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文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6

【摘 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早期康复干预后,其术后3 个月、半年、1年的Harris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促进髋关节功能尽快得到恢复,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是股骨近端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临床上多发于老年群体,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1] 此外,大量临床资料证实,在THR 术后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次研究中,笔者就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股骨颈骨折行THR 术后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自2012 年1 月到2014 年1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行THR 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男29 例,女31 例;年龄60 ~ 75 岁,平均(65.5±4.3)岁;骨折原因:外伤所致51 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所致7 例,其他原因2 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原因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行THR 术后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即:①心理护理,本次研究的对象较为特殊(老年群体),患者在术后多因疼痛等不适感而易对早期功能康复训练产生排斥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解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患者自主参加到早期功能康复训练中;②护理,嘱咐患者在术后行平卧位,根据患者要求可将床头适当调高(不得超过30°)。同时,为防止术后压疮的产生,护理人员应定时帮助患者做翻身动作;③早期功能康复训练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可在术后1 d 为患者按摩下肢肌肉,避免发生肌肉萎缩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2d,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做抬臀、踝关节屈伸、被动关节活动等动作训练,待患者可以进行主动肌力训练后,逐步指导患者抬高患肢及坐位训练。术后2 周,指导患者做站立练习,训练步骤由无负重站立到负重站立,并帮助患者逐渐恢复生活自理能力[3];

1.3 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远期(术后3 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 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Harris 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arris 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早期康复干预后,其术后3 个月、半年、1 年的Harris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立即给予优质的心理干预和护理,术后1d即接受患肢按摩,术后2d 即逐步进行简单的关节活动练习及站立和行走训练。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经早期康复干预后,其术后3 个月、半年、1 年的Harris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THR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在THR 术后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尽快得到恢复,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亚.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 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251-252.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 老年; 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84-02

老年人是骨折的一个高发群体,同一般骨折群体相比,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而加之自身肢体功能的下降,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如术后康复过程中不能坚持功能锻炼,可能遗有肢体功能障碍。近年来,我科对胫骨平台骨折老年病人进行住院期间康复性护理及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病例60例为我科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入院的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病人,男37例,女23例;年龄56~79岁,平均63岁。入院后均行X线及膝关节CT检查。按Schatzker分型标准分型:Ⅱ型14例,Ⅲ型27例,Ⅳ型6例,Ⅵ13例。病人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护理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并排除原有患肢功能障碍者,严重基础疾病影响康复训练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入院宣教,普通护理及骨科常规护理,饮食指导,协助翻身,按摩受压部位,引流量观察等,治疗组给予康复性护理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2.1 手术前后心理护理 心理干预在老年骨折病人术后康复训练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年人自理能力相对较差,性格独立的老年人常常否认这一点,拒绝别人帮助,在骨折后,常存在悲观心理,甚至拒绝手术或术后康复性训练,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对于老年人骨折的特点,骨骼质量下降的原因等进行宣教,使病人心理情绪得到舒缓,充分认识自身骨折的特点及康复训练的意义,积极配合治疗。通过交流和沟通,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及心理状态,解除患者恐惧及忧虑心理,将术后康复内容向患者适度地解释和说明,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

1.2.2 术后早期康复护理 手术后第1~7天,患肢中立位,协助患者作患肢踝关节、跖趾关节的被动内、外翻及背伸、跖屈、旋转等动作,每天每个动作120次左右,并鼓励患者克服心理障碍,主动自足进行上述关节运动。

1.2.3 术后中期康复护理 手术后8~21d,在早期康复护理的基础上,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力量训练,即平卧位主动收缩股四头肌,每天120次左右。在训练早期,患者常不由自主的产生膝关节的微动,对于正确的收缩股四头肌的方法给予指导,在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运动时,可能产生骨折部位疼痛不适,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说明及指导,消除患者认为可能影响骨折愈合的顾虑。

1.2.4 术后晚期康复护理 手术3~4周以后,嘱患者做主动的抬腿训练,辅助患者固定膝关节,以免产生骨折处反常活动,鼓励患者配合康复护理训练,除去石膏外固定后,对患者膝关节局部做按摩护理,促进血液流通,改善局部循环,协助患者做仰卧位主动抬腿、侧卧位外展、膝关节屈伸、内外旋动作。拆除外固定1~2周后,鼓励患者作主动屈伸膝关节、静态负重、原地重心转移及跨步练习。依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并限制患者过度活动,告知患者过度屈曲可能造成骨折处的断裂,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减少患者的急躁情绪。

1.2.5 出院前做康复性护理指导 患者出院前,详细告知膝关节功能锻炼的方法及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并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给予说明,6个月后做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1]。

1.2.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完成,采用两组计数资料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术后半年膝关节功能优良率86.7%,对照组优良率为7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等退行性骨疾病,骨骼质量下降,强度降低,在外力作用下更容易发生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多数属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后肢体固定时间较长,容易发生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影响膝关节功能,老年人优于自体身体条件等限制及心理特点等原因,常不能进行主动功能恢复性训练,而有条件的、尽早的主、被动功能活动是防止骨折后并发症发生,关节功能减退的的有效方法,肌肉的收缩,相邻关节的主动运动,膝关节的伸屈运动均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炎症消退,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老年人心理倔强,对于术后的恢复常有过高的期望值或绝望心理,有的患者拒绝恢复性训练,而有的病人则自行增加训练强度,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2],使老年患者充分认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同时充分了解老年人自身的骨质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性训练,护理人员对其训练方法,强度应进行合理的指导,必要时进行协助,以免过早锻炼引发重大并发症,或过迟训练影响关节的功能恢复,甚至不合理训练引起骨折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本组资料显示,在进行康复性护理的患者,其骨折后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性护理起到的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积极作用[3],由此可见,对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病人进行康复护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能起到重要作用,适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开展运用。

[参考文献]

[1] Lysholm J,Gillquist J. Evaluation of knee ligament surgery result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use of a scoring scale[J]. Am J Sports Med.1982, 10:150-154.

[2] 汪纯洁.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4):2795.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文3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年龄在60 岁以上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36 例,女64例,年龄60~97 岁,平均年龄70.8 岁;左侧骨折643例,右侧骨折37例;骨折部位:头下型35 例,颈中型45 例,基底型20 例;骨折原因:绊倒、跌倒所致68例,车祸所致32 例;不完全骨折26 例,完全骨折74 例。经过精心治疗及制订合理的护理计划均达到临床愈合。

1.2康复护理方法要点

1.2.1患者身体状况的综合评估:老年人身体状况差异很大,有的患者身体较好,有的身体很差,有的老年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肺气肿等老年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出相应的护理计划。

1.2.2疼痛的护理:老年人往往对骨折及术后疼痛的耐受力下降,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疼痛的原因,并在进行搬运及康复训练时做到解释到位、动作到位、轻柔准确。如疼痛影响睡眠,就采取放松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给予心理疏导。对于原因清楚的创伤性疼痛,采取预防性用药,而不是等到疼痛难以忍受时再用药。

1.2.3做好心理护理: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情绪,要针对患者的不同表现做好心理护理,骨折后患者因疼痛,生活不能自理,担心从此一病不起,又怕拖累家人,此时患者心里非常痛苦,应耐心地安慰患者,向患者介绍成功治疗现在完全康复的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事例,来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老年人的子女们关心体贴患者,帮助患者渡过难关。

1.2.4饮食护理:由于老年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应多食含钙丰富清淡易消化的软食,如牛奶、豆腐、莲子、鱼类等,并可适当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果胶成分高的食物,如水果、蜂蜜等,保持营养丰富。骨折早期,患者气机郁结,淤血内阻,肿痛发热,饮食宜清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半流质饮食为宜;骨折中期,需要强壮筋骨,促进骨痂生长,可给予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排骨、猪蹄、猪肝等;骨折后期,根据中医肾主骨,以形补形的理论,可多食骨头汤、鸡、鸭等补品以滋养肝肾,加速骨折愈合。

1.2.5手术康复护理: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包括内固定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内收型骨折是不稳定型骨折,需手术治疗,在受伤后3周以内者,为新鲜的骨折,为减轻疼痛,避免骨折错位损伤周围组织便于手术复位、减轻术中出血,术前先行牵引治疗5~7 d。

1.2.5.1生命体征的观察 :因老年人多合并心血管疾病,经历手术易诱发病变,应密切观察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根据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等,补液时注意液体滴速,不可过快,以防止肺水肿发生。

1.2.5.2保持正确肢及卧姿: 术毕回病房,搬运过程中注意保持患肢伸直,外展,将骨盆放正平卧于病床上,双下肢用“跨间垫”间隔,两腿保持分开,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用“丁字”鞋固定。术后早期不宜多翻身。翻身、抬臀时注意维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内收外旋,早期忌直腰抬高运动,以减少对髋关节的承受力[2]。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终身维持正确的肢体功能位的重要性,侧卧位时,健侧卧位,两大腿之间置一外展枕头。做到“六不”,患肢不内收、髋关节不过度屈伸,不下蹲、不坐低凳、不交叉腿、不盘坐。

1.2.5.3引流管护理: 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挤压,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并记录;为了保持正确,防止脱位,一般于术晨留置尿管,按留置尿管常规护理,给予0.05%碘伏抹洗会阴2 次/d,引流袋隔日更换1 次,夹尿管1 次/4 h开放。鼓励患者多饮水,1500~2000 ml/d,达到自然冲洗膀胱作用,一般3~5 d拔除尿管。

1.2.5.4功能锻练: 术后当天麻醉未消失,即可开始适当进行脚趾、踝关节前屈背伸被动活动、麻醉消失后进行股四头肌主动等长舒缩活动功能锻炼,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机会,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术后第3 天予CPM关节活动器协助患者行患肢关节功能锻炼,先从0°到30°角缓慢锻炼,逐渐加大角度,1 周左右可达到功能位角度(90°),每日2 次,每次60 min。1 周后指导并协助患者坐在床边,双腿下垂主动练习膝关节伸屈活动。指导患者尽早进行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体力恢复,增强假体周围组织肌力.在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做到个体化,既要循序渐进,又要持之以恒。而且,功能锻炼方法要正确有效,以免造成髋关节脱位。

1.2.5.5使用拐杖指导: 2 周拆线后指导并协助患者扶拐下地,患肢不负重行走锻炼,骨水泥型患者1 个月后可弃拐负重行走,非骨水泥型患者3 个月后可弃拐逐渐负重行走。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行走时健肢负重,患肢自然下垂不负重,避免用力屈髋抬起患肢,同时注意保持双拐及健肢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位置。

2结果

本组10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经过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全部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3讨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损伤的原因多为老年人股骨颈骨质疏松,股骨颈脆弱,髋周肌群退变,加上局部应力多变,轻度间接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当跌倒时可能是大腿突然内收或外展所造成股骨颈骨折。而这些老年人伤前常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康复,术后康复大多在家中进行,因此要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讲解相关医学知识,遵医嘱为患者制定功能锻炼的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负性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骨科康复护理是骨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手术的成功,病人的康复,康复护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人因股骨颈骨折并接受手术,如果康复护理不当易造成术后功能恢复不佳,手术效果不理想,影响日后生活质量。因此,在做好康复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康复功能锻炼。但是,康复护理不能操之过急,要尊重客观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做好不同阶段的康复护理,做好每个病人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参考文献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脑卒中后遗症;护理干预;功能恢复

脑卒中又叫脑中风,发病较急,中老年人群是该病的常见和高发群体,有较高的致残率[1]。患者发病后如果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治疗,则可从急性期转入康复期,该时期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和心理消极等后遗症问题,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因此,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康复护理极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功能的恢复、自理能力的提升。本文选取6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作为护理观察对象,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措施进行探讨,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对象选取:选取2012年1月~2014年4月我院诊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2年龄分布:48~83岁不等,平均年龄(58.5±2.5)岁。3性别分布:男性者49例,女性11例。4分组情况:与病人及家属协商后,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5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研究价值。

2.护理方法

2.1对照组

2.1.1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易因家庭负担而精神焦躁;该病治疗、恢复时间较长,患者易产生悲观情绪。对此,我院医护:1对于失语或语言闭塞患者,护理人员加强交流,根据患者口型、面部情感判断患者的需求。2讲解该病病理特点,让患者清晰心理对康复的重要性。3常与患者谈心,消除患者不安。4人性化适当增加患属陪护时间,让患者放松身心,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2.1.2饮食治疗

科学、健康的饮食有利于患者康复:1清淡饮食,多食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注意低盐、低糖、低脂、低热量。2规律饮食,指导健康饮食规律,按时进食,不食辛辣、油腻、生冷,少量多餐;3禁烟、酒、浓茶、咖啡。

2.1.3并发症预防

中老年中风患者容易发生肺炎、褥疮以及泌尿道感染等并发症。对此,1每日消毒,保证空气流通。2每日检查患者的口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3满足患者需要及时更换床单被褥,对长时间受压皮肤进行放松按摩。4保持患者外的干燥,及时清洗局部区域。

2.2干预组

干预组在肢体功能锻炼、饮食疗法、并发症防护等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心理疏导、认知训练治疗与护理。

2.2.1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在脑中风患者渡过急性期后,肢体功能的恢复需及时、有效、科学的开展[2]。待病情稳定后,我院医护引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1意念运动训练;2瘫肢被动活动,自我瘫肢按摩、关节屈伸等;3坐、站平衡训练;4定时变换,如翻身、起坐;5生活能力训练,碗筷、穿脱衣等。

2.2.2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采用计算认知康复训练法:1注意力训练,2定向力训练,3记忆力训练,4计算力训练,5复述训练,6视觉空间结构能力训练。

2.2.3语言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1患者语言功能障碍程度评价,针对性制定康复训练;2口唇开合训练;3舌肌运动训练;4咽部刺激训练;5词、短句跟读、复读训练;6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2.3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均采用SPSS 13.0数据包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以P

3.结果

3.1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评价

经120d护理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FMA)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价,其中ADL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表明:干预组在运动功能、自理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能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评价报告

组别 例数 ADL指数 FMA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组 30 37.6±8.5 66.8±6.5 21.6±18.8 67.3±21.6

对照组 30 38.1±9.2 74.5±10.5 25.0±17.9 73.5±24.5

P值 - >0.05 0.05

3.2语言功能与认知功能评价

经120d护理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MMSE)和语言功能评价。结果表明:干预组在认知功能、语言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P

表2:护理后两组患者语言功能与认知功能评价报告

组别 例数 认知功能 语言功能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组 30 37.6±8.5 66.8±6.5 35.4±12.6 73.3±21.6

对照组 30 38.1±9.2 74.5±10.5 36.2±13.8 53.5±22.5

P值 - >0.05 0.05

4.讨论

患者在脑卒中后,会遗留的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不少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及时开展心理康复和功能康复护理对患者病情改善意义重大,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经过心理疗法、饮食疗法、并发症防护等常规护理干预后,病情明显好转;而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加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认知功能恢复护理、语言功能恢复护理等效果更佳。其中,干预组30例患者在功能恢复干预120d后,其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水平、认知功能、语言功能皆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文5

方法:社区护士上门护理,做好康复活动的相关工作,以及对康复情况的记录分析整理。社区护士对该次护理工作的心得体会的回馈。具体可行方案:首先对社区护士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考核合格。社区护士担任干预者,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月每周上门3次,第二个月每周上门2次,第三个月每两周上门一次,上门频率亦可根据患者实际康复情况予以适当变动。

关键词:脑中卒患者 家庭康复护理 干预社区护士 效果分析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25-01

脑卒中,即急性脑血管病(脑中风),通俗地说,脑血管病是由于供应脑内的血管发生病变导致的疾病,医学上分为脑血管意外、脑中风、脑卒,意思是脑血管发生了紧急的损伤。主要表现为偏瘫、视力障碍、语言表达障碍等。据统计,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致残率为70~80%。因此,有关社区康复需求日益迫切,对于已是老龄化的中国来说,绝大多数患病患者因各种原因不能做到长期住院治疗,只有选择回家等待康复,面对疾病的困扰,患者以及家属由于对病情的认识了解不够,对病情的恐惧等等心理因素方面的影响,都将导致病情的复发与恶化,对我国脑卒中疾病患者及家庭带来了不幸。此次康复护理工作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患者的康复。这也是它的意义所在。

1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的项目

1.1 患者身体各部位的正确摆放姿势,行动灵活度与存在的风险。

1.2 床上活动的移动,包括侧翻身,腿部的抬落,头部的转向情况。

1.3 坐位指导,坐起训练,良好的坐位姿势,指导床上坐位、倚坐、位坐的平衡训练。

1.4 行走站立的平衡情况。

1.5 日常生活活动中语言功能训练,吞咽食物的训练,呼吸功能的训练,简单自理训练。

2 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大部分患者由于缺乏或因忽略了康复训练,存在很多病后后遗症,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2 患者自身依赖程度比较高,依赖心理越来越重。

2.3 绝大部分患病患者生活方式不利于康复和预防脑卒中的复发。

2.4 照管人员的情绪以及对患者心态的影响,还包括家属照管中存在的疏忽对患者造成的身体直接伤害。

2.5 看管人员的实际照看能力有限。

3 干预后数据显示分析

3.1 患者心理状况:负性情绪明显减少,病人家属情绪稳定。

3.2 生活方式有很大转变。

3.3 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

3.4 康复训练逐渐被接受,患者能够自己主动去训练。

4 效果分析

通过此次社区护士的康复护理工作的实行,不难看出社区护理的此项举动真真正正的帮助了脑卒中患者在家康复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需要性。首先社区护士的宣传与讲解使家庭人员对患者在家康复活动意义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到脑卒中疾病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治的,使他们能够更加的细心对患者的照顾,引起家庭人员对患者的重视度,同时也带给了家庭患者康复的信心与鼓励。

4.2 可行性。为患者在家康复提供上门护理指导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通过社区护士的上门服务,既为身为护士工作人员提供了学习机会,同时为更多出行不便的患者解决了生活开销的经济问题。

4.3 有效性。社区护士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对于患者在家中出现的突况有了更专业更安全的应急措施。同时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再况,预防情况有了一定的增强。使患者自身对于疾病有了积极的心态,让他们在对抗疾病中树立了坚强的信心,给家庭及患者自身身心上来了一次洗礼。

综合以上不难看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家庭为我国脑卒中疾病康复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依据,也为家庭康复护理工作起了导向作用,是发展家庭康复护理工作展开的一个好的开始。

5 讨论

在对病患的康复护理工作上,我们不难看出,最好的护理措施,最实际的护理方案,会为病人康复护理起到直接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的家庭康复护理工作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自我护理为原则”、“充分发挥脑卒中患者的潜能”、“护士充当了指导者与监督者”的地位,鼓励患者与照顾者。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脑卒中患者中,老年人的患病率,死亡率仍成为上升趋势。因此,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工作显得尤重要,护理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也日见增加。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仍是有大部分患者得不到很好的治疗与康复护理。同时,现如今护士对护理操作缺乏整体护理和全人意识,家庭康复护理服务对脑卒中患者的有效康复和普及社会健康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6 护理体会

脑卒中患者的情绪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里就特别需要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心理护理的引起高度重视。研究发现,此类患者多数有负面情绪影响,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身呈现出的焦虑,暴躁,对他人帮助的抵触,给人自暴自弃的感觉,也有因对病情不了解,持有放弃治疗的心态,这就需要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不仅要给与他们身体上的帮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很多疾病都与患者自身的心理有着莫大的牵连,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疾病的向上心理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很大的帮助,我们要帮助他们调整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对疾病有一定的认知,这样对于护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帮助,只有病人积极配合,我们的护理工作才有意义,才能进行,才能让我们的康复护理工作得到认同。

病人家属的情绪态度和照顾能力也是康复护理成功的关键。家属的情绪会对患者造成最直接的影响,一个乐观,细心的看管人员会给患者带来愉悦的心情,同时深深影响到他们对自己的情绪。相反而言,家属的不耐烦,照管的疏忽,不仅会对患者带来正面的身体伤害,还会让患者有轻生之念。这些心理护理对护理人员来说,甚至会比实际护理工作还要重要。与患者,患者家属的良好沟通,营造一个温馨的护理环境,对于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有着尤为重要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陈梅.临床心理护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1-192

[2] 陆烈红;病人对生理与心理舒适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2年12期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系统化康复护理;急性脑梗死;抑郁症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障碍,引起大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大脑组织局部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的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有效地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脑梗死预后效果[1]。所以为了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我们应该重视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同时脑梗死发病较快,治疗周期长,预后效果不佳,通常伴有抑郁症状。本文作者结合2014年6月~2015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106例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临床资料,具体分析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106例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3例患者。对照组53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1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1.12±8.16)岁。研究组53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48~63岁,平均年龄(55.78±9.8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础资料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具体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内容如下:

1.2.1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告知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积极配合度,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治疗[2]。同时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或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同时向患者家属讲解脑梗死后遗症原因,增强家属护理意识,积极主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定期组织患者观看早期功能锻炼录像,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提高患者治疗的自信心。

1.2.2康复指导

1.2.2.1患者住院期间为患者摆放功能,帮助患者进行床上训练,并且每天进行肢体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1.2.2.2患者下床后协助患者自己完成穿衣服、饮食、上下床、大小便等日常生活行为。同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安排患者喜欢的户外锻炼活动,例如太极拳、散步、遛鸟等活动。帮助患者建立生活情趣,使患者的尽快的恢复自主生活能力[3]。

1.2.2.3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下肢功能锻炼,即患者坐于床上进行下肢训练,循序渐进的进行步行训练。初期由护理人员搀扶进行跨步训练,并注意观察患者的表现,如果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应该停止训练。

1.2.2.4在患者病后1 w内进行舌头伸缩锻炼,鼓励患者发音,并且进行单音节训练,第2 w进行简单交流训练。随后可以增加训练难度和强度,使患者可以进行简单的回答。

1.3判断标准

1.3.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分为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1.3.2生活能力 显效:日常生活能力状态评分≥80%;有效:日常生活能力能力评分≥40%;无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减少

1.3.3抑郁评分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临床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 研究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临床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研究组患者生活能力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临床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早期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和早期系统化的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康复效果。而抑郁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精神情绪,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低下,而且会影响其神经及肢体功能的康复[5]。同时急性脑梗死患者多以老年人为主,其机体抵抗力差,加之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使患者产生抑郁情绪,不积极配合治疗,严重影响康复效果。所以,临床对于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早期给予系统化的康复护理,可有效消除患者抑郁,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而言之,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提高临床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成巧梅,宋葆云,李玮.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5(2):103-105.

[2]于洪玲,曹淑梅,唐艳娟.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2,7(17):91.

[3]邢丽华.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综合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8(33):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