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康复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脊柱康复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脊柱康复护理

脊柱康复护理范文1

1临床资料

本组共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8~20岁,平均年龄12 岁。脊柱右侧凸出15例,左侧凸出10例,严重畸形伴活动障碍11例,术前原发侧弯角度Cobs角30°~70°平均45°,术后平均身高增长5.5 cm Cobs 角 25°~35°,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行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住院3~5周,无并发症发生,拆线后行石膏背心或支具固定。

2护理要点

2.1心理护理患者因脊柱侧弯畸形长期带来的不适,所以对治疗要求迫切加之顾虑手术治疗能否消除侧弯畸形。因此,徘徊于乐观与恐惧之间。对此,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尽量减轻患者的思想顾虑,热情接待患者,并向他们介绍医学上新技术、新方法及手术成功的病例,使其增强对手术的信心与信赖,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2.2术前准备

2.2.1完善术前检查除了脊柱方面的检查外必须认真完成心肺功能各种检查,包括憋气试验,进行全面系统特殊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心电图、常规血液系统及药物过敏试验、交叉配血以备手术中输血。

2.2.2术前肺功能训练及其他准备脊柱侧弯常导致肺功能不同程度降低,因此,术前1周护士应指导患者深呼吸;吹气球等肺部训练3~4次/d,20~30 min/次,以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同时要求患者进行手术卧位姿势,床上大小便,肢体主动活动训练,为矫正手术做好充分准备。并注意提高患者术后机体抗感染能力,在饮食上应加强营养,多补充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等食物。

2.3术后康复护理

2.3.1术后患者的搬运及生命体征的观察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应正确、谨慎搬运到床上,由3~4人协作,动作要求协调一致,保持脊柱水平位不得扭转,以防断棒或拔钉,全身麻醉未清醒者,头应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出现呛咳窒息,持续心电监测、低流量吸氧,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监测血氧饱和度。

2.3.2脊髓神经功能观察由于手术创伤大,难度较高,易损伤脊髓神经,当患者麻醉消退后要密切观察双下肢运动感觉及大小便反射功能,要指导患者主动行足趾和踝关节伸屈活动,若出现肢体感觉减退或障碍,应考虑是否因过度矫正或切口内血肿形成,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采取相应紧急措施。

2.3.3各种管道护理术后严密观察各种引流管是否在位通畅,切口引流者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一般术后放置引流管48~72 h,48 h或72 h后引流量小于50 ml时可拔管。若引流量在48~72 h后仍不减少,应考虑有无内出血或脑脊液外漏。根据病情可保留导尿管2~3 d后拔除,以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使用便盆应先让患者侧卧,将一软枕垫于背部,再放置便盆,保持脊柱的水平位,以免产生断棒。

2.3.4翻身护理术后平卧4 h,并给予垫海绵垫,以压迫止血,翻身时采用轴型滚动式操作。有肋骨切除者禁止侧卧。手术矫正剃刀背畸形术中行肋骨成形还有可能损伤胸膜,应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防止翻身造成气胸。

2.3.5观察敷料外观注意观察切口渗血情况是防止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由于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切口渗血严重者应及时通知医师,查明原因并更换敷料。保持敷料外观干燥,必要时给予加压包扎,以利压迫止血。

2.3.6石膏固定护理与观察术后2周拆线后即可行石膏背心固定。嘱患者在饮食上应少量多餐避免消化不良,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石膏综合征。如出现上述症状,应检查石膏固定是否过紧,若有血压、脉搏、呼吸、尿量、面色等变化,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对症处理。

2.3.7出院指导指导患者行正确的功能锻炼,四肢活动,同时配合做扩胸运动、深呼吸、吹气球等呼吸功能锻炼,出院后6个月内不要做上身前屈动作及上肢提拉重物,避免身体负重及加重脊柱活动度,并定期来院检查。

脊柱康复护理范文2

【关键词】 脊柱炎,强直性;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康复指导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其中60%左右伴有髋关节受累,致使髋关节功能障碍,久之使髋关节骨性强直,造成终身残废[1]。髋关节损害严重影响AS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受限,生活质量下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预防和矫治AS髋关节损害的有效手段,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手术时间短等优点,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在AS髋关节置换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及术后康复指导的重要意义,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AS患者83例,男54例,女29例;年龄23~55岁;全髋关节置换术2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62例,均为骨水泥型。手术时间为入院后4~9 d;术后住院时间10~19 d。83例患者均无切口感染、无皮肤坏死、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假体脱位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伤口均在Ⅰ期愈合。术后评估,优良76例,优良率占91.57%。

2 护理及康复指导

2.1 心理护理 AS髋关节人工置换术,属于较大的手术,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因此,患者入院后,要热情接待患者,并及时有针对性地与患者交流沟通,消除其疑惑及恐惧心理。术前让患者了解AS髋关节损害的严重性及长期卧床并发症的可能性,耐心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方法及优点;讲解此类手术的成功案例,使患者对病情及治疗过程有所了解;制订周密的手术计划和术后护理计划,使患者配合手术前后的治疗及护理,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术前准备 术前根据医嘱常规准备、备皮、皮试,给患者做好各项术前检查;按医嘱给术前用药,术前导尿并留置尿管,术前12 h禁食,4 h禁饮。术前要求患者做适应性锻炼,主要是直腿抬高锻炼。具体方法:患者平卧床上,下肢伸直尽量抬高,然后放下,如此反复进行,锻炼股四头肌收缩力量,为术后恢复打下良好基础。另外,还要训练和适应床上解便,以适应术后床上大小便[2-3]。

2.3 术后护理

2.3.1 基础护理

2.3.1.1 观察生命体征 每小时测BP、P、R各

1次;术后患者麻醉未清醒前按麻醉护理常规进行,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术区切口渗出及敷料包扎情况,做好护理记录;患者清醒后有无疼痛,遵医嘱应用止痛剂。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3.1.2 护理 术后6 h患者仰卧位,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功能位),避免翻身;两肢之间用硬的三角形枕固定,穿防旋鞋;必要翻身时要整个身体转动,不要只动上身;搬动患者或使用便盆时,要将患者整个骨盆及患肢托起,避免髋关节极度屈曲内收、内旋,以免脱位。

2.3.1.3 引流护理 术后切口常规置负压引流,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扭曲、打折、脱落,以防切口积血和血肿形成;同时注意观察引流液性质、色、量、引流速度,做好记录;一般引流24~48 h,引流量明显减少后即可拔管。留置尿管保持通畅,及时记录尿液颜色及尿量。

2.3.2 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2.3.2.1 预防压疮发生 由于患者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及采取被迫,极易引起压疮。在患肢制动期间,定时将整个髋部托起,使臀部离开床面,解除骶尾部的压迫,并按摩受压部位,2 h1次;还可以采用气垫等缓解皮肤压力。皮牵引时要注意牵引皮肤的受压情况。保持床面平整干燥,无渣屑。

2.3.2.2 防止呼吸道泌尿系感染 术后保持呼吸道顺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半卧位,加强深呼吸,做有效咳嗽、咳痰,可轻拍背部以助排痰,痰黏不易咯出者可做雾化吸入,防止肺部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定时通风。导尿期间每日进行膀胱冲洗和集尿袋更换,会每日清洗1~

2次;定时夹闭尿管,用碘伏消毒尿道口每日2次,一般1~2 d即可拔除尿管;嘱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量,达到冲洗膀胱、尿道及防止泌尿道结石的目的;按医嘱正确按时使用抗生素。

2.3.2.3 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造成下肢血供障碍,引起患肢肿胀、疼痛、静脉曲张等,严重者引起肺栓塞可危及患者生命。预防方法是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主、被动屈伸活动及股四头肌等张力收缩以及促进静脉回流,每日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及足背动脉波动情况。对深静脉血栓风险较高以及有家族史的患者,按医嘱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治疗,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低分子肝素等以纠正血液黏度,防止血栓形成。

2.3.2.4 防止假体关节脱位 术后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可有效防止髋关节脱位;术后搬动患者时采用多人搬运法;如果患者出现患侧髋部剧烈疼痛和髋部畸形及双下肢长短不一时可能出现关节脱位,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对症处理。

2.3.3 饮食护理 患者在麻醉完全清醒后且咳嗽有力时,可尽早饮水、进食;当日可进流食,以后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和普食。应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蔬菜、水果等,以增加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2.4 肢体康复锻炼 加强与患者沟通和交流,指导患者术后正确锻炼。肢体康复锻炼是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既可以防止肢体肌肉失用萎缩、关节僵硬,也可防止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

2.4.1 手术当天 术后给予平卧位,双膝及足尖向上,翻身时患侧始终保持外展中立位。当生命体征稳定,尽早采用半坐位,嘱患者开始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和胫前肌组肌肉主动收缩,加速静脉回流。

2.4.2 术后第1天 教患者正确下床、上床、迈步,可用助行器指导患者下床行走。加强双下肢肌力锻炼,可进行抗阻内收肌和抗阻外展等长肌力训练。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患者投入的热情越高,恢复越快。

2.4.3 术后第2~3天 进行患肢股四头肌静止性等长收缩,同时加强踝关节的背屈、跖屈和股四头肌训练。可配合臀肌收缩运动:患者卧位伸直腿,上肢舒适的放在两侧,收缩臀部肌肉;同时配合上肢肌力练习,逐步增大活动量。

2.4.4 术后第4~14天 主要是加强肌力锻炼、转移及关节活动度训练。可配合屈髋、屈膝运动,方法:患者仰卧位,医护人员用一手托在患者膝下,一手托起足跟,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行屈髋、屈膝运动。抬臀运动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双手支撑身体,抬高臀部。步行练习。

2.4.5 术后第2~3周 除以上训练外,加强屈髋、外展、外旋运动。训练方法一定要正确,防止关节脱位,循序渐进,以离床训练为主。使患者出院时髋关节屈曲达70°~90°,外展15°,外旋10°。教会患者用双拐行走。在术后康复中,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3个原则,除了患肢锻炼,同时注意健肢、上肢主动活动。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以免发生不应有的损伤。

2.5 出院宣教

2.5.1 指导 取平卧位或半卧位,术后6~8周以内不宜久坐及术侧侧卧位。术后3周内屈髋小于45°,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增加屈髋度,但不可大于90°;不可交叉双腿和踝,不要坐矮椅或沙发,不要屈膝而坐,保持双膝关节低于或等于髋部;不下蹲,不爬陡坡。

2.5.2 功能活动指导 术后3周内可用助行器、拐杖行走,患肢逐渐负重,应坚持双拐-单拐-弃拐原则。一般2个月后可弃拐行走,3个月后可完全负重。之后可进行简单活动,如散步等;上下楼时,上楼健侧在前,下楼患侧在前;完全康复后可进行游泳、骑车、打保龄球、跳舞等活动。避免做对人工髋关节产生过度压力造成磨损的活动,如快跑、跳跃、滑冰、打网球等。总之,在进行一切活动时,均应减少对患髋的负重。

2.5.3 日常活动指导 不要弯腰捡东西,不要突然转身或伸手取身后的物品,不要穿系带的鞋。在穿裤和穿袜时应在伸髋屈膝位,吃饭时宜把饭碗放在面前,厕所坐便不宜过低;乘车时臀部位置向前坐,身体向后靠,腿尽量前伸;加强营养,戒烟酒,避免体重过度增加。注意预防并及时控制感染。

2.5.4 定期复诊 由于AS是全身性疾病,出院后应仍坚持全身治疗,髋关节功能以家庭康复为主,但要定期复查。实行医院、患者、家庭“三维一体”的治疗模式,力求患者在身体、精神、社会3方面都能回归健康[4]。家庭治疗和康复期间若有髋部疼痛或活动后严重不适,或者全身病情反复,应随时复诊。

3 体 会

髋关节置换术是近年来矫形外科发展进步较快的领域之一,具有解除疼痛、纠正畸形的效果,能使患者重获髋关节生理功能[5],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AS髋关节损害的患者要求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越来越多。由于AS患者除有疼痛外还存在活动功能障碍,因此具有对手术的恐惧和术后疗效担忧等心理障碍,此时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术后的密切观察记录、认真细致地各项护理,乃是配合手术治疗的关键。 随着手术技能的提高,术后功能康复日益显得重要。术后的早期锻炼可以改善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力量,有利于关节稳定,预防肌腱及关节囊粘连和挛缩,软化瘢痕,恢复关节和肢体的功能[6];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日常活动,避免髋关节的损害;出院后以家庭治疗康复为主,定期复诊。总之,细心地护理和术后正确的康复指导是AS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4 参考文献

[1]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93.

[2]关淑霞.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及康复指导[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0):125.

[3]秦彦彬.浅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22):126-127.

[4]李坚,李满意.娄玉钤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55-57.

脊柱康复护理范文3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165-02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即脑血管意外)经治疗后遗留下来的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的总称。穴位注射疗法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既具有对腧穴的机械刺激作用,还增加了药物的化学作用。现将穴位注射护理技术在中风后遗症康复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1穴位注射的适应症

中风后遗留很多后遗症,最常见的是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即偏瘫。偏瘫患者不仅生活不能自理,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偏瘫是穴位注射的最主要适应症。有报道表明使用红花注射液和654-2注射液给中风偏瘫患者患侧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穴进行穴位注射,并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能起到明显改善作用。此外,便秘也是中风患者经常遇到的肠道问题。当肠道里的污浊排泄不顺畅时,分解的氨大量积累后容易被血液吸收,进而危害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还能影响大脑功能的恢复。可以用通过在足三里注射新斯的明注射液以刺激经穴局部,增强患者的胃肠蠕动,以产生便意。再者,足内翻是诸多后遗症其中之一,是患者在步行中步态异常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步行能力。取患者阳陵泉、外丘处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同时仍需结合康复训练以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除此之外,呃逆、关节疼痛、四肢拘挛、肢体感觉障碍、尿失禁等症状,都可以采用穴位注射的疗法,通过针刺的机械作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穴位传导作用三者的有机结合,注射后可对人体产生强烈的刺激从而使肢体或脏腑恢复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穴位注射的介入时间

对于中风后的病人来说,康复训练介入得越早,病人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在医学领域发达的国家,中风后的早期康复治疗护理已经成为共识。而我国在对中风后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当中,过去一直认为脑卒中患者早期时应卧床静养,特别是脑出血的患者,因担心其过早进行康复护理训练会加大再出血的可能性,所以早期时以治疗和常规护理为主,轻视了康复护理和训练。而实践证明中风后早期开始的康复护理训练引起再出血的机会很小,同时在超早期(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24~48h内)使用穴位注射疗法,对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注射药物的选用

中风的发生,风、火、痰是其主因。痰瘀阻滞脉络而致肢体不能随意运动,久则患肢枯瘦,麻木不仁,因此穴位注射所选用的药物多为活血消瘀行气之类。如可以使用香丹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进行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亦常用于临床,其不仅有利于脑卒中后病灶局部神经细胞的修复,而且有利于周围神经的功能维持。灯盏细辛注射液则可以降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粘度的含量,改善血液高粘滞状态。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中风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可选用丹参注射液在肩髃、天宗、曲池、手三里、合谷诸穴进行穴位注射,可以起到疏经通络的作用,明显改善患者疼痛、水肿、运动功能受限等临床症状。中风时间较长以后,多出现肢体拘挛,以血不荣筋,痰瘀阻络为主。治疗当以养血荣筋为主,少佐活血通络药。此时应首选复方当归注射液,当归养血为主,少佐川芎、红花活血。另有研究证明,甲钴胺穴位注射(内源性的辅酶B12)不仅有利于中风后偏侧感觉障碍患者的感觉功能恢复,而且对提高运动功能有良好的作用。

4注射穴位的选取

穴位选择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在患肢辨证取穴,也可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患肢阳性反应点进行取穴。半身不遂的患者,在上肢常选取肩井、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等穴进行穴位注射,下肢常用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丘墟、解溪等穴。中风患者多为肝肾亏虚、髓海不足之体,加之病后肾阳不足,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膀胱,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尿失禁,可取关元、气海、中极、肾俞、膀胱俞、足三里、三阴交穴进行穴位注射。中风急性期可见呃逆症状,可取足三里穴调理脾胃,和中降逆。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取患侧三阴交、血海穴,用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养血活血通络,共达改善肢体功能障碍的目的。

5穴位注射的常规方法及疗程

进行穴位注射时,穴位常规消毒,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护士取用5号针头,也可使用5.5~6号针头,注射时进针适当深度,可在穴位内提插,增强刺激,待有酸、麻、胀、重、痛针感后,回抽无血后,再缓慢注入适量药液。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数秒,以防出血及药液外溢,影响疗效。每天注射1次,一般lO次为1个疗程。

6穴位注射的常规护理

在穴位注射前应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态度诚挚热情,关心同情患者的疾苦,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与穴位注射方法的作用和效果,消除患者各种顾虑,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患者摆好,冬季注意保暖,根据穴位分布位置采用指量取穴法选准穴位。严格无菌操作,注射手法要轻,边注射边观察患者的面色,避免患者因紧张而出现晕针现象。注射完毕,用于棉球按压针眼,不可着水,以防感染。注射后让患者卧床休息,室内保持安静整洁,温度适宜,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牛奶豆制品鱼鸡蛋瘦肉等食物,忌辛辣油腻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7穴位注射的注意事项

进行穴位注射,应注意以下几项: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穴位注射后局部通常有较明显的酸胀感,随后局部或更大范围有轻度不适感,一般1日后消失;注意注射药物是有效期、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必须先做皮试;一般注射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还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老人、体弱、敏感者,药液剂量应酌减。

8小结

脊柱康复护理范文4

武汉市中医医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13

【摘 要】目的:探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中医康复护理的实效性。方法:选择2014.1-2015.1 在我院治疗的72 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成A、B 两组,每组36 例。A 组实施中医康复护理,B 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A 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比例要低于相应B 组,两组各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护理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方面具有很好的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医康复护理;实效性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骨折,一般老年人存在骨质疏松问题,故该病以老年人群为主要发病对象。保守治疗是治疗该类骨折最常见的方法,但患者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常需长久卧床,增加了其发生便秘、腹胀、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几率。为尽量促进骨质愈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实施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极为重要。中医康复护理从中医的角度,运用康复护理方式,训练患者自我康复意识,以达到康复为目的[1]。本文为评价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中医康复护理的实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1~2015.1 在我院治疗的7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6 例。其中A组男22 例,女14 例,年龄64~88 岁,平均(68.9±4.8)岁,住院时间9~22 天,平均(14.2±4.0) 天;B 组男20 例,女16 例,年龄63~89 岁,平均(69.3±5.6)岁。住院时间10~23 天, 平均(13.9±3.2) 天。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准许。

1.2 护理方法

B 组实施常规护理,A 组除常规护理外还实施中医康复护理,具体:①心理护理:骨折患者常伴有焦躁、恐慌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使其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配合治疗。②饮食护理:骨折患者早期多有瘀血,易伴随有腹胀、便秘等症状,故饮食方面应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鼓励其少食多餐,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中后期多吃钙质类食物,注意健脾胃、补肝肾、强筋壮骨,多吃骨头汤、鱼汤等食物促进骨折愈合。③疼痛护理:为消除瘀肿早期可用四黄散外敷,中后期为促进血液循环,可外贴狗皮膏等。④护理:卧床期间最好保持脊柱平直,躺于硬板床上,最好处于平躺仰卧姿势。⑤并发症的护理:骨折患者的胃肠功能常出现紊乱,此时除了做好饮食护理外,还可对患者腹部实施热敷或按摩,鼓励患者多饮水,并指导其按揉下腹部促进排尿。⑥功能训练:早期指导患者在床上开展上肢体运动,中后期可指导患者用仰卧姿势进行功能锻炼。定时对患者全身各部位的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或按摩。⑦药物护理:指导患者服用汤药进行调理,对体寒患者给予热性汤药,体热患者则给予寒性汤药。还可在骨折处用适宜温度的中药包进行外敷。

1.3 评价指标

将治疗效果评定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类[2]。其中,若护理后患者大便正常,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显著缓解,则可评为显效;若大便、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则可评为有效;若缓解或加重则评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对所选骨折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行X2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58,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的比较

两组各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医康复护理主要指患者身心的康复护理。其在康复护理过程中不仅包含形体功能的康复,还包含心理情感的康复。本文探究了中医护理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性,结果显示:中医康复护理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4.44%,显著高于常规性护理组的75.00%,且前者护理过程中出现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比例也明显降低。患者在发生骨折后,心情难免会低落,由于骨折部位的特殊性,该类骨折患者需长时间的卧床恢复,此时患者极易出现焦躁、忧愁等情绪。且脊柱骨折患者一般都存在血虚气滞,胃肠功能紊乱,失去自主排泄大小便能力等多种问题。故本文中医康复护理组从心理、饮食、、并发症、药物以及功能训练等多方面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实施了细微科学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促进其早日恢复。

参考文献

[1] 伍洁云. 中医康复护理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3,(31):98-99.

脊柱康复护理范文5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护理;疗效分析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逐年增高,有统计结果显示其占慢性腰腿痛疾患的86.55%[1]。目前治疗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很多需手术治疗,但要获得良好的预后仍需配合合理的康复训练。有研究表明患者术后的生活行为方式及不良习惯很可能导致最终治疗的失败,因此以康复训练为基础的护理计划的正确合理实施可有效的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预后,我院自2007年1月~2014年2月对经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分阶段康复护理计划,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经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男54例,女66例,年龄50~86岁,平均67.5岁,根据术后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66例行常规骨科护理,54例行分阶段康复护理,病变节段:常规护理组腰3/4节段10例;腰4/5 20例;腰5/骶1节段17例,两节段以上8例,分阶段康复护理组依次为8;24;17;6例,所有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痛及下肢神经根性症状,两组术前一般情况具可比性(P

1.2方法

1.2.1常规骨科护理组 ①:术后去枕平卧硬板床6h,之后可与家属帮助下轴向翻身,勿扭转腰部,可进食少量流食;②切口处理:术后次日换药1次,查看切口有无渗血,观察切口并更换敷料,如敷料无明显渗出,则每2~3d换药1次,观察切口情况,每日记录引流管引流量,颜色等,及时发现并处理隐性脑脊液漏,如切口引流连续2d少于50ml给予拔出引流管;③监测病情:术后次日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及自觉症状情况,如症状未明显缓解则通知医师排除神经根水肿刺激,给予激素及甘露醇等对症处理,如根性症状进行性加重,必要时需手术探查,因此术后病情观察十分重要的;④下床活动及预防并发症:切口引流管拔除后即可在腰围保护下缓慢下床,卧床期间给予松开腰围进行双下肢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长收缩,屈伸膝关节、踝关节等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鼓励患者深呼吸,预防呼吸系统感染。

1.2.2分阶段康复护理组

1.2.2.1术后早期(1~3d) 主要目的为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麻醉清醒后即可在家属协助下行踝关节背伸、跖屈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双下肢血栓形成;术后24h平卧位等长伸膝,足背伸5s, 放松, 再跖屈5s, 放松, 重复5次。进行2次/d, 每次每侧下肢从5次开始, 逐渐增加每日次数和每次数量, 以患者感觉下肢肌肉稍疲劳为宜[2]。根据患者体力逐步开始行膝关节主动屈伸、蹬足等练习,主被动直腿抬高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鼓励患者深呼吸预防肺部并发症。

1.2.2.2术后中期(3~14d) 主要目的是下床及腰背肌功能训练。术后第3d,拔除引流管后复查X线片后即可于腰围保护下下床,首先坐起,无自觉不适再站起,于家属帮助下缓慢室内行走,第一天下床控制在10~20步,如无症状加重,可逐渐增加活动量。术后7d,进行加强腰背肌力量和改善腰腿功能的锻炼,使腰背肌强壮有力, 增强腰椎稳定性,纠正腰部不良姿势,治疗和防止肌肉萎缩, 预防复发[3]。方法:采用俯卧位垫高腹部使腰椎屈曲, 然后抬起上身或下肢至水平位练习、仰卧位抬头抬肩练习及"飞燕点水式"和"拱桥式"腰背腹肌练习[4]。

1.2.2.3术后晚期 (14d~6个月) 出院后电话随访,并指导患者继续进行腰背肌功能训练3个月,每次练习到腰背肌有酸胀感即可,下床活动时必须佩戴腰围,避免负重,大幅度扭腰动作,防止摔倒等等,术后3个月可去除腰围,继续进行腰背肌功能训练,复查X线片植骨融合后即可进行部分负重练习及增加腰椎活动度的练习,术后6个月进行综合性练习,包括游泳、骑车等,做好电话随访工作,如练习过程中出现腰背部酸痛,休息后可缓解,则适当减少活动量,如出现腰腿痛及下肢麻木等及时就医。

1.3疗效评定 根据MacNab标准评价术后疗效,具体评价标准:①优:腰腿痛消失,下肢感觉运动正常,活动无受限;②良:偶有轻微腰腿痛,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③可:腰腿痛较术前减轻,偶尔使用止痛药;④差:手术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需长期使用止痛剂。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随访6~12个月,平均9.6个月,常规护理组1例出现术后尿潴留,给予导尿间断排放练习,给予热敷等措施后症状消失。两组均未出现褥疮、肺部感染及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终末随访结束时,残余腰痛及根性症状分级护理组4例,常规护理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去除突出椎间盘组织,扩大椎管充分减压,进而接触神经组织的受压状况,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手术效果不仅与手术技术本身有关,更在于术后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很多脊柱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由于破坏了椎体的稳定结构,术中应用内固定维持脊柱的稳定,术后如果过早负重,应力集中于钉-棒系统,可能导致断钉、断棒,直接导致手术的失败。而一味的担心害怕手术失败而不进行任何锻炼而导致腰背肌萎缩、腰椎功能下降,临近椎间盘继发性病变,腰腿痛反复最终也导致治疗的失败。因此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固然至关重要,但循序渐进的腰背肌、腰椎活动锻炼是促进治疗成功的关键环节。

有研究表明,康复训练,特别是腰背肌的功能锻炼能促进脊柱功能恢复,有助于预防腰背肌的萎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对局部疼痛控制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有助于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干扰痛觉的传导,促进腰椎功能改善及神经功能恢复,晚期可改善脊柱的整体稳定性。虽然一般常规的康复护理涉及到一些康复训练措施,但大多存在于患者住院期间,是为了促进术后短期内保持良好的器质性状态,很少从长远功能恢复考虑。分节段康复护理计划按照患者术后早、中、晚面临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予相应的护理康复措施,涵盖了住院期间、出院康复。早期主要为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兼顾腰背肌的功能训练,中晚期开始循序渐进的整体综合性的康复计划,目的性更强,再加上出院后护理人员的电话指导,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了康复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中老年患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保守治疗容易导致病情反复,有很多需手术治疗。虽然良好的手术技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但是如何能让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是最终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分阶段康复护理计划能有效的加快恢复进程,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最终改善预后,且程序也较为简单、易懂,是值得推广进行的。

参考文献:

[1]陈君,林岳军,李泽兵.腰痛患者发病特征的分析[J].中国康复,2001,1:26-28.

[2]王燕,孙宏慧.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术后功能训练[J].中国临床康复,2003,8:1354.

脊柱康复护理范文6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纤维破裂导致髓核突出,进而对脊髓神经形成压迫,最终引起的行动障碍、腰腿疼痛等表现[1],该疾病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现阶段脊柱微创下手术被认为是该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从临床应用情况来看,科学有效的护理同样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研究将以我院收治的4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6年11月收治的40例接受脊柱微创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采用数字分组法将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20),男性1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4.4±4.1)岁;对照组(n=20),男性1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3.8±3.7)岁。两组患者均排除精神、沟通障碍的患者,手术治疗均取得预期效果。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可进行分组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方法为:(1)心理干预,首先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让其意识到脊柱微创下手术是现阶段治疗该疾病的最佳措施之一,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依从性;(2)功能康复锻炼,手术完成后,指导患者于静息状态下作股四头肌舒张、收缩运动,单次收缩时间控制在10s左右;其次,护理人员指导并协助患者作直腿抬高锻炼,运动量及抬腿幅度由小至大,直至患者不耐受为止;随着康复进程的推进,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置于仰卧位,在双腿屈曲的条件下,尽量将腿部贴近腰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每天进行3~4次,每次约30~40下;此外,告知患者在出院后继续坚持功能锻炼半年左右,但运动量要以自身的身体状况为基础,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2];(3)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合理制定饮食计划,为保证效果具体饮食计划的制订应尽可能参考患者的个人饮食习惯。

1.3 评价指标

采用SDS抑郁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心理状态;采用SQL-30生活质量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总分为80分,评分越高则提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3-4]。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两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整体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x?来检验,采取Q检验方法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n=20)SDS评分(42.7±3.3)分,对照组(n=20)SDS评分(52.1±2.9)分;观察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有意义(t=9.5689,P=0.0000)。

观察组(n=20)SQL-30评分(69.4±2.2)分,对照组(n=20)SQL-30评分为(59.7±3.4)分,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有意义(t=10.7119,P=0.0000)。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问卷结果显示,观察组(n=20)对护理服务评价为满意16例、较满意3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率95.00%;对照组(n=20)对护理服务评价为满意14例、较满意3例、不满意3例,总满意率85.00%。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更高,数据比较有意义(=5.5556,P=0.0184)。

3.讨论

就目前的医疗卫生水平来看,脊柱微创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式之一,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中我们在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对其实施了快速康复外科护理,首先从心理上给予患者支持,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进而保证各项医护行为的开展[5]。其次,从饮食上给于患者调整,保证患者在整个康复阶段的营养需求;最后,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康复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其进行各种康复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研究结果的数据比较@示,观察组在心理状态、生活质量评分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我们归纳出研究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能够加快其康复进程并提升其生活质量,方法经验证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借鉴。

参考文献

[1]季琴,施加加,徐建红,林静,李伟. 延续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康复,2014,(06):460-461.

[2]许琼瑜,陈尚杰,朱芬,蓝素文. 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恢复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2013,(04):31-33.

[3]余娇莲. 整体康复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 华夏医学,2013,(02):34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