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才培养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人才培养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人才培养制度

护理人才培养制度范文1

[关键词] 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5(c)-0159-03

[Abstract] Through market research,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vestigates outcomes,carries out innovative research on advances nursing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create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ooperation among colleges,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and dual-certificate integration of which the main content,innov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principally introduced.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and specifications,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training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high-quality skilled nursing talents.

[Key words] Cooperation among colleges;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Dual-certificate integration;Personnel training mode

高级护理人才目前被国家列为四大紧缺型人才之一[1],根据原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将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民政部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实现养老护理员达600万的目标。

随着长(沙)、株(洲)、(湘)潭地区一体化的推进及长沙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龄人口增多、慢性病人数增加,大大增加了老年护理、专科护理、家庭护理、慢性病护理的需求,对护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十年内本区域对高级护理专业毕业生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为了为本院2014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改革、专业的拓展和新专业的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本院在进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对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形成“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

“院校合作、工学结合”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主要做到五个方面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结合;学习、操作与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结合;生产与教学、科研结合;学生的培养与就业结合。“双证融通”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证的同时,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即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1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企深度融合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办学之路,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由院系领导、企业专家及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等共同组成。每年组织一次专业建设研讨会,将现代护理职业教育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标准、新工艺等引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学校聘请合作医院一线的护理专家参与专业课的教学,将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用于实践教学。与合作医院一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解构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进一步得到优化,建立专业调整动态机制。推进“双证书”制度开展。形成以附属医院为主要临床教学主体,以合作医院为实习基地,与合作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的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系统培养

依据国家、省市人才培养要求和市场调查结果,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紧缺人才,为发达国家输送护理紧缺人才为目标[2]。建立“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并注重护理教育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3],以及与该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制订中、高职两个阶段相互衔接的专业教学大纲,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制订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科学设置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实现中、高职课程的延续和衔接。并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中高职贯通式评价体系,逐步推进贯通式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

2.3 开展护理实训一体化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进一步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办法》[4]、《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训室安全、使用管理规定》[5]、《学生技能抽查制度》、《学院技能节实施办法》等10余个规章制度。用严格的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6],购置增添护理专业实训的仪器设备,改(扩)建护理实验实训中心和多功能实训示教室等校内实习实训场地[7]。针对《湖南省高职院校技能抽查》要求,特别进行相应技能的强化训练,定期举行技能大赛,表彰优秀学生。此外继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8]。建立政府、学校、医院三结合的合作办学组织机构,构建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训有效性[9],达到教学与临床的“无缝对接”。

2.4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培养方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①转变单纯培养学生技能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技能[10],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理论和实践并重,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②深化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从而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如自学、创新、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专业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办法,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进行育婴员、医疗救护员、营养师等职业技能鉴定。并筹划与长沙市中心医院共同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2.5 打造专、兼职互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为优化教学团队,建立一支有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健全《专业带头人评选和管理办法》、《学术活动管理规定》、《教师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及《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聘请资深的护理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举行专业建设研讨、经验交流。通过采取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学院与医院互培互聘的师资建设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双师结构教学团队[11],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6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课程管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12],成立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护理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小组,制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考评标准[13],初步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护理学会、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3 主要特色

“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特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素质教育特色更加凸显,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对本省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为同类学校护理专业建设提供典型经验和建设成果,为其他专业建设与改革做出示范。

3.1 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独具特色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卫生服务模式从传统的医疗救治逐步转向对卫生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全面照顾,社会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院在教育类型和教学模式上推行改革创新,紧密结合新世纪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对护理教育工作的要求,创新教育观念,创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2 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护理专业要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立足点,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与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认证接轨,顺应国内外护理事业的发展趋势。本专业通过与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合作,以护理岗位技术标准和能力要求为纲,制订培养方案,落实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实现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创建新的的课程体系[14],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零距离培养。

3.3 实训基地功能完善

本院护理实训基地面积、设备、网络模拟系统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本院护理实训基地将成为条件较好、功能完善、辐射较广的护理实训基地。

3.4 就业前景光明

护理人才是紧缺人才,按《护士管理条例》规定,护理行业属特殊行业,从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并取得执业资格证才能上岗就业。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是最易引起医院重视的证书[15],因此,经学校培养并取得执业资格证的毕业生,具有不可替代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 孙建萍,陈丽莲,牛建华.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6(4):171-173.

[2] 罗玉清.“三突出一提高”培养模式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5):167-169.

[3] 张连辉.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护理研究,2012,4(26):929-930.

[4] 周荣虎.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1,27(10):108-109.

[5] 韩卫红,贾莅彦,蒋婧.探索护理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50.

[6] 皋玉蒂.国际视野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1):9-11.

[7] 王冰.例谈《外科护理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89-90.

[8] 袁俐.《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方案探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1):982.

[9] 赵春江,关玉琴,燕小红.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2,(12):61-63.

[10] 林永富,荣,颜晓星.构建护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J].卫生职业育,2005,23(23):5-7.

[11] 李雪莉,余永贵,殷翠.适应21世纪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护理杂志,2005,22(6):76-78.

[12] 姜培元.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69-71.

[13] 王宁,邢爱红.三年制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3):71-73.

[14] 邓翠珍,曾铁功,雷芬芳,等.以能力为本位的专科护理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07,22(7):9-12.

护理人才培养制度范文2

1.护理人才识别与选拔

李惠芳提出了要正确识才,根据人才特点和潜质确定培养方向和措施,重点发现和重点培养。对于护理专业更应如此,能够发现并培养专业造诣较深、业务能力较强、能够独当一面的临床护理专家和具有专业背景、工作思路开阔、善于组织协调的护理教育和管理人才。肖新丽提出,要善于发现和培养护理潜人才,通过人才选拔“三公开”原则,即公平、公开、公正,给潜人才创造有效的竞争环境和条件,使他们在公平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何小蓉等指出,医院人才招聘要考虑其自身的特殊性,对知识型人才进行非程序式招聘、柔性招聘和差异性招聘管理。在人才的选拔上要有爱才之心、用才之胆,要有完善的选拔机制,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

2.护理人才的素质测评

护理人才素质测评就是依据人才素质测评的理论和方法,对护理专业人才、护理管理人才等进行素质测评,实现人才与职业的合理匹配的技术和方法的总称。在护理人才管理中,开展人才素质测评,以职业为导向,以人才素质为依据,对提高护理管理绩效和业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3.护理人才培养

3.1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护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的过程,将人才的培养与专业学科发展紧密结合,有计划、科学的护理人才分层次培养策略促进了成长型、骨干型、专家型护理人才的成长,使护理人才梯队构成日趋合理、拓宽了护士职业发展通道,有利于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和护理服务质量。在知识经济时代,护理高等教育在现代护理教育观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培养方法,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临床及社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探索“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验、实训、实习3个关键环节,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做人、做事和创造,重视学生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全面创新,培养高素质现代化护理人才。

3.2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护理学向多元化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以适应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已成为护理人才管理改革的首要目标。深化护理专业教育改革,在不断升级的卫生市场竞争中增强整体实力,在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方面进行探索,培养体现护理职业特点、具有综合能力的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护理人才。有研究表明,院校合作,签订协议,将产、学、研相结合,进行“订单模式”培养,效果良好,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钮美娥等在国内率先进行了“4+1心血管”复合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3.3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纷纷从国外引进护理人员,以缓解本国护士严重缺乏。通过培养护理人员出国就业,不仅扩大了国际护理间的交流,而且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技术,有利于我国护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和优质护理服务的大力推广,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李文涛等指出,我国的护理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护理教育实现培养目标接轨,建立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张玫提出,培养涉外护理人才的关键是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护理人员用英语与外籍病人进行沟通的能力。通过构建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和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一体化教学模式,来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护理人才。涉外护理专业的教师应及时学习国际护理教育新理念、新进展,适时调整观念及知识结构,使其成为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最具活力与创造性的促进者和制定者。

3.4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根据人们不断出现的新的健康需求及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技能型紧缺护理人才培养培训方向将亟待从社区护理专业、老年护理、家庭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教学研究和改革。目前,我国社区医护比为2∶1,部分社区甚至为5.1∶1,与WHO规定的1∶(2~4)的参考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社区护士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社区护理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重视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莫选荣等进行了社区护理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探讨研究,认为这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按需培养,是解决当前社区护士供需矛盾的捷径,希望能从培养规模、协议制定到订单生就业及其后续的编制、职称评定、继续教育、专业发展等与政府合作,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确保社区护理队伍能真正长期服务在基层。

4.护理人才的考核

护理人才的考核是护理人才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护理人才的德、能、勤、绩做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定。人才考核也是发现、选拔人才及使用、鉴别人才的基本方法,是激励和培养人才的有效措施。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专科护理知识与能力、沟通能力、质量控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各个方面,确保优秀护理人才用在临床护理的核心岗位。考核应根据培训对象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考核方法,做到真正地了解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人才的成长。

5.护理人才的使用

人才的使用是整个人才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能否用好人才是衡量人才管理水平高低的依据。护理人才在为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实施诊断和处理的过程中实践了其护理提供者、健康管理者、教育者、咨询者和病人代言人等多重角色功能。当前,我国普遍存在护理人才流失的现象,尤其是年龄偏大、职称较高、经验丰富的护理人才流失,给护理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彭晶等研究表明:所属组织情境因素的角色压力、组织承诺、组织公平、组织支持感是导致护理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从待遇留人、制度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文化留人和环境留人6个方面来应对护理人才的流失。基层医院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制定护理岗位管理制度、落实优惠政策等环节来激励护理人员,稳定护理队伍。

二、护理人才管理的发展趋势

护理人才培养制度范文3

[关键词] 创新型学校;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R19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1(a)-0128-03

Innov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for nurs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ve school

DENG Yi-zhi

Changsha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Changsha 410100,China

[Abstract] Innovative school should have strong innovative ability in teaching,reasonable structure of innovative talents,advanced talents training mode,a good campus management environment and create innovative school,the key is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therefore, carrying out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 the creation of innovative school background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innovation in our school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①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idea,setting up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comprehensive"education,innovation education,implementation practice ability;②the innovation of talents cultivation concept,reflecting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market,the ability of intelligent and talents specialization;③the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increasing course conformity dynamics,embodying implemen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strengthening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courses,projecting the features of individuation,speci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④the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develop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of happy teaching,PBL teaching and project driven teaching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⑤improve innovation of practice ability,perfecting practice system,optimizing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strengthening the nursing skills competition;⑥the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practicing the separation of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diversified forms of examination,assessment content being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nurse licensing examination.

[Key words] Innovative school;Nurs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alents training mode;Innovation

十报告中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决定因素就是人才问题,而高级护理人才目前被国家列为四大紧缺型人才之一[1]。本院为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摇篮,积极构建“创新教学、创新学习、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创建创新型学校。创新型学校应有较强的教学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结构合理;有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管理中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良好的校园管理环境,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而创建创新型学校,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因此,在创建创新型学校背景下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期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为创新型国家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近年来,许多院校对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创新和完善,主要表现为专业化方向不明显,目前的培养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护理行业对多样化人才的现实需求,影响医疗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2];护理教育国际化理念缺乏;职业教育培养特色不够突出;人文素质教育不够重视;重理论、轻实践依然明显等,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学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 号)、《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湖南省、长沙市十二五发展规划》、《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创新为本位、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培养方向多样化、育人过程人性化、教学内容岗位化、护理教育国际化为专业特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为区域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医疗卫生专业人才为目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 创新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开展创新:

2.1教育观念的创新

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先导作用,应从以下5方面转变教育观念。

2.1.1 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强调教育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着眼于学生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发展,体现职业教育的发展性。

2.1.2 树立“全面”教育观念 教会学生岗位所需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认知、做人、做事,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职业教育的素质性。

2.1.3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个性品质的培养和责任意识,强调个性发展,促进其特长发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创造可以按照自我特点和意愿设计发展方向的愉悦学习环境,使其自主选择课程和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的创新性。

2.1.4 树立重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 据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和专业化倾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岗位所需求的知识、能力,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2.1.5 树立护理教育国际化的教育观念 护理教育国际化是护理教育三大发展趋势之一。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护理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引进先进的护理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与国际接轨,适应护理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形成护理人才培养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特色,体现职业教育的国际性。

2.2 创新人才培养观,确立培养目标

2.2.1 人才培养观 人才培养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人为本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个人和职业的协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观,根据护理专业发展专业化趋势,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特色化人才;体现能力本位观,将整体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形成整合能力,体现能力的智能化,不仅技术过硬,而且更重视对专业的发展和创新。

2.2.2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护理理论和技能、涉外护理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毕业后能在城乡医院、社区、预防保健机构、养老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紧缺人才,也为发达国家输送护理紧缺人才[3]。

2.3 课程体系的创新

2.3.1 加大原有课程的整合力度 教学内容要适应现代护理专业的发展和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要求,以应用为主。整合的原则是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基础课注重“基础性”与“应用性”,专业课要突出“针对性”。增加新型研讨课程,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现代化程度。精炼教学内容,删减重复的内容。重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与平时教学的融合,教学计划要增加“柔性”,减少“刚性”,丰富课程资源,提高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2.3.2 体现实践与理论并重 理论与实践比例达1∶1以上,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其次,课程设置体现能力整合观。课程设置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逐步与国际护理教育课程体系接轨。

2.3.3 突出个性化学习 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模块,选修课模块的设置体现全局性、适应性、精练性、可行性。给予学生自主确立目标发展方向、自主学习、独立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学生可根据个人特长、能力、兴趣、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时间,让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培养和发展。

2.3.4 增加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类课程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是21世纪护理学发展的需要。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培养科学与人文精神交融,善于与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护理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各院校增设的人文课程主要有护理礼仪、护理教育、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美学、护理与法学、护理管理学、人际沟通等。通过将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做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统一。

2.3.5 突出国际化培养特色 将国际公认的外国护士结业委员会资格认证标准引进并融入课程设置中,作为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为学生创造直接参与国际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护理教育及培养环境,以迅速实现本校的护理教育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4],提升本校护理教育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

2.3.6 专业化方向的设置 除开设内外、妇、儿、急救等专业课程以外,还可开展护理专业方向培训,如ICU护理、康复护理、母婴护理、新生儿护理、老年护理、透析护理、社区护理、肿瘤护理、手术室护理、美容技术、涉外护理等。

2.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科目、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快乐教学、PBL教学、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从而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强调投影、幻灯、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辅导教学的重要性。

2.5 提高实践能力的创新

2.5.1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包括综合实习、社会实践、课内试验、课间见习、教学实习、实习前强化训练、毕业实习等,院内开设护理技能操作流程,设置护理实践教学中心,设置专门的护理技能训练室,模拟病房、模拟ICU病房、模拟手术室、形体训练室等。

2.5.2 优化实验教学环境,开放实验室 创造一个宽松的实验教学环境,让学生能进行自己喜爱的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条件。为学生搭建自主研学的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和相关社团活动等,为学生创造自主研学的机会并能够获得达到毕业要求的相应学分。

2.5.3 健全实践教学制度 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实训指导手册》《护理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管理方式》《学生实习管理方法》《实训基地建设》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严格的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5]。

2.6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创新

2.6.1 实行教、考分离 考试命题突破从学科到学科的观念,改革考试题目是教学大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和简单重现。考试命题向记忆、理解、应用和综合分析转变,把大纲所规定的核心知识综合起来灵活运用,以测试能力为主,注重学生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改革以笔试理论考试为主的方式,实行教、考分离。

2.6.2 考核形式多样化 对学生考核采取“口试与笔试结合、理论考试和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常规考试和学期抽考相结合”的方式及采取“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分阶段、多层次对学生进行考核。

2.6.3 考核内容与国家护士执业考试接轨 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是最易引起医院重视的证书[6],为让学生顺利通过,根据国家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应随时更新试题库、充实题库内容,加强考试考核组织的管理,保证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质量。

创新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人才培养的终身教育、全面教育,终身发展、个性发展,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性、职业性、素质性、创新性、国际性。课程设置突出了选修模块、个性化模块,人文社科类模块,首次将护理操作大赛内容单独列入模块中,满足不同的学生需求。教学方法与手段更加多样化,并在学校首次开展快乐教学法,在愉悦中促学习,在学习中促发展,更加凸显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实践与理论并重,突出对学生创业能力、自主研学能力的培养[7-8]。

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达到了预期效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得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自主研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个性化得到发展,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建萍,陈丽莲,牛建华,等.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6(4):171-173.

[2] 王宁,邢爱红.三年制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3):71-73.

[3] 罗玉清.“三突出一提高”培养模式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5):167-169.

[4] 张连辉.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护理研究,2012,26(10):929-930.

[5] 皋玉蒂.国际视野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1):9-11.

[6] 饶和平,徐旭红,吴忠勤,等.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30):2743-2744.

[7] 林永富,荣,颜晓星,等.构建护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3):5-7.

护理人才培养制度范文4

1.1起步较晚,观念落后

我国老年护理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随着政府对老龄事业的关注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无论社会、学校,还是护理人员,对老年护理仍缺乏足够重视和正确认识,尤其缺乏各层面的相关制度法规和政策支持。同时由于对老年护理专业的偏见及其他种种原因,存在着部分护生择业视野狭窄,不愿从事老年护理职业,学校在择业指导上有待改进等问题。正是由于对老年护理认识的落后观念,导致了老年护理教育的滞后发展。

1.2专业设置缺位大,课程教材不适合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老年护理专业没有被设置,在特设专业中也未被提及,提到的老年管理类专业,仍然归属于社会工作专业范畴。李靖等指出,目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医学院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早在2003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决定启动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护理专业被列为四个紧缺人才优先发展专业之一,老年护理成为一个专业方向。目前,少数院校已经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方向,但其设置数量太少,与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的大量需求相去甚远。关于教材,20世纪90年代以来,卫生部在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中增加了《老年护理学》选修课程,至2007年改为专业课。目前与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相适合的规划教材仍缺位,只有各院校自己编写的教材。近年,少数院校虽设置了老年护理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但在课程体系上仍依附于临床护理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实践课程体系等方面亦类同,失去了老年护理专科特色。

1.3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训基地普遍空白

目前多数院校没有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实训室,多是依附于临床护理或康复医学,实践技能训练没有针对性和专业性,达不到实验目标。据调查,各院校普遍没有设立校外老年护理实习基地,也没有与专业相匹配的毕业实纲,学生的毕业实习与普通护理专业一样去临床医院实习,实习科目及时间亦与普通护理专业类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科培养质量。

1.4师资严重匮乏,项目研究有限

目前,从事老年护理教学的师资,绝大多数是普通护理专业毕业后从事护理教学或临床护理工作的教师,基本没有为老年患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实践技能和经验,更没有系统接受过老年护理的专业化师资培训,针对性和专业性差,限制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没有就具体的课程设置方案进行实证研究,也没有形成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1.5在岗教育不到位,在岗人员亟需培训

有调查显示,在岗人员接受老年护理教育的,学历教育占9.4%,毕业后岗位培训占84.4%,可见90%以上需要进行继续教育。按照国际标准推测,我国共需要养老护理员1000万人,而目前养老服务队伍不足30万人,且拿到职业资格证的只有10%左右。据各地调查,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人数偏少、年龄偏大、职称偏低、专业知识和技能亟需提高及单位对老年专科护士重视不足等问题,且都是由一般护士转型而来,或由没有经过专门老年护理教育培训,没有注入资质的护工承担,很难达到老年专业护理宗旨和要求。

二、对策

2.1转变观念,为老年护理教育迅速成长创建环境

一方面,国家主管部门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老年护理行业和老年护理教育的法律法规,明确职能定位,出台相应的引导政策,如把老年护理专业纳入各级专业目录;另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不同人群接受老年护理教育需求。同时,要加强政府统筹,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机制,努力营造“政府搭台,院校唱戏”的良好局面。

2.2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尽快培养老年护理亟需人才

2.2.1增设专业,优化课程设置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之一就是评估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与其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和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立健全三级老年服务网络,老年医疗卫生服务将纳入各级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老年病医院、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加强。2012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服务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2013年9月6日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新目录》首次将老年护理作为一个专业方向规定下来。日前,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高校可根据社会需要、自身优势和特点,在专业学科属性范围内自主确定专业方向,这无疑为老年护理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各级医学院校应抢抓机遇,尽快增设老年护理专业或专业方向,探索符合我国老年护理服务和职业岗位要求的综合型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以应对老龄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

2.2.2加强内涵建设,确保优质人才培养

随着健康老龄化的发展,对老年护理专业内涵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其社会化服务和家庭相结合的模式已成为必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是推动老年护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体系内涵建设,加强师资培养,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及职业技能,强化科研,促进人才培养;要在原临床医院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立学院、医院、社区、养老机构合作共建的实践实训基地,并扩大到社区、家庭、养老及临终关怀机构,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3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经验,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护理发展之路

尝试增加老年介护、老年服务、老年管理等专业教育;探索与社会医护机构、境外发达国家(地区)联合办学,如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和日本长崎老年护理学院联合培养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等。目前,山东英才学院医学院已经与韩国、英国、澳大利亚及我国台湾地区著名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已经有2批学生去韩国东明大学访学,也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大学和台湾南开科技大学合作“3+1”的学历提升项目,以期借力发展。

2.4推进继续教育,使老年护理优质人才迅速成长

护理人才培养制度范文5

1.1缺乏专业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培养体系尚不够完善。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以高等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社区护士的学历已经达到本科甚至硕士水平。而我国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仍然以岗位培训和社区护理专业自学考试为主,虽然一些院校开展了社区护理课程或护理专业(社区护理方向),但本质上缺乏系统的社区护理教育体系。

1.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学校学习阶段授课教师缺乏社区实践的工作经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不能将社区护理的理念、实质传授给学生。社区实践阶段由于部分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太健全,从而影响了护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准确理解,很难达到在社区实习的预期目的。

1.3缺乏符合我国社区卫生工作特点的社区护理教材

由于我国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的严重缺乏,目前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其社区护理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均不够丰富,社区护理教材的编写主要借鉴国外、预防医学的教材,所学内容有许多与原有的其他护理教材重复,难以突出“社区”、“护理”的特点,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内容枯燥,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高职高专社区护理教育教学的思考

2.1加强师资培训

目前在一个以临床护理教学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下,临床带教老师自身观念的转变和社区护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促进我国现阶段社区护理教学的发展尤为重要。带教老师应充分认识到社区护理工作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与社区护理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中涉及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社区保健内容及保健制度、社区健康与健康促进以及社区重点人群如老人、儿童、妇女、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的保健及护理知识等。

2.2利用多种途径开展社区实践教学

以整合优化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为指导,着眼于护理岗位需求,从一年级开始到三年级,利用暑期个人实践、社团活动、家庭访视、社区见习、社区实习等,深入社区,早期接触社区护理工作,开展具体的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并要求在活动结束后要写出详细的体会,然后进行交流,共同讨论,不断升华,有效地提高了人际交流的能力,并且在实践中能够认真理解社区护理的真实含义,以利于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培养她们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兴趣。

2.3加强学生的基本社区护理技能培养

社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还应掌握社区护理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在注重临床护理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特殊人群护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实用型人才。

三、结语

护理人才培养制度范文6

【关键词】哈医护理;哈医护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112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23-0004―01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新医疗改革政策的出台,扩大了医疗市场的竞争。护理作为医院的一支主力军,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护理服务是医院吸引患者的一个亮点。医院的竞争,最终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医院要发展,护理服务是关键,而护理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护士作为充实医院护理队伍的人力资源,如何开发利用,科学管理,实现人尽其才,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是医院领导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护理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护理队伍的建设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的支持。哈萨克医传统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门新的学科,也是整个“哈医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提高对“哈医”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中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它直接涉及到医疗、护理质量和效果。哈萨克医传统护理是哈萨克医学(以下简称哈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哈医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活动而指定的特色方法和技术。哈医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始终伴随着护理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经验和大量成熟的护理经验和护理技术,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医传统护理理论体系。早在哈萨克医药志《奇帕格尔巴彦》中系统地论述了哈医传统护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修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护理禁忌及用药护理等内容。哈医传统护理技术在本地区已独具特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医药需求的特色护理。随着人们对医疗护理需求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整理、总结具有民族医学优势的哈医传统护理方法和技术,加强哈医传统护理人才队伍是我们今后的主要工作任务。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相关部门要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在现有的卫生学校哈萨克医学专业的基础上,建立哈医护理班,使护理人员正确认识哈医治疗的重要意义,哈医护理是哈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搞好哈医护理就是对临床哈医治疗的最大的帮助,为此培养高层次的哈医传统护理专业人才是必须的。

2.加快哈医护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①加强各专科护士人才的培养,整体护理的内涵和病人对护理的期望,要求高水平的护理服务,临床医疗新技术的开展,也要求相配套的护理工作,所有这些都要求有专科护士来更好的来完成,我们应该尽快培养更多的专科护士,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②建立哈医护理学科培训系统,提高哈医护理专业水平。有计划的岗位培训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队伍。重点培养护理部管理人员、重点护理单元专业护士及哈医临床护理研究人员等。

3.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实行终身教育制度,既是护理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医院护理质量的迫切要求。在地区各级哈医医院、哈医专病科室健全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考核机制,为切实做好农牧区哈医护理技术人员临床实践进修工作,加强基层护理人员对哈医传统护理的认识,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掌握哈医传统护理方法在临床应用的技巧,从而杜绝未经培训而盲目执行特色护理的现象,提高哈医护理人员在医疗保健服务中的引领作用,使哈医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逐步走向正规化、现代化。

4.有关部门应设立“哈医护理专业人才专项培训基金”,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哈医传护理文献抢救整理与研究、哈医护理教材的编写及哈医传统护理法收集整理、筛选等。

5.加强对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造成一批护理学科带头人,推动护理专业的发展。人事局、卫生局、医学会牵头,委托新疆医学院校或著名医院举办高层次的护理人才培训班,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培训1-2名学科带头人。医疗机构从年度经营总收入中提取0.5~1的专款,建立本单位护士继续教育培训基金,用于护理人员的年度培训和继续教育。

6.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有效地激发护士的工作能动性,增强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缩短其工作的角色转换心理成熟过程,从而提高护理队伍整体水平。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充分利用医院灵活的机制克服人力资源方面的劣势,打破原有的职称界限,注重实际工作表现和能力,通过“高职低聘”、“低职高聘”、评选“骨干护士”、“护理标兵”等形式使护理梯队逐渐形成。

7.完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建立《医院医护人员管理实施办法》主要内容包括:招聘办法、管理办法、工资福利待遇标准、奖罚规定、辞职、辞退标准、档案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