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教育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教育课程

美术教育课程范文1

    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美术教育课程是此次新课程改革的科目之一,但是美术课程有它自身的特点与特有的教育规律,这决定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有其自身的重点内容,教育改革实施者必须按照美术教育的艺术特性与情感教育规律推动改革。

    (一)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

    与传统的美术教育将知识传授作为教育目的不同,新的美术教育更加注重的是美术素养的形成,培养其发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知道哪些美术知识,而是需要让学生在不断的知识汲取与欣赏、动手探索等活动中具备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美术作品中的艺术之美,启迪他们发挥想象力进行思考与创造。

    (二)区别对待美术教育课与其它课程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艺术能力的课程,更多的事与想象力等人的非智力因素相关,所以与数学、语文等更加注重科学严谨的课程不同。所以,美术教师与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尤其是教师需要把握美术欣赏的情感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满感情地进行讲授,用自己的感情与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审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美术教育的素质教育目的。具体来说,美术教育课不在于对于教学语言的挑剔,而必须在审美的渠道上,如果课堂上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美术作品的背景故事等内容,那这一堂课也不会是有价值的美术课,所以说美术教育课程的主旋律在于美术欣赏,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必须把握这一点,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美术素质的目的。

    (三)美术教育方式多样灵活

    在课堂讲授、情景设置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美术教师需要保证给学生一个轻松与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让他们能够灵活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其美术潜能。所以这就要求美术教师采取多样灵活的教育方式,如“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所谓“交互式”就是在教师需要在艺术鉴赏时注重与学生的相互交流,改变以往教师的灌输式讲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

    (四)教师需要把握课堂深度

    美术素养的提高需要领会作品的内在品质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时候要保证欣赏具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为其创作提供可能性。真正的艺术欣赏需要做到形神共通,更加注重作品意义、社会意义、精神内涵等,也就是领会作品的“神”。

    二、促进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改革就是不断地在原来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为推动美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发挥其素质教育的本质精神,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加强对美术教师的培训

    新的美术教育课程对美术教师的美术专业水平与教学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的培训水平也跟上这个要求,培养出适应当前美术教育需求的专业教师。因此,为帮助教师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适应这种新的教学环境,就需要加强对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培养,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高,此外还需要组织教师不断进行教学能力与评价能力的训练,从而在培养与实践中不断促进教师的转型,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

    (二)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

    由于教材内容的改革,加上当前新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这都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实施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如与其它教师进行交流等,这样才能理解教材,必须深入研究教材,这样才能保证美术课程的欣赏深度。

    (三)明确基本的教学内容

    虽然新课程要求丰富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更加灵活生动,但是这必须保证是在基本教材的基础之上的优化整合,而非毫无头绪的随意教学,所以教学内容必须把握教材重点,不可断章取义,偏离教材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奠定学生关于美术的基本常识,例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的内容。

    (四)倡导教育资源共享

    针对配套的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问题,建议实现共同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者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

    (五)提高美术教育课堂的开放性

    当前时期,政府对于公益文化事业投入也越来越多,比如一些博物馆、艺术馆等的修建。这些地方具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成为美术教育的外部课堂。教师应该不断开放自己的课堂,而不能把课堂仅仅局限在教室里,书本上。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还要引进来,例如,当前有许多家庭的孩子都会自己进行艺术培训,且这些学生的艺术技术水平也都颇高,教师可以让她们也成为小老师,讲授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

    (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美术教育课程范文2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课程

作者简介:唐娟(1982—),女,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初中美术

中学教育关系着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但是,应试教育成为阻碍初中美术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初中美术教学存在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导致美术教育达不到教学目标,无法起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辨别美丑的作用。教育部在教育改革中,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而中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重要阶段,是一个生理、心理迅速成长的时期,是培养学习美术兴趣的黄金时期,所以美术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初中美术教育课程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校、学生不重视美术教学

初中的课程分为主科副科,高中分为文理科,而美术课在学科中的比重非常少。据统计,多数初高中的美术课一周才一次,开课率不到90%,甚至有个别学校根本没有开设美术课。原因之一是多数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和学生认为美术课程是副科,不能为升学考试加分。另外,学校对美术教育的硬件设备单一,教师仅有教科书、彩色粉笔,缺乏美术课所该具备的辅助教学设备。另外,一些学校的“主科”教师随意占用美术课的现象普遍,学校不加以监督,打击了美术教师的教学信心和积极性。

2.初中美术教师专业知识不完善

很多学校对美术教育边缘化,导致美术教师缺乏培训、进修学习和沟通交流的机会,美术教师学历水平低,整体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的教学内容单一,一节课就是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一幅画,再让学生照着画,不给学生讲美学知识。美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比较差。教学中,常见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讲,场面混乱,无法正常开展教育活动。这些教学问题反映了目前我国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上的欠缺。造成这些原因是初中美术教师对教学不努力钻研,对所教学生的特征缺乏全面的了解,随意安排教学内容,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初中美术教育课程问题的应对措施

1.改变对美术的认知,优化美术教学结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审美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重视美术课程,为初中生将来的美术学习和审美能力打下基础,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学校要对美术学科进行合理课改,为美术教师树立教学的信心,引导学生、家长对美术的全面认识,优化美术教学的结构,初中美术教学可以由书本理论知识和课外实践活动组成课程结构,提高美术课程在学科中的所占比例,通过课堂上的书本教学,让学生学习基础的美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教学实践方面,教带学生到户外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寻找美。利用美术教学可以让学生感觉身心愉悦,主动学习探究美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生活情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初中美术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方法

初中美术教师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引路人。在我国目前应试教育下,初中美术教育长期不受重视,导致美术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初中美术教师队伍尤其重要。美术教师应该在课前备课、写好教案、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展示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物品,以引起学生注意,用提问、启发的教学手段调节课堂气氛,在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对艺术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艺术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不管学生的画作是美是丑,教师在点评时要去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对初中生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包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想象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思维能力等,并具较高的心理素质。初中美术的学习离不开科学设计的美术课程和美术教师的正确指导,初中美术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定期进修,丰富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审美能力,掌握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美术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武丽敏.美术教育心理学[J].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12).

美术教育课程范文3

【关键词】日本 中小学 美术教育 课程改革

日本在战后初期的教育政策中,根据美国联军司令部的教育方针与基本精神,实施了排除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思想的种种措施。日本政府为了把美国教育使节团的报告书加以具体化,设置了教育委员会,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根据学校教育法的实施细则,提出设立小学图画学科,并指出战后图画课的教育方向,到1947年公布图画课学习指导要领为止,禁止使用1946年前的从普通学校到师范学校的一切美术教材。从1947到2008年间,共计有8次教育课程改革,到2008年的最新的各科学习指导要领的颁布,其中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历了以下多次发展和变迁。

一、1947年的美术教育课改革

1947―1951年间日本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特点可以归纳为生活主义、实用主义的美术教育时代。1947年颁布的美术学习指导要领,受到美国教育政策的影响,以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方针,学校美术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三年级开设了图画工作学科(美术科)。

指导内容包括:1.创作能力的培养、个性的拓展;2.学会共同学习与制作,培养合作精神;3.熟悉工具和材料的性质,并认识其正确应用的法则,学会检修及保养方法,养成爱护工具和材料等的习惯;4.紧密联系理科教材内容,指导根据自然界的真实情况和法则正确表现自然美;5.学会把身边的生活素材教材化;6.指导制作具有地域特色的工艺品、生活必需品;7.适当地进行参观和鉴赏活动。[1]

图画工作科的设置,从学科名称来看,“图画工作”本身就包含有技术的内容,同时,由于重视生活经验,因此,和实际生活有关联的实用品和艺术品的制作与创作备受重视。虽然也有设计的内容,但主要是考虑生活环境的不方便等因素,没有充分地进行设计教育。具体的美术活动有以下内容:通过绘画、黏土等形式进行表现,学习色彩、形体、图案、制图、纸手工、竹手工、金属工艺、手工艺、水泥工艺、美术基本常识、美术鉴赏等内容。

这一时期作为美术教育目标,重点突出了想象力的培养、动手技能的培养、启蒙艺术的心灵、生活实用品和艺术品的制作,并学会能够理解和鉴赏等内容。

二、1951年的美术教育课程

1951年教育课程的修订可以说是对1947年的学习指导要领的补充。教育方针没有变,仍然是生活经验主义的课程。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把课程分为四个领域有:基础科目(国语、算数);社会、自然学科(社会、理科);创造性的活动(音乐、图画工作、家庭手工);保健科(体育)。

作为美术课程的一般目标提出了以下几点:能够判断造型作品的优缺点,提高选择能力;提高造型作品的布置安排能力;培养造型表现能力;培养理解与鉴赏造型作品的能力。

在小学的美术学习内容中有绘画、色彩、图案、工作、鉴赏等内容。中学有绘画、图案、安排布局、工作、制图、练习技能的教材、鉴赏、属于表现等理解性的教材、其他的理解性教材等内容。可以看到,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是基于生活经验主义的教材,由于包含有技术性的内容,也列出了一些关于制图与练习技能的教材。

三、1958年的美术教育课程的特点

这一时期,是刚刚看到日本经济成长的征兆,进入日本经济高度发展的前期阶段。由于之前的教育课程所提倡的生活经验主义,引发了学生学习能力不均衡等事态的发生。因此,提出以充实基础学习能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编写系统性强的教育课程。这次的教育课程可以说是从以儿童为中心的经验主义的教育思想向以学科为中心的科学主义的教育思想的一次大的转变。[2]

美术教育方面,之前作为图画工作的学科,在小学阶段仍然是原来的“图画工作”,中学就改为“美术”学科,同时,在中学的工作、技术学习的内容中开始设置新的“技术、家庭”学科。小学的美术学习内容主要有:绘画、版画、黏土(雕塑)、纹样(设计)、制作各种物品、鉴赏等。中学有:写生绘画、雕塑、想象绘画、设计、物品的安排与布局、配色练习、构成练习、材料体验、表示练习、鉴赏等内容。新的设计学习内容中第一次使用了纹样、构成等语言。这一时期,作为民间教育运动之一的“造型教育中心”设立,其延续包豪斯教学体系的构成教育是日本设计教育的开始。日本社会开始普遍重视科学技术、产业教育,美术教育方面也认识到了设计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有目的的设计和无目的的构成、基础造型的内容也包含在设计教育的内容中,由此开始了有系统的关于色彩与造型的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设计等内容作为综合设计教育开始了。

四、1968年的美术教育课程的特点

日本经济开始高速发展,系统的教育课程得到强化,小学美术教育以培养美的情操、提高有创新性的表现能力、尊重技术、培养把造型能力灵活运用于生活的态度作为目标。

中学同样也把培养创造活动的基础能力作为目标。

而且,教育内容明确如下:绘画、雕刻、设计、工作、工艺、鉴赏,以及形象表现的绘画与雕刻、有目的的设计、工艺等。因此,设计是传达设计内容较多,而没有工作、工艺这些作为生产设计的内容。同时,设计的概念是包含了视觉传达设计和构成、基础造型的内容。

五、1977年的美术教育课程的特点

经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增长开始走向稳定。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教育内容也继续增加,出现了跟不上课堂教学而逃课的,或者逃避考试竞争的厌恶学习等社会问题。为了对应和解决以上社会问题文部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精选课程内容,削减或由学校裁定时间的宽松教育政策。教育课程从系统的学习内容开始转向解决现实课题与问题的方向转变。

美术教育课程方面,精选内容后学习内容分为“表现”和“鉴赏”两个领域。进而小学的图画工作科中开始设置“造型游戏”。这一学习内容主要是鼓励根据体验材料来构思、想象而进行的“造型游戏”。表现领域没有特定内容,鼓励进行基础的造型活动和创造活动。

中学美术学科各领域被统一后也分为“表现”和“鉴赏”两个领域。重视基础内容,精选教材内容。整体来看,从表现技术的学习到培养创造性的美术课程转变,重视基础内容,从系统学习向问题解决学习开始转换。

六、1989年的美术教育课程的特点

这一时期,由于泡沫经济引发经济萧条、不景气,竞争的激烈导致社会问题增多。学校出现了如虐待、逃学、校园内暴力事件等问题。因此,原来的宽松教育政策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之间产生矛盾,由此引发对教育政策的调整。

1989年的修订中,保持以往方针没有做太大幅度的调整,仍然重视基础内容,增加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强调尊重文化和传统,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小学美术学习方面,为了推进创造性活动的学习,把“造型游戏”的学习内容延续到小学四年级;中学重视鉴赏学习、提倡理解日本和世界的美术文化,通过美术推进国际理解。

战后近50年,教育内容不仅受欧美国家文化的影响,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也要有一定的体现。在国际理解方面,鼓励在教科书中增加关于亚洲各国文化的内容。教育方法仍然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七、1998年的美术教育课程的特点

1998年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是在遵循宽松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下修订的,以培养生存能力为目标。这次的修订基本沿袭1989年的内容,最突出的变化是设立了“综合学习时间”这一新内容,但实际上削减了其他学科的时间。“综合学习时间”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发现和找到课题,学会自己主动调查学习,讨论、发表、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3]为了这项学习内容而削减美术学科的时间,实际上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在基础的表现力和理解力的学习时间方面则显得完全不够。同时,课时数的减少引起数学和国语学科学力的低下,导致基础学力下滑严重。

小学图画课已经把“造型游戏”的学习内容延续到六年级。图画工作的学习内容虽然被重视,但是整体上看教材中内容有一定的删减。中学表现领域的内容被统一,绘画和雕刻、设计与工艺规整后增加了表达的自由度,整体来看作为表现领域的基础的学习时间同样被削减了。鉴赏内容要求增加亚洲美术,但在教材的准备方面显得还不够充分。

八、2008年美术教育课程的特点

1998年综合学习时间的导入,使各学科课程内容和课时数大幅减少,加之近几年出现的学力低下、校园暴力、逃课、体罚等诸多教育及社会问题,引起日本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产业及就业构造发生较大变化的社会需要,日本教育界学者提出需要重新调整教育思想和学校教育课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2008年1月在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咨询中,再次提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培养“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修改后的新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中,也尤其强调培养“生存能力”“坚实的学习能力”“广阔的胸怀”“强健的体魄”等和学习能力相关的重要因素的协调。为贯彻落实以上理念,日本文部省2008年开始修订新的教育课程。

美术教育方面,初中美术新《学习指导要领》的目标中增加了以下内容:1.“加深对美术文化的理解”;2.强调培养“美术学习活动中的共通的必要的资质和能力”,“共通事项”的“共通”包括“表现”和“鉴赏”领域的所有的广泛的美术学习活动,可以理解为在所有的美术学习活动和项目中需要培养的共通的资质和能力;3.重视培养“形成自我观点和价值的学习”,要求鉴赏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美术基本知识和作品中包含的价值意识,还包括一边活用知识,一边围绕各种观点展开思考和创造自我新价值。[4]

纵观战后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改革,自1947年颁布指导要领开始,之后几乎是每间隔10年修订一次。可以看出,各个时期的特点中,1947年和1952年的学习指导要领重视生活经验;1958年和1968年的修订受到学科中心的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重视系统的知识和技能;1977年开始的宽松学习政策和开始重视培养丰富的人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变化的人;1989年的修订中,着眼于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尊重文化和传统以及国际理解;1998年以设立“综合学习时间”为契机,精选教育内容,使得美术学科的课时数被相应削减;2008年最新的学习指导要领,提出重视培养生存能力和国际理解。今后的国际化社会中,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会更加频繁,同时向外传播本国文化的机会也增加,对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不理解,也会影响理解其他国家文化,对本国文化没有关心和自豪感也很难萌生尊重其他国家文化的心情。而美术用其特有的表现手段,能加深不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在我国的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和日本重视美术文化的学习相一致。

总之,战后的日本进行的8次教育课程改革,很明显是从“经验主义课程”到“科学主义课程”,再到“人文主义课程”的转换。课程改革既是教育改革的中心,也是教育思想转换的反映。

(注:本文为2012年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日本学校美术教育课程研究》,立项号:SGH12263)

参考文献:

[1]金子一夫.美科教育の方法と史(新)[M].中央公美出版,平成15年4月.

[2]福田隆真.美教育程と山口小中学校のデザインの践について.台北学院美教育国シンポジウム概要,2005:4.

[3]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学校学指要解(美) [M].大阪:日本文教出版社,平成20年9月:93―95.

美术教育课程范文4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审美能力

前言:总而言之,今天的美术教育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技能训练。我国新《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提到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选修课,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对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进行分析,希望可供相关从业者的参考。

1 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指国家强制的、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素质教育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了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其目的集中在人格的培养上,注重智力为知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能力为技的素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各方面有着学科独特的优势。

2 美术教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2.1 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丰子恺说:“美术是为人生的,人生走到哪里,美术跟到哪里。”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塑造学生美的心灵。美育对青少年的文化、修养、品位、思想、品德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美育的形象性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在美育中学生能够认清是非、真假。可见,美育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可使学生受到艺术的感染,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美术知识、美术作品欣赏及美术理论知识,即所谓的美术常识系统的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2.2 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生活中,细心的人往往会发现,曾接受过系统、正规美术教育的人往往思维活跃,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态度和创造性思维。而没有受过美术教育的人,很少有创意。“艺术教育并非造就专业艺术家或进行一种职业训练,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认识与智力,特别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独创能力。”其实,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因此,美术教育的实施,加强视觉能力训练,并注重意象训练,不仅提高了观察客观世界的深度,而且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2.3 美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教育相辅相成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绝不是孤立的。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现行教材中,有许多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内容,剖析理论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难以表达,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美丽的图像又能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譬如,有些中文类课程教学中,为课文绘制插图,教师通过图文的密切配合,增强了讲课的艺术效果,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如,配合化学实验课,用试剂绘制山水画,通过喷染不同试剂进行化学反应,显现出使人变幻莫测的绚丽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外,还可以密切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绘制大量的图画、海报等,发挥美术学科的教育作用。

3 实现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分析

3.1 绘画技能的训练与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并重

美术教育包括艺术制作和审美能力两个方面,它是互为联系的。教师也应把审美教育放在与绘画技能训练并重的位置。只要求学生掌握绘画技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它只是一种工匠式的手艺而已,在教学中充其量也只能教给学生一点纯技术的绘画技能,不可能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无法达成教学目的。

3.2 传授知识与培养美感并重

对美育是这样论述的:“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造型艺术的审美鉴赏是通过有形可视的艺术形象进行的,而构成艺术形象的线条、形体、色彩等要素和它们之间按照美的法则进行的组合关系,则是诱发美感的直觉媒介。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能从各种形式要素中体验寓于其中的情感和意味,使学生具有一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进而升华到对作品的理性认识,达到鲁迅所说的“能感上令我们看了不但喜欢玩赏,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的教育效果。

3.3 专业修养与全面素质并重

美术教师不仅在业务上必须较全面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本专业的“多面手”,而且还应有一般文化知识的全面素养。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有许多相互通联的法则规律,审美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教育。因此必须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开展课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3.4 支持鼓励,坚定自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因此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应以引导为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与创造,不能轻易否定学生不合常规的想法,或动辄以“异想天开”、“白日做梦”等有明显贬义的话语训斥学生,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时,教师应学会倾听,充分肯定,不拿自己的观点左右和制约学生。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创造。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我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老师一句表扬的话、一个信任的目光、一种赞许的眼神都使我信心倍增且终生难忘。

4 结语:

总之,美术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改变片面地传授知识和纯技术训练的传统观念和教学习惯,学习各种教育理论,综合各种经验开展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总结,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之形式多样,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课程范文5

相对于功利性的美术教育而言,还有另一种极端是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在一些学生家长眼中,美术是一门“副课”,不能当做孩子学习的重点和方向,学习美术会耽误其他功课的学习,因此对美术完全不重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容易出现美术学习可有可无的思想。同时,在非美术专业的班级中,美术课的时间常常被用于学生自习或是做作业,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美术教育;部分高中的美术课形同虚设。这些都对美术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改进高中美术教育

1.改变美术教育的观念

过去的高中美术教育延续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固有理念,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经历的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具体来说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具体的应对措施,要积极关心学生,对学生要加强引导,改变其不正确的学习观点或者认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这种观念的改变还体现在师生地位上,要遵循新课改的目标,就必须摒弃之前教师高高在上的教育观念,教师应积极融入学生。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精髓和核心,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要求。美术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的沿袭,更是一种创造,学生在模仿教师或其他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将之加入美术创作。而此时的创造是一种无意识的、不成系统的、具有随意性的创造。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是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加工创作一幅能够表达自己思想或意义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进行适量的头脑风暴训练,以培养其创新能力。

3.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感知力、对美术技能的熟练度,然而这些对于新课改的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以往的美术教育只是在技能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学生对美术的鉴赏力,而没有直接地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新课改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绘画技巧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绘画理论、艺术史、艺术鉴赏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具体的措施有: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让学生了解艺术发展史;开设艺术欣赏课程,让学生能够见识到来自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等。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

三、结语

美术教育课程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 自身素质 角色转变 教学方法 多媒体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的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给美术教学注入了全新的理念和活力。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师生交往方式的变化,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顿时要变了。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自身素质、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法等几方面做出必要的调整。

一、美术教师进入新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再怎么改,再怎么“新”,也不能脱离了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如果教师没有具备一个教师的素质,怎么能进入课程,又怎么能去实施新课程呢?又怎么能发挥新课程所带来的优势呢?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质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我小时候美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让你一味的去临摹。但在如今的新课程下能行吗?这不是误人子第吗?所以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掌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与新课程同行的美术教师将拥有和展现教学的青春活力。

二、美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大家一直都在谈: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可往往在课堂中难以人为,于是苦思冥想,最后不了了之。那究竟怎么转换呢?

1.教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将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2.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三、改变教学方法

一个方法得体,会让人终身受用,一个方法的失败会让人遗憾一辈子。新课程的实施不得不改变一些已有的教学方法,不是说这些方法不好,只不过适应不了这个前进的社会。于是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但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

1、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世纪,需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节奏。鉴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教学手段需要更新,现代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已成为必然。一方面,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眼光”。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育中,运用课件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前运用计算机把课件做好,上课时只须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电脑展示的画面色彩丰富,有动画效果,有故事情节,有优美的音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

2、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3、由传统美术技能教学,倾向美术技能与审美教学的和谐统一。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智、能结合。怎样结合呢?A,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传统的美术教育对此还重视的不够。B,要引起学生的重视。美术课虽非主科,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的眼光,良好的行为,对生活的热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甚至对学生未来的生活都有着深远意义的影响。

4、用热情、肯定的语言评价学生