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肌康复训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肌康复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肌康复训练

呼吸肌康复训练范文1

关键词:呼吸康复训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次数;生存质量;肺功能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spirator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effect of hospitalization patients.Methods September 2011~2015 year in September 148 cases of CPOD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divided into two groups,74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respirator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e control group based on conventional treatment,observ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hospitalization,pulmonary function,quality of life.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Respirator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Number of hospitalization;Quality of life;Pulmonary functio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为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进展,在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呼吸困难。研究[1]指出,提高COPD患者呼吸肌力和耐力,改善肺功能,对降低COPD致残率和病死率意义重大。本次研究就采用呼吸康复训练治疗COPD,在改善生存质量、提高肺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和次数方面取得理想成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5年9月148例CPO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每组均为74例。对照组男41例,女33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57.5±3.8)岁;病程3~12年,平均病程(6.7±1.4)年;疾病等级:Ⅲ级51例,Ⅳ级23例。观察组男40例,女34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7.9±3.9)岁;病程4~13年,平均病程(6.9±1.5)年;疾病等级:Ⅲ级53例,Ⅳ级21例。两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临床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予吸氧、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祛痰药、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呼吸康复训练,包括呼吸训练和体能训练。呼吸训练有:①缩唇呼吸,嘱患者闭口经鼻吸气,通过缩唇,像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6 s,呼气时尽量将肺内空气排出,两者时间比为2∶4;②腹式呼吸,左手放于胸前,右手放在上腹部,胸部保持不动,呼气时右手稍用力,腹部尽量收缩,抬高膈肌,吸气时腹部鼓起,注意鼻深吸气,呼气时缩唇缓慢呼气,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为2∶4,从5 min开始逐渐增加至10~15 min,2~3次/d。体能训练包括:①上肢肌力训练,做手高于肩部各个方向运动,1~2 min/次,约10 min,训练时配合呼吸进行胸廓外展吸气;②有氧耐力运动锻炼,以中速步行80~100步/min,20 min后心率控制在100次/min左右,停止后心率恢复正常。

1.3观察指标 治疗6个月后检测相关指标:肺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出量、呼气峰值流速;血气指标氧饱和度;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调查表(SGRQ)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质量越差[2]。观察两组在12个月内住院次数及时间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结果采用(x±s)表示,两组样本对应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住院次数及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次数及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后第一秒用力呼出量、呼气峰值流速、氧饱和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2.3两组治疗前后SGRQ总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SGRQ总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3 讨论

本次研究采用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来降低呼吸康复,旨在通过延缓呼气流速,减慢呼吸频率,促使支气管内压增加3~5 cmH2O,减少残气量,促使肺泡内气体排空,增强肺泡通气量,能降低呼吸肌频繁收缩对氧需求量,能增大膈肌运动幅度,加强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研究[3]称,关键是这些动作均操作简单方便,能充分锻炼呼吸肌群,从而改善肺功能和血气功能。报道[4]认为,腹式呼吸能减少功能残气量、提高咳嗽能力,能增强排痰能力,而w能训练则能改善COPD患者呼吸肌功能,能改善肺通气,肺换气功能。

考虑到COPD患者年龄偏大,病程长,体征较差,笔者经验认为,在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前,要由医护人员先进行示范,以保证呼吸训练有效性;另外训练时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防止呼吸肌疲劳。研究[5-6]认为,肌肉锻炼是可逆的,一般在停止锻炼后2.5个月就会恢复到训练前状态,故嘱患者要长期坚持训练。另外,老年人本身动作缓慢,机体协调性明显下降,记忆力差,故长期康复训练在临床上往往很难实现。为了保证训练结果,我们从以下结果方面入手,取得较好效果:①电话随访患者康复训练过程,要求定期来医院复诊,这样能了解训练进展,又能督促训练是否安全有效;②考虑到COPD影响因素较多,不良生活习惯就是一个重要病因,故对每个患者进行个体化健康宣教,从联系患者到预约呼吸康复专家门诊,到就诊,做检查,进行康复训练等,整个流程均制成相关知识小册子,内容包括COPD内容介绍、肺功能检测和氧疗、吸烟、大气污染等;③建议患者在家长期氧疗,每日持续低流量氧疗,控制在4~5 L/min[7]。

结果显示,运用呼吸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血氧饱和度,能改善肺功能,对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高作用,故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次数,其中住院次数和出院后长期随访,并坚持长期健康宣教有关。总之,呼吸康复训练能改善COPD患者生活质量,能改善肺功能,对COPD患者来说值得长期训练。

参考文献:

[1]张丹凤,罗彩凤.赋能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4,35(24):3932-3933.

[2]曾颖,刘茜,官莉,等.综合呼吸康复训练对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3(1):136-137,138.

[3]徐丽峰.呼吸康复训练结合超短波对促进呼吸外科老年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的作用[J].河北中医,2013,7(12):1877-1879.

[4]于碧磬,朱佳,杨晓红,等.药物联合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5,9(3):219-220.

[5]林文基,吴莉梅,周南南,等.呼吸康复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治疗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5,3(9):1008-1010.

呼吸肌康复训练范文2

【关键词】 呼吸锻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护理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呼吸训练不仅可以增强胸廓的活动,协调各种呼吸肌的功能,还可以增加肺活量和吸氧量,并通过影响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改善全身状况;同时由于呼吸训练无创无痛,简单方便,且无需任何额外开支,容易被患者接受,因此有学者建议把呼吸训练作为多种疾病恢复阶段早期主要的锻炼方法,并可作为其他康复方法的辅助措施〔1〕。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训练更为重要。目前,临床护理人员对于呼吸训练的方法和适应证缺乏统一认识〔2〕。为此,将呼吸训练的方法、原理,以及呼吸训练在COPD患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呼吸训练的方法及原理

1.1 腹式呼吸训练

腹式呼吸是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常用的呼吸训练方法,也称为调息训练,即有意识地延长吸、呼气时间,以腹式呼吸为主进行慢的、深的、有规律的呼吸训练,以实现自我调节〔3〕。1938年美国的Soley等就提出腹式呼吸训练治疗的概念。

1.1.1 腹式呼吸训练方法

患者取舒适,全身放松,闭嘴用鼻深吸气至不能再吸,稍屏气或不屏气直接用口缓慢呼气。吸气时膈肌下降,腹部外凸,呼气时膈肌上升,腹部内凹。呼吸时可让患者两手置于肋弓下,要求呼气时须明显感觉肋弓下沉变小,吸气时则要感觉肋弓向外扩展。有时需要用双手按压肋下和腹部,促进腹肌收缩,使气呼尽〔2〕。

1.1.2 腹式呼吸的原理

腹式呼吸训练又称膈式呼吸训练。膈肌是主要呼吸肌,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如COPD患者,膈肌受过度膨胀肺的挤压而下降,膈面变平坦,活动度减弱,膈肌收缩的效率降低,严重者膈肌无力,出现胸腹矛盾性吸气运动。这些患者的呼吸运动被迫由肋间肌和辅助呼吸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来负担,变成胸式呼吸。因为胸廓的扩张度小,辅助肌又容易疲劳,故胸式呼吸的效果比腹式呼吸差。腹式呼吸锻炼的目的是增强膈肌的收缩能力和效率,变患者的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腹式呼吸锻炼的关键在于协调膈肌和腹肌在呼吸运动中的活动。呼气时,腹肌收缩帮助膈肌松弛,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增加呼吸潮气量;吸气时,膈肌收缩下降,腹肌松弛,保证最大吸气量。腹式呼吸运动时,尽可能减少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的无效劳动,使之保持松弛休息。因此,腹式呼吸可增加潮气量,减少功能残气量,提高肺泡通气,降低呼吸功耗,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换气功能〔4〕。另有张力军等〔5〕认为腹式呼吸会影响自主神经及心血管系统。

1.2 缩唇呼吸训练

1.2.1 缩唇呼吸训练方法

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缩口唇做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6 s,呼气时缩唇大小程度由患者自行选择调整,以能轻轻吹动面前30 cm的白纸为适度〔6〕。缩唇呼吸可配合腹式呼吸一起应用。

1.2.2 缩唇呼吸训练的原理

缩唇缓慢呼气,可产生2~5 cm H2O的阻力。缩唇呼气与非缩唇呼气相比,气道的等压点更向气道远端推移,其次可防止呼气时小气道陷闭和狭窄,有利于肺泡气排除;呼气时间的延长也有利于肺内气体充分排出,防止气道陷闭〔4〕。

1.3 对抗阻力呼吸训练

1.3.1 对抗阻力呼吸训练方法

主要用于延长呼气或吸气时间,促进气体从肺泡内排出,减少肺内残气量。患者呼气时自己收拢嘴唇,或采用吹瓶呼吸、吹气囊呼吸和发声呼吸等方法,增加呼气时的阻力,使支气管内保持一定的压力〔1〕。

1.3.2 对抗阻力呼吸训练的原理

对抗阻力呼吸训练可以延缓呼气,使气流下降,提高气管内压,防止支气管和小支气管过早压瘪〔6~8〕。有效地排除肺内残留气体,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功能残气量减少,从而减少功能残气量对吸入的新鲜空气的稀释,增加肺泡二氧化碳分压,从而改善气体交换,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9〕。

1.4 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

1.4.1 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方法

患者取坐位,全身放松,保持安静,缓慢吸气,在吸气末作一停顿,此时会厌和声带仍为开放状态,停顿时间约占呼吸周期1/4,再徐徐呼气。要求吸、停、呼比例在1∶1∶2左右。采用这种训练法能较快使患者的呼吸形态由浅促转为深慢〔10〕。

1.4.2 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的原理

吸气后屏气2~3 s可改善吸入气体分布不均的状态和低氧现象,提高气体交换的效能,并可使部分萎缩的肺泡有机会重新张开〔11〕。其机制可能与机械通气中采用的吸气末正压呼吸相类似,呼吸机在吸气末保持正压,并维持一定时间,以促进肺内气体均匀分布。此训练法在吸气末停顿时亦可使气道阻力和顺应性不同的肺泡区域的气体重新分布,从而改善通气/血流比例〔10〕。

1.5 全身性呼吸体操

1.5.1 全身性呼吸体操方法

全身性呼吸体操指将腹式呼吸、缩唇呼气和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结合在一起的锻炼方法,呼吸气功等也属于此列。其步骤如下:①平静呼吸;②立位吸气,前倾呼气;③单举上臂吸气,双手压腹呼气;④平举上肢吸气,双臂下垂呼气;⑤平伸上肢吸气,双手压腹呼气;⑥抱头吸气,转体呼气;⑦立位上肢上举吸气,蹲位呼气;⑧腹式缩唇呼吸;⑨平静呼吸。在进行锻炼时,不一定要将9个步骤贯穿始终,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也可只选其中的一些动作运用,如病情较重可不用蹲位等姿势〔6〕。

1.5.2 全身性呼吸体操的原理

锻炼还可使肺通气量增加,呼吸肌做功能力增强,用力呼气后肺泡内残存气量减少,肺泡膨胀程度减轻;锻炼可以改善呼吸类型,提高呼吸效率,增加患者四肢肌肉力量,改善因慢性呼吸疾病而引起的骨骼肌功能障碍;可以改善患者对体力活动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增强锻炼信心,因而有利于提高运动水平〔12〕。

1.6 各种呼吸训练器的应用

随着呼吸训练的发展,临床上出现了各种呼吸训练器,如膈肌起搏器,经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可使潮气量明显增加,X线下可见膈肌移动明显增加,同时使耐力低的膈肌纤维转变为具有抗疲劳作用的纤维〔13〕。此种方式适合病情较重,不能或不愿意参加前几种锻炼方式的患者〔12〕。FG1型肺功能锻炼器是一种便携式主动吸气肌训练装置,吸气量测量桶可使患者在训练过程中随时看到自己吸气量的进步,并可用游标标记,激励自己不断提高吸气量。气体流量测量装置可协助患者深慢呼吸形式的形成〔14〕。

2 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

COPD是一种以不同程度的气流阻塞和形成肺气肿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郑俊兰等〔15〕选择COPD缓解期患者(肺功能测定为2~4级)48例(男31例,女17例),个别或集体给予为期6个月的呼吸训练(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操),观察训练前后肺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36例完成试验,呼吸训练后最大肺活量、第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第一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呼吸峰值流速均比训练前明显改善。而吴学敏等〔16〕研究了呼吸训练对缓解期老年重度COPD患者生存质量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选择缓解期老年重度COPD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呼吸训练组。对照组予常规内科治疗,呼吸训练组除常规内科治疗外采用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训练3个月,结果训练后呼吸训练组肺功能和ADL与训练前及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呼吸训练组呼吸频率与训练前及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呼吸短促症状明显减轻,生存质量部分提高。有报道COPD患者夜间血氧饱和度(SaO2)的最低值及夜间平均SaO2与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相关,夜间SaO2越低,则患者预后越差,且生存时间越短〔17〕。焦丽等〔11〕研究呼吸训练对COPD夜间低氧的干预作用:34例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缩唇腹式呼吸配合人工阻力呼吸训练方法,结果显示呼吸训练后患者FEV1、FEV1/FVC、LSaO2、MSaO2各指标均明显改善,表明缩唇腹式呼吸配合人工阻力呼吸训练能有效地改善肺功能和提高夜间SaO2。

3 小 结

本文介绍了几种呼吸训练的方法及其原理,总结了呼吸训练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呼吸训练可在呼吸内科和胸外科等相关科室作为疾病康复期和围手术期的常规护理,是一种重要的护理干预手段。呼吸训练可应用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但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研究很难评价其效果。把呼吸训练纳入到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实践中,已是学者们的共识。同时由于其机制研究有限,在疗效评价和生理学指标检测上也有待补充,所以在适应证、训练量和强度上还不明确,尚需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区丽明.膈肌深呼吸:哮喘病人的康复锻炼〔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4;14(1):167.

2 汪丽芳,庹 焱,孟广义.呼吸训练在疾病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0;2(3):601.

3 王长虹,丛 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756.

4 陈文彬,程德云.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706.

5 张力军,杨雪琴.腹式呼吸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3;22(1):635.

6 刘洪君,姚翠玲,许占英,等.呼吸操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及血气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06;11(1):634.

7 Ries AL.Position paper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ion,scientific basis of pulmary rehabilition〔J〕.J Cardiopulm Rehabil,1990;10:41841.

8 Berra K.Cardiac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needs〔J〕.J Cardiopulm Rehabil,1991;11:815.

9 孟凤芹,刘学梅,任秀红.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呼吸训练方法的比较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3;18(3):171.

10 梁永杰,蔡映云,汪钟贤.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法对慢阻肺患者呼吸形态和动脉血气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002.

11 焦丽,崔朝勃,高秀玲.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夜间低氧的干预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910.

12 周玲君,赵继军.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护理研究,2005;19(3):4789.

13 刘玉容,张 伦,白书闻.复方氨基酸和膈肌起搏对老年慢阻肺病人膈肌功能的康复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4;3(1):27.

14 赵文汝,冯 柏,霍 速,等.FG01型肺功能锻炼器对肺纤维化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4):50146.

15 郑俊兰,黄忠碧,熊 洪,等.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缓解期肺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1):545.

呼吸肌康复训练范文3

中图分类号:R473.74;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92―02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是一项新的神经显微外科技术。其原理:选择性切断脊神经后根部分纤维,阻断引起痉挛r-环路,从而达到降低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和解除痉挛。我科自1995年11月至2005年用此法治疗21例脑瘫患儿。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大12岁,最小4岁。术前诊断均为痉挛性脑瘫,其中15例患儿能站立,人扶行走,6例患儿术前不能坐、站及爬行。经手术及康复训练,15例患儿治疗效果满意,能自行行走,6例患儿能坐稳。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配合医生给患儿做一些必需的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心、肺功能检查、智商测定、配血、备皮等。

2.1.2 手术前2~3d,要训练患儿在床上大小便,因为手术后要卧床3周。手术当天早晨须清洁灌肠1次,以延迟术后首次大便的时间。

2.1.3 术前康复训练,通过术前进行6套自理动作:左右翻身、直腿抬高、仰卧抬臀、俯卧挺腿、俯卧挺头、下蹲站立的训练,有助于患儿与家长强化康复训练意识,进入康复训练状态。也有助于患儿的一般情况及心肺功能,同时还有利于针对性地制订手术方案和术后康复训练计划。

2.2 术后护理

2.2.1 观察患儿呼吸情况 由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气管可能受到损伤,易发生喉头水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引起患儿呼吸困难或窒息。要严密观察患儿呼吸情况,患儿如果面色青紫、气促、烦躁不安,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2.2.2 保持负压引流的通畅 密切观察伤口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的变化。如引流液颜色变淡,说明有脑脊液渗漏,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2.2.3 定时翻身 术后患儿去枕平卧6h,可行第1次翻身,以后翻身1次/2h。以防压疮。翻身时要轴向翻身,切不可扭曲腰部。侧卧时。可用软枕垫于背部。

2.2.4 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术后数小时内。患儿的体温将会升高,持续3~5d。如果体温未超过39℃,一般属正常范围,如果超过39℃,应及时给予处理。

2.2.5 注意观察患儿下肢感觉和活动情况 由于手术中有误伤其他神经的可能,应注意观察患儿下肢活动情况。如果患儿双下肢不能活动,特别是足趾不能自主活动,提示有误伤神经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果术后出现肢体伴有不同程度的麻木感,只要不是感觉丧失,这种麻木感是术后的正常过程,年龄大的患儿较多见,随着时间椎移,会逐渐消失。本组6例10~12岁患儿曾出现麻木感,以致家属有意见。经耐心解释,密切观察,3例2周、3例3周后恢复正常。

2.3 术后康复训练

一般康复训练,分为术后早期、中期和晚期3个阶段,各个阶段因患儿的体质、体能和恢复程度不一而训练内容不见相同。护士要通过语言交流,鼓励家长、患儿树立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

2.3.1 康复训练早期(术后3周内)。因为伤口软组织的愈合过程一般需要3周左右才能完成。在这段时间,患者需卧床。因此只能在床上做有关运动,以免负重而影响腰背部软组织的愈合。

①术后3d内,除定时翻身外,不宜进行较大动作的训练,可适当按摩双下肢。

②术后4~7d,患儿疼痛相对减轻,可由家长帮助活动患儿的髋、膝、踝关节。由于此时肌张力下降,痉挛已解除。家长在帮助活动各关节时应尽量恢复其功能位置。

⑧术后8~14d,伤口已拆线,疼痛也基本缓解。患儿进入术后恢复阶段。此期训练内容和强度包括:仰卧抬腿、曲腿、分腿、合腿、蹬腿、抱腿、侧卧抬腿、挺腿、仰卧抬臀、床上翻滚等动作,其中仰卧合腿内收是肌痉挛解除后锻炼肌力的主要方法。上述动作应每一动作逐一训练,重复数次由少到多,10~50次/d不等。

④术后15~20d,除重复第2周的动作外。还可以练习爬行,膝关节支撑体重,但仍不宜起床坐立。

2.3.2 康复训练中期(术后3~6周),患儿身体逐渐恢复,伤口愈合,可逐步加强训练。

①术后21~28d,患儿除继续重复2~3周的分解动作外,增加坐立、单腿跪立、坐位时伸腿3个动作,关键是练习膝关节伸直。

②术后28d至1个半月,可循环重复练习分解动作坐直跪行走。可下床活动及扶物练习上下楼梯。

2.3.3 远期训练(术后1个半月以后),此时可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针对下肢肌肉力量进行训练,还要家长掌握训练方法。

3 讨论

呼吸肌康复训练范文4

关键词:  膝关节 置换术 护理/康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是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致膝关节损伤的方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以改善膝关节活动和矫正畸形为目的的手术,随着TKR的广泛应用,手术后康复训练日益受到重视,而手术后全面细致的康复护理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部分,现将我们对TKR综合康复训练的方法总结如下。

1  术前康复训练

   

术前功能锻炼指导是能否达到目标重要的一环,让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并明确注意事项:(1)加强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练习,股四头肌每次静力收缩10s,休息10s,每10次1组,每天完成5~10组,同时进行绳肌的静力收缩练习。踝关节屈伸肌的主动收缩等。(2)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患肢直腿抬高练习。(3)指导患者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可预防坠积性肺炎。(4)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为术后执拐行走做准备,术后3天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及全身功能的恢复,预防肺部并发症。

2  术后康复训练

2.1  手术当天  术后为防止肌肉萎缩,促进伤口愈合,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四头肌和绳肌肌力,具体方法如下:手术当天患者摆放于伸直位,麻醉清醒后活动足趾及踝关节。

2.2  术后第1天  患肢做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练习,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收缩次数,患者坐于床上,做患肢的直腿抬高练习,并且患肢抬高时,尽量维持数秒,做患肢踝关节运动即踝泵运动和环绕运动,每次重复10~20次,每天3~4次[1]。

2.3  术后第2~7天  拔除切口引流管后,除继续以上活动外,教会患者主动做膝关节伸屈锻炼,活动范围0°~45°,以后每天伸屈幅度增加10°~15°,每日2次,每次2h,并配合人工被动锻炼或CPM机锻炼,即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如患者疼痛明显,可口服噻来西布胶囊在维持镇痛下进行,CPM训练时起始角度为0°,终止为20°,在1~2min内完成1次屈伸活动,每次1h,每天2次,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每天酌情增加5°~10°,在一周内使膝关节屈伸角度达到或接近90°。

2.4  术后第8~14天  重点是加强患肢在不负重状态下进行主动运动,同时进一步增加患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方法:用被动手法与主动活动相结合方法,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使患关节在无痛范围内有节律往返屈伸于膝关节和相邻关节之间,继续使用CPM训练,但关节的活动度增加大至90°~100°,继续加强患肢直腿抬高运动及股四头肌和绳肌练习,进而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患肢尽量不负重,此时重心在健侧下肢,以后重心逐渐向患侧过度,避免患肢过度受力。

2.5  术后第15~20天  指导患者开始进行行走和步态训练,并加强患肢平衡运动的训练[2],让患者上下楼梯,训练时健侧先上,患侧先下,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减少拐杖的依赖,此期应加强膝关节的活动度,进一步行股四头肌及绳肌的肌力增强训练,采用等张,等长和等,距肌力训练,指导患者独立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动作,增强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

3  出院指导

   

出院前教会患者及家属训练方法,患者坐在床边,主动屈伸小腿或坐在床边,膝关节下垫一枕头使膝关节屈曲,然后伸直,每日多次进行,同时配合全身关节的运动,如散步、上下楼等,这样不仅使膝关节得到锻炼,同时使全身得到锻炼,增强体质训练中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做跳跃和急转运动,防止关节的挫伤,卧床休息时将双下肢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定期门诊复查,检查膝关节功能及下肢的功能恢复情况[3]。

4  结果

   

本组8例全膝关节置换病人经术后精心护理,耐心康复指导,所有患者伤口均1期痊愈出院,除1例有轻度疼痛外,其余均疼痛消失,稳定性良好,活动度达0°~120°,日常生活自理,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均为优良,TKR是人体较大的重建手术,术后不能早期配合康复训练,就会影响关节动态平衡,加重肌肉萎缩,导致膝关节不稳定,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而双侧TKR患者术后无正常肢体功能代偿,肌力训练应是贯穿康复训练始终,康复训练应由小到大,遵守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训练原则。

【参考文献】

 

[1] 贾 勤,朱红英.48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161.

呼吸肌康复训练范文5

(泉州市光前医院化疗科,福建 泉州,362321)

【关键词】  COPD ;呼吸功能锻炼;效果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肺功能进行性降低,尤其FEVI降低为COPD特征之一。目前的研究提示稳定性COPD患者肺功能仍进行性下降而无理想药物控制,90%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都是COPD。在呼吸系统疾病中,COPD是最早运用康复治疗手段的疾病,从COPD康复训练中发展的原理和方法也可以被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中。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40 例,均符合COPD诊治指南诊断标准[2]。其中男22 例,女18 例,平均年龄(56.21±3.31)岁。均符合进行呼吸锻炼条件:①必须是稳定期患者,有稳定的维持用药、支持治疗②有合适的运动量和时间;③患者居住所在均为某二甲医院附近管辖范围内。1.2  方法1.2.1  对COPD 稳定期患者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呼吸锻炼计划,进行呼吸锻炼教育培训,直至其完全掌握并适应。嘱患者院外坚持呼吸锻炼,定期回院复查。1.2.2 患者呼吸锻炼前及锻炼6 个月后,分别监测其肺功能。测患者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率(FEV1/FVC)、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速(MMEF)、呼气峰值流速(PEF)。1.2.3 呼吸功能训练:①缩唇呼气法:缩唇呼吸的技巧是通过缩唇形成的微弱阻力来延长吸气时间,增加气道压力,延缓气道塌陷。病人闭嘴,用鼻吸气,缩唇做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受拢,做吹口哨样的动作,同时收缩腹部。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缩唇大小程度与呼气流量,以能使距口唇15~20cm处,与口唇等高水平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又不至于熄灭为宜[3]。 ②膈式或腹式呼吸:病人可取立位、平卧位或半卧位,两手分别放于前胸和上腹部。用鼻缓慢吸气时,膈肌最大程度下降,腹肌松弛腹部凸出,手感到腹部向上抬起。呼气时用口呼出,腹肌收缩,膈肌松弛,膈肌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推动肺部气体排出,手感到肺部下降。另外可以在腹部放置小枕头、杂志或书锻炼腹式呼吸。如果吸气时,物体上升,证明是腹式呼吸。③控制性缓慢呼吸:能减少阻力功和死腔通气有利于气体在肺内均匀分布改善通气/血流的比例。可在行走时,停下深吸一口气,然后再行走同时缓慢的呼气。每天可重复以上的动作10~15分钟。④呼吸体操:呼吸运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肢体伸展动作和一定外力,更有效的增加横隔的活动范围,改善气促症状,增进体力。第一节:单握拳并举起,举起时深吸气,放下时缓慢呼气,吸气∶呼气= 1∶2 或1∶3 或做缩唇呼吸;第二节:双手握拳有节奏的缓慢举起并放下,举起时吸气或呼气,放下时呼气或吸气;第三节:双手自然放松,做下蹲动作同时吸气,站立时缓慢呼气。第四节:双替抬起,屈膝90°,抬起吸气,放下放气。 ④体能训练:定量散步、医疗行走、踏车试验、太极拳,上肢拉力器训练,重量0.5~2.0 kg,连续拉10~20 次。训练时,要配合呼吸进行,拉起吸气,放松呼气。训练时间、次数、方法应据患者状况而定。1.2.4 训练安全保证及注意事项 要掌握运动强度,运动中学会观察心率,(一般以心率最高指标:心率=170-年龄)。如果不能掌握患者心率,可指导患者以在锻炼中不影响与人交谈为强度界限。训练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在呼吸康复训练中,对于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COPD急性发作期及其他原因不能接受康复训练者,暂停止训练,待缓解并评估后在进行康复训练。运动前后及时休息、吸氧。锻炼中注意保暖,防止产生诱因加重病情[4]。1.2.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2.0 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各种肺功能指标用x±s 表示,用t 检验进行显著性测定。2  结果

表1 肺功能主要监测指标比较(x±s)3  讨论3.1  患者做吹哨式呼吸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缩唇呼气与非缩唇呼气相比,气道的等压点更向气道远端推移,可防止呼气时小气道陷闭和狭窄,有利于肺泡气排除;呼气时间的延长也有利于肺内气体充分排出,防止气道陷闭[5]。缩唇呼气可提高气道内压,防止气道过早陷闭,使肺内残气更易于排出,增加潮气量,使CO2排出增多.3.2  腹式呼吸可锻炼呼吸肌的功能。呼气时,腹肌收缩帮助膈肌松弛,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增加呼吸潮气量;吸气时,膈肌收缩下降,腹肌松弛,保证最大吸气量。腹式呼吸能使胸廓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使肺下部的肺泡得以伸缩,患者潮气量增大,改善通气/ 血流比例失调;提高呼吸效能和动脉血氧饱和度,从而减轻呼吸困难,提高活动耐力,改善肺通气功能。3.3 控制性缓慢呼吸:减慢呼吸频率,可改善吸入气体分布不均匀状态和低氧现象,提高气体交换的效能。锻炼后肺顺应性增强,膈肌运动加大,从而加大了潮气量,低氧血症得到改善。但是由于重度COPD患者已有明显的充气过度,也不可能有足够的膈肌运动,并且这些患者呼吸肌已经极度萎缩、纤维化,成为呼吸肌功能损害不可逆性的病理基础。所以,虽然深慢呼吸训练方便易行,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应该根据病情决定,在循序渐进中筛选适合康复训练的患者,以免适得其反。3.4 本次观察结果显示,呼吸功能锻炼后,肺功能中度COPD患者FVC、PEF、FEV1指标明显改善(P

呼吸肌康复训练范文6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30-0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指多种因素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后,心脏供血突然中断、心肌发生急性缺氧缺血所导致的心肌疼痛、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症状[1]。随着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发展成为致死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传统理论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通过减少运动以降低心肌细胞的代谢压力,缩小心肌梗死范围。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康复医学的发展,研究发现早期心脏康复不仅不会增加心脏负担,还能改善心肌血液循环,提高心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2]。现就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心脏康复概述

1.1心脏康复定义:心脏康复是指通过联合治疗使心脏疾病患者达到理想的心理、生理及社会状态,使其能依靠自身的努力,获取最佳的社会功能,并通过健康训练不断延缓并改善疾病进程的一个过程。联合治疗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药物治疗以及运动训练等治疗方法。美国于1995年在《临床实践指导心脏康复》中对心脏康复做出明确规定:“心脏康复是指通过医学评价、药物治疗、运动疗法、行为干预及心脏危险因素教育、矫正及咨询的综合的长期的治疗过程,用以缓解心脏疾病患者生理、心理的不良反应,降低再梗死及猝死的发生率,稳定并逆转动脉硬化的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3]”

1.2心脏康复主要机制

(1)缓解衰弱效应。在20世纪初,临床出于运动会增加心肌压力、促进室壁瘤的形成、引发心力衰竭或猝死的担忧,提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且禁止一切活动超过60天[4]。然而长期卧床不起会使血容量减小,安静心率增加,产生性低血压,并因长期不运动而使肺功能减退,骨骼、肌肉萎缩及栓塞形成的机会增多。心脏康复就是提倡早期活动以缓解并消除长期卧床所引起的上述衰弱效应。

(2)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张静洁[5]等研究发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进行心脏康复治疗及护理的患者冠脉血流状况较对照组良好,冠脉在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调节神经功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后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张力,结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更好地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加速心脏自律性的快速恢复。

(4)提高机体功能储量。在绝对卧床休息3周左右,机体最大耗氧量会减少25%左右。贺敏霞[6]等研究发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脏康复训练3个月后,患者最大摄氧量增加25%以上。摄氧量的增加可提高心绞痛阈,减少心绞痛发生,改善生活质量。

1.3心脏康复开始时间及疗程:刘熔雪[7]等研究发现,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3d开始实施以运动训练为主的心脏康复,可显著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对于病情严重且已出现较为危重的并发症的患者,可于心肌梗死急性期后7d左右开始实施低水平的限制性心脏康复训练。郭培琴[8]等认为,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应降低心脏康复训练强度或者暂停康复训练:①心律失常、心绞痛发作、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步态不稳、头晕、疲乏;②收缩压上升>4 KPa或者下降≥2.67 KPa;③心率>110次/分;④心电图检查发现非梗死部位导联ST段水平上抬≥0.2 mv或者下移≥0.1mv。

李凤琴[9]等研究发现,在进行2个月左右的心脏康复训练后,45-75岁的中老年患者的运动耐受量及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提高,而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上述指标提高幅度很小。出院后随访发现,中老年患者运动耐受量能保持良好水平,而高龄组于出院后半年或1年运动耐受量均下降到治疗前水平。由此可知,2个月的心脏康复训练对于高龄患者效果不显著,应适当延长高龄患者的训练时间。

2心脏康复护理方法

2.1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为突然,一般会伴有心绞痛、胸痛、胸闷等不适症状,患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及恐惧心理,这些不良心理反应不仅会加重病情,还可能会导致患者拒绝治疗;由于缺乏对心脏康复训练的了解及受传统治疗观念的影响,患者会对心脏康复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10]。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护理,使心理护理贯穿在心脏康复训练的整个过程中。在急性期主动与患者沟通,给其介绍以往成功治疗的病例,增强其战胜病魔的信心。采用触摸护理,面对紧张的患者可以热情与其握手,对于训练中难受的患者轻拍其肩膀,给予患者正面鼓励及支持,缩短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使患者保持平稳心态。对于对心脏康复训练有抵触情绪或者因绝望而拒绝心脏康复训练的患者,应通过热情沟通,告知患者心脏康复的优点,鼓励患者家属、朋友给予精神支持等方法,树立患者治疗的信心[11]。

2.2健康教育:适当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脏康复训练时期自我护理的知识及技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吴静霞[12]等认为在告知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的同时,指导患者在各种情况调控休息及运动量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心脏康复训练的质量,还能增强患者自我防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仅担心自己能否康复,而且担心康复后的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要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并掌握该病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情况,告知心脏康复训练不同阶段的注意事项。协助患者安排合理饮食及生活方式,指导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和支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心身修养环境,积极配合治疗,并定期复查;指导患者维持理想体重、戒烟戒酒,预防便秘,酷冷、炎热的天气避免外出旅游;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观看体育比赛和惊险电影等刺激性强的节目。

2.3急性期心脏康复护理:急性期是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1周。TaylorR S[13]等认为急性期心脏康复护理应遵循下列程序:在发病第1天,应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从第2天开始,患者取平卧位,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被动活动四肢,10min/次,2次/d;从第3天开始可将床头抬高75°左右,鼓励患者在床上主动翻身、漱口、刷牙、洗脸,适当主动活动四肢,告知患者如果有任何不适应及时告知护理人员;从第4-5天开始在床头垫一软枕头,鼓励患者90°靠背坐起,适当延长床上主动活动四肢的时间,对于病情恢复良好的患者可鼓励其下地在床边站立10min。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尽量缓解患者紧张及激动情绪,通过准确评估训练状况及病情发展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延长运动时间。无论患者是否有自觉症状,心脏康复训练都必须在心电监护下由护理人员指导进行,每次训练前活动均应监测心率、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事先准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及利多卡因、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14]。

2.4恢复期心脏康复护理:恢复期是指发病1周后至完全康复时期。恢复期心脏康复的目的是进一步增加运动量,使患者的康复训练逐步从床上过渡到地上及室外,由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护理人员要制定详细、科学、合理的生活计划。患者自主完成理所能力的自我照料,在饭后2h左右开始康复训练。第10天开始离下床站立、离床坐椅子;第13天开始在病房内走动;第17天开始在室外缓慢步行100m,步行距离及步行时间应逐日增加;第22天开始在室外步行350m左右,鼓励患者上下一层楼梯;第28天开始室外步行500m左右,鼓励患者上下3层楼梯,原地踏车70 W左右[15]。患者运动全程进行脉搏监测,告知患者不宜操之过急,也不能因担心病情复发而停止运动。

3结束语

心脏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长期卧床不起而产生的衰弱效应,改善冠脉循环,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是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有效方法。在心脏康复训练的同时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不仅能提高治疗的有效性,还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贾林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15):200-201

[2]王曼.急性心肌梗死46例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196

[3]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ndiovascular&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Guidelines for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programs[M]. 3thed.Champaign:Human Kinetics,1999: 4

[4]刘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03):306-308

[5]张静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康复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8):219-220

[6]贺敏霞,程云,周志梅.运动疗法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脏康复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09,9(06):70-72

[7]刘熔雪,江小燕,马兴群,等.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并发症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04):350-352

[8]郭培琴,王春燕,杨巧燕,等.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5):8601-8602

[9]李凤琴.急性心肌梗死64例康复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8):181-182

[10]郑逢博,张继红,李爱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活动的心脏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09,7(14):139-140

[11]宋世谦,贾大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4(14):1645-1646

[12]吴静霞,刘惠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康复护理[J].现代医院,2011,11(12):74-76

[13]TaylorRS, Brown A, Ebrahim S,et al.Exercise-based rehabilitation for patientswith coronary heart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Am J Med, 2004, 116(10): 682-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