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1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提问艺术性 提问误区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引导学生一步步等上知识的殿堂。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

一、提问要讲究艺术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讲课离不开提问。人们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课堂教学方法之一的提问,应该是也必须是讲究艺术的。

1.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偏离轨道,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前后联系?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引起学生争论?为促使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效果。

2.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提问有启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3.针对性

一方面,要针对教材实际。提问要紧扣教材,把握住重难点,有的放矢。教材的重难点,是教学的主导方面。在重难点上发问,在关键段落、关键字句上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实际。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性格的学生、男生和女生,都应有所区别,因人而异。

4.适度性

适度性即所提问题难易适中,不贪大求全。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提问适度,就是要掌握好难易间的“度”。太易,脱口而答,无法引起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利。太难,难以下手,造成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提问适度,是量力性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二、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

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尤其这种情况出现在开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俗话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师的提问随意拔高,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效果可言。

(2)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学生不愿回答。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应当,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教师认为非常简单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不一定是非常的简单,如几何题“连接某一条线段”,知道了就非常的简单,不知道就非常难,这就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我们认为:问题的难易不是由教师说了算,而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理解的就是难的,能理解的就是简单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轻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或是‘非常难’的问题。”而应该说:“这个问题谁会,请回答!”如果回答得对,是难的问题应该鼓励:“这么难的问题都能回答上来。”如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非常难,不会也是正常的。”而真正简单的问题就不要问,以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提问问题

提问,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凡经人脑思考过的东西,都会留下一定的痕迹。提问是教学授课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良好的提问艺术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间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不断探索提问的方式,在数学课堂这样一种特殊背景下的提问艺术,以数学的角度来寻求探索学生素质发展的道路。下面,就对数学课堂提问的认识,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强烈的求知欲

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活跃的时候,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力激发学生思考,在认识上产生冲突,激发求知欲,在思维上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例如在讲必修4第三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提问学生:cos15°应该如何不用计算器求值呢?学生会发现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包括初中的)都无法求出这个数值,从而带着一份急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态融入到这堂课中。

2.引导课堂教学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恰当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能够让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人格的升华等等。例如在温州市二模的一道题目:

例:在矩形ABCD中,AB=2,AD=6,E,F分别在AD,BC上,且AE=1,BF=3,沿EF将四边形ABEF折成四边形A’B’EF。

问1:B’在平面EFCD上的射影为H,H可以为EFC的重心吗?

该题的重心并不是在解题的过程,而是在一个知识点的落实,那就是在沿EF翻折的过程中,点B在底面上的射影的与折痕的位置关系。我的提问方式如下:

教师:若我记点B在底面的射影为H,那么射影H的轨迹是什么?

学生:线段(在半圆的基础上,通过几何画板上的演示,可以直观的感受到)

教师:那么这条线段和折痕有什么位置关系?

学生:垂直

教师:和AP垂直的直线有很多?能具体点吗?

学生:过B点和AP垂直。

教师:为什么呢?

如此的提问能让学生抓住细节,并能深入的思考,不仅在知识点上有了突出,并很自然过渡到去证明,最终要改要点得到充分的落实。所以,恰当的提问能让学生在思维上始终处于激情的碰撞中。

3.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有可能提高在一定学习时间内的有效性,才能更大的把握住成功的机会。注意力的集中已成为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数学课堂上更是如此。设计恰当的问题,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方式

新课标下的问题设计、提问方式、问题表述,一切都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传统数学课堂提问设计上的缺点,下面笔者着重介绍两种适合新课标理念的提问方法:

1.层层相扣式的提问

数学逻辑严密性强,层层相扣的问题,能够连接整堂课,甚至整个章节,把零散的知识连接起来。还是这道题目

例:在矩形ABCD中,AB=2,AD=6,E,F分别在AD,BC上,且AE=1,BF=3,沿EF将四边形ABEF折成四边形A’B’EF。

我设置了三个问题:

问题1:在二模问题的背景上进行改变,让AD=6,且探究在翻转的过程中,射影H可以为EFC的重心吗?

问题2:还是在二模的原题上,让AD=6,点M,N分别在线段ED,FC上,若沿直线MN将四边形MNCD向上翻折,使D与B’重合,求线段NC的长。

问题3:把求线段NC的长,改成求二面角B’-ND-E的余弦值。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1,展示点的射影轨迹与折痕垂直这一结论在解题中优越性与重要性。同时也加强学生对它的映像,体会方法的巧妙性。用问题2,来巩固解立体几何的方法:坐标法和几何法。同时感受折纸与数学的联系,揭示翻折问题找不变量的关键的同时提炼方程思想来求未知的量的方法。用问题3来回归热点(求二面角),完善立体几何题型,同时回顾两种方法的解题过程。结合三题来认知解立体几何中翻折问题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悬念猜想式的提问

悬念猜想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刺激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加强。例如在讲多面体的《欧拉公式》时,通过提问让学生猜想欧拉公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和伟大的数学家。

实践表明,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果。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3

一、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根据本堂课的需要,设计目的性很明确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比如:在学圆柱的体积时,要用长方体的体积来推导,所以,在推导之前,可以先提问学生,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二、提问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因学生的思维、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不同,所以提问也要因人而异。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可以让一般水平的学生来回答,让他们产生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水平高的学生来完成,既起到表率作用,又不会影响教学进程。比如:在学习分率时,先设计简单问题:“一袋大米,吃了五分之二,还剩几分之几?”让一般水平的学生来回答,紧接着再问:“若剩下的比吃掉的多20千克,这袋大米一共有多少千克?”这时,就让水平较高的学生来完成。

三、提问要把握好时机。随着教学进程的不同,提问的问题也要随之变化。比如:在认识圆时,一开始就发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做成三角形可以吗?”使学生质疑,产生探究兴趣。通过学习,了解了圆的特征后,老师又紧接前一个问题追问“为什么不做成其他形状的呢?”学生也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任何一点到轴心上的距离都相等。”

有经验的教师,当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他能用巧妙的提问把它集中起来,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点产生疲劳感的时候,他又能用巧妙的问题把它引开,从而使讲课疏密相间,张弛结合。比如:有位老师正在讲授中国仿造的埃菲尔铁塔与真实的埃菲尔铁塔之间的比例时,有位学生在做小动作,这时,老师就问:“XX同学,我看你在很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你觉得应该设计多大的呢?”这个问题,既集中了他的注意力,又切合教学内容。

四、提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提问是为了引起学习动机,既要能激疑,又要能引导学生释疑。所以,提问的问题要有可接受性,尽量避免过难或过易。过难,学生会摸不着头脑,无法回答,也就激不起兴趣;过简单,学生就会不假思索、不动脑筋的说出,毫无启发性而言。比如:在学求圆柱形物体的面积用料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表面积都是一个侧面加上两个底面呢?圆柱形鱼缸的呢?烟囱的呢?”这时候,学生就会分析实物的具体形状,并思考要如何计算。

五、提问的问题要灵活,接近生活。围绕教学中心、重点难点而精心设计几个提问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因而不排除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一旦问题出现,这时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比如:在学习百分率时,有这样一道题:“求出某班同学的蛀牙率。”根据这个问题,可以马上调查本班学生的蛀牙情况,并求出蛀牙率。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知识点。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4

关键词:有效提问 方法 教学设计

数学课上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课堂提问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这一有力手段,就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刻认识和修养,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1.实效原则。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入手,但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以免学生猜模教师的意向作答,掩盖了学生的不知之处,使教师获得不真实的反馈信息,同时提问要确切,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也不能使问题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课堂提问会造成停滞局面,达不到预期目的。

2.适时原则。其一是抓住时机,其二是提问次数要适度,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时机有关,什么样的设问应在某节课的什么时机提出,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即要因时设问,恰到好处,同时提问次数不是越多越好,过多过频的课堂提问,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常会导致学生随大流,不去深入思考,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

3.梯度原则。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

4.角度原则。一是指提问内容角度要广,二是指提问的对象要多角度、全方位,课堂提问设计只有广中求深,才能极大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内容上,尽力拓宽思维角度,举一反三,求活求异、发展学生思维,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面要广,不能只局限提问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而置多数中、差生不顾,但也要避免或减少“大呼龙”式的全体齐声回答问题的现象,防止课堂提问面广而华而不实。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三、有效性课堂提问的实践

(一)课前准备

1.备教材要“懂、透、化”。“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2.备学生要 “实”。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 3.备问题要“准”。

(二)课中实施

1.突出主体。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适时适量。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教师可以在学生们都陷入困境以“问”代启,指点迷径,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的愉悦;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设问,可以借“问”提醒,于不经意间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重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3.掌控节拍。节拍是指“设问”的表现方法,有时是一次性呈现所有的问题群,同时保证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有时是一问一答接一问一答,分层次慢慢深入,留给学生的时间较短;有时是严谨周密,有时是轻松幽默,掌控好不同问题的表现方法,可以使教学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思维动力,减轻学生因为连续思考产生的疲劳感。

4.及时反馈。所有的“问”是为了学生的“答”,而教师及时的点评、反馈又可以使设问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继续设问成为可能。

(三)课后反思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课后反思 自己在本节课中课堂提问,总结得失与成败,对整个课堂提问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不断提升自我能逐步完善课堂提问的 教学 艺术,使自己设计与实施课堂提问的能力越来越强。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5

关键词: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最传统的也是最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法,是每一个教师都经常在使用的教学方法。教育规律极教育研究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创造的前提,世界上所有的发明创造几乎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课堂提问一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课堂提问可以开启学生心智、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得更为重要。

课程改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倡导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对此有些教师理解的比较片面,认为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要让学生多讲,实质上则是借学生之口说出自己预设的答案,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互动,实质上则是让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里。这样“对话”也仅流于形式。

一、巧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兴趣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先播放了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四种小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比赛开始前,让同学们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比赛开始,同学们饶有兴趣地看着,只见小白兔骑得轻快又平稳,一路领先;而另外三只小动物尽管使出了吃奶的劲,可就是赶不上,还差点把屁股给颠破了。画面上小白兔愉快的表情、另外三只小动物的憨态、夸张幽默的伴奏音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在笑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比赛结果跟我的猜测不一样呢?为什么别的动物都被颠得七上八下,而惟独小白兔的车子却跑得又快又稳?此处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巧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理解力

只有能够真正理解,才能感受的学习的乐趣。皮亚杰说过:“在逻辑――数学领域,儿童只对那种他亲身创造的事物才有真正的理解。”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亲身经历了一个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这是衡量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巧妙的提问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是我们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展示学生们用小棒摆作品的主题图,去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经验产生也想摆一摆的愿望。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经历了由特例进行探索、归纳、猜想的积极思维过程,然后再根据学生研究探索的情况由教师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既让学生感悟到了乘法和加法的内在联系,并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三、巧用课堂提问,拓展学生思路

数学学科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课堂教学中如何用精巧的提问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这是我们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觉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可通过层层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作为起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提问,正是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使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巧用课堂提问,积累学生经验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6

一、新数学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1.基础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较为稳定的发展,新数学课程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习主体的自然素质,调动其积极参与,促使其生动活泼地发展。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

2.有序性。数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在具体方法上是一个有节奏的、有重点的推进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在每一个阶段(学年、学期、学月或每一周)确定一个问题,重点突破。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是一个长期培养的有序的过程。

3.全面性。不体现全面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员,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而不是“优生教育”、“竞赛教育”。

4.延续性。新数学课程的实施不能割断历史,不能认为过去的一切做法都是“应试教育”,全盘否定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把过去已采用过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已取得的经验与新课程教育对立起来。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中,也能进行素质教育;在新数学课程的课堂中,也可使用应试手段。

5.开放性。抽象性与严密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系统的学科学习,而且要重视生活的教育和社会的服务,使学生具有初步用数学的意识。

二、新数学课程课堂教学的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意识、观念等方面。初中数学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的德育教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那么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观,以及遇到困难、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科学文化教育。作为教学科目的中学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抽象数学,就其性质和内容来说,有着显著的差别,这是因为,作为教学科目的数学着眼点在于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具体地说,在于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上规定学生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这也是构成学生数学智育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一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就在于课堂教学,所以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精力放在课堂内,精心设计,精心施教。

3.技能操作教育。众所周知,九年义务初中数学教材较之于过去的统编教材,明显的一个差别就在于:初中数学教材增加了“实习作业”,这类教材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实践、去运用。《解直角三角形》一章学完后的实习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制作测倾器,测量物体的仰角(俯角),从而计算物体的高度。而这类作业却受到了很多教师的冷落,殊不知,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素质,发展了能力。

4.美育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也随处可见,一类是数学图形的美,如圆、正多边形等;另一是数学式子的美,如杨辉三角等;再者就是数学问题的美。这些数学图形、数学式子、数学问题作为美的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数学教师本身要成为美的示范,教师课堂中那笑容可掬的面孔、潇洒大方的举止、口齿灵利的言语、清秀的一手好字、美观整齐的板书、抑扬顿挫的语调,加之妙用的电教辅助,无不构成一种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5.心理素质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抓好。成功者不骄傲,失败者不气馁,上课答问题不紧张,考试不怯场,遇到较难问题不灰心丧气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也应是我们数学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新数学课程课堂教学的原则

1. 真正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初中学生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2. 合理布局课堂结构,优化数学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准确,同时对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切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