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人才培养的与重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人才培养的与重视范文1
一、中国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1.五阶段模式。是从“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五个阶段入手,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贱研宄,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设计理论和一般系统理论、营销学、技术经济学、质量管理学等现代科学理论,设计开发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2.产学结合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将学生的培养与校办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在校办企业中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学校与企业合作相结合,把通过前期理论学习的学生安排到合作企业中的学生实训基地,进行后期阶段的生产性实习;为了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校自办或引进企业到校内创办生产性实习工厂;在学生学习期间,为了实现学生自主完成职业技能的形成,直接引入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从而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取得社会认同的职业资格认证,实行双证制。学校自主开发高新实用型技术项目,将人才培养灵活运用到项目开发研宄当中,以项目开发带动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支持项目开发。
3.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突出中职人才在市场中的位置。首先,长期而细致的社会经济情况调查是专业设置的必须功课。只有通过对地方经济和产业机构变化的跟踪调查,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建立起来的专业才能够对学生的就业起到提升作用,因为产业结构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才需求的结构变化。其次,强调成功专业的品牌效应,树立优质院校知名度,不断开拓市场,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已有专业随时进行有效的灵活的调整。
4.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必须签订一份用人和人才培养协议,也即是“人才订单”。此订单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学校必须按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企业对合乎要求的人才必须录用。
二、中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缺乏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现状水平、道德水平、心理状况等了解;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了解不足,在进行基本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势政策等的教育时,仍大谈空谈理论,生搬硬套,理论脱离实际,缺乏与变化着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很好地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且大多数中职院校由于师生比例失衡,对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采取“大锅饭”方式,有的院校一名辅导员要带上百名中职学生,这一具体情况不论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当然不能针对不同的个体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因此缺乏针对性教育。
2.实贱教学质量不高。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动手实贱能力低是一个普遍的现状。主要表现为:首先,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贱教学分离开来,在中职学校理论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实贱的重要作用,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又不能兼顾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其次,学校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的需求。其次,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际。教学内容陈旧,无法跟上知识更新的脚步,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实际要求存在差距。最后,师资队伍的短缺。由于缺乏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师团队和后备力量,造成经常有设备,而没有能胜任的合格实训教师的局面。要搞好教学质量,必须积极打造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3.师资队伍力量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其中研宄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很所占比例较低,占比例较高的普遍是专科生及本科生,造成师资力量的学历层次不高。另外,教师实贱能力偏低,普遍是理论型的,实际动手能力都较弱。大多学校的课程也都集中在基础学段和公共学段,实贱型课程只占到1/3强。最后,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和实际操作经验,能在理论和实贱之间“游刃有余“,既能教给学生理论又能教会学生方法的”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
4.校企、产学分离格局待改变。合作方之间缺乏合作动力。在学校、政府、企业三方中,学校的动力来自就业压力。企业受人力资源过剩的影响,在整个产学结合过程中起分离趋势。产学结合所需要的运行体系并没有完备地构建起来。
三、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1.加强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渠道功能。表现在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育针对性;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改革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做到中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针对性。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或个体,针对个体的不同思想水平层面,进行有区别、有针对性的工作。
2.建设好中职教育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中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硬件基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其建设应尽可能地贴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同时必须紧跟应用技术发展的新动,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先进的机器或设备。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本着高效率、示范性、开放型的实训基地。因此它的建设可本着共享、共建、共管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3.完善中职教育的教学体系。一要重视理论教学。中职课程教学不能忽视理论教学要求,并且理论教学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中职教育的理论教学要避免求多、求全,而应该以应用为目的,深入、细致有效的指导、服务于实贱教学。在讲授方法上,教师要坚持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对于不同的理论知识要符合客观需要,根据其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讲授方法。二要突出实贱教学。中职教育的实贱教学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后,再通过实际岗位的操练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运用各种相关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职业能力分解的基础上,要突出实贱教学,扩大实贱教学的比重。
对人才培养的与重视范文2
关键词: 外语类院校 非通用语种 对外汉语专业 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 培养模式
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语言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四所大学首次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此后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全国已有十个省的共计九十余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该专业的发展呈现一派蓬勃之势。该趋势得益于我国近年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参与国际事务的日益频繁而产生的汉语及汉文化的空前影响力。目前,全球已有超过一亿人在国外使用和学习汉语,这一股强劲的势头引发了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师热。外语类院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语言类课程、外语文化、国流交流等,都有助于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外语类院校所具有的多语种优势,更是对外汉语人才培养中不可多得的有利教学资源,如何将这一有利资源充分挖掘,使之成为复合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外语类院校在探讨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非通用语种优势的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1.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陈述为:“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根据这一纲领性文件,可以看到对外汉语专业要求的是具有扎实的双语基础,且能够对中外文化都有全面的了解,最终成为具有培养潜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显示出复合型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突出特点。对外汉语专业要求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知识面宽的特点,旨在培养具有掌握两种以上语言且通晓中外文化的、可以适宜教学、文化交流、新闻出版、文化管理等就业渠道的复合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
2.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对外汉语专业自1985年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四所院校首开以来,已有了近三十年的历史,此间,在培养了大量人才的同时,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对外汉语专业在全国十九个省市近百所院校都有开设,除了最早的外语类院校以外,还有综合类大学、理工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不同的院校往往根据自己所具备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开设了各具特色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态势。其可能产生的问题就是:在外语类院校,该专业可能外语学得很好,但中文修养不足;在综合类大学,该专业的学生也许课程的设置与汉语言文学这种传统学科相差无几;在职业技术学院,也许该专业应用性课程开设较多,但基础理论方面学生偏弱。针对这些情况,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在统一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在统一专业基础课的同时,标准化专业基础课的考核考查,并根据各个院校本身所具有的教学资源优势,结合该专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点,将不同院校所具有的不同的优势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培养出各具特色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
3.非通用语种与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
(1)非通用语种凸显外语类院校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特色
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要求是“掌握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显而易见,由于需要针对不同母语的非汉语人员进行汉语的传授,因此对外汉语专业人才要求掌握的外语理当不仅仅是英语,还应包括除英语以外的多种非通用语种,例如意大利语、越南语、日语、韩语等。以四川外语学院为例,该校拥有俄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朝鲜语、意大利语、越南语、葡萄牙语等11门外语语种。问卷调查显示,该校对外汉语专业超过97%的学生认为应该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即除英语,再掌握一门非通用语种),甚至有45%的学生认为应该掌握三门以上的外语。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学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来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非通用语种课程。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对外汉语专业开设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充分凸显外语类院校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特色的呼声是非常高的。
(2)非通用语种提升对外汉语人才的专业素质
在对外汉语专业中开设非通用语种课程,可以更好地实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出能够掌握一门以外的外语的专业人才,将有利于提升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该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方向为对母语为非汉语的汉语学习者教授汉语,那么当面对一名非英语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时,对外汉语教师精通这一门非英语母语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对于派往以非通用语种为母语的国家的对外汉语教师,要求其掌握该国或者该地区的非通用语种外语就成了一项基本素质要求,否则该教师将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因此,非通用语种课程教学在对外汉语专业中的开设,将切实提升对外汉语人才的专业素质。
(3)非通用语种扩展对外汉语人才的就业面
由国家汉办官方网站公派汉语教师“国家公派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第1条规定“具有中国国籍,身心健康,年龄在50岁以下(非通用语种教师可放宽年龄至55岁)”可知,汉办对非通用语种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待遇是有优厚的,即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如果能够掌握一门非通用语种的话,是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的。再则,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不仅仅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还有能力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工作。因此,在英语之外,能够多掌握一门外语,往往能够拓宽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
二、基于非通用语种的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
1.基于非通用语种优势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目标
在陈述了非通用语种课程在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种种益处之后,可将基于非通用语种优势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为:“熟练掌握两门及两门以上的外语,并能够利用该所掌握的任一外语进行双语教学,并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
2.基于非通用语种优势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
(1)非通用语种的教学课时
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对非通用语种总学时设定意向的选择上趋向于总课量最越多越好。但是,由于受总学时总学分的限制,对于非通用语种的教学课时数以108课时每学期为宜,且建议连续开设4学期以上。
(2)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内容
由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学习非通用语种的侧重点应是在听说方面,因此,建议的教学内容应包括:综合类课程、听力、听说、口语、读写、口译、报刊选读。综合类课、听力、听说、口语类课程贯穿始终,连续开设4学期及以上。读写、口译、报刊选读之类的课程则可设为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具体需要进行选择。
(3)非通用语种学习效果的考核办法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非通用语种考核办法可参照辅修第二专业的学生的标准执行,并可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本专业的课堂学习之余,再参加非通用语种的二专课程学习,最终达到可以考取国家等级证书的培养目标。
四川外语学院已经在2010级学生中开设了第二外语的课程,由于是试验阶段,开设的课时量及课程类别都相对较少,但是在学生中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并在2011级学生中继续试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初探以后,在总结前期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对该专业的学生开设非通用语种的课程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并突出其应用性,致力于将外语类院校中的对外汉语专业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建设成一个学科亮点。
参考文献:
[1]左媚柳.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习小语种意向调研报告――以四川外语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0,(22).
[2]韩培花等.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双重实践及其互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对人才培养的与重视范文3
本文借鉴利用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具体实施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为蓝本,通过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江苏省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力所能及地提出对应的对策,使日语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够根据日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地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相应的改革,为建立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一、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独立学院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承袭母体院校定制,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有待改进,对学生的培养定位比较模糊。现实地来看,大多数独立学院日语专业设置的依据,一是母体高校的日语专业的自然延伸,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导向。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的日语专业设置亦是如此:苏州地处江苏省内经济发展保持快速稳定态势的苏锡常地区,东西城区分别有国家级的科技发展示范区――高新区和工业园区,日企数量多,规模大,因此对日语毕业生的需求旺盛;细看该校日语课程的设置,不难发现,就是母体院校――苏州大学日语专业的翻版,绝大多数课程都是易地而授,只有少数几门课程不同。
再者,日语专业教材方面,不少教材过于陈旧,内容显得枯燥单调,结构编排上也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鲜事物,陈旧的教材和枯燥的内容阻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日语资料和图书。外语的学习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课外时间和精力的花费必不可少。如果没有充足的外语学习资料,也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课堂教学方面,单纯的语言理论知识讲授所占比重过大,多数情况下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一支粉笔一杯水,一本教材教到尾”,师生互动不多,这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也容易造成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的缺乏,学生容易出现“高分低能、哑巴日语”现象。日语语言环境的建设,是外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高校教学工作的一道难题。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欠缺,应该说受此影响更大。
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是:文化基础较薄弱,基础不太扎实,学习习惯性较差,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上,尤其是在接受高深知识的能力上有所欠缺;眼界和思维开阔,追求个性独立,兴趣比较广泛,求新立异意识比较强;学生进入大学后转为学习日语,外语学习的突然性转变,加上零基础和语言差异性大,对于学生来说,在转变和适应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失去学习日语的兴趣。
充分关注到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语言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扎实的语言应用能力,并让他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了解日本文化,重视跨文化交际、计算机应用等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他们以后就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工作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用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的路径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和其他外语专业一样,日语也一直被定位于文学学科门类中的“外国语言文学类”,而外语类专业肩负的使命则是“教授外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等课程,培养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工作的外语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学科分类和专业界定明显将日语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从而直接导致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单科教育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日语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更新观念,解决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克服过去专业口径过窄、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问题,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
目前日语人才供需关系上存在的学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人才难求”的失衡现象,也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过去死板的教学方法,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转而定位为培养应用复合型的人才模式。
培养复合型日语专业人才,就要明确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各种基本素质的培养,从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道德品质等三个方面来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适应时代的需求:
第一,基础知识方面,要具有宽厚性、系统性。宽厚的、系统的知识基础,包括日语专业知识、人文学科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等,不仅能使日语人才具有更宽泛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也更有利于其创造性的培养。
第二,学习能力方面,要具有能动性、持续性。鉴于传统的日语教学中主要运用大量的机械思维,较少运用辩证思维,学习方式单一刻板,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日语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
第三,道德品质方面,要具有全面性、发展性。对日语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国际意识的培养也不容忽视,这是他们未来在纷繁复杂的际交往中做出创新贡献的保证,这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还需要进一步更新拓宽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要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指导,以学校现实基础为起点,遵循逐步建设、注重质量、巩固升级的方针,在原有日语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适度拓宽专业领域,逐步实现文理渗透、方向交叉、突出素质的目的。在优化课程体系上要把加强日语语言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在减少部分语言理论性课程基础上,增加应用型知识课程,达到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的目的。
具体来讲,独立学院可以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着手进行,例如组织日语晨读、日本文化知识竞赛、日语原版电影或日语原版书籍赏析等各种学习活动,提醒学生听日语广播,浏览日语网站,看日文报纸杂志,增添校园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日语学习习惯;还可以充分发挥外教的作用,外教凭借自身的母语优势,在发音、听说、阅读以及日本文化等方面具有权威性,同时外教对日语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外教的作用,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多与其接触、交流,有疑问向其请教,在生活上尽量与其接近,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学到地道的日语。
三、小结
综上所述,要解决目前独立学院日语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解决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克服过去专业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问题。为此,独立学院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确立应用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构筑起“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化实践教学等重点环节,实施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等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质量和素质,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运用日语学习的氛围,千方百计地解决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学生培养成大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独立学院、用人单位、毕业生等三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杨月琴. 高职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校外教育,2011(22).
[2]陈 焕. 高职院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考试周刊,2012(54).
对人才培养的与重视范文4
关键词:高等教育 文化交流 人才培养
2013年9月,主席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要与中亚各国“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启动,作为睦邻友好的战略伙伴国,中哈之间人文交流愈加频繁,不断深化互利合作的契合点。
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其语言与中国新疆少数民族中的哈萨克族属于同一语族。哈萨克斯坦民众普遍信仰宗教,中国商务部《哈萨克斯坦投资指南(2014)》显示,全国注册的教派有17个,宗教团体大3088个,伊斯兰教和东正教都是哈萨克斯坦两大教派,信徒占哈萨克斯坦人口总数的99%以上,其他个少数民族分别信仰各自民族的传统宗教①。而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哈萨克斯坦毗邻,且自古以来就是多宗教、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新疆有很多民族与哈萨克斯坦国家人民的相同,文化风俗相似,对哈萨克斯坦的学生和学者来说,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的文化交流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新疆即成为哈国开展文化交流互访的首选之地。
一、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文化交流现状
新疆与哈国合作的地缘优势明显,作为睦邻友好的战略合作国,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后,新疆与哈国高等教育文化交流愈加深入与频繁。
(一)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文化交流的成果
1.汉语国际推广高校基地的相互建立
中亚国家为充分调动新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资源,分别在新疆大学建立“中西亚区域研究与汉语人才培养基地”、新疆医科大学建立“中亚医学合作与汉语人才培养基地”、在新疆财经大学建立的“中亚经贸研究与汉语人才培养基地”和在伊犁师范学院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伊犁培训基地”共4个自治区汉语国际推广高校基地。新疆高校也在中亚国家建立了7所汉语中心,作为国外孔子学院的后备支援力量。新疆高校合作共建的孔子学院受到所在国家民众和政府热烈欢迎,其中在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市和阿克托别市的孔子学院分别由石河子大学和新疆财经大学与哈国共同建立。
2.留学生教育以及互派教
留学生教育方面。由于哈萨克斯坦教育经费紧张,无法保障教学质量、来新疆留学费用便宜、以及与哈国相似的风土人情、等因素,使新疆高校成为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的首选之地,数量逐年递增。
互派教师方面。近年来,新疆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向周边友邻国家派出汉语教师,教授汉语语言,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鉴于中国西部地区有较多的哈萨克族人口,在新疆的一些高校展开了哈萨克语专业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新疆也积极从周边中亚国家引进外籍教师,自治区人民政府还设立了“中国天山奖”和“中国友谊奖”。
3.研发教材
2008年,新疆研发了哈语、吉语、塔语等5个语种的通用汉语教材《新丝路汉语》,并且研制成附带点读功能的有声版本,教材的研发不仅填补了汉语教材的空白,还多次作为国家和自治区领导出访中亚国家赠送外方的礼品②。
(二)新疆与哈萨克斯坦文化交流的阻碍因素
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境内带有极端宗教主义思想和恐怖色彩的暴力事件不断增多,它已经成为“”渗透的目标③。而目前,新疆高校不仅受到各种西方思潮“西化”“分化”的冲击,还要直面“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的疯狂进攻。这些都是亟待双方直面的阻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文化交流的因素。
二、从文化交流反思新疆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新疆可以充分利用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便利条件,共同推进与哈国高等教育文化交流与创新发展,探索出新疆人才培养创新的办法,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新疆高校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文科、师范专业学生多,而理工类学生较少。新疆高校应该积极拓宽自己培养学生的路径,在深入与哈国高等教育的文化交流中,吸收哈国文化精髓,培养宽口径人才,借鉴出可供新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策略,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准备。
(三)新疆与哈国高校都存在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和分裂主义的攻击,新疆高校的和谐安定面临极大威胁,新疆高校应该以哈国为鉴,在课堂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公民意识。
新疆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也是我国民族、宗教事务较为复杂的边疆地区,为提高新疆高校教育质量,要积极从与哈国高等教育文化交流中反思出新疆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注释:
①刘乐、马莉莉:《哈萨克斯坦经济转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欧亚经济》,2016年第1期,第94页。
②申建良:《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研究》,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第67页。
③李金叶:《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
参考文献:
[1]申建良.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
对人才培养的与重视范文5
关键词: 职业信息 人才培养 高职院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对于经济的发展甚至对于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较大的影响。掌握职业信息对于人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就好业有着较大的帮助。对于教育而言,信息将影响到人才的培养。人对职业信息的认识和了解也有所不同,如有人认为“职业信息包括求职者个人信息以及招聘信息、就业政策、人事制度、产业政策等几个方面的信息”。①有人认为,“职业信息不仅指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还包括各种媒体传递的经济发展形势报告和趋势预测、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和就业政策、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人事机构改革方案、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等等。……主要是谈与毕业生求职密切相关的信息,如:招聘信息、就业政策、人事制度、产业政策等等。”②本文在讨论职业信息时,主要指的是后者。特别是与高职生求职密切相关的信息,如:招聘信息、就业政策、人事制度、产业政策等。
一、职业信息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决定性意义
1.职业信息应用上存在的误区与问题的提出
随着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大,各个高校加强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其中之一就是更为重视职业信息的开发与搜集。尤其在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决定了就业就是学校的生命线。许多学校在职业信息的开发、搜集、传递等方面倾注了较多的心血。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地通过这些行为促进毕业生就业。
但在各高校高度重视职业信息此类应用的同时,也使职业信息的应用走入了误区。一是认为职业信息只对就业有帮助,对职业信息的重视只是为了帮助毕业生就业。而在机构上的表现就是职业信息只与就业指导部门或相关指导就业工作的人员有关。二是职业信息具有较大的时效性,昨天的职业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后,于明天就变得毫无意义。
对于两个误区,也就反映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而培养人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就是毕业生能否就好业的话,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是否与大量的职业信息相对称,也就是一个较为综合性的指标了。那么,如何能够综合分析职业信息,反馈给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及为学生成才成长的部门,促使其进行相应的改革也就意义重大了。这对于高职院来说更为突出和重要。
2.高职人才培养特色与职业信息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具有从事“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双重职能,对接受“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学生颁发“学历证书”和“培训证书”,高等职业教育显然有着同样的职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也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从国家的要求和社会的实践办学来看,高职的人才培养特色主要有两个。一是“双证书”培养,二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双证书”的培养决定了高职必须时刻跟进企业发展的需要,了解国家对行业和企业对工人的准入条件和相应的证书要求。这样高职院校才能根据需要组织证书的培养和考核,才能引导学生积极考取相应的证书。如果高职教育要求学生考取的证书得不到企业的认可,或者企业认为准入根本就不需要以证书为依据,那么证书也就失去了其基本的意义。而如何了解企业的需要呢?只能依靠了解职业信息,了解职业信息中的行业政策、国家对企业的人才政策、产业政策及经整理后的招聘信息,尤其是整理招聘信息中对人才的要求,从中总结企业的条件和要求,这样才能在培训和考取证书时有的放矢。同样,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更是内在地要求学校的就业率要与新增专业数、招生规模、办学规模直接挂钩,这直接明了地表明了职业信息的重要性。
高职人才培养特色表明,高职的发展壮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职业信息。对职业信息的整理和研究整合将给高职院的教育教学等培养环节有更为明确的指引。
二、职业信息对高职人才培养影响的三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这都在不同程度上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明确了目标,但这只是为所有高职教育规定的一个总目标,而对于具体高职院校来说,“由于职业技术教育从本质上讲又是各行各业劳动者上岗前的就业教育或培训,因此各个行业的知识和技能特征以及特殊要求毫无疑问要反映在高职教育中,这样每所高职院校也就必须制定符合行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③因此,各个高职院校必须在培养目标上加以细化,定出有特色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使高职院办得有特色,才能使高职院能够发展壮大。但是如何定出培养目标呢?这就是需要研究职业信息。
职业信息对人才培养目标有着较大的影响。一方面是由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决定的(以就业为导向)。另一方面是因为对职业信息综合整理后,能够反映出行业或者大部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怎样的,这类岗位一般要求拥有什么样的技能,掌握哪类文化知识,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社会个人的求学需求是高职发展的直接前提,没有这两种需求,高职教育的发展必然是空中楼阁”。④而职业信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主要表现,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即是培养什么层次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社会上除需要了技能外,还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人。
2.人才培养教学机制的影响
职业信息对人才培养教学机制的影响,主要是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职业信息调整培养教学机制,主要影响有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等。
(1)专业设置。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我国的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就业市场提供的职业信息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调整起导向作用,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密切关注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了解并分析就业市场的动态,掌握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和规格。在专业设置和调整时,一定要深入了解就业市场信息,认真研究近几年的职业信息,为专业调整提供可靠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参考职业信息提供的依据设置专业,不但要侧重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而且要照顾生源市场的需求。这种按照用人单位的需要设置专业,既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人的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解决了广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难的问题。因此可以说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信息为依据设置专业的模式将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2)课程改革。职业信息将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为了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在确定课程教学计划时,也必须根据职业的需求来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而课程目标应突出岗位就业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课程目标设计,不仅要有高等教育共性目标要求,而且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及具体的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要明确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这样课程目标瞄准某种职业,落实到具体岗位,反映了职业信息,适应了企业和社会的需要,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同时,对应企业的需求,课程的内容也应从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课程结构也应模块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企业接轨。
(3)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制度改革,根据地区、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满足岗位群的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为标准,决定了必须推行灵活、多样、开放的教学制度。一是推行灵活学制。目前一般3年制学制,主要是“2+1”或“2.5+0.5”的教育模式,即是2年或2年半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1年或半年到企业从事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和实习的时间不得低于半年。二是开放性教学方式。其教学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现成的学科概念和结论,而是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包括提供各种参考书、各种视听材料、计算机软件,提供实验实训设备、模拟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等,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和思考,使他们锻炼和掌握工作技能。同时,不拘泥于书面试卷评价方式,而是更注重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三是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实训建设。就高等职业教育本身来说,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其重要特征,因此任何一个高职院校都不能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中,学校必须紧扣企业的要求,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习、实训的教学方案,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职业技能融为一体。此外,还应逐步推行灵活的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探讨弹性学制等。
3.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而且要求其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如何能较为准确地知道企业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有着较多的途径,比如与企业管理人员直接沟通,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中了解等。但是,从职业信息中反馈,也可以看出企业和社会对行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如对职业道德、诚信意识、沟通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反映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上,就是对学生管理部门提出的要求。学生管理部门就会根据这些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素质培养活动,加强这方面的引导等。
三、职业信息对高职人才培养影响的实践
职业信息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职业信息如何才能更好地反映到人才培养上,发挥其正影响的作用。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首先,必须对职业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对就业政策、人事制度、产业政策的了解,分析出对本学校和相应专业的影响。同时,也要对招聘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一般来说,招聘信息都是零散的,而且很多信息表面上是没有多少必然的联系,但是经过分析,透过表面现象,就会可能发现其内在的联系。而这些内在的联系恰恰是在人才培养中需要的。职业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是影响人才培养的起点和关键。
其次,必须建立起顺畅的信息反馈机制。职业信息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并不是水到渠成、直接而明显的,而是经过各种渠道,反映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才能起到影响作用(具体见《高职院校职业信息对人才培养影响的流程图》)。信息反馈机制必须是顺畅的,如果一个高职院只有少数部门来实施反馈的结果,那么发挥的作用是有偏差的,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最后,必须建立周期性的完整反馈制度。职业信息是有一定的时效性,这也就决定了职业信息的反馈应是有一定周期和相对不完整的。对职业信息的过快和过慢反映都会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反映过快可能导致决策的不全面,过慢则失去了参考的意义。因此,以一年的信息为基准,参考上一年的信息作为依据来做出决策是可行的。同时,职业信息的收集必须是全面的,绝不能只是收集来自本学院招聘的信息,而是整个专业和行业的招聘信息,也绝不能只是收集简单的招聘信息,而应包括相关的政策等。只有建立了周期的完整的反馈制度,职业信息对人才培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影响作用。
高职院校职业信息对人才培养影响的流程图
注释:
①孙岩.高校图书馆如何做好毕业生职业信息开发工作[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9,VOL18,(09).
②吴波.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职业信息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2.11.
③黎琳.21世纪初中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特点与教学方法变革[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3).
④董庆波.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J].职业技术,2003.11.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2005.4,第一版,2008年1月第4次印刷。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2005.4,第1版,2007年4月第3次印刷。
[3]孙岩.高校图书馆如何做好毕业生职业信息开发工作[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9,VOL18,(09).
[4]吴波.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职业信息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2.11.
[5]黎琳.21世纪初中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特点与教学方法变革[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3).
[6]董庆波.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J].职业技术,2003.11.
对人才培养的与重视范文6
1.1管理理念陈旧
人力资源管理是医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将会对医院的整体管理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而就现阶段医院发展的情况来分析,依旧存在一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陈旧的现象,从而影响到人力资源的整体管理质量,不利于医院长期稳定的发展。
1.2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人才培养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内容,人才培养机制是否完善也将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就现阶段一些医院人才培养机制来分析,重视个人、轻视团队,重视人才引进、轻视内部人才培养等问题频繁发生,这样势必会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不利于医院的长期发展。
1.3绩效考核制度的不完善
绩效考核制度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人才效能发挥的一种评价,通过绩效考核来了解人才的长处,并对其岗位进行合理安排,将其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然而,从当前医院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制度实施的情况来看,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反馈机制、考核体系等。
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分析
2.1更新管理理念
传统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人力资源工作存在一定的误区,经常将人力资源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却未能结合医院员工的切身利益去考虑,员工并不认同管理规范制度,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不高的现象。对此,作者建议应更新管理理念,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准确的定位。从微观角度上来讲,人力资源管理并不只是对员工工作状态的管理,更应注重员工切实利益,了解员工需求,并不断地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切身利益建立有效的联系,这样才能让员工认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积极的去配合,从而有效地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另外,作为一名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还应注重人力资源优势的开发,将人力资源的优势最大化,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2.2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是影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主要原因,对此,作者建议应不断完善人力培养机制。首先,要结合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员工队伍制订业务素质长期培养计划,确保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内部员工的业务素质不断提升,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力资源管理也应将内部员工素质培养工作重视起来。其次,应把好人才引进的质量关,确保引进的人才业务水平都能满足岗位要求,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引进标准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医院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不断的提升,并建立有效的人才评价系统,将人才的闪光点充分挖掘出来。再次,应建立健全的人才晋升体制,将其与人才的切实利益挂钩,同时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自我能力提升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医院员工的整体素质。
2.3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对于绩效考核来说,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绩效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势必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此,应积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首先,要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作用,绩效考核的作用不仅仅是表现在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上,同时对人事岗位的合理分配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其次,结合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对绩效考核制度进行完善,打破传统岗位用人重资历、轻能力的现象,要以人员的能力为主,将其能效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要确保人员的收入与付出是对等的,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另外,在医院发展的过程中,应结合医院发展需求以及市场的发展形势,不断对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制度进行完善,确保绩效考核制度实施的有效性。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