节和会计账务处理流程,这样可以让学生练习每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通过实训资料中的凭证、账簿等素材增加实践体验,缩短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另外,实训过程将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单项实训主要练习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在这个过程中重点练习各个分配方法的应用、费用分配表的编制、凭证的填制、账簿的设置和登记等基本技能,使学生对整个成本核算流程和账证表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综合实训侧重于在不同的企业背景下,各项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练习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将成本会计理论和核算方法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成本会计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改革还在继续,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多样化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公式和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内容繁杂而且比较枯燥。目前大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训辅助的教学手段。长时间的讲授和实训,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需要向多样化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课”、“空间课堂”、“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蓬勃发展,在这些模式下课堂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过程更生动形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成本会计未来的教学可以结合学校资源和学生情况,适当融入新型教学模式。(二)转换思路,强化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的会计岗位需求有限,一般无法安排全部学生对口实习,但是可以转换实习思路。一方面,学校聘请专业学者或有经验的企业成本会计人员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成本会计的最前沿研究成果和企业实际工作中积累的成本计算的技巧,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成本会计专任老师可以走入企业,向不同类型的企业学习了解其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特点和企业管理要求,积累一手的资料,将行业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成本计算工具,融入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共赢。(三)借助职业技能大赛平台,强化教学效果目前,各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通常会在校内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成本会计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未来可以考虑在会计专业职能技能大赛中增加成本会计竞赛项目,将教学内容和企业成本会计实务操作有机结合,在竞赛中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高校转型发展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改革,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改革路径,培养合格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罗丽萍,蒋红芸.成本会计课程嵌入式实训教学模式效果探讨[J].教育观察,2017(1)

[2]范晓娥.高校转型改革背景下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为例[J].财会学习,2017(3)

[3]田慧文.基于翻转课堂的《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才智,2017(2)

[4]施颖.职业教育名师空间课堂《成本会计实务》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

停工损失账务处理范文4

[论文摘要]在电大学习的教考分离中,成本会计的历年 考试 反映出的问题颇多,成绩时好时差,学生学习中也感觉课程偏难,表现出失去学习兴趣,惧怕烦琐的 计算 这一现象。因此,通过对考试的简单分析,提出几点教学中的体会愿与财会专业的老师及学生共同探讨。

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后的又一门专业课,课程内容主要是制造业产品成本的核算与分析。从事电大教学以来,本人一直担任着本课程的教学,从历年通考结果看,成绩时好时差,学员也普遍反映课程偏难。作为这门课的任课教师,在此对成本会计的统考及教学提出几点体会,愿与大家探讨。

一、成本会计统考分析

电大教学采用统考制,在2006年以前采用中央电大统一出卷考试,2006年江苏省由省电大统一命题考试,也就是所谓的教考分离,历年考试成绩出现时好时差的原因,现分析如下几点:

1、复习资料题目未涉及部分的出现。复习资料是学生考前复习的重点,成本会计计算分析部分可考的内容较多,如果在资料中未涉及的计算内容与方法出现在考卷中,其结果必然只能是平时学的较好的一部分同学能给予解答。而成本会计计算分析中的大题目所占分值一般较大,这必然使得一些仅依赖于资料的同学造成大量失分。如在一年的资料中没有涉及到的平行结转分步法出现在考卷中,又一年的资料中没有涉及到的制造费用按年度分配率分配法出现在考卷中,以上题目所占分值均在十五分以上。

2、课程可考的内容较多。成本会计在计算部分可考的内容较多,包括从材料费用到其他费用的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四种计算分配方法,制造费用的两种归集程序和四种分配方法,废品损失与停工损失的单独核算内容,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七种分配方法,产品成本的五种计算方法以及成本还原方法的计算要点,连环分析法在原材料费用总额分析与可比产品降低任务完成分析中的应用等。

3、课程偏难的诠释。学生反映课程偏难的原因可分析如下几点:1缺乏产品生产与核算的程序概念,成本生产有着不同的生产流程其核算也是环环紧口,虽然在教学中老师会给予讲解,但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缺乏实践工作,因此较难理解掌握。2计算烦琐且共性部分容易混淆,成本会计计算量较大,大的题目往往要分几个步骤才能完成,在学习中一部分同学只求一知半解,怕烦,不善于深入理解、钻研,另外成本核算最终是将成本计算对象的各项生产费用经过费用的分配计入该对象中从而完成成本的计算,其中的各项费用的分配有其个性也有其共性,学生容易混淆。3会计基础知识薄弱,有些同学在进入成本会计学习时,基本的会计知识掌握较差,有些甚至还未入门,加上课程较烦琐,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成本会计教学体会

鉴于成本会计实践操作性较强,计算内容较多,如果仅靠考前的抱佛脚,依赖局限于资料上的计算题,且考前在老师的解答下勉强会做,其结果只能是若考题不在资料中或者略有条件变动,就难以给予正确的解答。因此要想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作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学习中一方面要下工夫,另一方面要掌握课程的特点,善于发现不同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 总结 归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了解课程特点,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成本会计围绕制造业成本核算展开,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就是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按照核算的要求,逐步进行归集和分配,最后完成各种产品生产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计算。这里强调两个字“逐步”,这表示成本核算是顺序完成,各环节工作紧密联系;这里又强调“各项费用的归集分配”这表示成本计算就是将各成本核算对象的费用逐步归集分配计入每个对象中,就形成了该对象的成本。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也是这门课程贯穿始终的线索即:“①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②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③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的归集分配——④各种产品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的计算。” 这好比成本核算的主干,每个主干部分又包括许多的内容与方法。因此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一线索,一方面要注意教材各章节内容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注意成本核算每一步的内容和采用的多种方法,这些都是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2、理清思路,寻找共同点。成本核算是对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各项费用逐步的进行归集分配而完成的,每一步中包括许多的内容和方法,但学习中要善于发现它们共同的点,灵活学习,掌握方法,作到举一反三。1、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包括:原材料费用的分配、燃料费用的分配、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工资费用的分配、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折旧费用的计提分配、利息费用、税金及其他费用等的核算。这一内容的共性在于:各项费用的分配均按用途进行,属于产品直接用的又专设有成本项目的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帐户、属于基本生产车间耗用及产品直接用的但没有专设有成本项目的计入“制造费用”帐户、辅助生产部门用的计入“辅助生产成本”帐户、行政管理部门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并分别从各要素费用所属帐户的贷方转出。2、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主要是针对劳务性的辅助生产费用,首先要将在要素费用分配中计入某劳务“辅助生产成本”帐户的发生额汇总起来,再把汇总的辅助生产费用总额在它的劳务受益者之间分配,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及基本公式外,还应抓住它们的共同点:某辅助生产劳务费用经分配以后,其所属的明细帐户余额为零,最终

的分配按用途进行,其他辅助生产部门耗用的计入“辅助生产成本”所属的明细账户,基本生产产品耗用的并专设成本项目的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帐户,车间耗用的计入“制造费用”帐户,行政管理耗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并从所分配的辅助生产成本所属名细帐户的贷方转出。3、制造费用的分配主要是针对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首先要将在要素费用分配及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中计入某个车间“制造费用”帐户的发生额进行汇总,再把汇总的费用总额在该车间的生产产品间进行分配,分配方法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以上四种方法都是要求掌握的,前三种方法是将某车间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总额在该车间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经分配后,“制造费用”帐户余额为零,不同之处在于三种方法所用的分配标准不同。而第四种分配方法与前三种截然不同,该方法在分配时不考虑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而是按年度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乘以某种产品本月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 计算 该产品本月应承担的车间制造费用,用这种方法分配,“制造费用”帐户月末会出现借方或贷方余额。制造费用分配的结果是:某产品应承担的分配额计入该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明细帐户,并从该车间的“制造费用”帐户的贷方转出。4、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是产品成本核算的最后一步的费用分配,经过前面各步骤的费用分配,我们已经将某种产品的生产费用按成本项目计入了该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明细帐户,接下来月末我们要把该产品的上个月没有完工的(该月初)在产品费用加上归集的本月发生的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教材中介绍了七种分配方法,在掌握这七种方法时,要理解并结合某产品“基本生产成本”名细账户中四项生产费用的衡等关系。

三、结合成本核算程序,掌握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核算是按照核算对象逐步完成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按什么对象、什么要求进行,这是费用分配的前提,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其核算对象与要求是不同的。关于成本计算方法,教材分五章介绍了五种方法,按照成本计算对象命名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另外两种辅助方法,一是为了简化成本计算的分类法、二是为了加强管理、控制成本的定额法。掌握成本计算方法,一方面要把费用分配与成本计算方法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结合工艺流程掌握计算方法的特点。1品种法,按产品品种归集费用,从①要素费用的分配—②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③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的分配(以下简称:各项生产费用的顺序分配)均按照产品的品种进行归集,最后完成每种产品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2分批法,按产品的批别进行各项生产费用的顺序归集与分配,在有完工产品的当月,将该月归集在某批次产品的生产费用累计数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完成分配。3分步法,按产品的成本计算步骤进行各项费用的顺序归集与分配,分步法分逐步结转分步法与平行结转分步法两种,对这两种分步法的学习,关键在于掌握它们的成本计算程序。逐步结转分步法的成本计算程序是:按每个成本计算步骤开设成本计算单,第一步骤成本计算步骤按成本项目归集本步骤的生产费用,并在月末将本步骤的生产费用在该步骤的完工产品(半成品)与在产品间进行分配,并转出完工的半成品成本;第二步骤是将半成品库发出的半成品或着第一步直接转入的半成品的进一步加工,最后将各步骤生产费用计入产成品份额加以汇总就是产成品的生产成本。4分类法需要掌握的要点是:按每一类别的产品开设成本计算单,并将该类产品的各项生产费用按成本项目归集在成本明细账中,月末计算出该类产品完工产品的成本,接着按要求的分配标准将该类完工产品的各项目成本分配给类内的各种产品,最终计算出各种产品的成本。5定额法需要掌握的要点是:在计算出产品的定额成本的基础上,调整各项需调整的差异,最终计算出产品的实际成本,计算公式如下:产品实际成本=产品在现行定额下的定额成本+(—)脱离现行定额的差异+(—)原材料或半成品成本差异+(—)月初在产品变动差异。其中公式中的每一项的正确计算是此方法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学习中体会。

停工损失账务处理范文5

 

【摘要】环境价值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实施环境管理将成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在企业环境会计管理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操作性强、适于推广的环境会计管理体系,缺乏对资源环境的价值分析、成本估算及有效信息披露。文章探讨循环型工业企业的环境会计管理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应构建扁平化组织机构、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环境会计要素界定、加强环境作业成本分析和预算控制、引入独立环境报告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关键词】循环经济 环境会计核算 作业成本 预算控制 独立环境报告

 

一、环境会计研究综述环境会计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以1971年比蒙斯(f.a.beams)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j.t.marlin)的文章《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环境会计是从环境影响的角度对传统会计系统下的经济活动予以研究,围绕着自然资源如何补偿这一主题,着眼于高效利用资源,对环境会计各要素做出确认、计量和报告。

(一)国外环境会计研究:尚无共同接受的专业标准国外环境会计研究是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并存的局面。宏观方面,研究视角开阔得多,环境会计早已超出会计学范畴,而是通过对与环境有关指标的收集和整理,以及相应经济学模型的测算和分析,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微观方面,研究重点集中在信息披露方面,包括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披露。

1.环境会计研究开展较早的国家。

美国是最早对环境会计和报告提出规范要求的国家。美国环境管理署(epa)早在1980年就根据《综合环境反映、赔偿和责任法》,又称《超级基金法》,要求对环境清理成本的潜在责任方予以确认和揭示。1985年,修改为《超级基金补偿和再授权法》要求对规定的化学物资和危险物资进行专门报告(hutchison,2000)。[1]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则制定了相关准则,以帮助企业正确预计其具体的环境费用,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对企业环境报告与信息披露实行监管。sec了《财务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条例》、《非财务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条例》、《财务报告政策》、《会计专门公告》,主要涉及环境风险事项、环境负债、环境清理成本等具体会计与报告问题。sec与epa达成协议,由epa按季向sec提供各公司的环境信息,sec利用这些信息来评估企业是否对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做了恰当足够的披露。sec对一些环境问题严重而未能适当披露环境负债的企业进行处罚。日本是目前世界上环境会计体系发展得较完善的国家之一。

日本在2002年颁布的《环境会计准则(2002年版)———为环境会计准则2002年版的理解》由《环境会计准则2002》、《问题与解答》、《事例编》三部分组成,就环境会计的定义、环境报告的内容、环境要素的确认计量等给出具体标准。2004年3月,颁布了《环境报告书指南2003》,明确环境报告书的定义和基本机能,还颁布了《环境成本分类细则2003》,更为详尽地列示环境成本分类。2005年2月颁布《环境会计指南2005年版》,6月颁布《环境管理会计方法工作指南》。英国在1997年颁布了一份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文件《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鼓励最大的350家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它们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瑞典、荷兰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把环境报告的编制和披露列为对企业的强制性要求。澳大利亚也在1999年的《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法案》中要求企业在年度报告中提交环境报告。

2.联合国及其国际组织的相关研究进展。1998年2月,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要求将环境成本、负债等确认和披露列为重点,这是目前国际上第一份关于关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系统完整的国际指南。[2]欧盟1990年《有关环境信息公开自由指令》,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推行环境管理体系和报告制度,1993年了《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1992年英国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环境管理制度的国家标准文件bs7750。199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起草全球性环境管理和环境审计标准文件iso14000系列,强调了环境管理的系统观与过程观。2003年,联合国、欧洲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世界银行等五大组织在总结各国环境经济核算经验的基础上,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seea-2003》的最终修订版本,把国际宏观环境经济核算推向一个更高水平。

(二)国内环境会计研究:相对滞后,实务操作性不强相对于国外开阔的研究视角,我国环境会计研究范围与国外的微观环境会计研究范围大致相同,研究重点放在会计计量、财务报告、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系统领域。环境会计要素是环境会计研究的基础,本文拟从环境会计要素角度,研究环境会计要素的界定及核算问题。经文献查阅,学者们主要围绕环境会计要素内容、计量单位、计量基础和计量方法进行研究。长期以来,人们对环境会计研究对象的认知角度不同而出现了对环境会计要素的不同认识。汪小英(2002)认为环境会计是围绕自然资源的耗费应如何补偿这一主题,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学科。[3]

可见,其所指的环境资产就是自然资源资产。王冬莲、曹建安(1999)认为环境会计是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确认为环境资产,实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偿耗用制度。[4]其所指的环境资产包括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资产。许家林、王昌锐(2006)在依照会计确认标准对环境资产和环境成本的内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只有符合资产确认标准而被资本化的环境成本才构成环境资产的主张。[5]朱纪红(2006)则从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角度研究,探讨了环境成本及收益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6]许亚湖(2006)以外部环境因素为对象,从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环境四个方面探讨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核算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7]王维鸿(2007)从环境会计科目设计角度,认为不需打破传统会计理论体系,只需在现有财务会计科目体系基础上,增设与环境有关的一级或明细科目。[8]对环境会计计量单位,大多数学者主张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兼用实物单位。

耿建新、张宏亮(2006)认为宏观环境会计核算的环境成本数据严重虚拟化,不能转化为企业等微观主体的会计成本,难以形成对微观主体的激励作用。所以,应加强会计协调与研究工作,实现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与环境核算制度的接轨。[9]对于环境会计计量基础,具有多重性,如现行成本、重置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和替代成本等。对环境会计计量方法,主要有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替代品评价法、预防性支出法、恢复费用法、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资产价值法、调查评价法等。[10]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在环境会计和报告方面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许多国家都在研究环境会计核

--> 算方法,理论研究和实践上取得很大的进展,但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公认的环境会计核算模式。21世纪的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长,使我们既成为经济大国,又成了一个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国家,这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循环经济势在必行。与国际会计界在环境会计问题方面的积极态度和取得丰硕成果相比,我国会计界的研究略显薄弱。本文从环境会计管理角度,研究工业企业如何体现由循环经济带来的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损失,并合理量化为货币价值,以经济核算与管理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目前循环型工业企业环境会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很多与环境相关的原始信息未被收集很多与环境相关的原始信息未被收集,如产出废弃物、环保投资、企业诚信、资源消耗产出率等。这些信息之所以未被收集,主要原因是:(1)环境成本的界定不清楚;(2)目前外部环境成本大多没有纳入环境会计核算范围之内,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污染环境而造成居民健康损害和财产损失、动植物损害等,企业不愿意考虑相关信息的存在;(3)某些信息的评价和收集必须有企业外部人员的参与。

(二)环境会计要素核算内容的界定问题企业要进行环境会计核算,首先应理清环境会计要素核算范围。然而,环境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是会计一大难题,目前存在种种争议,如环境资产,传统会计认为,资产是企业拥有的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那么,环境资产是否为企业为生产产品而购入的自然资源,还是仅仅包括达到了国家环保标准的环保设备、无形资产及环保存货;企业占用的生态环境(如森林、湖泊)是否属于环境资产;企业为了保护环境、防范生态破坏,在制造和使用产品过程中对环境的维护支出如何进行资本化、费用化界定;环境支出如何进行成本归因,将其分配到产品中;核算时环境明细科目如何细分,目前许多企业只在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等明细科目中体现“排污费”“、绿化费”“、环保罚款”,而其他环境支出未能细分,如企业环保投资、人员经费、环境预防支出等未能很好体现,没能抓住节省成本的机会等等。

(三)财务流程远离业务流程,难以发挥财务分析、控制职能

1.缺乏环境预算的科学编制及控制。

(1)环境预算编制比较粗放。许多企业只注重产品生产预算、销售预算,不重视环境预算。环境预算反映的角度较单一,如只反映环境费用支出预算,如排污费等,缺乏从产品、客户、渠道、区域等支出流向角度分析费用形成原因及其结构。

(2)环境预算控制中很少有增值意义的预算分析。企业日常会计管理以核算为主,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缺乏价值管理,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缺乏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固定预算体系过于僵化,缺乏有弹性的环境预算体系,无法及时有效比对环境预算指标与企业价值量的发展变化情况,难以加强对各部门环境措施的监管。

2.缺乏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环境成本价值分析。目前企业较多使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核算,缺乏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角度进行作业分析,更谈不上利用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进行价值分析。作业成本法优点在于对企业进行成本价值分析,通过控制每个作业中每一个成本点的增值,实现对各种资源的调配和平衡。

(四)传统财务报告不能全面评价企业业绩

1.缺乏独立的环境报告。目前我国环境会计具体准则空缺的情况下,有学者提出企业应首先考虑采用补充报告模式,[11]以弥补我国企业财务报告中关于环境报告的缺陷。即保持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不变,通过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报告内容等方式,反映环境成本、预算执行情况、绩效等。但这种方法有局限性,因为企业环境绩效中有很多因素是不能货币化的,有些项目虽然能货币化,但在计量上不可靠,不能够完全包含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所要求的信息。

2.未将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与宏观环境经济核算衔接。开展宏观环境经济核算需要企业会计核算的支持。目前来看,无论是seea还是我国已有的环境核算体系框架之中,都没有强调甚至忽略环境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的衔接问题,使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与微观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相脱节:一方面企业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不能直接为环境国民经济核算所用,加大了数据取得与处理成本,另一方面,宏观环境会计核算的环境成本数据严重虚拟化,不能转化为企业等微观主体的会计成本,难以形成对微观主体的激励作用。所以,应加强会计协调与研究工作,实现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与环境核算制度的接轨。

 

三、循环型工业企业改进环境会计管理的建议

(一)企业各部门协同运作,构建扁平化的组织机构过去企业组织体系按照职能部门来划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出发,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较差,难以合理处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问题。而扁平化的组织机构能合理整合企业资源计划,使企业流程达到最佳运行效果。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环境和能源小组,或称环境管理中心,从各部门中抽出人员组成统筹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指导和协调各部门,避免出现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

(二)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集成平台财务业务一体化平台应包含一个大型的中央数据库和按价值增值单元建立的众多分数据库。当环境业务发生时,业务部门将经过确认的单据保存在业务单据数据库文件中,会计部门通过平台将环境信息转换为环境记账凭证;当企业需要从财务和业务视角生成相应报表时,通过生成报表系统从共享数据文件中实时获取数据,自动生成相应的环境报表。另外,每个价值增值单元可预先置入相关的环境预算指标,当价值活动未达标时,自动发出警示信号,提示要采取相应改进措施。

(三)企业环境会计要素核算内容的界定应根据资源环境的产权界定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企业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易购入自然资源(如土地使用权、水、矿产等),另一方面,还无偿占用企业所在地的生态环境(包括森林、湖泊等)。企业拥有自然资源的经营、收益权,但同时应承担对环境资源的维护及补偿责任,对环境资源的维护及补偿成本应纳入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中。对环境的显性破坏应计量并披露在会计报表中,对环境的隐性破坏由于计量困难,则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为强制事项进行相关披露。

1.环境资产。环境资产的确认应符合资产概念并结合环境特点。企业购入的自然资源(如水、电、煤、天然气、工业原料、金属或非金属矿物、生物资产等),当然属于环境资产,另外,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目的是要花费代价的,同样形成环境资产,如烟尘、污水处理固定资产购置及其改造、环保无形资产(绿色产品标志认证费、环保研发支出中可资本化的部分、外购的排污许可证费)、环保存货的购置等,均属于环境资产。另一方面,与我国宏观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企业无偿占用的环境资源应在备查簿中反映。

2.环境负债。环境负债是由于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当由企业承担的、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义务。因此,环境负债包括企业通过借款购置环境设备和存货、运营过程中发生应付环境费用、应付罚赔款、隐性负债等,可能涉及短期或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其他应

--> 付款、长期应付款等环境负债。

3.环境所有者权益。环境所有者权益为环境资产减去环境负债的结果,反映企业所有者在环保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社会责任和绩效。环境所有者权益还应包括财政拨付的专门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基金,社会统筹的环保基金,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环保基金等用于环保的专项基金。

4.环境收入。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销售收入,可直接认定为环境收入。我国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里也有相应政策,即企业利用环保设备生产产品取得的收入,按90%作为应税收入。企业因环保制度的执行而享受税费返还、奖励等也应认定为环境收入。此外,现行会计核算对于节约的成本费用不进行账务处理,但此事项属于环境事项,是企业实行环保政策后,对于废物再利用所实现的负流出,应视同环境收益。因此,企业利用“三废”产品,如废水、废物再利用所节约的成本费用、取得环保低息或无息贷款的减息收入均可作为环保收入核算。

5.环境费用。若一项支出不产生未来效益,或未来效益不符合确认环境资产的标准,那么此支出应确认为环境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可按环境费用性质设置明细账户,如“环境研究费用”(如环境研发机构运作费用、绿色产品、环保设备研究费用及人员工资等)、“环境预防费用”(如环境监测费用、日常维护费用等)“、环境治理费用”(如对大气、土地、水污染的恢复支出、停工损失、环境资产减值损失、排污费、环境税费)“、环境发展费用”(包括公众形象成本,即与企业环境业绩相关的企业形象支出)等。

6.环境利润。环境收入减去环境费用后的结果,反映企业的环保业绩。

(四)加强企业环境作业成本分析和环境预算控制

1.利用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进行分析和有效控制。企业涉及环境事项的环节主要有:(1)产品设计;(2)资源采购;(3)产品制造;(4)储存、运输;(5)废弃、回收;(6)厂区环境美化。首先,将发生的环境成本归集到相应作业成本库中:产品生产消耗环境资源作业、职工健康损失作业、大气污染损失作业、水污染损失作业、噪音污染损失作业、土壤污染损失作业、厂区环境美化作业。其次,按成本动因将环境成本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成本动因是环境资源消耗量(包括研发、生产、回收、美化阶段)、职工人数、设备工时、二氧化硫排放量、粉尘排放量、废水数量、噪音大小(分贝)、土壤中酸碱或重金属含量等。

2.建立同步化环境预算控制体系。预算的编制应以责任中心的划分为基础,企业环境管理中心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循环经济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及推进步骤,并针对形势变化进行滚动修订。环境预算下,各项支出的用途都清晰地与产出结果相联系,实现绩效与预算的匹配。(1)生产部门编制单位产品消耗物料定额,根据生产流程制定环境支出标准。(2)采购部门编制材料的期初期末库存预算,并对采购渠道、采购质量做出说明。(3)销售部门从产品、客户、销售地区等多个角度编制环境预算,为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4)非生产部门编制自身消耗物料定额。(5)信息管理系统汇总企业各责任中心的各种物料总需求量、耗用量、产品销售状况。系统自动显示业务活动的本月预算数、本月预算已经执行数、年度总预算数、本年预算已经执行数等信息,对预算进行审批和控制。

(五)引入独立报告模式,并与宏观环境经济核算衔接

1.引入独立环境报告模式。我国目前环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与《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前者侧重于对资源的核算,同时兼顾了环保支出与环境成本;后者侧重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实物量与价值量核算。企业采用独立环境报告模式,即保持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不变,另外根据我国宏观环境经济核算框架的要求,在企业正常会计核算基础上对环境事项进行单独反映,一方面对现有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冲击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数据与宏观环境经济核算衔接,避免了宏观环境会计核算数据严重虚拟化以及不能转化为企业等微观主体的会计成本的现象。独立环境报告应进行价值量和实物量混合编制,价值量包括环境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环境现金流量变动等,实物量包括环境资源投入量、产出量信息。

2.构建企业环境会计核算表,与宏观环境经济核算衔接。企业环境会计核算表应由环境实物量核算表、环境价值量核算表、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核算表组成。

(1)环境实物量核算表:环境实物量核算表包括两部分内容:①目前纳入资产核算的环境资产实物量和未纳入资产核算的生态资源实物量。反映企业环境资产和生态资源的现有存量。②环境污染实物量。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污染实物量。主要是从污染量角度,反映水、大气、固体的污染状况。

(2)环境价值量核算表。与上述环境实物量核算表相对应,环境价值量从货币单位核算角度,反映企业环境实物对应价值或价值的减损。环境价值量核算表包括两部分内容:①目前纳入资产核算的环境资产价值和未纳入资产核算的生态资源价值;②环境污染损失。包括显性损失和隐性损失,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污染带来的环境罚赔款、清理费用、失去的订单、对商誉造成破坏、或有负债等。目前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事项则根据其重要性程度持续披露。

(3)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核算表。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核算表主要从当期流量角度反映企业环境保护力度和效果。包括两部分内容:①环境保护投入。反映企业环境资产的增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付出或耗用环境资产而发生的环境费用;②环境保护产出。包括企业环境收入,反映环境保护效果。四、结论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管理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与环境相关的许多原始信息未被收集、环境会计要素核算内容存在争议、财务流程远离业务流程、缺乏科学的环境预算管理及作业成本分析、现行企业财务报告体系未能独立披露环境信息、微观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与宏观环境会计核算相脱节等。在探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构建扁平化组织机构、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环境会计要素界定、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环节进行环境作业成本分析和预算控制、引入独立环境报告及构建环境会计核算表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pohlen t l,farris t.reverse logistics in pla stics recycl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1992,22(7):35-47.

[2]rogers ds,tibben-lembke r s.goingbackwards:reverse logistics trendsand practices[m].nevada reno:reverse logistics executive council,1999.

[3]汪小英.关于环境会计计量问题的思考[a].环境会计专题[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王冬莲,曹建

--> 安.环境会计中的确认和计量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5]许家林,王昌锐.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j].会计研究,2006,(1).

[6]朱纪红.企业环境成本与收益的确认及其对经营成果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9).

[7]许亚湖.企业外部环境成本会计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会计),2006,(12).

[8]王维鸿.关于企业环境会计制度设计的构想[j].会计之友,2006,(7).

[9]耿建新,张宏亮.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及其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