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康复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见疾病康复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见疾病康复护理范文1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0),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治疗后患者的基本认知能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SSS评分、B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SS评分、BI评分较治疗前均大幅度降低,但观察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在心算、数字工作记忆、汉字快速比较、双字词的认知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老年脑梗塞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语言及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康复护理;老年脑梗塞;认知;预后

老年脑梗塞是神经内科中的常见疾病,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氧或缺血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行软化、坏死,占所有脑卒中的80%,发病原因多与脑血管病变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等[1]。该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发病后具有较高病死率和致残率,脑梗塞后,多数患者都会出现智力、认知功能、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如何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认知功能及预后,是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本研究旨在分析康复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和预后方面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所选患者经CT、MRI检查后均确诊为脑梗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按不同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9.3±3.6)岁;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70.1±3.5)岁,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护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纳入标准:年龄大于60岁,患者均为首次急性发作,且生命体征平稳,在48h内病情无进展,病程低于1周。(3)排除标准:严重意识障碍者,痴呆或耳聋者,有酒精依赖史患者,依从性差的患者。

1.2护理方法。

1.2.1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护理,主要包含心理护理和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如下:(1)心理护理:由于多数患者发病后会有认知及运动功能障碍,因此患者想尽快恢复健康,肢体康复讯训练过度,超过身体负荷,当身体练习情况并未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患者会出现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当及时给与心理疏导,制定康复目标,并为患者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本病,并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肢体康复训练:卧床期间保持良好肢位,定期变换,在床上进行四肢关节主动、被动活动,待肌肉稍微恢复后,可进行起立、步行、立位等平衡训练,1次/天,45min/次。

1.2.2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包括密切关注生命体征,保持皮肤清洁,帮助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给予心理疏导,平衡膳食结构等护理。

1.3观察指标。参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2](S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参照Bathel(BI)[3]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参照基本认知能力评价患者认知功能。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间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SS评分和B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但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护理后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但观察组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观察组在心算、数字工作记忆、汉字快速比较、双字词的认知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老年脑梗塞是神经内科中的常见疾病。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约有60~80的脑梗赛患者会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据有关文献报道,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增强脑神经的可塑性,从而改善患者注意力以及学习力等认知功能[4]。而康复护理则是护理人员通过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并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使患者恢复认知和肢体功能的护理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后,两组的S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认知能力,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心算、数字工作记忆、汉字快速比较、双字词的认知能力均优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进一步肯定了康复护理的护理效果。综上所述,针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恢复肢体、语言和认知功能,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沈设芬,李瑛,毛云英,等.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4):98-99.

[2]黄洁.康复护理对脑梗塞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分析[J].现代养生,2015,22(9):186-186.

[3]吴雪婷.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及预后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014,26(15):124-125.

常见疾病康复护理范文2

【关键词】脑血管偏瘫;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脑血管偏瘫多由于血管阻塞引起,患者多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随病情的恶化,患者的肌体运动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患者偏瘫。及时接受治疗对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改善其肌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配合护理能提高治疗效果。我院为研究63例脑血管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均于患者处于康复早期各个阶段实施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63例经我院确诊为脑血管偏瘫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9例,年龄37-76岁,平均(47±3.5)岁;女34例,年龄38-75岁,平均(49±3.5)岁。所有患者病程为5-9年,其中,急性脑梗死26例,脑出血37例。

1.2康复护理

1.2.1急性期的护理患者处于急性期阶段,护理人员对其进行优质护理服务:①贴心的给予慰问,采用肢体语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消除患者心中的恐惧、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告知我院医师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管理能促使病情得到缓解。②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按摩干预,针对患者已瘫痪的肢体部位进行按摩,力度保持适中,经护理人员规范按摩后,有利于患者已瘫痪的肢体部位淋巴循环、血液循环,从而提高局部皮肤与肌肉的营养支持,改善瘫痪部位的状况[1]。③护理中,被动运动的运用主要是在改善患者瘫痪肌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被动运用正确规范操作,采取“由上往下,由近至远”的被动运动形式引导患者进行被动运动,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四肢进行舒展,四肢重复弯曲、伸直等动作能改善瘫痪部位的状况。

1.2.2恢复期的护理护理人员在恢复期护理阶段需着重于加强患者的肌体运动,鼓励患者积极参与难度适中的运动,提高瘫痪部位对运动压力的敏感度,逐渐恢复肌体功能。患者积极参与护理人员为其制定的运动方案能有效恢复其神经功能与肌体功能,降低其残疾率。运动改善患者的肌体功能可有利于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为及早出院重返家庭奠定保障。

1.2.3心理护理因绝大多数患者对脑血管偏瘫缺乏必要的认识,心理多表现为恐惧、紧张及焦虑等不利于治疗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可为患者开展知识讲座会,会上由我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疑惑。与此同时,我院护士长对患者普及护理管理在该疾病治疗上的应用价值,同时详细讲述我院护理管理实施的具体方案及患者需配合的相关事项,让患者对护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增强积极配合护理的自信心,消除心中恐惧的情绪。

1.3观察指标分别对每位患者接受康复全程护理各阶段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利用医学测定仪对患者恐惧、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指数进行测定,同时记录患者运动时间。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数据选择(χ±s)表示,两组比较进行t检验,P

2结果

2.1康复护理效果脑血管偏瘫患者康复护理期心理状态优于护理前,证实了对处于康复期的脑血管偏瘫患者实施护理能促进其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效果分析从我院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63例脑血管偏瘫患者经我院医护人员共同精心护理后,均获取了护理效果,加快其预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具有明显差异,护理前,患者恐惧、焦虑、紧张指数分别为77.1±23.2、83.2±31.7、79.6±12.5,护理后,患者的恐惧、焦虑以及紧张指数均有所下降,分别为52.4±14.6、67.1±13.3、66.3±10.4,因此,护理前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血管偏瘫是不容忽视的重症,若没有及时得到治疗,随着病情的恶化,患者可完全丧失肌体功能,严重者处于瘫痪状态,不仅制约了正常的日常生活,且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临床诊断中,脑血管偏瘫的发病人群较为广阔,年龄38-76岁,因此,步入中年的男女应尤为注意对该疾病的预防。定期体格检查是最有利于预防脑血管偏瘫的措施,前往医院进行体格检查能彻底了解自己的全身状况,为疾病治疗争取最佳时机,促进疾病的治疗效果[2]。例如,常见疾病中风,该疾病是导致患者出现瘫痪的罪魁祸首,若及早发现该疾病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中风完全可以预防,恢复患者正常的生活状态。

一旦确诊患者已患脑血管偏瘫,对其进行及时的治疗至关重要,治疗期结束后,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管理能加快其身体机能恢复的进度,提高生活质量[3]。我院对63例脑血管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均取得了显著疗效,患者的心理状态相对于护理前有所缓解,促进患者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加快了肌体功能改善的进度。

综上所述,我院对63例脑血管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获取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患者运动时间为(40.3±12.5)min,与护理前对比,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李福.早期护理管理对脑血管偏瘫患者的应用分析[J].中国残疾杂志,2011,03(15):102-103.

常见疾病康复护理范文3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177

胃肠疾病是临床诊疗中的常见疾病, 多采用手术进行治疗。本研究分析快速康复护理在胃肠外科中的应用效果, 为此随机选择本院2013年2月~2015年9月收治的72例胃肠外科手术患者作为探讨对象,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2月~2015年9月收治的72例胃肠外科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年龄25~78岁, 所选病例均符合胃肠疾病相关诊疗措施及手术指征[1]。根据护理干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6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58.93±2.48)岁。手术类型:胃部手术15例, 结肠、直肠手术16例, 其他5例。对照组男25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59.08±2.51)岁。手术类型:胃部手术14例, 结肠、直肠手术16例, 其他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为其开展围术期护理, 并严格按照医嘱相关及胃肠外科手术相关护理流程执行相关工作。观察组患者接受快速康复护理,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2. 1 术前护理 开展手术治疗前,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实际心理状态, 对其进行对症心理护理干预, 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减少心理负担;术前要对患者饮食情况进行干预, 术前禁食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但是禁食后会降低患者对手术治疗的耐受性。为此, 快速康复护理强调术前1 d为患者进行糖水补充, 有效缓解手术操作对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损害[2]。

1. 2. 2 术中护理 胃肠手术过程中, 往往需要对患者进行补液治疗。但是, 快速康复理念认为, 为了促进患者胃肠功能快速恢复, 要对术中液体输入量进行严格控制, 进而有效缩短排便及排气时间, 减少术后不良并发症。同时, 对围手术期液体输入量进行严格限制, 还能够为患者节省大量医疗费用。

1. 2. 3 术后护理 快速康复护理提倡术后不为患者留置胃肠减压装置, 并对患者术后早期的饮食进行科学指导。麻醉复苏期及清醒期,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严密观察, 发现无潜在风险后, 及时给予患者适量温开水进行润喉处理, 观察患者肠鸣音恢复正常后方能进食流质食物, 并逐渐向半流质饮食过渡。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排便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排便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胃肠外科手术类型多样, 可为多种胃肠疾病提供良好的治疗。为患者围手术期提供对应护理干预措施, 能够明显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快速康复护理以循证医学为前提, 可有效减少患者手术应激反应, 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推动作用[3, 4]。同时, 与传统护理干预模式相比, 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具有一定颠覆性, 例如提倡术前1 d不禁食、围手术期液体输入量控制及不留置胃肠减压装置等。

常见疾病康复护理范文4

【摘要】目的:对患有脑卒中的患者进行康复方面的护理,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4月到2011年1月收治的患有脑卒中的患者,共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常规的临床的一般疗法,配合基础性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施行康复护理。时间为4个月,使用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价方法分析其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治疗组的好转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得多,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卒中;康复护理

在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当中,脑卒中十分普遍,而且最近几年当中,越来越多的中年人甚至年轻人也有患此种疾病的,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是突然发病,并且导致病人残疾甚至死亡的概率非常高[1]。近几年在治疗技术的提高,已极大地降低了致死率,但是病人的残疾率并没有明显下降,现在的概率还是70%到80%,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生活能力因此丧失,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由此加重[2]。最近在康复领域的发展,这种情况得以改善,合理的康复锻炼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本院为进一步观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特进行了此次试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09年4月到2011年1月收治的患有脑卒中的患者,共6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34例,女性患者有26例,年龄在45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0.14±2.72)岁,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

1.2康复方法:对照组的患者使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患者的常规护理;治疗组的护理除了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之外,还进行有关的康复护理,主要的方法有:(1)心理方面的康复:医务人员对患者要及时地疏导其心理,让其心理负担尽量减轻,同时对患者介绍脑卒中的相关知识,使其增强治愈的信心;(2)身体功能的训练:训练患者的坐、站以及行走等基础动作;(3)刺激康复:对患者的触觉以及肌肉等四肢的感觉器官进行电生理的刺激;(4)对患者的患侧进行按摩。持续时间是4个月。

1.3疗效评定的标准: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有关脑卒中的疾病质量控制分为以下几个标准:(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比之前减少了91%~100%,无致残;(2)显著进步:评分比之前减少了46%~90%,致残程度是1到3度;(3)进步:评分比之前减少了18%~45%;(4)无效:评分比之前减少的程度在18%以下。前3项归结为有效,其他的为无效[3]。除此之外,对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使用CSS以及ADL进行评分,观察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0对本组的资料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使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P

2结果

经过4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对照组有显著的优势,有效率比对照组明显高,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据有关研究报道[4],在临床上致死率位列前三的疾病当中,脑卒中就是其一,最近几年,在我国,这种病无论是发病的概率,还是导致死亡或者导致残疾的比率都是一个上升的趋势,临床学者以及社会群体对此种疾病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长期以来,医护人员一直在研究探讨比较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护理方法,目的在于降低此种疾病的高致死率以及致残率,这个课题已经成为医学界的重要项目[5]。目前的情况是,能够存活下来的患者中,超过一半是伴随着各方面的障碍,只是其程度不同,导致其在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大幅度下降[6]。当前的众多研究显示,脑卒中的患者虽然神经方面的功能受损严重,但是中枢的神经系统因其特定的结构与功能,在此时会发挥出自身的代偿能力,甚至还可以让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重组,这就是为什么在进行康复训练之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得以较好的恢复。所以,对患有脑卒中的患者在早期就进行康复方面的护理以及各项身体功能的训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药物的治疗作用是不能取代这期间进行康复护理所产生的效果的。

康复医学在医学界是一门新的学科技术,在几十年的发展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之后,康复医学在治疗脑卒中方面的独特临床疗效逐渐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同。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其在对患有脑卒中的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通过正确的康复护理,脑卒中患者群体可以显著降低病死以及致残的几率,能够最大限度地让患者从身心受到重创的状态中得到回复,逐步返回社会。脑卒中所导致的残疾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运动功能方面的,属于一种偏瘫,但是,有一部分的患者的运动障碍并不是由于瘫痪而引起,只是没有在早期进行康复方面的护理干预,或者康复的方法以及形式不够正确,导致关节发生畸形、肌肉产生萎缩等不良后果。脑卒中以后得到康复的患者,他的功能障碍还是会存在,持续的时间不一定,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几年,更甚至是终生。所以,康复护理最好在患病的早期就开始进行干预,护理的方式以及方法也要科学并且有效,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运动功能障碍的发展程度。

本次的试验结果表明,参与康复护理之后的患者,其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比只服用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明显要好,对比有显著性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运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要远远好于临床上的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可以让患者能够尽快回复自身的自理能力以及生活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并发症的发生,此种方法可以在以后的治疗当中加以广泛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敏.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13(1):12.

[2] 陈阿利,陈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O例康复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9,4(12):631.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29(6):379―380.

[4] 陈瑞仙.脑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当代护理杂志,2009,19(10):83―84.

常见疾病康复护理范文5

1.1理论框架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2小结

常见疾病康复护理范文6

方法:对36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结果:科学有效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塞 后遗症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02-01

脑梗塞是因脑部血管组织出现循环障碍而引发的一种疾病,脑梗塞发病急,病情相对较重,常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如失语、偏瘫等。临床表现症状为单侧上、下肢体;上半身;下半身或全身均无力、麻痹现象,多发病于中、老年患者,致残率极高,临床医疗表明,脑梗塞患者治疗和恢复时间较长。

1 资料

本科2010年月1月至2012年月10月,共收治脑梗塞患者56例,女30例,年龄54~82岁;男26例,年龄56~84岁。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入院时有意识障碍者 20例,肢体瘫痪者27例,失语或言语不清22例。平均住院10~23天,全部好转出院。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脑梗塞患者多有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等几种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有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康复护理计划的顺利实施取决于患者对训练的合作态度。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很有必要,应当让患者知道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各种功能障碍可得到最大的改善,大部分患者生活能自理。耐心照顾、体贴患者,给予温暖和关心,做患者坚强的心理后盾。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每个康复阶段善于做自我总结,并制订新的康复计划,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争取获得最大限度的康复。家人应比平时更多的关心爱护患者,不要让患者产生一种被嫌弃的感觉。

2.2 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脑梗塞引起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的患者,易造成营养不良和误咽、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影响患者的康复。

(1)选择合适的进食。可取半卧位,即让患者躯干上抬30°仰卧位,头部前屈,亦可取坐位进食,这样易引起吞咽反射,减少呛咳误咽的发生。进食时环境安静,注意力集中,避免干扰因素。

(2)选择合适的饮食种类。轻中度吞咽障碍的,指导患者及家属选择密度均匀,有适当粘性而不易松散、易变形、不易在黏膜上残留的半流质食物。应注意每口进食量不宜过多,以1/2或1汤匙为宜,速度不宜过快,要给患者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咀嚼和吞咽,每次进食后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以便食物全部咽下。由于反射迟缓,进食流质易引起呛咳,普食类难以咀嚼吞咽。对每次的进食给予表扬和鼓励。

(3)鼻饲是目前常用的重度吞咽困难患者的进食方式,此种方式由于进食模式和舒适度的改变,患者失去了正常的味觉,进食的积极性容易受影响。由于对食道刺激明显,易出现胃反流现象,且容易发生误吸,长期应用的话则会导致吞咽肌群萎缩。所以,应该鼓励患者自行进食,或者两者相结合,以防止废用减退。带管出院的患者,教会家属做好导管的护理,定期到医院复诊随访,接受指导。

(4)吞咽功能的锻炼。指导患者伸舌做上下左右的伸缩训练,从发音和语言器官考虑皆和咽下有关,可用言语进行康复训练。如属患者发音,吹蜡烛、吹哨等动作。训练一般安排在患者休息后进行,以不感到劳累为宜,锻炼活动每天坚持,不要间断。也可通过被动锻炼的方式对咽部进行冷刺激,使用冰冻棉签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

2.3 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脑梗塞是常见疾病,致残率高。随着急救医学和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许多原来无法挽救的患者得以生存,但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病后3~6个月是康复的最佳时期,半年后由于已发生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康复的困难很大。所以肢体的康复锻炼需早期进行,并遵循“由小到大、先轻后重、由近及远、先下后上、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配合药物和物理疗法辅助治疗。

(1)脑梗塞初期,应尽早进行肢体按摩活动,包括屈曲、伸展及抬举等活动。活动幅度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范围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千万不可之过急。训练时间和次数要视病人具体状况而定。如果患者身体不适或精神不好时应暂缓。

(2)鼓励患者主动运动,尝试做抓握抬等动作,鼓励患者进行力能所及的事情如穿衣、吃饭、洗脸等,不能使用筷子的患者可选用调羹进食。从患者的需要出发,以个性为主,为患者安排适合的环境和活动方式。自己不能完成者需有家属照顾提供补偿性护理。

(3)做好安全护理。在家庭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安全,防止患者因行动不便跌倒、摔伤等意外发生。对于能部分自理的患者,准备轮椅、拐杖等以辅助活动,患者日常情况应在家人的视力范围之内,防止意外情况出现。

(4)在康复过程中,应遵医嘱坚持药物后续治疗,改善神经功能。配合物理疗法,如针灸、按摩将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2.4 语言沟通障碍的康复护理。轻病患者病后2周是语言恢复的最佳时期,1年后语言功能的自然改善已近消失。所以2周后应对患者进行康复方面的训练。

鼓励患者做伸舌、鼓腮动作,并发不同的啊、伊音,并做不同的吹、吸动作以锻炼唇肌。

2.5 家属的康复培训和指导。出院后,患者的康复过程都要由家属和患者配合完成,出院时应给予家属书面和口头的知识指导,并制订详细的康复训练计划。在家庭康复过程中,如有意外或疑惑的地方应及时去医院和医生沟通解决,遵守医嘱定期复查。有基础疾病的应坚持治疗。

2.6 总结。脑梗塞是中老年高发疾病,尤其在城市边缘地区,疾病的保健意识比较淡薄,发病后医疗条件不如城市优厚,恢复期多在家里或地区医院进行,所以,患者后的康复指导需等加强和提高。患病后不只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还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生活状况,随着大众的健康意识增强,和国家对社区医院发展的重视和提高,将为类似慢性疾病的恢复带来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于瑾.脑梗塞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9):727-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