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

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范文1

关 键 词:艺术设计教育 实践 途径

现阶段,设计教育如何加速与市场实践的接轨,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是现代设计教育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现代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现代设计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有用之才,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身也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弱,长期以来借鉴的是国外的设计模式,自身并未完全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而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与经济社会发展对设计人才新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师资素质参差不齐。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新生师资“三多、三少”的问题。新生师资大多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学上照本宣科的多,讲实践案例的少;强调技能训练的多,涉及设计理论的少;崇拜国外设计的多,注重本国设计的少。另一个是“嫁接”师资教学方向不明的问题。近年来,国内一些院校设计专业纷纷以惊人的增长速度扩招,进而出现师资力量跟不上,部分院校采取权宜之计,就地把美术、工艺美术等相近专业人才“嫁接”到设计教育队伍中来。这部分师资教学上往往未能及时转过方向,易将学生引导到纯艺术、纯外观造型的轨道上,影响了设计教育的顺利发展。

2.理论教育相对滞后。理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传道”来提高学生“解惑”的能力。“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韩非子·解道》)“道”,小而言之是理论方法,大而言之是掌握“技”之后的大智慧。设计上的“道”就是在对设计理念的深刻理解后所进行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活动。而我国设计教育发展,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比西方相对落后。

3.课程设置存在偏差。目前,国内一些院校的设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因人设课、因设备设课或缺人不设课等问题。这就造成专业课程设置不明细,设计实践课时不足(许多实践课大多以课堂练习为主),因此,教学解决问题相对单一,很难把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

二、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接轨的重要性

从国外经验看,德国包豪斯(Bauhaus)的教育体系重视教育实践,形成了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即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育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又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并为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这种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对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从国内发展形势看,开展校企合作已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多数大专院校开办了设计专业,但大多仍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基地。因此,催生实训机构,建立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定向实训关系,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有利于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

从设计教育本质看,实践性是设计教育的本质要求。作为老师应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又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和吸收,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生也应积极参与专业对口的企业或设计公司等设计实践活动,并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校外的设计公司及企业也可以汲取学生设计的新奇创意和理念,从而实现双赢。

三、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接轨的基本途径

设计教育与市场接轨是个多环联动、双向互动的过程。从国外的经验和国内的发展趋势来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设计教育模式,是推进设计教育与市场接轨的基本途径。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强化艺术设计教学。首先,要通过多渠道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一是挑选骨干教师进名校深造,进一步加强个人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法学习或者到专业对口的名企业接受实训等;二是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名校进修或出国培训和吸收国外留学人员来校任教;三是开展国内院校之间合作,互派中青年教师;四是吸引社会上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来校讲学——既可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成果的设计师、工程师到师资班讲学,也可校际间联合聘请国外国内专家到师资班讲学。

其次,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一是细分课程设置。如为设计专业大一学生设置的素描课(调子素描),应根据专业需要细分为结构素描或调子素描:工业造型专业方向的应调整为结构素描,而摄影专业方向的应调整为调子素描;色彩课应与色彩构成进行链接等,以体现设计专业特色。二是增设新课程。根据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和设计专业边沿性特点增设新课程。如包装设计课,不仅要求学生知道怎样去设计好包装,还要求全面掌握此包装生产流程、工艺及材料应用等内容。为此应增设材料学、印刷学、营销学、心理学等课程。三是注重实训课程。课时安排应增加标志、包装、Ⅵ等课程的市场调研时间,并把大部分课堂练习作业改为实践项目,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把项目业务当作业来做,既让学生有动手动脑的操作机会,还可获得经济收入。

2、强化设计理论研究。设计理论研究既要借鉴国外的成果,又要注重挖掘民族文化精髓,更要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发展理论、升华理论。设计教育要研究如何与经济、信息、文化、市场营销等方面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如何紧随社会进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创新思维等教育理念课题;研究如何积极应对市场的新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艺术设计精英人才等社会实践课题;要敏锐捕捉市场需求的新变化,研究一些前瞻性课题,为开辟新专业奠定理论基础。

3、强化设计社会实践。设计教育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实训、专业技能课和案例教学。课程的组织者,应适时接触最新的设计动向,参加设计项目征集活动,并选择代表性项目纳入课堂教学,组织学生互动讨论每个项目的特点、适合的手法、表现形式,多样化设计方案,互相吸收好的创意和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利用社会实践促使学生尽快养成讲求工作效率、注重设计质量的良好习惯,为塑造复合型设计人才奠定基础。

总之,艺术设计教育只有紧随时代步伐,推进教学改革,创新设计理论,注重社会实践,建立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模式,才能使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范文2

2011年是艺术学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今年3月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即“艺术学门类”。因此作为独立门类的艺术学获得了更为广大的发展空间和自主性,同时也带来了更为严峻和紧迫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艺术理论在高校教育中的现状为立足点,将其引入人文学视野中进行观照,并试图探索一种全新的艺术学理论教学方法。

中国高校的艺术理论教学陷入某种尴尬境地,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艺术教育根深蒂固的功利主义思想。这使得我们的学生青睐于单纯的技巧训练,而忽视了他们在文化素养上的塑造与积累,因此就无法成为一个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艺术家,而往往只能沦为所谓的“艺匠”。而在我们的教学体系中,艺术理论教育由于理论性强,要求学生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艺术学理论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既枯燥又“无用”,因此唯恐避之不及。身为教授艺术理论的一线教师,笔者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在课堂上,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听之藐藐,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试问破解这种困境的出路何在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从国外的艺术理论基础教材寻找破困之路。教材是教育者对本学科现有知识与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系统阐释的产物。它往往反映了教育者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国内引进了几种国外艺术理论通用教材,如加纳罗、阿特休勒的《艺术:让人成为人》(第7版)、大卫•马丁的《艺术与人文:艺术导论》(第6版)。它们都是美国比较流行的艺术理论教材,其共同特点是在人文学的视野下观照艺术,以此向学生系统阐述关于艺术的基本理论。我们现有的艺术理论教材是造成学生疏离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教材虽曰概论,其实都是动辄四、五十万字,醉心于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理论体系,试图灌输给学生所谓对艺术的全面认识,结果却是“看来很像一本‘教科书’,结果也可能使一般学生完全丧失了对艺术的兴趣,也失去了一生中唯一一次借艺术来启发自我生命的可能。”

1究其原因是教材的编撰者并未将学生作为主体来看待,常常自说自话,并不理会接受效果。如以人文学立场来调整编撰思路,我们的教材就应当尽量深入浅出地介绍艺术相关知识,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选取的实例应以当下鲜活的艺术现象为主,或者赋予经典的艺术形象以新鲜活泼的理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想的艺术理论教材,应当充分借鉴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在《艺术:让人成为人》、《艺术与人文:艺术导论》等通行教材中,作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当下的艺术现象,做出令人信服的讲解。在许多问题上不是首先提供标准答案,而是设置某个讨论情境,让学生进入一个主动参与的状态,从而激发他的主体性:“幸福是否是一个纯粹主观的状态?或者,它是不是绝对的?要么我们会完全拥有,要么我们就完全得不到?”

2加上教材图文并茂、语言活泼,所列举的实例又能够贴近现实生活,这样做大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蒋勋所言:“一本教科书,若不沦为‘照本宣科’的形式,是需要教授者和阅读者双方大量的介入的”。

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艺术设计;产教结合;教育模式;就业

引言

科学、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社会需求不断更新,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产生差异时有发生,这是无法避免的,学校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还有育人,但我们要将差异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让人接受的范围内。让应届毕业生在社会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和沉淀,能快速地走上正轨。若不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所学不能以致用那么带给职场新人的必将是很大的打击。艺术设计专业更是如此,优秀的设计者无不是经过长期的实践,自我探索磨炼出来的。艺术设计因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实践性、应用性、多学科性,所以在专业培养中学校要重视这些专业特点,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平台,引入真实的项目。使学生能够接触实际项目、接触企业,构建学生对艺术设计行业的认识,立足市场了解市场,了解设计公司需要怎样的人才。这样学生们才能有的放矢,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鉴于此,本文试图对艺术设计专业产教结合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分析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产教结合”教学培养模式对学生、对学校、对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意义。推进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衔接好高等院校与社会企业间的人才输出。

一、产教结合的概念

产教结合是指高等院校根据所设专业,与企业展开积极合作,开办专业产业,使实践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学科研究为一体的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艺术设计专业中利用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广大院校学生提供参与学科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1998年,上世纪末我国就提出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但我国并未对此提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许多高等院校开展了以实验性课堂教学和类似工作室制的校企合作项目,但都是短期教学或小范围的展开。并未真正做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到了二十一世纪2017年现在的产教结合概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和鼓励,实践对产教结合的要求明显提高了标准和相应的技术难度要求。同时产教结合也因为国家高教司的就业压力要求提升到各个高校的日程上,同时作为艺术设计类的专业教育对于实操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和突出,所以如何做好这个专业方向的校企合作以及产教结合也变成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二、产教结合培养模式现状研究

现代艺术设计的起源和发展都在欧美国家,对于探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之路也先于我国。欧美国家较早的开始将产教结合的理念融入设计教学之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为发展我国艺术设计领域,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也要根据本国国情,依托我国社会经济现状,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产教结合培养模式发展之路。

(一)国内产教结合培养模式现状研究

我国艺术设计的前身是工艺美术设计,艺术设计的教育理念模式也是建立在工艺美术设计之上的。而艺术设计专业是有别于传统绘画专业的,一个重于绘画,一个重于设计,在教育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由艺术设计这一专业的诞生发展到现在,此专业下细分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使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更趋向专业化。“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关于产教结合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文件,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交流发言中谈到《分层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集聚资源加强协同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其中主要谈到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和推动创新实践、推广双创赛事,有关学生实践方面的培养我国教育还处在加强学生参加创新实践赛事的层面上。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关于产教结合的培养机制更多的谈到研究生的教学,对于专业性硕士的培养,为社会输送兼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相比之下本科生的学习中获得锻炼实习的机会只有参加各种双创赛事和大四阶段的实习,这些实多是学生自己寻找的就业单位,实习情况不得而知,校方也无法准确掌握。虽然在本科课程中已增加实践课程,但由于校内实践场所和设备的限制并不能保证资源合理分配到每一个同学。综上所述,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高等教育产教结合培养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完善,也没有形成系统理论。那么在艺术设计领域,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还需大力发展,寻求支持推动这一培养机制的形成。

(二)国外产教结合培养模式现状研究

国际上,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广泛被各专业院校采用,是专业院校职业教育的特征之一。经过各国长时间的探索,产教结合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各国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外在产教结合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还注重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经验与相应保证机制的建立。[1]欧美国家产教结合发展比较好的如美国、加拿大的CBE模式,英国、澳大利亚的CBET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其中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最典型的产教结合培养模式,高度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理念。美国、加拿大的CBE模式是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订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进行考核。[2]CBE模式是建立在学生能力培养提升基础之上的,根据专家组对专业岗位的需求做系统分析,帮助学校设置专业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所需技能,有目的的学习。[3]英国、澳大利亚的CBET模式,即TAFE人才培养模式是政府、社会各行各业与学校相结合的一种办学模式,为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能力。亚洲国家中日本在这方面是较为突出,日本以产学合作为主。日本企业和高校普遍建立实践模式的联络,学生都有赴相关企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新加坡作为和中国文化相近的国家也在产教研领域有相关方面的探索,但是关于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是如何运作的,每个国家和地区又有各自的实际不同的模式。这些都和各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模式相关。所以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我国都存在差异,所以直接照搬学习他们成熟的培养模式并不合适。我们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同时还是应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产教结合培养道路。[4]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特殊性

根据我国艺术设计类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情况来看,企业更多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能将头脑中的创意、想法、创造力融入实际设计中,并通过设计表达出来,这种将理念与技术完美结合的能力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的,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经验、方法,掌握其中奥秘。过去画师、手工艺人在跟随师傅长达几年或十几年的学习才能够出师,才有能力自己独立完成项目,时代变迁,科技发展,但艺术设计类学科的精髓本质并未改变,我们要看到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殊性。艺术设计的特殊性还在于专业繁多,对口要求较强,比如同是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要求就存在互补和差异性,视觉传达的专业实践多集中在印刷领域和行业,而产品设计则集中在制造和工艺方面的实践要求,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在室内或者景观方向的现场实操这些都是艺术设计特殊性的要求,这也给艺术设计的产教结合带来困扰增加了难度。虽然产教结合多用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中,但艺术设计类专业具有其特殊性,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应时代要求,应社会岗位要求,引进适合本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法措施。构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产教结合教育模式,促进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高度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并在不断摸索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产教结合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一)产教结合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学习研究国内外产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现状,发现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这一培养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借鉴国外优秀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对艺术设计专业产教结合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完善和发展我国高校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方案,帮助学校培育出全面适应社会的设计人才;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系统掌握所学技术;帮助社会和企业发掘优秀设计人才。[5]促使我国高等院校走上艺术设计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增强完善产教结合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从我们对国外产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产教结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形式并不单一,不同国家依其自身情况采取的产教结合形式各有不同,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只要达到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目的便是可行的。产教结合的类型可以分为产教开发型、产教合作型、产教一体型、产教分离型、产教集团型这五大类。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结合实际情况,从资金、场地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综合考虑寻求适合的产教结合类型,避免流于形式,实现企业与院校的双赢。[6]

(三)艺术设计产教结合培养模式探索

综上所述,产教结合已经是现阶段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教育途径,那么应该如何加大力度和拓展产教结合,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和出发,首先可以采取校企联合的构建模式,这也是现阶段多数高校遵循的,也是企业愿意的,因为设计产业是一个人才流动较大的行业,如何吸引留住和选拨人才对设计行业来说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所以校企合作可以确保企业人才筛选的来源,这也是双赢的结果。其次,采取引进实践项目入校的方式,这也是目前比较常见和有效的手段之一,这样企业即不会盲目的海选优质员工,也不用担心实习生人数过大带来的困扰,对于学校来说也可以组织优势生源进行集中创作,或者撒网式广泛带动学生参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双赢手段之一。第三,就是长期共建实践基地的模式,这多限于博物馆之类的场所,这样可以节约学生的参观费用,同时也可以相互配合的讲解文物内容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作。结论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的艺术设计类人才就业并不理想,不少学生频频跳槽,甚至有学生毕业几年还在就业市场上晃荡,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是社会岗位的缺乏吗?答案不是,社会市场对设计人才的渴求促使各大院校新增符合时下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如数字媒体设计、UI设计、展示空间设计等,并不断扩大招生。另一方面,企业也在抱怨招不到人,是真的招不到人吗,还是资源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这一系列问题都要从源头寻找答案,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业院校需要尽快想办法解决当务之急,转变教育理念模式,弥补教学中的缺失,看到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特殊性,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对一些企业的访谈中了解到,很多企业不愿意招实习生,更愿意通过同行引荐一些有经验的优秀员工。究其原因还是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如果实习生不能马上胜任工作,还需企业来培训,那么这对于企业来讲就是损失,所以院校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为学生创造一些条件,帮助学生增加与社会工作接触的机会。为改善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的艺术设计类人才就业不理想问题,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当看到本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差异,尊重其特殊性,积极建立产教结合培养模式,将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教学理论实践相结合,鼓励社会企业中艺术设计领域杰出人才参与到教学之中,拓宽学生视野带领学生不断进步,培养出受社会企业欢迎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让学校、学生、企业都从中获利。关于产教结合的探索也应该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包括让学生自主创业这都是产教结合的思路,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以及专业实践要求的特别性相比其他专业可能会有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实践方式,总之产教结合不是死板的遵循一种模式是可变的和多渠道的。

参考文献

[1]仇学琴.国外高等职业学院产教结合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云南高教研究,2001,(02):87-90.

[2]王蕊.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中政府、校董会、认证机构“三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6.

[3]葛媛媛,杜立娟.美国合作教育对我国大学特色化发展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7):67-68+82.

[4]马铮.德、日、澳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3):20-23.

[5]郑琼兵.中外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3):211-213.

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陶艺传承 少儿发展 陶艺启蒙

“少年强则中国强”,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下了此等豪气干云的语句,这是晚清志士的呐喊。虽然当今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不再如当初那般被动,然而少儿教育仍然应时时系在心中。在少儿教育的各个门类中,陶艺教育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目前少儿陶艺教育仍需要加强,才能有长远发展的可能。

一、少儿陶艺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与陶瓷,“china”一词可谓一语双关。从历史角度看,国外普遍通过璀璨的陶瓷艺术认识中国:唐朝绚丽多姿的三彩;宋代幽静儒雅的五大名窑;元明时期繁丽秀美的青花以及清朝以绚丽灿烂的彩瓷。孩子们学陶艺,学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的是少儿对于祖国独特的自信和热爱。瓷学名作《雅》中讲,晚清时期,有的中国人到了国外,与外国友人谈及陶瓷,竟对陶瓷一无所知,着实让人有点哭笑不得。这种情况清朝有,现在有,希望未来不再有。在子孙身上应避免出现“至使寰球之人嗤其生长于瓷国而并不知其国之瓷之所以显名”的事。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少儿时期的教育对一个人成才与否至关重要。西点毕业生、“美国在线”前CEO詹姆斯・金姆塞说过:“勤于动脑,敢于创新的人,才能争取主动。”勇敢和创造力,是标新立异者具备的特点。而陶艺恰巧具备了多种提高孩子综合创造能力的功效――制造前的设计过程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能力;制造时少儿的手、心、脑三者并用协作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和肢体协调能力;制作后的修饰还可以增加孩子灵活的变通能力。陶艺的制作在三维空间里完成,与二维的艺术比起来,三维立体的训练在对能力的锻炼上更胜一筹。它需要孩子从各个角度、全方位进行研究和关注,帮助他们养成纵观大局的习惯。陶艺的材料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人类亲近大自然的本能。陶艺的作品往往更贴近生活,比如“亲手给父亲制作一个茶杯”“给母亲捏塑一个小雕像”等,都可以唤起孩子的积极性。重要的是,学习陶艺不仅容易上手,还有利于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我希望,若干年后,那些难看的日用品和费了劲制造出来的丑工艺品将无人问津。”在一代大师吴冠中眼中,美盲和文盲一样严重到不可有之。实际上,“德智体美劳”对于每个少年儿童的成长都是必不可少,每一步都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

二、少儿陶艺教育的现状

如今,少儿陶艺教育现状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首先,目前在少儿陶艺教育一线的师资专业程度普遍不够。中国陶瓷艺术是我国几千年所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的结晶,对于制作工艺的创作条件较严格,少儿力不从心的时候就需要教师专业的辅导。更重要的是,陶艺创作过程中步骤的繁多复杂,而少儿心性未定,很多教师不知如何教授。因此,笔者认为在市面上出版适合少儿陶艺教学的教材乃当务之急。目前这种缺少教材的情况正在改善。

其次,部分家长对陶艺缺乏了解,少儿陶艺教育的深入程度不够。我国本身就是陶瓷之国,人们日常能够接触很多陶瓷类的信息,易造成一种审美疲劳。由于家长对于陶泥原料没有相应的认知度,再加上太空泥等其他类似替代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少儿陶艺教育没有大范围深入的展开。

最后,政府对于少儿陶艺教育的普及力度应再加强。“我们也深感继承人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让国产漆断了后。为此,‘日本国宝用漆协会’在静法寺种植了三十公顷的漆林,文化厅还给我们拨了援助款,现在,大家的干劲儿非常足。”这是《留住手艺》一书中刮漆匠岩馆正二在1992年访谈时所说。可见日本也开始注意对国粹的保护,作为我国的国粹,陶艺也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三、少儿陶艺教育的新发展

少儿陶艺教育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第一,笔者经过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发现,大多数的少年儿童在主观上都是渴望接触陶艺的,他们渴望追求真、善、美。所以,这种既可贴近生活又可体验美感的课程容易激发少儿热情。第二,政策的利好和学校扶持力度的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学引进了陶艺设备,开设了陶艺教育课。通过授课,让学生体会到陶艺丰富的艺术感、塑造的技术性和烧制的科学理论的独特魅力。第三,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陶瓷艺术作为中国一种独特的语言与世界进行着交流,这给陶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可能。

结语

少儿陶艺教育在我国虽是新兴的,但它在教育上的优势却是显而易见的,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少儿陶艺教育在今后必定会有飞跃式的发展,在将我国国粹发扬光大的同时,也有利于一代代少年儿童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德群.西点军校22条军规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2]吴冠中.美盲要比文盲多[N].北京晚报,1984-05-08.

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范文5

一、高校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1.艺术设计类专业同质化现象突出。艺术设计专业由国外引进,历经时间较短,多数高校生硬嫁接了国外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直接根植于我国教育效果不太明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一些高校在不具备充分条件的情况下,在高等教育产业化和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匆忙上马艺术设计专业,导致许多高校培养方式雷同,培养质量难以保证,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艺术设计领域的结构性问题凸显。我国急需的大量高端设计人才稀缺。难以满足当前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设计艺术教育专业设置与布局不合理,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艺术设计)学科,专业方向太少,与当前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不相适。我们看到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许多省份对该专业亮起红灯。尤其是一些与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方向太少,而在教育部统一的专业目录规范下,又无法得以拓展,形不成优势互补和各自特点,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2.课程体系结构不科学合理。在原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艺术设计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嫁接了国外艺术设计课程的程式。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世界设计前沿理论实践,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显得捉襟见肘,大大滞后于国际设计教育前沿。主要表现在课程安排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一些实习单位也不愿接收学生实习,还有就是多数学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监管不严格,不到位,导致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具有很强的实践特征。但是当前许多高校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环节缩水。不但是实践教学学时数量难以达标。实验室利用率较低。而且实习的方式手段单一。许多学校出于安全等方面顾虑不敢拓展实习渠道。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应当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原创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艺术设计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来看,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大多在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这样的目标明显流于形式,过于笼统和程式化,因而难以体现艺术设计专业的具体特征,也难以体现不同院校的个性和地方特色。不仅如此,培养目标设置的不科学不合理还会影响到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的内容的设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取,进而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1.提供创新的实践舞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且是一种需要创新技能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能力,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技能的实践舞台。

2.进行创新的专门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能力,有了创新艺术设计专业的氛围和创新的舞台还不够,还需要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内容中增加一些有关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进而有意识地加强艺术设计专业的训练。

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博物馆商店;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K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277-01

关于博物馆文化产业以及其中的博物馆商店的发展涉及博物馆学、旅游学、文化经济学、行销学等各个方面。虽然国内和国外博物馆文化产业起步时间和发展程度不同,但是,都面临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资金短缺,并且国内外各博物馆同行也在积极寻求办法来解决次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博物馆做了许多尝试。博物馆结构的变化,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化以及随之出现的对资金筹措管理需求等,使博物馆的运作呈现出独立化的趋势。在不少西方国家,博物馆在政府管理水平上已被称为“博物馆实业”,而对市场研究人员而言,已成为“博物馆商务”。

一、博物馆商店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人们很早便意识到这样博物馆资金短缺,并有此引发为博物馆商店的设立。一个多世纪之前,欧洲博物馆便开设有商店,博物馆商业活动似乎起始于19世纪早期的英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博物馆营销也不再是一个禁忌的词”2博物馆的商业活动起始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1857年,全球首家博物馆餐馆在大英博物馆正式投入运营。31967-1977年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托马斯・霍温意识到“博物馆的参观者同时也是消费者”4从而各大博物馆开始设立商店。同时伴随这些商店的设立,也成立和博物馆商店的相关组织,其中以欧洲和美国为主。1955年创立的美国的博物馆商店协会(Museum Store ASSociation),为美国及全世界的博物馆文化产品,组织连锁的经营渠道,既向公众提供文化消费产品,又促进一博物馆间的产业开发和文化交流.而对博物馆商店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商店作为博物馆营销和博物馆旅游的一部分,着重对博物馆商品的开发、营销、销售和博物馆商店的经营模式和博物馆商店的管理上。如在Bruner的论文中写到“无论是博物馆界还是旅游界,很多学者均致力于博物馆和旅游的关系研究上。Bruner通过研究证实了二者拥有社会教育、让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等共同之处。”Ted Silberberg的论文中也论述到:认为博物馆和旅游相结合是一种“双赢”的方式,这样可以为双方都带来发展机会.真正的博物馆商店是介于礼品店与博物馆展示的混合体,它是构成博物馆整体的一部分,并在财务与教育上协助博物馆达成既定的目标。”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ICOM专业伦理规章》中提到:“博物馆商店应与博物馆的收藏品及教育目标相符合,且必须维持收藏品的品质。

(二)国内研究现状

对博物馆商店的讨论主要集中把其作为博物馆经营的一部分,作为博物馆旅游的一部分,最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来论述。如:在经营部分――张桂元《浅议博物馆的经营策略》、骆士泉《论博物馆的营销策略》、张继东《谈谈现代博物馆经营管理》,在作为博物馆旅游部分――董方慧《城市博物馆旅游开发研究》、杜凯《基于文化体验旅游的综合类博物馆旅游发展运营研究》、张敏《博物馆在旅游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文化产业部分――游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建议》、张艺军《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元宝祥《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

直接针对博物馆商店的文章,主要是博物馆商品开发的现状、解决方式,商品的研发、营销、销售或是介绍外国博物馆商店的成功经验。如:翟群《小商店如何做出大产业》、杨静《博物馆纪念品的设计研究与开发》、吴思思《博物馆商品的开发――博物馆文化资源的挖掘》、葛埔恪豆外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对我国的启示》。

对博物馆商店的研究涉及到文化经济学、市场学、行为学等。如:张敏《论博物馆市场化行为的趋势和影响》、刘雅丽《基于消费者行为学的良渚博物馆纪念产品涉及与研究》。

二、结束语

对博物馆商店的现状研究涉及到旅游领域和经济领域,主要是针对商店研究现状、困境的解决方式、商品的开发、营销、销售等。能够为我们现在的发展现状做一个总结,同时也能为将来商店的积累经验、开拓道路。

参考文献:

[1]安来顺.二十世纪博物馆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博物馆,2001(01).

[2]葛埔.国外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对我国的启示[D].上海:复旦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