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信系统解决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信系统解决方案范文1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互联互通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所谓城市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是指列车可以在包含不同厂商设备的线路或网络中安全运营。若买现路网间的联通、联运,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管理就可以买现资源共享,减少轨道交通的建设、维修和运营成本等优点。还有利于不同车辆的共线混跑;有利于不同线路的车辆综合备用;有利于线路改造及延长。
1城轨互联互通实现的条件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之间运营互联互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土建、轨道、车辆、行车组织、供电、信号、安全门/屏蔽门等多个专业,需要各线路统一标准,协同配合才有可能买现(如图1)。
2城轨信号系统互联互通的优点
可以独立于轨旁设备,自由的采购车载设备;列车能够在多条线路上运行,而只装备一套车载ATC设备;对于既有线路的延长,能够有具有竞争力的报价;可提供替代设备的供应商数量增加;降低了信号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由于标准化,降低了培训的成本。
3城轨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
目前,随着我国城轨信号系统核心技术设备从自主研发已走向成熟应用,使得我国城轨信号系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已不再是雾里看花,根据国铁互联互通成功实施的经验,城轨实现互联互通已完全成为可能。但我们需要清晰地看到目前已经研发出来的几家国产化信号系统由于设计理念和设计标准的不统一,使得虽然实现的系统功能基本相同,但系统的结构、子系统的功能分配、子系统间的接口等存在着诸多的不同点,这就需要制定统一的信号系统互联互通相关标准,结合各家的开放的接口,进行二次开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号系统互联互通。
3.1从众共性的基础设备
实现城轨信号系统互联互通首先要实现基础设备的设计标准的统一,基础设备的统一是互联互通的前提条件、基础设备的统一不是狭义的统一生产厂家,而是统一基础设备的类型、性能和设计规范统一基础设备采取的原则为“从众共性”的原则,保证基础设备的选择满足大多数供货商的设备选型需求,从而减少大多数供货商实现互联互通的工作量和实现难度。基础设备主要包括:通用基础设备(包括信号机、计轴、转辙机等)、应答器、无线通信设备等。
3.2统一标准的信号系统解决方案
3.2.1互联互通需求分析
在实现信号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前,必须统一地进行功能需求分析,所有需要互联的子系统必须有统一的功能需求书。然后通过功能需求细分,进而将整个信号系统的功能变成各子系统的功能,从而得到大家都认同的系统需求书,并对系统间的接口进行详细定义。按照目前信号系统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轨旁系统、车载系统、车地通信系统和列车自动监督系统、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是列车和轨旁ATP的相互通信和安全功能的共同实现,还有列车和ATS系统的相互通信和非安全调整功能的共同实现。可以通过系统功能分配,建立各子系统需求书。
(1)车载系统需求
线路间识别能力;存储所有线路的地图数据,且和轨旁系统的地图数据必须完全兼容;同一类型车载系统可以和不同供应商提供的轨旁ATP通信;车载系统和不同供应商提供轨旁系统的数据交换可以保证列车的运行安全;车载系统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列车性能和线路条件,保证列车安全和列车自动运行。
(2)轨旁系统需求
同一类型轨旁ATP系统可以和不同供应商提供的车载系统通信;和不同供应商提供车载系统的数据交换可以保证列车的运行安全;和不同供应商提供车载系统的地图数据必须完全兼容;和不同供应商提供轨旁系统的数据交换可以保证列车在跨区时运行安全。
(3)车地通信系统需求
车地通信系统必须是选明传输;必须建立统一的开放标准和协议,并采用共同认可的通用制式、
(4)ATS系统需求
ATS系统可以和不同供应商提供的车载系统通信;和不同供应商提供车载系统的数据交换可以保证列车的运行调整;可以识别不同供应商提供车载系统的位置报告;可以和不同供应商提供轨旁ATP系统通过通用标准进行通信。
3.22互联互通接口要求
CBTC系统是模块化设计的现代化系统.提供了灵活的接口。图2展示了互联互通接口
(1)通信接口条件
CBTC互联互通包括以下通信接口:
车载设备与轨旁ATP设备接口;轨旁ATP设备与相邻轨旁ATP设备接口;ATS与轨旁ATP设备接口;ATS与车载设备接口。
(2)轨旁连续式通信
建议轨旁连续式通信系统依据开放无线局域网(WLAN)标准,并以选明传输方式支持所有IP协议。对于ATC设备,车地通信系统就像是两个冗余的标准连接的路由器。连续通信系统允许如下的直接通信:车载系统和 ATS系统;车载和轨旁ATP系统。连续式通信系统必须完全独立于ATC系统,只是为ATC系统提供一个传输通道。
(3)轨旁点式通信
根据国内业主的需求和互联互通的需求对应答器报文预留字段的补充定义,制定统一的国内应答器报文标准。使用主流产品S供应商提供的欧式应答器即可实现互联互通。
3.2.3统标准的信号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通常具有三种控制级别,分别是联锁控制等级,点式控制等级和连续式控制等级。从这三个等级方面,各家信号系统供应商可以通过统一的标准来实现信号系统的互联互通。互联互通标准按照控制等级可以划分为联锁控制等级互联互通标准,点式控制等级互联互通标准和连续式互联互通控制等级标准。这些标准制定的完成和信号基础设备的统一将成为互联互通实现的关键。
(1)联锁控制等级互联互通标准
联锁控制等级属于互联互通标准中最低等级的标准,其他两个等级能够向下兼容本控制等级,由于本控制等级只由基础的信号设备构成,因此基础的信号设备及信号设计的统一即能满足本控制等级的互联互通,例如统一信号机的显示制式,统一设计保护区段、接近区段等,因此本控制等级最容易实现互联互通,该控制等级能够满足装备列车和非装备列车混跑的功能需求。由于没有车载ATP的防护,这种互联互通方式效率和安全性比较低。此方式只运用到非运营时段的列车跨线调车中。
(2)点式控制等级互联互通标准
点式控制等级是基于点式应答器及轨道检测设备的列车运行控制信息的点式系统,本控制等级的信号设备是通过联锁控制等级增加点式信号设备来实现点式控制等级,点式控制等级的地面设备由轨道检测设备、点式应答器设备、联锁设备以及列车自动监督设备组成,车载设备由车载ATP设备及设备构成。速度传感器、HMI、信标天线等),系统的机构如图3所示。
互联互通需要确定和分配的主要功能如下:
列车定位功能;点式下列车安全防护功能(包括接近锁闭和解锁,保护区段锁闭和解锁,进路和道岔保护等);点式下的屏蔽门联动功能;点式下的临时限速功能;点式下列车自动驾驶功能。
其中列车定位和列车安全防护功能是强制需求,其他功能是可选需求,可以根据具体用户需求确定。对于上面的功能实现,需要各供应商共同协商和制定统一的功能需求书和接口说明书。
对于点式下的互联互通由于关键接口比较少,车地设备相对较独立,相对于CBTC模式下实现互联互通在统一功能需求、系统需求以及接口需求方面都相对容易实现。采用欧式应答器标准,效仿欧洲的URTMS根据国内的需求出具统一报文标准,便可以方便享用互联互通成果,如与干线铁路、市郊铁路和城际铁路联通联运。而且可在最终实现连续式ATP的互联互通之前,率先实现在点式ATP上的互联互通。
通信系统解决方案范文2
论文摘 要 数字化变电站是电力业的发展方向,在过去一段时期,因为统一的通信保准缺乏,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近年来,在多项新技术的合力推动下,数字变电站通信解决方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基于iec61850数字变电站,对其通信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对分层网络的数据交换标准、数字化变电站模式等进行了分析。
1 通信是数字化变电站的显著特征
通信是数字化变电站的特征之一,所有数字化变电站均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变电站的通信网络为基础,从而实现信息可靠传输。数字化变电站ied大多基于iec61850标准构建,并以此作为信息交互的标准。此外,输变电设备的在线监测信息也作为变电站信息的一部分被处理和分析。可见,数字化变电站设备通过需要通过数字化信息交互以及ied之间互操作性功能,实现高、低压电气设备的电气隔离。
2 iec6p 850标准及其技术要点
iec61850标准在通信解决方案中占有极重要的作用,iec61850国际标准是以美国的uca2.0标准为基础的,是数字化变电站的首个比较完备的通信标准,该标准的推行为数字化变电站的通信网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iec61850国际也被引入到国家标准gb/t 860之中。该标准的技术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够提供符合电力系统特征的相关通信服务,信息对象在所处的信息源位置惟一定义,相应数据对象建模是统一的。能够实现面向设备和对象的建模,能够实现面向应用的自我描述。采取抽象通信的服务接口,在网络的应用层中的协议和网络传输层的协议都是独立的。与传统通信协议相比具有以下特点l1):采用分层体系;信息传输采用与网络独立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和特定通信服务接口(scsi);信息模型采用面向对象、面向应用的自描述;具有互操作性。
3 数字化变电站的网络结构
过去由于通信的不确定,使以太网进入控制领域有着一定的障碍,然而今年来以太网技术已经变得不断成熟,这就使嵌入式的以太网在控制领域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技术成熟的以太网完全能够满足数字化变电站的通信需求。
3.1 应用层
选择mms规范作为应用层协议完成和变电站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基于iec61850建立的对象以及服务模型全部被映射为通用的服务,比如数据对象的创建、读写、定义等。mms支持面向对象数据,这就使数据自描述完全能够实现,彻底改变了过去面向点的描述方法。由于数据本身有着说明,所以传输可以不受其限制,使数据管理和维护工作得到了简化。以太网通信与mms的有机结合,再加入iec61850的应用,这些都使数字化变电站成为了更加开放的系统。
3.2 传输层
站内ied的高层接口选择了标准的tcp/ip协议,完成了站内ied的网络化,让站内ied的数据收发全部能够通过丁cp//p方式进行。监控主站以及远方调度中心通过丁cp/ip协议就能够通过wan得到变电站内的相关数据。使用标准的数据访问方式就能够实现站内ied较好的互操作性。
3.3 物理层
选择以太网作为通信系统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原因是以太网在技术和市场上已处于主流地位。构建站级网络的过程中应该对变电站层的数据流量进行分析。以减少网络内的交换量,从而减轻网络的相关负担,同时要考虑使用多个网段。也就是把需要及时交换数据的ied置于同一网段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网段之间的流量,规避数据冲突,从而提升各网段的利用效率。应用中也可以根据电压等级等因素统筹考虑对网络进行分段。此时要注意,过多的网段可能会造成网络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以及相应网络设备的增加。
4 组网的几个原则
原则一:依据电气间隔组网。这条原则在电网中是十分重要的,在可靠性以及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电气间隔,例如110 kv的线路以及母联等间隔全部要按照电气间隔来进行组网。对于需要配置双重化保护的间隔的,通常要采取双网冗余结构或者两套相对独立的设备。
原则二:在满足数据传输各项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网络结构做到简化。对于35 kv以下等级的各间隔应该按母线位置分别设置一或者两段网络,对于分布在该段网络上的ied能够通过交换机直接完成信息交换过程。
原则三:针对母线保护以及主变差动保护等要采集更多的间隔交流量装置,需要采取面向功能的原则组网。比如给双重化的母线保护需要两台交换机,单母线配置一台;同时分别收集各个间隔交流电气量。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保证母线保护设备和交换机通信接口处理的时间一致性。
5 iec6p850标准的应用
scada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基本功能,包括开关控制,遥信采集,报警处理等。该类应用的数据通信通常是垂直的,iec61850中采取客户到服务器的方式实现。在服务器端控制映射到mms的读写服务时,遥信被映射到mms的读写服务。报警以及事件的处理在scada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通过iec61850报告服务实现。报告服务访问是数据集而并非单个的数据属性。触发报告的原因能够包括数据遥信变化,遥测越限以及数据刷新等。此外,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一些功能单元间要进行高精度的信息交换,这些功能单元能够处于相同或者不同的间隔。
6 结论
通信如数字化变电站的神经一般重要,选择更加合适的站内通信对数字化变电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数字化变电站网络的发展是收到多项技术的影响,为此,在实际网络结构选择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保通信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统筹兼顾,简化结构,减少投资,提高效率。
通信系统解决方案范文3
关键词:信息;系统;安全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1 我院网络现行状况
我院计算机网络现分为两大部分:外网部分通过路由器上联互联网,有近400台工作站;内网部分下联各科室及业务数据服务器以及市医保处专网,有25台服务器,近1000台工作站。
2 现在网络存在的问题
外网部分由于受网络蠕虫病毒(如ARP类病毒)侵害,目前采用拨号方式上网,但在这种情况下无法搭建统一的OA办公平台。
外网部分没有做Vlan划分的规划,一旦网络蠕虫病毒爆发,容易造成大面积的网络问题。
内网部分科室机器以后需同时能连接互联网上传疫情,这会给内网带来较大风险。
内网部分需开拓多台与社保通信(市医保网)的系统平台,包括多个终端及服务器,这些机器同时连入内网,给内网带来潜在风险。
内网部分存在重要业务系统,对业务连续性要求很高,然而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给业务网络系统带来更多的威胁,因而网络中缺乏一种对多网络风险进行监控的措施。
3 网络安全解决办法
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我院应属于等级保护的第二级,按照第二级基本要求(包括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和我院现在网络存在的问题,在功能上与管理上的需求如下:
完整性:网络安全建设必需保证整个防御体系的完整性。一个较好的安全措施往往是多种方法适当综合的应用结果。单一的安全产品对安全问题的发现处理控制等能力各有优劣,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需要不同安全产品之间的安全互补,通过这种对照、比较,可以提高系统对安全事件响应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经济性:根据保护对象的价值、威胁以及存在的风险,制定保护策略,使得系统的安全和投资达到均衡,避免低价值对象采用高成本的保护,反之亦然。
动态性:随着网络脆弱性的改变和威胁攻击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安全变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静止不变的产品根本无法适应网络安全的需要。所选用的安全产品必须及时地、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及时进行技术和设备的升级换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专业性:攻击技术和防御技术是网络安全的一对矛盾体,两种技术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对系统的安全提出了挑战,只有掌握了这两种技术才能对系统的安全有全面的认识,才能提供有效的安全技术、产品、服务,这就需要从事安全的公司拥有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并能长期的进行技术研究、积累,从而全面、系统、深入的为用户提供服务。
可管理性:由于国内的一些企业独有的管理特色,安全系统在部署的时候也要适合这种管理体系,如分布、集中、分级的管理方式在一个系统中同时要求满足。
标准性:遵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国际相关的安全标准,是构建系统安全的保障和基础。
可控性:系统安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应有很好的可控性,他可以有效的保证系统安全在可以控制的范围,而这一点也是安全的核心。这就要求对安全产品本身的安全性和产品的可客户化。
易用性:安全措施要由人来完成,如果措施过于复杂,对人的要求过高,一般人员难以胜任,有可能降低系统的安全性。
4 遵循以上原则,我院通过物理安全和网络安全方面作了以下防护。
物理安全防护:首先我们进行的VLAN的划分,在内外网都进行了全网的VLAN规划。这样在不同业务系统VLAN之间除非明确允许,否则不能互相访问,有效的防止病毒的蔓延。
其次IP与MAC地址的绑定。采取交换机端口MAC地址绑定,防止局域网内用户对物理地址的随意更改。
最后采用链路备份机制,对主干传输链路提供故障切换,确保传输数据不中断。
网络安全防护:
4.1 内网联外网的边界:内网本是完全独立的网络,由于医保机制需要与市医保处连接进行实时报销,这就增大了内网的不安全性,所以我们在内网与市医保网的边界部署防火墙设备,起到逻辑隔离的效果,保护网络不受医保网的干扰。
4.2 外网联互联网的边界:通过在外网边界部署防火墙、防毒墙对办公网络进行防病毒、防攻击、访问控制等防护,净化办公网络;保证来自互联网的异常行为不能进入办公网络。
内网与外网的边界:在内网与办公网之间部署网闸,配置特殊的访问需求,使办公网在特定的情况下访问内网(例如疫情上报),就像U盘拷贝文件一样只存取特定数据,实现了内网与办公网之间只进行按需换,避免重复输入数据,而且保证了系统的网络安全。
网络病毒防范:通过布署全网防病毒系统,可以对全网统一进行病毒库升级、统一安全防护策略、统一杀毒,避免了病毒在网络内部的感染与传播;构建了最基本的病毒防线。
部署后的网络拓扑图如下:
通过对内外网安全系统的防护,实现了医院各种应用系统的应用,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广泛使用,提高了医院的办公效率;解决了我院现有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同时为医院搭建统一的OA平台扫除了障碍,为医院现在和未来整体信息系统的发展做到了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通信系统解决方案范文4
现在的呼叫中心已远远超出了过去的定义范围,成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多种现代通信手段为客户提供交互式服务的组织。更重要的是,企业呼叫中心(也称客户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已从最初咨询和投诉,延伸到面向每一个客户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等客户经营、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与客户交流的主要手段,已逐步成为企业的“统一对外联系窗口”。
呼叫中心的特点包括:
多平台服务
使用先进的基于IP网络的服务
不中断的7×24小时服务
人工坐席人员多而集中
安普布线解决方案
方案一、安普智能布线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呼叫中心是企业服务的一个窗口,需要7×24小时不中断的服务。一旦系统中断,会严重影响服务质量,甚至是企业的形象。此方案推荐呼叫中心采用安普AMPTRAC智能布线管理系统,为呼叫中心提供实时、智能的综合布线管理解决方案。
方案二、高性能的安普万兆铜缆和光纤系统解决方案
新的呼叫中心已经不是接个电话那样简单,而是越来越依赖IP技术。因此,呼叫中心也需要具有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处理巨大的数据流的能力。而这些通信方式的顺畅运用,都建立在网络高速传输的基础上。此方案为呼叫中心推荐采用安普高性能的万兆铜缆和光纤布线系统解决方案,为呼叫中心的网络传输提供高速、可靠的保障。
同时,由于呼叫中心人员多而集中,防火安全非常重要。因此,推荐采用环保的低烟无卤外皮的电缆产品。
典型案例
安普为某大型银行电子银行呼叫中心成功布线
通信系统解决方案范文5
无线通信系统引入地铁交通运输业,是信息化的时代的标志性之一。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地铁无线通信多系统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地铁这一有限的空间里,并不允许各种无线通信信号自由的进入。在地铁无线通信多系统设备中,不管是移动无线信号、联通无线信号、还是电信的无线信号,都不能在地铁中无限的传播[1]。类似问题的解决需通过无线通信设备打破传统的传输方式,进行特殊的无线通信设计。在地铁中的无线通讯系统,各种通讯设备的频带远远超过地铁无线通信系统的需求,导致各种通讯在信息泄漏的情况下,埋下了信息的安全隐患。在地铁无线通讯多系统中还存在的问题是信息输出与信息传入的冲突,主要是由于地铁无线通讯系统中的系统在分路与合路的过程中,功率的不合理以及出现的各种干扰造成的。
2 无线通信系统干扰严重
2.1 无线通讯系统干扰类型
在地铁无线通讯多系统中,出现的无线干扰从问题的整体来看主要是对信息的干扰。具体来讲地铁无线通讯多系统的干扰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对同频的干扰,此种干扰主要是针对在地铁无线通讯多系统的通讯过程中,不管是移动的无线通讯信息,联通的无线通讯信息,还是电信的无线通讯信息,在信息通讯过程中出现同频率的输入、同频率的输出,或是同频率的输入与输出一起出现,这几种同频率的冲突,都给无线信息的传入或是输出带来巨大干扰;二是无线通讯调频的干扰,在这种干扰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上行调频与下行调频不能处在同一数值上出现,给信息的传播带来巨大的障碍。
2.2 无线通讯系统干扰后果
在上述两种地铁无线通讯多系统干扰的类型中,着重分析的是同频的干扰与无线通讯调频的干扰,这两种无线系统干扰都带来严重的后果。在同频的地铁无线信息多系统中,往往给用户的信息造成破坏。当两种无线通讯调频处在相同的调频时,例如联通的地铁无线通讯多系统的调频与移动的地铁无线通讯多系统的调频处在相同的数字时,在地铁内的联通用户与移动用户,在使用无线通讯设备时,就不能实现安全的通讯,严重的造成信息的泄露。同频的出现,还会造成信息的流失,甚至会严重阻碍信息的流通与传播,导致信息的无法畅通和交流。在无线通讯调频时给无线通讯多系统带来的干扰后果就更为严重,在调频时,由于地铁狭小的空间,无线信息的通道受到很大的限制,每一种无线通讯系统的调频,都会影响到其他正常的信息通讯系统的影响。假如出现两种或是多种共同的无线通讯调频,就会出现信息的严重干扰现象,给地铁中无线通讯用户带来重大负面影响。同时,无线通讯设备的调频的频繁性与不固定性,都给无线通讯多系统带来破坏。由此可见,不管是同频无线通讯系统,还是在调频的无线通讯多系统,都会对地铁内各无线通讯的使用用户带来不良的影响。
3 问题解决措施
3.1 制度严格执行
针对地铁内出现的同频干扰以及调频,给地铁用户带来的严重影响。就需要地铁通讯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地铁通讯系统畅通无阻的使用。由于地铁无线通讯系统内部存在的通讯设备不是一种,而是存在多种不同部门的通讯设施,由于利益的分歧,就会带来冲突。因此地铁这一共同无线配置范围内,制定各种移动无线通讯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以文字的形式形成管理制度,进一步确保地铁内无线通讯设备在有效的范围内顺畅安全的使用。严格贯彻执行地铁内的规章制度,是地铁内无线通讯稳定安全的制度保障。
3.2 科学制定频率
在地铁内的无线通讯多系统中,由于通讯系统中的各通讯设备部门存在的利益分歧,就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获利最多的频率。在地铁内是多种无线通讯设备共同组成的,以部门无线通讯频率或高或低都会影响到地铁内其他无线通讯设备的通讯质量以及安全问题。在多种不同频率存在地铁无线通讯的统一体中,就会出现地铁通讯的不稳定,或是不安全,甚至出现无线通讯系统崩溃的现象。因此,在地铁内依据地铁无线通讯设备各种不同的特点,从地铁部门的通讯的畅通以及安全性,和地铁用户多方位的利益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不产生地铁无线通讯系统破坏的情况下,以科学为手段,制定最为有效科学的地铁无线通讯频率,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地铁内无线通讯设备的安全以及畅通使用,维护地铁无线通讯用户的利益。制定科学的无线通讯频率,是确保地铁内无线通讯顺利畅通的根本保证。
3.3 定期系统维护
在地铁内无线通讯设备系统,由于空间狭小的现实条件决定,对无线系统设备的定期维护是艰巨而又是一项首要的任务。在地铁中,无线通讯设备不管是在日常的通讯设备中,还是在无线通讯的系统中,都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一些问题,严重的会导致无法正常的运行。这就需要针对地铁内的无线通讯设备,定期对无线通讯设备的多系统进行检查与维护。在定期的维护过程中,就要严格要求地铁内无线通讯各运营商必须在规定的调频范围内运行,不能擅自非法的随意改动地铁内的调频频率。同时,还要求对地铁无线通讯设备的频率范围内采取有效的维护措施,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在定期维护过程中,还要针对各种无线频率数字进行定期的计算与核实。在这一环节中,就需要对地铁无线维护系统的相关部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对不符合要求的各个环节指出并监督和维护的工作,严重者上报相关的部门,给予惩处。
4 多系统干扰以及解决措施
4.1 多系统干扰总类
在地铁无线通讯系统运营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对无线通讯信号产生干扰的现象,根据对干扰情况的不同主要分为:接收机阻塞干扰、同频干扰、互调干扰。相对于同频干扰和互调干扰来说,接收机阻碍干扰发生的概率比较小。因此,主要注意同频干扰和互调干扰的相关解决措施即可解决信号干扰问题。
4.2 多系统干扰的解决措施
为了避免
地铁无线通信多系统出现系统干扰情况而影响列车运营,需要做出有效的抗干扰的解决措施。例如,可以合理的分配辐射功率;合理选定工作频率;减少各系统天线间的相互耦合;严格执行移动通信的相关标准及管理文件;减少各系统漏洞间的相互耦合;接地的可靠性;各系统设置合理的滤波器等。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地铁无线通信多系统引入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看出,在对该系统引入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无线系统的干扰问题非常严重,会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遭到破坏,因此,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应及时进行处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促进地铁交通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通信系统解决方案范文6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集中运维平台;解决方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3. 013
[中图分类号] F270.7;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3- 0023- 02
1 背景
1.1 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维模式
利用管理信息化来提高企业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企业提升竞争力,支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必要手段。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维是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多数大型集团性企业已进行了不同程度与规模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由于建设的系统大多采取总公司牵头,分省、市投资建设的模式,因此项目在转入维护期后,绝大多数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还采用传统模式,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交由非原厂商运维团队承接,并与相应承接运维的团队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同时,如果有需要则由原厂商提供技术支撑(需额外签订合同)。
(2)原厂商直接派人至用户现场驻点,承接维护任务,签订维护合同,提供系统维护服务。
1.2 存在的问题
由于企业级的管理信息系统几乎将与企业相关的所有业务都包括起来,业务复杂,且系统厂商众多,导致运维中存在以下问题:
(1)维护总成本高,人员复用率低。建设单位需支付运维承接团队及原厂商技术支持两笔服务费用,运维承接商及原厂商都需保持人员专职负责相关工作,导致人员复用率较低,总成本高。
(2)用户、运维承接团队、原厂商运维团队沟通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用户总体满意度不高。由于运维承接团队对于非本团队开发的产品只能负责现场用户的答疑及常规问题的处理,因此遇到复杂问题时经常需要协调原厂商进行相应处理,往往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多方进行沟通,使沟通成本上升,相应的工作效率降低,有时因商务原因(原厂商不直面客户,客户没有感知,造成技术支持合同签订困难),造成三方责任难以界定,最终影响维护服务的用户满意度。
(3)非原厂商承接系统运维人员的更迭,由于知识传递不到位,往往对维护服务的质量造成影响。非原厂商承接运维服务团队由于受规模、技术能力限制,在当今IT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的背景下,应对人员变动风险能力不足,如发生人员离职,由于财务、采购等管理信息系统存在业务复杂等特性,在短期内难以保证交接工作的质量,从而影响服务质量。
(4)原厂商直接承接运维服务时,存在很多异地驻点服务的情况,异地人员管理存在稳定性不高、能力培养无法持续等问题,也给运维服务的质量带来影响。
2 集中运维平台解决方案
针对分散运维效率低、成本高、管理困难的现状,需将运维进行集中管理,建设集中运维团队(可根据企业情况成立集中运维中心),实现维护集中。并通过建设集中运维IT平台,对运维服务进行流程规范以及管理标准的导入,保障服务提供的专业化、规范化,同时将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服务相结合,进行服务跟踪的全过程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与用户满意度。集中运维管理平台(MAAS)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运维团队集中建设后,需要一套完整的信息平台为其提供支撑和保障,信息平台主要由呼叫中心系统、运维管理系统、在线客服系统、知识库等子系统构成,下面对解决方案中各系统的功能分布进行描述。
(1)运维管理系统:统一调度运维资源,集中管理任务,将职责明确到具体的责任人,简化流程处理环节,缩短响应时间,提高处理效率。建设运维管理系统可对运维产品所涉及的工单、投诉、设备、需求及考核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与呼叫中心、知识库系统进行对接,形成全过程集中运维管理平台,对运维相关过程、结果进行合理监控与预警,提前识别运维风险,保证服务质量及用户满意度。
(2)呼叫中心系统:呼叫中心作为集中运维的源头环节,直接面对系统用户,受理用户问题,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客户满意度,也关联到后续问题的处理效率。通过呼叫中心的建立,对座席统一培训,遵从同样的服务标准,保障客户服务的专业性、规范性,同时通过系统内部接口,借助运维管理平台将客户问题及时、无差异地转向公司后端技术部门或二线厂商进行处理。
(3)在线客服系统:通过搭建在线客服系统实现用户与客服人员即时交流,大大降低客户的沟通门槛,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并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应用在线语音、远程桌面协助、在线会议等功能提高运维效率,降低用户使用门槛。
(4)知识库:建立知识库管理系统,积累与系统相关的业务及技术方面的知识,用户可将自己的经验在此,与其他用户共享,运维团队也可通过平台将处理问题与需求的经验形成知识记录,并为员工制订学习、培训和考试计划,实现对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不断提高员工业务知识水平,更好地为客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