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范文1

关键词农业院校;药用植物育种;人才培养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status of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breeding,the superiority,feasibility,deficiency and problem-solving approaches of talent cultiv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breeding in agricultural college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breeding talent to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agricultural universtity;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breeding;talent cultivation

药用植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用途的经济植物。药用植物资源是中药材的主要来源,药用植物的使用在不断增加,在使用的50 000种药用植物中大约有2/3来源于野生品种。由于过量采挖,野生药用植物的种类日益减少。因此,药用植物的栽培驯化与育种是中药材发展的必然趋势。

1药用植物育种现状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中国和印度[1]。日本十分重视药用植物的质量和品种改良工作,把药用植物的遗传研究、脱病毒技术和生物新技术育种作为药用植物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日本育出的甘菊四倍体品种,其甘菊环酯含量是二倍体的1.2倍,花体积是二倍体的2.3倍。我国中药材生产长期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中草药的种植生产中,多沿用地方老品种,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药材的地道性,但往往产量低、质量差,有些药材人工繁殖困难,影响了种植效益。随着中药材高效种植体系的发展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中药材品种逐渐成为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素。近年来,我国逐步开展了中草药育种及育种技术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2-3]。

但是,药用植物育种工作研究基础还很薄弱,尤其在药用植物有关品质性状和化学成分调控机理的遗传规律研究方面几乎空白。在栽培的多种中药材中,经选育的优良品种不多;一些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没有很好地推广,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选育的人参新品种,至今没有得到有效推广。中药材种子的选育和生产远远落后于农作物种子的选育和生产,这虽然与中药材栽培引种的历史和难度有关,但机制不活、人才缺乏是其主要原因。育种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工作,需要一批掌握现代育种技术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形成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

2高等农业院校药用植物育种专业和学科建设现状

到2003年,我国有180所高校开设了本科药学教育,这些院校中的中药学专业大都侧重于中药的药化、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研究,很少涉及中药资源、中药材的标准化栽培、中草药育种等方面,以致于长期以来,药用植物的育种和标准化的种植技术研究落后于中药业发展的需求[4]。从农业教育和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分析,传统的种植业中本来包括中草药的生产,但是,在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上,绝大多数农业院校中未设中药学专业[5]。

药用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优良药用植物品种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在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中,吉林农业大学是我国开设中药学专业较早的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山东农业大学开设了中药资源与开发本科专业;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于1999年增设了中药学本科专业;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2002年增设了中药学专业;云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也开展了药用植物育种专业人才的培养。到2003年,已有12所来自农业、林业、海洋类大学或学院开设了中药学专业,对药用植物育种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人才需求仍有很大缺口。

我国高等植物约3万种,其中药用植物有11 146种,常用栽培药用植物约200种,经选育的优良品种不足20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与我国药用植物育种专业人才的缺乏也不无关系。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在作物遗传育种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加大药用植物育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3高等农业院校开设药用植物育种专业的优势和可行性

3.1育种技术体系完整

经历了优中选优的传统育种,在孟德尔遗传规律再次发现以及摩尔根等创立染色体遗传学说后,作物育种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杂交育种成了最主要,最有效的育种方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作物的常规育种技术以杂交育种为核心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6]。在近几十年来,出现了染色体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这些已经成为现代遗传育种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同时,出现了株型育种,品质育种,高养分、水分、光能利用效率的生理遗传育种等新的遗传育种研究方向[7],完整的育种技术体系,能满足培养药用植物育种创新人才的要求。

3.2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完备

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增产增收措施。目前,农作物已形成了配套的种子管理、良种选育、良种生产和种子经营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农业院校在良种繁育推广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由其培养的药用植物育种专业人才更易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也符合新农村建设对特殊专业人才的需求。

3.3教育教学规律相近

药用植物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而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大多以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大田作物和园艺类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研究领域和内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5]。例如,我国植物类南药资源有3 500多种,依据地带标志、气候环境、主要植被、土壤类型等可分为8个南药资源区域,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下的华南亚热带、热带区,包括海南省、台湾岛及南海诸岛、福建省南部、广东省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及云南省南部[8]。许多著名传统南药,如沉香、降香、檀香、千年健、鸦胆子、狗脊、使君子、白豆蔻、丁香、肉豆蔻、胖大海、马钱、乳香、没药、血竭、番泻叶等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显然,同区域的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在药用植物育种人才培养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更有利于培养符合当地需求的专业人才。

总体而言,药用植物品种选育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研究薄弱、品种选育机制不健全、推广应用差[9],而这恰是农业院校的优势所在。

4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4.1师资问题

对于基础课所需的师资,目前的农业院校大多能够自身解决,比如英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课程可由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承担。部分基础专业课或专业课,例如土壤学、植物学、遗传学、植物育种学等农业院校已有的专业师资亦可解决,甚至部分课程为农业院校的特色或专长,例如栽培学、农业推广学、植物保护等。农业院校真正缺少的师资是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药理学等部分基础专业课或专业课教师。而这部分师资可以通过引进、外聘专职教师、聘请社会兼职人员、本校师资外出到中医药大学进修等途径加以解决。部分课程也可采取联合培养的方式加以解决,例如广州地区石牌六校(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校)的学生可以跨校选课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实际上,农业院校在药用植物育种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有别于传统药学专业,应突出重点,办出特色,有所取舍,作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4.2实验及教学实习问题

在实验室设置、仪器设备方面需要增设专业实验室,而有些常规仪器设备可以共用。这样也可以提高原有设备的利用率,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教学实习场所对于专业建设来说至关重要。一般来讲地方高等农业院校都有较大规模的教学科研农场,为教学实习提供了很大便利。诸多农业院校,如华南农业大学,有大量的教学科研用地,但是需要规划专用场地,以建设药用植物标本园,种植教学所需的药用植物,以满足教学实习、实验、毕业实习和科学研究之用。

4.3科学研究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可以立足当地,研究中药资源,开展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科学研究等。科研过程为提高师资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提供最有效的训练机会和条件,是创新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科研与人才培养互相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两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学和教育的最佳途径。

5参考文献

[1] 高山林.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的现状与展望[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1,3(6):58-63.

[2] 罗光明,邓子超,杨世林,等.药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研究现状[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3,5(9):15-18.

[3] 杨春霞,朱培林.药用植物育种研究进展[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8,22(5):61-65.

[4] 罗焕敏.我国药学教育的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J].药学教育,2005,21(3):8-10.

[5] 陈景堂,祝丽英,李存东,等.高等农业院校增设中药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1):9-11.

[6] 王彦霞,王海波.作物育种技术的发展、进步及存在的问题[J].河北农业科学,2001,5(2):62-72.

[7] 张正斌.论作物育种的科学与艺术[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8):229-23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公路行业管理 地位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通过现代化的措施,合理地调配、组织、培训与物力处于相互结合的人力资源,给物力、人力处于最佳状态提供保障,合理地协调、控制、诱导人的行为、心理以及思想,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发挥,确保企业的管理以及组织目标得到实现。公路行业基于以人为本的发展前提下,人力资源管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科学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开发人力资源,加快公路行业迅猛发展的速度。

一、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全面体现

公路行业管理工作中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内容,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达到认识人、尊重人等需求,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作用全面体现。公路行业的管理工作中科学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将良好的管理的平台进行搭建,使员工的技术、知识、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与提高的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工作人员的智商以及情况,将优秀的人才留住并且吸引,公路行业的管理工作中留住良好的人才,能够促进公路行业的营运工作拓展出较大的生存以及发展空间。

二、促进薪酬制度的灵活性明显增加

公路行业在实际的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为了促进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得到推进,应该在企业经济效益获得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长效激励制度以及薪酬正常增长制度,确保公路行业工作人员工作的兴趣得到有效调动,加快公路行业健康发展的速度。通过分析公路行业实际的情况,并且与国家相关规章制度互相结合,对分配员工薪酬的方法进行设置。薪酬分配的设置主要是以利益责任互相挂钩、兼顾公平、效率优先为基础,将经济效益作为主要中心点,对员工工作职责、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考虑。通过构建岗变薪变、以岗定薪等相关制度,在符合企业薪酬政策、经济效益相关要求的情况下,科学地设置相关制度。同时,应该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长、劳动熟练程度等分别划分员工薪酬,确保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范围的调动,对工作人员立足岗位等有着较大的激励作用,从根本上促进公路行业营运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三、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占据着相对重要的位置,采用人才培养措施,能够使员工在企业工作中的团队精神、凝聚力、认同感得到有效增强。公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该通过分析经营管理、项目建设、营运工作等方面需求人才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确保构建的人才队伍能够符合优良素质、合理结构等需求。首先,重视内部挖潜的工作,加大岗位交流的力度,能够推动合理施工人才以及多岗位锻炼人才的工作。其次,通过对外引入人才的方式将公路行业专业人才队伍全面拓宽,给复合型管理人才、管理专业人才、项目建设人才的培养做好准备。进而,加大培训公路行业一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力度,将全员达标的工作全方位启动,促进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得到明显提升。再次,公开招聘专业管理人员,公路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均能够采用内部竞聘的方式竞争管理人员的岗位。最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改革分配人事制度,通过对员工进行考核,表现较为优异的员工能够转变为合同制,确保工作人员得到有效激励。

四、促进企业文化得到推动

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工作中构建企业文化有着相对重要的位置,公路行业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从加大员工沟通力度、提高责任心、增强管理者意识、提高业务能力等角度出发,对于党工团在公路行业管理中开展的活动给予全面知识,确保班组文化得到全面推进,使公路行业的氛围以及文化处于良好的范围内。另外,还能够给工作人员构建才艺展示的平台,让员工将自身的特长、才艺充分发挥,同时能够促进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确保企业凝聚力有效提高。加大构建精神文明的力度,使员工的岗位技能得到有效提高。

公路行业的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源管理不但能够对公路行业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同时还可以将优秀人才引进公路行业的发展中,构建人才激励与人才选拔的相关规章制度,并且还能够使工作环境处于温馨和谐的状态下。公路行业采用人力资源管理将优秀的人才进行选拔,使公路行业的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且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范文3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这是xx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论断,鲜明揭示了人才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中处于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对于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历史经验证明,较之于优先积累物力资本的国家,优先开发人才资源的国家不仅发展速度更快,而且发展质量更高、后劲更足。一些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所以能迅速提升,就在于人才优先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惟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才能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人才保证。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最根本的是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价值理念。在人们的观念和实际工作中,往往比较重视物质资源、环境资源、资金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开发,轻视人才资源开发。比较重视产业结构、区域结构、需求结构、贸易结构以及其他结构调整,轻视人才结构调整。比较重视各个领域、行业、项目中的物质投入,轻视人才投入。比较重视一般管理创新、工作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轻视人才制度创新。这些都制约了我国人才作用的发挥,迫切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把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实际工作中。

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关键就是坚持“四个优先”: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即是确立人才资源相对其他资源的优先开发地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整体素质和能力。人才结构优先调整,即是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及早谋划和率先调整人才专业素质结构、层级结构、分布结构。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即是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的观念,推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加大对人才发展投入力度。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即是高度重视并优先进行人才制度设计,改革和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必能使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从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范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总量不断增多,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但另一方面,面对全球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人才培养体制不健全、导向不科学,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学术成果数量轻质量等现象。二是高端人才匮乏,缺乏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在全球产业竞争和国家安全方面存在隐患。三是人才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的人才竞争力和人才使用效益较低。四是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企业内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较低,研发能力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非常重要而紧迫。党的十指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这为新时期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切实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唯学历;尊重人才的成长周期,不急于求成。倡导人人都可以创新成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

各方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机构的事,应充分调动学校、企业、社会的积极性,各展所长,形成合力。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快教育改革,实施创新教育。学校应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调整教育目标和学科设置,提倡学术批评,倡导个性教育,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将创新理念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人才和研发经费投入,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

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抓住西部地区新一轮发展机遇,以优惠灵活的政策引导人才向西部流动,鼓励人才到西部创新创业。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合理有序引导人才向金融、信息、保险等新兴产业流动。优化整合存量人才资源,引入竞争机制,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研发机构人才创业,激发各类人才创新的活力和动力。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范文5

一、以主题报道为重点,切实增强宣传实力。

创新重大主题报道。围绕我市“四大战略”实施和九项作风建设等重大活动,策划推出一批重大主题系列报道、专栏报道,形成贯穿全年的集聚宣传声势;创新舆论监督栏目。《行风热线》、《连心桥》从以监督为主转为监督与服务并重,联合相关职能部门送服务,《连心桥》栏目把每周一次的部门上线报道搞好搞活;保持对外宣传优势。积极向中央、省级和等上级广播电视媒体输送新闻作品,更多更好地宣传的新成就和新经验,力保广播电视在省台、台的优势地位,力争在央视、央广发稿取得新突破。

二、以栏目创新为手段,切实增强品牌实力。

民生新闻栏目着眼创新、提质。《直播》、《百姓百事》、《西津茶馆》等民生新闻节目要负起媒体职责,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创新字幕、片头、专题制作包装手法,不断提高品质。对农栏目着眼服务、精品。电视对农栏目《乡土乡约》、电台对农栏目《金土地》时刻关注“三农”,力争在新一年度继续创出佳绩。

三、以抢占阵地为目标,切实增强事业实力。

切实增强广电有线网络综合发展能力,集中精力落实好广播电视有线网络“一省一网”整合发展工作,完成公安监控工程和政务信息公开、村三务公开平台建设;巩固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和调频广播“村村响”成果,村广播通响率保持95%以上;广电广场二期工程加快进度,力争年底前投入运行;花街镇广电站开工建设,芝英、西溪等镇广电站的征地工作开始启动。

四、以培育亮点为途径,切实增强产业实力。

利用有利平台,实现效益双赢。以“华溪春潮”为龙头,多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努力实现广电事业与广电产业和谐发展;拓宽增长渠道,增加广告创收。搞活经营机制,寻找新的增长点,努力提升经营收入。

五、以优化素质为核心,切实增强队伍实力。

加大作风转变力度。进一步深化“走转改”活动,宣传线围绕走基层迈出实质性步伐转作风,网络线围绕抢占市场提供优质服务转作风,后勤线围绕提供及时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转作风;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继续引进高学历、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加大人才选拔力度。选拔一批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开展“十大标兵”、“爱岗实干奖”评选和“首席制”实施,始终保持人才队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激情。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范文6

【关键词】大学教育;人才培养;转型

一、大学教育学院人才培养转型的必要性

当下大学教育人才培养转型是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新的学分评价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但是这种转型的发展不单单指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职业教育,也不仅仅是以掌握技术为主要培养目的的技术培训型教育。大学教育学院人才培养的转型是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指导,全面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型人才。并且逐渐完善这一新的教育体制。大学教育人才培养转型有利有弊,在转型的过程中既给我国的高等院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转型可以便于应对当下高等教育中出现的部分问题,也在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日渐增多的今天为大学教育院校开创新的发展模式,缩短了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教育体系中与国际一流大学之间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差距。

二、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的转型

大学教育学院人才培养转型后,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也逐渐转变。传统的理念灌输教育模式逐渐被新的模式所取代,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个性化教育。同时也改变了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同构性”的局面。教师也将传统的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办学理念的转变逐渐引导教育方式的转型,所以大学教育学院人才培养的转型关键是办学理念的转型。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

大学教育学院人才培养转型后首先要弄清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即转型后的高等教育想要培养哪种类型的人才。随着高校的转型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在以往的技术型人才和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以应用型为主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这种新的培养模式主要特征是以应用为主导,学以致用,将理论培养转移到实践、技术应用的层面。这与传统的培养理论研究型专家学者的培养目标大大不同。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人们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划到高等教育之外的歧视性,打破了社会大众对人才持有偏见的局面。

四、人才培养转型后的培养方法

人才培养转型后教育院校会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使生产实践、理论学习与科学讲究相结合,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在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实习。在实践中学习,并且为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进行启发式教育,让学生以团体小组等新型学习模式进行学习,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这种互动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拓展。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法中将加大企业实习环节的比重,强调对学生的综合训练和创新训练。并且鼓励各类院校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园,充分做到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学生的潜力,鼓励其自主创新。大学教育学院人才培养的转型是需要长期发展才能逐步完善的项目。人才的培养方法也在不断的探索创新。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是大学教育学院人才培养转型的基本保障。

五、人才培养转型下硬件设施建设

新的人才培B模式下以应用技术为主,这也对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学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设备应该紧跟当代潮流,让学生掌握当下正在应用的科学技术,传统的教育中不管是技术和仪器都与时代脱节,导致学生所学在实践中无法与社会要求相匹配。对已有课程进行改革并增设一些实用学科,将实验室建设的更加完善,同时增多学生兴趣活动课程,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也就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大学教育院校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物质保障。

六、人才培养转型现状

在我国理论型人才的教育年代久远,各界社会民众对职业技术型人才仍然存有偏见,认为职业技术的教育属于中等教育范畴,在社会大环境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仍需要面临诸多问题。而且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部受重视,部分院校将个性化教育趋于形式化,缺少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管理,并且保障机制也不够完善相应的制度也不健全。

针对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和大学教育院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对应用型人才和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转变传统观念,并加大人才培养方式转型力度,做好相关制度完善工作,合理建立奖励机制,为大学教育学院人才培养的转型提供制度保证。

结束语

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转型必然会与以往的教育体制发生一些冲突,会对传统的教育形式造成一些冲击,也可能遭到人们的抵制。可能会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产生制约。

为了满足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需求,大学教育院校应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新的办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加快大学教育学院人才培养转型,实现大学教育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校企合作,增大实践课程所占比例,顺应时代需要,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小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研究[J].亚太教育,2016,03:239+237.

[2]张海霞,解晨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06: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