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1

摘要:素质教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应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提高的优势,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关键词:舞蹈教育儿童时期重要性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应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发展的优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那么,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美育的中流砥柱,究竟在儿童时期起着什么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呢?

一、舞蹈训练在促进幼儿骨骼发育、提高孩子们的生理素质及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

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较嫩,可塑性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再有,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因而,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生理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舞蹈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1.个性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舞蹈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心灵美的人。舞蹈教育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

2.在鼓励幼儿自我表达、培养自信心方面的作用

首先,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舞蹈欣赏。实践证明,这样训练幼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养信心。其次,舞蹈是一种用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活动,笔者在舞蹈教育中着眼于让幼儿学习用动作表现情景。再次,我们应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孩子得到的肯定多了,无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形成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3.确立目标、培养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结合舞蹈教育,我们应引导幼儿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演出活动。这样的目标对幼儿来说是直观的,为此,孩子们会迫切地要求进步,努力地学习舞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第一,我们要根据幼儿舞蹈水平和坚持性差异,为幼儿制定出更具体的目标。第二,密切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后,对幼儿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

4.发展社会性

舞台舞蹈必须按既定的先后顺序出场、退场,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等待和轮流;换演出服装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请求等待和轮流。所以,将舞蹈中的潜在因素挖掘出来,对幼儿表现出的社会给予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分享等技能。

三、舞蹈教育在开发幼儿潜能、促进智力发展方面的作用

首先,舞蹈学习实质是右脑在做“体操”,右脑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舞蹈艺术为人提供丰富想象力的广阔天地并给予了孩子们的“知觉促动”。遵循这一原理舞蹈教学应克服单纯传授技巧,而应把舞蹈教学过程变为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此外,舞蹈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培养创新性的要求,充分尊重幼儿个性表达和创造自由。

四、舞蹈教育在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幼儿有着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甚至乍看起来不合乎常理的情趣,都是儿童世界的“真理”。我们有机地结合这一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充分协调幼儿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由被动变主动地探索、创新。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解力,就会对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舞蹈艺术特有的感染力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集体观念与竞争精神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感情为中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大多数,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相互合作从而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学生会乐于接受,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为此,合理组织各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六、舞蹈艺术是美的教育,是使幼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巴拉诺夫等于1981年编著出版的《教育学》这样写道:“美育是培养完全理解和正确鉴赏艺术美与现实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

舞蹈作为起源于最早的艺术形式,自然屹立在美育教育前列的科学理念已成共识,与各种艺术元素和谐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水平,提高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教育着手,利用舞蹈的优先位置,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

七、舞蹈教育是提高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

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俄国著名编导家罗扎哈夫说:“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没有音乐,编导无从下手,没有音乐,演员无法表演。由此可见音乐决定舞蹈。

综上所述,普及儿童舞蹈教育是培养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情、形体、动作的重要手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儿童热爱舞蹈,使其形体、行为、举止、言谈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乃至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起舞蹈教育的担子,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应该把舞蹈引入课堂,努力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信舞蹈的普及指日可待,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体现点滴谈.山东教育网.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3]浅谈舞蹈的教育手段.中国舞蹈网.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3-57.

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舞蹈教育儿童时期重要性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应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发展的优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那么,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美育的中流砥柱,究竟在儿童时期起着什么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呢?

一、舞蹈训练在促进幼儿骨骼发育、提高孩子们的生理素质及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

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较嫩,可塑性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再有,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因而,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生理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舞蹈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1.个性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舞蹈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心灵美的人。舞蹈教育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

2.在鼓励幼儿自我表达、培养自信心方面的作用

首先,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舞蹈欣赏。实践证明,这样训练幼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养信心。其次,舞蹈是一种用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活动,笔者在舞蹈教育中着眼于让幼儿学习用动作表现情景。再次,我们应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孩子得到的肯定多了,无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形成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3.确立目标、培养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结合舞蹈教育,我们应引导幼儿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演出活动。这样的目标对幼儿来说是直观的,为此,孩子们会迫切地要求进步,努力地学习舞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第一,我们要根据幼儿舞蹈水平和坚持性差异,为幼儿制定出更具体的目标。第二,密切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后,对幼儿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

4.发展社会性

舞台舞蹈必须按既定的先后顺序出场、退场,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等待和轮流;换演出服装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请求等待和轮流。所以,将舞蹈中的潜在因素挖掘出来,对幼儿表现出的社会给予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分享等技能。

三、舞蹈教育在开发幼儿潜能、促进智力发展方面的作用

首先,舞蹈学习实质是右脑在做“体操”,右脑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舞蹈艺术为人提供丰富想象力的广阔天地并给予了孩子们的“知觉促动”。遵循这一原理舞蹈教学应克服单纯传授技巧,而应把舞蹈教学过程变为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此外,舞蹈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培养创新性的要求,充分尊重幼儿个性表达和创造自由。

四、舞蹈教育在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幼儿有着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甚至乍看起来不合乎常理的情趣,都是儿童世界的“真理”。我们有机地结合这一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充分协调幼儿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由被动变主动地探索、创新。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解力,就会对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舞蹈艺术特有的感染力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集体观念与竞争精神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感情为中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大多数,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相互合作从而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学生会乐于接受,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为此,合理组织各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六、舞蹈艺术是美的教育,是使幼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巴拉诺夫等于1981年编著出版的《教育学》这样写道:“美育是培养完全理解和正确鉴赏艺术美与现实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

舞蹈作为起源于最早的艺术形式,自然屹立在美育教育前列的科学理念已成共识,与各种艺术元素和谐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水平,提高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教育着手,利用舞蹈的优先位置,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

七、舞蹈教育是提高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

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俄国著名编导家罗扎哈夫说:“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没有音乐,编导无从下手,没有音乐,演员无法表演。由此可见音乐决定舞蹈。

综上所述,普及儿童舞蹈教育是培养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情、形体、动作的重要手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儿童热爱舞蹈,使其形体、行为、举止、言谈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乃至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起舞蹈教育的担子,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应该把舞蹈引入课堂,努力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信舞蹈的普及指日可待,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体现点滴谈.山东教育网.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3]浅谈舞蹈的教育手段.中国舞蹈网.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3-57.

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全面发展;幼儿教师

众所周知,3~6岁的儿童处于学前教育期,这时的他们身体发育和大脑发育加快、识别能力逐渐增强、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加,这个时候如果不加以科学的引导和学习,很可能会影响儿童的一生。而《指南》则可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个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法。本文通过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介绍,从四个方面阐述学习《指南》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我国幼儿教育的不全面性决定了学习《指南》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都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对于3~6岁的儿童教育来说,没有一个系统的教育方法来引导,而作为幼儿教师,肩上更是担当着重大的教育责任,如果幼儿教师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没有专业的教学水平,且不能全面地对幼童进行引导教育,则很可能会错误地引导幼儿,磨灭他们的专长和兴趣。幼儿正处于认知世界的关键时期,引导不当会影响其未来的心理动向和价值观。而《指南》则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非常标准的教育规划,它会让教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并对其现阶段应当达到的某种水平有具体的了解,让教师树立教育目标,发掘儿童的潜力,促使教师在不断探索中提高教学质量。

二、3~6岁儿童发育的关键性决定了学习《指南》的重要性

3~6岁是儿童发育的关键时期,儿童的大脑不断发育,身高不断增长,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和识别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家长和教师为他们画出美好的蓝图,因此,每笔每划都要细心琢磨,不可乱涂乱画,否则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5~6岁这个阶段可看作是人生的起跑线,因此,在此阶段的教育上,我们要更加慎重地去引导。而《指南》则为家长和教师总结了很多教育原则:(1)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能力,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尊重幼儿的行为,切记“拔苗助长”。(2)要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着手,全面挖掘儿童的潜力,以促进儿童协调发展。(3)尊重每个儿童发展的差异性,每个儿童都有其发展的特点,只要能把握好儿童发展各阶段的目标,让每个儿童都能向更高层次进行发展,就是成功的教育方法,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这些原则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学习《指南》可让其受益匪浅。

三、家长的盲从性引导决定了学习《指南》的重要性

现在人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至于从小就对孩子给予厚望,甚至替子女规划将来,殊不知其太过盲从的心态会对幼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磨灭孩子的天性和潜质,让孩子从小就饱受压力而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这很可能会导致儿童以后性格上的转变和缺失。因此,家长应当学习一下《指南》,找到一套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教育计划,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让孩子慢慢学会自理,学会发现并欣赏美好的事物。《指南》还提出一些建议,例如,父母可带孩子参观一些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活动,参与一些意义重大的亲子运动等,不仅可以增进与幼童的感情,更能提高其欣赏能力和认知能力。还有,父母要注意树立自己的形象,不能说不文明的语言,做不文明的事情,为幼童做好榜样等。可以说《指南》是一本教育百科全书。

四、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学习《指南》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虽然不缺乏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但综合性强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教育上,应从小综合性地培养幼童各方面的能力,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而《指南》就是从关注的幼童全面发展出发,从健康、心理、社会交往、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引导和修正,并注重提高幼童的“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指南》通过理论与事例相结合的方式,让家长和教师在细微处掌握幼童的心理,挖掘幼童的潜力,并且其实例切近生活,容易实践和操作,是不可多得的“教育秘籍”。

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法

作者简介:王辉(1978-),女,舒兰人,职称:一级,学历:大专,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不仅仅是唱歌,还要学会欣赏、感受和表达能力。学前教育是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着启蒙式重要的影响,作为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音乐教育,在当今幼儿园实际音乐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急需改进并解决的问题。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注重选择适合幼儿认知特点的音乐内容,注重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倾听和理解欣赏能力的培养。下面一起分析关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发展现状

学前教育对一个孩子一生的教育有着启蒙上的作用,其重要性也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我国大部分幼儿园都已经开设了音乐教育课程,但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公立和私立幼儿园的教育课程安排来看,对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再者大多数的幼儿园在音乐教学中内容单调,主要以唱歌跳舞为主,且上课的方法传统老旧,形式单一。这些现象也说明了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还不够完善,有待改革加强对儿童音乐教育管理。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发展存在问题

2.1教学条件差,方法单一

大多数幼儿园的条件比较简陋,活动空间狭小,限制儿童的活动范围,这也降低了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其次,缺少音乐乐器辅导教学,让音乐活动课变得死板呆滞。第三,教师福利待遇低,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仅以教师教一句,儿童唱一句的形式来培养儿童的音乐学习能力,舞蹈也是一个动作式地教,通过反复练习来加强记忆。

2.2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低

目前很多幼儿园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部分为初中、高中毕业生,只有部分人员受过正规的幼师培训,但对儿童音乐教学法了解甚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虽然也有少部分是幼师毕业的,但是专业基础较差,职业素质较低也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2.3忽视儿童音乐能力培养

在实际音乐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艺术本身带来的美感。现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也认为,既然是学前教育,只要学会基本知识就行了,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熏陶不值得学习和重视。而私立的学校则以盈利为目的,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而忽视对学前儿童正确的教育方法,这些做法也失去了做好音乐教育本质的意义。

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法

3.1用自然的音乐活动尊重儿童的天性

儿童的天性是无拘无束的,自然的音乐活动也是随意、开放、无拘束,以及个性化的发挥。所以将儿童参与到自然的音乐活动中易于感受音乐的魅力,与儿童的天性不谋而合。对于现在很多教师把音乐活动做成规律、刻板的观赏节目,让孩子觉得枯燥无味的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而自然的音乐活动,不是灌输儿童理论上的音乐知识,而是引导学前儿童在音乐中的自我表达、意想不到的行为,这些都可以看做合理的体会和感受。所以要多开展这种儿童对音乐最纯真、最自然的表达和感受的音乐活动,不要泯灭儿童的天性。

3.2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教学作品

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但是音乐却有等级之分。不同阶段的人所感受的音乐是不一样的,选择对的音乐作品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学前儿童的音乐应该是自然而纯真的、简单、旋律欢快的。所以教师在为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特别是要遵循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来进行有合理的安排。如对于小班要激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乐曲;而对于中班可以初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通过运用不同的器乐曲和歌曲,来引导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学会用动作语言来简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由此可见,选好音乐作品才能因人而异地提高音乐教育的效率。

3.3注重音乐活动形式的运用

不管是其他的艺术还是音乐,它们的表达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帮助儿童在艺术思维能力上的培养,和审美心理的构建。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借用韵律活动来加强儿童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如借用身体语言来描述小鸟飞翔的动作,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导儿童把握和理解音乐的内容。再者可以利用美术活动来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简单地引导对音乐的现象中会感知音乐形象,创造出新的画面感。也可以通过语言活动来锻炼儿童对音乐的表达能力。音乐是欣赏感受的,但是最终还是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学前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只存在于初步的理解,教师应鼓励儿童表达出内心的感受,也可以引导儿童在自我感受中增加自己的创意动作。通过活动形式,来加强对音乐的教育。

3.4注重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

学校要注重对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对教师的福利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不断地调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是十分重要的。学校也应该制定一套适合幼儿园教师发展的评价标准,激励教师扎实好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素质,要围绕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开展工作,培养儿童感受和表达音乐魅力的能力,用奏、动、说、画等游戏方式来辅助教学,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学前儿童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和素养。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质量,得到家长们的肯定。

4.结语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之一,它具有的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对儿童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不可缺的启蒙教育。虽然目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在音乐教育新体系中注重对学前儿童的教学方式改革,以及把音乐教育对儿童影响重要性的观念传播给家长和教师,相信可以培养好和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焦健.浅谈幼儿音乐欣赏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科技创业家,2013,20:168.

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 :儿童音乐教育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 教学活动

    近年来,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越来越多,随之增长的“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现象值得关注。当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这一领域“专业”化(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和“低水平”化(非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的两极现象普遍;而儿童身心的成长和培养儿童艺术修养这一本质目的并没有得到教师及家长的充分重视。因此,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了这样一些问题: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肩负什么责任?怎么理解“业余”?笔者试图通过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层层梳理,探寻问题的答案。

    1.教师的共性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组成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人类文化传承角度看,教师都应具有教学能力和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明确的教育目的,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首先,教学活动的“教”与“学”的互动性质,决定了它的某种不稳定性,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意志、行为的形成往往会给予某种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有责任感,对教学活动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有关人类心理、行为及教学等研究表明,教学有可控制规律性,即具有科学性可遵循。因而,应用教育学、学习心理学乃至教学论等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理论基础。它们也是各种师范类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可见,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传道”。

    其次,教学活动丰富而复杂,除了教育内容各有千秋,受教育者个体的复杂性也是主要原因。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识世界的,而人类认识世界的每种形式都具共同性和特殊性。因此,了解教学过程,既要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在教学中认识活动的具体特点。考虑到诸如学生个体差异、情感、价值观等非科学问题,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自由特征。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解决受教育者个体不同所带来的问题,例如因材施教。

    可见,教学有其复杂性,但却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将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性与自由灵活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养,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教学工作,相应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责任感共同支撑着教师这一独特的社会角色,教师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往往在于他们对这些因素的整合情况不同。

    2.儿童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教师有不同阶段的分工。儿童教师的教育对象被限定在“儿童”这一群体范围。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应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和驾驭教学的能力。目前对人类自身及诸多文化的研究分析已经表明,儿童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对他的行为、品格甚至是人格、个性的形成非常关键。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正在从事着儿童教育的教师都没有这种意识,认为儿童阶段只是以接受知识、认识世界为主,而忽略了它更是个性和人格的重要塑造时期。

    儿童阶段的教育虽然是基础性的,但也因儿童这一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彰显了重要性。如上文所述,在“教”与“学”活动中会碰到各种问题,既然教学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本质特征,儿童教学就更需要研究其科学性规律,挖掘适宜于儿童学习的方式方法。如果只是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不考虑儿童心理、生理等特点,采取粗暴方式往往会导致不当或相反的后果。对正在成长和逐渐形成个性的儿童而言,教师的一句话,一种态度,其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难以估量,有时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面对儿童这一受教群体的特殊性,对儿童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要求更强,机械性、单一化地教学,难以完成真正的教学目的。

    3.儿童音乐教师的特殊性

    教师和儿童教师在广义上有共同的职业要求,只是儿童教师具有某种特殊性和重要性。当教师儿童教师儿童音乐教师,加入了“音乐”这个限定词后,提出了一种具体而特殊的教育——音乐教育,而儿童音乐教师也成为特殊的教育者。

    在所有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音乐无疑是最抽象、复杂的,尽管它的本质是以满足人们的感性需要为目的,但它同时又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特点。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特别是乐器演奏方面,不仅需要作为一种技能传授给儿童,更要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提高孩子的感知、感性能力,使孩子在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的时候,在本质上获得一种来自音乐的美的享受。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儿童音乐教师往往忽视儿童的接受特点(没有抽象思维、缺乏概括能力等),机械传授技术,不懂得如何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教学,使孩子掌握音乐技术和学会欣赏音乐美感,因此,出现儿童美感体悟和掌握技术相脱节的现象。即使在专业儿童音乐教育中,学习了音乐而不明白驾驭音乐技术技巧之关键所在,以及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孩子也很多。更有许多例子表明,孩子们没有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得到丰富的美感享受,而受到枯燥的音乐技术和来自于多方面压力的“折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应该明确儿童音乐的教育目的,有责任并勤于钻研音乐艺术的教学。

    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承担的是其他人文、科学学科所无法承担的角色,但儿童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儿童教育亦有相似的地方,即儿童这一受教群体具有共性教育特点。与此同时,音乐的特殊性本质决定了儿童音乐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而儿童的个体特点与音乐能力之先天差异又很大,如果简单地认为儿童学习音乐“只要努力就成功”,往往就忽视了问题实质所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应有的素质和能力,真正了解儿童这样的受教群体特点,而且要深谙音乐的艺术特性。也就是说,儿童音乐教师首先不仅要以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儿童教育的共性知识基础,掌握并有能力驾驭必需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技巧,重要的是能够整合这些知识理论于教学实践之中,这正是探索和总结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艺术性的目的所在。4.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最后定语“业余”一词,限定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教育对象——“业余”学音乐的儿童。与儿童音乐教师的广义性特征或是专业性所指有所区别,这一受教群体的特点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特殊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进行的是非专业性的、普及性的儿童音乐教育。事实上,许多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么经过音乐专业的训练(只知道“要”教“专业技术”),要么根本没经过正规训练要么在专业技术上“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教得“一塌糊涂”)。面对长势“正旺”的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群体,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队伍日益膨胀,有必要从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角度,就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责任方面,提出职业性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明确其教育目的,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目的。

    首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与专业(儿童)音乐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即教育目的不同和教学过程有一定差异,所以必须分析、探索适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二者在音乐教育内容、技巧上又有必然的相似之处,能够把握和驾驭这种相似与差别,无疑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客观的高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艺术修养和认知能力。由于儿童的业余学习音乐和存在个体音乐能力差异等条件的限制,业余儿童音乐教学大多不可能达到“专业”的高度。除了强调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外,打破业余音乐教学高度专业化(特别是只强调技能方面的所谓的“专业”)也是一种必要途径。一些教师和家长出于功利性目的,让孩子参加音乐考级,教师往往盲目推进学习进度,实际上造成拔苗助长的恶果,孩子距离能够广泛了解和感悟音乐文化的目标越来越远。所以,必须明确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孩子们业余学习音乐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如何贯彻教育目的,在于探索业余儿童音乐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上文所述,由于教学的复杂性、儿童个体的多样性,以及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特别重视因材施教,而不是培养水平参差不齐的同类“技工”。对极个别音乐能力强的儿童,适度增强专业性,而大多数只具有一般音乐能力的儿童,要探索更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而这一切应以拓展孩子对音乐的感悟和了解为基本原则,因为音乐不该只被当作技能性艺术而存在,它同时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广博的文化。业余音乐教师担当着音乐的普及性教育,所以更有责任“还原”音乐本身赋予的深刻内涵。同时,由于儿童时期受到的教育与影响非常关键,对于教学过程中影响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因素,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引起充分重视。一些教学多采用单独授课形式,特别是乐器学习,往往有经年累月的持续性特点。教师有很多时间面对每个孩子,只有增强其责任感,才会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从而积极寻求科学与艺术的教学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非常高,教授专业性强、教学弹性大。尽管其教学活动以业余性质的普及为主,由于受教育群体的日益膨胀,“业余”教学现已面临着“专业”教学的转换。换言之,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终归是以教学为载体,担负重要的教育责任,其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方面的内在要求很高。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相比较,我国音乐教育要有所滞后,业余儿童音乐教学领域还是一片荒漠。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客观发展已经使得业余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研究日趋必要,亟待“先行者”的分析和归纳。业余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业余性质的“专业性”教育,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绝不该是“业余”水平的儿童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

    [1]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6

西方儿童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有两大影响深远的派别:一是立足于儿童发展的工具论,即“通过艺术的教育”;二是立足于“艺术学科”发展(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的本质论,即“通过教育的艺术”。工具论艺术教育观在西方,20世纪20年代后在进步主义教育的推动下,工具论的艺术教育观念得以产生。它认为儿童生来具有艺术的潜能,艺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强调艺术教育促进个性与人格发展的工具价值。这种艺术教育观在英国艺术教育家里德和美国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为代表的教育人士大力倡导下,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风靡欧美,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工具论的主要观点在于强调艺术教育的教育性价值,即把艺术当作教育工具,认为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工具论的这种观点与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进步教育运动有着直接的联系。杜威(John.Dewey,1859.1952)自己的哲学称作“工具主义”或“实验主义”。在杜威看来,无论是正式教育还是非正式教育,实际上都在进行经验的改造,而改造经验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且能促进个人生长,因此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工具论对杜威教育理论之承袭。

工具论认为艺术教育具有发展知觉和敏锐的感受、增进运动机能、促进心智健全、培养心理与社交能力等功能,艺术教育是儿童自然发展的工具。这种教育观强调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创造性培育。在艺术教学中,没有规定的课程与教材,由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生成课程,强调利用多样的艺术材料和方法进行自我表现式的艺术创作,反对教师过多的参与或指导,教师关注儿童的自我表现,提供动机和辅助材料,但不灌输成人的观念和意象,教师依据儿童的成长与艺术活动过程进行评价,而不评价儿童艺术的结果。工具论流派中,里德更强调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儿童的人格发展,罗恩菲尔德则主张通过儿童创作来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不管强调通过艺术教育来达成儿童的何种品质,工具论的要旨是把艺术作为实现儿童自身发展的工具、手段,通过艺术教育实现儿童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所以艺术教育不重在教授技能技巧,而应为儿童的自我表达、自我创造提供条件,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工具论”的本质是将艺术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艺术之外目标的教育取向。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乐教”也是一种工具论,西方工具论艺术教育观,强调通过艺术教育来发展儿童的个性和创作力,中国古代的“乐教”则是强调通过“乐”来达成“礼”,以“乐”为载体,实现对人的“礼”——道德、知识、审美等人格伦理的教化,二者都是以“乐”为工具,来指向艺术本身之外的“人”的塑造。在西周,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并举”,“乐”与教育几乎溶为一体, 规定:学校负责人必须是从事音乐的,负责大学与小学教育的官长被称为“大司乐”和“乐师”,学校教育的所有内容或目标,包括“乐德”、“乐语”、“乐舞”都与“乐”有关。这里的“乐”.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音乐”,是指一种诗、歌、舞综合的艺术形式。那些接受过“乐教”的学生,一般都会具有优雅的神态、举止和德行,这样才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我国古代学者孔子继承和发扬了西周的“六艺”教育传统,倡导以“正乐”来达到培育仁政和德政的统治者的目的。孔子的“正乐”,就是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力主恢复周代的“礼乐”文化,极力反对当时新兴的郑卫之音,使“乐”服从礼的规范,从而实现其恢复和巩固古代奴隶制度的政治理想。孔子的“正乐”,除了“礼乐刑政”这一政治上的目的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道德教育上的目的,也就是以“诗书礼乐”来使人们达到“思无邪”的目的。孔子“正乐”,就是要用“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的音乐来教育人,在“乐而不,哀而不伤”(八佾篇)礼乐这种相反相成的调节中,来达到“和”,达到“允执其中”,从而造就出“中庸之德”和“礼乐皆备”的人才。所谓“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充分反映了孔子的用“礼乐”来教育人,使之成为“完美的人”的教育观。无论是将艺术教育作为实现艺术之外何种目的之手段,都是一种艺术教育工具论取向。

工具论艺术教育观对于改变传统艺术教育中的压抑儿童个性、重技巧训练的弊端,使儿童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工具论充分认识到艺术对于人之发展和塑造的重要性,对于提高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然而,工具论也存在明显的弊端,这种教育观将艺术看成是儿童情感的自由宣泄与表达,漠.2.视儿童在艺术发展中对艺术形式的认知需要,对儿童的艺术发展采取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态度,看似尊重儿童的情感表达和自由天性,实则背离儿童艺术的情感与形式的发展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儿童已经不再满足于低龄期简单的艺术表达,具有了对艺术形式本身的认知需求和认知能力,若仍然得不到必要的艺术形式的指导,儿童艺术中的情感表达将受到阻碍,长此以往,儿童将丧失艺术表达的信心。

暂不论这种教育观对于艺术之情感与形式之规律的偏离,仅就其将艺术教育视为发展儿童情感、个性和创造力的工具而言,也是有失偏颇的。工具论艺术教育观的实质,是一种艺术工具论——艺术作为某种工具而存在。首先,从艺术与人类生命之间关系来看,艺术并不是作为人之生命的工具,它们之间不存在“工具”式的服务关系。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活动,而且是最能彰显人之生命力的形式,人类生命是艺术之生命的源头,艺术生命是人类生命的投射与超越,它们之间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或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所以,将艺术看成人的发展的一种工具,是一种未能深入艺术与生命之关系的表现。其次,即便将艺术视为人之生命发展之工具,也是指向人的完整生命的成长,而不仅仅是一种发展儿童情感、个性和创造力的工具,情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只是儿童生命成长的一方面,儿童是完整的,艺术教育面对的是儿童的全面、完整的生命体,艺术本身也是有机的生命形式,艺术教育指向的是儿童整体生命。艺术教育是一种根本性的、本源意义上的教育,而非手段、工具意义上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