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才培养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人才培养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人才培养计划

中医人才培养计划范文1

关键词 班级文化 高职教育 文化育人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其核心是班级发展理念和社会贡献能力。在“生源层次”相对较低的高职院校着力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把文化育人落实到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方方面面,使教书育人与文化育人双管齐下,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势在必行。

1 学情分析——有忧也有喜

众所周知,高职学生的生源除了政府订单培养、企业合作办学等途径外,通常都属于第五批次(注:一本、二本、三本、高专、高职),因此,由于高职教育低门槛,导致生源素质整体不高,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有待加强,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素质脆弱,能力素质差。①目光浅短、功利性强;意志薄弱、怕苦畏难;心胸狭窄,妄自尊大;感情用事,缺乏理智;弄虚作假,诚信缺失等。②这些都是高职院校管理者和老师们必须面对、而且必须妥善解决的棘手问题,这也是高职教育从一诞生至今就扛起来的责任和使命。幸运的是,高职学生可塑性很强,每一个活动都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对他们而言是极好的锻炼提高机会。③所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能够展示个人才华的班级文化活动,着力推进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其意义不容轻视。

2 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意义

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大致途径有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无论如何,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象当然是学生。对于刚入校的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讲,思想上十分放松,纪律上惯于自由,行为上难以自觉,管理上难度较大。因此,新生入学后,辅导员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是很必要也很重要的。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指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袁贵仁部长曾说过:大学是通过文化培养人、“创造”人的。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教育是全社会的事,大学里的素质教育是整个大学的事,是和校园文化分不开的。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班级文化建设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促成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感,为职业发展固牢基础

职业价值感是指对自己将要从事职业的价值的自我判断,对可能取得的成就的估计,对社会回报的满意程度。现代职业价值包括个人认同、自我价值、个人成长和成就感、人际交往、经济价值、安全价值、伦理价值等方面。高职学生在内心深处极其需要外界对他们有一个平等、客观、尊重的认同和评价,他们畏惧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低门槛”的事实,或者说他们内心不够自信。班级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视觉(环境文化之类)、听觉(语言文化之类)、行动(班级活动与社会实践之类)、心理感化(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之类)等诸多方面帮助高职新生隐藏高考的失落感和对理想大学的落差的调适,从而较快形成职业认同感和职业价值感。因而,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有恰当的评价,要正确看待职业的地位,正确看待职业的待遇,正确看待职业的苦乐,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全身心投身到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环境中去,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学习力,为职业发展提供精神食粮

班级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班级的发展理念④和学风上,而体现专业特征的班级建设理念和学习风貌,无疑是学生学习力的重要标志。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学习动力是自觉的内在驱动力(如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学习毅力是学习行为的保持因素,学习能力是由前两者直接驱动而产生的学习新知识并付诸实践的智力。先进的班级发展理念引领班级文化建设、造就优秀的学习风气,优秀的学风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力,从而磨炼成锋利的“宝剑”,凝聚成独特的班级文化内涵。班级规章制度既可约束学生行为规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障大学生学习力;班级文化氛围以一种柔性的、内在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凝聚大学生学习力,⑤有组织、有特色、有朝气的班级文化活动是提高学习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诚然,学习力的提升关系到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职业能力的夯实和职业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积累“资本”,从而达到构筑大学精神高地,冲出生源门槛洼地。

2.3 有利于磨炼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为实现“后发赶超”提供正能量

开展一系列适合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班级文化活动,对于建设具有特色文化氛围的班集体,营造一个催人奋进、促人成长的育人环境,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重视的主旋律。没有特色的班级不叫有文化,没有文化熏染的班级不叫大学生班级。班级作为大学 的重要组织,就像家庭一样,孕育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种子。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展示大学生个性才华和主人翁意识,让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成才。⑥紧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不同专业自身特点,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让学生一开始就对专业概况有所认识,增强职业方向感;举办职业问题辩论赛(如艾滋病是社会问题还是医学问题?)或演讲赛,让学生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增强了沟通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开展个人作品设计挑战赛、墙体文化创作赛(如教室、寝室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各种主题班会、参观革命先烈陈列馆等等,如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活动开展,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文化中熏陶,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成长,在趣味性竞技性知识文化中成熟,在技能性职业文化中成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让他们身心得到锻炼,个人才华得到施展,视野得到拓展,认识得到升华,胆量得到壮大,表现能力得到增强,从而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铺平道路,为高职学生实现“后发赶超”式发展积累正能量。

2.4 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个人未来发展力。就业竞争力一方面表现在就业率这个“数量”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满意度和对口率这个“质量”上。只有当学生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兴趣、有热情、有毅力、有恒心,并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能够创造出自身满意的、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成绩,这就是个人未来发展力。通过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以及上述一系列活动,学生选择性参与,不仅可以发挥个人特长,还可以在活动中学会与人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大大增强就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当然这些活动的开展,还离不开学校宽松的大环境和有益的校园文化氛围,更离不开具有创新才华的班级辅导员。没有学校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和全力支持,没有学校大环境文化氛围的衬托,班级文化建设也缺乏后劲和活力;没有善于创新和思考的辅导员,班级建设就失去了导航,更谈不上什么文化;没有善于管理和纳才用贤的辅导员,就不可能组建一支优秀的班级管理队伍,不可能形成特色的制度文化,不可能组织开展有系列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文化活动。

2.5 有助于推动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和建构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鲁昕副部长曾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须分三步走,大约到2020年形成“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多年来,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无疑在技能方面成绩显著,连老百姓都明白“在本科学知识、在职院学技术”的道理。而且也有不少职业院校学生成为社会佼佼者,比如2004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赵鹏,2007年7月成为全球首位考取H3CIE证书者。2005届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张阳作为全国唯一一名专科毕业生入选“首届全国十佳大学生村官”等等,这些都是职业教育的骄傲和自豪。不过,职业教育已是大众化教育,2012年全国1288所高职(专科)院校,在校生近1000万人,职业院校硬件、软件(如师资力量和实训设备)条件又能否满足教与学的需要呢?当然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做的不错,那毕竟只有200所。然而有些高职院校已经连续几年出现高考生投档人数远远低于招生计划,甚至“零投档”的困境。不少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满足于“不出事”,学生安全第一、发展第二,结果天天强调安全,安全问题却屡现不止;“文字功底很高”各种创新提得很响,实际工作却做得很差或者说实际工作做得很多但不切实际;校园活动开展不少,学生却是被动或被迫参加;班级活动组织很少,学生为应付检查使然……

如此看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再不能关在笼子里,必须面向学生主体不能(由管理者)一厢情愿、必须面向学生实际不能高调空谈、必须面向学生未来发展力不能急功近利。基于高职教育办学主体(学生)自身特点,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在专任教师队伍(从学科型向应用型)转型问题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上下功夫,造就一大批学生心灵健康发展的引导者,用深厚实用的专业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孕育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就必须在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前提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并不折不扣地付诸行动;就必须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学生自觉、科学评价和信息反馈渠道通畅的发展与监督共存体制,形成“事有人做、善始善终;事有人管、科学高效;人事共管、重在管事”的长效机制;就必须把学生的职业价值感、学习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远期发展潜力作为教育与学习全过程的着力点,突破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管理、结构性紊乱和功能性错位,构建科学和谐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满足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L芑鹣钅浚?012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班级文化建设与高职学生素质能力提升相关性研究”(编号:12QN001)

注释

① 周春丽,李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于对策.世纪桥,2011.11:90-91.

② 田茉云.人文精神·人格魅力·人格化管理——高职院校班级主体文化建构的思考与探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1):21-24.

③ 冯丽.学生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校园文化.辽宁高职学报,2012.14(4):96-97.

④ 肖文冲.用先进理念引领班级文化建设.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44-45.

中医人才培养计划范文2

【关键词】国际化,中日合作办学,应用型

国际化日语人才的培养,必须充分与国际接轨。与国外大学相比,国内高校在教学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力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改革国内原有的培养体系必须实行“走出去”战略,加大中日合作办学力度,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日本社会、企业,了解日本文化,切实掌握地道的日语表达形式,以达到在真实语境下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国际化日语人才这一目标。在此形势下,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日语专业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多所日本院校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本论文从分析我院日语专业的合作办学情况入手,通过对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实证的角度考察我院中日合作办学的效果,并提出外语专业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有效建议。

一、与日本语言学校的合作

自2009年起,我院先后与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ARC日本语学校等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学校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都是语言学校,不是大学。学生选择语言学校的目的大多是为考取日本的大学院,即研究生。学生在大三时出国,通过1到1年半的学习,就可以考取日本的大学院。通过对历年留学生的跟踪调查统计,顺利考取大学院的学生比例为71%,少部分学生在东京就业,25%的学生回国,考研比例高于国内的学生。但是因为语言学校不具备颁发学位证书的资格,和语言学校的合作模式也被很多高校弃用。但是,就荣成学院来说,与日本语言学校的合作有其必然性和优越性。

荣成学院自2008年成立,以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为目标。作为普通地方院校,尤其是建校之初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力量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而日本语言学校在培训学生日语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经验丰富且效果显著,很多语言学校历史悠久,比如ARC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其教师都接受过严格的“日语教师培训课程”,教学质量高,学生的日语水平较国内有很大提高。根据对我院的48名语言学校留学生的访谈及问卷调查,分析出留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变化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很大,直接作用在学习者的口语表达即日语沟通能力上。除此之外留学经历还能锻炼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这些对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的日语人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荣成学院成立之初,还没有与公立大学取得正式合作的背景下,与语言学校的合作为我们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帮助。

二、与日本大学的合作办学

随着荣成学院的发展,日语专业又逐渐开始了与日本大学的跨学科合作办学模式。以日本富山国际大学为例,本学院与之签定了两校间的 “2+2”跨学科合作办学项目,日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日语语言文学和经济学(或情报学)双学位。该项目的办学理念是充分利用日本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在日语环境中培养出具有高水平日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建设服务。

该项目学生的日语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和语言学校的留学生一样都取得了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日本高校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笔者通过对比分析某一学期的课程教学大纲发现,双方在教学设计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如表2),中方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偏重于教学内容的介绍,教学组织主要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 关于授课要求的描述比较少, 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 日方课程教学设计除了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介绍之外,教学组织还包括引入、讨论、解说、学生参与等形式,还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后通过网络公共平台上传作业并进行交流。同时,外方教师在第一次授课时会介绍该门课程的学习目标、授课安排、考核方式、作业要求及提交安排、学习要求等详尽信息,侧重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笔者还整理了中方和日方课程教学大纲中的考核要求, 并分析了课程的记分册, 发现双方考核评价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如表3所示),可见国外教学更注重过程考核和课堂表现,而国内学习将考核重点放在期末,不利于平时教学,也容易滋生作弊。

从上述中日课程实际教学差异的分析比较中,笔者总结出以下教育经验:转变教育理念,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方法,从注重教转向更加注重学;转变考核方法,从注重知识的终结性考核转向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

中医人才培养计划范文3

论文摘要: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迅速,其关键是人才,本文论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 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 

中医人才培养计划范文4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10032)

摘要:以“培养具有高素质,适应21世纪社会医疗需求的高级推拿人才”为中心,开展高等院校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从理论结合实践的角度,探索新时期临床型医学专门人才成长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为丰富现代中医学教育本科阶段的学科人才培养类型、培养途径和方法提供了实验资料。

关键词高等院校中医推拿学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982年,上海中医学院开设推拿学专业,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本科中医推拿学专业。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中医院校的专业目录中又设立了推拿学专业。这并不是教育行政部门主观臆断所决定的,而是自70年代以来社会需要高层次推拿专业人才的反映。由于推拿学具有专业性强、技能操作要求高的特征,决定了中医推拿学人需要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因此作为推拿学专业的教育和管理者,如何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特色等各个环节上,体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就成为高等院校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出发点。

1高等院校中医推拿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方法论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高等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总指导思想。围绕培养目标,从科学的系统论方法和实践论方法出发,设计、组织和开展改革工作。在解决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时,充分注意学的作用,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2高等院校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实验方案

2.1工作路线见图1。

2.2具体内容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总体设计的基本思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医推拿学高等教育的性质与功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学生的现状和可能的发展,来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最后根据人才规格来设计教学计划。上述表述是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中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

2.2.1培养目标高等中医推拿学科人才教育培养目标具有两重性,一是一般目标,即培养高素质公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是普通教育的延续;二是特殊目标,即适应社会医疗市场人才需求的专门化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首先是医学本科教育,其次是中医药理论和推拿医疗技术的教育,即培养从事中医推拿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师。2.2.2人才规格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环节,人才规格的定位准确,才能保证教学计划不偏离目标。高等中医推拿人才培养规格是:努力学习,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素养,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能正确运用推拿技术对适应推拿治疗的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对某些急症能进行一般处理,同时具有一定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一定古汉语基础,能较顺利地阅读古代有关推拿学的文献,学习使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

高等中医推拿学人才规格包含了四层意思,一是学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提高思想理论素质、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二是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通过学习自然社会各科知识,形成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素养;四是学科三基综合教育。

2.2.3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定位落实的具体体现。其基本工作思路:培养中医推拿专业医学本科学生,必须加强医学基础知识理论教育和技能训练,同时拓宽临床各科的知识和处理能力,并且注重人文自然知识理论的学习。中医推拿学专业大学本科生的教学计划应该体现与大专生、中专生教学计划的区分度上。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完成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关键步骤,其重点是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方法,我们以结构改革为突破口,带动教学内容、教材、教法、考试、临床实习等环节的全面改革。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医推拿学整体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共性的内容不在此详细展开,下面主要论述具有高等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特色的工作内容。

2.2.4课程体系

2.2.4.1课程结构我们认为课程结构应该按功能分类,分成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这是结构设计的第一层次,其次考虑第二层即各类课程内部的课程设置比例,第三层次考虑具体课程与课时,最后才是课程内容。我们考虑某门课程是不是要设置,放在什么位置和多少学时也应按功能考虑,这里所说的功能就是指它与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关系。我们通过研究,将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医学临床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临床课5大组块课程以层次性划分后,寻找各组块和各课程间的必然联系,避免前后期课程的脱节,防止临床课程之间的过多重复,合理地设置、更新课程,进行课程重新构建,突出主干学科和一定知识面,削枝强干,并在实践中加以及时调整,以达到课程结构优化的目的。主要说明如下。

2.2.4.1.1基础方面:“推拿专著选”24学时改为“推拿文献与各家学说”36课时。因古代推拿文献主要是介绍各种推拿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增加现代的推拿学术流派,容推拿文献与各家学说流派于一课,是理论与实际相结6《按摩与导引》2001年6月第17卷第3期(总99期)ChineseManipulation&QiGongtherapy.June2001,Vol.17,No.3

合。216学时的“推拿练功”更名为“推拿功法学”。增设“推拿研究进展”36课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增设“推拿实验学”56学时,目的是让学生及时了解推拿学科前沿发展的研究成果理论知识,加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增设“生物力学”56课时。增设“中医经典导读”,既弥补以往不开设中医经典著作课的问题,又改革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照科宣读、以经解经的弊端,以导读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述课程中推拿实验、推拿文献与各家流派和生物力学等课程开设在全国中医院校中首见。推拿学专业的第一、第二、第三学年医学基础课与中医专业趋同。

2.2.4.1.2临床方面:压缩课时,删掉临床课程中的重复内容。凡几门临床课程中重复讲述的病症,一门精讲,其他门以讲解治疗方法为主。增设“康复医学”54课时,原因是康复医学目前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三医学,考虑为推拿学科前瞻性发展打好基础。在限制性选修课部分,“中医儿科学”改为“儿科学”,由于中医儿科学与小儿推拿学内容重复颇多,而该为儿科学,以讲授现代医学的儿科内容为主。“局部解剖学”54学时增加为72学时。“神经病学”54学时改为“神经精神病学”72学时,增加精神病学的内容,主要考虑临床学科的现状和发展需要。精神性疾病在当前医学临床中出现的比例不断增加,作为一个大学医本科毕业生,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必要的鉴别诊断能力,将无法开展本学科的工作。增加“现代诊断新技术”54学时。增设“中医急诊学”27学时。增设“基础护理知识”24学时。增设“五官科学”54学时。删去“理疗学”等。

1994年起在学校全面学分制实行后,进行课程内容结构调整,压缩部分必修课程学时,增加任选课科目。“推拿功法学”减至168学时、“推拿手法学”减至154学时,推拿各临床治疗学课程减少了43学时。将“神经精神病学”更名“中医脑病学”等。

2.2.4.1.3推拿技能方面:按照推拿技能学习、掌握和运用的形成规律为主线,排序专业课程。将推拿手法学(一)、(二)作为第一阶段课程,将推拿人体操作(一)、(二)作为第二阶段课程,将推拿教学见习和骨伤推拿治疗学、内妇推拿治疗学和小儿推拿治疗学作为第三阶段课程,将推拿各科临床实习作为第四阶段课程。明确推拿技能形成的阶段目标,并将目标分化到学年、学期、周次和教学单元的过程中。同时围绕推拿技能形成主线,在各阶段组合其它专业课程,构建推拿专业课程模块,以期通过课程结构中点、线、面的改革实践,全面提高推拿专业技能水平。

2.2.4.1.4教学内容方在面:提倡教学内容改革要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些新成果,要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要体现本学科的教学方法论。以“推拿功能学”教学内容为例,多年来此课程内容中不断充实新的本学科研究成果,教学训练坚持以传统功法训练方法结合现代体育训练理论,从“身心锻炼”的角度体现练功功效,并通过课程内部结构排序分化成3阶段的子课程,把传统练功的方法论通过课程序列表现出来。要求学生自我锻炼,使功法课从课堂中走到课堂外,延伸功法的课堂教学。此课程获1992年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医人才培养计划范文5

关键词:寓教于研;创新人才;中西医临床专业

经过60多年的艰难探索,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已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即“两个基础,一个临床”,并在此基础上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的专业后备人才和生力军[1]。尽管目前我国高等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已初具规模,但也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2]、理论课程教学手段方法创新性不够等很多方面的不足。因此,更需进一步理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力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本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为例,探索如何在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结合中培养拔尖创新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发挥科研育人的功能,探索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1贯彻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1.1树立寓教于研的育人理念 湖南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最早正式实施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自1993年实行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以来,已经在中西医临床本科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在培养拔尖创新专业人才过程中,我院通过开展中西论坛、各方面经验交流会,结合人才培养实践,形成了"寓教于研是培养拔尖创新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寓教于研"的主要含义是教中有研、研中有教、教研一体、以研促教,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优质资源,科研育人、学术育人,科教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

1.2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坚持寓教于研的理念,形成了完整的培养方案。在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夯实中西医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基础课程。②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临床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专业课外研究性学习计划的实施。③完善临床课程体系,加强临床教学,培训中西医结合专业标准病人(SP)。④增大科研学分,学生从大二开始跟随相应的导师参与并主持各级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⑤改革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中、西医学能力、中西医结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技能、科研能力。

2构建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教中有研模式 建立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基于科研的高水平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式、参与式和自主学习。坚持教学的学术性,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2.2研中有教模式 科研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载体,是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的主要环节。大学生早期参加科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引导课外科技创新、设立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及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方案,在老师指导下借助科研平台,自主开展科研实验。

3完善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3.1建立寓教于研的管理体制 建立完备的教师管理体系,设立学院、学科、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等专职负责人,使科研平台最大效用地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

3.2完善寓教于研的激励机制 完善寓教于研的激励机制是教学与科研工作相互促进的有效保障。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对实践创新能力强的本科生在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等方面倾斜,鼓励创新,让更多有科研潜质的本科生有机会进入研究生学习,设立学生科技创新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寓教于研,教学与科研成果同等奖励;对在寓教于研、人才培养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职称评聘和岗位晋升方面予以倾斜。通过这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大大增强了师生开展科研实践创新的干劲,在教学、科研两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3.3构建寓教于研的监控机制 监督机制是寓教于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的重要部分。学院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控措施,如抓好优质生源工程和本科生论文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明确教师教学、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及教学保障等目标责任,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监控机制。实行学院领导及同行教师二级听课评课制,通过听课、检查教案、召开座谈会、举行交流探索会等方式,指导并协助教师进行教学。

4结论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经过20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在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均获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建立了一支寓教于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院教职员工多年从事中西医临床医学教育,已开展了多项中西医结合教育教研课题的研究。通过寓教于研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推广应用,人才培养创新意识整体提升,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先后获得"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多项奖励。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教学与科研是可以高度统一的,寓教于研,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贲莹,方朝义,杜惠兰,等.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2):12-14.

中医人才培养计划范文6

关键词:中医医院;人才工作;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基层中医医院是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社会大量医疗任务,直接影响着卫生体系的服务效能。

当前,随着医疗事业改革的推进,中医院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人才建设工作相对滞后成为了制约中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在高等医学院的人才培养中大多偏重于西医学科体系的教学,这就在人才培养上为中医院带来了不足影响;另外,其他专科医院和以西医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在不断实施内涵式建设的背景下,中医院的人才培养力度则明显滞后,表现在 高层次高学历中医学科带头人严重短缺,这就直接影响医院临床工作的开展。为此,笔者结合近年来在基层中医院人力资源工作的实践和思考,谈谈基层中医医院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等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造成中医院人才短缺等现象的原因

1.中医医疗机构功能发挥得不好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激烈,高效率和快节奏是社会人群的普遍追求,西医、药的见效快,设备先进等优点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有相当部分的中医、中医院则由于长期发展缓慢,设施、设备发展长期滞后;加之中医药自身条件的限制,甚至有相当中医院院虽有中医科、中药房等相应设置,但规模却不如本单位西医科室和西药房,以至中医工作有名无实。受此种情况制约,中医专业人才得不到合理安排,有的去安排搞了其他的工作,造成人才的浪费。

2.社会对中医药人才培养不足

大中专院校是培养医药人才的摇篮,但在诸多高校中,中医、药类高校或院、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学历层次上都不如西医类院校,中医、药类学生也远少于西医类。以我们河南省为例,中医类或以中医为主的二本以上高校只有河南中医学院和南阳理工学院两家,而西医或以西医类为主二本以上学历教育院校则有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数家,两相比较,中医类学历教育毕业生偏少。

3.培训机会少

据有关调查发现,一些基层中医机构,在从业10年以上的医生中有近74.8%的人员没有机会走出来参加高层次的培训;而广大中医工作者却非常渴望能参加各类业务培训,提高技能、开阔眼界、增长才干。由于长期得不到充分的进修培训,他们的技术水平不能及时提升,很难满足群众看中医的需要,也就造成了中医在医疗卫生界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小。

4.管理机制不灵活

目前许多基层中医院人事管理还是按照旧模式运行,用人和需求相脱节,劳动所得与付出相脱节。传统的中医院人事管理中存在着重门第轻才能、论资排辈、平均主义、智力投资少、限制流动等问题。这些都是保守的、被动的、封闭的管理模式的体现。它造成人才资源的积压与奇缺并存,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整体使用效率低下。

5.管理分配制度陈旧

中医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患者消费的被动性要求医院的分配既要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又要更好地为患者、社会服务;既要合理拉开个人收入差距,又要兼顾公平等。现行的分配制度还没有完全做到报酬与业绩、风险责任、技术能力、服务质量等完全挂钩,造成了许多中医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上进心,导致了基层中医医疗人才不足。

二、如何解决中医院人才发展问题

1.加大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人才

针对中医院人员学历结构不合理,中心学科发展布局欠缺等现象,医院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吸引人才。一是通过聘任的办法,继续聘请老专家到医院工作;二是在政策上、资金上予以倾斜,吸引能够独立工作,在某一领域具有一技之长的骨干力量进入医院工作;三是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中,招聘高校毕业生投入一线工作;四是克服一切困难,选派临床骨干力量送出去进修学习;五是积极争取医学院校学生到我院临床生产实习,并借此提高带教能力;六是借助师带徒制度,加大考核力度,按照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2.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必须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

在医院人事管理中,要注重为所有人才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这里需要指出,许多中医院往往注重应用但忽视研究,似乎觉得学术工作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事情。实则不然,我国传统医学中的宝贵思想财富,仍依赖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不断升华,因此,需要在全院、科室中通过组织和制度建设,激励学术探究工作的开展。在引进人才时,既要充分保证外引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要采取相应措施,稳定医院内部的原有人才,造就合理、公平的工作环境,对现有人才和引进人才一视同仁。唯有这样,才能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3.建立健全医院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对现有人才进行分析,分别对基础人才和专家型人才进行有计划、有阶段、有目标的培养。对于专家型人才,考虑到他们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和发展趋势,起着学科发展带头人的作用,要重点制定了详细计划,采取定期邀请有名望的专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组织学科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前往先进医院进修学习、建立科技会议制度等各种形式,要使重点培养对象及时掌握专业前沿理论和临床动向。对大部分基础人才则采取分类型、分层次培养方式。在方法上采取在职学习和脱产学习,并使在职学习和脱产学习成为常态。

4.做到人尽其才

科学使用人才是中医院人才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人才使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给人才充分的展示机会。同时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为人才培养和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培养科主任后备力量,建立科主任助理制度,既增强了科室管理力量,缓解了科主任管理压力,又为中青年骨干参与科室管理提供平台,把一批有潜质的年轻人放在这个位置上锻炼,为医院遴选既有高学术水平又有管理能力的未来学科带头人提供了储备。使人才资源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5.畅通人才流动渠道

医院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单位,人才的合理流动显得尤为重要,要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难进难出”局面,完善人才流动的保障机制,人力与生产要素相互优化组合,促使经济结构不断的调整与变化,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才在竞争中进行合理流动。必然会进一步促进医院人才培养和建设,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