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学前儿童文学;幼儿教育;教育改革;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99-01

引言

学龄前儿童是教育群体中最特殊的群体,他们寄存着祖国未来的希望,家长也不想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如何对该群体的教育形式成为各种教育机构亟待解决的难题。学前儿童的意识以及智力都是一个处于正在打基础的过程,过分地输入知识会让其疲惫不堪,如果只进行简单的教育明显对其智力发育造成了阻碍。所以通过学前儿童文学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模式成为了现今十分具有时代意义的改革形势。

1学前儿童文学特点及其地位

学前儿童文学与普通的儿童文学并不相同,其是该文学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学前儿童文学隶属于幼儿读物,有许多表现形式,主要包含图画、文字、语言三种形式。传统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是成人通过诵读儿歌、童话、故事来完成的,即学前儿童文学保持着听赏传统的语言形式进行幼儿教育。当然,学前儿童文学的本质是文学,是语言艺术,所以文字浅显、情节单纯、结构轻巧、篇幅短小是现代学前儿童文学的显著特点。此外,图画也是学前儿童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可以形象直观地诉诸幼儿的感官,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正是这种略有不同的文学性特征让其浅显易懂且更易深入孩子的内心,启发孩子的同时让学前儿童获得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儿文学是一种较为全面综合的艺术形式,它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游戏等多种艺术因素而成为幼儿艺术教育中运用广泛而普遍的形式,它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以及艺术内涵,而且作为一种独特的美学,既能让孩子得到情感的感染和陶冶,也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补给品,这就有利于孩子得到完整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思维能力,让孩子有更好的情感表达的渠道和方式。同时,幼儿文学能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创造欲望,对其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我们强调重视对幼儿进行早期的幼儿文学教育,实际是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

2学前儿童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2.1增长知识同时使得其对于文学等方面的兴趣增加。

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表明其相对于普通教育方式和文学都具有明显的趣味性,孩子可以从枯燥的学习中摆脱出来通过音乐、绘画等形式更深刻的了解文学意义和内涵。同时学前儿童文学蕴含了一定的生活常识等,能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了解生活经验,寓教于乐的最佳表达方式。

2.2有利于扩展儿童的思维方式,增加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高级表达形式,其文字简练并且涉及面广泛,学前儿童初期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但是通过教育的改革模式和逐渐的发展,儿童的思维方式会在天马行空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表达,这跟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长期的训练和大量的阅读都会开阔儿童的视野,同时在其平常的生活中也会有所凸显。

2.3培养其社会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前儿童作为受保护的群体,家长和学校都极力避免孩子与社会的过多接触,所以,儿童极少有可能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学前儿童文学通过一种形象的、生动的、现实的表达形式让儿童了解到社会的方面,例如生活经验与人交往的技巧等,这均是即将踏入小学等初等教育的学前儿童最需要了解的。只有培养其这方面的知识,才能让孩子更好的面对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艰险。同时,学前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等基本上都具有值得学习的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增加了生活经验,同时对于塑造学前儿童的人格和品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道德意义。

3将学前儿童文学应用在幼儿教育中的方法分析

3.1幼儿教育教师综合利用多种表达形式,生动形象的传播内容。

相比于传统的口述型表达模式,教师利用图书、图片等形式会从心理让学前儿童更容易接受,并且不会造成其枯燥乏味等消极情绪的产生。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匮乏,生理、心理经验都较为缺乏,所以通过图片等较为通俗易懂的表现方式更能让孩子将其归为自己的逻辑范围,更能让孩子了解困难的逻辑、文字、含义等。例如,幼儿园小班主要是教孩子们认识大自然的事物,讲到春这种抽象事物的时候就需要综合运用图片或者音频视频等表达方式。课本写到"春--冰雪化,燕子叫,大地绿,春天到"虽然带有描述仍旧比较抽象不容易让孩子进行理解,通过图片可以展示燕子是什么,冰雪化的样子又是什么,春天最重要的则是大地绿了只有给学生展现大地的模样,生机盎然的样子才能使其形成一种较为具体的画面感,这种画面感便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了解学前文学的途径。对于孩子俩说这种教授方式更有利于开拓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对今后的教育更有时代性的意义。

3.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科技产品寓教于乐。

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渲染文学作品的意境。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仅靠语言文字的表达难以对其进行充分、全面地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幼儿创造一场视听盛宴,从而增加文学作品中的视听场景设计,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幼儿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幼儿的情感感知能力和体验能力。

结论:因为学前儿童文学区别于传统普通的文学,其形式的多样性和表达的新颖性都能体现出其的独特的意义。当今时代,孩子的智力发育越来越超前,这种学前文学教育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将复杂难懂的文学作品用一种更利于孩子接受的思维模式进行传达,这是教育的革新也是当今进行学前教育的首要思考的模式。虽然,这种教育模式已经逐渐深入学前儿童的生活并且被老师等运用,只是如何更好地发挥该模式的作用仍旧是今后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任继敏.重视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平台构建作用[J].浙江师大学报,2011.3.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文2

一、准确把握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

幼儿的绘画活动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等,但很多老师在实贱过程中太注重对孩子技能的培养,而缺少了最可贵的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在无形当中压抑了儿童学习绘画的兴趣。其实,绘画活动不仅仅是儿童对一种技能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儿童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儿童的绘画创作过程正是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出来的过程。孩子通过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性的表现画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大胆的表现,每一幅作品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眼光总是盯在孩子应当是怎样的,而不注意孩子实际是怎样的,如:小班幼儿在作画选用颜色时,只能是红、黄、蓝、绿,如果有幼儿提出选用其他颜色作画,多数老师会说这些颜色我们以后再用,缺乏鼓励孩子的探索意识,抑制幼儿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先示范画,然后用较长的时间讲解画面的内容、布局、画法,最后才让幼儿绘画,幼儿开始绘画,教师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有的教师巡回看幼儿作画,有的教师则干脆看着幼儿作画,这种只重视知识技能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幼儿美术教育,不符合未来社会人才的需要。

二、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完成“作品”的愿望非常迫切,会用较长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示范,而幼儿则坐着听老师讲,看老师画,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不假思索模仿,而自己则袖手旁观,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另一方面,家长和教师往往容易只看绘画成绩,儿童画的好就有天赋,画得不好就训斥,具体地说,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要从孩子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孩子的发展中把握“教”,让幼儿在感受体验、操作、尝试中理解知识学习技能。

三、正确处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关系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往往十分重视作品的效果,而很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其实幼儿美术活动的意义在于活动的过程,至于结果,无论成功与否,在幼儿看来都是“最好”的,绘画可以培养人的坚轫精神;使人有追求的目标;使人有上进心和对事业的自信心;画画可以培养人的耐心、毅力和做事专注的习惯,培养儿童不怕苦不怕累,不受成功和失败的干扰,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应重视过程评价,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应接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内容和形式,教学中不应把画种形式分得过细,经常是混在一起或穿行的,应该看到,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这样,我们的评价对孩子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也只有抓住主要的造型手段才能见实效。

四、结语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 意义化; 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121-01

受综合课程观、瑞吉欧思想的影响及《纲要》的指导,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正在幼儿园如荼如火地开展起来。其内容丰富多彩、容纳百川、概括所有。形式也多种多样、百花齐放。然而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避开花哨的表现形式。我以为幼儿园主题活动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一定要力求主题活动的意义化。只有意义化的主题活动才算是有效的、成功的。主题教育活动意义化是当前幼儿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幼儿学习的最佳途径是让幼儿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幼儿通过活动达到的学习比脱离背景、单纯,在大人指导下的活动更深入更丰富。美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莉莲・凯茨说:“真正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要能吸引幼儿的兴趣,还要能使幼儿持之以恒”。该活动要能让幼儿适度地应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不怕遭遇困难的事物,使幼儿热情参与、在活动中主动动脑筋去思考,有比较复杂的观擦、操作、探索、思考、和理解的过程。

一、意义化主题活动的产生

1.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和发现对幼儿有意义的人、事物,来确定或师生共建主题。

2.主题的产生和导入可以是教师导向的学习活动,同伴间互动而发的学习愿望;也可以是与生活经验相吻合而产生的学习需要或情景所激发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一颗敏感的心来聆听、发现、和追随孩子的学习兴趣、捕捉教育契机、促进孩子意义化的主题活动的产生。

二、生成意义化主题活动的特征

1.孩子关注:这个主题一定要从孩子之中来的。是孩子关心和注重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能否成为大家的问题、能否激起大多数孩子的兴趣、是否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意义。教师必须加以判断再成为主题。

2.能够探索:活动主题能够让孩子自主地进行探索学习。并且这些事物的问答应该与孩子的心智与能力相符。

3.能够延伸:是指一个生成的意义化的主题活动可以派生许多内容。它涉及到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孩子的能力、行为、意志、知识、身体、美感诸方面能得到多维的发展。

下面以我班上学期(中班)开展的第一个意义化的主题活动《正月正,是新年》为例来阐述其产生、开展的过程;展示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力;关注孩子持之以恒的探索;了解孩子闪烁纯真稚趣的审美;欣赏孩子投入而陶醉的手工制作。按以往的思路一开学便是准备《三八节爱妈妈》的主题,紧接着是有关《春天》的探索。谁知中班的孩子对新年的关注和探询是如此的强烈。大概“过新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不管何时何地、千山万水,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即: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张灯节彩喜气洋洋。“可这是为什么呢?是谁规定的呢?”;“为什么奶奶还要为我过阴历生日呢?”;“为什么我不能属猫呢?”;“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放烟火呢?”――他们对新年时,周围大人们进行的一些风俗习惯如:下去拜年、上给压岁钱、走亲访友;对春节传统节目如:年画、舞龙、庙会、元宵;及涉及的生肖、年历等有着太多太多的疑问、好奇。从父母那里不能彻彻底底地得到答案、全面地了解探讨。面对孩子对新年渴望探询的目光和不间断的发问。我马上调整计划,追随孩子、紧跟孩子的需求。当我把象征中国传统的喜庆的大红中国节挂在活动室时,便一下子引发了孩子强烈的兴趣。“老师,我们把教室布置成新年吧!”“我们自己再玩一次过新年吧!”于是在我的预设导向下,生成了这样一个与孩子们生活经验相吻合的,根据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所致的师生共建的主题《正月正,是新年》。它是孩子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对幼儿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热爱国土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的审美教育,有着极其深刻的含义。同时能促进幼儿更好地关注社会、关心亲人的责任感并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更多的是幼儿在观察、讨论、调查、收集、归类中感受到探询的乐趣,发展探索能力;在说说、讲讲、画画、做做、演演中体悟艺术的真谛,提高审美能力。于是我让孩子自己设计调查表调查周围亲人的各种属相,并把在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相关信息加以讨论、分析、总结和分享。于是知道并认识了十二个生肖,用童话故事讲诉它的来历及排历的次序及规律即:十二年轮一回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它是我国民间特有的习俗并相对着许多的传说、及占卜的玄机,体现着动物与人的关系。孩子们根据各个动物不同的习性创编了歌谣如:一是老鼠吱吱叫,二是老牛耕地跑,三是老虎尾巴摇――等等。还家园合作开展了十二生肖的刻纸活动。当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刻纸动物从孩子、妈妈手中产出时,孩子的快乐是由衷的。我们还请来了民间艺人示范扎龙灯,原来是先用竹子片扎好骨架后再糊上纸来造型的,最后用彩纸装饰。孩子们跃跃欲试。在美丽的传说中:“北宋年间每年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要提灯饶田走以辟邪除灾……”跟老爷爷做了许多兔灯、鱼灯、花灯。虽然稚拙但能自己动手多开心呀!同时又揭开了元宵节的奥秘。我们在角色游戏里又重新过了大年。孩子们用自制的各种年画布置教室,模拟爸妈带上自制的贺礼去拜年给长辈行大礼。用橡皮泥制作了丰富多彩的年夜饭。还做了放鞭炮的体育游戏。一起编排了一台小小的春节联欢晚会。有唱歌、舞蹈、朗诵也有相声、曲艺、小品。有演员也有穿新衣戴新帽的临时家庭做观众。啊!孩子们在主题活动《正月正,是新年》中尽情地表现着、发展着自己的才华,体现着童年的乐趣。延呈着我们民族的传统。认知了社会习俗。

我们带孩子实地参加了灯展,组织亲子活动全家逛庙会、猜灯谜、剪窗花。写对联、说对联、粘对联。我们还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挂历、日历观察讨论他们的共性找出规律。让懂阴历的爷爷来讲讲阴历与农作物的关系。期间随着主题的不断发展深入,由于师幼互动、生生互动而又生出许多原先未曾设想到的新的话题如:压岁钱怎么用?中国人为什么喜好吉祥讲究文化?许多新的领域如:关于美丽的中国节的探讨;各种各样的风筝;进而到中国的茶道艺术。许多新的细节如:中国的婚礼、新娘、轿子、中国的唐装。就这样不断生发出去,延伸开来。一直到桃红柳绿的四月才依依不舍地结束了主题。不知不觉中竟有整整五周之久,兴趣盎然。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少儿绘画;少儿美育教育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视幼儿早期美育教育象学习弹琴一样积极支持孩子学习绘画,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小就得到美育教育;在艺术的熏陶下有所成就,有不少家庭还把类似的艺术教育提前到胎教,这未免有些玄。其实,孩子绘画天赋差的一时难以见功夫,这是因为少儿成长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先天遗传因素等影响,造成接受教育时,悟性的差异之故。一般的孩子来讲,并不都是神童天才。为了发现、培养和造就未来的人才,我以为这里有个因势利导,由“型”至“神”到“意”的美教育过程可谈。

“型”,即物体成型的外部特征。“型”的施教,就是要启导孩子通过视觉,对事物初步做以判断辨别,把世界千差万别的事物所呈现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几何特征记忆下来,通过画笔和可供表意状物的材料,将事物基本特征变成他们笔下画幅的全过程。初次接受美育教育的孩子,可以先找些静物叫他们写生。练习可分为两步走:一是抓静型物练习,即相对静止的物体,特别是线条清晰,规则分明,特征显明的物体或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一些物体,让他们做模特来练习;二是抓动形,即活动着的事物,它包括:生物型,如:牛、马、羊等;机动型,如:汽车、飞机等,自然型,如:流云、水波等。因为认识、理解和表现事物,先从感观开始,就是说,型是作画的基础。对于孩子来说,不抓型就难以寓意,孩子审美单纯、幼稚、寄托真爱、最忌用复杂的事物作模特逼孩子硬画,这样,孩子的逆烦心理就会产生,因此情趣的培养很重要。

在美育教育过程中,还可以借助事物的色彩、大小、高低、远近、运动乃至摹声、动作来增强孩子的感受力,也可采用剪纸、拼七、曲巧板、撕图、布贴、默写、画赛等办法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尽快熟悉、掌握一些物体特征,这是提高绘画能力的前提。“型”的教育正是让孩子从外部特征接识事物,广泛地积累生活素材的训练过程,只有掌握了事物的摸样、点线、面、体等,才能把事物记录下来储藏在脑海里,用之即会牵出一个形象或轮廓来。

“神”即一幅画点睛之处,也是传韵之笔。是在“型”的基础上,注意把符合事物特征、最贴切、最富有特征和最能使画面活起来的东西展示出来。作为少儿来说,“神”的教育可以借助儿童自己的画找出一些奇妙来做比较,不能在乎真、准、细等,要看联想的奇妙与否?能超凡脱俗自会逆补其不足。这样,画出的画才是上称之作,才能打动人。

这一基本的施教过程中,要结合画幅,给孩子们穿插讲解诸如反衬、夸张等易于他们掌握和运用的艺术手法。达到把“神”更好的拓然于纸上,使孩子们所做出的画,充满幼稚、活泼生动,也就是具有鲜明的主题,有动感才行。达到这一步,也就有了从“型”到“神”的第一次质的飞跃。“神”的教育主要是极力拓展孩子的想象力,脱离“型”教育时的呆板画面。让事物立起来、活起来。一旦传起“神”来,便有了艺术鉴赏的价值和生命力,有时,会令成年人为之振奋,大有凑上一笔,使其成为千古绝妙,同孩子共享喜乐。

在这一美育教育过程中,应多带孩子们到实地、野外写生,练眼力、练笔力、练扩大、缩小、定位、构图、着色及综合审美等功力。多做比较,促使孩子们打好坚实的功底,夯实绘画基础。

“意”即社会生活意趣。是在“型”、“神”的基础上,通过一事、一画、一境,进一步的在画幅中表现社会意义的高层综合美育阶段。

一般来说,受年龄、环境、生活阅历多位因素的影响,要求孩子达到能够有趣的完成一个有主题意义画幅的水平就可以了。这个时期,要指导孩子多写生,试图步入真正的练习和创作境地。某种意义上,这个阶段,要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孩子,也就是说在完成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顺势引导,培养孩子们的绘画格性。这种辅导事实上也是引导孩子养成独特的创造力,鼓励孩子大胆寻觅自个感兴趣、熟知、喜爱的事物,表达生活的真谛,寄予思想感悟的过程,作为辅导教师,不仅要和孩子配合好,还要和家长密切配合,从各种角度和途径拓宽孩子的生活面,让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通过命题、作画、写生、评讲、自由作画等施教手段点化,切忌总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路,那就永远也甭想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这期间,需要让孩子加强的内功是,做美术笔记、修改画稿,从中培养少儿对生活的理解能力,达到进一步丰富绘画思路,增强画幅对生活的表现力度。

由此可见,“型”、“神”、“意”的美育施教步骤能够由浅入深,可操作性强。我以为是适中一般地区儿童绘画入门、提高、成熟三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也是少儿学习绘画的基本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提高儿童“型”、“神”、“意”的写实能力、创造能力,不是物质材料的优越所能取代的。在施教中,教师也不应做这方面的强调,对于初学绘画的少儿,起初在一些家长的作用下就考虑纸张、笔墨材料的质地等未必不是正路,还容易束缚儿童的手脚或艺术思域。让孩子在色彩里兜圈绕弯儿,这样的话就难以使他们驰骋艺术的翅膀,其实,能达到运用色彩区别事物即可。色彩类使用于少儿美育教学必竟有别于传统国画和西洋油画等,孩子喜爱归喜爱,过分渲染在施教中,会淹没孩子的灵性。儿童绘画,要符合孩子学习的特点应势利导,符合一般的教学规律和要求。否则,会把孩子引向歧途。切记,有了审美、意趣才能提高画幅的力度和品位。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文5

摘要: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通过音乐、美术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的教育。本文分析了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特征和意义,认为幼儿艺术教育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关键词:艺术教育想象力审美能力自信心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培养高素质、身心健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就应该从幼儿时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与新世纪的社会需要相适应。艺术教育是指通过艺术形式进行的教育,即以各种艺术手段感染幼儿,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创造美与识别美的能力,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幼儿审美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实施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儿童都是艺术家,这既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种诗意的描述,它并不是要在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简单、生硬地划上等号,而更多的是说,每一个儿童都与生俱来拥有艺术能力。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

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用丰富、形象化的感悟语言引起儿童的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和心灵,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幼儿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创设轻松、平等的环境氛围,教师要鼓励孩子自由创造并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与疑问,如在唱“小树叶,飘呀飘”的歌曲时,有的孩子双手摆动,形象地表现树叶随风摇动的样子,有的孩子双手做小树叶状,放在胸前等。教师要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自由发挥,为歌词配动作。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因此,在孩子们进行创编时,教师不能干预,打断孩子的思路,这样有利于保证孩子创编思路的完整性。假如教师不时让孩子停下来,纠正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幼儿的思路就会受到干扰,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刻意模仿老师的动作。教师要给孩子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大胆、自信地去想象、去创造。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创造过程,而不要太在意结果怎么样。例如: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手舞足蹈、自编自唱;在绘画中幼儿可以乱涂乱画,对此类情况不要以“不对”、“不行”等以成人固定的方式去限制他们,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选择恰当的方法,去发现幼儿的可塑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想象,大胆思索,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人类审美的本能在儿童的绘画、舞蹈、音乐活动均有所表现,所以,教师要对孩子的这种无意识的艺术本能给予肯定,并加以启发、引导,要把幼儿这种对美的无意识表现积极地培养成为幼儿有意识的艺术展现,让幼儿感受到美的存在。

首先,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提供给孩子去创造、去感受、去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教师要让幼儿多看多听,丰富幼儿的感官,增长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其次,教师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培养孩子的感受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在美工区准备了供各年龄层次、能力层次不同的孩子的美工活动材料,供孩子自主选择,并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发现问题。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美有切身的感受,也会评价自己的作品,美好的一切会从孩子的作品中一一展现。如在音乐活动中,孩子在听、想、说、唱、动等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情感世界丰富和充实起来,从而产生主动感受、领略音乐美的积极心态,思维愈发活跃,好奇心更加强烈。

(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艺术活动符合幼儿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孩子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例如,在绘画中,幼儿的画与教师的示范画颜色不同或有的地方不太一样,这虽然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但孩子表现的却是自己眼中喜欢的色彩、线条,这正是孩子的“闪光点”。其实,也是孩子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教师不能扼杀这种真实情感的表达,而要加以肯定,并正确引导、启发,让孩子大胆探索,自由发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渐渐地,孩子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幼儿随心所欲地、快乐地陶醉于艺术活动中。因此,我们要多组织幼儿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保护幼儿的各种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充分表现自我。

艺术活动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当这一兴趣得到满足时,幼儿不但学会了技能技巧,而且产生了成功感、自信感。成功的次数越多,幼儿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越高,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在各方面及各阶段的能力,并以此来安排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舞蹈活动中,幼儿通过欣赏、感受音乐,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对歌词、舞蹈进行创编,教师要用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使孩子充满自信地一一展现自己的舞蹈动作。当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时,教师肯定的口吻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从中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那么,幼儿在实践锻练中,体验了成功,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就更加有了表现自我的欲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三、幼儿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这种主体性在儿童那里是以“潜能”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潜能”在适宜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得以显现、发展。也就是说,个体主体性有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使幼儿主体性在教育上成为可能。〔3〕幼儿艺术教育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过程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体验。

(二)激发幼儿的创造才能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幼儿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欣赏每一个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艺术教育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幼儿由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因此对艺术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外向、喜欢表现的孩子,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对于胆小、羞于表现的孩子,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

(四)更新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学前教育;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作为学习语言能力最好的幼儿时期,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天赋能力最容易在此时培养,因此作为教师要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引导教育,有目的有意识的去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合理的提高孩子的词汇储备量,孩子具有良好表达能力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词汇储备能力。下面本文就如何培养学前教育时期如何培养幼儿语言思维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幼儿时期是孩子不断学话、学习新词汇、表达语言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具有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从呱呱坠地开始到孩子学会吐出第一个词,学会说第一句话,每天在不断接触新词汇不断学习新语句,直到完整的表达所思所想和理解新知识,这个过程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只有健康的引导教学才能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培养幼儿教育的关键时期,语言表达能力的健康培养,不仅能使得孩子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更为以后孩子在学活学习当中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修养做到健康的铺垫,甚至到以后成人在社会上谈吐优雅,举止文明起到启蒙作用。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三点:第一,幼儿时期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孩子的各方面发展能力和交际能力。第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的拉进孩子与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拉进同龄孩子之间的沟通。第三,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孩子语文学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更加能促进孩子以后学习当中对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孩子今后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核心要求

1.正确孩子的语言表达方式

幼儿园孩子的语言表达方式会存在发音不过准确,吐字不够清晰的问题,教师在教育孩子发音上应以标准的普通话教学,使孩子吐字发音达到清晰准确的地步。幼儿园孩子由于其特殊的年轻性质,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比较强,作为幼儿教师是孩子在学校过程中主要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最正确的发音吐字方法,并引导孩子健康正确的词语词汇,指导孩子与人沟通时的正确方法和技能。

2.语言表达的儿童化

教师在对学前教育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时应当注意使用适当的语言沟通来符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教师在教育还在语言的过程中,应当以孩子的角度和心理,模拟小孩的语速和语调,并辅以眼神动作等,吐字清晰形象生动富有感情的与孩子进行沟通,这样不仅让小孩有亲切感,更能使孩子通俗易懂,高效的达到教学作用。

3.语言表达的艺术化

学前教育教师是幼儿孩子学业生涯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在与孩子沟通和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情感。在于孩子沟通过程中,无论是表达肯定意见还是否定意见,愉快情感或不愉快的情感时,教师都应该用符合孩子的温柔语气,使用健康的语言。二是亲切的语言。鼓励和支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幼儿进步的动力之一。三是新颖的语言。语言的新鲜感、多变性能够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预期,激发自我成长的动机。四是灵活的语言。语言的艺术化还要求针对不同的突况,灵活地驾驭语言,解决问题。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1.注重提高综合素质

要想对一个陌生进行认识了解,首先要通过与其进行语言沟通。因此,语言是体现一个人修养水平、知识水平、生活态度等最重要的方式。语言的熟练程度和组织能力不是先天得来的,而是通过后期学习训练达到的,所以对于如一张白纸一样的幼儿来说,在学前教育时期打好语言基础显得至关重要。

2.丰富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幼儿教师应当适当的组织和进行一些幼儿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增加一些课前演讲或者是朗读的小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都能得到语言锻炼,这样不仅能增加他们的语感,还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演讲水平提升学生的胆识,教师在学生演讲或者朗读结束后再给予孩子刚刚的表现一些小点评,不仅让孩子能得到夸奖增加孩子语言方面的信心,也可以使孩子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有不足,下一次演讲或者朗读时会纠正这方面的不足,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口语水平。

3.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训练

学前教育的教师对孩子语言变大能力应当进行必要的指导。指导可分为练前指导和练后点评。练习前,教师根据练习材料、练习方式的不同,针对全体学生进行指导,指出练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让学生理清练习思路,找准练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练习后,教师的点评应该具有针对性,根据学生个性、知识水平、语言表达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因人而语”。具体来说,对性格较为敏感、容易紧张、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多鼓励和肯定,消除学生紧张心理,多创造学生上台机会,锻炼其心理承受力;对反应较慢、知识储备差的学生,在鼓励的同时还需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对领悟力高、表现力好的学生,要有“画龙点睛”的点评和指导,使之更符合幼儿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结语:

为了使学生能养成语言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针对学生自身的教学方式,利用现有条件营造学生喜欢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语言的学习兴趣提升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为孩子在语言方面和今后学习生活方面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为孩子打好语言方面的基石,这样不仅是孩子们的的需要,也是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方面的重要需要。

参考文献:

[1]刘丽.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J].学周刊.2011(17).

[2]武艳英.如何开展幼儿语言艺术性的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