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的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龄化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龄化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障 问题 对策

1 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我们通常按照国际标准来界定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即一个国家的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是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就可以定义为老龄化国家。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中国的60岁以上的人口达1.85亿,占总人口13.9%,而65岁以上人口高达1.19亿,占人口总数的8.9%。如果按照国际标准来判断,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相关学者预测,在未来的50年内,我国的老龄人口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按这个速度计算,我国在未来的20年内将会变成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的国家。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来看,表现出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绝对数大,高龄人口增长速度快,老龄化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速度等一系列特点。

2.1 老龄化速度和进程加快

在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年轻型”。1996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接近国际老年化标准。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国际标准线7%。此后,我国老龄人口比重开始越过国际标准线,并以递进速度上升。201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比重达到8.9%,2000年到2010年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近两个百分点。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我国近十年来的老龄化进程速度可以知道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越来越趋向老龄化,老龄化的速度和进程也越来越快。

2.2 老年人口绝对数大,低龄老人多,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快

根据2010年开始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发现,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达到882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7%,60岁以上人口达1423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1.3%。而201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达到1189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8.9%,60岁以上人口共1851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3.9%。由此可知,在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增加了近2%,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近3%。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很大,老年人口比重很大,低龄老人多,高龄老人数量也在增长。

2.3 人口老龄化速度与经济发展不适应

西方发达国家在迈入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也伴随着经济的巨大发展。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保证社会福利和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因此人们的生育率会有所下降,再加之医疗条件的改善,死亡率的大大降低,人口寿命的延长,最终导致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从这个分析流程可知,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是成正相关的。但是由于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生育率被迫下降,因此导致了我国在国家财力尚未非常强大的时候就面临老龄人口比重过高的威胁。世界上已进入老龄化的国家的人均GDP基本都大于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在进入老年化国家时仅达1000美元。这表明我国尚缺乏应付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实力。

3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层面的,有个体、群体上,有政策、制度上的。但是,其中最主要最直接加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两个重大原因是:一是我国7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这直接导致我国的生育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再加之国家医疗设备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升,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养生,人们的寿命也在延长。这直接提高了我国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年轻人口比重不断减少和老年人口比例的相对提高,最终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飞速发展,老龄化趋势越演越烈。

4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4.1 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相对提升出生率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上个世纪就开始贯彻实施的一项基本国策。长期以来,我国的出生率相对其他国家较低,这影响了人口结构比重的划分,导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因此长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是老龄化问题的原因之一。为了减轻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减缓老龄化的速度,国家和相关部门单位有必要将人口老龄化放在全局角度进行思考,兼顾好老龄化问题与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从人口长期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与生育政策的关系。

4.2 区别对待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老人小孩留守农村,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大大高于城镇比重。但是,目前我国老龄化的主要保障政策是针对城市居民,城乡之间的老年人所获得的养老保障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区分好城市和农村的老龄化问题的差异,区别对待城乡人口老龄化问题,寻找解决城乡老龄化问题的方法手段。全局出发,制订国家人口老龄化战略,全面分析、评估和预测中国未来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分步骤,分重点解决老龄化问题。

4.3 建立社会范围内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

建立“老人自立为主,社区服务为辅”的社会养老新格局,调整和改善养老机构的功能和布局,逐步完善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在老年人出现自理能力缺陷时可寻求养老机构帮助。这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扩大养老功能机构的分散范围,将其分散化、小型化,布局于各社区周围,实现老年人的就近养老,对经营性的养老机构进行规范化,使其在政府的管制下,有组织有纪律地向老人提供各种个。二是要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政府以政策支持、资源调动、宣传倡导及监督监管等方式参与养老福利事业,将养老服务推向社会,实现政府“管大放小、管少放多”的宏观管理体制。

4.4 积极开发利用老人人力资源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议题。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越来越有限,这也就引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议题。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主要有两个思路:提高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年限和直接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另外,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开展志愿性的甚至是经营性的养老服务,将老年人力资源转化为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也是应付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总之,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全民性的工程,必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各部门和群众达成一致目标,共同行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尽快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全局性战略,逐步形成多层次的老龄政策体系,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积极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原新,刘士杰.1982~2007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的人口学因素分解[J].学海,2009(4).

[2]莫龙.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J].人口研究,2009(3).

[3]陆杰华.快速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挑战与对策[J].甘肃社会学,2007(6).

[4]李秀丽,王良健.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分解研究[J].西北人口,2008(6).

老龄化的原因范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财政政策;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 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02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总数据不完全统计约有十四亿之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遭遇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困境。经济发展还未达到一定的水平,却出现了未富先老的情况。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医疗卫生制度、养老制度、退休制度等都提出了严酷的挑战,同时需要我们在财政支出结构中适当的向养老问题倾斜。而政府部门也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积极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完善我国现行的各项保障制度,并努力探求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新思路。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数量比重增加,或者年轻人口数量比重减少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一种社会现象。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必经的一个过程,不可避免。联合国对老龄化标准的认定是一个国家(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在我国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据研究机构测算,到2040年我国65岁的老年人的比重将超过总人口的20%,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的历史和制度的原因。本世纪70年代,为了推进经济的发展,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出台政策鼓励优生优育、晚婚晚育等,这极大的抑制了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伴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国人口的结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等特点与该政策有直接的关系。另外,不断提高的医疗卫生水平也为人口老龄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速较快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老龄化将会导致我国税收支出增加,税收的净收入减少

人口老龄化持续增长,会导致我国税收支出增加以及国家税收收入减少,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人口老龄化会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对社会投资总量产生不利影响,以及进一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在国家总体税负水平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国民收入降低会致使得国家税收基数变小,进一步导致财政收入规模总体变小。与此同时,国家在老龄化产业税收优惠上的政策也必然会导致国家社会补助支出增加以及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从上述两个方面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导致我国财政收入减少,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严重影响。我国政府应清楚的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问题,制定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容置缓。

(二)人口老龄化会导致我国财政支出增加并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我国财政支出增加以及国家财政负担变重。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公共医疗保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等相关财产支出比例增加,进一步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压力。具体而言,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财政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导致我国的劳动人力在比重上越来越低,这不仅不利于经济增长,与此同时还会因为人口老龄化要求财政加大在社会保障、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支出。另一方面在财政总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医疗、养老保险以及社会保障等资金支出会加大财政压力,由此导致老龄化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占得比重越来越高。

(三)人口老龄化还会改变我国现有的消费结构,不利于生产性活动的发展,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速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使得社会中会有更多的行业更多的关心老年人的消费市场,社会中的资金也会在这种利益趋势的引导下流入到与老年人口关系密切的行业中,这种资金的流动会对社会中的一些投资的资金具有“挤出效应”的作用,导致用于企业投资的资金数额变少,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四)在当前情况下,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风险

在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环境下,人口老龄化会导致我国财政收支失衡,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风险。就我国而言,人口老龄化不仅会导致相关老龄化事业对公共财政的资金需求增加,同时也会导致税收以及财政收入减少。在这样的一种供需矛盾下,人口老龄化必然会进一步加大这种财政收支失衡现象,并有可能会导致出现财政赤字。尽管一些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收支平衡时采取了发行政府债券的方法来化解,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国债的发行量自身也有着一定的限度,过度发行债券必然会加大政府财政的风险,不利于国家财政政策持续推行,并会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支付风险。

(五)人口老龄化会加重我国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的压力

作为社会保险的两个主要部分,老龄化会加重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的资金压力,由于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近些年一直处在增大的状态,老龄化的到来加大了社保对于养老和医疗的支出,这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三、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财政政策现状及相关对策建议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存在如下问题: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制度不足以解决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对国家财政支出的高需求与我国长期在社会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低水平供给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我国当前相对较高的税收负担和并不完善的税收制度体系,使政府在选择提高纳税水平还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扶持老龄化产业发展时,陷入两难境地;我国存在财政赤字水平较高、债务依存度过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将制约我国财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财政的压力也十分巨大。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从财政政策的制定角度着手给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适时、稳步的推行延迟退休的政策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全面放开“二孩儿”的生育政策,但由于现今的社会环境下养育孩子的成本不断上升,劳动者自身的工作压力较大等问题,放开“二孩儿”的政策效果并没有得到凸显。即使“二孩儿”的政策有效果,那么人口的红利也要至少在20年之后才能显现。目前的人口老龄化情况不断加剧导致我国的有效劳动人口数量骤减,为了避免出现因劳动力数量减少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情况发生,我国政府要适时、稳步的推行延迟退休的政策。延迟退休的前提是在劳动者健康情况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的渐进的、小步走的一种改革方式,通过延迟退休政策,一方面可以保证我国劳动力的接续问题,减小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的压力。

(二)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含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等几方面的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会对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造成直接的冲击,使得在养老和医疗保险方面的支出极具增加。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政府要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变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模式,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如征收社会保障税,缩小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管理模式,防止社会保障资金被挪用;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效率,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渠道,确保社会保障资金实现保值升值等。

(三)鼓励社会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全社会提出了一个如何解决养老的课题。当前一对夫妇要面对四个老人,要承担四个老人的养老问题,负担非常沉重。另外还存在着一部分“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养老问题更是尤为棘手。而国家政府开办的养老机构只能解决一小部分人的养老问题,大部分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都有待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制定财政政策上要积极鼓励社会主体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通过财政补贴或是税收支出等优惠的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主体的参与,同时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的模式,提高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

(四)建立适应老龄化的税收政策

在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还要充分运用税收的政策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1.建立与老年产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行业,如护理、保健、老年用品的开发等,国家可以给予该类行业一定的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向这些产业部门流动,增加老年人口所需产品和服务的供给。2.对老年人的收入所得,给予税收的减免。通过建立这种税收政策,鼓励老人不服老、继续发挥余热,靠自己的力量获取收入,减轻国家的养老负担。

四、结语

我国今后将会面对愈加严峻的因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冲击和社会挑战。在当前经济发展大环境不变的前提下,我国政府应合理制定公共财政政策,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既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又解决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穷志,何奇.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J].经济学,2012.

老龄化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特征;养老保障;和谐发展

一、什么是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二、老龄化产生的根源与主要解决办法

产生老龄化的原因有二个:寿命延长、非均衡生育(包括生育高峰和少生孩子)。

解决老龄化的措施,依据产生的原因不同而有所区别:

1、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防止老龄化,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

由于“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只能通过“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来解决。

2、由于人们“非均衡生育(包括生育高峰和少生孩子)”而产生的老龄化。

由于“非均衡生育(生育高峰和少生孩子)”而产生的老龄化,只能通过“均衡生育”来解决,其中实现“代际均衡政策”是最为可行也最为公平的选择;在发达国家实现代际均衡的生育率为2.17胎,在发展中国家实现代际均衡的生育率为2.3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理想的生育率是2.3胎(10%无胎、10%一胎、40%二胎、30%三胎、10%四胎及以上)。

2010年人口普查长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18110,其中“城市”为0.88210,“镇”为1.15340,“乡村”为1.43755。要将中国的生育率调控到2.3胎,实行“鼓励二胎、充许一胎、征税多胎和无胎”的生育政策是最理想的选择(俄罗斯已经对无胎征税),这有利于实现人口调控的“费改税”,并从根本上减少中国政府的非税收入,改善政府形象。同时,还有利于形成“普通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和少胎”的理想人口结构,有利于增加中产阶层的比重,尽快使中国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由于进入到严重少子化社会之后(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20%~23%,为正常;23%~30%,为多子化;30%~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灾难,并且难以恢复到人口的代际均衡的水平;中国在2000年前后就进入了超少子化社会(14.03%),就算现在放开生育,也已经难于恢复到世代交替的正常水平了;鼓励生育势在必行,否则,人口快速衰退不可避免

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我国许多城市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我国人口基数大,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口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而生.呈渐进步伐,当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NP一般在l万美元以上。而我国成为老龄化国家时.人均GNP仅为800美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支出,与收入水平的变动、老年人口规模及比重有密切关系,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和大规模高速度的老龄化发展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而言是一次挑战,经济压力不言而喻。

(二)我国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呈不均衡性

在上海,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l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整体而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明显低于东部。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愈益突出

我国城乡差别与人口流动使农村人口老龄化更加突出。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就动态而言,由于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携带子女流入城镇,城乡老龄化的程度正在接近.因此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愈益突出。

(四)女性老年人负荷沉重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等原因.老年妇女容易受到性别和年龄的双重歧视,老年妇女比低龄妇女以及男性老人在生活上面临更多的困难,并往往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四、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障提出改革要求

社会养老保障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人口老龄化对其的影响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首先,养老保险居于社会养老保障中最根本的一环.以资金缺口直接衡量的话,人口老龄化使养老金和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支出大量增加。

其次,人口老龄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受到削弱,急需社会养老保障向更高层次迈进。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使高龄老人不断增多,家庭内的代际数将相应增加;伴随父母年龄的提高,子女的年龄也在相应提高,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产生,家庭供养能力会有所下降。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发展,带病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比重日益增加,所以老龄化发展只解决经济供养是不够的,还要解决好社会照料和医疗护理问题。因此,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功能,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缺失,满足日益增强的社会养老需求,是人口老龄化提出的一个现实要求。

五、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社会养老的发展同样面临较多的制约因素,如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低、缺乏系统的老年服务体系、养老设施严重不足、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偏低等,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形成多支柱体系

我国原来实行的现收现付的以公共养老金为基础的老年保障体系已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国家独立支撑的养老保险体系转化为由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共同承担已成为政府必然的选择。因此,我国应增加企业和个人的义务,在国家基本保险之外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支柱和个人自愿参加的其他补充保险,形成新的三元模式。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基本养老金+强制性储蓄积累”的二元养老保险模式,从功能定位和保障目标上看两者应该有所区别,资金筹集、管理运作以及养老金发放方面,应该逐步分离,按照不同的管理方式分别实施。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基本养老金的比重应该逐步缩小,更多地发挥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正在推行的是完全积累式的养老保险,仍处于探索阶段,覆盖面很小,保障水平较低。从我国人口变动的趋势来看,随着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以及农村青年人口的大量外流,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由于农村老人数量极大,农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权,因此从主体来说,农村养老应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提倡老人自养,树立自我养老意识。对于农村“三无”老人继续实行“五保”制度;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还可以因地制宜推广绿色养老保险,在乡村利用资源优势,开辟养老田、养老山、养老林、养老塘的形式,为农村老龄化人口自我养老提供一个平台。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可以自愿实行农民退休金制度,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老年农民或按年度或按月份领取一定数额的退休金。

(二)建立基金管理公司,加强商业养老保险公司的建设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是依据法律来经营管理全国养老保险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它利用社会成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依法进行投资经营活动,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增殖。目前,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只能投资于政府公债、存人国家银行获取利息,受到通货膨胀等的威胁。特别是这几年,国家为了扩大国内需求,政府公债、银行存款利率在不断下调,养老保险基金实际收益率并不高。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能够将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状况直接与公司的生存、公司的利益相联系,调动公司管理人员管理养老金的积极性。商业养老保险必将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养老金缴纳的时间长,有定期性,储蓄的时间也很长,比较适合作长期投资,而长期投资的收益则是很高的。

(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引导监督多支柱体系

政府对社会养老保险应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制定政策起引导、宣传和监督的作用,不直接管理基金。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基本养老金+强制性储蓄积累”的二元养老保险模式,从功能定位和保障目标上看两者应该有所区别,政府在此间的职能应该逐步分离,行使宏观调控职能。

老龄化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养老保障制度

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社会各界都对这一问题忧心忡忡。普通老百姓忧心的是家庭面临着老人养老的经济与服务问题,而学界更多关注的则是人口老龄化对我们整个国度所产生的长远影响,以及对老龄化问题解决方案的探讨。要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我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成因,只有对于人口老龄化全面了解了,我们才能根据现实的国情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一)未备先老。2005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快跑进入了老龄化国家。原来我们讲中国人口问题时,总强调: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特点,而人口老龄化则是发达国家的人口特点。人口老龄化这种发达国家的人口特点几乎是在我们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降临。

(二)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万美元以上,而2005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一千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三)基数庞大。2005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总数约1亿人,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2023年将增加到2.7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

这三个特点,使我们国度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任何国度都显得严峻,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人口老龄化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众多发达国家也面临着这一现状。之所以我们国家会提早进入老龄化阶段,更多的是人为的产物。

人均寿命的延长是国家发展过程中产生老龄化的一个普遍原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多年来一直在稳步增长之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我国八十年代所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八十年代随着国家人口突破10亿,按当时的人口增长的速度,世纪末中国人口会达到14-15亿。处于这种人口总量下所带来的经济、资源、就业等压力的考虑,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43‰,下降到2008年的12 ‰左右 。中国迅速由一个重视繁衍子嗣,多子多福的国度,转变成一个低生育率的国度。可想而知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面临的现阶段的养老问题,更多的是由独生子女来负担,这无疑增加了养老问题的严峻性。

因此,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完全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产物,而主要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副产品。

三、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第一,调整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国策。70年代初期,我国人口高速增长的态势要求我们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人口形势出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惯性增长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因此,有必要为注重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应着重从三个方面着手,生育数量的增加、生育间隔的取消及生育年龄的调整。从计划生育政策出台,我国在这三个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仍无法改变我国低生育率的现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多子女观念更加淡化,越发达地区,生育率越低。“四二一”不合理的代际结构,独生子女存在的成长中的问题以及老龄化的危机,众多压力下需要国家下更大力度来挽回人口危局。

第二,调整和规范法定退休年龄。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逐步延长。原有条件下制定的退休年龄政策脱离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现时段面临严重老龄化问题的状况下,调整和规范法定退休年龄显得尤为重要。波斯纳在《衰老与老林》一书中提到:“随着寿命的延长,退休年龄也可以相应地提高”。我国平均寿命已超过70岁,退休年龄仍然按照建国初期的政策执行,因此,“中国未来延长退休年龄是可以肯定的,但由于受到目前的就业压力,才没有做出修改”。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就业压力也会得到相应的缓解。在未富先老的状况下,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资金匮乏。适当延长退休年龄,是解决资金问题的直接途径。

第三,建立覆盖全民的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除了资金作为基本保障外,另一个就是需要相应养老服务的支撑。我国传统养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养儿防老成为中国人心目中不争的事实。但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对于大部分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居家养老越来越无法实现。

目前,我国的机构养老中,主要涉及民办和国办两种形式的养老院。这些机构层次不齐,并且从数量上也无法解决绝大部分人的养老问题。因此,机构养老只能作为辅助。社区养老服务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结合起来。通过政府扶持和监督、民间组织参与、市场化运作,逐步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居家养老的社会化。老人在家中居住,社区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的程度,为老人分层次提供相应的服务。这不仅解决了老人居家养老的愿望,也为社会节约大量资金。同时,也保障了家庭中其他成员的生活质量,不影响子女的正常工作于生活。

因此,解决中国养老服务问题的关键,在于以社区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

参考文献

[1] 易富贤.大国空巢[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老龄化的原因范文5

关键词:老龄化 影响 未来发展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寿命明显增加,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故出生率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最新的《养老产业白皮书》显示,截止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2.22亿,占总人口的16.1%。据预测,到2050年,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4亿。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快且情况严竣。

老龄化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它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方向的转变问题。

人口老龄化给健康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数量居高不下……

基于这些现状,我将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老龄化城乡差别、老龄化的“超前性”、新农村养老保险的弊端以及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生活产生的一系列的重大影响。

老龄化的城乡差别明显。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较城市要深许多,主要原因是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农村要高得多,这就使大量青壮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这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农村老龄化的程度,而其中留守老人已成为许多农村常住居民的主体,许多老年人依旧在自家一亩三分地里种菜,沿着几十年前的农民生活轨迹。农村社会事业老年服务制度尚不健全,农村老龄化保障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村的知识水平较低,也为普及老年学知识和推广国家相关政策提高了难度。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人才,出台了S多的政策改善,可以说,城乡差异是一个难题。

老龄化超前于现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正处于社会属于初级阶段,经济水平还未能应付严重的老龄化,故造成了老龄化的超前,即“未富先老”。这一现象直接导致提高了养老的经济社会的成本,影响了消费需求结构和国家税源的结构,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系统性的风险。也使经济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而一方面劳动力人口减少、劳动率下降;另一方面老年人口负担却不断增加。老年人口需求量高,物价上涨,老年人口负担则更重,负担重则又提高劳动成本,物价上涨愈烈,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虽然,新农村养老保险刚开始推广的几年里,缴费人数要大于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出现盈余。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则将会与现状发生相反的变化趋势。并且参保人可能会发生突然死亡、搬迁等原因而造成保险的非正常支出。另一方面,新农村的变动与资料积累额形成正比,故提高农民们的参保率会增加之后的资金亏损;个人缴费提高不仅不会延长资金的缺口间隔还会加大资金失衡的风险……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许多重大的影响。首先,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迫使社会需求结构做出改变,由于有大量的老年人,故而老年人群对商品、服务和服务基础建设设施的要求,社会需求结构中的重要消费群体将被老年人所取代。其次,是对养老模式的改变,家庭养老模式是我国最传统的养老模式,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的上涨,老年人的供养费也随之增加。很多家庭都出现了“四二一”的代际结构,子女抚养老人的经济负担十分沉重。并且,人口老龄化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一个地区的国民收入总额度等于每个经济活动人口平均创造的国民收入乘以经济活动的人口数量。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要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而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用于社会保险和福利支出增加,对生产基金的积累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政府应当在四个方面着重关注:1.减缓老龄化发展速度。即应大力支持“开放二孩”政策的实行,以增加出生率,延长底端老龄化向顶端老龄化的过渡时间,来达到减缓老龄化发展速度的目的;2.完善有关老龄人群的相关保障制度。即应加进一步大老年福利的资金投入,鼓励公民购买养老基金、国债,支持自主缴付企业的养老保险金,减小个人储蓄比例,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3.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开拓老年市场并发展老年服务业,增加多元资金投入,将老龄化的利益端充分利用,完成经济结构的良好转型;4.大力普及老年学相关知识。从而使广大民众深刻理解与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并且意识到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竣的挑战。而作为企业应该在那些方面为我国老龄化发展出一份力呢,当然任务也十分沉重,个人也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1.医疗水平的需求。由于老龄人口十分庞大,现有医疗设施、相关专业人员都紧缺,小型诊所设施不全、大型医院治疗费用高,并且只要是正规医院都出现老年人人满为患的情况,市场空间巨大;2.养老模式的探索。现今空巢老人、丧偶老人、高龄老人、患病老人数量可观,并且就算亲人在一起居住的也有着严重的赡养问题,如何解决这些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成了现今的话题,单纯的养老院是大多数民众所抵触的。故而企业可以以社区养老为主,把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结合起来,这是现今养老模式的主流,也可以在智能养老、互联网+养老、异地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方面多加探索与研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模式;3.相关老年人的生活用品。老年人对生产资料的高需求是有目共睹的,把握好老年群体的消费倾向,则会带来可观的收入;4.老年人文娱、锻炼器材。由于国家的大力扶持,已经有许多企业转向这一朝阳产业,老年人也越来越乐于参与社会集体活动,而相关器材的供应商却并不多,器材也缺乏多样性,似乎都是“全国统一”。

老龄化的原因范文6

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衡量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结构即称为“老年型”。根据上述标准,甘肃省已经在2005年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并于近年呈现出老龄化进一步加快的趋势。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势必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和重视,深入分析研究该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并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相关措施,解决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间的矛盾,进而促进甘肃省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 一、当前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结构特点

自2005年甘肃省进入老龄化阶段以来,老龄化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

2006年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5%,2007年为7.49%,2008年为7.58%,2009年为7.59%,2010年达到了8.23%,逐年增长的数据表明了我省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稳中有升,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近年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如表1

根据上述统计资料可以看出,甘肃省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0—14岁人口比重除2005年外,呈逐年下降趋势;65岁以上人口比重逐年上升,老少比越来越大,并呈现出加速状态。另外,由于人口增长惯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综合影响,未来几十年甘肃省人口将出现总量持续增长、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迅速的基本态势,将迎来人口总量、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人口发展趋势充分表明,今后甘肃省的人口不仅是数量过多问题,还交织着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

(二)老龄化程度城乡差异较大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不平衡性具有两头突出的特点,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以及医疗卫生技术、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寿命得到大幅延长而表现出的城市人口超前老龄化。另一方面,在农村表现为青壮年劳动人口大量外流而使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由于经济条件、生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城乡间老龄化进程呈现出不同步现象。

(三)甘肃省目前尚处于“人口红利期”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这一时期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储蓄和投资增长,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被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根据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发展数据统计,近10年全省0-14岁人口总量和比重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15-64岁人口总量和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 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和比重呈逐年上升势头。国际上一般认可的“人口红利期”人口抚养比例小于50%,根据国际通用标准,现阶段甘肃省总抚养比不超过40%,尚处于“人口红利期”。本时期省内劳动年龄段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负担系数最小;另一方面,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使全省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四)老龄化现象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三者大致同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的生育意愿并非是主动选择性的降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就到来了。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上,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约1000美元。在国家老龄化的大背景下,甘肃省也呈现出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即“未富先老”。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甘肃省自2005年以来GDP总量与人均GDP两项指标虽然在不断上升,增幅也较快,但GDP在全国比重中不足1%,排列位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位列第27。甘肃省在全国属于较为贫困的省份,在200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仅为913美元,“未富先老”表现极为突出。

 二、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形成原因

针对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活水平、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水平提高。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改善,使全省人口人均寿命得到不断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人口人均寿命已由原来的65岁提高到了71岁,老年人口逐渐增多,从而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快。

其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使甘肃省乃至全国生育率大幅下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孩子作为增加家庭劳动力,提高家庭收入水平的作用越来越小;相反,由于生育、养育及教育孩子的成本不断上升,使育龄人口生育意愿下降,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再次,甘肃省人力资源的全社会范围内的流动。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甘肃省内劳动力资源向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流出,虽然也有从其他地区流入甘肃的劳动力人口,但综合双向流动来看,净流出人口为正数。从流出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劳动年龄人口占绝大多数。针对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不同步的现象,乡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与外出流动人口也有一定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出加速引发农村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长期在家留守,造成农村空巢老人增多,使得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

 三、人口结构老龄化对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给甘肃省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无论是从劳动力供给能力、储蓄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保障哪个角度考虑,越发庞大的老龄群体都向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而言:

(一)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鉴于甘肃省目前的经济和就业形势,人口老龄化在未来若干年会导致退休年龄人口的增加并相对缓解劳动力供给压力,但如果老龄化速度过快,则会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从而影响全省经济的发展。另外,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结构老化,由于老龄人口对于新兴高科技行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学习掌握应用新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难以适应现当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致使新兴高科技行业的劳动力有效供给减少, 阻碍此类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甚至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发生脱轨,降低全省综合竞争力。

(二)人口老龄化储蓄水平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在青年时期会更加注重储蓄,以备年老收入降低后的不时之需;进入老年后,则会减少储蓄,增加消费。从整个社会来看,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意愿会产生减退效果,老龄人口的增加会带来总储蓄水平的降低。由于储蓄恒等于投资,对地区经济发展而言,储蓄减少相当于投资减少,从而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甘肃省虽然还尚处于人口红利期,但是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在未来若干年,随着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省内储蓄率会呈下降趋势,影响全省投资水平。

(三)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消费在消费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引起消费结构及消费水平的变化。人们在进入老年后,对住宅建筑、自身教育学习、高端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减少;对保健品、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了社会总需求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甘肃省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悄然发生变化,老年人在老年专用物品、保健费、医疗费及交际费等支出的比例显著提高,总量也增加了不少。

(四)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老龄人口的增多使得高素质劳动力有效供给降低,由于甘肃省的地缘劣势,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在甘肃省很难从兄弟省份吸纳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而本土大量较低素质劳动力却得不到合适的工作,劳动力素质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的不一致成为甘肃经济长远发展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满足老龄人口精神和物质需求的产业在甘肃省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比如家政服务、保健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旅游、陪护、老年人专属用品等,面对突出的产业矛盾,甘肃省还未作出及时的调整。

(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由于为数众多的老龄人口的出现,社会抚养的负担增大。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上升使得现行的养老保险发生困难,对养老金支付能力提出了挑战。从下图可以看出,甘肃省自2001年以来,老年人口抚养比逐年增大,即青壮年劳动力的抚养压力不断增大,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抚养比会加速增加,这对甘肃省这个并不富裕的省份在社会保障事业上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数据库

 四、应对甘肃省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几点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重要标志,只要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口老龄化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迟早要面对的现实、是不可避免的人口过程。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对待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这个阶段既然来了,我们应该做好周密的安排部署,将可能遇到的问题充分考虑清楚,并做好应对准备,从思想上战胜这个人口问题。

(二)加快甘肃省地区经济全面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本手段。从目前甘肃省地区经济发展来看,传统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过程,会逐步被社会发展进程淘汰,产品竞争力的减弱会带来经济效益的递减,劳动者收入的相对下降,长久看来,社会保障资金的集资能力也会相对减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高附加值产业的投资力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是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根本途径。

(三)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在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过程中,要努力建立起全覆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全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最终达到保障体系的全覆盖,转变过去养儿防老的观念,走上社保养老的新路。总之,应将城乡人口全面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突破过去只有城市在职职工才能够参加养老保险的高门槛。

(四)积极推进老龄产业的发展。老龄人口特殊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会形成一个市场广阔、潜力无穷的新兴产业——老龄产业。甘肃省在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后,相对滞后的老龄产业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设施、产品、服务、娱乐、文化、生活等综合需求。如果甘肃省能够通过政策引导老龄产业的发展,研究和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完全可以把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到来发展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环顾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我们会发现,人口老龄化并不可怕,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达到相对富裕、文明、安定之后的必然产物。甘肃省作为我国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省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压力,真正创造出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化社会。

参考文献:

[1]袁静.江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人口老龄化.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